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最后的叹息-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嘿嘿,不好意思啊,李大人,小人糊了”。一年轻的官兵满脸陪笑的对着姓李的人说道。
    李大人冷哼一声“算你运气好,今个儿本大人有的是钱,你小子今天要是能够把本大爷的钱赢完,算你小子有福气,我不但给你双倍的钱,还把旁边的姑娘送你一个,如何”。
    那官兵还是堆着满脸的笑着道“不敢,不敢,小人怎么敢跟大人争夺女人啊”!
    李大人冷哼一生“谅你小子也不敢,罢了罢了,这句的钱给你就是,重来重来,”
    众人又开始了麻将之旅……
    突然,赌场的门被被人撞开了,所有人都被这突如其来的景象吓了一跳,顿时所有人都气冲冲的站了起来,还有人将腰间的佩刀拔了出来。
    都想看看是哪个不长眼的人,但是在看清来人之后,致远舰上的所有参与赌博的人都不吭声。
    但凡有几个不认得邓世昌的其他舰队的士兵,将手中的佩刀指向了邓世昌,邓世昌旁边的亲兵掏出腰间的手枪“谁人如此大胆,难道没看清来者是谁吗?”
    所有人都看清了邓世昌肩膀上面的图案,和袖子上的鎏金圆圈,都站在哪里默不作声!
    当然,外面吵闹的声音顿时停了下来,也引起了包间内李大人的注意,李大人对旁边的士兵说道“出去看看怎么回事”?
    那士兵刚刚走到门口,“嘭”的一声,门被撞开了,那士兵刚好被装了个正着,头上被撞出来个大包,那士兵被撞到后,起身正想骂娘,但看清来人之后硬生生的将‘你娘的……’咽了回去,缩写缩写往后退……
    “邓大人,不知你来何事啊”!那李姓大人看着眼前的邓世昌坐在椅子上随意的说道!
    “哼!李大人难道你不知道北洋水师章程早走规定,不论战时还是备战之时,哪怕是天下太平之时,官兵不可聚众赌博吗”?邓世昌冷冷的说道。
    那李姓大人搓着手里拿着的一颗麻将有些心虚的说道:“没事玩两把”。
    “好一个没事玩两把,你他娘的把老子的炮弹玩到哪里去了,朝廷每年拨款那么多银子用来采购炮弹,可是这么长时间,老子的炮弹呢”?
    “哎!姓邓的,说起银子,我这里可是有账本的,你要是信不过我大可以拿去看看,你说话可要注意点啊,不要血口喷人,你拿出证据来让我看看,”。姓李的大人抓住机会反驳了邓世昌。
    “像你这样的人,还需要什么证据,这就是证据”,邓世昌恶狠狠的边说边扬起手中的鞭子照着那姓李的头上狠狠地来了一下。
    瞬间那姓李的光溜溜的额头上便出现了一道血痕,那姓李的从椅子上站了起来,旁边的妓女连忙将其扶着。那李姓之人捂着头额狠狠的,咬着牙说道“姓……邓……的……你……等……着”。然后气冲冲的出去了,留下了一脸阴沉的邓世昌。
    随后邓世昌走出包间对着众人说道“致远舰上的都给我滚回去”!
    致远舰甲板上,两个悲催的是啊上身**的被绑在桅杆上,邓世昌的鞭子接连抽在了他们的身上“尔等真是给老子丢脸,你们难道不知道大清国现在面临着什么了吗?你们难道不知道北洋水师的军纪吗?你们难道不知道……”。
    也许是邓世昌打累了,然后甩掉手中的鞭子,坐在甲板上放声痛哭……
    寒月照耀着汹涌澎湃的大海……海鸥鸣唱着海洋的不平静……这一夜邓世昌仿佛经历了几个轮回,睡梦中他依稀看到了大清国的开国皇帝爱新觉罗。玄烨亲自夸奖他“至诚可嘉,至诚可嘉,尔等将来必能名垂千古”。
    他也依稀看到了爱新觉罗。载湉坐在龙椅上唉声叹气……
    他感觉这个梦竟然是那么的真实……
    
    ☆、第十一章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第十一章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当海风吹过,你已经走远,记忆里那是一个秋天!
