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红楼]金莲别样人生-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潘金莲三人惊喜道:“可不是巧,我们姐妹三个刚刚还说,林家妹妹也不知几时能到。没想到林妹妹这就到了,既然如此,我们这就去见客人。”
  一时,三人的奶嬷嬷、丫鬟便给三人整理了衣装,径直朝贾母那里去了。
  作者有话要说:  


☆、林黛玉初入荣国府

  潘金莲和贾探春、贾惜春三人原本就是依附着贾母而居,因此,不过走了几步,便到了贾母上房。
  台矶之上,正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二等丫头,几个人本来正在说些闲话,见三姐妹到了,便都笑着迎了上来,说:“三位姑娘到了?林姑娘已经到了,两位太太和珠大奶奶也在里头,说了有一会子话了。”说着,便打起了帘子,让三人一行进去,里头自然有丫鬟侯着呢,见状便对贾母道:“三位姑娘到了。”
  三人一进去,便看见贾母身边坐着个小姑娘,心知这边是林黛玉了,只是林黛玉和三人平辈,按照贾府的规矩仍然应当先向贾母、邢夫人和王夫人请安行礼。
  贾母搂着林黛玉,见三人行礼如仪,便点点头,道:“你们来了,还不快见过远客。”
  潘金莲不动声色,只微微打量了贾母一眼,便知道贾母已经是哭了一场。这倒没什么稀奇的,贾敏是她的嫡亲女儿,林黛玉是她的亲外孙女,见了林黛玉可不是想起了贾敏,难免动了感情,为她那早逝的女儿伤心一把。这原是母女天性,否则怎么不见贾敏那几个庶出的姐姐的死讯传来后,贾母伤心难过?更加不可能把她们的女儿们接到贾府来教养了。
  三人见来客生了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神态娇弱,看起来似乎是病弱的模样,各有心思。
  潘金莲是觉得这个林妹妹看来太过柔弱了,只怕身体不太好,不过看起来倒是个聪敏多才的,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品,还得容后观察。贾探春是觉得林姐姐这模样,恐怕不大讨嫡母王夫人欢心呐,王夫人最喜欢外貌看起来老实敦厚的女子,这姐姐偏偏眉带忧郁,看起来聪明机灵,完全不符合王夫人的审美观。贾惜春是觉得这姐姐长得真漂亮,就像那画上的仙女似的,真好看,好想经常看。
  三人打量林黛玉,林黛玉何尝不是在打量三人。
  林黛玉见来了三个女孩,虽然年龄长相各不相同,但衣服饰物等都一样,从前贾敏尚在的时候,曾经和她说起过贾府这一辈的三个女孩子,便知道是外祖家的几个女孩。
  便见那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的女子上前对自己说道:“妹妹,一路辛苦了。”便知这定是大舅舅贾赦家的庶出女儿贾迎春了,看起来倒是面善得很,忙自贾母怀里站了起来,应道:“姐姐。”
  又见那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的向自己行礼道:“姐姐好。”便知这是二舅舅贾政家的庶出女儿贾探春了,看起来倒是个爽快人。忙应道:“妹妹好。”
  又见第三个女孩身量未足,形容尚小,一双大眼睛滴溜溜地转,似乎有些怕羞,唤自己:“林姐姐好。”忙应道:“妹妹好。”
  一时,四人互相见礼完毕,各自坐了。贾母年纪虽大,却最是喜爱年轻的女孩在身边围着,见自家的三个孙女和外孙女站在一起,各有各地妙处,尤以林黛玉相貌最为出众,心中得意。笑道:“你们几个是表姐妹,原也该多亲近亲近。”
  潘金莲笑道:“老太太说的是呢。刚才,我还和三妹妹、四妹妹说林妹妹来了,多了个姐妹作伴,家里越发热闹了,老太太看着也高兴。”
  贾探春附和道:“正是如此。家里多了个姐妹,老太太跟前也多了个姐妹孝顺,岂不是好?”
