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宫女为后-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就连乌鞑都老实下来,再没有其他的动作。
几个儿子里他原先是在老二和老三之间游走不定的。老四性格实在呆板,之于国事俗务一窍不通。老五身子不好,去岁还是没了。老六生来有口疾,是不能立储的。老七孩子心性,有些随了苏蔓性子,坐都还坐不稳当,更何况别的了。老八和老九都比前头的哥哥们小上许多,其实一开始他是并未想过的。
只这些年年纪越来越大,精力不济,朝廷里面乱成一团,这才发现再不立储君就要坏事了。
然而老二将近四十的人了却有勇无谋,只是个莽夫性子,他想磨炼他一番送他去了朗洲,却失去了这个长子。
老三……这阵慢慢看来,比他哥哥还不适合。
他自己的儿子,哪怕不是日日带在身边教诲,他也多少是了解的。
老三面上一团和气笑脸迎人,实际上背地里却冷淡的很。他对旁人无怜悯之心,甚至一家至亲骨肉也很疏离,没什么人能被他放在心上去。
这样的人,是不能做一国之君的。
大越幅员辽阔,黎民百姓数万万之众,如君不能心怀天下之民,又何来家国永安之日?
隆庆帝做了四十几年皇帝,对那把冰冷的龙椅再熟悉不过。
再热乎的人坐在那个位置也要被冻到了心,可那不过是高高在上的风吹来的寒,不能是原本心就凉的。
这个时候,老八出现在了他的眼前。
这个仿佛并不出色的最普通的小儿子,一言一行都出乎他的意料。
到底是沈氏教导出来的孩子,跟旁的总是不一样的。
隆庆帝病弱寂寥地躺在龙床上,再一次回忆起元后沈婉的音容相貌来。
四十几许过去,他已经迟迟垂暮,她却依然鲜活在他的记忆里。
沈氏是传承数百年的世家大族,他们家出过名闻天下的大儒也有过战无不胜的将军,到了沈婉这一代里,最出色的便是她堂弟沈长溪。
沈家出了个大将军沈长溪,还有早逝的元后和如今后宫主位淑妃,按理说隆庆帝应该坐立不安忌惮沈家才是,但隆庆帝却对沈家一直抚照有嘉,从不薄待。
隆庆帝想起那些人挑拨的嘴脸,不由冷笑出声。
现在政事已经被分至安和殿和三省共八位阁老手中,最大限度地削弱了宰相专权带来的弊端,而军务方面则是东南西北四方都设立将军镇守,军报行动需呈报内阁和兵部,几方人马是相互制衡的。
他不需要去限制谁抬高谁,只要他们自己斗来斗去最后求得平衡,就是最好的结果了。
如果平衡一旦被打破,就如同沈长溪以身殉国这样,形势才微妙起来。
再说沈家一向忠心不二,保家卫国三十几载,他又何苦寒了军民的心呢?
为了保持平衡,他便把同沈家有关系的老八放到了兵部,这一下四方都安稳了下来。
他原本只是想以老八的身份镇住那些人,然而老八却是实打实在兵部历练过了,他认真跟着学了军务和兵法,甚至学了最安全的单发火铳,这一点又超出了他的预期。
隆庆帝缓缓闭上眼睛,他听着宫外隐约的锣鼓声,知道那是送卓文惠远行的“欢庆”。
金枝玉叶的皇室公主,如今就要远离故土,背井离乡独自面对异族风雨。
乌鞑不除,何以为家?
和亲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隆庆帝轻轻出声:“谷瑞,召周文正、张之亭、赵朴之和端王。”
周文正是当今内阁首臣,张之亭是起居舍人,赵朴之是兵部尚书,而瑞王则是隆庆帝的小皇叔,如今皇室辈分最高的亲王。
谷瑞一听这四个人,一向笑眯眯的脸也维持不住了,他努力压抑着直打颤的腿肚子,退行出去。
“宁之鹤,请皇后。”隆庆帝又吩咐一句。
这两句说下来他便觉胸口闷痛,仿佛有什么压在心上,沉甸甸的。
他努力深深吸了口气,却被满宫的苦药味呛了嗓子。
“咳咳,咳咳。”
隆庆帝咳得满面通红,嘴里充斥这腥咸的血味。
一双柔软白皙的手伸过来,帮忙撑着他慢慢坐了起来。
待喝了药顺了气,隆庆帝才勉强睁开昏黄的双眼看清来人是谁:“蔓儿,你怎么来了?”