    邓世昌老家在广东番禺,也记不清那是什么时候了,也许是自己十来岁吧,一天邓世昌在海边玩耍,这时有一个老人过来了,邓世昌年少无知,调皮捣蛋,一头撞到了那老人身上。
    邓世昌不仅没有一丝丝的悔悟还大声言辞,说那老人不看路,那老人问邓世昌道:何为路。
    邓世昌大声说道:古时孔子绕城而行,孔夫子走的便是路。
    那老人指了指大海:孩子你知道大海的那边是哪里吗?
    “洋人的地方”!
    “那你对洋人的地方知道多少啊?”
    邓世昌脱口既出,洋人吃饭用刀叉,我大清国吃饭用筷子,洋人所带帽子是我大清所用的痰盂,可笑至极。
    那老人又问了邓世昌海战的问题,邓世昌讲述了当年纳尔逊和彼得大帝经历的大海战,并且将各国的海战分析的头头是道。
    那老人点头称赞邓世昌“汝若不为朝廷报效,实乃大清国之悲啊”。
    邓世昌朗然道“大丈夫人生在世,理应报效朝廷,然我大清国战事不断,丧权国辱。吾辈之人,有心杀敌,无力回天啊。魏徽曾说过,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以伐根而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可我大清常年战事练练,可皇宫里的太后却在听戏唱曲”
    那老人哎了一声没有做答。
    邓世昌没有想到的是,方面的老人就是日后的大清国北洋水师总理大臣李鸿章。
    晚年李鸿章提及此事颇有感慨的说了一句“邓世昌不愧为我北洋水师之军魂,万岁爷的那句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没能说错啊”!
    邓世昌依稀记得那是1880年(光绪六年),朝廷花费巨资从英国购买了致远,定远两艘铁甲舰,那时的大清国号称大东亚第一,世界第四的北洋舰队,却在访问日本期间,怂了没能将弹丸小国日本联合舰队一网打尽,如果那时能够将日本联合舰队炮轰长崎,也没有今天日本人如此猖狂的局面了!
    1879年(光绪五年)朝廷购买两艘撞击巡洋舰超勇,扬威两舰。那时的大清国只想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然而却忽略了一个致命的问题,“制度,政治”。
    纵观世界发展史,英国那是已经是资本主义国家,日本经历了幕府时代,逐渐在明治天皇的引领下吃西餐,说英语,一切按照西方的制度,可大清国唯恐主权受到控制,王位遭到亵渎,可悲,可叹啊!
    1880年邓世昌从大清国出发前往英国,去接回大清国从英国订造的两艘铁甲舰,在海上漂泊了近两个月,邓世昌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何为国,何为军?”
    “国为百姓之国,军为朝廷之军想我北洋舰队自同治六年(1867年)创议,同治十三年(1874)筹划,光绪十四年(1888)12月17日于山东威海卫的刘公岛正式成立。自此朝廷每年拨出400万两白银给予海军建设1875年(光绪元年),朝仪海防大讨论,依洋务派《筹议海防折》,皇上特命北洋大臣李鸿章创设北洋水师,通过总税务司R。赫德在英国订造4舰炮船,此为清朝海军向国外购军舰之始。
    1879年,向英国订造了两艘撞击巡洋舰扬威号、超勇号。现在又向英国定了致远,定远两艘铁甲舰”
    这已经不是邓世昌第一次前往英国了,到了英国邓世昌习惯性的跑到了英国伦敦市中心特拉法尔加广场,观看纳尔逊的雕像,那个曾经以一场大海战挽救了大英帝国的将军是邓世昌,叶祖圭,方伯谦等等一代人心目中的偶像!
