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六宫凤华-第18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又过几日,建安帝的丧仪终于结束,到了启棺下葬之时。
  建安帝没有子嗣,鲁王嫡子闽王嫡子宁夏王嫡子俱穿起孝衣,一起加入送灵的行列。
  霁哥儿略大一些,今年已有七岁。霖哥儿和霆哥儿皆是四岁,都是不太解事的孩童。一路奔波去皇陵,赵长卿等人如何放心得下?
  只是,这等时候,谁也说不出一个不字。
  病了多日的安王,依然不见好转。
  建安帝棺木离宫的这一日,安王直接又发了一场高烧。宫中人心浮动,除了敬太妃之外,无人关注安王的病症。
  谁也没想到,这一场高烧差点要了安王的命。
  端太妃哭着来了椒房殿,扑通一声跪在了俞太后脚下:“求太后娘娘,救一救安王吧!安王发烧已一天一夜,高烧一直不退,全身烫得吓人。再这么下去,安王就没命了。求求太后娘娘,救救我的儿子。”
  端太妃哭得撕心裂肺,涕泪横流,再无半分往日的娇媚轻狂。
  俞太后嫌端太妃太过吵闹,皱眉呵斥:“哭什么,生病发烧,让太医去诊治便是。在哀家面前哭有什么用?”
  端太妃不敢再放声哭闹,抽抽噎噎地说道:“臣妾一时心急,还请太后娘娘见谅。”
  俞太后不耐烦和端太妃费口舌,吩咐下去,让赵院使亲自去一趟。便打发端太妃退下。
  又过一日,赵院使亲自来复命:“回太后娘娘,微臣用尽法子,也未能令安王殿下退烧。依微臣看,怕是……得提前有些预备了。”
  俞太后这才略略讶然。
  原来,端太妃不是夸大其词。
  安王这一病,竟是真得快不成了。
  安王今年十一岁,正是半大不小的年龄。按理来说,这个年龄的少年郎鲜少有夭折殒命的。除非是命短福薄……
  由此也可见,蜀王是天生的好运道。连最后一个“对手”,也病得不行了。没花什么力气,皇位就要落入手中。


第782章 安王
  俞太后心中感慨,面上并未流露,只淡淡道:“竭尽全力救安王!安王出什么差错,哀家为你是问。”
  赵院使心中一凛,恭敬应是。
  若说俞太后重视安王,委实谈不上。安王病了这么久,俞太后很少过问。
  现在,俞太后又如此重视安王的生死。真是奇怪!
  赵院使怀揣着满肚子的疑惑退出椒房殿,立刻下令召集太医院里所有医术精湛的太医,全力施救。
  此时,身在寒香宫里的谢明曦,也收到了安王病危将不治的消息。
  前来送信的,是对宫中情形颇为熟悉的湘蕙。
  湘蕙在宫中待了多年,打探起消息来熟门熟路。宫中大事小事,皆在最快的时间内传入谢明曦耳中。
  “……奴婢听闻,赵院使召了一众太医前去救安王殿下。”湘蕙低声禀报:“端太妃娘娘已哭晕了两回。”
  看来,安王确实病得很重。
  俞太后之前不闻不问,现在忽然重视起安王的性命,无非是想牢牢握住这一颗棋子。留待日后给盛鸿添添堵。
  谢明曦不动声色地吩咐:“湘蕙,你送些补品前去,顺便亲眼看一看安王的情形。”
  湘蕙恭敬应下,退了出去。
  坐在一旁的梅太妃,看着城府极深喜怒不形于色的儿媳,心里暗暗敲起了小鼓。
  明明自己才是婆婆,可对上谢明曦的时候,愣是没什么底气。甚至生出类似对着俞太后时的心虚心怯。
  梅太妃清了清嗓子,小心翼翼地问道:“安王不会真的有事吧!”
  一个活生生的少年郎,就这么死了挺可惜的。不过,一死百了,也给儿子盛鸿省去了一桩日后麻烦。
  谢明曦似窥出了梅太妃心底那点不足为人道的心思,似笑非笑地反问:“母妃希望安王有事吗?”
