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本草王-第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宁氏的母亲知道,这是好的征兆,宁氏已经告诉她,先前叶知秋已经说了,这个病把黑便拉下去,病就好了。要想洗脱女儿的冤屈,得当面证明给亲家母看。所以齐氏赶紧让女儿忍着,一起来到神婆家,对神婆道:“我闺女没有偷汉汉子,她这是病,知秋国舅爷已经开了方子,你看清楚她现在还是大肚子,等会拉了之后,你看看究竟是不是胎儿!”
说罢,撩起女儿宁氏的衣服,让神婆看了比原先还要鼓起的肚子,然后拿来便桶,便当着在屋里拉了。
霹雳啪啦拉下了大半桶带着黑血的粪便。肚子顿时轻快很多。原本圆鼓鼓的肚子,立即扁平了下去。
神婆很是惊讶,兀自不信,拿着棍子在便桶里搅了半天,果然除了大便,并没有什么胎儿。
神婆这才知道是误会了儿媳,她也知道因为自己当众辱骂亲家母,害得亲家母得癫狂病,儿媳也受了天大的冤屈,赶紧赔笑一个劲赔礼道歉。
宁氏和母亲齐氏其实也能理解神婆当时误会后的心情,既然道歉了,也就作罢,两家重修旧好。宁氏重新回到了婆家。
过了几天,神婆的儿子,也就是宁氏的丈夫回来了。
他这半年一直在外面做木匠活,前几天,神婆怀疑儿媳偷汉子,怀了野种,一气之下,托信让儿子马上回来。她原本是儿子回来休妻的,现在知道自己错怪了儿媳之后,自然不敢把这件事情告诉儿子,只说儿媳小孙子想他,去了半年,也该回来看看。
神婆心疼儿子外面受苦,所以掏钱买了鸡鸭鱼肉,好生做了一吨丰盛的酒宴,把黄半仙夫妻也请来,算是赔罪。
这顿酒宴吃得很痛快,特点是这木匠,外面当真吃苦了,很少碰到荤腥,半年了,终于有一吨大鱼大肉,便吃了个痛快。
酒宴结束,黄半仙夫妻醉醺醺回去了。这时,宁氏的身体已经差不多好了,小夫妻两半年不见,自然是要好好咻嘿一番的。结果,麻烦事出来了。
半夜里,木匠先是感觉胸腹闷胀不舒,然后变成疼痛,越痛越厉害,到后面,简直跟刀搅一般。在床上翻滚,大汗淋漓,手脚乱颤,而且冷得跟冰似的。
开始宁氏还以为活动太厉害,岔气了,帮丈夫揉肚子,结果越来越痛,满床打滚,这才知道不好。赶紧穿了衣裙,跑去叫公婆。
神婆夫妻慌里慌张来了一看,也都慌了。神婆赶紧让丈夫去请吴郎中。
深更半夜的吴郎中被叫醒,这是常有的事情。他也已经习惯了。赶紧穿了衣袍,跟着来到神婆家。
一番诊察之后,吴郎中这是自然知道木匠半年回来,小夫妻会做什么,捻着胡须道:“这是房事不检,风寒直中少阴之证,得用真武汤!”
宁氏一听,俏脸羞得通红,好在神婆两口子也理解他们小两口。倒没有因为儿子病倒,就胡乱责备于她。只是让吴郎中赶紧开方用药。
吴郎中却十分为难,吞吞吐吐说道,不巧得很,药铺里的一些药已经用完了,他还没有来得及进城买药。缺乏的药中,便有真武汤的配方药。
宁氏一听就急了,道:“这可怎么办?”
