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兵在1917-第5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至少只能在1000米外同对手周旋。而按照北方工业原本的升级计划,炮塔正面才60毫米,这加了等于不加一样。

李晓峰认为,T35再怎么说也不能弱于T34,必须进行更深度的改进,什么样的改进呢?第一自然是增强装甲,第二步火力也必须加强,76炮很快就要干不动德国佬了,甚至85炮也仅仅能威胁黑豹。T35完全可以和T54装一样的100毫米滑膛炮嘛!

“那这需要重新设计炮塔了。”康斯坦丁幽幽地坦克口气。

因为他实在是服了某人,这真心是不改则以,一改就是天翻地覆。要知道更换新炮塔可不是小事,因为炮塔和车首装甲猛然增厚,必然给悬挂系统尤其车首的第一对扭杆悬挂造成更大的负担。恐怕得重新予以加强。

这还不是最关键的,哪怕是按照李晓峰的要求将炮塔装甲增厚到80毫米,按照某人给出KWK40坦克炮和Pak40坦克炮的性能数据,这也是不够保险的,顶多也就是互相摧毁的局面。很显然,某人恐怕不会喜欢这个结果的。

要想满足某人能在800米左右的距离上消灭敌人坦克的目标(100毫米滑膛炮蛋疼的精度和苏联简陋的观瞄,在这个距离上才能保证命中率),必须重新设计炮塔和加强底盘,这个工程量相当的大,而且难度非常高,可以想象,新炮塔投入生产还有一堆的问题需要解决,哪怕最乐观的估计,也得需要一年。

李晓峰问道:“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

康斯坦丁又叹了口气:“如果不进行大改,那就得从钢材上下工夫了!”

没错,增强防御,要么是加厚装甲,要么就只能在装甲钢的质量上想办法,如果有更好的装甲钢,不用增加太大的厚度也能显著的提高装甲质量……(未完待续。)

162乐观一点

苏联的装甲用钢其实也是一部引进史,沙皇时代俄国的工业不发达,装甲钢质量并不好(从日俄战争时俄制战舰的拙劣表现就能看出)很依赖进口(德国、法国、英国)。到了三十年代,苏联开始大力发展装甲力量的时候,才开始系统的梳理冶金工业。

比如BT系列坦克的钢材就是全面引进的美国技术,一直到了T34时代,苏联的装甲钢才基本跟上了世界先进脚步(还是稍有不如的)。比如T34使用的钢材就是铬锰镍铬钼系的均质钢(7D和8S两个系列),这两款装甲钢性能跟沙皇时代相比,自然是先进,但是同世界最先进的水平相比,还显得不足,比如该钢韧性不太好。

而现在,T34、T35乃至T54统统使用的都是7D和8S系列钢材,就拿T54说吧,现在的T54和历史上的T54相比防御是有相当差距的,而这个差距的主要原因就是钢材的问题。历史上的T54使用的是更先进的74D装甲钢,超出了7D系列几条街。也就是说现在的T54其实是缩水版的,和原装正版行货没法比的。

而现在,李晓峰要求增加T35的防御力,但又不能做大的结构调整,那唯一的办法就是用更好的装甲钢了。那苏联现在有没有更好的装甲钢呢?

很遗憾,暂时还没有,虽然北方工业冶金实验室一直在进行装甲钢工艺改进,但短时间内没有太大的进展,反正至少无法很快搞出74D系列的钢材来。

似乎这一条路也走不通?很快康斯坦丁又提出了一个新的建议:“唯一的办法就是用渗碳装甲钢了!”

所谓的渗碳装甲钢就是通过表面渗碳工艺提高钢材表层的硬度。众所周知,穿甲弹就是硬碰硬,如果钢材的硬度超过了弹芯的硬度,那后者的穿甲能力就会被削弱,甚至是直接被折断。

这个工艺其实一点儿都不稀奇,已经诞生了超过40年,从19世纪末期开始,首先由美国工程师哈维发明,然后德国克虏伯公司将其发扬光大,广泛应用于船舶的装甲钢。

实际上德国人的在坦克的钢材上也使用了渗碳工艺,普遍来说其表面硬度要超出其他国家一截。如果苏联也搞一款表面渗碳装甲钢用于坦克,似乎是解决防御力不足的好办法?

