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龙啸大明-第3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矶喙适虑榻诙加氪竺泄亍
但现在的大名府城,已经不是北宋的那座大名府城了,而是明朝重建的大名府,当年的那座大名府城,在明朝初年被黄河泛滥的大洪水淹没了。
不过在北宋被金朝击败南迁之后,大名府也失去其战略意义,并逐渐衰落,明朝建立之后,设立南北二京,虽然仍在这里设府,但大名府已经不是河北的主要城市,也不复当年的光彩了。但现在清廷和南京之间展开中原大战,清军将开封府设为中原战场的总指挥部,因此大名府的作用也立刻突现出来,成为清军退军,以及运输补济线的重要地点。
当然多尔衮其实也十分注意对大名府的保护,在进入开封驻军之后,在大名府设下了五万重兵把守,其中有新军神工营的一万人马,各种火炮一百五十余门,虽然不说是固若金汤,但绝不是一座能够被轻易攻克的城市。而且从开封到大名府只有三百多里的路程,一但大名府遭到了中华军的攻击,从开封出兵,最多三天,就可以赶到大名府了,就算把从大名府向开封告急的时间算上,也只用四天就够了。而以大名府的防守力量,坚持四天时间,是完全能够做到的。
因此这是令多尔衮和洪承畴百思不解的地方,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收到大名府的告急,直接就收到了大名府失守的消息,这也说明大名府根本就没有坚持多长时间的抵抗,就被中华军给攻破了。先前多尔衮和洪承畴只是震惊于大名府的失守对全局造成的重大影响,而忽略了这一点,等两人决定放弃阿济格部,全力收复大名府之后,才开始冷静下来,仔细询问大名府是怎样失守的。
原来大名府的失守,和一个人有重要的关系,这个人的名字叫做赵岳。
在差不多三年以前,赵岳被迫投降了清廷,洪承畴和清廷都一心想收伏于他,为己所用,帮助清廷训练新军,因此也对赵岳多方《“文》加以笼络,也给他很《“人》高的官爵奉禄,但赵岳《“书》却不为所动,投降清廷《“屋》只是权宜之计,主要的目地还是想找机会重新回归到南京政府的一边去。
后来赵岳与南京政府设在北京的一个情报点取得了联系,将自己的心意转达到南京,商毅得知以后,也立刻批准接纳赵岳重新回归,但也在暗中对赵岳进行观察考验。经过了近一年的考验之后,基本可以认定,赵岳是真心想要回归南京政府,于是商毅也做出决定,暂时不布置给赵岳俱体的任务,而是让他在清军中继续潜伏,慢慢提升,等待机会,并且尽力帮助其他混入清军内部的南京政府情报人员站稳脚跟,在清军内部渗透。
清廷在中华军里混进了人,南京同样也派了不少情报人员混进清军里去,双方实际是在互相渗透。但清军的管理和晋升制度虽然没有中华军那么完善和严格,但清军一向重视满蒙以及关外的汉军,关内的汉军想要晋升,在清军中获得一定的地位,可并不容易,必须要建立大的军功,而这样一来,又必须和中华军为敌,因此这是一个十分矛盾的问题。现在终于找到了这么一个合适的人物,虽然是关内汉军,但却是教官的身份,地位超然,当然要好好利用,留到关建时刻再发挥他的最大作用。
而在这近两年的时间里,赵岳一方面非常尽心的教导清军的训练,加上从南京那边得到一些支持,向清军透露一些并不太重要的战术知坊,也逐渐取得了清廷的信任,他的作用和地位,实际已经超过了另一名降将李本深,这时已经晋升为神工营统领,下面管着三千士兵;另一方面,赵岳又利用自己教官的有利身份,暗中提拔混进清军里的南京情报人员,在神工营军,在赵岳管辖的军队中,已经超也了一百人,有两人出任参领,五个出任校尉,其本将这支部队牢牢控制住了。而在其他军中,也混进了不少人去。