    邓世昌记得自己观看完纳尔逊雕像正准备离开,有一个女孩上前用一口流利的福建话问自己“先生可是中国人。”
    邓世昌热情的回应道“奉公出差到此,顺便来看看老同学”
    “是初次来吧,语言上略有不通,我可以帮助”
    “那刚好,顺便向你打听一下去英国皇家海军学院的路”
    “那太巧了,我们同路”
    那女孩看了看邓世昌,说道“哎!你等下”然后一路小跑的跑向了一辆马车。
    邓世昌正欲追上前区,谁知道不知道是谁拉住了自己的头发,邓世昌皱了皱眉头,转过身去,原来是几个英国海军学院的学生,当时邓世昌没有恼怒很平静的用英语说道“先生有什么事情吗”?
    拽着邓世昌辫子的同学一脸欠揍模样的笑到“你的头发非常酷”。
    “谢谢!不过请你放尊重点”。
    “why?中国人也需要尊重吗”?
    旁边的几个同学也笑着说“中国真是一个有意思的国家,女人的脚就那么长。哈哈哈哈”
    邓世昌强压住内心的愤怒,依然是平和的说道“yes,chinese。 people从来都需要尊重”
    边说边用手紧紧的抓住了那同学的手腕,那英国人顿时感觉自己的手被紧紧的抓住了,松也送不开,邓世昌一个甩手将那学生甩出去老远,然后从容的整理了自己的头发,那学生被摔倒在地,顿时感觉自己经历了奇耻大辱,从地上爬起来,在围观人的惊呼声中掏出了自己挂在腰间的刀向邓世昌刺去,邓世昌只是微微的转了一下身躲了过去,那学生一刀刺空,自己摔倒了地上,刀落到了邓世昌的脚下,邓世昌捡起刀走向了那同学,那同学坐在地上,一脸求饶的往后退,嘴里咆哮般说着“NO。 NO你不能杀我,这里是英国,你只是个中国人,杀了我你会死的很惨,你的国家也会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的!”
    邓世昌走到那同学面前,蹲下身把手中的刀插进了那同学腰间的刀鞘里“如果有一天你来到了中国,请你学会尊重我们”!
    那女孩拍手叫好,说了个请字!
    “洋人们这下该传开了,中国人各个武艺高强不敢小看”。
    “国家落后走到哪里都是会被笑话的,听姑娘口音,姑娘应该是福建人吧”
    “是啊,先生呢?”
    “广东番禺”
    
    ☆、第十二章  帝国的尊师
    第十一章 光绪的老师
    
    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帝国的东边,蛮夷纷纷从东边打来,坚船利炮不断的冲击着东方这个古老而又神秘的大门,朝堂之上,帝国的尊师依然算计着家恨,忘却了国仇。此时此刻,值此危难时刻,载恬与翁老之间进行了一次帝国的对话。
    说到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恬,相信很多人对于这个姓氏很是熟悉,不错,爱新觉罗氏,一个满族人的天下,说爱新觉罗。载恬大家都不认识,如果说到了光绪帝,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大清王朝倒数第二个皇帝,那么很少有人知道,光绪的一生过得并不怎么滴!从小便被自己的姨妈扣上了大清国的皇帝的帽子,终生只效力于叶赫那拉氏(也就是慈禧),成为了慈禧身边职业性的印章。
    慈禧闲来无事就把这枚印章拿出来盖到圣旨上,太监念奏圣旨的时候总是扯着嗓子喊到“大清国圣母皇太后懿旨……”。
    如果在扯到一个人,相信很多人都不认识了,翁同龢(1830年—1904年),字叔平、瓶生,号声甫,晚号松禅、瓶庵居士,江苏常熟人。
    大学士翁心存之子。咸丰六年(1856年)一甲一名进士,历任户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
    是当时着名的清流领袖。
    光绪戊戌政变,罢官归里。
    卒后追谥文恭。
    翁同龢为光绪师傅,“得遇事进言。
    光绪“每事必问同龢,眷倚尤重”。
    翁同龢之兄翁同书因在太平天国战争中“颂贼”等事,遭到曾国藩、李鸿章弹劾,翁同龢由此终身与李鸿章为仇,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主张的变科举、重西法、练海军、开铁道诸事,处处遭到主持户部的翁同龢掣肘,“故李公困疆畿二十年,疑谤纷纷,终不获行其志”。
    这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学家给予翁同龢的最高评价,也是用简单的三言两语就总结完了的!