不过这个提议却遭到了李晓峰的坚决抵制:“表面渗碳装甲钢没有任何前途,而且浪费时间,不能用!”

某仙人为什么这么说呢?这还得从表面渗碳工艺说起,首先要炼制出合格钢材,并轧制成板材,然后将这些板材置于气体或者液体渗碳室进行渗碳处理。而这道渗碳工艺相当的耗时间,几个小时都难以渗透一两毫米钢材,想要得到合格的表面渗碳钢那是需要大把的时间!

而现在,苏联没这么多时间可以浪费,与其这么“精雕细琢”还不如多生产几辆坦克划得来。更何况表面渗碳工艺很考验技术,渗碳层不能太厚,太厚了影响钢材的整体韧性,在高速穿甲弹的打击下会崩碎开裂,反而降低了防御力;同时渗碳层也不能太薄,太薄了又不起作用。这道工艺很考虑技师的经验和水平,马虎一点都不行!

德国二战的坦克为什么产量比苏联少那么多,不光是因为德国人喜欢搞一些花里胡哨复杂而又不过关的技术,渗碳钢消耗时间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这不是李晓峰反对用渗碳装甲钢的最重要原因,更重要的是,他知道这玩意儿没前途。随着APC(被帽穿甲弹)、APBC(截头被帽穿甲弹)、APCBC(空心被帽穿甲弹),尤其是APCR(次口径超速穿甲弹)的诞生和广泛应用,彻底地宣判了渗碳装甲的死刑。

就拿APCR来说,依靠高达1200米/秒的初速以及碳化钨弹芯,使得耗时巨大的渗碳装甲就跟一张纸一样脆弱。不光是APCR,对于均质装甲来说,空心破甲弹可不管你是不是渗了碳,一概无视之。李晓峰可不希望花费了巨大代价弄出来的渗碳装甲用不了两年就宣告死亡,那才是巨大的浪费。

看上去似乎无路可走了,无奈之下,某仙人也只能继续作弊了。别人不知道后世均质钢装甲配方和工艺,他用点仙力就能从聚宝盆里搞来,唯一让他有些踌躇的是该选哪一种而已。

是的,摆在李晓峰面前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山寨美帝二战时期搞出来的CrMo钢(AISI4130)及其改进版4340钢。这个4340钢可是不一般,从M41坦克一直用到了M60,甚至在M1A2上依然在使用。

反正如果搞出了4340钢,似乎苏联冶金部门可以歇十几年了。不过李晓峰却有些犹豫,因为他觉得4340恐怕并不符合苏联的国情,更何况冷战时期苏联的装甲钢一点儿都不必美帝差(甚至更强),比如从74D发展来的75D装甲钢,属于综合性能相当优秀的装甲钢,硬度为HB262311(德国二战装甲钢基材硬度为HB230240),而且该钢淬透性相当优越(高达350毫米)。75D装甲钢优越的性能长期领先于西方,一直到T90坦克依然在使用。

苏联不光有75D还有硬度更高的52S装甲钢,其硬度高达HB285341,淬透性也能达到120毫米,而从52S发展来的53S,保证硬度的同时淬透性提高到150毫米,主要用于车首装甲(75D一般用于炮塔,因为铸造性更好)。

思来想去,李晓峰最后还是决定山寨自己,先搞74D装甲钢,然后再弄75D和52S。当某人将74D装甲钢的技术资料以及部分实物交给康斯坦丁的时候,这个伪娘是勃然大怒:“有这么好的钢,你为什么不早说!”

李晓峰也是无语了,这让他怎么早说,他哪里能料到图哈切夫斯基会一把将他好不容易才积攒起来的优势挥霍得差不多,如果他早知道这点,三十年代就直接做掉图哈切夫斯基了,哪里轮到这个王八蛋坏他的大事!

