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权臣养成攻略[重生]-第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闻言,那位顾解元便站起身来,向谢翎拱了拱手,道:“肃州顾梅坡,表字寒泽,献丑了。”
雅间里一片安静,没有一丝声音,众人都屏息等待着他开口,顾梅坡背着手,踱了几步,忽而停下,开口吟道:“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他声音一落,立即有人大声呼道:“好!”
“好一个洒去犹能化碧涛!”
“寒泽兄高才!”
“好诗!好诗啊!”
“不愧是寒泽兄!”
赞声一片,顾梅坡矜持地笑笑,拱手道:“诸位过奖了。”
他说完,便看向谢翎,道:“慎之贤弟,请。”
那些热情的称赞声音便慢慢小了下去,雅间内又恢复了一片寂静,所有人的目光都朝谢翎看过来,似乎想要看看他究竟能做出什么样的诗来。
谢翎也不慌不忙,站了起来,冲左右团团拱手,坦言道:“在下于诗文一道不甚擅长,今日作一首,让诸位见笑了。”
这时孔佑霖便朗声笑道:“慎之贤弟不必自谦,请。”
谢翎顿了顿,脑子里开始急剧思索着,片刻后,他的目光落在了对面的墙上,这雅间本就是百味楼老板为了迎合应试的举人士子们所特意安排的,所以无论是桌椅,又或是摆设,都是颇得文人墨客们喜欢,墙上还挂着一幅画,画上是一个老叟,正坐在一叶扁舟之上钓鱼,脚边还摆着一个酒坛子并一个碗。
谢翎开口慢慢地吟道:“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第 92 章
谢翎刚刚念完; 顾梅坡下意识转过头去; 目光落在了他身后的那幅画上,不止是他,很多人都记起了这幅画; 它就挂在进门左边的墙上; 几乎在场所有人都见过它。
空气安静; 忽然一个声音响起来,伴随着击掌声:“好!好诗!”
掌声一下一下; 打破了这寂静; 谢翎循声望去,见鼓掌之人,竟然就是顾梅坡,所有人都回过神来,咀嚼着谢翎方才吟的四句诗,再又看那幅画; 只觉得无比贴合; 寥寥几句,便将这画中的意境描写得淋漓尽致,不可谓不高明。
称赞声此起彼伏; 谢翎与顾梅坡对视片刻,皆是从彼此的眼中看到了棋逢对手的意味; 过了片刻; 顾梅坡慢慢地念道:“一人独钓一江秋。”
他念完便呵地笑了,道:“慎之贤弟实在是过谦了; 若这都叫做不擅长作诗,那我等岂不是要成了那目不识字的白丁了?”
闻言,谢翎笑笑,谦虚道:“哪里?不过是取巧罢了,远不及寒泽兄的那句,洒去犹能化碧涛。”
两人互相捧了几句,这一回合打了个不相上下,也算是过去了,孔佑霖又道:“既然寒泽兄和慎之贤弟都作了诗,接下来谁来?”
此时便有人推举道:“请季华兄来!”
“季华兄,请。”
……
直到夜幕四邻的时候,桌上酒已不知过了几巡了,众人都是喝得一声酒气,面皮通红,神志清醒者寥寥无几,便是钱瑞也多喝了几杯,更不要说杨晔这个贪杯之人了,他面色通红,两眼恍惚,要不是钱瑞托着他,恐怕整个人都要滑到地上去了。
晏商枝虽然也喝了几杯,但是显然他酒量不错,眼神清明,对谢翎道:“我们先回去吧。”
其余人也三三两两地告辞了,走起路直打晃悠,醉态不轻,同乡认识的几个人,拽得拽,扶的扶,帮携着离去,雅间里很快便空了,唯余一片杯盘狼藉。
谢翎他们几个准备出门的时候,却见对面的顾梅坡慢慢地站了起来,他虽然也喝了不少,但是与晏商枝一样,除了脸色有些发红,倒是看起来如没喝过酒一般。
他叫住谢翎,拱了拱手,道:“后会有期。”
谢翎望着他,过了一会,才回礼,道:“后会有期。”
两人对视片刻,谢翎微微颔首,转身离开了,他有一种强烈的预感,此人日后若非友,必为敌。
早春三月间,夜晚还有些寒凉,尤其是在京师这种北方,一出了百味楼,冷风扑面而来,吹得人面皮发冷,原本有些混乱的思绪也瞬间清明起来。
杨晔更是冻得一个激灵,从钱瑞的肩上支起头来,迷迷糊糊地道:“喝……喝完了?”
