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皇书II-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皇室势微帝家如日中天的现在,虽帝梓元称病休养在府,但她若无异动,也没人胆敢越过帝家去妄言储君之位。
更何况,任是谁怕都知道太子对于靖安侯君而言,并非只是储君那么简单。
当年天下侧目的两族国婚,太子执着十年的东宫空悬,靖安侯君任安乐时的嚣张求娶,西北之战的并肩作战,牵牵绕绕这些年,太子之于靖安侯君的重要,端看靖安侯君这三个月的闭门不出便知道了。
因着天子和靖安侯君的忌讳,在云景山战死的太子韩烨几乎成了满朝上下不能提的禁忌。
又是半月,大雨渐止,夏至,帝都只下着淅沥沥的小雨,天气渐暖。
靖安侯府。
苑琴送走了一群前来拜访的大臣,正巧看见温朔骑马而来。她看着不远处剑眉朗星的少年,神情略有复杂。
天子脚下,皇城重地,即便是一般侯爵也不敢策马奔驰。温朔从西北回来后锋芒毕露,以雷霆之势毫不避讳地将一干东宫属臣收于麾下。那个两年前在太子庇佑下只知道附庸风雅踏马吟诗的纨袴少年,终是再也不见了。
烈马长嘶一声,温朔把缰绳抛给门口的侍卫,提着一盒糕点朝苑琴走来。
“呐,一品楼的折云糕,刚出炉的,苑琴,快尝尝。”温朔自然地把糕点盒递到苑琴面前,打开盒盖就要献宝。
苑琴朝一旁憋着笑的侯府侍卫看了一眼,脸一红,转身朝府内走去,“大门口成什么体统,进来吧。”
两人打打闹闹了一路,入了后府书院。苑琴朝没心没肺的温朔看了一眼,低声开口:“温朔,你如今掌着东宫属臣,成日里往侯府跑,陛下那头……”
果不其然,提起这些,温朔眉目一肃,脸上的笑意淡了下来,“这些人是殿下托付给我的,与他何干。”他话锋一转,朝书院里的书房走去,“姐姐她这两日如何了?”
“还是老样子,公子昨日来了一趟,陪小姐说了会儿话,小姐多醒了一个时辰。”
三个月前帝梓元从西北回京,一身是伤,头一个月,几乎很难有醒过来的时候。靖安侯君顽疾复发休养在府,其实是句实话,只是朝中无人去信罢了。
书房的门半开,温朔停在门口,仿佛怕惊醒房中的人,不再踏进一步。
“你先叫醒小姐,我给她端药过来。”苑琴朝他看了一眼,叹了口气转身离去。
苑琴的脚步消失在回廊转角处,温朔望向房内,眼底划过一抹难以言喻的痛楚。
窗下躺椅上浅睡的人一身晋衣,神态安宁。
唯有一头及腰黑发,肩以下,尽白。
温朔的目光在帝梓元雪白的发尾上一晃而过,吸了口气,压下喉底的哽咽,移过发红的眼。
温朔永远无法忘记三个月前的那一幕。
天地化为一端,风雪把云景山掩盖,帝梓元一身是伤独自留在了云景山巅。
后来他放心不下上山寻她,再见之时,不过三日,她肩下之发,已化雪白。
那一双黑瞳淡漠冷澈,仿佛世间一切魑魅魍魉,再难憾她分毫。
那一眼回望里,温朔明白,当年肆意张扬的任安乐,疆场上热血沸腾的帝梓元,都不在了。
从此以后还剩下的,只是那个肩负着帝家和天下,守着故去的安宁和太子嘱托的靖安侯君。
温朔这一世若有什么拼尽全力也想去挽救和弥补的事,就是那日在云景山上,如果那个跳崖战亡的人是他,不是太子就好了。
他的姐姐和太子,尽了半世努力,不该是这种结局。
“什么时候来的?怎么不进来?”