他这话说得平淡极了,没有往日的缠绵缱绻,也没有年轻时的温柔多情,只是平静地问:你怎么来了?
仿佛她不该来,哪怕她只是想瞧瞧他身体如何,也是不行的。
苏蔓哽咽了。
第40章 问道
转眼便是除夕了; 今年宫里头倒是没那么多欢喜气。
先是皇上龙体一直未愈; 再有三皇子奉命送被封为护国公主的卓文惠至朗洲和亲; 已经离京数日。另有贤妃因恭王的事一病不起,拖延至今越发沉疴; 太医院已经给了定案,约莫就是拖十天半月的样子了。
而四海之内,颍州被侵,其余几州皆有灾情,实在也不是个丰年。
这么多事乱的宫人们心里头没底,加上宫里气氛实在压抑,大过年的也都没什么喜色。
只王皇后说年节下不可无宫宴,这才督促这各宫操办。
这一次的宫宴不过是小宴; 各宫主位并有些脸面的小主们都去百嬉楼吃茶用膳,因着皇上龙体和恭王丧事便也停了歌舞; 只道一家人热络一二。
以往皇上还要宴请朝臣,以感谢朝臣们一年来为国鞠躬尽瘁的辛苦。
今年皇上这样情形,便早就下了诏书取消了除夕宴; 改为往近臣府上赏赐年礼。因皇上实在起不了床,便指派四、六、七、八四位皇子亲笔手书贺词,用心不可谓不足。
这一日正是除夕; 前头几日宫人们已经扫洗干净宫室,今日一起来付巧言便觉得院子里干干净净,怪有新气的。
哪怕是年节,她们也不能少了工。
今日里早膳倒是丰盛的很。
每屋有一碗腊味鲜; 用腊肠和腊肉并卤味的芋头、山笋、山药、冻豆腐等摆成一碗,一揭开盖子满室都是香的。
除了这样年菜,还有酸辣肚丝汤配细面油果果,油果果好大一张,就是冷了有些硬,但泡在肚丝汤里却是难得的酥软滋味。
年节下的,宫里也很舍得,让宫人们也能吃得好一些。
付巧言欢快地喝了一大碗肚丝汤,虽说一碗里挑不出两根肚丝来,但御膳房的大厨们手艺着实不是盖的,就宫人们吃的大锅饭也有滋有味。
那酸麻麻热辣辣的肚丝汤下了肚,冬笋、木耳的鲜香在回味里共鸣,一起在喉咙里开了锅,舒舒服服地妥帖入胃。
满足得很!
自那回娘娘请来的女医给她瞧了病,她自己就上了心,后来又瞧见她来景玉宫,付巧言便带了小荷包去找她,想让她给开些药。
她看过不少书,这一年来跟在淑妃身边更是学到了许多以前从没听过的事儿,纵使不懂医术也并不傻。她知道伤寒入体拖久了总是不好,便把自己这一年来攒的银钱都拿上,先去问问有什么方便的药来吃。
宫女们是不能在自己屋子里熬药的,除了姑姑和贴身大宫女,她们也轻易使唤不动小厨房的黄门们,便只能买些好用的成药来吃。
付巧言求的就是这一种。
医使也没多言,又给她把了把脉,这才从药箱子里拿出一个小木盒来。
“这是暖融丸,每五日用一次便可,要是来了月事就停了,等月事完了再用。我刚摸了摸你的脉,月事还是很准的。”
付巧言微微红了脸,忙道了谢:“那这些要……多少?”