  贾母道:“偏你们两个嘴甜,惯会哄我老太婆的。”
  贾惜春急忙上前,道:“老太太这话,我可不依了。二姐姐、三姐姐和我,最是孝顺老太太的,难道老太太这是见了林姐姐,就不疼爱我们这些孙女了?”说着,扭绞糖地猴在贾母身上不下来,倒挤得林黛玉往旁边侧了侧身子。
  贾母笑骂道:“你这个小泼猴儿,真真拿你没有办法。还不快快坐了,喝茶吃点心,猴在我身上做什么都挤得你林姐姐没地方坐了。”
  贾惜春忙老老实实地坐了。
  王夫人为了表示自己对林黛玉的关心,便开口问起了贾敏的事情:“我看着外甥女这模样,竟和姑奶奶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似的。看着外甥女,不免又想起姑奶奶了。姑奶奶身子虽说不甚强健,可一向也是没什么病痛的,怎的这么快就没了?”
  林黛玉听她这样一问,那眼圈便有些红了,却竭力忍耐着,不让眼泪掉下来:“回二舅母的话,母亲原本身子是好的。只是弟弟早夭,母亲伤心弟弟无人陪伴,日夜思念,竟至以泪洗面。父亲多番劝导,母亲只说,怜子之心无法克制。父亲与我虽然极力宽慰,奈何却解不开母亲的心结。心结难解,母亲长期郁郁寡欢,加上又思念老太太,说自己不得在老太太膝下服侍,便病了。父亲寻了多少大夫,只可惜母亲的病却没什么起色。”
  邢夫人道:“外甥女快别伤心了。姑奶奶虽说早逝,可生前与林姑爷夫妻恩爱和睦,外甥女又孝顺识礼,身后事又办得极为风光,想来,姑奶奶泉下有知,也能合得上眼了。”
  几人这一番对话,别人听了犹可,贾母却是想着无论女儿的身后事办得如何风光,却只是给别人看的,贾敏嫁到林家多年,和林如海感情是好,却只生养了一女一子,偏偏这个儿子还没能站住脚跟,到三岁上就没了,只剩了个外孙女,可这外孙女看着也是病弱,也不是养不养的大,又想到本来想着林如海门第清贵,人品又好,将贾敏许给他,是满心希望他和贾敏白头偕老、子孙满堂的,谁知,自己唯一的女儿竟死的这样早,生生让她白发人送黑发人,甚至连死前都没能见贾敏一面。再一想到女儿随夫婿出京之前,来家里想自己辞行,当时还言笑晏晏,说等林如海任期一满,便回京来看自己,谁知,那竟是最后一次见面。一时悲从中来,放声大哭:“我这些儿女,所疼者独有你母,今日一旦先舍我而去,连面也不能一见,今见了你,我怎不伤心!”
  见到贾母哭得老泪纵横,一干人等,不免也跟着留下了眼泪。不管是真正出于关心,还是孝字这顶大帽子太沉,感觉自己的小脑袋瓜子扛不住,纷纷围了上来,你一言我一语地劝解。
  邢夫人打着林黛玉的旗号说:“老太太别快如此了。外甥女一路风尘朴朴,刚到家里,您这么伤心,外甥女岂不是更加伤心?”