慵懒的声音在房里响起,温朔抬头,才看见不知道什么时候帝梓元已经醒来,身上的薄毯掉了半地。他藏好眼底的情绪,脸上挂满笑意走上前,“刚到,姐,你醒啦!”
温朔拾起薄毯为帝梓元盖在膝头,坐在她身旁。
帝梓元朝窗外看了一眼,“这雨倒是下的没尽头了,也不见有歇的一日。”她淡淡感慨的半句,望着窗外的雨滴半晌,突然开口:“如今东宫如何了?”
温朔一怔,这是帝梓元回京以来头一次提及东宫之事。他神情一敛,露出一抹郑重,“东宫属臣十二人,两位尚书,三位侍郎,七位侯爵世子已尽归于我之下。”
帝梓元回过头,朝温朔看去,眼底有些惊讶,“哦?为何?”
东宫的这十二人是韩烨积蓄了十年的中坚力量,算得上小半个朝廷的势力。他们忠于储君情有可原,可温朔失了韩烨的庇佑,有什么理由值得他们追随?
温朔沉默片刻,才道,“帝家,帝烬言。”
轻轻五个字,帝梓元一怔,眉头猛地皱起,却又缓缓落下。
烬言还活着的事牵连过多,她未昭告天下前温朔不会泄露半句。东宫属臣会知道,只有一个可能——韩烨的安排。
东宫已亡,天子势微,帝家崛起,曾经忠于太子的这些人不会贸然投于帝家门下,但拥帝家嫡子之名却是太子一手养长的温朔会是他们最好的选择。
韩烨从来没有想过把烬言的身份永远瞒住,竟连这些也早就做好了安排。
“告诉他们,朝局定下来后,我自会给他们一个交代。”帝梓元颔首,朝温朔吩咐。
温朔点头,犹豫了片刻才道:“姐,我听吉利说,宫里的赵福来请了您好几趟,您都没有见……”
赵福是内宫大总管,他来请,自然是嘉宁帝召见。帝梓元自回京后,尚还未入宫面圣。
可一君一臣,纵使再不愿,他们也总归有见面的一日。
“他一个宗师,手脚麻利得很,多跑几遍又如何?还能累着他不成。”帝梓元回的云淡风轻,瞥见温朔担忧的眼神。她起身走到窗边,窗外小雨渐止,雨后彩虹在天阶尽头浮现。
“烬言,不必担心,我不见嘉宁帝,不是因为韩烨……不过是时候未到罢了。”
帝梓元清冷的声音似是跨过十数年的岁月沉浮,如沉砺的宝刀出鞘,染上了锋利而深沉的印痕。
“嘉宁帝为安宁、韩烨和我做了这么多,我不郑而重之地还上,如何对得住他这十年为我们留下的那些足以铭记一生的盛宴?”
第五十章
涪陵山寺外,十里桃林。
两道人影正在林中石桌旁弈棋。
同样雪白的长发,相似的容颜,一轻狂,一沉寂。
“这么久没见,棋艺长了不少啊。”帝盛天捏着黑棋把玩,瞅着对面的徒弟打了个哈欠。
“您的棋艺这些年都这样,怎么就知道我的棋艺见长了?”
帝盛天是个古怪的,她兵法韬略无一不精,唯棋艺一道,十数年来无一点长进。
帝盛天朝棋盘上扬了扬下巴,哼了声:“两年前你只能赢我两子,如今怕是四子都绰绰有余,不是长进了是什么。年纪轻轻的,怎么不知道让着点长辈?”