她问的含糊,宫里面人说话都是很含蓄的。
女医在她荷包里摸了摸,摸出二两银子收回袖子里,轻声道:“这些大概能有半年的份,我只带了二十丸,先给你,剩下的我再使人送给你。”
半年的份也差不多是三十多丸,这药倒也不是太贵。
如今付巧言虽说还是半两银子的月例,但她是淑妃跟前的红人,淑妃和沈福对她都很照顾,每个月便多半两银子和其他些许物件。
现在她全身上下也都换了新的,只她一直很节俭,不太张扬的簪花镯子会用,其他的一直都是收起来的。
那暖融丸很小一个,付巧言吃着稍微有点甜味和枣香,倒不是很难吃。
用过一颗之后,她就觉得有点好处了。
最起码,冬日里手脚不再冰冷冷的,仿佛总也热乎不起来。
想着这个,付巧言心情更是好些,她笑着进了书房,却意外发现淑妃今日里早早便来了:“娘娘,您怎么上午就过来了?”
淑妃正在窗边看书,见小姑娘欢欢喜喜地进来,一张小脸红扑扑的,还挂着甜甜的笑,心里也跟着欢喜起来。
“今日里除夕,我让你们姑姑说了今个都不用做工。”
付巧言行了礼:“多谢娘娘慈悲。”
淑妃冲她招招手,叫她坐到身边的绣墩上:“丫头来,帮我念念这里。”
付巧言接过,先默读起来。
读书念本都要有些功底的,她如果不打腹稿念出来总会磕磕巴巴,听起来自然不美。
淑妃见她脸色比往日好看许多,笑着问“今个儿过年,这么高兴?”
付巧言笑回:“今个膳食好,娘娘知道我是个爱吃的,很容易满足。”
是啊,确实是个容易满足的小姑娘。
淑妃在宫里几十年了,什么样的丫头都见过,就是没见过付巧言这样的。
美的仿佛天仙下凡,身段玲珑高挑,声音宛若黄鹂,难得的是性格沉稳,该稳住的时候从来不慌,可该欢喜的时候也从来也不压着。
她这样的姑娘在宫里飘零,去过坤和宫的扫洗处,也在永巷里缠绵了整个冬日,却没有改变她从家里就有的那种心气来。
何况她只是个小门小户的教书先生千金。
既没有见过大富大贵,也不知什么是富丽堂皇,进了宫却没有迷了眼,依旧会为了一顿难得的美味而高兴,却也能把她赏赐下去的糕点分给同屋的宫人。
好吃不贪,美貌不扬,灵秀不显,慧黠不笨,实在是深得淑妃喜欢。
淑妃心里想着,也越发坚定起来。
这丫头如今也就是十五的年纪,不过刚及笄,过个几年也不大。若是皇上能撑到锦棠出宫开府自然最好,若是不能……还要早做打算。
前头几日王皇后找过她,淑妃其实心里也已经做好了打算。
这边付巧言打过腹稿,便朗声念了出来。
“那小尼姑不过十五六的年纪,端是花容月貌,便是没有头发,只戴着素净尼帽,也难掩绝色。
只老嬷嬷见了吃惊,便是素心姑姑也着实看花了眼睛,便且想到家中那活祖宗来,又心里火热了几分。
素心姑姑牵起小尼姑的手,软声问,‘小师父可好?便是这山上日子清苦,可还过得下去?’
且听这话,娇美人儿不由泪盈于睫,艰难答,‘日子清苦倒也不妨事,只师父沉珂已久,庵中贫寒,实也凑不出药来吃。’
素心又问,‘哎呀呀,这可怎生是好?’
小尼姑只是垂泪,并不多言。
素心和老嬷嬷对视一眼,见这山中尼姑庵贫穷破落,香火寡淡,便知道师徒两个日子着实不好过的。
老嬷嬷到底老道,沉吟道,‘我家主人是有几分信念的,见这样事情怎么也会帮扶一二,我们二人今日又碰巧路过这里,实在也有些缘分。’
小尼姑一听便亮了眼睛,盈盈瞧着老嬷嬷看。
美人儿这样子瞧人,更是增添三分美丽,实在是难得的佳丽了。”
讲到这里,付巧言便知这本是未曾经读过的,这剧情也着实有些暧昧,她略有些红了脸,却还是读了下去。
“小尼姑道,‘若是好心施主能略施舍一二,我们师徒两个定日日念经为好心人祈福。’
老嬷嬷略摇了摇头,问,‘小师父入庵几何?’