    临事喜纳群言,而不能别其是非,持论不免两歧。
    这就是翁同酥的做人特点!!
    把他的短处说得很透彻。
    说白了,翁同酥没有做决断的魄力,而是习惯用书本上讲道理的方法去做事:做也有一番道理,不做也有一番道理,这样做有一番道理,那样做也有一番道理,所谓“庸俗辩证法”,自以为容易讨好,实际上这派不喜欢他,那派也不喜欢他。
    这也是读书太多的人从政惯有的毛病和悲剧。
    翁同龢是咸丰六年的状元,后来当了光绪的老师,跟光绪关系很好。
    史书里说光绪小时候害怕打雷,每逢打雷就躲在他怀里,还经常玩他的胡须,“胸袭他”(以手入怀抚其乳)。这是货真价实的帝师,仕途自然很得意。
    光绪八年,慈禧让他进军机处,他“固辞,不准”。
    慈禧的原话是“我病才好,找人不容易,你别给我为难!”可见对他的倚赖和重视。
    这里撇开提一笔军机处。
    虽说“清承明制”,但清朝皇帝对文官集团的控制远胜明朝,除了是因为外族入主之外,康熙朝创下的密折制度实在功不可没。
    清制是鼓励四品以上官员直接给皇帝上密折的,这种制度之下,官员们各自惶惶,生恐彼此告密,竞相向皇帝表忠心。
    附带的,大家可以看到雍正在折上批各种“朕就是这样汉子”——这种内容当然不适宜公开。而军机处的权力之所以远胜明代内阁,就是因为军机处管密折。
    扯远了。翁同龢入军机处,是他一生中宦途最得意的时刻,这是光绪八年的事。两年之后,慈禧发动“甲申政变”,废掉主政军机处的恭亲王奕欣。翁同龢受风波影响,“革职留任”,因为他是帝师,可以说这个处理对他没有实际影响。
    也就是在这个位子上,他碰到中日战和这样的大问题。
    实际上,当时朝中多数人,包括光绪和慈禧在内,都是主战的——这里得给慈禧说句公道话。咸丰身体不好的时候,经常让慈禧(当时的懿贵妃)参与政事,那时起她就是比较坚定的主战派——总之当时基本上“是中国人都主战”,因为日本人干得实在太过分了,凡还有点血性的正常人,都不能忍。
    主和派中央主要是孙毓汶和徐用仪,诸侯主要是李鸿章。孙是办过法国在越外交的人,李鸿章不用说了,当时最熟洋务的人,知道我们根本打不过。但是顶不住所有人都主战,不得不打了。
    现在有很多资料说翁跟李鸿章有私仇,所以主战,比如这篇翁同龢:搅局之王 与李鸿章暗斗导致清军惨败里面说:通过王伯恭(曾任袁世凯的总统顾问)所着的《蜷庐随笔》一书中记载的一段亲历,我们来看看翁师傅心中的小九九吧——
    “甲午战前,翁同龢一力主战,李鸿章言不可轻开衅端……我去见翁,向他力陈主战的错误。我想翁也是我的老师,他向来是器重我的。但翁听了我的劝说后,笑我是书生胆小。我说:‘临事而惧,古有明训,岂能放胆尝试?而且,我国无论兵器还是战法,都百不如人,不能轻率地开战啊!’翁说:‘李鸿章治军数十年,扫荡了多少坏人啊!现在,北洋有海军陆军,正如火如荼,岂能连一仗都打不了吗?’我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今已知自己确实不如人,哪里有胜利的希望呢?’翁说:‘我正想让他到战场上试一试,看他到底是骡子还是马,将来就有整顿他的余地了!’”