不过赵岳的这些工作有南京政府的情报人员直点,而且这些提拔的人员也确实是名副其实,因此也不露任何痕迹,清廷对此丝毫也没有怀疑,多尔衮还曾两次单独招见赵兵,对他的训练,以及提拔有用之兵进行了表彰。
南京方面虽然没有给赵岳分派过具体的任务,但对赵岳的动向一直都十分并注,中原大战开始前,被派驻商毅就派人通知赵岳,准备在这次战役中接受重要的任务,同时也在考虑,在什么时候让这颗棋子发挥最大的作用。而赵岳一直根随洪承畴,先是在开封驻守,后来被派到了大名府驻守。
因此在收到了周少桓提出发动豫北战役,攻取大名府的报告之后,商毅就立刻想到了赵岳,因为他这时正在大名府驻守,如果在中华军向大名府发动进攻的时候,赵岳在大名府发动火线起义,帮助中华军迅速攻克大名府,将对这次中原大战的战局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中华军将稳操胜卷,后面剩下的,仅仅只是战果的大小问题,就是将清军全歼在中原战场的机率,也超过了七成。而这也是赵岳能够在这一次的战斗中,发挥的最大作用。
当然也不能把攻取大名府的希望都寄托在赵岳的身上,万一他反复,或者临阵退缩,又或者发生其他事情,都可能导致火线起义的失败,因此商毅一面回复周少桓,批准了他的作战计划,发动豫北战役,一面又派出人员,和赵岳进行联络,要求他准备在大名府发动火线起义,配合山东军区的部队,快速攻占大名府。并且向赵岳保证,在起义成功,中华军攻占了大名府之后,立刻恢复赵岳的军职。
这时赵岳一直都盼着南京方面给自己派发重要任务的消息,现在得知要他在大名府发动火线起义,并且在攻占了大名府之后,可以恢复自己在中华军的军职,也不禁十分激动,这可是他盼望己久的事情了,因此也立刻回复商毅,表示自己听从命令,将按照命令,配合山东军区,在大名府发动火线起义。
再得到了赵岳的明确答复之后,商毅这才将这个消息通吿给周少桓,并且将与赵岳联络的人员交由周少桓指挥,与赵岳去商定火线起义的细节和俱体计划,毕竟这是前线的事情,应该交给前线的指挥员去处理。同时也批准了山东军区新编的这几支部队,并且在豫北战役结速之后,将他们合并成一个新军,番号定为二十二军。
而收到了商毅的消息之后,周少桓也不禁又惊又喜,想不到商毅居然还埋伏着这样一颗暗棋,同时也不得不佩服,商毅确实是深谋远虑。而有了赵岳这样一个潜伏的同伴之后,那么夺取大名府,豫北战役的进程就要比自已想象得简单多了。因此周少桓也立刻招见和赵岳联络的人员,商议俱体的计划。
第096章 豫北战场(二)
主要付责和赵岳联络的人有两个,一个叫杨士徳,另一个叫孙并超,在情报处里干了五年多的工作,并且曾在北京潜伏过两年,持行过多次任务。他来见周少桓的时候,也带来了赵岳的一份计划。
虽然说周少桓等人在商议进取大名府的计划,但实际这个计划主要还是该应由赵岳来制定,毕竟他才是这次偷袭大名府的重点人物,而且又熟悉大名府内外的情况,而周少桓等人只是根据他的计划做一些调整,当然也包括一些发生变故的应手。因此众人也立刻开始讨论赵岳的这个计划来。
现在大名府城里有五万清军驻守,赵岳带领的这支神工营的士兵并不驻守在大名府城里,而是驻守在大名府北部的一个叫做万堤镇的地方。离大名府城只有十多里的路程,而且在驻军附近三十里的范围,都是他的管辖地区。不过同时还有二千其他的清军,当然都是关内的汉军,并且全都受赵岳的指挥。