晏商枝道:“没有,还有三坛子酒没开封呢,您再来点儿?”
杨晔眼睛都没张开,听了就连连摆手,道:“不、不成了,不喝了不喝了……”
钱瑞和谢翎都笑了起来,钱瑞道:“没喝了,师弟,回去了。”
闻言,杨晔张开眼睛,看了看四周,醉醺醺地道:“走……走,回去。”
一行四人便就顺着长街往鼓东街的方向走去,一路上两旁店铺林立,人群熙攘,灯火通明,天已经完全黑下来了,带着寒意的夜风吹拂而过,叫人不由一颤,脑子清醒起来。
华灯初上,整个东市都灯火通明,将京师的夜空都照亮了,繁华如斯,冠盖满京华。
谢翎望着那些遥远的灯火,忽然想起了他与阿九每日走过的城西长街来,竟与眼前这条街十分相像了,他不自觉地转头看过去,身边却空空如也,一种怅然忽而涌上心头,对了,阿九不在这里。
远处的夜幕之上,寒星熠熠,兀自闪烁着,谢翎一边走,一边盯着它看,心思已经飘到了远在千里之外的苏阳城,脑中想着,阿九现在在做什么呢?这时候她应该已经离开医馆,正在往城西走。
此时的她是否也与他一样,正望着天上的这一颗小小的星子?
远在千里之外的苏阳城,施婳正提着灯笼,路过城西的街市,往清水巷子走去,狸奴趴在她的怀里,懒洋洋地舔着爪子,半眯着眼,发出一声满足的咪呜。
施婳一边走,一边对它道:“你越来越重了,狸奴,适可而止,方是养生之道,吃得太多不好。”
狸奴:“咪呜……”
灯笼光芒暖黄,却显得有些昏暗,施婳抱着狸奴转过街角,进了巷子,两侧的人家都传来说话的声音,妇人的呼唤,孩童的嬉闹,还有絮絮的谈话声,于是愈发显得巷子里清冷。
施婳走过空荡荡的巷道,到了自己家门前,她弯腰放下狸奴,叮嘱一声:“别乱跑。”
便拿出钥匙来,借着灯笼昏黄的光芒开了锁,推开院门,空气中弥漫着早春植物生长时特有的清新气味,和着夜风涌过来。
院子里静悄悄的,门窗紧闭,漆黑一片,狸奴趁机顺着门槛溜了进去,直奔灶房门口,咪呜咪呜地叫着,显然是告诉主人它饿了。
施婳将门上了闩,然后提着灯笼往灶屋走,照例开始准备做饭,打水淘米洗菜,水声在安静的空气里显得十分清晰,让人无端生出几分清冷寂寥来。
空气□□静了,谢翎离开了半个月了,她还是觉得有些不习惯,狸奴在脚边转悠着,喵喵叫着撒娇,恨不得粘在她的腿上似的,黏人得很,惹得施婳赶它:“别去灶边,小心把毛给烧焦了。”
显然,狸奴完全不怕烧了毛,施婳一边切菜,忽然开口道:“狸奴,我背医书给你听罢?”
狸奴乖巧地蹲在案板上,抬着头看她:“咪呜。”
施婳背道:“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而腰脊强,狸奴,接下来是什么?”