吴郎中两手一摊,道:“还能怎么办,要是着急,马上送京城,要是不着急,就等天亮,我去邻村郎中那里先讨一些回来急用。”
神婆赔着笑脸,道:“你看孩子痛成个样子,这离天亮还有三四个时辰,等到天亮,那还不得活活痛死?吴郎中,你就行行好,连夜去邻村借一些药来给孩子用着。我让我男人陪你一起去。”
那吴郎中苦笑,看木匠这病也是不轻,便只好点头答应,带着神婆的丈夫,拿了两的气死风灯笼,回家跟老婆说了一声之后了,两人就急急忙忙地走了。
这边木匠痛得是越来越厉害。肚子的胀痛已经到了胸部。一个劲反胃干呕。在床上干嚎。把个宁氏和神婆心疼得叭嗒直掉眼泪。
眼看到了五更,木匠已经两眼翻白,张着大嘴跟里离开水面的鲤鱼似的了。
宁氏顿时慌了神,担心只怕丈夫他们还没有回来,儿子就已经死掉了。急得他团团转转。村子里只有吴郎中一个郎中,再没有别人,总不能眼睁睁看着儿子这么死去。儿媳已经哭得跟个泪人似的。指望她是指望不上了。只能靠自己。
她望着儿子,突然觉得这个场景很熟悉,一拍脑门,便想起那天在黄阁家吃饭时,看见知秋国舅在给那个吃撑了的闲汉救治时,曾经用过一个办法,就是用筷子掏咽喉,然后就呕吐。呕吐之后,就好了。
自己儿子现在这个样子,就跟那天那个闲汉的差不多。难道,儿子这个病,也要这么医治吗?
她不懂医术,也不知道吴郎中说得什么真武汤,她只知道儿子现在的症状跟那天知秋国舅抢救的那个吃撑了的闲汉一样,而现在儿子都已经开不行了,再不能拖延,神婆的职业让她具有了当机立断的本事,她当即从厨房拿了一根筷子来,让儿子张嘴,然后用筷子捅儿子的喉咙。
第209章 进京求医
很快,她儿子便开始趴在床沿哇哇狂吐起来。吐了一大摊。
说来也怪,木匠呕吐完了之后,出气竟然马上就顺畅了,眼睛也不翻白了,只是,躺在那里有气无力的。
宁氏当真是惊喜交加,抱着丈夫对神婆道:“婆婆,你还会这一手,真是厉害,多亏了你,要不然……”
这想到可能的后果,宁氏便是一阵胆寒。
神婆自己也是喜出望外,十分庆幸自己那天看了知秋国舅救治那个闲汉,要不然,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救治。
一想起那天的事情,神婆立即又想起了知秋国舅当时用筷子给闲汉掏喉咙之后,还开了一个的方子,记得叫什么神曲汤。用得是神曲、山楂之类的,治疗伤食的。可惜当时没有问清楚是哪些药。
现在看儿子这样,只怕就是伤食了,下午的时候,儿子吃得太多。
她只知道有这么一个方子,可是有哪些药他不知道。看看天色还没有亮,估计吴郎中他们至少还有一两的时辰才能回来。确定还是不能再等。还是用自己从叶知秋那里学来的那一套,先对付着用。
于是,神婆让儿媳守着,自己提了一个灯笼,扭着肥臀快步来到了吴郎中家。
吴郎中的妻子在家,起床开门之后,神婆赔笑说想开一付药,叫做神曲汤。是治伤食的。
吴夫人还是懂一些药的,而且这个方子也是常见的方子。便说自己知道。一边给她抓药,一边问给谁吃?神婆自然不敢说是给儿子吃,因为吴郎中已经看过病,没有说是伤食,而且去帮着拿药去了。自己怎么能私自开药吃呢?所以只说是儿媳头天晚上吃的太多,伤食了。
吴夫人连说无妨,吃了这个药很快就会好。
神婆有些不放心,问这个药有没有毒?吴夫人笑了,说没有毒,尽管放心吃。
神婆这才放心地把药那了回来,马上儿媳煎药。
儿媳有些奇怪,问她这是什么药,谁开的方子。神婆只说不要多问,赶紧煎药要紧。
汤药很快就熬好了,让儿媳亲自给儿子喂下。
木匠服药之后,很快就平静下来,躺在床上呼呼大睡。神婆和儿媳两个这才松了一口气。但是还是不放心,一直守着,直到天亮。
天亮之后,木匠起身,已经完全恢复正常,而他父亲和吴郎中还没有回来,算算路程,差不多还有一个时辰才能返回。木匠那边还忙着生意,既然家里没有事情,他就要马上回去接着干活了。所以也顾不得等父亲他们返回,带着媳妇准备的干粮,跟母亲河妻子儿子告别,出村皱走了。
又等了差不多一个时辰,这才把吴郎中和神婆的丈夫等了回来。
吴郎中听了神婆说的事情经过,十分惊讶,好半天,这才相信这是真的。如果用伤食的药就治好了个病,就说明病人的病根本就不是什么风寒直中少阴,也就不能用真武汤。要不然,还不知道会出什么乱子呢!
