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之战神刘封-第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子初,江东孙氏一族,待字闺中的女子有几人?”
    刘封这莫名其妙的一句话,让众人都为之一愣,一时间均没想明白,人家吴侯家有几个没出嫁的女子,又关退敌什么事。
    刘巴愣怔了一下,指尖摸着额头道:“这个嘛……吴侯年纪尚轻,膝子之女皆幼,若说孙氏一族还有谁待字闺中,算来算去,只剩下吴侯的异母之妹,似乎叫做……”
    刘巴眉头微凝,一时间想不起这位“吴侯的异母之妹”的名字。
    “孙尚香。”刘封替他说了出来。
    刘巴一拍额头:“正是孙尚香,此女据说是吴侯之父孙文台的遗腹子,虽为庶女,但素来喜好武事,如今年近二十却依然未嫁,倒也是个奇女子。”
    这个时代的女子一般十四五岁就会出嫁,二十岁放在后世正当青春华年,但放到此时却已经是标准的“大龄剩女”,刘巴的那一句“奇女子”,与其说是赞,倒不如说暗含着讽意。
    命运这玩意儿,还真是个有意思的东西,你信它则有,不信它则无,此刻的刘封,忽然有一种错觉,仿佛冥冥之中,真的有一双叫做命运的双手,将他和那个叫孙尚香的女子联系在了一起。
    “主公,你的退敌之策,该不会是……”马谡的话打破了刘封的神思,他似乎已经猜测到了刘封用意。
    刘封也不再拐弯抹角,坦然道:“没错,我打算向吴侯提亲,求娶这位孙尚香小姐,借助孙吴之力,逼迫刘备退兵。”
    在场的都是一点即通的聪明人,刘封话已如此明朗,他们立时便明白了他的用意,故是刘封的这个决定,倒也没有引起什么波澜。
    刘巴眉宇间涌动着几分兴奋:“孙刘联盟貌和神离,吴侯想必也乐得让我们和刘备互相制衡,主公此计,倒也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
    “是唯一的选择!”刘封站了起来,指着堂外漫阶而上的大水,“大水一退,瘟疫必起,到时刘备再趁势进攻,就算我等抱着必死的决心也无济于事,除了和孙吴联姻之外,我们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众人的神色为之肃然,沉默片刻,马谡遂道:“主公言之有理,眼下只有这一条计策可以解临湘之危。但不知主公打算派何人去向吴侯提亲?”
    刘封踱步于堂间,沉吟了半晌,“若是派别人去提亲,来来去去传话之间,临湘城恐怕早已不保,这一趟我必须亲自前去见吴侯,只有如此才能在临湘城破之前,说服吴侯对刘备施加压力,迫其退兵。”
    此言一出,众人顿时大吃一惊。
    黄忠忙道:“那吴侯与刘备终究还是联盟的关系,主公若是只身前往江东,若是稍有差池,岂非大势去矣。”
    黄忠的担心,也正是其他人所顾虑,众人忙是纷纷劝说。
    刘封却淡然一笑:“现在一切的可能性,都是建立在假设的前提下,正所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一趟即使有万般风险,但为了我与诸位的大业,这个险我也是非冒不可。”
    大局如此,众人知道再劝无益,尽管他们不愿刘封涉险,但他们也很清楚,如果刘封不去冒这个险,那么他们就将面对城破身死的悲惨结局。
    于公于私,他们都必须全力的支持刘封。
    突然之间,黄忠腾的站了起来,神色肃厉,慨然道:“主公你尽管放心的去江东吧,至于这临湘城,我黄忠敢保证,城在人在,城陷人亡!”