  梅太妃:“……”
  梅太妃怔忪片刻,颇有些羞惭地承认:“刚才我想着,若是安王救不回性命了,倒是省去了日后的麻烦。不过,现在诸事未定,他真有个三长两短,说不定便会有人无风生浪,疑心到蜀王的身上。思来想去,安王还是早日痊愈为好。”
  一个十一岁的少年,算不得什么威胁。盛鸿谢明曦都没心狠到对一个孩子下手的地步。
  不过,百官们会怎么想,就不好说了。
  盛鸿身份未定,万万不可节外生枝。从这个角度来说,还是盼着安王早点好起来吧!
  谢明曦见梅太妃绕过弯来,微微一笑:“母妃言之有理。”
  被谢明曦这么赞上一句,梅太妃心里美滋滋的,主动张口说道:“你若有心,倒不如亲自去探望。”
  谢明曦随口说道:“还是算了吧!端太妃心忧如焚,看谁去探望,大概都会以为是想害安王。我还是不去为好。”
  倒也有理。
  端太妃此人,往日得宠时骄狂得令人厌恶。失宠后,被彻底打入冷宫,将唯一的儿子看得如眼珠子一般。平王自尽身亡后,端太妃也不管合不合礼数,硬是让安王住进了自己的寝宫。这两年,生生将安王养成了懦弱胆怯的性子。
  提起端太妃,梅太妃又想起了数年前的自己。女儿被溺毙后,她也一样草木皆兵精神紧绷,根本不敢让任何人靠近盛鸿。
  梅太妃忍不住叹了口气:“罢了!我们不去便是。只盼苍天有眼,令安王转危为安!”
  也免得有人将这笔账算到盛鸿头上。
  做藩王的时候,名声好些坏些都无妨。如今就要做天子了,声名可就要紧多了。
  ……
  大概是苍天听到了梅太妃的祈求。
  三日后,安王退了烧,一条小命从阎王手里抢了回来。
  只是,这一场高烧,也令安王右耳的耳力受损。好在左耳无事,能听到声音,从外表看不出残缺来。
  端太妃又哭了个死去活来。
  安王大病一场,面颊上的肉迅速消失无踪,看着瘦弱又可怜。一张口,声音沙哑难听:“母妃别哭,我能捡回性命,已是万幸了。”
  端太妃一双眼哭得只剩一条缝:“我苦命的儿啊……”
  “母妃,”安王轻声说道:“我一切都好好的,哪算命苦。三皇兄死了,二皇兄他们一直被关在天牢里,还不知有几日可活。我比他们,要强多了。”
  端太妃被这一番话震得说不出话来,愣愣地看着病弱的安王。
  像是第一次看清儿子的脸孔。
  安王伸手,握住端太妃的手,声音依旧虚弱低沉:“母妃万万不可心存贪念。我是兄弟中最年幼的一个,皇位轮谁也轮不到我。”
  “三皇兄活着的时候,对待兄弟手足太过刻薄,种下恶因,也终招来恶果。死在了几位皇兄手中。”
  “我得庆幸自己年少,哪一个兄长也没将我放在心上。我也因此逃过这一劫。”
  “七皇兄性子最好,对我也最好。我也盼着他能早日坐上龙椅。以后,我安分守己地做自己的安王,凡事不争不抢尽力忍让。想来,七皇兄也不至于容不下我。”
  “倒是母妃,千万别打着让我去向母后投诚的主意。母后想做摄政太后,我却不愿做一个任人摆布的傀儡,更不想被拖入泥沼浑水里不得脱身。”
  端太妃:“……”
  端太妃胀红了脸,期期艾艾地说道:“你误会了,我从没有生过这等念头。”
  知子莫若母。
  到底有没有生出过这等念头,只看端太妃心虚飘移的目光,便知道了。
  安王无声地叹了口气,勉强打起精神说了下去:“没有最好。母后精明狠辣,城府极深。七皇兄七皇嫂也绝不是易于之辈。他们日后必有一争。我这点小胳膊小腿,禁不得半点风雨。还是老实一些才好。”
  “母妃,平日我什么都听你的。可这件事,你一定要听我的。绝不可胡乱说话行事!”