想到这里,吴郎中是一阵的后怕,人家神婆只是从知秋国舅那里看来的一个方子,就治好了这个病,可见知秋国舅的医术有多高了。不知道自己哪一天才能达到一样的水平,又或者,这一辈子都别指望了。
※※※
朱肱很郁闷,因为有一个他以前治过的病人这天找上门来,不是来感谢的,而是来骂他来了。
这是一个南方专程来京城求医的老农。这老农已经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靠辛苦劳作一辈子,赚了一点积蓄,买了一些薄田,自己耕作一部分,剩下的出租给别人,也算得上一个富农。
可是,这个老农在水田里劳作了一辈子,常年接触湿冷,落下了腰腿痛的毛病,很多年了,找了很多郎中看过,都没有看好。因为家里有了一些余钱,而这腰腿痛常年困扰,实在受不了。所以在儿子的陪同下,来到了京城求医。
他已经在京城呆了一个多月了,先后找了好几个郎中看,都没有看好。虽然有太医开设的诊所,但是一则诊金太贵,他有些舍不得,二来这些太医一般都是挂羊头卖狗肉,自己几乎不在诊所看病,而是让自己聘请的坐堂大夫负责。
这老农先后找了几个大夫看病没有看好之后,他十分郁闷,就决定先搞清楚京城医馆的水究竟有多深再说。毕竟,京城的医馆太多了,良莠不齐。这样没头绪地乱找,乱求医,只怕自己的钱都花光了,也没有找了真正有本事的郎中把病治好。
多方打听,他终于问道了一个专门治疗疑难杂症的大夫,这个大夫就是国舅叶知秋!
于是,他在儿子陪同下,来到了知秋医馆。
不凑巧,那时候叶知秋正好出诊去了黄家村,正在黄家村给若菊的嫂子治病。
这老农大失所望,问了知秋医馆里的大夫,也都不知道知秋国舅什么时候回来。总不能这么干等着。腰腿的疼痛让他越来越不能忍受了。于是,他找了知秋国舅医馆的朱肱给治疗。
他想着,左右是一个医馆的,听说还是那个国舅的结拜兄弟,怎么都有几分道行吧,便放心地让朱肱医治。
朱肱给他诊察之后,开了桂附重剂。连吃了七剂,虽然病情还没有什么明显好转,但是也没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
可是,这老农太心急了,着急想早点治好病。连吃了七剂药没有好转之后,他就着急了,另外又找了一个大夫看。而这个大夫,就是太医掌禹锡的儿子掌步云。
掌步云上次没有到许希的推荐,所以不能参加春季的那次提前毕业考试。所以叶知秋他们都已经从太医局毕业之后,他还在太医局继续读书,同时,每天下午,他都跟其他同学一起,在太医局的医馆坐堂问诊。这天,这老农听人介绍,说有这样一个医馆,那里是太医局开设的,里面有太医在指导学生看病。那个擅长医治疑难杂症的国舅叶知秋,就从这里毕业的。
老农对太医两个字太相信了,当即又来到太医局的医馆求医。
因为这个医馆是给太医局的学生练习临床技术服务的,所以尽管有先生也就是太医坐堂问诊,但是,这些个太医是不直接给人看病的,他们只负责指导学生看病。
所以,他就找了一个学生看。这个学生,正是掌步云。
掌步云听他说了先前是在知秋医馆看病,吃了七剂药都没有好,便冷笑,道:“你竟然去他那里看病,嘿嘿,当真是老寿星上吊,嫌命长。”
老农大吃一惊,忙问为什么。
掌步云道:“你不知道桂附是大热之品吗?你一口气吃了那么多桂附,到了秋天,必然口吐鲜血而亡!幸亏你觉悟得早,只吃了七剂,要不然,等到秋天,你还能站着跟我说话,我就跟你姓!”