  王夫人则先是从贾敏的角度来劝说:“老太太这般伤心难过,自然是因为母女天性,且姑奶奶又是最最孝顺不过的,最得老太太疼爱。只是老太太如此伤心,只怕姑奶奶泉下有知,觉得自己招惹老太太难受,心有必会不安。”继而,她话头一转,“再说,老太太心疼姑奶奶,命人将外甥女接来亲自教养,外甥女如今已经到了家里,正如姑奶奶陪伴在老太太身边一般。老太太正该高兴才是,否则,不说姑奶奶,便是外甥女恐怕也难以自安。”
  珠大奶奶李纨道:“大太太和太太说的是。如今,林妹妹陪伴在老太太身边,还请老太太多想想林妹妹。”
  潘金莲、贾探春、贾惜春皆道:“还请老太太注意自己的身子,也好让姑妈走得安心些。”
  林黛玉也哭着说:“惹得老太太伤心,已是黛玉的不是,还请老太太保重自己,外孙女还指望着您老人家教养呢。”
  贾母得知贾敏死讯后,已是哭了一场,此时大放悲声,实在是提及贾敏,又引发了她心中的悲伤之情,听到一干人等如此劝慰自己,外孙女又哭得难以自已,那眼泪便不再外溢,只将林黛玉搂在怀里,说:“好孩子,你放心。你只管将这里当做是自己家里。”说着,接过鸳鸯手中的帕子,给林黛玉擦拭眼泪。
  贾母平复了心情,复对众人道:“你们也都坐下吧。知道你们都是孝顺的,倒是我们祖孙招惹了你们的眼泪。”
  众人皆说不敢,不管到底有眼泪还是没眼泪,一时纷纷取了帕子擦拭自己的眼角。
  有了前头刺激到贾母神经的经验,几人便不再问及有关贾敏的事情,只问些林黛玉身体如何的闲话,王熙凤便出场了,有她的地方就没别人什么事儿。潘金莲便乐得看戏。
  不一时,贾母便让林黛玉去见贾赦及贾政,邢夫人便带着林黛玉去了大房,王夫人等便也散了。
  贾母今日见到了林黛玉,又哭了一场,难免有些疲累,这会儿见林黛玉已经随邢夫人走了,面上不免带出些倦怠神色。
  潘金莲三人见状,便也散了回房,自去歇息。
  待到晚间,贾母那里来人说老太太传饭了,姐妹三人便又去贾母房中。
  一时饭毕,几人正闲谈,就听外间说“宝玉回来了”。
  却说,贾宝玉早几天就听说林姑妈家的妹妹这两日便要到了,今日是到庙里还愿去了。刚一进门,就听说林黛玉已经到了,把他后悔的什么似的,连说不该今日去还愿的,三步并做两步地往贾母处而来。待见到了林黛玉,他脱口而出“这个妹妹我是见过的。”
  听着贾宝玉如此说话,潘金莲心中暗笑,可不是,贾宝玉和林黛玉是姑表兄妹,血缘关系并不远,更何况林黛玉小的时候,林如海当时还在京城做兰台寺大夫,贾敏曾经带着林黛玉来看贾母,林黛玉自然也是见过贾宝玉的,不过是当时两人年纪都小,还没到记得事情的时候,自然也没记住那几次会面。
  贾母对潘金莲三人并不怎样重视,现在又有了贾宝玉和林黛玉在身边陪伴,三人彻底成了布景板。好在三人皆是冰雪聪明,懂得如何自得其乐,因此,并不在意。
  林黛玉一来,贾母便将她当做是心肝一般,见她只带了个年少不顶用的小丫头,奶娘又上了年纪,便拨了四个教引嬷嬷给林黛玉,转念一想,林黛玉对贾家并不相熟,身边没个熟知贾家情况的贴身丫鬟颇有不便,便将自己身边的二等丫鬟鹦哥也拨给了林黛玉。
  潘金莲心中暗想,这贾母还真是疼爱林黛玉。这鹦哥是贾家的家生奴才,又是个有几分眼色心机的,否则也不可能被挑到贾母身边服侍。林黛玉虽然是贾母的外孙女,但林如海因为在外任,林黛玉年纪又小,对贾家并不熟悉。有了鹦哥在旁服侍,自然可以尽快熟悉贾家人事,非常有利于林黛玉在贾家生活。
  贾母身边的丫鬟能人辈出,一等丫鬟就有八个,个个聪明机灵,擅长察言观色。这鹦哥不过是个二等丫鬟,父母在贾家的奴才里头又不是有脸面的,只怕再等几年也很难升为一等丫鬟,不过是寻个小厮配了,日后还是奴才。如今贾母将她给了林黛玉,偏偏林黛玉贴身的丫鬟又是个年纪尚小、一团孩子气的雪雁,不管林黛玉是为了自己能够尽快熟悉贾家,还是为了贾母的脸面好看,都要倚重鹦哥了。鹦哥可以看到的前途显然要比在贾母身边服侍要好的多了,不怕她不尽心服侍林黛玉。贾母这一番安排,也算是用心良苦了。
