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龙啸大明-第3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同时周少桓也宣布,将赵岳所带领的火线起义的清兵都正式收编成中华军,随赵岳一起火线起义的清兵一共有五千余人,包括有三千原神工营的清兵和两千其余的军队,其中大约有七百多人不愿再当兵,而选择弃军务农,周少桓也表示尊重他们的选择,而将其余的士兵暂时编组成一个团,由赵岳任团长,刘成清任副团长,其他各营连排级军官,都由赵岳提名任命。
而这个团暂时划归到第五军指挥。当然这只是一个暂时的编制,等豫北战役结束之后,还会进行重新编制,因此也没有番号,而且是由第五军的军部直接指挥。
随后周少桓又马上下令,让童大勇带领第四军出发,去攻占彰徳府。第五军,第九军都留在大名府里,抓紧时间,抢修阵地工事,准备迎战清军。因为周少桓十分清楚,清军一定会全力出战,重新夺回大名府的。
彰徳府位于大名府西边大约一百二十余里的地方,是河南省最北端的一个府,治所是安阳。是河南、河北、山西三省的交界地带。南宋名将岳飞的老家汤阴县就在这里。
在大名府被中华军攻占之后,退回北京的大门也被关闭上,但还存在着一个侧门,就是彰德府。因此只有趁着现在清军还没有收刳大名府失守的消息,立刻去抢占彰德府,才算是彻底将清军关在中原地区。
虽然从理论上来说,大名府、彰徳府失守之后,清军还是可以绕道山西,返回北京,但这样一来,路程将増加近一倍,而且中华军占领了大名、彰徳一线之后,也可以十分轻易的出动人马,袭击清军的撤军路线。另外夺取了彰德府之后,也可以和大名府形城犄角之势,互相呼应支持,比孤守一城要好得多。
不过在中原大战开始的时候,彰德府还是属于内地城市,并不在边界上,因此清军在彰徳府并没有派驻兵力守卫,也没有加强彰徳府的城防工事,当然这也和目前清军的兵力不足,不可能对每一个城市都设下重兵防守有关。
结果童大勇率军到达彰徳府之后,几乎是兵不血刃,就攻占了彰德府。随后童大勇也在彰徳府布置阵地,准备防守。
————————————
穆臣为了能让自己多活几天,从大名府败出之后,直接逃到了河间府,也没有派人到开封去向多尔衮报告,而这一做法虽然使他逃过了一死,但却让多尔衮没有在第一时间内收到大名府失守的消息,等其他的败军陆续退回到开封之后,多尔衮才得知了这一消息,而这时离大名府失守,已经过去了四天时间,而且连彰徳府都已经失守了。
虽然多尔衮已经决定,放弃援救阿济格部,调尼堪、韩岱部的人马回到开封来,然后集中兵力全力收重大名府,重新打通清军北返的道路,但他也知道,这个消息绝不能向全军公示,否则士兵们得知自己的退路被中华军切料之后,军心必乱,跟本就无心再打仗了。因此在开封城里,也只有少数人才知道这一消息,而且多尔衮下令调尼堪、韩岱部的人马回开封,也没有说明是为什么,只是令他们尽快回兵。
但现在清军在开封,归徳一线的人马只有不足十二万的兵力,而且在开封府一带至少也要留下七到八万左右的兵力驻守,因此想要出兵去复夺回大名府,必须要等到尼堪、韩岱的人马回到开封之后,才能发兵,而这一段时间,只能耐心的等待着。
而在等待的时间里,多尔衮也连续招集清军的主要将领商议,下一步的对策,尼堪、韩岱部的人马回来之后,清军应该怎样进兵,才能复夺回大名府,虽然直到现在为此,多尔衮也没有弄明白,大名府是怎么失守的,因为败兵对许多细节也不是很清楚,但有一点可以确信,中华军这次突袭大名府的兵力绝对不少,致少也有两个军的兵力,就算是分兵据守彰徳府,起码也有一个军驻守在大名府。
中华军的防守能力,多尔衮现在也十分清楚,而且现在开封、归徳一线的新军己不足两万,火炮只有二百余门,因为大多数都在阿济格部那里,以这样的实力,能不能夺回大名府,别说是多尔衮,其他人心里也都没有底。
承泽亲王硕塞建议,让驻守河间府的博洛部和驻守山西大同的瓦克达部一起出兵,这两部人马合兵,有八九万的兵力,新军也有一万余人,还是有相当的战斗力,这样从南北两路夹击大名府,那么夺回大名府的可能性就大一些。