生性纯朴的老农哪里知道这掌步云跟叶知秋他们有过节,一听这话,不由勃然大怒,特别是老农的儿子,更是气得全身发抖,当即就要去知秋医馆跟朱肱理论。
掌步云也只是妒忌叶知秋,所以随口说了这么两句,眼看这个老农父子这恼怒的样子,不禁又有些担忧,他知道,以他现在的能耐,要想跟叶知秋斗,简直就是螳臂当车,自寻死路。所以又赶紧劝解了几句。说什么他可能也是医术平庸,并不是当真要害他的。也可以理解,毕竟刚刚毕业,医术差一点,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大家都是同学,让他们看在他的面子上,放过了朱肱。
老农和儿子这才暂时把气压下。
掌步云眼看老农父子把气压了下来,这才放心,道:“你们也不用太担心,遇到我了,什么病都没有问题。”
老农急忙感谢。对于病人来说,还有什么话比这句话更能让人心安的呢?
掌步云提笔写了一道方子,却是白虎汤,递给老农,又道:“你照方抓药,先抓七剂,同时,我再免费告诉你一个偏方,——回去之后,买一些梨子,每天吃,至少吃一斤。吃完这药差不多就该好了。”
老农又赶紧连声称谢。抓了药,到市场买了梨子,他儿子还是气不过,非拉着父亲又来到知秋医馆,指着朱肱一通臭骂,说他庸医杀人。引得不少人围观。其中有些曾经在知秋医馆治好病的人,看不过,便跟他父子理论,一时间便吵了起来。到底这边人多,老农父子不敌,只好一边骂一边退了出来。
这些得胜的帮着知秋医馆的病患和家属,一边议论着乡下人不懂礼节,一边安慰着朱肱。朱肱惟有苦笑,同时,他也有些沮丧,要是自己有大哥那样的医术,就不会这样了。不过,就算是神医,也有不治的病,也有不被病患所理解的地方。干了这一行,便应该有这样的心理准备。
大半个月之后,老农对劲,自己的腰腿痛老病不仅没有丝毫好转,反倒觉得精神越来越差,整天躺着不想动弹。胃脘部胀满,不想吃东西,白天想睡觉,躺下又睡不着,晚上更是转辗反侧,难以入眠。大便也黏黏的不爽,面色也成了浮黄,到后来,连手脚都开始浮肿起来了。
第210章 实诚人
老农在儿子搀扶下,再次来到太医局医馆,找到掌步云复诊,一脸焦急道:“大夫,我这病,怎么越治越厉害啊?”
掌步云复诊之后果然如此,知道这次牛皮吹破了。但是脸上却还是信心满满的样子,大刺刺道:“你这病,病了多久了?”
“十多年了。”
“还是的啊!你都病了十多年了,现在才治了多久,就想马上治好,哪有那么便宜的事情?”
老农想想也对,忙问道:“那我该怎么办?”
“继续吃药啊!原方继续抓药吃。还有,梨子要多吃,一斤不够,加到两斤!”
“是是!”
老农连连答应,回来接着吃。
又过了半个月,老农连床都起不来了。把儿子叫到床边,断断续续有气无力地说道:“这个,不成,老爹再这样下去,非,死在京城,不可。你,赶紧还是,去,找哪位,神仙的弟子,那个,专门医治怪病的,国舅爷,不管在,哪里,不管,多少,钱,都请来,老爹还,不想,死!”
他儿子跪在地上,哭着答应了。眼泪一抹,带了一包银子,急匆匆来到知秋医馆。
先前在这里吵架,现在又回来这里求医,还没有进门,他的脸就已经臊得通红,在门口转了半天,干脆脱外衣,把脸包住,只露出两双眼睛,驼着被,哈着腰,拿了一块小石头塞进嘴里,这样说话含含胡胡的。这才低头进了知秋医馆。
门口招呼的伙计当然没有认出他来,热情地上前招呼道:“这位兄弟,你是看病还是抓药?”