    “主公,我骗了关羽三次,我可不想乖乖的等着他破城之后把我五马分尸呢。”马谡以一种玩笑似的言语,同样表达了他的誓死坚守的决心。
    刘封最担心的,并非是此去江东提亲无功而返,而是他走后,临湘城支撑不到他功成的那一刻,眼前黄忠的慷慨表态,自是令刘封心安了许多。
    刘封深吸了一口气,环视着那一张张热血庄严的脸,心情亦是澎湃如潮,他深深的点了点头,正色道:“有你们在此,我便可以安心去了。你们放心,我刘封以项上人头保证,绝不会让你们失望。”
第一百三十二章 各方角力
    在一个细雨绵绵的清晨,刘封一人一骑悄悄的由东门而出,那一带的地势稍高,所积的洪水不过数尺之高。;
    借着的卢马的脚力与速度,刘封很轻松的甩掉了四面巡弋的敌方游骑,取道北上,准备经由巴丘,再折往柴桑。
    当日刘封在临湘城头,如神威天将军一般,高举着周仓人头的那副情景,江夏士卒无人不为之惊怖,刘封一出城,便马上有人认出了他,消息迅速的就传到了高地大营的刘备手中。
    “什么,那畜生出城北去了?”在听到这个消息后,刘备显得有些惊讶。
    关羽却冷哼一声,不屑道:“多半这畜生看到城池将要不保,所以就弃了部下,独自逃生去了,终究还是一个贪生怕死之徒而已。”
    倨傲的关羽,即使在数度受挫于他口中的那句“贪生怕死之徒”,依然对其充满了轻蔑。
    “元直,这件事你怎么看?”刘备却还保持着一份准静,面对这样一个意图模糊的情报,刘备宁愿相信徐庶的判断。
    在听到这个消息之初,徐庶的神色间就笼罩了一层阴影,此时经过一番深思,脸上的忧虑之色不觉更重。
    听到刘备有问,徐庶便表情凝重道:“刘封敢做这样惊天动地之事,就绝非是贪生怕死之徒,依我看,刘封此番独自出城,并非是想逃走,而是想去向吴侯求救。”
    灰白的脸上,青筋猛然涌现,刘备腾的站了起来,目露惊色:“元直此言何意?”
    “吴侯向来是既想利用主公的声望,又想限制主公的发展,如今祸起于庭院,吴侯必然暗中窃喜,倘若刘封前去求救,他就可以名正言顺从中调停,到时候咱们就不得不撤围退兵。之后,吴侯就可以暗中扶持刘封,利用他这颗棋子来钳制主公,倘若真让刘封成功,后果将不堪设想。”
    徐庶的分析,直中要害,就连先前有所不屑的关羽,此时听之也不由微微变色。
    诚如徐庶所言,如果刘封目的达到了,那么刘备便将被夹在周瑜和刘封两股势力之间,形势将比现在更加的被动,这无论如何是刘备不愿意看到的。
    不过,此时的刘备,表情反而平静下来,似乎越是在形势变化多端的时候,他越能保持超乎常人的冷静,当下他只是不慌不忙的问道:“先生说得极是,但现在已经让那逆徒走脱,可还有挽回的机会吗?”
    徐庶冥思苦想,却无从得解,叹道:“这件事太过复杂,除了短时间内攻破临湘,造成攻灭刘封的即成事实,让吴侯无可施之外,我一时间也想不出什么良策。对了,或许孔明能有应对妙计说不定。”
    提起了诸葛亮,刘备眼眸顿时一亮,微一沉吟,便道:“这样吧,你与云长率军继续围城,我即刻起程赶往夏口,与孔明军师商议应对之策。”
    次日,刘备在刘封突出包围,去往江东之后,也星夜起程北去。
    ………………
    江陵,太守府。
    “咳咳——”
    周瑜扶着左臂,斜卧于榻上,带病疏理着一桩桩的军务。自去岁江陵之战,一味自信的他亲冒箭矢指挥攻城时,就倒霉的中了这一毒箭,虽然伤势最终得到了控制,却因毒素残留在体内,每逢阴雨之时,整个左臂都有一种麻痹的痛楚。
    “周都督。”
    一人轻步从外而入,拱手微笑见礼,周瑜抬头看去,那张粗糙的脸极好辨认,一眼便知来者是庞统。
    “士元先生,你怎么回来了?”
    周瑜显得有点意外,放下手中的竹简,令左右下人给庞统看座上茶。
    “我在吴侯府下无事可做,故而不久前便请辞回了江陵。”
    自从去岁庞统奉周瑜所托,去往柴桑请孙权发兵攻合肥,以解荆襄方面曹军的军事压力,距今已过去近一年。
    周瑜面露惊讶:“怎么,难道吴侯也没有挽留先生吗?”