狸奴歪了歪头:“咪呜。”
施婳将切好的菜放入碗中,口中背道:“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其脉缓者,名为中风。”
狸奴:“咪呜。”
施婳继续背:“太阳病,或已发热,未发热,必恶寒,体痛,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背到这里,她的声音戛然而止,倒不是不会背了,而是施婳骤然间觉得,空气竟然如此安静,静到她甚至能听到有水声,不知从哪个角落传来,一滴一滴落下,发出啪的一声轻响,就连狸奴也不叫了,整间房子就仿佛独立于整个世界之外,寂寥冷清。
施婳在案前站了一会,她忽然听见那些水声渐渐响了起来,连成了一片,这才恍然回过神来,原来是下雨了。
今春的第一场雨,终于姗姗来迟了。
都说春雨贵如油,小雨一连下了几日,农人都赶紧趁着这个时机播种翻地,整个苏阳城都笼罩在了蒙蒙的烟雨之中,眺望远山时,云雾翻涌,犹如仙境。
到了第六日的时候,天气才终于放了晴,狸奴趴在悬壶堂的大门口打盹儿,半眯着眼,十分舒坦的小模样,不远处传来沉稳的脚步声,它抖了抖小耳朵,然后睁开眼来,发出咪呜一声,懒懒洋洋的调子。
林不泊笑着道:“狸奴,还睡呢?”
狸奴依旧懒洋洋地趴着,一副没长骨头的模样,林不泊笑骂了一声懒猫,然后进了门,施婳正坐在窗下给病人问诊,明媚的阳光透过窗纸落进来,将整个大堂映得亮堂堂的。
等送走了病人之后,林不泊才想起了什么似的,开口道:“婳儿,过一阵子,我要去徐州购买药材,你去不去?”
“买药材?”施婳有些吃惊,她没想到林不泊会忽然与她提起这个。
林不泊解释道:“去徐州时,会路过临茂邱县,你从前小时候不是邱县的人么?要不要顺便回去看看,家里可还有人在?”
施婳过了好一会才反应过来,是的,她的故乡在邱县,到如今,她已有很久没有想起过这个地名了,一眨眼就是这么多年过去了。
邱县现在还有些什么呢?
施婳有些茫然,林不泊显然也看出来了,连忙安抚道:“不急,你慢慢想一想,距离我们出发还有一阵子,等你想好了再告诉我也不迟。”
闻言,施婳心底生出许多感激来,笑着对他道:“好,伯父,我再好好想一想。”
这一想便是好几日,眼看着距离林不泊出发的时间越来越近的时候,施婳才终于找到他,道:“伯父,你们几时出发?”
听了这话,林不泊笑了,眼角带出些许细纹,道:“后天就走,你收拾收拾行李,二十七日一早就出发。”
施婳点点头,傍晚离开悬壶堂之后,她没有先回城西,反而是去到东市,买了两身男子的成衣,还有一些路上必备的物品。
等到了临走时,施婳将狸奴托付给了林家娘子,二十七日的清晨时分,寒露尚重,到处都弥漫着蒙蒙的白雾,施婳穿着一身青色的男式布衣,将头发梳了起来,看起来倒颇有几分翩翩少年的俊俏模样。
便是林家娘子都笑叹道:“可惜了,婳儿要是个男儿身就好了,我若有个闺女,都想嫁给她。”
林不泊笑她:“说什么胡话呢,外头寒气重,进屋去吧。”
林家娘子不肯,与林寒水夫妇站在悬壶堂的门口,看着他们上了马车,然后一路顺着长街往苏阳城门口驶去。
第 93 章
林不泊告诉施婳; 从苏阳城开始出发; 一路上要经过清江,临茂,长北; 最后才能到达徐州; 至少需要两个月的时间。
他想了想; 又道:“不过这次听说是修了路,我们不必从清江绕原路; 可以直接通过临茂; 时间要短得多。”
施婳点点头,她坐在马车上,转头往外看去,只见官道两旁都是田地,荠麦青青,农人正在其中忙着耕种; 远远望去; 如细小的蚂蚁一般,颇有趣味。
她已经很久没有出过远门了,当初她是和谢翎坐着马车到了苏阳; 从此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如今谢翎已经去了京师; 只剩下她一个人了。
想到这里; 施婳不禁心中生出几分孤寂之感来,谢翎已经长大了; 像是一只雏鹰的翅膀终于长成,飞往天际,此后他的人生即将踏上新的路途,开启崭新的一卷,而她或许就会在苏阳城中,在这个烟雨江南中,慢慢过完这漫长的一生。
施婳从未想过去要京师,那两个字被人提起时,她都会觉得一阵心悸,随之而来是巨大的恐慌,关于那一场大火以及太子李靖涵的噩梦已经纠缠了她近十年,直到如今,她也仍旧没有勇气去正视它。
或许有朝一日,李靖涵死了……
不过,那一天要什么时候才会来临呢?