“看病!我爹病重,躺在床上不行了,想请国舅爷出诊。国舅爷听说出诊了,回来了吗?”
“回来了。”
“太好了,我就要请国舅爷,别的大夫不请。这是诊金!”
说罢,把那一包银子递过去。
伙计忙道:“出诊只按双倍加车马费收诊金,多的不收。——那边那位,就是国舅爷了。你要是急诊,可以直接去求医。”
老农儿子顺着他的手势看去,看见国舅竟然是个少年,很是惊讶,不过,整个医馆里的几个大夫,就他面前等着看病的病人最多,光是这一点,就已经让他足够信任了。想起父子俩千里迢迢到京城求医,搞到现在,都差点死了,禁不住悲伤从中生,抢步上前,咕咚跪倒,磕头如捣蒜,呜咽道:“国舅爷,救命啊!”
叶知秋正在给一个病人开方,赶紧把手中毛笔搁下,起身搀扶,道:“不要下跪,有话好好说!”
老农儿子却不起来,悲声道:“我爹和我从南边来求医,在京城都两个月了,越治越厉害。现在都躺在客栈的床上起不来了。求国舅爷出诊,救救我父亲吧!”
说着,又是咚咚磕头。
叶知秋忙问了基本病情,老农儿知道,如果自己说出来,那朱肱肯定知道,说不定就猜出来是自己了,要是从中捣乱,国舅爷可就不一定去给父亲看病了。所以,他只是说父亲病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病,请国舅去诊察就知道了。
叶知秋提上出诊箱,带着这老农的儿子,来到了客栈。
叶知秋诊察之后,让把前医的处方给自己看。老农不敢把朱肱的方子拿给叶知秋,担心叶知秋看出端倪。便只拿了掌步云和其他来郎中的方子。叶知秋看罢,微笑摇头,指着最后这张掌步云的方子,道:“别的到也罢了,这个方子最是离谱。老人家你这病最初的腰腿痛,那是下元虚惫,他用白虎汤,外加那么大的数量的梨子,必然损伤中阳,这样下来,胃不纳、脾不运,痰湿内生,水邪泛滥。所以你才不思饮食,寝食不安,四肢水肿。要治你的腰腿痛,得先健运中州,把你的这些症状都治好了,然后再治你的腰腿痛。”
这时候,老农已经不敢再轻易相信郎中的话了。只是诺诺听着。要看效果才知道。就像那个太医局的学生郎中掌步云一样,嘴上说的再漂亮,也是枉然。
叶知秋也不多说,开了一个方子,让他连吃六剂,自己再来复诊。
老农虽然听见这国舅爷名气很大,但是,看着毕竟太年轻了,所以不敢抱太大的希望。照方抓药吃了,想不到,当天就能吃下一碗稀粥了,到了晚上,也能安然入睡。
老农父子顿时看到了希望,这可是在京城求医以来从来没有过的经历。当即信心大增,又连着服用了剩下的几剂,除了腰腿痛还没有治所以跟以前一样之外,其余症状,已经全部消除!
这让老农父子兴奋不已。六剂药吃完,老农已经能下床自由行走了。但是,他还是不敢去知秋医馆,便让儿子再去请叶知秋来复诊。
没有老农儿子去,叶知秋已经主动来到了他们住的客栈复诊。
叶知秋一直记着这个病案,人家父子从南方千里迢迢来到京城,多不容易,应该尽力给他们尽早治好。
叶知秋的到来,让老农父子感动得落泪,捧着叶知秋的手说不出话来。
叶知秋给老农复诊之后,问了他们家乡在蜀地,不禁笑了,说道:“你们家乡就有一种好药,可以治好你这腰腿痛,不用千里迢迢跑来京城求医。”
老农忙问:“是什么药啊?”