“姑祖母,我十三岁那年就能赢您四子了。”帝梓元唇角微勾,笑了笑,混不觉这话着实有些伤老祖宗的自尊。
帝盛天眉角一扬,看向帝梓元。她棋艺不佳自个儿知道,徒弟让她她也知道,可这个贼聪明的弟子从来不会把这事儿摆到明面儿上来。说到底帝梓元这些年不管在什么人面前嚣张霸道,却始终会在她面前敛下锋芒。
如今,看来已经到了束缚全无的时候了。
帝梓元被她注视,仍一派坦然,眉目浅笑间犹带凛然,一双墨瞳桀骜深沉,在帝盛天面前毫不收敛。
威慑天成,已有帝皇之意。
这般的帝梓元,像极了当年在泰山之巅和她指点江山的韩子安。
帝盛天微微晃神,眼底追忆一闪而过,敛了嬉笑神情,正色道:“梓元,你已经做决定了?”
帝梓元颔首。
“你如今应知,这条路不好走。”帝盛天望向涪陵山脚的皇宫禁苑,压下怅然之意,“韩家为了这条路,已经折了三代。纵历经西北之战,你仍坚持?”
“弟子等这一日,足有十二年。”帝梓元神情间不见半分退意,仍坚若磐石。她起身朝帝盛天行下半礼,“梓元拜谢姑祖母十年教导之恩,纵历西北之战,梓元的选择仍一如当初。韩仲远必须为十二年前晋南的八万将士之死付出代价,否则梓元有何面目面对晋南数十万百姓的殷殷期盼和帝家的列祖列宗。”
她抬首,目光眺望而去,涪陵山下帝都巍峨,国土如画,她神色悠远,复又回首看向帝盛天,言语铮铮,“姑祖母,韩仲远不配为皇,亦不配坐拥大靖江山,为天下之主!”
炙热而铿锵的话语在山巅桃林中回响,帝盛天沉默许久,终是叹了口气,眼底担忧散去,只余宽慰。她摘下右手拇指上的碧玉扳指,朝帝梓元扔去。
“拿着,见了这枚扳指,那些老家伙知道该怎么做。”
帝盛天手上的碧绿扳指,又名通天玺,当年天下有传,韩子安手中的玉玺执掌江山,帝盛天指间的通天玺号令群臣。
“是。”帝梓元神情一重,肃然领命。
帝家二十几年前半分天下,归于帝盛天麾下的侯爵世家占了半个皇朝。十二年前嘉宁帝的那场大清洗虽然折了帝家羽翼,可对当初和帝家交好的开国三公五侯仍不敢妄动。这八大氏族底蕴深厚,乃大靖半壁江山的基石,八大世家另拥他主定会引起江山动荡,波及天下百姓,即便这些年帝家只剩一个帝梓元,在帝盛天未确定她能肩负起整个天下前,她亦未将这枚通天玺轻易交付。
自此,帝家数百年传承,自帝盛天一代,正式交予帝梓元手中。
见帝梓元接过通天玺,帝盛天把手中的黑棋朝棋盘上一丢,复又一副懒散面孔,提了点心问了问另一个帝家小子,“烬言你打算如何安排?”
“他是帝家人,当恢复帝姓。”帝梓元沉声道。
帝盛天对这个回答尚算满意,伸了个懒腰朝走到一旁朝开得灿烂的桃树上一靠,摆手,“去吧去吧,你以后的事儿还多得很,没事少来惹我清净。”
帝梓元眼底露出一抹无奈,行了个礼退下,刚走几步,帝盛天的声音飘飘忽忽传来。
“梓元,云景山上,你可曾后悔?”
自云景山巅一战韩烨战亡,帝梓元华发半白,再未有人在她面前提过半句韩烨。
上百日夜,夜夜不得寐。姑祖母问她,可曾后悔?
后悔什么?后悔与韩烨相识相知?还是后悔半生执于世仇将他阻于心门外?抑或后悔永失所爱后才终明心意?
世间万事皆能解,唯生死不能。
纵她半生追悔莫及,付于谁看?
“您呢?”帝梓元回转头,目光落在帝盛天寂寥的背影上,轻声问:“这些年,您可曾后悔?”