    “吴侯麾下人才济济,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不少,又何屑于挽留呢。”庞统干笑着说道,口气中暗含着几分不满。
    周瑜的本意是想将庞统举荐给孙权,但庞统的不得重用,却让周瑜感到有些费解。
    他沉默了片刻,忽又面露笑容:“先生乃王佐之才,吴侯岂会不重用,多半是他为公事操劳,慢怠了先生。先生放心,他日我必定再向吴侯极力举荐。”
    庞统摆手道:“都督的心意统心领了,至于举荐什么,一切随缘吧。对了,如今荆南四郡的二刘之争,都督想必也留意不少吧。”
    提及荆南的战事,周瑜脸上不禁浮现出一抹讽笑,“我原还舍不得把南岸地和荆南四郡分给刘备,正想着如何制衡于他,没想到刘封这小子异军突起,演了这么一出大义灭亲的好戏,荆南之事,现在是有趣的紧呢。”
    “周都督,难道你还没看出来,现在可是天赐给都督你最好的机会,你岂能不抓住。”庞统的语气忽然间变得郑重起来。
    周瑜一怔:“先生何出此言?”
    庞统一跃而起,遥指壁上所悬地图:“如今曹军主力已被吴侯牵制于东南,而刘备又后院起火,兵力尽数调于长沙一线,夏口公安等地,可谓是一片空虚。都督眼下手握雄兵数万,若能趁势攻灭二刘,则诺大一个荆州,将尽入都督囊中,到时西吞巴蜀,北取关中,王霸之业何成也!”
    庞统这番慷慨之词的意图已经很明显,这分明是劝周瑜背叛孙权,据荆州而自立为雄,以周瑜的智慧,又岂能听不出他弦外之意。
    俊朗无双的眉宇间,瞬间闪过一丝心惊胆战,周瑜猛一摆手,毅然道:“士元先生不必多说了,我周瑜无论现在还在将来,都将忠于孙氏,就算是西吞巴蜀北取关中,也是为孙氏所取,我周瑜不会存有半点私心。”
    周瑜的断然,并没有让庞统感到失望,相反,他的心头反而有几分释然。
    嘿嘿一笑之后,庞统的表情忽又变得轻松起来,“都督的忠义之心,实在叫人佩服。既是如此,那为了确保江东在荆州的控制力,又不影响联盟抗曹的大势,统以为,都督是不是该在荆南插上一脚呢。”
    “先生的意思是……”周瑜似乎已有会意。
    “就我所知,刘备水淹临湘,刘封已是危在旦昔,与其坐视其覆灭,看着刘备坐大,都督何不略施手段,保住那刘封,以其来制衡刘备呢。”
    一语切中心意。
    “先生言之有理,嘿嘿——”俊朗的面容露出一抹诡笑。
第一百三十三章 联盟派的态度
    天色未明,小雨轻尘。!
    昏暗的天空下,一人一骑沿着大道飞奔而来,须臾间直抵巴丘南门。
    “快开城门,我要见你家鲁将军。”
    那年轻的将军,身裹银袍,胯坐神驹,腰佩宝剑,斜拖着一柄重枪,隔着护城河向着巴丘城南门的守值吴军高声叫门。
    “未到开城门之时,你若无紧急通行令,就等着天亮之后再入城吧。”城门上的小校不耐烦的冲着他嚷道。
    刀锋似目光中吐露着不满,年轻骑士高声道:“去转告你家鲁子敬将军,就说长沙刘封拜会。”
    刘封!