但郑亲王济尔哈朗则提出异议,因为博洛部驻守河间府,是通向京师的咽喉要道,一但从河间府出兵,来进攻大名府,就意味着从山东到京师一路门户大开,畅通无阻,如果这时中华军只用派遣一个军的兵力,就可以从山东直接打到北京去了。如果博洛部按兵不动,只出动瓦克达部的人马,但瓦克达部的兵力不足三万,就算从北面进攻,根本就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退一步说,就算这时中华军也没有多余的兵力进攻北京,但南北夹击,又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夺回大名府呢?要知道现在开封地区能够暂时无忧,是因为有阿济格部在豫南战场拖着中华军的八个军的兵力,而阿济格在中华军的包围之中,又能够坚持多久呢?一但阿济格部在豫南战场被中华军歼灭,而在豫北战场又无法夺回大名府,那么开封将会面对中华军的大兵压境。到了那时,可就是死路一条了。
他这一席话,说得在场众人全都哑口无言,而且心里也都十分紧张,毕竟济尔哈朗的话,也不无道理。多尔衮皱了皱眉头,道:“这么说,我们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呢?”
济尔哈朗摇了摇头,道:“有的。”
第099章 清军的援军(一)
众人的目光一下子都集中到了济尓哈朗的身上。
自从代善死了以后,济尔哈朗就是清廷资格最老的宗室亲王,尽管多尔衮、阿济格、硕塞和他都是一辈的人,但无论是年龄还是资历,比起济尔哈朗来,都要相差甚远。
不过虽然这一次济尔哈朗也随军出战,但他心里十分清楚,这并不是因为多尔衮需要自己的军事才能,而是多尔衮对自己不放心,才要把自已带在身边。因此济尔哈朗也十分知趣,出京以来,就一直沉默寡言,很少发表自己的意见,以免遭到多尔衮的猜忌。但战事进行到现在这一步,济尔哈朗也不能不说话了,毕竟他可并不想陪着多尔衮死在开封。
见众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自己的身上,济尓哈朗咳了一声,道:“现在大名、彰徳府失守,我们的退走己被中华军切断,因此唯一的办法就是绕道山西,经太原、大同返回北京。”
多尔衮听了,也不禁苦笑了一声,道:“绕道山西,返回北京,这十几万大军,诸多的辎重,又谈何容易呢?”
济尔哈朗摇了摇头,道:“我们绕道山西,并不是要带着大军前往,等尼堪和韩岱回来之后,我们可以让他们率领大军,去进攻大名府,牵制中华军的兵力,然后轻装简行,只带数千骑兵,离开开封,立刻从山西绕道,最多十天,就可以到达北京了。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他的意思己经十分眀确了,说白了就是放弃大军,利用尼堪、韩岱部的人马牵制住中华军的兵力,而多尔衮等人则偷偷的从开封逃走。但在目前的情况下,这也确实是唯一的办法。否则的话十几万人马,大量的辎重,从山西绕道走,声势浩大不说,而且耗费时间,还将面对着中华军在沿路上的袭击,被逼得疲于奔命。说不定还真有全军覆没之险。当然这样一来,被丢在这里的近二十万人马就全都完了。因为多尔衮等人这么一逃,谁都不会在有战意,同样也是全军覆没。
想到这里,多尔衮也不禁看了看洪承畴,显然是想听一听他的意见。
因为到目前也此,多尔衮都还不知道大名府的失守与赵岳有直接关系,因此对洪承畴的态度依然还是十分信任的,否则的话,其他人早就对洪承畴群起而攻之了。因为当然就是洪承畴力主招降赵岳、李本深等人,为清廷所用,帮助清廷训练新军。尽管这个建议得到了多尔衮的大力支持,多尔衮还亲自招见过赵岳、李本深等人,加以表彰,但现在出了问题,这个责任自然是由洪承畴来承担了。而且现在李本深就在开封的清军里面,也一定会受到牵连。当然从这个角度来说,穆臣逃到河间府去,没有来开封,也不全是坏事。
见多尔衮用目光示意自己,洪承畴也出列,道:“回禀摄政王,臣以为郑亲王之议有理,当令之计,中原战场的败局己定,因伦也唯有如此,才能够返回京师。”
多尔衮苦笑了一声,道:“把十几万大军扔在这里,就算是逃回北京,又能如何?”