后悔执于情谊,在那人有生之年都未吐露过半句心意,以致那位虽坐拥万里江山,却带着遗憾故去。
风起,卷起桃树边那人一头雪白长发,帝梓元始终没有等到回答。
山脚,长青已等了帝梓元半日。
帝梓元一脚跃上马车,难得朝长青投了一眼。
“出了何事?”这块木头脸雷劈下来也不动于色,现在脸上的踟蹰不安也太明显了些。
待帝梓元坐上马车,长青犹豫半晌,才低声禀告:“小姐,刚刚苑书传了消息过来,北河下游十城,都未有殿下踪迹。”
下游十城,已是千里之远,足足三月,动边塞数万守军,倾帝家在西北所有隐藏之力,仍……毫无所获。
掀着布帘的手微不可见地一顿,听不出感情的声音从马车里传来:“知道了。长青,不用回府,去皇宫。”
“是,小姐。”车架上的长青面上露出一抹意外,却半句未言,一甩缰绳径直入城朝皇宫而去。
不通报,不奏禀,靖安侯府的马车一路毫不避讳地朝皇宫而去,还未抵达宫门,靖安侯君入宫觐见的消息几乎被半个京城的权柄晓得了个透。
重阳门前,闻讯前来的内宫总管赵福坚持而又委婉地请靖安侯君下车步行入宫。即便如今帝家的声势泼了天去,嘉宁帝好歹还是帝位上高坐的那位。帝家再狂,也不能堂而皇之越过皇权。
帝梓元何等心性,赢都赢了,从不在意小节,当即一甩袖摆从马车上走下,甚至还贴心地吩咐长青解下佩剑。
在重阳门前踏车而出尚是帝梓元西北而回后首次现于人前,她一身沉墨晋衣,衬得肩下白发如雪。赵福见她这模样,神色一愣,一时竟连请安问好的话都顿在了嗓子边。
帝梓元恍若未见,步履未停径直朝禁宫内走去。
赵福匆匆赶上,来时眼底的防范和敌意到底浅了些。太子亦是他看着长大,比一般皇子情分更深,如今早逝,皇室子嗣凋零至此,太过可惜了。
赵福引着帝梓元停在了乾元殿前。
乾元殿是内宫第二大殿,虽不若朝会大殿巍峨宏伟,却华贵典雅,更显皇室尊贵。
照理说,久卧病榻的嘉宁帝在上书房接见帝梓元倒更妥当些。
帝梓元朝赵福玩味地看了一眼。
内宫大总管眼观鼻鼻观心,躬身朝前引,“侯君,陛下在殿内等您,您请入殿。”
“长青,留在殿外。”帝梓元一拂袖摆,吩咐一声,负手于身后,朝乾元殿内走去。
吱呀声响,古老的宫殿被推开大门,逆光下,帝梓元抬步而入,殿门随即而关,藏住了里面一切光景。
乾元殿内,一把御椅,嘉宁帝高坐其上。
纵面容苍白,眼底帝王威慑仍不减半分。
他御座之下五步之远的地方,布一臣椅。
君臣上下之分,一览无遗。
帝梓元入殿之初便瞧出了嘉宁帝的安排,她抬步入内,停在殿内臣椅旁毫不犹疑地坐下,然后朝嘉宁帝看去。
半晌,悠悠之声自她口中而出。
“天下权柄,帝王之势,不是区区一把龙椅就能定论,否则何来百年王朝变迁天下改姓,陛下做了几十年皇帝,竟也信权柄之物,当真令梓元失望。”
嘉宁帝俯眼,看向坦然而坐的帝梓元,苍老的眼底瞧不出情绪。
不过二十之龄,短短两年,这个年轻的靖安侯就已经超越她的父亲,手握西北兵权,独掌朝廷乾坤。
这样的帝梓元,竟是他韩家曾昭告天下的儿媳,大靖最盖棺定论的皇后。
不论仇怨,不究对错,太祖当年为大靖选择了一个足以延绵国祚百年的太子妃。
可惜,世事往往不如人愿,韩帝两家到头来竟走到了这一步。
“朕当年少时,鲜衣怒马、沙场御敌、指点江山,曾比你更狂更傲十倍。少年人,这把椅子朕和太祖倾韩家之力都坐得不甚安稳,遑论是你。”嘉宁帝半点未怒,看着帝梓元,眼底带些许怅然,“帝梓元,等你在这天下之位上坐个十年,享天下权柄后,再来论朕亦不迟。”
高坐皇位的帝者褪掉了平日的强势冷酷,低沉的话语在乾元殿内回响,竟带着劝诫和指点。
帝梓元眯眼,半晌,冷斥一声,“谬论,权位固重,人心更重。不得人心,何以得天下?”