因此赵岳的计划是中华军派出一支精锐部队为前部,人数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一个团最合适。并且在后面跟上至少是一个军的主力部队。
而前部部友全军都换上清军的服装,伪装成清军,再由赵岳派一部份人指引,如果在路上遇到其他的清军,可以冒充是赵岳的部队,从赵岳的驻守地区进入大名府,首先占领万堤镇,然后由赵岳带领,直扑大名府城,城里的守军一定不会怀疑,一定会大开城门,放中华军进城。而中华军就可以借机一举攻占大名府的一个城门,只要能够坚守到后面的大队人马赶到,就可以攻克大名府。
同时杨士德和孙并超还带来了赵岳绘制的进军路线图,对沿路的各个重要地点,以及双方的联络接应地点都作详细的标注和。而另一份则是大名府城里的布局图,对于主要的街道,还有清军在大名府城中的重要衙门,以及城外的驻兵地区也做了仔细的标明。使人一目了然。
众人对赵岳的这个计划并没有什么大的异议,这也确实是目前最好的计划,只要赵岳方面不出意外,绝对可以一举攻占大名府。当然从计划上来看,赵岳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对,假如说赵岳是玩双面无间道,其实是帮清军,想把中华军骗入清军的埋伏圈里进行围歼,那么就不会提议将中华军分为前后两部行动,因此众人只是讨论了一些行动的细节。
最后周少桓做出决定,被第九军特种兵旅中的一个团担任先头突击部队,配合赵岳,率先攻占大名府的城门,第九军和第四军担任后援部队,并由副司令员童大勇随军出行,亲自指挥这一次袭击作战。
会议结束之后,周少桓也立刻下令,开始行动,杨士徳立刻再赶到赵岳的军中,向赵岳报告周少桓的进军计划,而孙并超且跟随突击部队一起出发,因为他也数次出入赵岳的驻地,道路熟悉。另外他和赵岳手下的几名其他潜伏人员也都认识了,因此也便于联络。
付责担任突击部队的特种兵团团长叫邵刚,接到命令之后,也立刻开始准备起来,清军的衣甲服装中华军当然是有,仅山东军区就缴获了不下十万,虽然大多数都改成其他用处,但也留下了一部份,就是准备偷袭之类的战斗使用,装配一个团绝对组够。但辫子却是一个麻烦,好在是先前抓住的清兵俘虏不少,正好就地取材,每人戴一条假辫子,而且清兵的帽子都是大盖沿,正好可以都遮住,而且赵岳的部队都是新军,因此中华军的士兵们也可以堂而皇之的带上火枪出发。
————————————
赵岳见到了杨士徳,得知了中华军的进军时间之后,首先安排下在沿途的接应人员,然后立刻招集主要的军官,向他们宣布,自己将要发动火线起义,向中华军投诚。
虽然在这支清军中的南京潜伏人员并不多,但有许多的军官位置都被占据,因此对全军的统制力还很强。而且赵岳在军中也还保持着在中华军里的做法,尽量表现得和士兵们同甘共苦,并没有摆军官的派头,也很得人心。不过这一点不属于技战术的范围,在清军的其他新军部队中,都没有推广。
另外神工营虽然也属新军,但却是唯一一支从绿营汉军中挑选出来的士兵组成的,清廷的本意是希望拉陇关内的汉军军心,但却被赵岳等人抓住这个条件,在平时的生活、闲谈中都有意识对士兵加强清廷推行欺压汉人的政策,不重用关内汉军等观念,当然这并不用赵岳他们编造谎话,事实就是如此,例子实在太多了,于是在浅移默化中,绝大部份的士兵心里,都对清廷产生了不满的情绪。同时在进入大名府驻守之后,赵岳也不断将清军在前线的战败消息告诉士兵,加强士兵对清廷前途的悲观情绪,在为发动火线起义做着铺垫准备。