施婳漫无边际地想着,她一路上走神得厉害,看在林不泊眼中,却是她思乡情切的表现,为了纾解她的情绪,林不泊主动与她说起从前出远门时的事情来,渐渐的,施婳倒也没有时间去想那些有的没的了。
马车一路上走了十来日,非常顺利,甚至就连老天爷都很给面子,一滴雨都不曾下过,连日天气十分晴朗,正适宜赶路。
林不泊以手遮住明媚的阳光,向远处眺望,忽而道:“婳儿,临茂省到了。”
闻言,施婳立即往外看去,只见前面是一大片农田,绿油油的,两侧俱是高耸的青山,这十几日赶路过来,入目之处,全部都是或深或浅的绿色,看得人都麻木了,所以施婳盯着前面看了半天,也没有看出点什么来,大概是因为她离开得太久了的缘故。
入了临茂省之后,林不泊便向遇见的人问路,又走了三日,前面出现了一个小镇,施婳终于看到了她觉得眼熟的地方,那是邱县,邱县的西侧有一棵巨大的老槐树,因为长得太过高大,从前被雷给劈中过,县里的人们都以为它要死了,没想到第二年又活了,大伙儿都说这老槐树有福气,便没有人再动它,任它歪着长了很多年。
这话施婳如今已经不记得是谁告诉自己的了,因为对于她来说太过遥远了,或许是爹,又或许是哥哥,总之,她看到那棵歪着脖子长的老槐树时,脑中便浮现出来它的故事。
施婳道:“伯父,前面就是邱县了。”
林不泊听了,啊了一声,道:“到了啊?”
施婳笑道:“是。”
林不泊打量着前面那个小镇,道:“你家就住在这镇子上么?”
“不是,”施婳解释道:“还要再走个十来里路,才到我们的村子。”
林不泊应了一声,道:“那就去你们村子里。”
施婳摇头拒绝道:“不必了,伯父,我自己去便可以,那边都是小路,马车过不去的,您先去徐州,到时候我自己回苏阳便可以了。”
林不泊听了这话,下意识拒绝道:“这怎么行?我既然带着你出来,就得带着你回去,再说了,你一个女孩子,一个人上路多危险?”
施婳笑道:“伯父不要太小看我了,我九岁时,便从这里逃荒出去,徒步走到了苏阳城,怎么长大了,反倒不安全了?”
林不泊还是不答应,施婳又道:“伯父还请放心,我自小在邱县生活,不会出事的,再者,我回到老家,还得替我爹扫墓上坟,修整屋子,怎么也得要许多时日,伯父还有要事,岂能因我耽搁了事情?”