    这个名字眼下莫说是荆州,就是北国也是如雷贯耳,城中的守卒一听此名,所有人都为之一震。刘封的突然到来,让城上守卒意识到严重性,急忙派人去报知鲁肃。
    刘封见城上不再吱声,知道他们已经去报知鲁肃,便是不急着再叫门,解开皮囊饮下几口水,以解连日赶路的辛苦。
    约莫过了一炷香的功夫,吊桥吱呀呀的放下,城门大开,一名文质彬彬的儒将,在数骑人马的护寺下,行色匆匆的从城内而出。
    鲁肃作为孙吴方面的外交使者,当初和诸葛亮一样,经常往来于夏口与柴桑之间,刘封也曾见过几面。二人虽只几面之缘,但都是博闻强志之人,如今一见面,便认出了对方是谁。
    “刘将军大驾光临,肃有失远迎,还请见谅。”
    鲁肃马迎了上去,口气倒也客气,只是眉宇中闪过的那种惊讶,却逃不过刘封的眼睛,很显然,刘封突如其来的到访,完全出乎这位东吴第二号谋士的意料。
    刘封拱手一礼:“是我事先未曾吱会,唐突造访,还请鲁将军见谅才是。”
    鲁肃与刘封并肩齐驱,陪同他进入了巴丘城,好奇道:“刘将军不在临湘主持大局,却千里迢迢的来到巴丘,未知刘将军所为何事。”
    鲁肃并没有直接明言他与刘备之间的战争,显然是不想让场面有所尴尬。
    “临湘城固若金汤,没有我坐镇也稳如泰山,不瞒鲁将军,我此番北上,乃是为了一件私事,只是途经巴丘,顺道拜会一下鲁将军而已。”
    刘封闲庭信步似这番话,令鲁肃愈发的感到奇怪。
    对于鲁肃而言,刘封可以说是完完全全的一个陌生人,如果不是他和那刘琦在荆南掀起的这场暴风雨,也许鲁肃根本不会留意到这个不名一文年轻人。
    当刘封公然与刘备决裂,那封《大义灭亲书》遍传天下时,鲁肃才真的开始留意观察此人,但刘封那不按常理出牌的诸般行为,却又让鲁肃难以揣摩。
    此时,亲眼再见刘封,鲁肃依然无法做出正确判断,身边的这个年轻人,就像是包裹在一团雪白的迷雾之中,让人看似通透明亮,但其实却没人能把握到他的城府到底有多深。
    “恕我冒昧的问一下,但不知刘将军途经我巴丘,却是要去办什么事?”好奇心的驱使下,鲁肃忍不住又问道。
    刘封等的就是这句话,当下呵呵笑道:“说起这件事,多多少少与鲁将军还有些关系。”
    “与我有关?”鲁肃一怔,面露茫然。
    “实不相瞒,我此番途经巴丘,真正目的是想借道去拜访吴侯,向他当面提出联姻之请。”
    刘封轻描淡写的道出了本意,鲁肃却是闻言变色,“联姻”二字,如一道闪电划破他的脑海,瞬间给了他极大的震动。
    明知鲁肃极为震惊,但刘封却愈发表现得淡然自若,仿佛他所说所做,都是理所应当之事。
    “实不相瞒,我早听闻吴侯有一名作尚香的妹妹,如今正待字闺中,这对这位尚香小姐是仰慕已久,故而专程去向吴侯提亲,以结秦晋之好。子敬乃吴侯麾下最信任之人,这件事自然也就与你有些关系了。”
    鲁肃亦是智谋之士,刘封把话已经点明到了这个份上,他岂能仍没有觉悟,原来这小子,竟然是想借他东吴之力以抗刘备啊。
    鲁肃的脑海,诸般念头飞闪而过,他在快速的权衡着刘封此举对东吴的影响,一向把抗曹放在第一位的他,很快就得出了结论:联姻刘封,有百利而无一害。
    “呵呵,刘将军你这是英雄爱美人啊,依我看,这一段佳玉良缘甚好,若然能成,实为天作之合也。”
    鲁肃的态度忽然之间起了微妙的变化,言词口气间对刘封多了几分亲近,而听他这表面之词,竟是极为赞同刘封的提亲。
    刘封略显疲倦的眼眸中,不经意间闪过一丝诡异的冷笑,正如他所料,鲁肃的态度完全在自己的意料之中。
    其实刘封如果急着赶路,完全可以绕过巴丘,径直东去见孙权,他之所以故意扣门惊动鲁肃,为的便是摸一下鲁肃的态度。
    作为一个坚定的联刘抗曹派,在鲁肃看来,如果二刘之间厮杀不断,则襄阳方向曹军的压力,就将全部的扛在东吴的肩上,再加上合肥方向的压力,目前的东吴并不俱备同曹军两线同时对抗的实力。