嘉宁帝迎上帝梓元挑衅的眼,沉声回:“人心固重,权谋亦重,不善权谋,何以平朝堂?”
无言的对峙在乾元殿内静静流淌,大靖王朝里权力最盛的两人各不服输,仿似以天下对问。
“擅权谋又如何?”帝梓元微微朝后一仰,目光轻抬,“陛下,如今是你输了。”
帝家人心得尽,权柄在握,韩家如今之势已不如帝家。
“那又如何,就算朕输,我韩氏依旧是大靖之主,韩家数十年权力沉浮在这皇城上,八方诸王仍在,帝家纵如今威势逼人,难道还能冒天下之大不韪改朝换代,篡权取国?”嘉宁帝声音沉沉:“帝梓元,一朝为臣,你帝家将永远为臣。”
乾元殿内寂静无声,唯春风从窗外拂进,将帝梓元的衣摆吹起,晋衣袖摆内,露出一截明黄的卷轴。
“陛下,不知于天下百姓、朝堂百官而言,是你的谕令有用,还是太祖的谕旨更胜一筹?”
嘉宁帝瞳孔紧紧一缩,露出一抹冷厉来,朝帝梓元望去,“你此话,何意?”
太祖谕旨?已经故去十八载的先帝还能把这天下留给帝氏不成!
帝梓元缓缓起身,抽出袖中卷轴,印着太祖谕旨的圣旨在两人面前展开。
“陛下,太祖元年,先帝曾下过一道圣旨,圣旨中言忠王和靖安侯同享储君之位,陛下善记,想必没有忘记此事。”
当年的忠王就是如今的嘉宁帝,当年太祖这道圣旨颁下后曾令满朝哗然,帝永宁请辞数次,但直至太祖驾崩,这道圣旨始终未从帝家收回。
嘉宁帝面色微变,左手在御椅上摩挲而过,藏住眼底的惊涛骇浪。
“直到先帝驾崩,这道圣旨都未被废除。陛下……”帝梓元清冷的声音在乾元殿内响起,掷地有声,睥睨天下。
“帝家靖安侯享储君之位乃太祖之旨,如今帝家仍在,帝家的靖安侯君亦在。”
帝梓元朝嘉宁帝看去,手中太祖遗旨迎风而展。
“臣若请陛下允先帝之旨,不知可算是篡权取国,冒天下之大不韪?”
第五十一章
乾元殿内,朗朗之声,清澈无垢。
嘉宁帝有一瞬间的晃神,这样的帝梓元,和当年在昭和殿对着太祖质问的他何等相似。
“我乃大靖嫡子,名正言顺的大统继承人,缘何我不能登天下位,掌大靖乾坤?”