  看看贾母是如何对待林黛玉的,再看看贾母是如何忽视自己和贾探春、贾惜春的,潘金莲不由得叹了一口气,真是货比货得扔,人比人得死。
  贾母身边的丫鬟倒是凭着自己的实力拼出来的,向自己和贾探春、贾惜春几人就没有那么幸运了,身边的丫鬟基本都是以其是否有个好亲戚来决定自己能分到哪里去的。
  自己的贴身丫鬟司棋和绣橘都是家生子。司棋的外祖母是嫡母邢夫人的陪房,绣橘的母亲服侍过自己的生母何姨娘。可以说,两人都是关系户。不过,幸亏这两人都是忠心的人,服侍自己倒也尽心尽力。
  尤其是司棋,王善保家的虽然一贯的不靠谱,可因为司棋服侍自己,她倒是没向邢夫人说过什么自己的闲话。否则,邢夫人的耳根子是如此之软,人又没什么城府,她也不需要做些什么,只要见到自己的时候,时不时的训斥自己几句,或者斜着眼瞧自己两眼,只怕自己的日子就不怎么好过。
  其实当时看到林黛玉的随从们,潘金莲心里就十分纳罕。
  林黛玉是林如海和贾敏的独生爱女,两人肯定是十分看重疼爱,林家条件又很好,怎么可能不多给林黛玉几个丫鬟服侍呢?要知道就连贾迎春这样的庶女身边都有两个贴身丫头,其余还有若干个小丫头负责洒扫等事情。
  估计是贾敏心里有别的计较吧。就比如现在,林黛玉身边没有大丫鬟,鹦哥为了自己的前程,一定会尽心尽力地服侍林黛玉。
  作者有话要说:  


☆、王夫人接到薛家信

  潘金莲等三人心知贾母多年不见林黛玉,必然有些心里话想要跟林黛玉说一说,因此,吃过饭后,又陪着贾母说笑一回,就很有眼色地结伴回去了。
  三姐妹见了远来的客人林黛玉,自然也是各有话语要说,哪里肯就此散了?便一起到了潘金莲房中说话。
  潘金莲的丫头连花儿本就留在房里看门,因此一见三姐妹回来了,急忙就迎了出来给三人请安。
  潘金莲素来就知道贾迎春的奶娘王嬷嬷就是个碎嘴的,不欲让她跟在身边,便含笑对王嬷嬷道:“今日劳累了一天,妈妈歇着去吧。”又对贾探春和贾惜春的奶娘说:“两位妈妈今日也辛苦,都回去歇着吧。我和三妹妹、四妹妹说说话,一会儿让人送她们回去。”
  几个奶娘都是愿意偷懒的,听得可以光明正大的躲懒,哪里会不同意?闻言便笑着答应:“多谢姑娘体贴,老奴们这就回了,若是有事,姑娘们使人来叫一声,老奴们立即就来了。”说着,便都走了。
  潘金莲便让司棋上了茶水点心,几人说了一番话,无非是议论林黛玉的长相、为人一类。说笑过后,便散了。
  次日一早,三姐妹梳洗过了,便又在嬷嬷丫鬟的簇拥下到贾母房里吃饭去。
  三人一到正房,便有二等丫鬟上前打了帘子,贾母身边的大丫鬟翡翠笑着给三人行礼:“姑娘们来得好早。老太太今日还不曾起来,宝玉和林姑娘还不曾过来呢。”
  三人笑道:“老太太是上了年纪的人了,昨日劳累了一天,可不是正该安睡。左右我们姐妹们无事,便在这里等着,姐姐自去忙吧。”
  翡翠便道:“侍候姑娘便是奴婢的本分,姑娘们让奴婢去忙别的,可是厌弃了奴婢,不高兴让奴婢服侍姑娘们?”
  贾探春便笑了:“姐姐这是又和我们开玩笑呢。老太太身边的姐姐们都是得力的人,我们哪里会不愿意和姐姐多多来往,不过是担心耽误了姐姐的正事罢了。既然姐姐这么说了,那正好,姐姐就坐下和我们说话。”
  几人正说说笑笑,就见贾宝玉和林黛玉结伴而来。
  贾家的规矩,弟弟妹妹见了哥哥姐姐都是要起身迎接的,因为贾探春和贾惜春年龄比贾宝玉和林黛玉更小,两人立即就站了起来,给林黛玉和贾宝玉两人问好。
  贾宝玉和林黛玉应了,又给潘金莲问了好,几人便又都坐下说话。
  潘金莲细细看了林黛玉的容色,见林黛玉眼圈发乌,显见是没有睡好。估计是初到贾家,心中不安,便关切地问:“妹妹刚到,昨夜睡得好不好?”