    “爱国口号”下的真实目的竟然是为了整治对手,惨白的事实似乎是在嘲笑大众的智慧。
    这就是断章取义了。这段话是王伯恭在《蜷庐随笔》里记下来的,翁的原话是“吾正欲试其良楛,以为整顿地也。”
    这句话怎么理解?是不是说就是等着李鸿章出丑?其实看不出来。李鸿章主政北洋水师期间,不断向中央要钱要米,到打仗的时候,又说打不过不肯出击。你站在中央的立场上,会不怀疑他自己的小算盘?
    封疆大吏,勾结近臣,历史上能容忍这种人的皇帝不多。
    所以我个人认为,这里这句“吾正欲试其良楛”,意思也可以是“我要看看李鸿章到底是不是真心愿意为中央办事”,未必就是翁同龢与李鸿章有私仇。以“私仇论”解释翁李对立,更像是用今天小报记者的眼光,妄自揣度古代天子股肱的格局。
    但翁这种文人从政,最大问题还是不接地气。我个人认为他不是因为与李的私仇才力主开战的,而是因为他作为一个对边疆军事都不了解,更别说熟悉西洋军制的旧式官僚,其知识结构根本不足以支持他在战和问题上作出理性判断,单凭着一股忠君爱国的思想就主战了。
    结果当然只有战败。
    甲午之战失利原因很多,在此不必赘述。失利之后,翁力求“宁增赔款而不割地”,可惜你打输了仗,之后决定权就不在你手里了,所以还是把李鸿章请出来去日本挨枪子。
    许多书说李鸿章挨了骂,翁同龢却升了官,这不准确。翁并没有少挨骂,但军机领班不是他,练兵的不是他,拍板把军费去修圆明园的也是慈禧不是他,他不可能为战败负责。只不过他左右不讨好,所以有人试图落井下石而已。
    甲午战败其实是对所有人心理的一次大冲击,因为多数人根本不知道我们会输得这么惨,还割地了,这是奇耻大辱,光绪都痛苦地说我不配再做天子了。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这就好像《三体》里面地球人看到一滴“水滴”就毁了全部地球战舰一样。当时翁内心的焦虑也是很大的。他后来引荐大言炎炎的康有为,个人以为恐怕跟这种知识结构受到的冲击有很大关系。
    但有个段子,记载翁同龢对康有为的评价:
    传说康有为公车上书之后,光绪想点康有为做状元,却不料被李文田克了。
    原来康有为在京时,曾经住在李文田家里,跟他家的女佣人吵了架,李文田就很讨厌他。李恰巧是判卷组的人,对康的文笔语气太熟悉,于是找了点瑕疵,把他的卷子扔到二甲之末。这事被翁同龢知道后,翁对李文田说:“这辈功名之士,中了状头,便志得意满,不会再胡闹了,现在这样,便从此多事了。”
    后来果不其然。
    我个人愿意相信这事的真实性。因为我一直觉得,旧体制中训练出来的精英,于新学问新知识了解得比较差,但在识人待物方面,还真是有一番门道。翁对康的判断,完全准确。可惜甲午之后,连翁这样的老君子都惴惴不安于孔孟之道是否真能抵挡坚船利炮,被康这样大言不惭的公知蒙骗一时,也是很自然的。
    当然,推荐康有为的时候,翁同龢又犯了读书人的老毛病。他自己知道光绪十分喜欢这个人,所以捧他说“康才胜臣十倍”。但又怕康这人靠不住,加了句“人之心术,能否初终易辙,臣异未敢深知”。
    得了,您这末一句又把支持康有为的新党给得罪了。
    力荐康之后,翁已经为旧党不容。正好光绪想康有为想得发疯,翁同龢因为态度不坚定,被光绪训斥,旧党马上找了个接口把他开革回家了。戊戌之后,慈禧本来想杀他,还是荣禄说了一句话:“本朝尚没有杀过师傅”,才留下他一条命,叫他每天去县衙门挨训。一个七十岁的老人,做过帝师,告老还乡,还要受这种侮辱,可以想象他的心情。他晚年定居的地方叫“白鸽峰”,给自己写春联:老骥思千里
    鹪鹩足一枝