  端太妃怔怔地看着死里逃生的儿子,忽然发现,儿子已在悄然中长大了。遇到这等天大的诱惑,安王竟能看得清耐得住。
  这份定力,委实惊人。
  端太妃想了许久,用力点点头:“好,我听你的。”


第783章 过招(一)
  俞太后在等端太妃送上门来。
  谢明曦也在等着看热闹。
  盛鸿为天子之势已不可挡。这等时候,端太妃便是仗着胆子跳出来,也没有逆转的可能,徒给人增添笑料罢了。
  没想到,等来等去,并未等到端太妃出丑。
  直至建安帝安葬进皇陵,盛鸿率领群臣归来,端太妃一直安然未动。
  谢明曦在盛鸿面前夸赞了安王一回:“这个安王,年龄不大,也不算特别聪明,心思倒是通透得很。”
  唯一能劝住端太妃的,也只有安王了。
  盛鸿目中也露出一丝笑意:“他正年少,遇事却想得明白,不肯做人手中的棋子,这样也很好。”
  顿了顿又道:“这些时日,我一直忙碌,现在总算得了空闲,正好去看看他。”
  改立天子,绝不是小事。兄终弟及,也总得有个过场。等着朝中重臣联名上奏折,等着俞太后主动来找他,他少说也得推让个三四回才像话。
  这么一算,他接下来倒是难得有一段清闲时光,不沾朝政不碰宫中诸事,以显示自己无欲无求的“清白”。
  谢明曦微微一笑:“我和你一起去看安王。”
  夫妻两人,联袂去看安王。
  安王死里逃生,捡回了性命,身体也被这一场大病掏空了大半,需要慢慢静养。
  见了盛鸿和谢明曦,安王颇为高兴,命内侍自己扶着下榻行礼。盛鸿立刻出言阻止:“你身体还没好,安心在床榻上躺着养病便是。和自己兄长,何须这般客套多礼。”
  谢明曦也含笑道:“是啊,你好生歇着便是。”
  看着蜀王夫妇这般温和亲切,安王心中十分受用,笑着应道:“多谢七哥七嫂体恤,那我就厚颜一回,赖在床榻上不起身了。”
  一旁的端太妃,也暗暗放了心。
  看来,安王所做的,才是正确的决定。
  俞太后再厉害,到底上了年纪,不知还能活几年。眼前的蜀王夫妇,将来的大齐帝后,却正值风华正茂之龄,万万开罪不得。
  ……
  “启禀太后娘娘,蜀王殿下和蜀王妃一起去探望安王殿下。待了盏茶功夫,送了些补品,便回了福临宫。”
  椒房殿里,玉乔低声禀报。
  俞太后不知想到了什么,冷笑了一声。
  玉乔心中一凛,垂下头,不敢看俞太后略显阴沉的脸孔。
  半晌,俞太后才缓缓说道:“哀家知道了。你去一趟福临宫,传哀家的口谕,让蜀王夫妇来陪哀家用膳。”
  玉乔应声而退。
  当晚,蜀王夫妇来了椒房殿,陪俞太后一起用晚膳。
  宫中内外连连变故,建安帝之死,几位藩王联手谋逆作乱,都给宫廷蒙上了厚厚的阴影。萧语晗至今卧榻未起,赵长卿尹潇潇李湘如皆心思惶惶,没俞太后的吩咐,连寝宫也出不得半步。
  偌大的饭厅,只有俞太后和蜀王夫妇。
  安静地用了晚膳后,俞太后张口打破沉默:“先帝下葬之事,辛苦你了。”
  盛鸿一脸正色地应道:“这都是儿臣分内之事,不敢当母后辛苦二字。”
  俞太后目光沉沉,看不清喜怒,也看不出半分真实情绪:“国不可一日无主。哀家今日特意召你前来,是想和你商议另立新帝之事。”
  盛鸿和谢明曦迅速对视一眼,各自不动声色地看向俞太后。
  “国朝大事,理应有母后和内阁重臣们商议再定夺。”盛鸿应对得体:“儿臣不敢枉言。”
  俞太后扯了扯嘴角:“这里又无外人。场面话不说也罢。鲁王闽王宁夏王三人,合谋害死了先帝。他们三人定要被严惩治罪。新帝之位,怎么也轮不到他们了。”
  “如此,便只剩下你和安王。”
  “你比安王年长,又已就藩两年多,将蜀地治理得井井有条,颇见成效。又亲自率兵镇压叛乱,立下大功一桩。这龙椅之位,理应由你来坐。”
  盛鸿想也不想地推辞:“儿臣无德无能,岂敢居天子之位。还请母后另选贤明。”
  俞太后瞥了盛鸿一眼,不动声色地说道:“你觉得安王如何?”