好在康斯坦丁也没有对这个问题穷追猛打,这个技术伪娘完全被新技术吸引了,恨不得立刻就开始工作才好。

李晓峰赶紧给他拉住了:“通过更换装甲钢,你认为T35的防弹能力能达到要求吗?”

康斯但丁测算了一番然后摇了摇头道:“按照我的估计,不增加装甲厚度仅仅通过换新的装甲,T35的炮塔防御等效于80毫米的水平,车首大约相当于60毫米的水平!”

李晓峰皱了皱眉头道:“这还不够!”

是的,某仙人的野心又往上涨了,之前觉得80毫米可以接受,但是现在他准备向一百毫米看齐!

“如果要达到等效100毫米的水平,T35的炮塔装甲必须从现在的45毫米提高到70毫米。”康斯坦丁估算了一番回答道。

70毫米的炮塔倒是没有90毫米那么夸张,而且只要稍微加强第一对扭杆悬挂就能搞定。当然,炮塔是肯定还要换,这是没办法的事儿,不过70毫米厚的炮塔肯定比90毫米工艺要求低。

不过李晓峰依然不满意,100毫米的水平对付KWK40坦克炮可能够了,但是对付PAK40恐怕就不够了,至于KWK36和KWK43那更是不用想的,尤其是后者,那只有正版T54才扛得住。

所以李晓峰觉得得向KWK36看齐,最好是让T35达到等效120毫米均质装甲的水平才理想。不过想要实现这一点很困难,至少在康斯坦丁看来完全是不可能的:“那需要炮塔正面达到100毫米厚才行!这个厚度对车体是极大的负担!”

李晓峰的想法却不一样,因为他和康斯坦丁不一样,康斯坦丁不知道未来坦克装甲的发展方向,而他知道,似乎此时可以试验一下复合装甲了。

当然,李晓峰没有想过一步登天,陶瓷夹层的复合装甲是现在技术条件下无法搞定的,他准备先从简单的开始,比如先搞间隙装甲或者酚醛树脂夹层的复合装甲。

比如可以参照苏联搞T64的经验,在铸造炮塔内预留夹层,等炮塔冷却之后再往夹层里填充耐火橡胶或者酚醛树脂。这个想法在当时的技术人员看来可以说是脑洞大开,按照他们的想法,应该是不带夹层的均质装甲防弹性能更好,在一整块装甲中开一个夹层,这不是降低了装甲的整体强度吗?

不过李晓峰毕竟是老板,他提出了目标,这面的人就只能着手去试验,很快北方工业的冶金实验室就开始利用现有的7D和8S系列装甲钢进行夹层试验。

也就是用两块40毫米厚的7D和8S装甲夹一个酚醛树脂夹层,然后进行射击,通过直观的对比试验,考察复合装甲的效能。这项试验一开展就再也没有停下来了,在短短的三个月间,冶金实验室进行了超过一百次对比试验,整个试验场可以说炮声不停。

通过对比试验,北方工业冶金实验室发现,哪怕不使用更先进的74D装甲钢,仅仅用7D装甲钢加夹层也能取得不错的效果。比如用40毫米7D钢+耐火橡胶+20毫米7D钢+耐火橡胶+20毫米7D钢构成的新装甲就比纯粹的80毫米7D钢强很多,防弹能力能提高约20%。如果将夹层中的耐火橡胶换成酚醛树脂或者氧化铝陶瓷材料,防弹性能将进一步提升。

这个结果让北方工业十分振奋,他们发现了一条提高防御力的新路子,不过就在他们准备施展手脚大干一场,为T35和T54安装简陋的复合装甲时,却遭到了李晓峰的否定。

倒不是李晓峰出尔反尔,而是现实情况不允许。按照北方工业冶金实验室的研究,复合装甲最好还是用焊接而非铸造的方式,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焊接工艺比铸造工艺复杂而且耗时更多,这并不符合李晓峰的要求,对红军来说,数量很重要!