其他几个人都互相看了几眼,硕塞道:“摄政王,如今是火烧眉毛了,只能先顾眼前的。至于回到北京以后怎么办,还是等选回去再说吧,总会有办法的。如果实在不行,咱们就放一把火把北京烧了,把金银财宝都带上,然后全部都再退回到关外去。汉人的江山,就扔下来留给汉人。”
洪承畴也道:“摄政王,常言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目前的局面,也并非是全然无计可施,等我们回到北京之后,可以马上派人,游说四川的吴三桂,以及南方的三个南明朝廷,让他们立刻出兵,进攻湖广、江西、浙江等地,如今商毅势大,吴三桂等人也绝不再敢按兵不动,坐观成败。只要是西南出兵,那么也就不愁商毅不会撤兵。这样一来,我大清也能容出几年的喘息之机,慢慢在休养生息,积攒兵力,等到兵精粮足之时,再举兵南下,与商毅争夺天下,胜负迹未必可知。”
多尔衮又苦笑了一声,他当然知道,洪承畴的话,有很大的夸张成份。这个时候,吴三桂和南眀确实会出兵进攻南京。但以他们的实力,最多只能把商毅拖上一二年的时间,而中原战败之后,清廷没有二十年的时间,根本就恢复不过来,这一二年够什么?当然能拖一二年,总比没有这一二年要好,其中说不定又能发生一些其他的变化。
其实多尔衮未必不知道,济尔哈朗的这个建议确实是目前唯一的可行之计,但多尔衮的立场和其他人都不一样,他不仅是全军的主将,而且还是清廷的实际统治者,如果扔掉这十几万大军,只身北逃,那么多尔衮在湥⒌耐簿徒沟咨ǖ兀蘼墼谥性笳绞Ю院螅逋⒒鼓懿荒苎有氯ィ喽蚨际蔷酝炅恕6鄬虻比恢溃饧改昀醋约旱米锏娜颂嗔耍坏疲却砸训模皇呛媒峁
多尓衮现在已经对击败中华军,取得中原大战的胜利不抱任何的幻想,找众人商议的目地,只是希望能移把这十几万人马都带回去,至少也要带回去大半,这样说不定还有机会保住自已的地位。只可惜现在并没有这样的两全之策。
因此多尔衮反复考虑了两天,终于决定只能釆用济尔哈朗的办法,放弃大军,只带少量精锐骑兵,绕道山西,返回北京去。致于到了北京之后,怎样应付北京的局势,那是以后的事情了,等回到北京再说吧。
随后多尔衮也连续下令,催促尼堪、韩岱尽快赶回开封府来,必竟要实施绕道北逃,必须等尼堪、韩岱部回到开封以后,出兵牵制住大名府的中华军,才能够进行。
同时多尔衮也已经下令驻守归徳府的勒克徳浑,放弃归徳府,立刻带领着所有的人马,回到开封来。勒克徳浑接令之后,虽然觉得十分意外,因为这时中华军在归徳府附近己经没有多少兵力驻守了。就是徐州也只有郑成功部的两万人马。勒克徳浑当然不会把郑成功的人马放在眼里,因此还打算向多尔衮请令,去进攻徐州。但接到了多尔衮的将令,他也不敢违抗,立刻招集人马,准备赶回开封。
终于在三天之后,尼堪、韩岱,还有勒克徳浑的人马都回到了开封,三人差不多是同时到达,多尔衮也向他们三人通告了大名府、彰徳府都已经被中华军袭取的消息。
勒克德浑、尼堪、韩岱三人听了之后,也都不禁大吃了一惊,因为这个消息确实是太意外了,而且中原战场的局面,可以说是十分危机。同时三人这才理解,为什么多尔衮会下出这样的命令。
这时多尔衮才下令,这一次将由勒克德浑领军,共计聚集十二万大军,并且将所有的新军、火炮全都交给勒克徳浑,立刻出兵,去进攻大名府,重新打通返回北京的道路。