‘十五载也。’
老嬷嬷又问,‘小师父可曾有父母亲人?’
‘只师父是亲人罢了。’
老嬷嬷这次便笑,‘老身观小师父面相是个温和可亲人,只跟师父在这山上倒是孤苦飘零了些,不知小师父是否想多些亲朋好友,一家团团圆圆?也让师父能治病吃药,有个妥善照顾?’
小尼姑且听这话,倒是没懂,疑惑地望着老嬷嬷。
素心姑姑心急,抢道,‘我们家中有一孙少爷,年束发,自幼品学出众,只是姻缘一事实在坎坷,又只喜知书达理的佳人,便蹉跎了许多岁月。’
这一番说下来,小尼姑且是听懂了。
她一下子白了脸,恍然无措地看着二人,咬牙不语。
老嬷嬷拽了一把素心姑姑的袖子,上前笑道:‘且说小师父跟师父在山上,也是筹划不到什么好药来吃,不如先跟我们家去再做商议?我们家是有名望族,将来给师父供个庵堂也未尝不可。’
这一句却是说到小尼姑的心坎里。
她自幼便是师父养大,如师如母,如今师父重病,她也实在无能为力。
山下繁华她一概不曾奢望,只判师父能身体康健,长长久久。
然到底剃度十来年,若要还俗实在也是忐忑至极,‘只我出家日久……’
老嬷嬷忙笑道,‘这有什么妨碍,有发无发,有夫无夫,佛且自然在心,但孝却是已然尽了。’
老嬷嬷一张嘴,着实厉害了些。
小尼姑一愣,倒也不是全然不通俗务,只问一句,‘且是为妻为妾?’
老嬷嬷老神在在,‘且看孙少爷喜是不喜。’
小尼姑定了定神,只说,‘无论几何,但求师父康健,如若孙少爷看不上我,也请勿忘谈约。’
老嬷嬷点了点头,满脸喜色,‘定是不会负你。’”
这一段便读完了。
淑妃听付巧言声音清脆,宛若黄鹂,便问笑问她:“若你是这小师父,你待如何断决?”
第41章 答案
付巧言愣了一下。
她往常读书多半也就是了解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 倒是从未想过如她是那主角会如何抉择。
倒是让淑妃这样一问; 不由沉思起来。
她会如何呢?
当时弟弟重病; 她不也果断卖身入宫,什么都没想么?
付巧言道:“到底亲人大过一切; 若换做是我,想必也会如她那般。”
淑妃问:“不后悔?信了十几年的佛祖,突然要让留发嫁人,怎么能习惯的了?”
付巧言笑笑,一张小脸仿若桃花绽放。
“那也不是什么难事,有道是我佛慈悲,便是佛祖也不会怪罪凡俗见死不救。娘娘别怪奴婢浅见,当年我卖身入宫便也是这般想的。”
淑妃倒是没听过她怎么讲家里事; 如今话说到这里,便有了些兴致:“你当年是如何的?”
付巧言帮她续了茶; 轻声细语道:“那会儿我父母突然没了,弟弟生了重病,我把家里房子家具都卖了也不够给他治病; 正巧小选在即,我听说有银子得,镇上也能把我弟弟安置到荣宣堂; 还能叫他继续读书,我便进了宫。”
她说罢,顿了顿,淡淡道:“娘娘也知道; 我们两个孤儿就算自己顶立门户,也实在不能好过多少。”
淑妃点点头,心下了然。
付巧言这样花容月貌,孤身一人带着弟弟在巷子里讨生活,落到什么境地都不好说。
哪怕她再有本事,再聪明都无用处,到底是年纪轻幼的弱女子,弟弟也不过十岁上下,日子确实也是过不下去。
这也是付巧言果敢的地方。
她知道进了宫镇里就要照顾她弟弟,能进荣宣堂,还能继续免费读幼学,这便比什么都强。
无论她在宫里好不好过,起码他能平安长大。
家国这样大,无数孤儿流离,荣宣堂就那么些屋舍,又能养得了几个呢?