而且在赵岳提出发动火线起义,向中华军投诚之后,其他的潜伏人员立刻纷纷站出来,表示支持,并且极力煽动其他的士兵。由于以前做出的种种铺垫,在这时都发挥了作用,不少军官想起平常所说、所见的满人如何欺压汉人,而在军队中汉军又是如何的受气等等,因此这么一煽动,绝大部份的军官都来了情绪,都赞同赵岳的决定,就算是还有几个犹豫不决的,还想稳一稳的,这时也被气氛所带动,不由自主都跟着赞同了起来。结果在短暂的劝说、动员之后,所有的军官也都赞同了火线起义。
赵岳也立刻下令,各军官都返回自己的营地,通告各自手下的士兵,同时又派遣了潜伏的人员,守住营门,不放其他人出入。
过了一会儿之后,有人来向赵岳报告,前部的中华军已经到了。赵岳也立刻下令,大开营门,放中华军进来,同时又下令集合所有的士兵,将正式宣告发动火线起义。
营门打开之后,邵刚带领着中华军走进了赵岳的大营。赵岳的心里也是一阵激动,自己自被俘己来,差不多三年的时间没有见到自己人了,尽管在此之前,赵岳是李定国的部下,和山东军区并无来向,而且邵刚带领的士兵也全都穿着清军服装,但还足倍感亲切,立刻迎了上来,道:“邵团长,你们终于来了,一路上还好吧。”
卲刚点了点头,向赵岳敬了一个军礼,道:“赵团长,这次真的多亏了你呀,一路上都十分顺利。”
赵岳怔了一怔,这三年以来,还是第一次有人向他敬中华军的军礼,并称呼他以前的职位,禁不住热泪盈眶,也向邵刚还了一礼,道:“邵团长,顺利就好,你们来了就好。”
两个人穿着都是清军的衣甲,却敬着中华军的军礼,确实显得有些不伦不类,因此互相看了看,都禁不住大笑了起来。
这时清兵已经全都列好了队伍,而且他们也都听各自的军官说过了向中华军投诚,发动火线起义的事情,有不少人心里早都愿意这样做,也有一些人是刚刚被说服的,还有一部份仍然犹豫不决,畏畏缩缩,当然也有极少一部份不愿投降,并且想看找机会跑回大名府去送信,但这一部份的人数确实极少,因此也不敢把自已的意见表达出来,而且现在军营的各门也都被赵岳派人把守住,就是想逃也逃不掉了。另外这时中华军的人马也赶到了军营里,当怨更加不敢乱动了。
赵岳站在高台上,道:“弟兄们,我们大家都是汉人,这几年来,满清鞑子侵占了我们的家园,抢走了我们的土地,杀死我们亲友族人,强迫让我们剃头留辫,把我们汉人给他们当牛当马使,你们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些亲身体验吧。而在还逼得我们汉人自相残杀。现在的局势很清楚,清廷已经连续输掉了山东战役、南阳战役、徐州战役,已经快要输得一败涂地了,而清廷没有别的办法堍救败局,我们不能陪着清廷一起送命,因此我才决定向中华军投诚,不能再绐清廷卖命了。”
他说完之后,台下的喊声已经响成了一片,都是对赵岳的主张表示坚决支持,有人是发自内心,有人却是有意的煽动众人。
赵岳也点了点头,立刻下令,从清军当中选出五百名比较可靠的人出来,由一名叫刘成新的统领带领,当然他也是一名潜伏者。跟随邵钢的部队去进攻大名府,其余的士兵都留在军营里,准备迎接中华军的大队人马。而和其他清军区别的标志就是剪断辫了,等开战以后,把帽子一扔,就是最眀显的区分了。
等准备好了一切事情之后,邵钢立刻带领着队伍出发,直奔大名府而去,而孙并超又赶忙返回去,催促后面的大队人马尽快赶来増援。
第097章 豫北战场(三)
中华军到达赵岳驻地的万堤镇,其他清军一点察觉都没有,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换上了清军的衣甲,另一方面,也是主要原因,是他们从赵岳管辖的地方通过。