当时,太祖是如何回答的?十八年前,太祖一语未言。只三个月后在其弥留之际,将传位圣旨和传国玉玺一并交到他手上。
“从此,大靖、朝臣、百姓一并托付你手,朕大行在即,只望你无愧大靖天下和韩氏列祖,百年之后尚有面目来见朕。”
如此重托,如此重嘱。
数十年前,他意气风发,只觉天下尽握,数十年后,嘉宁帝早已不知,他可还有面目去见九泉之下殷殷嘱托的先帝。
不止是太祖遗旨,帝梓元扬手的瞬间,她指上碧绿的通天玺亦跃入嘉宁帝眼中。
帝家之权已经传承。嘉宁帝心底重重叹息一声,面上却半点未露。
“要朕允先帝之旨?”嘉宁帝望着龙椅下隽然而立的帝梓元,缓缓起身,目光如炙,“帝梓元,你想为皇?”
帝梓元抬首,眼微扬,“若臣想,陛下又能如何?”
帝梓元话音落定,嘉宁帝负于身后的手猛地一抬,眸中瞳色几变,复又轻轻放下。
窗外,一直守着的赵福见嘉宁帝把诛杀令收回,赶紧打了个手势,四周已露尖峭的银色寒光悄悄退了回去。
乾元殿外等着的长青眉目冷沉,早已将身后负着的铁棍握紧。
这一切发生在电光火石间,待嘉宁帝重新开口时,仿似一切都未发生。
“先帝之旨当然算数,只是朕在位已有十八载,比起先帝遗旨,朕的子嗣更有继承大统的资格。”未等帝梓元开口,他已道:“即便朕四子亡三,仍有第十三子韩云,他虽年幼,亦不是不可立为储君。你帝家当年虽有禅让天下之德,如今亦有忠君护国之功,但臣就是臣,你若登位,当年和韩帝两家共同逐鹿天下的五侯皆会生出篡权之心,韩氏镇守江山的八方诸王也会兴兵而起,届时大靖必乱。三国之战刚刚结束,大靖已不能再起兵灾,否则会有亡国之险。帝梓元,作为大靖的靖安侯君和三军统帅,这一点你应该比谁都明白。”
“所以……?”帝梓元朝嘉宁帝看去,“臣就应该以大局为重,隐忍宽厚,对过往不纠,做一个忠君爱国的靖安侯君?”
帝梓元的质问一声比一声更沉。
“那帝梓元,你,想如何?”
“我想如何?”帝梓元负手于身后,眉宇肃冷。
“晋南十万百姓失诂之痛,帝家十年叛国之冤,我帝家和晋南百姓的怒火……”帝梓元朝高台龙椅走去,一步一句,停在嘉宁帝五步之远,掷地之声响彻乾元殿:“陛下,非大靖天下不可平。”
非大靖天下不可平。
这句话落入嘉宁帝耳中的时候,他骤觉二十年大靖江山起伏,恍若黄粱一梦。
二十二年前帝盛天禅让半壁江山,称臣于韩氏时,大概从未想过有一日帝氏子孙会站在韩天子面前说出这样一句话。
“朕是韩家天子,大靖皇室起于韩。”嘉宁帝话语沉沉,终是一句落定,“朕可以给你挟天子令诸侯的权利,也可以让帝家凌驾诸王侯和百官之上,和韩家共享皇权,但朕纵愿大靖亡,也不会让江山在朕手中改姓。”
韩云只有三岁,外戚垂弱,诸王侯人心难测,纵立韩云为太子,非二十年之功他难以握权亲政。让出监国之权,让诸侯百官和帝家互相辖制,反而能让年幼的储君安然长大,护住韩氏江山。
见帝梓元不答,嘉宁帝目光一沉,徐徐开口:“若监国之权都无法让你满意,那右相和前太医院院正的两族性命呢?”
帝梓元眉眼一凝。看来烬言的身份嘉宁帝知道了。
“朕会恢复他帝家嫡子的身份,对当年牵扯进东宫掉包之事的人既往不咎。”嘉宁帝摩挲着指间扳指,神情晦暗不明,“他好歹也是太子教养长大,朕也曾对他寄予厚望,他如今掌着太子留下来的东宫势力,朕顾念着太子旧情,也未曾为难与他。”
“帝梓元,朕如今所能做的,皆已做到。你要如何?”