她这般年纪,能忍住骨肉分离至亲离散,只为两人都能好好过活,实在是很不容易的。
待听了这些,淑妃心里更是敞亮。
“你是个好孩子,将来……也会好的。”
付巧言冲她福了福身:“多谢娘娘金口玉言。”
淑妃摇了摇头,又问她:“你说若是大少爷不那么欢喜于她,只能做妾,又待如何?”
只能做妾……
付巧言心跳突然快了几分,她模模糊糊意识到了什么,却看不清迷雾的边际。
“这奴婢便不知了,那只能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不是小师父不够好,只她恰好不是大少爷心系那一人。且说为妻为妾,还不都是因大少爷一句话的事儿?哪怕是聘为正妻,说不好哪一日良人心变,回头又成了妾。倒不如自己把日子过好,努力求了师父康健,最重要的是什么只要自己心里有数,其实为妻为妾又有何妨?”
这世间女子哪个不想三媒六聘,哪个不想凤冠霞帔?可那些恩爱不离缠绵悱恻故事里,不还是三妻四妾丫头通房一个都不少。
付巧言当然想要找个良人白首不离,可她有没有这般运气,有没有这把眼光,却也未可知。
淑妃表情淡淡,心中却很是赞同。
她是二品正妃,说得好听一些是主位娘娘,到底还是皇家妾。
哪怕到她死,哪怕荣锦棠能做得了给她封谥号的那个人,她都无法成为皇上的妻子,名义上的也不行。
皇上这一辈子,只会有两个正妻。
一个是少年结发的元妃,一个是相伴经年的皇后。
淑妃闭了闭眼睛,淡然问她:“若你与人为妾,你会怨恨吗?”
付巧言笑笑,她知淑妃心里也不是太好受,便有些放肆道:“娘娘,这有什么好怨恨的?是埋怨自己不够好?还是怨恨对方眼瞎?说到底,只是姻缘线没绑到两人身上,徒留伤感罢了。”
是啊,难道埋怨自己不够好吗?
只是没那个命而已。
淑妃笑出声来,伸手擦了擦温热的眼角:“你这丫头,可不能叫旁人听了去。”
付巧言婉言道:“娘娘,在我心里,娘娘比观世音菩萨还好。”
淑妃拉过她的手,摸着她手上粗糙的茧子,说:“哎呀傻丫头,有你这句话,我这一年没白疼你。”
付巧言见她心情好了些,便问:“那奴婢还要继续读吗?”
淑妃摇了摇头,她静了片刻,道:“今日里有宫宴,你回去多加两件头面,下午陪我去百嬉楼。”
这一上午讲了这许多回话,这一次付巧言倒是真傻住了。
“娘娘……”
付巧言迟疑道。
淑妃摆了摆手,让她不用多言。
“去吧,还有寒烟一起去,你不用怕。”
付巧言咬了咬下唇,踟蹰片刻,终于福了福身退了出去。
她心里扑通扑通乱跳,最终也没敢问为何今次要带她去宫宴。
往常陪淑妃出去的多是寒烟和寒絮,两位姐姐跟了娘娘许多年,也是很有脸面的大宫人,在外面很是镇得住场。
她哪怕在景玉宫再是红火,也不过是个陪娘娘解闷的小丫头罢了。
在景玉宫的一年时光,她还真没出去过一步。
付巧言有些忐忑,又有些莫名的兴奋。
宫宴,会是什么样子呢?
她带着这颗跳动不安的心回了屋,见之桃蕊姐姐在,便道:“姐姐今日也休了?”