“附片!”叶知秋道。
一听说附片,老农愣了一下,跟儿子互望了一眼,老农道:“先前在太医局医馆,那个姓掌的学生郎中说,附片重剂,不能多吃,否则秋天必然吐血而亡。”
“这样说就太绝对了,药物会不会损害身体,关键看药物是否对证。如果不对证,就算是甘草、人参,一样会杀人于无形!你们蜀地绵州、广汉、彰明,出产一种附子,大熟纯阳,浮而不沉,走而不守,具有健悍走下,退阴回阳的功能。能驱逐风寒冷湿。对你这种腰腿作痛,下半身畏冷的精气亏损,因为寒湿所形成的顽疾最有效果!”
老农听得半懂不懂,不过,叶知秋前面已经治好了他的浮肿寝食不安,这就已经让他建立起了对叶知秋的初步信任。当下连连点头,也不管是否听懂了。老农的儿子问道:“就只吃附片这一种药吗?”
“例外再加一个,不过不是药。”
“那是什么?”
“羊肉!精羊肉!”
老农和儿子有些惊诧,先前那个掌步云让他吃梨子,吃的没有了胃口,现在国舅让吃羊肉,不由有些担心。
叶知秋道:“这个羊肉不是让你现在吃,而且在冬天,立冬之后吃,一直吃到明年惊蜇。”
老农忙用心记住。道:“我这病,要吃药这么久吗?”
“你这是多年顽疾,的确不是短时间能治好的。不要着急。你现在只吃附片,而且,按照我告诉你的办法炮制,不要直接用药铺的附片入药,那样对你的这的顽疾没有效果的。我的炮制方法,可以让你把附片的剂量增加五倍而不会中毒,却可以达到治病的目的。”
接着,叶知秋跟他说了如何炮制附片,还有入药的方法的剂量。老农父子俩用心记住了。
叶知秋这才告辞走了。
随后半个月,老农按照这个只有一味药的方子和叶知秋告诉的炮制方法,炮制之后吃了,病情很快就有了好转,腰腿疼痛明显好转,估计这样下去,应该能治好这个病。
老农对叶知秋很感激,对朱肱也很内疚。因为朱肱这之前就是用附子给他治疗的,只分量不够,所以暂时还没有效果。而自己却误听信掌步云的话,去知秋医馆大闹了一通,现在想起来,真是对不住。
这老农也是实诚,带着儿子,先去太医局,把掌步云一吨臭骂,骂得掌步云只恨地上没有缝可以钻进去。太医局的这些人对掌步云的为人也能很看不惯,没有一个人帮他说话的。
骂完掌步云,老农又带着儿子提着猪头,登门给朱肱磕头赔罪。
这件事,叶知秋从黄家村回来,就已经听说了。这时候才知道,自己治疗的这个老农,就上次来医馆大闹了一通的那对南方父子。现在人家登门磕头赔罪,朱肱也不是小气的人,当即把他们父子搀扶起来,连说无妨。
老农回去之后,按照叶知秋的方子服药,冬天加上羊肉,果然,在第二年的春天,困扰他十多年的顽疾腰腿痛,终于烟消云散了。
※※※
欧阳修的女儿病了。
这时候的欧阳修,是应天府知府。因公务返回京城,顺带带女儿回京城看病。
包拯跟欧阳修是好友,登门探望。
欧阳修请了妻儿出来跟包拯见面。包拯看见欧阳修的女儿晓雯腿一瘸一瘸的,很是奇怪,便问怎么回事。
因为包拯和欧阳修是至交,所以也不满着他,欧阳修的妻子贾氏叹了一口气,说女儿去年天癸初行,老是觉得手脚冰冷,贾氏略懂医术,便给女儿吃一些大热的东西,比如炸羊肉之类的,进行热补。没想到,这样补了一个月,月事竟然停止了。连续好几个月都没有来。贾氏又紧张了,便说她血虚,然后又给她吃热补的药,这下,不仅月事没有来,两脚反倒也开始浮肿起来了。晚上也不能好好睡觉。找了郎中治,也没有能治好。正好欧阳修回京城公干,便把妻儿都带来了。
第211章 逆推
包拯很是关切,问找了太医看了没有,欧阳修说还没有,他以前跟太医掌禹锡关系不错,有病一直都找的是他。所以这一次也准备找他治疗。
包拯本来想推荐叶知秋的,但是听他说已经决定找掌禹锡,也就不好再说什么。到底是人家的女儿,说多了不好。而且欧阳修这段时候一直在外地做官,并不知道叶知秋的事情,只怕不太容易相信一个半大的孩子。