    鲁肃当然希望二刘之间的战争能够就止打住,但刘封的叛乱,一定程度上也是人家刘氏的内部纷争,鲁肃自思作为外人,也不好主动的搅和进去。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刘封主动的伸出了橄榄枝,东吴就有了堂而皇之的介入理由,这当然是鲁肃求之不得的。
    刘封正是基于这些原因,才敢断定鲁肃必然会支持自己。
    当下二人携手入城,鲁肃在他的府中热情的召待了刘封,并表示将派东吴的战舰和兵马,尽快护送刘封前去见吴侯。
    酒宴正酣时,鲁肃收到一道来自于周瑜的密令,鲁肃读罢之后,不禁面露异样之笑,竟是将那密令递给了刘封,笑呵呵道:“刘将军,看来我家周都督,也很看好将军呀。”
    接过那道公文一看,刘封恍然大悟,原来周瑜在密令之中,命鲁肃迅速安排一支打着江东旗号的商队,大张旗鼓的开赴临湘城贩卖货物。
    吴人的商船要入临湘做生意,围城的刘备自然不敢得罪,为免伤及吴人,刘备就只有暂时停止对临湘城的进攻,周瑜此举,分明在暗中帮助刘封缓解临湘之危。
    这个时候,刘封不禁想起了庞统,他忽然间有一种预感,周瑜的这个出人意料的举动,莫非是出自于庞统的手笔吗?
第一百三十四章 紧随其后
    刘封依稀记得,庞统曾经说过,如果自己有命撑到打开锦囊的那一刻,庞统虽在千里之外,亦当为他赴汤而滔火。;
    那么,周瑜的出手,如果真是庞统在背后推动,是否说明庞统已经开始在履行他的承诺了。
    想到此,刘封话锋拐了几道弯,装作随意的问道:“听闻周都督帐下,有一位叫做庞士元的谋士,不知子敬可否见过。”
    如果庞统要从扬州回往江陵周瑜处的话,就必会经过巴丘城,鲁肃不可能不知道。
    “士元呀,他前些日子才刚刚回往江陵,怎么,刘将军也认识此人吗?”
    鲁肃的回答果然在刘封意料之中。
    “我只是久闻凤雏之名,忽然想起来才有此一问而已。”刘封佯装酒醉三分,赶紧一杯酒下肚,将这一叶翻了过去。
    鲁肃岂能知道刘封与庞统的一系列“密谋”,也就没太在意。
    尽管有周瑜的出手,相信临湘城的危机可以暂时得到缓解,也为自己争取到了更多宝贵时间,但刘封却不敢稍有耽搁,次日一清早便欲起程东去见孙权,鲁肃如其所说,当即派了一队兵马,护送刘封去往秣陵。
    刘封一走,鲁肃就按照周瑜的指示,将十几艘运输船改头换面,摇身变成了商运货船,并将巴丘所屯的数万石粮草搬运上船,准备运往临湘去贩卖。
    鉴于大水围城的艰难处境,临湘似乎有随时城破的危险,鲁肃不敢稍有耽搁,当天午后,亲自来到水寨码头,督促士卒们装运粮草,以便及早的出发去往临湘。
    傍晚时分,就在粮草装运完毕,可以起程之时,一支由临湘而来,打着刘备旗号的小型舰队驶进了港口。
    目之所及,船头上那背负双手,迎风而立之人,正是刘备。
    ‘来得真是及时……’
    鲁肃心中暗笑,便是亲往栈桥去迎接刘备,船未靠岸,鲁肃便隔着一水拱手笑道:“刘使君,久违了,是什么风把你吹到了巴丘来了。”
    灰白的脸上,顿时涌现出如见故友的欣慰之色,方才靠岸,刘备便大步的走上栈桥,携着鲁肃的手,笑道:“我自然是想念故友,专程来探望子敬你的。”
    若纯论关系,鲁肃跟刘备算不上熟人,更谈不上什么故友,他们之间的交情,完全是串在孙刘联盟的这条利益链上,鲁肃很清楚,这位刘皇叔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晚于刘封一步来到巴丘,其目的绝不可能只是为了自探望他这个“故友”。
    “我也一向惦念刘使君,我先派人送使君去我府上,待我处理完此间商船之事,晚些时候再和使君好好叙叙。”
    鲁肃是故意提起商船之事,果然,这马上引起了刘备的注意力,他扫了一眼即将出港口的那几十条大船,好奇道:“这些商船不知打算去往何处做生意。”
    鲁肃干咳了一声,“这些商船嘛,其实是打算南下去临湘城做一笔粮食的生意。”
    “临湘!”