而在离开了万堤镇赵岳的营地,虽然在沿路上遇到了两支清军的巡逻队伍,但由刘成新出面和清军打招呼,因此也没有引起清军的任何怀疑,轻轻松松的通过去了。
万堤镇离大名府城只有十多里的距离,因此中华军一路行进,只用了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就到达了大名府的北城前。不过这时却是城门紧闭,吊桥高悬。
军队来到防城河边,由刘成新上前,向城头上的清军喊话,要求他们开门放行。城上的清军问了几句,刘成新也都一一对答,城上的清兵也没有任何怀疑,当然主要还是因为现在清军没有收到任何的警报,因此清兵也没有任何的警惕之心,于是马上放下吊桥,打开了城门。
邵钢一见,立刻带领着中华军踏上吊桥,几乎是一路小跑冲进了大名府的城门。同时有不少士兵还拔出了刺刀,上在枪口上。
开门的清兵还没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心里还在奇怪,神工营的士兵真是急性子,就这么一点距离,怎么还跑着进来,而且这好端端的,为什么又要上刺刀呢?就在他们想着的时候,几名中华军的士兵也都已经冲到了近前,挥枪猛刺,几个清兵还没反应过来,顿时都一命呜呼了。中华军也趁控制了两扇城门。而有不少士兵也把大沿帽给摘了下来扔掉,露出了挽着发髻或是干脆剪成板寸平头的发形来。
这时在城里的清兵也发现事情不对,但现在已经晚了,中华军已经杀进大名府城。而等清兵挥动刀枪,冲上来想和中华军交战的时候,前排的中华年士兵立刻举枪射击,一下子又将清兵打死了七八人。射击完的士兵立刻向城门的两侧分散,把位置让给后排的同伴开枪射击。结果在连续三四轮射击之后,守卫城门的清兵也被中华军连续不断的火力打散,向城中退去。
同时在城门口的街道上,也是一片慌乱,百姓们都慌不怿路的四散奔逃。
而中华军并不急于向城内的纵深扩展,而且马上又分别从城门两侧,向城楼上发动了进攻。因为只有攻占了城楼,才能算是彻底控制了城门。
虽然这时城楼上的清兵已经醒悟了过来,也开始抵抗中华军的进攻,但清军毕竟是毫无准备的仓促应战,而且守卫城楼的兵力也不多,被中华军一面奋力向城墙上发动进攻,一面也连续用手榴弹轰炸清军,在十几分钟之后,两路进攻的中华军先后都登上了城墙,随后又进攻城楼。
攻上了城墙之后,城楼也就无险了守了,而剩下的清兵抵抗不住,只能举手投降。中华军一共抓住了六十余名俘房。暂时将他们全部都捆绑起来,关进城楼的房间里。而清军在城楼上还有四门中型火炮和一些火药炮弹,当然也都被中华军充份利用起来。
见中华军已经彻底控制住了城门,邵钢立刻分派城门的防守,由一个营守住城门口的城内方向,一个营守住城门口的城外方向,一个营和刚起义的五百清兵守住城楼和附近的城墙,剩余的一个营作为预备接应兵力。
任务分派之后,仔责防守各地区的士兵也纷纷开始了布置,在城门内外的士兵马上寻找可以利用的物品和地形,构筑单简的阵地,而付责守卫城楼、城墙的士兵也在城墙的两段设置阵地,并且在城墙、城楼的城垛口,靠城内的矮墙等地方都布置下了士兵守卫。
仅仅只过了十几分钟的时间,清军的人马就已经杀到了。
守卫大名府的主将是清廷的正蓝旗固山额真穆臣,有五万守军,在东南西北的城外各设了五千人马守卫,留在城里的,还有三万人马。
听说中华军冒充清军,诈开了北城的城门,已经攻入了大名府城中,穆臣也吓了一大跳,大名府的重要性他当然是清楚的,一但大名府失守,自己的脑袋也就保不住了。因此穆臣也立刻下令,调集人马,向北城发动进攻,一定要复夺回城门。