    幽郁沉婉气象跃然纸上。
    翁同龢,状元帝师,入阁军机,晚景凄凉。其为人与学问,可以称得上是谦谦君子,但也为学问所累,殊乏决断之才,总是给人首鼠两端的印象,所以被各种政治势力都排挤。此人就算放在平常的历史年代,也未必能真正有什么大的建树,何况是晚清那种大厦将颓的危机一、洋务运动时期,翁同龢挟私怨时时遏制李鸿章。甲午前掣肘李鸿章拨款,使北洋水师无钱补充装备;最终甲午战争溃败。
    二、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撺掇光绪,盲目开战。甲午战争之败,翁同龢罪责难逃。甲午后不仅不悔改,却借甲午战事推翻李鸿章。
    甲午之战由翁同龢一人主之。同苏旧傅德宗,德宗亲政后,以军机大臣兼毓庆宫行走,尝**对,不同值诸大臣不尽闻其谋。通州张謇、瑞安黄绍箕、萍乡文廷式等皆名士,梯缘出其门下,日夜磨砺以须,思以功名自见。及东事发,咸起言兵。是时鸿章为北洋大臣,海陆兵权尽在其手,自以海军弱、器械单,不敢开边衅,孝钦以旧勋倚之。謇等仅恃同龢之力,不能敌也。于是廷式等结志锐密通宫闱,使珍妃进言于上,且献夺嫡之谋。妃日夜怂恿,上为所动,兵祸遂开。既而屡战不胜,敌逼榆关,孝钦大恐,召同切责,令即日驰赴天津诣鸿章问策。同见鸿章,即询北洋兵舰。鸿章怒目相视,半晌无一语,徐掉头曰:“师傅总理度支,平时请款辄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同龢曰:“计臣以撙节为尽职,事诚急,何不复请?”鸿章曰:“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同语塞,归乃不敢言战。后卒派鸿章东渡,以二百兆议和。自是党祸渐兴,杖珍妃、谪志锐、罢长麟,汪鸣銮、同亦得罪去,謇及廷式皆弃官而逃,不敢混迹辇下。德宗势日孤而气日激,康、梁乘之,而戊戌之难作矣。(《国闻备乘》,名流误国)
    戊戌变法期间,袁世凯、康有为均上书翁同酥,提请变法。但翁因瞧不起非科举出身的袁世凯(后来袁世凯是清末新政之领袖,翁的眼光实在有问题),起用狂生康有为,最后激起了洋务派的暴怒。
    恭亲王在临死时弹劾了翁同酥。
    这也是翁同酥人生历史上的一抹黑色!
    粉友们可以加QQ群组欢迎加入逸凡仕成,群号码:162954693!!在这里啊成谢谢大家的大力支持,由于近期我的吃饭的家伙丢了,所以更新的有点慢了,再加上心情不好,事情太忙,所以没有更新,相信过完这个假期就会好了,再有几天就是五一了,啊成提前在这里祝大家五一快乐!!!
    
    ☆、第十三章   帝国最后的威严
    第十三章 帝国最后的的威严
    
    帝国的东边,泱泱中华大国,自乾隆皇帝蔑视西洋小国之物品,过去了整整近百年,这个曾经蔑视蛮夷的大国,如今正面临着绝种之危险,翁同酥作为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恬的老师,这时候坐不住了……
    已是入冬时分,大雁早已越南而飞,紫禁城的上空笼罩着不安分气氛,大雪刚刚下过,紫禁城的御道之上,雪平整安静的躺在上面,御道很久没人走过了。
    载恬时刻按照大清国祖训:黎明即起,万机当立。这个时候,载恬应该还在寝宫更衣洗漱,只见载恬双臂扬起,眼睛微闭一群宫女细声无语的替载恬更衣。
    过了一会儿,载恬忽然想到了什么,招呼了站在旁边的太监:“去把朕的……算了还是朕自己去吧”!载恬自言自语的说着!
    那太监愣了愣神,弯了弯腰,手中拿着的拂尘多了一丝水珠在这寒冷的冬季!