桃蕊正靠在窗边做绣活,听了笑说:“是呢,娘娘仁慈,今日里不忙。”
付巧言点了头,这边翻出自己的小包袱,从里面挑簪子。
她梳的是最简单的双螺髻,一边簪了一把小的珍珠花簪,很是小巧玲珑。
这样打扮在自己宫里是无妨,出去就有些给娘娘丢人了。
她从包袱里翻了半天,最后选了一把贝壳飞云钗。贝壳不是什么稀罕东西,胜在这钗做工精巧,飞云层层叠叠很是美丽,斜插耳边倒是跟珠花搭配。
配好簪子,她又找了珍珠耳铛出来,轻轻坠在耳坠上。
桃蕊看她一眼,问:“怎么打扮起来了。”
这丫头平日里素净得很,很少这样环佩玎珰。
付巧言心里正是忐忑,闻言便凑过去问:“姐姐,娘娘说叫我今日陪她去宫宴,不能给娘娘丢人。”
她这般一凑过去,如玉的耳坠上珠光摇曳,衬得粉脸莹莹白白,散着动人的光。
桃蕊诧异地瞪大眼睛瞧了瞧她,见小丫头这样打扮下来更是添了三分美丽,心里倒是有了些成算:“今个寒絮姐姐不太舒坦,兴许娘娘这才想叫你去。”
付巧言倒是不知寒絮今日病了,只嘟囔:“那也应是您或者桃陌姐姐去呀。”
桃蕊自然不会说娘娘偏心之类的话,只道:“我跟桃陌都不是近身伺候的宫人,也对娘娘习惯不熟,出去很容易添乱子。你好歹是日日跟在娘娘身边,使唤顺手罢了。”
她这般一解释,付巧言就放下心来。
等一通打扮之后,付巧言又好生拾掇了一下自己最新的这身粉紫春燕袄裙,这才稍稍消停下来。
午休过后,付巧言便去了前头书房。
她往日多半这时候过来,前殿里也并不热闹,娘娘休息的时候小宫人们是不敢多说一句话的。
付巧言到了书房门口,很意外看到书房仍旧开着门,不由推门而入。
淑妃正坐在书桌之后,提笔认真抄写着什么。
付巧言轻手轻脚走了进去,见桌上也未摆茶,便忙要去烧水。
“不用忙了,你去叫了寒烟来,我们这就得准备走了。”
“诺”,付巧言忙应了声,转身又出去了。
刚才匆匆一瞥,付巧言见她在抄心经。
自从陛下病了已来,淑妃日日都要抄经书给陛下祈福,一日不曾懈怠。
付巧言默默叹了口气,娘娘对陛下这份心,也确实十分叫人感动。
她匆匆请了也刚收拾好的寒烟出来,路上跟在她身后求道:“有劳姐姐今日操心,我实在没见过这般场面。”
寒烟爽朗一笑,拍了拍她肩膀:“这有什么?娘娘们都很温和,只要好好伺候少说话便是了。”
付巧言点点头,脸上依旧带着感激的笑。
因为换成她跟着去,寒烟肯定要更操心也更谨慎一些,确实是麻烦她了。
但这都是娘娘的意思,她们做奴婢的只要听娘娘话行事便行了。
等回了正殿,才发现娘娘已经去了寝宫,让桃蕊和沈福给她装扮起来。
桃蕊不光一手绣活出众,盘头的本事也十分了得。
只见不一会儿的功夫她就给淑妃换了个朝天髻,发间点缀一串拇指大小的金色南珠珠花,髻头一把红宝双凤琉璃步摇,高高摇曳在乌发之上。
两鬓簪有红宝琉璃梳篦,耳铛是红宝葫芦扣,一身礼服也早就换成桃蕊赶制几月的曲裾深衣,外头的罩衫裙摆很长,满绣着清雅淡然的紫竹仙鹤。
颈间一把八宝如意扣,是一身礼服的点睛之笔。
淑妃这身衣服要说华贵也清雅三分,要说普通却精致非凡。
远远看去仿佛画中仙女,跟平时判若两人。
付巧言是头回见她这样隆重,不由愣神道:“娘娘真美。”
这会儿屋里很静,这一声一屋子女人都听见了,顿时笑成一团。
沈福道:“这孩子惯会说话,难怪娘娘喜欢呢。”
付巧言红了脸,忙告罪行礼。
等又过了一个时辰,淑妃这一身装扮才可算忙活完。