闻言,林不泊犹豫了一下,施婳劝道:“这里是我自小长大的地方,还有认识的父老亲戚,伯父放心便是。”
林不泊想了想,叹了一口气,道:“我出来时,你伯母便与我说,你主意正,轻易劝不动你,我还道不信,如今看来,还是你伯母了解你啊。”
施婳笑笑,眨眨眼道:“伯母疼我。”
林不泊也笑着摇头,又取出来一个小包裹,道:“这里面是一些银钱,你且拿着,切记莫露了白,叫人看见了,万事小心谨慎,我到时候从徐州回来,就来接你。”
施婳思索片刻,摇头道:“伯父不必来了,从徐州回到苏阳,并不顺路经过临茂,若这一趟我不跟着来,恐怕您也不会绕道到临茂了,五六月间就是梅雨季节,天气潮湿,药材不好保存,您还是直接赶回苏阳,路上别耽搁了。”
闻言,林不泊顿时愕然,随后无奈笑道:“你这孩子……什么都叫你猜着了。”
他望着施婳道:“自谢翎进京赶考之后,我和你伯母便有这个想法了,你心里有事,我们不知如何劝解,谢翎也不在,所以才想出来这个法子,让你回老家散散心也好。”
施婳又笑着眨眨眼,道:“伯父疼我,这份心意我自然要领受下来,不能白白辜负了。”
两人正说话间,马车已经缓缓驶入了邱县,县里街道两旁有不少百姓正在说话,或者忙着做事,见了有生人来,不由像是见到了什么稀奇事情一样,各个都朝这边瞟上一眼,仿佛想知道他们来到这小小的邱县做什么。
施婳与林不泊道了别,这才拿起自己的包裹行李,从车上跳下来,笑着道:“伯父,路上小心。”
林不泊探出头来,仔细叮嘱道:“你也要多加小心,万事保重,有事记得写信回苏阳。”
施婳答应下来,挥了挥手,道:“伯父一路顺利。”
林不泊看着她,点点头,放下了车帘,马车便辚辚往长街尽头驶去,很快便消失在拐角处,不见踪影。
施婳站了一会,抬头看了看天色,正是上午时分,阳光明媚,这时,有人大着胆子上来问道:“这位小哥,是哪里来的?”
因施婳穿着男装,所以那人也没认出来,她笑了笑,道:“我是梧村的,刚从隔壁县走亲戚回来。”
那人听了,觉得也无甚新鲜事情可以打听,顿时有些失望,只是随意与施婳寒暄几句,便转身走开了。
施婳紧了紧肩上的包裹,然后转过身,朝记忆中梧村的方向走去。
都说近乡情更怯,施婳却没有这般的感觉,兴许是因为,梧村距离她来说太过遥远了些,她上辈子九岁离开了这里,直到死去时,都没有再回来过,等她重生了之后,只在梧村呆了短短一个晚上,第二日又与乡亲父老们开始逃荒,来去匆匆。
直到如今,邱县梧村于她来说,只是一个普通的名字罢了,承载着九岁之前的记忆,九岁之后,梧村便与她毫不相关了,所以她也并不觉得有什么好情怯的,就像是正在踏入一个全然陌生的地方。
这种陌生此时施婳正深深体会到了,因为她已经迷路了两次,却依旧没有找到记忆中的那一条通往村子的路,日头高悬,转眼就是正午了。
四月间,太阳烘晒得植物散发出清新的气味,时值春季,野草和树木都疯了一样地往上长,肆无忌惮地伸展着枝叶,施婳看了看天色,认命地原路返回到之前的三岔路口,走错了两次,这最后一条应该是对的。
她深吸了一口气,朝最左边的那一条小路走去,没多久,她就找到了几分熟悉的感觉,这感觉很奇妙,就像是原本只有一丁半点的模糊记忆,随着脚步往前,渐渐清晰了起来,将那些残缺的记忆一一补漏。
施婳终于看到了那个熟悉的山坳,当初她的兄长背着竹筐,从这个山坳口走出去的,无视她的呼唤,头也不回。
施婳深吸了一口气,加快脚步,转过山坳,一个小小的村庄便出现在远处,梧村到了。
梧村依山而建,施婳记忆中,村子里生长了许多槐树,每到四五月间,槐花开得很旺,雪白雪白的,兄长常常带着她去爬树摘槐花,回了家里,娘亲会做槐花饼和槐花饭,那都是很遥远的记忆了。
如今施婳走在小径上,只觉得那个村子十分熟悉,又十分陌生,记忆里的槐花也都已经开了,她甚至能听见孩童打闹时发出来的嬉笑声,还有大人们呼喝的声音,可是她已经不认得村子里的人了。
很快便有人发现,村子口来了一个陌生人,孩子们伸头伸脑地张望,满眼都是好奇,这个人是来做什么的?