  林黛玉便答:“老太太这里都好,妹妹睡得很是安稳,多谢姐姐记挂。”
  潘金莲听林黛玉不说实话,知道她不好意思,便也不多问,只微笑点头。
  贾探春道:“这里是姐姐的外祖家,老太太又疼爱姐姐。姐姐万勿客气,若是有什么不可心的,就对凤姐姐说,她现在管着家,找她就是了。”
  林黛玉答道:“多谢妹妹提醒,凤姐姐准备的东西极为齐全,我用得十分合心,眼下并没有什么要问的。”
  贾惜春问道:“姐姐一路上可好?”
  林黛玉答道:“老太太派来接我的人,皆是极为妥当的,一路上安排的都妥帖的很。”
  贾宝玉大笑不止:“你们这样一个个问的,倒让林妹妹不知怎样回答了。”
  潘金莲笑得亲切:“宝玉说的也是。姐妹们都是好相处的,又都住在一处,妹妹闲了,不妨多和我们来往,我们虽说不是什么大家闺秀,陪妹妹说些闲话倒是还来得。”
  林黛玉笑道:“姐姐过谦了,我也无事,一定常和姐妹们来往。”
  贾惜春一早就想了许多问题想问林黛玉,这会儿实在忍不住了,便跳下椅子,和林黛玉挤到一张椅子上去坐。倒把林黛玉吓了一跳。
  贾惜春和林黛玉紧挨着,又伸出手去拉住林黛玉的手,问:“林姐姐,你在扬州的时候,有没有出去玩过?扬州好不好玩?有什么好吃的?都给我讲讲吧。”
  众人见了,都觉好笑。
  潘金莲咳嗽一声,打断贾惜春的提问:“四妹妹,你问这么多问题,让林妹妹怎么回答呢?”
  贾惜春便觉有些不好意思,略带羞涩地摸了摸自己的头发:“我糊涂了,竟然一口气问了这么多。姐姐,你一个一个地答好不好?”
  林黛玉只有一个弟弟,偏偏还夭折了,在家的时候,只有她一个少主子,便是有同龄的丫鬟,那也是下人,只把她当做主子,看着她的脸色说话,哪里敢和这么亲亲密密地说话,她连个玩伴都没有。
  她刚刚到了贾家,即便这是她的外祖母家,可心里还是不安稳,见到潘金莲等人说话和气,贾惜春年龄比自己还要小一些,偏偏这么天真可爱,又这么喜爱自己,那心里的担忧顿时少了几分,不由得对贾惜春也产生了几分喜爱之情。
  便任由着贾惜春拉着自己的手,耐心地回答她的问题:“因我身体不好,倒是没怎么出外游玩过。不过,父亲是经常外出的,倒是听他给我讲过扬州的风光……扬州风光极好,古往今来,赞颂扬州的诗词不知道有多少……”
  林黛玉才学出众,口才又好,讲起来真是让人心驰神往。
  别说潘金莲等闺阁女子,便是贾宝玉也是自幼就被圈养在家里,何曾见过扬州的风光,因此,几人倒是都听住了。对扬州不由得心生向往之心,只恨自己竟然不能够去游玩。
  贾探春叹息道:“可叹我是个女儿身,不然这大江南北的千般风光,岂不是都能尽收眼底?”