    刘备的脸色立变,本是温和的脸,陡然间阴沉下来,以其城府心思,自然是很快就猜到了这其中有何用意。
    “子敬,如今我军正在围攻临湘,平定叛乱,为了安全起见,你的这些商船不妨拖后一些再发吧。”一瞬间的阴怒后,刘备的表情旋即又平和起来。
    鲁肃面露为难:“其实我也本有此意,只是这件事乃是公瑾亲自下令,命我即刻操办妥当,我也做不了主。”
    ‘周瑜,又是周瑜,他这分明是想阻止我攻破临湘!’
    刘备的心头,怒焰在暗燃,脑海中那个美男子,就像是一根卡在嗓子眼的鱼刺一样,时时刻刻让他难受不已。
    尽管刘备明知这是周瑜的黑手,但他很清楚,以自己现下的实力,除了暗自吞下这口苦水之外,并没有其他的选择,公然开罪大权在握的周瑜,后果将是比刘封的叛乱更为严重之事。
    思及诸般利害,刘备忽然间哈哈一笑,很爽朗道:“既然是公瑾的生意,那我马上就下一道令,待商队抵达临湘之后,暂时撤围,待生意做完,商队安全撤出之后,我再攻城不迟。”
    刘备这是明知反对无效,干脆大大方方的做一个送水人情。
    “呵呵,那我就替公瑾谢过刘使君了。”
    刘备摆手笑道:“哪里哪里,都是自家人,何需这般客气。”
    鲁肃顿了一又顿,又道:“刘使君,其实如今我们最大的敌人乃是曹孟德,至于荆南的战事,何不化干戈为玉帛呢,这样自相残杀下去,只会让仇者快,亲者痛啊。”
    鲁肃是试探着看能不能劝刘备罢兵,不过这话一出口,刘备的表情面上决然起来,正色道:“荆南之事,说到底只是我的家事,我自有处置之法。”
    刘备这是明确的表示:刘封这小子,老子我是一定要灭的,我可以容忍你孙吴耍些小手段,但绝不容许你们公然插手。
    鲁肃被一口驳回,只得讪讪笑道:“刘使君说得是,这毕竟是你的家事,旁人好过问,我也只是随口说说罢了。”
    鲁肃欲待回往巴丘城宴请刘备,而刘备在巴丘亦布有耳目,暗中打听过刘封在此与鲁肃已经会晤过,联想到鲁肃的言辞,以及周瑜的这招黑手,刘备推测到东吴很可能准备在荆南插上一脚。
    形势的变化,促使刘备不敢在巴丘过多逗留,便有军务为由,委婉的拒绝了鲁肃盛情邀请,在稍做停留后,当晚便又起身赶往夏口。
    夏口城。
    在见到诸葛亮之后,刘备将荆南战事,刘封的出逃,以及周瑜和鲁肃的诸般态度等事,尽数的告诉了诸葛亮。
    “军师,那逆子纵然有些能耐,但终究只是一时之患,如今周瑜和鲁肃等人表现,分明是东吴有打算插手荆南的迹象,这才是令我最担忧之处,军师可有何应对的良策?”
    面对着种种复杂的局势,纵使是一向云淡风轻,稳坐钓鱼台的卧龙,此刻,他的脸上也不禁浮现出了几许阴霾。
    轻摇羽扇,踱步于堂前,沉吟许久之后,明朗如星的眼眸中闪过一丝诡笑。
    “主公不必担心,这件事对我们来说,反而是一个机会,倘若能把握得住,收获只怕将比平定刘封之叛更加丰厚。”
第一百三十五章 秣陵
    “军师的意思是……”一听诸葛亮那胸有成竹之词,刘备的精神顿时为之一振。!