甚至有孩子大着胆子问她:“小哥哥,你是货郎吗?”
不等施婳回答,他们便七嘴八舌地说开了:“货郎卖的是什么呀?”
“他不是货郎,他没有挑担子!”
“可是他背着包袱,说不定东西就在包袱里!”
“不对,那么多东西怎么可能装在包袱里?”
“那你问他!”
“我才不去哩!”
……
孩子们既大胆又害羞,嘻嘻哈哈地奔跑着打闹,他们也不跑远,追追打打跟在施婳身后走,好似一串小尾巴一样,又像是在看热闹和新奇,不肯散去。
施婳忍不住微笑了一下,循着小径,往自己家的方向走去,所幸她还记得路。
施婳的家在村西的位置,和村子之间隔着田地和半个山坡,所以其他人家都住得近,唯有他们家要远一些。
孩子们追追打打,跟在她后头跑,小径两旁的野草已有齐腰深了,因为无人打理,野心勃勃地想要霸占了这一条小径。
这时,施婳听见孩子们在七嘴八舌地猜测:“你们说货郎哥哥要去哪儿?”
“去阮宝叔他们家吧?”
“他是去卖东西吗?”
“不知道,咱们去看看吧。”
听着孩子们讨论,施婳忽然抓住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小地方,村西明明就她家一户人,她叔婶都住在村子里头,为什么会是,阮宝叔他们家?
第 94 章
村西很快就到了; 施婳也看到了自己家那座熟悉的院子; 透过篱笆能看见院子里的情况,门前常年堆放的草垛不见了,那个大石磨还在; 走近前一看; 没有记忆中的裂缝; 石磨已经换了,歪歪斜斜的草棚子也翻了新; 看上去十分稳固。
两个一大一小的孩子正在院子里吵架; 吵着吵着,其中一个突然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喊道:“娘!娘!”
屋子里连忙奔出来一个妇人,手里的东西往地上一扔,搂着那哭闹的孩子心疼道:“怎么了怎么了?好端端地哭什么?”
那孩子指着大一点的女孩,声音里带着哭腔:“娘; 她欺负我!”
妇人听罢; 二话不说,劈手便是一巴掌甩过去,骂道:“跟你说过多少回了!不要欺负弟弟!”
那女童捂着脸; 不敢吱声了,这时; 施婳听见身边的孩子们齐声噫了起来; 嚷嚷道:“真儿她娘又打人咯!又打人咯!”
“哇,真儿她娘好凶啊!”
那妇人显然是不止一次被这些孩子们起哄了; 十分恼火地扭过头来瞪他们,等看见了施婳,愣了一下,似乎不知道这个陌生人站在他们家院子外面做什么,只把她也当成了看热闹的,抱起孩子就要起身离开。
正在这时,施婳开口问道:“这位姐姐。”
闻言,那妇人住了脚,目光狐疑地打量她,道:“什么事情?”
施婳笑笑,道:“请问这房子的主人家是谁?”
妇人奇怪地道:“自然是我们家了。”
施婳点点头,又道:“不知能不能讨碗水喝?”
妇人听了,看了她一眼,显然是将她当成了一个过路人,又看她模样俊气,便缓和了脸色,道:“那你等等。”
她说着,便抱着那男童进屋去了,出来时,手里端着一个瓷碗,隔着篱笆递过来。
施婳笑笑,道了谢,这才接过碗,喝了一口,与妇人寒暄道:“姐姐,您家里贵姓?”
她一口一个姐姐,很是礼貌,穿着男装,看起来是一个俊俏的少年,那妇人便答道:“夫家免贵,姓阮。”
施婳哦了一声,又问道:“您家是一直住在这里的么?”
妇人道:“是,一直住这里的,客人是从哪里来的?”