  几人正在感叹,就听翡翠说:“老太太那里传饭了。”
  贾惜春顿足道:“哎呀,正听到要紧的地方呢。”
  潘金莲笑着去拉她:“好了,反正林妹妹要在家里住着,有多少时候听她讲呢。快些去吧,若是让老太太等着,可不显好。”
  贾惜春闻言一想,用力点了点头:“二姐姐说的是。”她一手来拉着林黛玉,语带哀求:“好姐姐,一会儿吃了饭,我还要听你讲。”
  林黛玉笑道:“那有什么难的,就怕你不想听呢。”
  贾惜春高兴了,和林黛玉手拉着手往外走。
  贾母正端坐在上首,见几人结伴而来,其中贾惜春更是拉着林黛玉的手,神态亲密,不由得笑得眯起了眼:“好,好,我还担心你们几个处不到一块去呢,没想到,感情倒是这么好了。这样才好。”
  几个人便都坐下吃饭,一时饭毕,几人陪着贾母说了会儿话,便结伴到王夫人房里去了。
  几人刚到王夫人门前,就见王夫人处的大小丫鬟竟然都站在门外,还有几个分明是王熙凤身边的丫鬟,林黛玉便有些纳闷。
  丫鬟们见到几人,忙上前请安问好,其中叫金钏的丫鬟平日便和贾宝玉相熟,便提醒几人:“看样子,太太和二奶奶在商量事情呢。”说着,便打起了帘子,往里通传:“林姑娘,宝玉,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来给太太请安了。”
  几人进了王夫人房里,见果然王熙凤正凑在王夫人身边,说些什么姨母家中人命官司的话,手里还拿了一封信。便当做什么也不曾听见,给王夫人问安,又和王熙凤说笑。
  王夫人便让几人坐下,上了茶水点心,又特意问林黛玉:“姑娘,夜里睡得好不好?若是有哪里不如意的,只管回了你凤姐姐,必不会让你受委屈的。”
  林黛玉忙答:“睡得很好。并没有什么不如意的,多谢舅母记挂。”
  王夫人便又问了几句,就听彩云进来回话:“太太,舅奶奶那里打发人来了。”
  众人知道是王子腾家里打发人来了,王夫人必然要见她们的,便都站了起来。
  王夫人按了按自己的太阳穴,摆了摆手:“本要多留你们几个说会子的话的,可近来家里事情繁杂,我也实在是没有功夫和你们说话。既如此,你们便去你们大嫂子那里去吧。”
  见王夫人竟是急匆匆地要撵了自己等人,林黛玉深觉奇怪。她只进来的时候隐约听了王熙凤说了几句什么姨母家的人命官司一类的,倒是不知道内情如何。她是个细心的,看潘金莲几个的表情,并不奇怪,便知道她们几个是知道内情的。
  几人便应声而退,朝李纨那里去了。
  林黛玉不知道内情,潘金莲几个自然是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情。
  时间退回到昨天晚上。
  潘金莲等人正说话,就见贾探春身边的丫鬟叫小蝉的来了,低低地和待书说了几句什么,便又出去了。
  几人都觉得奇怪,贾探春便问:“出了什么事情?”
  待书便笑着走过来,说:“二太太的娘家妹子薛姨奶奶的儿子薛蟠打死了人了。”
  潘金莲和贾探春都吃了一惊,贾惜春却是年龄较小,对薛蟠没什么印象,便开口问:“薛蟠是谁?”
  贾探春道:“昔年二太太的一母同胞的妹妹嫁到皇商薛家去了,生下的儿子便是薛蟠。”
  贾惜春哦了一声,说:“就是那个丰年好大雪的薛家?”
  贾探春便点了点头,对待书说:“怎么一回事,你接着说下去。”
  待书道:“宫里要给公主郡主选些陪读的才人赞善的,这些姑娘们都是知道的。”
  三人便都点头,说:“这倒是知道的,因我们姐妹三个年级尚小,才德又不出众,家里给报了免选了。这件事情又和薛家有什么关系?”
  待书说:“听说,薛家有一位大姑娘,生得颜色很好,又通诗书。薛姨奶奶便打算让薛家的大姑娘入京待选,薛姨太太要陪着一起来,怕薛大爷一个人生出什么事端,便打算阖家都来京里。谁知道,这薛大爷却在街上看上了一个丫头,便花钱买了。谁曾想,那卖人的竟是个拐子,那个丫头已经被他给卖给另一家了,这拐子贪图银子,竟一女两卖,自己跑了。薛大爷花了银子,自然是要得到人的,那一家也不肯相让,便打了起来,那位买人的公子就被打死了。”
  贾惜春年龄小,胆子也小,闻言问道:“为了一个丫头,竟然打死了人命?难道官府竟无人敢管?”