尤其是搞定新的装甲钢需要时间,解决焊接工艺问题也需要时间,而复合装甲的制造更是需要时间,结果自然是伤不起。所以苏联的第一次复合装甲尝试被否决,不过李晓峰也没有完全否定冶金实验室的成绩,依然投入大量的经费让他们继续研究。毕竟复合装甲暂时用不上,不等于以后也用不上。

这也直接造成了T35的第一阶段改造方案只涉及两个方面,第一个是换新的装甲,另一个是量力而为的加强装甲厚度。在1942年6月份,赶上了第二次基辅保卫战的T35炮塔装甲增厚到了80毫米,车首装甲提高到了50毫米,算上倾角基本能在一千米以上的距离上免疫KWK40的攻击,而同时装备的100毫米滑膛炮也能敲开黑豹的龟壳。和同时期被黑豹虐的T3476相比,T35的生存性高了不止一点半点。

就在李晓峰想方设法的解决武器产能问题的时候,惨烈的第一次基辅保卫战也终于打响了。龙德施泰德的坦克第一集群一马当先的冲在了最前面,第6、第17集团军紧跟其后,十分轻松的就抵达了基辅城下。

此时基辅城内沙波什尼科夫和铁木辛哥是焦头烂额,因为他们手头的部队实在是太少了,除了那12个临时征召的民兵师,基辅城内唯一尚能一战的部队仅有10个师的样子,其中除原本就驻扎在基辅的五个步兵师外,高加索方面军增援过来了两个步兵师和两个步兵旅,之前从德军的合围下狼狈逃回来了差不多两个步兵师,总计约十个师。此外还在路上的中央方面军增援部队约有五个师,除此之外,几乎就没有更多的部队了。

反正沙波什尼科夫是不知道这个仗该怎么打,满打满算他都只有25个师的兵力,而在他的正面,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和匈牙利、罗马尼亚仆从军一共约有60个师,怎么看他都没有活路!

“军委的命令是让我们就地固守,绝不能后撤一步,围绕基辅周边地区同敌人打一场巷战!”

沙波什尼科夫在地图上指指点点,解释着他的战术和兵力配置:“民兵师主要驻防城区,而其他正规部队负责基辅外围,我知道兵力不够,所以请同志们尽量收缩防线,最好是依托坚固的工事同敌人慢慢周旋。其中,防御的要点,一个是必须保证机场的安全,第二尽量维持基辅通向莫斯科方向的铁路线安全,否则我们将不要指望任何增援部队……”

说一千道一万,沙波什尼科夫对前途还是很悲观的,因为敌人实在太强了,而增援部队又近乎是零。一想到基辅危在旦夕的时候,图哈切夫斯基还在搞什么“解围”行动,他就是一肚子的火气。

而就在沙波什尼科夫最生气的时候,副总参谋长特里安达菲洛夫赶到了基辅,作为军委的特派员,他将监督乌克兰方面军保卫伟大的基辅罗斯。

“我不是来指手画脚的,”特里安达菲洛夫开诚布公的说道,“我是被军委赶到基辅来的,咱们算是同病相怜!”

特里安达菲洛夫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很简单,之前在军委和总参谋部的讨论中,他是完全支持李晓峰的,对图哈切夫斯基的搞法是相当有意见,或者干脆就说是强烈的反对,一度的他跟图哈切夫斯基关系异常紧张。

为了让图哈切夫斯基放开手脚开展“解围”行动,“讨厌”的特里安达菲洛夫就被“赶走”了,将他这个副总参谋长临时变成了督战队员,丢到了基辅。

“第3和第10集团军真没有一点希望?”沙波什尼科夫虽然对图哈切夫斯基不满,但他还是希望扭转战局的,而眼下特里安达菲洛夫的态度几乎就是明着说一点希望都没有了,这顿时让他凉了半截腰。

“没有!”特里安达菲洛夫很苦恼地回答道,“通过兵棋推演,我找不到一点获胜的可能性。反而这样冒失的行动会让更多的部队深陷囫囵,很有可能将会是另一场大溃败。沙波什尼科夫同志,你最好要做好最坏的心里准备!”