清军沿着几条主要的街道,还有城墙上,都陆续赶到了北城附近,当然各路人马在接近北城的地方,也都遭到了中华军的猛烈打击。
只听“砰砰砰砰”在北城的四周,枪声也如爆豆一般的响了起来,子弹从屋檐上,房间里,柱子背后,石狮雕像的背后,从城墙城楼上,等等一切可能隐藏的地方,密系如同雨点一样,向清军射击去。同时还有不少的手榴弹,冒着丝丝的白烟,扔到了清军的阵中。
一来是清军来得实在太匆栏,面对中华军的打击,确实有些猝不及防,二来也是因为城中的街道过于狭窄,因此清军的队型不仅十分密集,而且毫无庶掩的地方,结果清军顿时被打得死伤一片,由其是手榴弹,几乎一炸就是一大片,炸死炸伤清兵十几二十人,杀伤力差不多达到了最高的效果。
而在城市的街道中行军,队伍都是拉成长长的一条,前排的士兵遭到中华军的打击之后,清军也都下意识的向后退,但后排的士兵还不知道前面是怎么会事,只听到枪声大作,还以为自己的前面士兵与中华军展开了激战,于是也尽力向前赶,希望能够助同伴一臂之力。结果前后的士兵互相拥挤,反到乱了自己的阵角。
这种情况差不多在每一条街道中都会出现。而中华军也趁势对清军展开了追击打击,在清兵的后面用火枪轮流射击,从屋顶上向清军的阵中仍手榴弹,使清军更是乱上添乱。
街道上是如此,在城上更是如些,这个时候的大名府并非是什么重要的军事重镇,因此城墙并不高厚,城墙上的宽度不过一丈三四尺,有的地方连一丈都没有,在这样狭窄的地方,并排最多只能走六七名士兵,中华军只用在城楼的两端布下四五排射击阵形,然后迅速的连续开火射击,就可以牢牢的挡住清军的进攻。而其他的士兵,则可以充份的支持在城下的中华军作战。
因此在城墙上的中华军,还有起义的清兵也都借用居高临下的优势,在城墙内侧的矮墙上架好了火枪,向城下的清军展开射击,配合城下的中华军作战。其实这批参加了起义的清兵也都是受过严格的训练,他们本身的素质并不差,虽然还有一部份人用的是火绳枪,但在这种场合,却正是有利于他们的充份发挥,致少在守卫城门的战斗中,并没有拖中华军的后腿。
虽然穆臣在阵后急待直跺脚,指手划脚的指挥清军进攻,但这时混乱的局面已经形成了,穆臣再急也没有用,只能尽力的来重新调整。
花了差不多大半个时辰的时间,清军才算是免强调整好了自己的阵型,才又重新向中华军的防线发动进攻。向狭窄的街道极大的限制了清军人数人的优势,兵力无法充份的展开,只能一小批一小批的向上冲。而这种添油式的战术在中华军的火力防线面前几乎毫无用处。在中华军立体似的火力打击下,清军的进攻一次又一次的无攻而返,在每一条街道,城头都留下了大量的清兵的尸体,有二条街道,几乎都看不到街面的道路。
而中华军的损失,仅仅才只有二十余人。刚刚投诚过来的起义部队也都十分兴奋,这样的仗才得才叫痛快,以前在清军的时候,那打过这样一边倒的战斗,而且想想过去在清军里受过的憋气,现在却打清军打得落花流水,每一个人也都颇有扬眉吐气的感觉,看来决定跟着赵岳发动火线起义,确实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虽然在大名府中驻守着一万神工营的新军,但神工营主要是驻守着城外的阵地,在北东西三个方向,各有三千神工营的士兵驻守,留在大名府城里的,只有一千人。不仅人数少,而且清军的火器水平也决定了,在巷战中,跟本就无法与中华军相比。因此仅管穆臣也将这一千神工营的士兵派上阵去,但对战局依然没有一点的作用。
穆臣虽然急得快要吐血了,但现实就是这样的情况,急也没有用,想要击败中华军,估计只有等到中华军把子弹都打光了才行。但谁知道中乒军还有多少子弹,而等子弹都打光了,又能剩下多少清兵呢?