在开封的众人都清楚这次出兵是怎么回事,因此不可能派他们领军,那么只能让勒克德浑、尼堪、韩岱这三个人去充当这个角色。而这三人当然不知道多尔衮的真实打算,于是在接令之后,也立刻准备出发。
兵马物资这几天的时间里都己经准备好了,因此就在第二天,三人率领人马,就要出发了。但就在这时,多纟衮收到了北京发来的急报,原来日本和朝鲜的人马都已经在天津登岸,二国的人马共计约有十二万,顺治皇帝福临下诏,甴多罗郡王瓦达克为主将,率领日朝军队,进攻大名府,解救多尔衮的人马。
原来穆臣逃到河间府之后,将大名府失守的消息告诉博洛。而博洛得知以后,当然也大为震惊,这一来中原的几十万大军可不就全交待了吗?而中原一败,清廷也就难保了。博洛到是有心去救援,但自己手下只有六万人马,还要坚守河间府,防止中华军北上,因此也不敢轻举妄动。只好向北京发去急报,请北京发兵,进攻大名府,围救多尔衮。
留守北京坐镇的,是多尔衮的心腹何会洛和潭泰。两人接报之后,也不禁大惊失色,虽然说现在所有的亲王、郡王、贝勒都被多尔衮带走了,因此在北京也以他们两人的职权最大,但这么大的事情,两人可也不敢做主,赶忙向福临禀报。
福临现在只是一个十二岁的孩子,对军国大事半懂不懂,但后宫的皇太后、庄太后可都是明白事理的人,当然知道现在的局势危机,因此立刻以福临的名议,招集何会洛、潭泰、希福、刚林、范文程、宁完我等满汉大臣进宫商议对策。
第100章 清军的援军(二)
其实局势到了这一步,也没有好商议的,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立刻招集人马,赶去复夺大名府,救援多尓衮和中原的清军。无非就是讨论一下从那里调兵,以谁为主将的事情。
虽然两宫皇太后都对多尔衮掌权十分忌惮,也未偿不想除掉多尔衮,但从另一方面说,以前福临还小,根本掌不了权,也需要多尔衮在前面替他遮风挡雨,因此他们互相的关纟是似敌似友,混淆不清。但这一次中原大战,两宫皇太后都明白,是一场赌上大清国运的战斗,一但失败,大清也将难以保全,因此必须出兵解救多尔衮。同时庄太后还想得深了一层,一但解救成功,多尔衮也必将权威大跌,而福临已渐渐长大,也可以借机从多尔衮手里夺回一些权力来,不在任由多尔衮摆布了。
但解救多尔衮是需要军队,现在从那里调兵呢?现在清廷到也不是没有兵马,在关外辽东,就有十余大军驻守,在天津也有七万多大军防守海边,这些都是防备中华军再从海上进攻,另外在北京还有五万多大军驻守。
虽然说这些军队绝大部份只是清朝的二线军队,精锐的比例也就只有二三万,但在绝对数量上还颇为可观,再加上瓦达克部的三万人马和博洛部的六万人马,也是一支不可小视的力量。但问题是除了瓦达克部之外,其余的人马都很难调动。辽东太远,等传令到那边,再集结人马开过来,估计一个月都过了。而天津和北京都是防守要地,抽不多太多的人马来,因此几位大臣也都十分为难,商量了一整天,也没商量出一个结果来。
就在这时,有人来报告,朝鲜的军队都己经进入了北京地区,而日本的军队也在天津登陆。清廷等待的两支外籍援军,也终于都到了。而且随日本军队前来的,还有一次荷兰小队,一共有四十七名荷兰军兵。
不过这两支外援军队,来得都不容易。