沙波什尼科夫自然很清楚最坏的心理准备是什么,一旦图哈切夫斯基那边有失,基辅自然是更加不可能获得增援,到时候更多的部队将用于堵明斯克方向的口子。而这也就意味着他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只能靠手头的这点可怜巴拉的兵力同敌人周旋了。

不过特里安达菲洛夫也不是一味的唱衰,反而他还在鼓励沙波什尼科夫:“和第三、第十集团军的情况相比,我认为基辅方向并不是那么危险!”

沙波什尼科夫和铁木辛哥都愣住了,眼下要兵没兵要人没人,还叫不危险?

特里安达菲洛夫摇了摇头,解释道:“和第3、第10集团军相比,基辅地区我们的空中力量更加强大,制空权牢牢地掌握在我们手中,如果能利用得当,将给敌人巨大的杀伤!”

沙波什尼科夫顿时眼前一亮,他想起了之前前线部队的抱怨,在华沙城下,德国空军将他们虐成了狗,而现在,在基辅城下,是不是轮到红色空军反虐德狗了?(未完待续。)

163空军发威

格里采韦茨望着蓝色的天空是惆怅不已,按说他已经贵为苏联英雄,又刚刚晋升了中校军衔,事业圆满应该高兴才是,但他偏偏就高兴不起来。

让格里采韦茨不高兴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是卫国战争突然爆发,只有他这种参加过哈拉哈河战役、西班牙内战以及张鼓峰冲突的老兵才知道,战争将有多么残酷。

格里采韦茨已经不知道失去了多少好兄弟和好同志,而那还仅仅是小规模的局部战争,世界大战的伤亡将残酷百倍。而现在红色空军中大部分飞行员都是20岁出头的小伙子,一想到这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相当一部分将在牺牲,他心中就是一阵阵的痛。

作为一名高级飞行教官,还有什么比看见自己一把一手教出来的徒弟死去更残酷的事情?反正格里采韦茨是无法接受的,尤其是上级严令禁止他升空作战,这就更让他心中不安,没道理让这些新手小菜鸟去拼命,而他们这些精英老年却只能围观吧?

其实这也是没办法,像格里采韦茨这种战斗经验异常丰富的飞行高手实在是太宝贵了,让他们升空作战才是最大的浪费。为了尽快培训出大量合格的飞行员,就需要格里采韦茨这样的种子。

只不过格里采韦茨本人对当种子没有多少兴趣,他迫切地想要升空打击敌人。一般来说,他的愿望是不可能被满足的,但是今时不同往日。就在图哈切夫斯基集中兵力开展代号为“萨列法河”的反击行动时,基辅已经是兵临城下了。

作为基辅空军训练基地的飞行员,按照沙波什尼科夫的要求,所有的飞行员都必须投入到保卫基辅的伟大决战中去。在获得这一命令的第一时间,格里采韦茨就驾驶着一架米格3攀上了蓝天。

可能有同志会意外,作为卫国战争爆发时苏联红军的头号空中王牌,格里采韦茨怎么驾驶着一架边缘战斗机,不,确切的说是一架截击机。这根本不符合他种子教官的身份好不好?红军给谁吝啬,也不能跟头号王牌吝啬哈?给架雅克2会死啊!

是基辅缺乏雅克2吗?那到真不是,格里采韦茨之所以选择米格3,原因相当简单,他最擅长的机型就是米格3。也许对别的飞行员来说,米格3很不好操控,可是在格里采韦茨看来,这就是如鱼得水、从第一次参战开始,他就跟波利卡波夫设计的战斗机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在哈拉哈河,他驾驶着伊16痛打日本鬼子,在西班牙内战,他又是第一个用米格1取得战果的飞行员,一直到米格3,格里采韦茨绝大部分战果都是在波利卡波夫的战斗机上取得的。

而且,米格3在卫国战争爆发时,纸面上的性能还是不错,7800高空能达到640千米/小时的速度,最大航程也能勉强达到1000公里,相对于短腿而且速度慢很多的雅克系来说,似乎有点亮瞎狗眼的感觉。