寒烟在前头扶着淑妃,付巧言跟在后面拉着衣摆,一行人缓缓迈出景玉宫门。
除夕这一日阳光正好,璀璨的日光照在宫道上,晃得人眼疼。
付巧言不由得抬头望了望天,只同以往一样的青天白云,却似比以往敞亮许多。
景玉宫外,仿佛又是另一个世界。
第42章 人选 加更
前头付巧言第一次来景玉宫时便知这里位置极好; 虽说比不上凤鸾宫富丽堂皇; 却是离皇上的乾元宫最近的宫室了。
先帝宣帝在位时; 这里住的是先帝唯一一位二品妃德妃。
从景玉宫出来,一条狭长的宫道就在眼前; 远远望去乾元宫九重飞檐便在眼前。
百嬉楼在慈宁宫前头,挨着乾坤小花园和皇后的坤和宫,要从景玉宫过去,须穿过乾元宫和坤和宫之间的宫道。
这条路付巧言从未走过。
无论是从坤和宫去永巷,还是从永巷去景玉宫,她走的都是背宫的小道,不跟着主子娘娘的时候是不能走宫道的。
因着天好,也因着百嬉楼不算太远; 淑妃没让叫步辇。
三人慢悠悠走在宫道上,悠闲自得; 太阳金灿灿的,晒得人身上温暖。
付巧言低眉顺眼跟在两人身后,听着淑妃跟寒烟念叨宫里的事。
“也不知道明年有无小选; 咱们宫里人手越发少了。”
其实景玉宫只走了一个知画,也不知道淑妃这感想如何而来。
寒烟道:“娘娘心慈,怕累着奴婢们; 人手多少有什么要紧的,娘娘尽管使唤奴婢。”
淑妃笑,点了点她:“就你会巴结。”
付巧言出神一想,这已经是她进宫第二年了; 等翻了年,便是第三年了。
宫里头看有没有大事,两三年甚至四五年小选一回也是有的,不过前年小选选进来的人确实不多,如今付巧言还老听宫人们念叨人少劳累。
她倒是不觉得有什么累的,只听听从不应话。
主仆三人慢慢溜达,不一会儿一个小宫人便从后头跑上前来:“娘娘且略等等,我们娘娘正赶上来。”
这小宫人付巧言认得,是顺嫔身边的大宫女,叫桐花。
说是小宫人其实已经二十四五了,只个子矮面嫩,总很容易让人看成年纪小的小宫人。
淑妃同顺嫔关系一直不错,闻言只站在路当间等了来。
顺嫔一贯识趣,只遣了桐花来求淑妃等一等她,想必就在后头不远。
果然这头淑妃刚一停下,那边顺嫔便赶了上来。
她也不叫贴身宫人过来,只自己走到淑妃身边搀着她,笑嘻嘻道:“我来伺候姐姐走吧。”
寒烟识趣地松开了手,退后两步跟付巧言走在了一起。
跟在她们身后的是顺嫔的两个贴身大宫女,一大串的人这便又往百嬉楼行进。
顺嫔刚才一错步瞧见付巧言,这才凑到淑妃耳边小声问:“姐姐且是定了心?”
淑妃点点头,没应声。
顺嫔见后头宫女跟的不近,便低声道:“我听说那一位也选了几个,是前年刚进宫的。”
这倒是淑妃不知道的,她想了想,心里多少有些了然:“封了王,身边是可以有良媛的。”
荣锦棠还未开府,但到底封了郡王,按制可有良媛六人,侧妃两人,正妃一人。宫里头的宫女们出身都很平凡,但长信宫又不讲究出身,母后给儿子挑几个品貌出众的无品良媛也没什么忌讳。
只要不是着急插手侧妃正妃的事,其他的都好说。
想来王皇后那里是定了些事,想要提前准备着了。
她只是嫡母,对郡王既没有生恩又无养恩,只好这样添些情谊。
想通这些,淑妃淡笑道:“娘娘有心了,王爷们年纪也都不小了,身边是得有些贴心人。”
淑妃说话很是谨慎,她没提旁的,只说王爷们都不小了,顺嫔心里便懂了。
“虽说暂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