其实在南阳战争进行其间,多尔衮就下令朝鲜,立刻集结军队,赶到北京来助战。而在朝鲜国内,为是否出兵,也引起了一番争论。因为这时朝鲜己是清廷的藩属,与清廷的来往颇为密切,因此对现在中国的局势也有一定的了解,知道现在清廷在战场上并不占优势。
这时朝鲜臣服于清廷的时间尚短,人心并不安服,而且朝鲜现在也是以中华正统自居,骨子里还有些鄙视满人,认为他们都是蛮夷之辈,另外朝鲜每年还要向清朝进贡大量的钱财物资粮食,因此有不少人还盼望着明朝能够打败清廷,再度归复为明朝的藩属。这种观点在朝鲜朝廷中,还是有相当的市场。
但持这种观点的,多半是一些老臣,或者是一些没有实权的大臣,因为在朝鲜臣服于清廷之后,清廷也在朝鲜朝中扶植了一批亲清派的大臣,而且把持着朝中的大倍份实权,尽管这时他们也知道清廷现在的势力己大不如从前了,但毕竟是和自己利益相关,一但清廷败亡,那么亲清派的大臣也势必会在朝中失势,因此在这一批亲清派大臣的力主之下,朝鲜朝廷终于还是决定,派兵援助清廷。
这次出兵的主将是全州道节度使金宗玄,副将叫李恩国,是朝鲜的宗室,另外还有大将,仆泰南,具滋哲,金植正等人,共计出动步兵三万二千,骑兵三千。人马在一个月前就己经出发了,是甴义州进入辽东,然后绕过勃海湾,进入北京地区来。
而在日本国内,同样也为是否出兵中国,支持清廷作战进行了十分激烈的争辩。
以德川幕府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为首,弟弟保科正之、大老酒井忠胜,家臣堀田正俊等重臣都支持这一决定,在两年前日本被商毅击败,被迫签约赔款,而且还向南京政府开通了四个通商口岸,由其是商毅己经公开宣布,接受丰臣秀吉的余孤丰臣熏一众,在南京政府管辖的地区内政治僻难。对德川幕府来说,这可是一个巨大的危胁。因此德川家光、保科正之、酒井忠胜都希望这次能够与清廷联手,击败南京政府,并迫使商毅交出丰臣余众。
但老中松平信纲,阿部忠秋却反对出兵。松平信纲在日本素以智慧而着称,而是在上次日本战败之后,是甴他一手付责与南京政府进行谈判,并履行条约,而且还到了一次中国。因此对南京政府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深知南京政府实力,绝不是日本所能抗衡的,因此在荷兰人从中穿针引线,让日本与清廷结盟,松平信纲也是完全支持。
而在中日通商之后,松平信纲也十分注意收集中国的各种消息,包括清廷方面。不得不说,日本人一但决定真的打算认真做某件事情,确实能够做得相当好,因此关于南京和清廷的各种消息也都源源不断的传到松平信纲的手里,同时也包括商毅和南京政府的发展经过,也都认解了七八成。
通过整理分析这些资料,松平信纲得出的结论是:清廷绝对不是南京的对手,既使日本参战也改变不了这个结局。而商毅极有可能成为中国新的统治者,一但日本出兵参战,那么商毅在完成了中国的统一之后,下一个目标势必就是日本,而以日本目前的实力,根本无法抵抗。尽管日本与清廷己经结盟,但这一次决不能够出兵,否则就是自取灭亡。
至于丰臣余众,松平信纲认为他们并不足为虑,因为丰臣氏在日本失势,己经有四十年的时间了,现在的日本各大名中,根本就没有人愿意复兴丰臣氏的愿望。说白了丰臣余众不过就是商毅手上的一件工具,如果日本和商毅对着干,商毅自然会充份加以利用,如果日本顺从商毅,哪么也就不会有他们的作用了。