施婳笑答:“我是来走亲戚的。”
她说着,将碗递还给了妇人,道:“多谢姐姐了。”
那妇人拿了碗,转身进屋去了,施婳在篱笆外站了站,听见身边的孩子们嘟嘟囔囔:“原来他不是货郎啊。”
“我都说了他肯定不是!”
“就是就是!”
“那他来我们村里做什么?”
“他刚刚不是说了吗?走亲戚的。”
施婳离开了村西,那群孩童们依旧跟在她身后,像一串甩不脱的小尾巴,叽叽喳喳地说话,十分热闹。
施婳忽然停住脚,问他们道:“你们村长家在哪儿?”
“啊!”有一个孩子一拍手,指着她道:“你是村长家的亲戚吗?”
孩子们一窝蜂七嘴八舌地抢着嚷嚷道:“我知道!我知道!村长他们家在那边!”
“我带你去!”
他们飞快地往前跑,一边回头来看看施婳有没有跟上,若是跑快了,还要停下来等她。
不多时,施婳便走到了记忆中的巷子里,她有些意外,竟然还是从前的老村长家的位置,她本以为过了这么多年,村长应该换人了才对。
心急的孩子们在院子外大声嚷嚷起来:“旺伯!旺伯你们家有亲戚来啦!”
童声清脆,嗓门又大,不多时便惊动了隔壁的几个院子,有人探头出来看,村长家的屋子里走出来一个中年妇人,一边擦手,一边问道:“什么亲戚?”
她说完这话,一眼便看见了站在院门口的施婳,表情有些迟疑,道:“你是……”
她不认得施婳,当然施婳也不认得她,也许是老村长的儿媳,她笑笑,问道:“阮大爷爷在家么?”
村长爷爷的辈分很大,所以在施婳记忆中,孩子们除了叫他村长爷爷以外,还叫他阮大爷爷,每次村长听见了,都是乐呵呵地答应一声。
那妇人听了,道:“我公公……”
她说着,像是才反应过来,连忙往院子里让了让,道:“请进,您请进。”
老村长儿媳引着施婳进了堂屋,又倒了茶来,那些跟来的孩子们聚集在窗口和门边,探头探脑地张望着。
施婳看了一圈,问道:“阮大爷爷不在家么?”
她面上露出苦笑来,道:“公公在家,只是病了,不好见客,怕过了病气。”
施婳听了,立即起身道:“伯母能带我去看看么?”
村长儿媳连忙道:“那、那客人请跟我来。”
施婳笑笑,道:“伯母叫我阿九就可以了。”
她从前没有大名,只有小名,还是爹给起的,就叫阿九,寓意平平乐乐,长长久久,但是直到九岁那一年开始,她改了名字,叫施婳,此后再无阿九,若非这一世,谢翎坚持一直喊她阿九,她或许早已不记得这个小名了。
过了堂屋,又穿过一间屋子,旁边就是卧房,阳光从打开的窗户里洒落进来,将整间屋子映得十分明亮,窗外是一个丝瓜架,此时攀爬着碧绿的藤蔓和叶子,叫人看了心情好了不少。
正对着窗靠墙,放着一张竹榻,四月的天气了,竹榻上还铺着厚厚的棉褥子,老村长躺在上面,盖着被子,瘦成了一把老柴枝。
他的脸色蜡黄,嘴唇干燥,闭着眼睛,气息虚弱无比,一看便知是久病之人。
施婳看了一眼,低声问道:“是什么病,请过大夫了不曾?”
村长儿媳眼圈发红,道:“请了,那大夫也看不出来是个什么病,就总是咯血,看着没力气,说不得话了,前前后后花了不少银子,也没有丝毫起色,后来公公就不让请了,这么一日日地熬着,我们做后辈的,看着心里也难受的很。”
她说着,扯起衣袖抹了抹眼泪,上前轻声在老人耳边唤道:“公公,有人来看您来了。”
一连喊了几声,老人才像是慢慢醒转过来,睁开眼睛,眼珠浑浊,转了过来,吃力地道:“是……谁……来了?”
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