送走包拯,欧阳修便带着妻儿来到掌禹锡家拜访。
不凑巧,掌禹锡不在家,正好这天是休息日,掌步云倒是在家。非常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对欧阳修漂亮的女儿更是大献殷勤。一边派人去找父亲,一边询问有什么事情。
当听欧阳修说了女儿生病,掌步云当即自告奋勇要给医治。欧阳修知道掌步云一直在太医局学习,即将毕业,所谓将门无犬子,应该医术不错,便捋着胡须点头答应,让掌步云给看看。
掌步云诊脉望舌一番诊察之后,说这是水肿。贾氏点头称是。欧阳修自己是不懂医术的,自己是别人说是什么就是什么。等了好半天没有等到掌禹锡回来,欧阳修就让掌步云开个方子,先给女儿吃着。看看再说。这掌步云已经忘了那对南方进京求医的父子的臭骂了,自然免不了又吹嘘了一通。
欧阳修夫妻带着女儿回来,熬药给女儿服下。吃了几天的药,发觉腿水肿得更加厉害了。正在彷徨无计。掌禹锡带着儿子登门拜访。
掌禹锡先是告罪,说自己那天在朋友家耽误了,回来才知道欧阳修前来拜访。但是儿子没有说看病的事情,一直到今天才说了。所以带着儿子前来复诊。
欧阳修大喜,急忙让娘子把女儿请了出来。掌禹锡诊察之后,狠狠瞪了儿子一眼。说这是龙火上腾,怎么能按水肿治呢?应该用引火归原的方法。然后指点掌步云开了一个桂附参茸等温补的方子。
欧阳修很是高兴,连声称谢。
这方子果真不错,欧阳修女儿吃了药之后,才吃了两剂,浮肿全部消除了。欧阳修对掌禹锡的医术赞不绝口。
这时,包拯带着叶知秋登门拜访。
包拯跟欧阳修到底是好友,实在担心欧阳修女儿的病。于是给叶知秋说了,想请他帮忙,给欧阳修的女儿复诊看看。
叶知秋一听说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当然是非常的兴奋满口答应。于是跟着包拯来到欧阳修家。
包拯先把叶知秋好生夸赞了一番,说了他种种了不起的事情。欧阳修这几天忙于事务,没有打听京城的事情,所以听包拯说的这些,当真是跟天书一般。不过,京城闹瘟疫的事情他是知道的,后来被一个神仙的弟子用仙方给治好了,这他也是知道的,只是不知道这个神仙的弟子,想不到就是眼前一位少年。
听包拯说叶知秋他们来,是给女儿看病来了,对老友包拯的关爱很是感动,不过还是告诉他们说,女儿的病已经好了,不用看了。
包拯很惊讶,忙问是谁的手笔。当得知是掌禹锡和掌步云父子治好的之后,叶知秋点点头,说掌禹锡是太医,医术很不错,他治的病人,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包拯却不这么想,他隆重推荐叶知秋给欧阳修,就是想让他在欧阳修面前展示一下才华。包拯自己虽然不懂医术,但是他对叶知秋是赞许有加,认为他如此年少就已经如此医术高明,当真难能可贵。想多多给他展示才华的机会,以便能尽快成长起来。想不到人家已经治好了。
包拯是个不轻易服输的人。他眼珠一转,想到了一个主意。
包拯道:“知秋国舅也是刚刚从太医局毕业,这行医经验或不太丰富,难得遇到太医诊治的病案,既然咱们都来了,何不把令嫒请来,让国舅看看,再把方子给他瞧瞧,也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嘛。——对吧知秋国舅?”
说罢,侧过身子挡住欧阳修的视线,朝叶知秋挤了挤眼睛。
叶知秋不知道他这要作什么,不过,看他这样,想必有他的主意。忙赔笑连连点头。
欧阳修也笑了,叶知秋是国舅,他要学女儿这个病案,当然不好驳他的面子。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