现在的日本,应该尽力的顺从中国的要求,绝不能轻易与中国为敌,给中国进攻日本的借口。同时抓紧时间,发展自己的实力,打开国门,与中国、欧洲诸国广泛通商来往,以增加徳川幕府的财政收入,并且学习中华军的组军练军方式,大力制造火器和西式的大帆船,提高日本军队的战斗力,以加强日本的自保能力。因此保持与中国的通商和交流,其实也是一种向中国学习的最好途径。
甚致松平信纲还提出,在日本没有足够的自保能力之前,日本甚致可以选择向朝鲜一样,向中国称臣,成为中国的藩属国,虽然说这样会有损日本的颜面,但至少可以保证日本和德川幕府的平安,为徳川幕府争取到足够的学习发展时间。
但松平信纲的这建议引起了德川幕府中绝大部份官员的强烈反对。尽管日本从唐代以来,一直都在向中国学习,并且也曾多次遣使到中国进行朝贺,进表等活动,但日本在历史上,从未向中国周边的其他国家那样,成为中国真正的藩属国,无论是日本天皇还是现在由徳川幕府世袭的征夷大将军,都不需要中国的策封,因此在日本人的思想中,尽管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国家,但日本仍然可以和中国平起平坐。对中国只敬而不畏。
由其是在近一百余年以来,因为明朝衰败,日本对中国也进行了多次袭扰,丰臣秀吉在位时,还曾制定了先吞并朝鲜,再进而入侵中国的狂妄计划。尽管在两年以前,中华军进攻江户,击败了日本,但长期以来形成的观念,并不是一二场战争就能改变得了的,而且这一战持续的时间并不长,范围只限于江户一带地区,对日本造成的伤害也不大,说白了就是还没有把日本打疼。因此在日本国内叫嚣反攻中国,报仇雪恨的声音还相当的大。由其是现在中国正在发生南北内战,包括徳川家光在内,都认为这正是日本出兵,进攻商毅一报前仇的大好时机。
而在这个时候,松平信纲提出不但不能出兵,而且还要顺从中国,甚致是向中国正式称臣的建议,自然不能被徳川家光所接受。而且还惹得徳川家光非常恼火,因为他本来是打算任用松平信纲为这次出兵中国的主将,而现在看来,肯定是不可能了。因此徳川家光也下令,免除了松平信纲和阿部忠秋老中的职务,但总算是看来两人是徳川幕府的老臣份上,还保着他们大名的位首。
而改任大老酒井忠胜为主将,弟弟保科正之为副将,出动了十五个大名的力量,共计有陆军八万五千多人,水军一万五千多人,战船七百余艘,分从海陆两路,向中国进发。其中战船分为两路,一路付责向中国运送士兵,共有五百艘船,另一路付责进攻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
而荷兰的巴达维亚当局也出动了六艘荷兰战船,参与日本的海军。三艘帮助日本运兵,三艘付责协助日本作战。
第101章 清军的援军(三)
日本的船队是以长州、仙台两藩为主组成。
本来长州藩的藩主毛利秀就根本不想参与这一次战斗,因为长州藩一直都是徳川幕府的死敌,而且以前长州藩也和中华军的水军交过战,毛利秀就深知中华军的水军船坚炮利,不是日本水军可比的,而且萨摩藩的下场,就是一个例子。
另一方面,中日通商之后,长州藩虽然没有开设与中国的通商口岸,但日本与荷兰的通商点却是设在长州藩,另外长州藩是日本海运,造船最发达的地区,海运实力强,可以更及日本的沿海岸地区,就是当二手转远,也从中获利甚多,因此长州藩不但不要和南京政府发生冲突,而且还打箅在本藩内也向中国开设一个通商口岸。