    离更衣完成还差最后一步了,载恬不耐烦的甩了甩袖子,怒斥旁边的宫女“好了好了,可以了可以了”!说完大袖一挥出门而去,所有的宫女太监纷纷跪下齐声道“恭送皇上,陛下息怒”!
    八抬大轿嘎吱嘎吱的一摇一晃的走在去往太和殿的御道上,自从上次关于朝鲜派兵一事在太和殿早朝已经过去了很长时间。
    载恬坐在轿子里回想着太后给他说过的话“大清国祖训,各代皇帝,凡失寸土者,不得入祖宗灵祠”!可是如今呢,大清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割地赔款,到现在,不知道有多少倾土地割让给了英法联军,国内正在动荡不安,偏偏那个时候,红毛沙皇又来插了一腿,想当年先帝康熙念及红毛沙皇不易,为突现我泱泱大国之风范,割让了黑龙江以北之地。
    现如今大清国早已经不是当年那个马背上打天下的东方上国了!
    遥指本朝文武,虽说没有宦官当政,可是一个心中老是想着武则的慈禧太后就是一个最大的祸患,可是这些,载恬只能看在眼里,苦在心里。
    载恬掀开了轿子上的帘子,招了招手,那太监一路小跑的跑到载恬跟前道“皇上有何吩咐”!
    载恬冷冷的问了一句“太和殿那边怎么样了”!
    “好回禀万岁爷,太和殿那边大臣们都在哪里等着呢”。
    “去去……把他们都叫到大殿里面等着,这么冷的天,别把那几个老骨头给冻坏了”载恬的声音就像这十二月的天一样,又冷又又寒!
    “喳”
    ——太和殿
    满朝文武都聚在太和殿门前,三三两两的聚在一块,双手抄在大袖里面,不停的来回跺脚!几个大臣无非就是在一块拉拉家常,一个个叫苦不迭,说朝廷每年每月给的俸禄不够用,再者就是聊聊京城近两天都有那这个好玩儿的地方,那个青楼里的姑娘好看而已。
    随着一生阴阳怪气的声音响起“皇上口谕,请诸位大臣到太和殿里面等候,皇上一会儿就到”。
    文武百官纷纷从袖中探出手来,拱手道“遵旨”!
    然后又你推我搡的进去了!
    龙椅之上,载恬一脸平静的等待着文武大臣的朝拜!
    “臣等叩请吾皇圣安,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臣等叩请大清国圣母皇太后,千岁千岁千千岁”
    “众卿平身”。
    “谢万岁”!“谢太后”!
    一番常规的礼仪之后,众人又起身站齐!
    “诸位爱卿,有什么事情就说吧”?
    载恬率先开口道!
    太和殿下众口无声,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说些什么!
    过了一会儿,见没人说话,载恬说道“诸位爱卿,平日里不是话特别多吗?为何今日见了朕却什么也说不出来了呢?”!
    不知道是哪个不懂事的人率先开口道“皇上已经很久没有上过早朝了,所有章程议事皆为陛下亲自召见,该说的改做的陛下已经都吩咐过了,大清各省均按照陛下吩咐,一切都在操办之中”。
    “大胆”!载恬一拍龙椅怒斥道。
    忠臣皆跪声呼“陛下息怒,陛下息怒”!
    “好一个无话可说,大清国建国近两百余年,承蒙先帝万代基业,才有汝等今日之风光,可我大清自鸦片战争之始,西洋小国逐次开来,略我河山,溅我国土,尔等竖子,国不完整,百姓流离失所,妻离子散,贪官污吏鱼肉百姓,举国上下百官十之有九皆贪,尔等……尔等竟然敢妄言无话可说,今日不是朕要诛尔等,是尔等不体恤百姓之苦”!载恬气的上气不接下气的说道。
    “御林军何在,将此胡言乱语之辈押入刑部,革职查办”!载恬怒了,光绪怒了,皇帝怒了,仿佛是压抑了许久的怒火,眼观国之现状,可身为皇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