以二十年皇权换韩氏江山的延续,恐怕也只有嘉宁帝有这个心性魄力。
至于烬言,不过是他顺水推舟的一份人情。如今朝野不稳,右相为三朝元老,门生满天下,即便是嘉宁帝也轻易动不得,至于太医院前院正,嘉宁帝一身顽疾还要靠他续命,更是不会动他。
帝梓元抬眼,对上嘉宁帝烁烁龙目,一扬手将圣旨收拢,负手于身后,在嘉宁帝的注视下干脆利落地开口:“摄政皇权交给帝家,我给你韩氏十年喘息时间。”她说完转身朝乾元殿外走去,“我帝氏族人忍受了十年冤屈和丧家之痛,这份窒息和恐惧,陛下,你也该尝尝。”
帝王之座上,嘉宁帝面上露出一抹怒意,他的目光在帝梓元半白的发上一晃而过,终是忍不住开了口。
“帝梓元,你何须嚣张,朕输给的不是你,而是朕的太子。”
“朕输的也不是天下,而是朕最优秀的嫡子,大靖王朝将来最睿智的国君。”
这句话落在乾元殿内,看似平静无波,却又惊涛骇浪,走出乾元殿的脚步戛然而止,帝梓元闭上眼,指上温润的通天玺都无法抹淡指间的冰冷。
她能昂然立于嘉宁帝前问鼎帝位,斥责帝君,却在这句质问前无可辩驳。
若无韩烨,西北之境十位准宗师截杀下,她早已命丧黄泉。
若无韩烨,韩帝两家早已陈兵对垒,亦无今日两家掣肘的暂时太平。
无论嘉宁帝做错多少,无论韩家欠帝家多少,都无法抹杀韩烨为她做下的一切。
“你既知道,又何必逼他至此。”
满是疲惫的声音从消瘦的身影处传来,帝梓元推开乾元殿大门,再也没有回头。
帝梓元的身影消失在逆光下,嘉宁帝失了所有力气,脸色惨白吐出一口鲜血朝王座上倒去。
“陛下!召苏太医进宫!”赵福从窗外跃进,看着昏倒的嘉宁帝,面露恐慌,急忙唤道。
是夜,被苏太医救回来的嘉宁帝半躺在乾坤殿的软榻上,他一米远处跪着风尘仆仆从西北赶回来的禁宫暗卫。
暗卫自半个时辰前入宫禀告,却始终未听到天子开口询问。
直到赵福端着汤药入殿,嘉宁帝嘶哑的声音才响起,“说,结果如何?”
暗卫低垂着眼,不敢看嘉宁帝的表情,“陛下,臣率五百侍卫遍寻北河下游诸城,都没有殿下的下落。”
这话已经是说得委婉了,实诚话应该是太子韩烨早已埋入河底、尸骨无存才对。
软榻上重重的咳嗽声响起,一声急过一声,赵福急忙上前帮嘉宁帝托背顺气,“陛下,您宽着心,这不是还没找到吗?殿下他……”
“下去吧。”嘉宁帝朝暗卫摆摆手,待暗卫走出,他苍白的脸上愈加疲惫,叹了口气,满是悲凉。
“朕这个儿子啊,朕把他教得太好了,到头来他一身计谋满腔谋划全用在了朕身上。他没有给自己留退路,也没有给朕留退路,朕和帝梓元都被他套在了这座皇城里。”
“陛下。”赵福眼底泛红,却不知如何去劝,没有人比他更明白太子韩烨对嘉宁帝的意义。
“只是不知道他用命换来的两家太平,又能持续多久。赵福,替朕拟旨吧。”
帝梓元入宫见皇的事不算秘密,嘉宁帝昏倒在乾元殿急招太医院院正入宫的事却被瞒了下来。
三日后,久居乾坤殿养病的嘉宁帝颁下一道圣旨,立第十三子韩云为储君,右相为太子太傅,靖安侯君帝梓元为摄政王,统率百官,摄政监国。
这道圣旨后,嘉宁帝还特别拟了一道旨昭告天下,言前状元郎温朔乃帝家嫡子帝烬言,从此不必再居侍郎府,回归帝姓。
至于嘉宁帝,称自己年事已高,重病缠身,故退居西郊别院,不再理朝政之事。
这几道圣旨一道连着一道,轰炸得百官应接不暇,但总算理明白了两个理儿,一是大靖后继有人,储君位上总算有人了,二是这韩家江山往后数十年,怕是要由帝家当家做主了。
自此,大靖朝堂翻天覆地,顺明白了路的满朝文武在圣旨颁下的第二日,潮水一般的涌进了靖安侯府。
这倒不怪他们墙头草,嘉宁帝眼见着日薄西山,小太子将将三岁,谁又知道如今这位在摄政王位上坐得尚还舒坦的靖安侯君将来的打算呢?