不过这仅仅是纸面上的性能,实际上该机操控复杂,杂七杂八的问题一堆堆,能够发挥出米格3优越性能的飞行员是少之又少。不过好在格里采韦茨正是其中之一。

蓝天之上,格里采韦茨惬意的开窗驾驶着自己的战鹰,这是他从伊16时代就养成的习惯,虽然扑面而来的寒风很是刺骨,但他总觉得这样才最接近天空,也最自由和舒畅。这一次飞行,格里采韦茨所在的团肩负着掩护伊尔2和SB2空袭敌坦克第一集群的任务。卫国战争已经打响了一个多月,而红军的前线航空兵真心是憋屈,根本就没有发挥出应该有的实力。

而现在,敌人已经深入基辅,在家门口作战的空军将士们再也不用担心战斗机部队腿短带来的麻烦,终于可以在自己战斗机的掩护下给德国装甲兵一点颜色看看了!

伊尔2很快就找到了德军装甲部队的位置,随着长机一抖机翼,黑死神们呼啸着开始俯冲,机翼下的火箭巢开始冒烟喷火,一串串的火箭弹带着尖锐的啸声开始犁地。

地面上的德国二号和三号坦克根本没有太多的反应,因为之前他们已经习惯了没有敌人空军骚扰的战斗方式,甚至一度他们很怀疑俄国人究竟有没有空军。而现在铁一般的事实就摆在了他们面前,苏联空军不光有,还非常的强大,足以糊他们一脸!

很快几辆中弹的二号和三号坦克开始起火爆炸,格里采韦茨都能看到几个慌慌张张的坦克手打开舱盖逃出那个熊熊燃烧的铁棺材。对此他相当满意,如果不是战斗纪律要求他留在较高的空中,他都想冲下去扫两梭子子弹。

很快就有黑死神飞行员为格里采韦茨代劳了,7。62毫米机枪开始猛烈扫射,将该死的德国佬一个个钉死在地面上。

短短十五分钟,地面上就有接近一个坦克营的敌人消失在黑死神的狂暴火力之下,这种效率简直让人惊叹,实际上德国人已经跳脚了:“我们遭到了空袭,是俄国佬!我们需要空中支援,对,立刻!”

现在就轮到德国空军头疼了,他们的BF109和FW190其实也是短腿的战斗机,只不过在之前那个阶段,德军主力还没有深入苏联境内,这种劣势不是太明显罢了。而当坦克第一集群抵达基辅之后,德国空军就觉得有力不逮了。

他们也想将战机向前移动,但是在李晓峰的建议下,由阿尔克斯尼斯亲自组织实施的“断腿”行动沉重地打击了他们的企图。所谓的断腿行动,其实就是集中远程航空兵打击已经沦陷的原红军机场,摧毁其设施,让德军无法利用。

比如在7月18日那天,在米格3和Pe2的掩护下,一百架Pe8,两百架图3和近五百架伊尔4将红军靠近原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边境的机场用弹雨洗刷了一遍。投下的炸弹不光将机场周边的航油储存罐、航站大楼、机库炸了个底朝天,还大量的投掷了定时炸弹和反跑道炸弹。

这么说吧,遭受攻击的那些机场一个个被炸得千疮百孔,飞行跑道不光是像被狗啃了一样,还留下了大量的定时未爆炸弹。可以说短时间内德国人是不要想利用这些机场了。

这也直接导致了德国空军的战斗机难以全程掩护装甲部队,至于德国空军配置的和红色空军差不多的战术轰炸机群,比如说斯图卡、比如说Ju88都不能像在东波兰时那么肆虐了。这也间接减轻了红军地面部队巨大的压力。

当然,这不是说在基辅上空就看不到一架德军战机,这是不可能的,就比如这一次,当伊尔2机群刚刚完成重新编队,准备扑向下一个目标时,BF109赶到了。

“十点钟方向,注意敌机!”

格里采韦茨飞快地拉上舱盖,然后在无线电里吼了一嗓子,紧接着他立刻就开始加速爬升,对于米格3来说,这种高速俯冲拉起筋斗再俯冲的战术是最简单也是最实用的。

BF109的高空性能一般,而且德国飞行员似乎也没把俄国佬当一回事,他们想当然的向伊尔2扑过去,就像看到了大便的野狗。而这种行为在格里采韦茨看来等同于作死,他找准了一个目标,然后开始俯冲!