因此这次徳川幕府下令,让长州藩出兵,毛利秀就也想尽办法推托,反正现在徳川幕府的威势大跌,毛利秀就也不怕和徳川家光翻脸。同时毛利秀就还希望徳川家光和中华军去拼个两败俱伤,这样一来,长州藩正好可以从中取事。
徳川家光也知道,现在不能和毛利秀就闹翻,必竟对徳川幕府不满的大名可不止长州藩一个,因此向毛利秀就抛出了一个诱人的诱饵——只要是长州藩愿意出兵,可以将过去萨摩藩的一半土地让给长州藩,并将长州藩的禄米増加到一百二十万石,为各大名最高。
这一份诱饵确实有着相当大的吸引力,毛利秀就和家臣商议之后认为,如果能够得到萨摩藩一半的土地,长州藩的实力将扩大近一倍,因此也值得出兵。于是毛利秀就这才答应德川家光,同意出动战船一百艘,货船二百艘,水军士兵五千人,其他水手士兵六千人,参加对中国的战斗。
而仙台藩的藩主伊达宗忠到是对徳川家光的命令没有推辞,接令之后,也出动了一共三百艘的船只。
长州、仙台两藩在日本各大名中都是以善于水战而著名,在中日通商之后,也刺激了日本的海运业,因此这两年来各大名都制造了不少船只,因此长州、仙台两藩都可以出动三百艘船来,而其他大各也拼凑出二百多条船,这样才凑齐了八百多船。但日本的造船技术却不是那么容易提高的,因此造出来的船基本都还是老式的八幡船,而且船体也不大,其本都在二百至三百吨右左,也就是四五百料的船只。
水军的主将仙台藩的家臣,老将片仓重长。他是前仙台藩藩主伊达政宗的军师片仓景纲之子,曽代替生病中的父亲领军出征,参加过大阪夏之战,并在那一战中成名。而大阪夏之战也被认为是日本战国时代的结束之战,因此片仓重长也被称为战国最后的名将。
在清廷的援军中,第三支力量是荷兰人。
在年初的时侯,商毅曾就荷兰帮助清军的事情,向荷兰商馆的领事提出抗议,要求荷兰立刻停止对清廷的军事援助,否则将停止与荷兰的贸易合作来往,关闭荷兰商馆。
荷兰商馆的领事官也不敢怠慢,立刻将商毅的通告发到巴达维亚,交给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董事们讨论。但董事会讨论的结果是,尽力支持清廷,遏制南京政府的发展。
因为这时荷兰在欧洲刚刚获得了欧洲三十年战争的胜利,正式被承认独立,现在也正是国力上升,气势正盛的时期。因此商毅提出的威胁,有不少董事都不屑一顾,连称雄欧洲近百年的哈布斯堡王朝都被荷兰打败了,何况是一直内乱不断的中国,由其是几名刚从荷兰国内到巴达维亚上任的董事,更是不可一世,在会议上拍着桌子,大叫着以武力进攻中国,将中国变成荷兰的殖民地。
当然大多董事都还有一些自知知明,清楚想殖民中国是不可能的,他们必须不知道这时中国的海上实力己非夕日可比了,但也同样主张必须遏制住中国在南中国海地区的扩张,因为这两年来南京政府在南中国海地区的扩张却实有些咄咄逼人的势头,不仅与荷兰平分了台湾,抢占了琉球群岛,击败了日本,竟然还占领了吕宋群岛,势力已经扩展到了巴达维亚的边缘,如果再不对中国进行一定的遏制,那么中华军的下一步目标,也就是加里曼丹岛——荷兰的势力范围了。
同时也对荷兰在亚洲的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