毕竟帝家尚还有一位嫡子在世,将来大靖江山姓哪家,还真是说不准的事儿。
这一次,帝梓元没有像一年半前帝家恢复侯位时闭门谢客,她大开靖安侯府,受众臣叩拜,更是广邀城中三王五侯入府而宴,善权之术毫不逊于嘉宁帝,直令一众朝官跌破了眼,不过半月,帝家在朝堂之势犹若星火燎原,凡摄政王令,在朝堂上已当于皇令。
自此,大靖权力交迭,正式进入了帝梓元的时代。
与此同时,西北偏隅一城内,昏睡了数月的人堪堪睁开了眼。
第五十二章
“我以为你回京之日,就是帝家入主皇宫之时,为什么改变了主意?”
靖安侯府,后院假山石亭里,洛铭西摇着蒲扇躺在美人榻里纳凉,一双凤眼半眯半阖,晋衣锦带,极尽风流。
混迹京城两年,洛铭西“智绝无双、艳冠帝都”的名头早已盖过了一众王侯世子,洛家掌晋南十万大军,他在朝中日居高位,又未成亲,成了人人哄抢的香馍馍。连风头正盛的新晋帝家嫡子帝烬言也难以分薄他半分风采,洛铭西如今在京城的名号,怕是只有当年的太子韩烨能越过几分。
帝梓元懒懒靠在凉亭内的石椅上,正擦拭着一把软剑,她闻言朝洛铭西投了个颇为不屑的眼神,回得吊儿郎当,“嘉宁帝还活生生地杵在宫里头呢,我现在去拿帝位,怕是他拼着最后几口气也不会让帝家好过,你当拱卫京城的八方诸王和五侯是摆设不成?”
洛铭西听着她唠嗑,也不打断,只朝她扬扬下巴,示意她继续说。
“如今这天下还姓韩,储君也是正儿八经的皇子,八王发兵名不正言不顺,才按捺下来,那五侯顾忌着姑祖母当年的情分和威慑,看着我监国尚可,可我要真改朝换代,你觉得他们还能像如今一样对帝家一团和气?”帝梓元在剑锋处拭过,眼微微眯起,“如今可不是当年韩帝两家半分天下的乱世了,这几年韩帝两家争斗,又用兵西北,可八王五侯的实力半点未损,嘉宁帝若不是也顾忌他们,又怎么会把摄政权交得如此爽快。他这是让我盯着京城外的那些虎狼之师,护着他的小崽子长大呢!”
洛铭西啧啧两声,摇了两下扇子,“你看的倒是透彻。”他朝帝梓元手中的长剑扫了一眼,漫不经心开口:“就这么简单?八王虽权在外,可嘉宁帝不是个吃素的皇帝,这十几年诸王兵权一直势弱,五侯虽然根基深厚,却被富养在京,族兵早已懈怠,无征战之勇。不过花上数年,八王五侯之势可解。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