这个时候才有人提醒穆臣,还是赶紧去调东面和南面驻守的神工营部队回来,毕竟要对付中华军的火枪,也只能用神工营才行。穆臣听了之后,也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人立刻去调在城外驻守的神工营部队回来,但城外的部队至少都有十里远,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够赶到大名府来的。而穆臣也只好向苍天祷告,希望自己的人马赶紧来,而在这其间,可一定不要再发生任何意外了。
第098章 豫北战场(四)
穆臣盼望的援军没有来,但中华军的大队人马却已经赶到来。童大勇亲自带领着第五军和第九军,还有赵岳的起义部队,赶到了大名府城,立刻分兵三路,一路从前部已经占领的北门杀入,另二路分别绕道东西两门,攻门而入,从三个方向对大名府城展开了全面的进攻。
等中华军杀入城中之后,战局也发生了急距的变化,同样是巷战,同样是进攻作战,中华军就显得要比清军有条理得多,一方面充份利用各个街道,充份的展开兵力,一方面也充份利用自己在武器上的优势,将清军杀得连连后退,根本就无法阻挡中华军的进攻。
随着北门中华军的深入,东门和西门也都相续被中华军攻开,穆臣也杯具的发现,大名府巳经守不住了。虽然说丢了大名府,自己是死路一条,但那毕竟还要等到多尔衮下令,也就是说能多拖上几天,而如果留在大名府里,就会马上丧命。因此在经过了短暂的衡量之后,穆臣很快就决定,不陪着大名府共存亡,能多活几天是几天,说不定还有什么转机的。于是穆臣也立刻带领着剩余的人马,从没有受到攻击的南门逃走。
同时穆臣又耍了一个心眼,并没有到开封去见多尔衮,而是在出了南门之后,绕过了大名府,逃到了河间府去投奔驻守在那里的博洛,按穆臣的想法,如果自己到开封去见多尔衮,恐怕当时就会被多尓衮斩首,因此先别出现在多尔衮的眼前,到博洛那里去躲一阵,这样又能多拖几天的时间,也许还跑一跑其他的门路,想想办法。而以后的局势发展,也证明穆臣的选择是绝对正确,因为多尔衮已经没有机会处置穆臣了。
就在穆臣逃离了大名府之后不久,中华军就基本控制了大名府城的局面,留在城里的清兵也都纷纷放下武器,举手投降。
而这时清军在城外的驻守军队才赶回来救援,但为时己晚,童大勇立刻下令,命第五军的第八师,第十师分别出击,迎战清军的援军,其余的部队留在城里,清理战场,收押俘虏。
城外的驻守军队万万也没有想到,大名府会这么快就失守了,而且在兵力上也不占任何的优势,因此遭到中华军的两个师迎头痛击,很快就被杀得大败。而这时大名府城也彻底被中华军占领。清军驻守大名府的五万人马,阵亡了一万二千畲人,驻守万堤镇的五千清军发动火线起义,全部都投降了中华军,另外中华军在城中抓获的俘虏多达一万七千余人。剩余的人马一部份被穆臣带着投奔河间府的博洛,其余都陆续逃回开封,向多尔衮报信。
就在第二天,周少桓也带领着第四军,赶到了大名府,见到了众将之后,将众人都夸赞了一番,由其是对赵岳,也着重进行了表璋,当然还有跟随赵岳一起进行火线起义的清兵。
同时周少桓也宣布,将赵岳所带领的火线起义的清兵都正式收编成中华军,随赵岳一起火线起义的清兵一共有五千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