    “借南郡。”
    诸葛亮干脆利落的道出了这三个字。
    “借南郡?”刘备有些惊讶,一时之间无法体会出诸葛亮的话中真意。
    诸葛亮摇扇淡淡笑道:“荆州之重,唯在南郡,得一南郡,比得其余六郡都更有价值,周公瑾不是想插手荆南之局的吗,那我们就正好利用这件事做一做文章,将南郡从吴侯的手中借过来。”
    刘备的情绪愈加的兴奋,隐约听明白了几分,但仍无法彻底领悟,忙道:“南郡乃吴人千辛万苦才打下来,如何能让吴侯拱手相借?”
    “南郡固然是块大肥肉,但对吴侯来说,什么都比不上保住他江东之主的位子更重要。”诸葛亮的口气极有深意。
    点拨至此,刘备的眼睛蓦然一亮:“军师的意思,莫非是想离间吴侯和周公瑾的关系不成?”
    诸葛亮微微而笑,缓缓道:“周郎先打胜了赤壁之战,又打下南郡,足可谓威震天下,现下他占据荆州精髓之地,手握东吴半数之兵,更难得是其麾下将领,对他都是倾心的信服,现在的周郎,用‘功高震主’四个字来形容也不为过。”
    刘备深以为然,点头道:“赤壁之时,吴侯对周郎本就有所顾忌,所以才会派程普做副都督以钳制,而赤壁之后,吴侯默许我们去取荆南四郡,其中亦有借我之力钳制周郎的用意,而今刘封叛乱,我的实力大减,对周郎的制衡自是大为削弱。”
    “而这个时候,周郎又出手相助刘封,倘若最后周郎和刘封结成同一阵营,那吴侯苦心营造的制衡体系便将完全的瓦解,在整个荆州,将无人能再钳制住周郎,这无论如何也是吴侯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我便趁势去借南郡,吴侯为了恢复荆州制衡的局面,就必定会答应,为了防止周郎和刘封联手,吴侯也将不会插手我剿灭刘封之事。”
    主臣二人,仿佛在这一刻思想融合了一样,你一言,我一语,将整个计划一字不带停的先后道出。
    说罢之后,二人相视而笑,神色之中皆是默契与得意。
    “如果主公同意,那亮就再去一趟江东,凭亮三寸不滥之舌,必可以说服吴侯。”诸葛亮很是自信。
    这时,刘备却摇头道:“这一次江东之行就不劳烦军师了,我要亲自前去会一会那吴侯。”
    诸葛亮神色微变:“主公万金之躯,亲去江东的话,是不是太过冒险了。”
    孙刘虽是联盟,但说到底,刘备只不过是寄于孙权篱下而已,以孙权的实力,如果头脑一发热,不顾一切的要先灭了刘备,吞了荆州,也并非没有这个能力。刘备这般“送上门”似的去往江东,自然是极为冒险的。
    不过,在这方面的经验,却没有人比刘备更为丰富,他敢于如此,自有其信心所在。
    “此事关系到我们的生死存亡,我必须亲自去一趟,以向吴侯彰显我的诚意,让他放心的把南郡借给我,而且,我也很想会一会吴侯,亲眼见识一下,这个‘碧眼儿’到底是个什么人物,也算知己知彼,以为将来做准备。”
    刘备的话则是在暗示,将来总有一天,他和孙权的关系会变成敌人,作为一名强劲的对手,他需要了解他的敌人是何等的人物。
    刘备心意已决,诸葛亮便不再多劝。
    ………………
    时至盛夏,尽管已是清晨时分,但闷热的空气仍然黏稠而又沉重,一丝凉意都没有。
    刘封身裹青衫,内附细甲,扶剑静静驻立于船头。两岸的景致,飞快的向后倒去,目之尽头,一座依山而建的石城渐渐的映入眼帘,不觉数日已过,前边就是此行的终点秣陵了。
    战国之时,此地名为金陵,后秦皇统一六国,巡游至此,听闻陪同相士说金陵四周山势峻秀,地形险要,有天子之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