米格3的速度本来就快,几乎超出BF109E3一大截,一眨眼的功夫,格里采韦茨就杀到了敌机面前,而此时,德国飞行员还没有搞清楚发生了什么事,当他察觉扑过来的米格3时,已经为时已晚。

突突突……突突突……

格里采韦茨只用了两次点射,就收获了这个战果,而紧跟着他的僚机也击落了另外一架敌机。

开门红极大的激励了红军飞行员,按照格里采韦茨教授给他们的战术,完成俯冲之后,他们并没有同德国佬做过多的纠缠,尤其是避免了滚转之类的缠斗(这方面BF109、FW190比米格3强一大截,连喷火和野马都不是德国战机的对手)。快进快出,米格3们重新开始爬升,积蓄力量以便进行第二波进攻。

德国人有些发懵,类似的战法对大部分德国飞行员来说是陌生的,不管是在波兰还是在挪威或者法国,乃至于伦敦上空,他们的对手不会像现在这样避免战斗,都是无一例的同他们纠缠狗斗。而BF109和FW190优秀的机动性让他们相信,只要进入缠斗,胜利的必然是他们。

而今天,他们却没有了缠斗的机会,摆在德国飞行员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尾随爬升,咬上去击落对手,而另一条路则是不理会这些俄国流氓,继续去攻击那些伊尔2。

最后德国人选择了一条折中路线,一部分去追米格3,而另一部分则去攻击伊尔2。

先不说那些倒霉催的追击米格3的家伙,先说那些企图欺负伊尔2的德国佬。伊尔2可不是任人拿捏的软柿子,在这个时空中因为没有人为的干扰,伊尔2一开始就是双座型,后座可是有一挺12。7毫米机枪的。

而BF109E3的火力真心不算有多强,指望这点火力爆伊尔2的菊花,难度是比较大的。更何况伊尔2还装备了一种很特殊的武器AG2空炸榴弹。

AG2空炸榴弹并不是李晓峰搞出来的秘密武器,而是二战中红色空军自己的创造,说不客气点就是一种带降落伞的空中手榴弹。该种武器长约129~132毫米,直径82毫米,重1。8公斤。弹体由铸铁制成,其中装有82克K2炸药。炸药和引信之间用厚纸板隔开,其引信为红军在二战中大量在F1、RGD5手榴弹上使用的UZRG引信。不过因为F1手榴弹的引信延时较长,会影响榴弹炸高,因此设计人员将引信从6秒缩短为3~4秒。

AG2榴弹主要由DAG5和DAG10发射器发射,该发射器类似于自动售货机的出货装置,可以一个一个将AG2榴弹扔出机身。

AG2榴弹爆炸后,能产生100~130片弹片,这些破片能在空中形成一个半径8~10米的球形区域(实际上破片能飞大约50米远),能对这一区域内的敌机造成严重的破坏。

曾在红军近卫侦察航空兵独立第16团服役的领航员乌特叶平回忆过他使用AG2的经历:“我们接受AG2和它的DAG发射器之后,全中队的飞机在两天内完成了改装,为了不影响正常作战任务,所有的改装都是在夜间完成的。所有的飞行员都在地面熟练的掌握了DAG的使用方法……”

“在一次对曼谷谢夫的侦察任务中,我首次使用了这种武器。我们从巴亚罗—博的雅思卡一带的机场起飞,向敌军纵深飞去,一边拍照一边按照计划航线飞行。敌人地面的防空火力一度非常猛烈,高炮炮弹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一度让飞行员难以操控飞机。飞过难熬的防空火力带之后出现了短暂的寂静,但我们知道那一定是有敌人的战斗机起飞拦截了!”

“很快,4架FW190从后方追了上来,为了摆脱这些尾巴,驾驶员立刻俯冲加速,但它们还是越来越近。我看到两架敌机从上方逼近,不用说另外两架一定是从下方向我们靠近……我立刻扣动机枪扳机,不断地瞄准上面两架射击。就在这时我突然发现机尾方向出现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