  潘金莲抚了抚贾惜春的手:“四妹妹,我们都是闺阁女子,拿人这事是官府的事情。这件事又和我们无关,只看二太太怎么办吧。”
  潘金莲扭头却见待书笑得奇怪,便问道:“你还知道些什么?”
  待书笑得意味深长:“姑娘可知道现今这应天府尹是谁?”
  贾惜春见她神色,忙问道:“是谁?”
  待书答道:“便是送林姑娘来京城的业师,刚刚得了咱们家老爷推荐的贾雨村。”
  话说到这份儿上,还有什么不明白的。贾雨村因贪酷被革职,虽然贾政颇为欣赏他,为他复职出力,可贾政本人才是个工部员外郎,贾家的势力也是大不如前,若是没有皇帝身边的大红人——正担任京营节度使的王子腾为他帮忙,只怕他无论如何也没法不仅被重新启用,还能够得到升迁。要知道,贾雨村以前也不过是个知县,现在却成了应天府尹,这升迁速度,一般人还真是望尘莫及。
  再看这局面,只怕王子腾早就接到了亲妹子薛姨妈的求助,向金陵府尹施加压力。府尹既不愿意得罪王子腾,又不敢公然徇私枉法,只能将这个案子无限期地拖延下去,直到最后离任。王子腾正愁了结不了这桩人命官司,正好碰上个官迷贾雨村,就把他弄成了应天府尹,就将此案当做是试金石,好看看这人的能力到底如何。若是他把事情顺顺利利的抹平了,那说明他还真是个可用之才,自然就将他当做是自己一派的人马,日后他的升迁自然也要帮忙;若是不肯庇护薛蟠或者是寻不出什么法子给薛蟠开脱,办不好这件事情,那么他的仕途也就此断送了。
  三人心中都明白,看来,无论这苦主到底是不是薛蟠打死的,在王子腾的这一番安排之下,薛蟠不会受到什么实质性的惩处,而那倒霉的冯公子是不会沉冤得雪了。
  作者有话要说:  


☆、苦逼的李纨和贾兰

    却说,潘金莲等几人从王夫人房里出来,便听从王夫人的指示往李纨处去。
  李家虽然不如贾家当初显贵,但也是金陵名宦之家。这一点,从李纨的父亲李守中担任国子监最高负责人祭酒这么一个极清贵的职位便可以看出来了。
  要知道,本朝自开国以来,就奉行开科取士。
  不管你到底有多么厉害,要想步入仕途,除了家里祖父、父亲于国有功,有爵位或者是品级较高,能得到恩荫进入仕途,那些没有这样便利条件的万千士子便只能通过科举考试这根独木桥,才能取得进入仕途的资格。
  勋贵和高级官员所占的比例并不高,因此,能够得到恩荫的人毕竟是少数,而且即便是同朝为官,也会被那些通过科举的人认为没有真才实学,为人看低。事实上,本朝绝大多数的文官都是通过科举考试才得到了当官的机会。
  而要参加科举并且要顺利通过科举考试,就要有充足的对科举的了解,一位年轻的士子如何能够深入了解科举呢?除了自己发奋苦读,精心钻研之外,最为简便的一个途径自然就是有一位对科举深入了解的老师,将他对科举的了解教授给自己。
  这个时代,自然也是有很多书院的,也不乏一些名师,然而,所有的书院的师资力量显然都比不过最高学府国子监。因为国子监,那就是全国名师云集的地方啊,一般人是进不了国子监读书的,想要成为国子监的老师,那就更不容易了,要当最高负责人那是难上加难。
  基本上,能担任这一职位,就意味着你的学识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可以这样说,当上了国子监祭酒就代表着,你的学识是同时代的文人们中间最好的。
  国子监祭酒品级说不上太高,然而对于一个纯读书人来说,这是多么大的荣誉啊。
  更何况,国子监的学生们考中科举的比例相当高,而这些通过科举的人,基本都做了官。担任国子监祭酒,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