  盛鸿:“……”
  身为儿子,不便和嫡母口舌较劲。身为男子,和女子争锋也落了下乘。且俞太后这一句来得突然,盛鸿一时哑然无语。
  “母后有意于安王,不妨和内阁诸臣商议。”谢明曦不疾不徐地接了话茬:“殿下自无异议。”
  盛鸿定定神,张口附和:“明曦说的,正是我所想。”
  “天子之位,有能者居之。不必拘泥于年长年幼。安王虽然年少,不谙政事,不过,有母后细心教导,定然能担当重任。”
  “母后既有此意,不如早日召阁老们进宫商榷此事。待京城事了,我和明曦也能早日回蜀地。”
  俞太后被这一番话挤兑得气血翻涌。
  盛鸿这席话,无疑是明晃晃地嘲讽她想摄政染指朝堂。
  改立天子,是国朝大事。俞太后虽是一朝太后,也不能独断专行,想立谁就立谁。蜀王和安王放在一起,眼瞎的都知道要选谁。
  她张口要选安王,岂不是将自己的私心野心摆到了明处?陆阁老等人,焉能点头同意?
  谢明曦看着俞太后不太美妙的脸色,淡淡笑道:“其实,还有一个法子。鲁王嫡子,今年已有七岁。宁夏王鲁王的儿子,也有四岁。可以挑一个,过继给先帝,然后继承帝位。这么一来,母后便要多辛苦数年了。”
  这一番话里,满是反讽。
  鲁王等人联手杀了建安帝,理应严惩,或许还要牵累妻儿。真地从霁哥儿三人中挑一个过继,建安帝在地下能再被气死一回。俞太后欲染指朝政之意图,也无所遁形。
  俞太后面色又沉了几分,目光冷厉的刮过眼前两张从容不迫的脸孔,只觉得无比刺目。
  他们两个简直是有恃无恐,真以为帝位是蜀王的掌中物不成?
  呵!
  她一日不点头,盛鸿一日就别想如愿以偿!
  俞太后冷然道:“哀家今日有些乏了。这些事,待明日再商议吧!”


第784章 过招(二)
  俞太后本意是要敲打蜀王夫妇一二,令他们心生敬畏。有所求者,便得低下身段,摆足姿态,老老实实地任由她这个太后压住一头。
  便如建安帝当年继位时一般。哪怕坐了龙椅,在她面前也得躬身听令。萧语晗依然只能住在东宫。
  她早已将椒房殿视为己物,将凤印视为己有,绝不容人染指觊觎。
  她也不甘心只能遥遥地影响朝堂动向。
  她要做摄政太后,最佳的办法,莫过于扶持安王登基。安王年少,不谙政事,她这个太后才有“用武之地”。哪怕安王争不过蜀王,只要流露出此意,她便能借着支持安王,将这一潭水搅浑,也能压得蜀王不得不低头。
  奈何安王畏畏缩缩,根本毫无争皇位之意。冲动愚蠢的端太妃,也一改常态,躲在寝宫里做起了鹌鹑。
  蜀王夫妇更是奸滑难缠。一番交锋,她未占半点上风,反而被噎出了一肚子闷气。
  蜀王夫妇走后,俞太后阴沉着脸许久。
  芷兰和玉乔根本不敢多嘴多劝。
  将近子时,俞太后才沐浴更衣,入睡前,忽地说了一句:“哀家有些不适,明日一大早,便召赵院使来给哀家看诊。”
  芷兰反应更快一步,立刻应下。
  ……
  第二日,俞太后便病了。
  蜀王夫妇前去请安,被拦在了椒房殿外。
  芷兰一脸为难地说道:“太后娘娘凤体不适,需要安心静养,说了谁来也不见。奴婢斗胆,请蜀王殿下和蜀王妃先回去吧!”
  谢明曦心中哂然冷笑。
  装病的招数,颇为老套,却也最是管用。
  俞太后一病,将所有人拒之椒房殿外。陆阁老等人再心急,也不能罔顾太后娘娘凤体。改立天子一事,便得拖延下去。
  想以这一招逼得他们夫妻低头?呵呵!
  “母后既是要静养,殿下,我们还是先回福临宫吧!”谢明曦转头看向盛鸿。
  盛鸿一看便知谢明曦的打算,略一点头:“也好。”
  然后,夫妻两人携手离开椒房殿。
  芷兰:“……”
  原本已经做好心里准备应对的芷兰,颇有些攒足了力气挥出一拳却落在空中的难受感。眼睁睁地看着蜀王夫妇悠然离去。
  玉乔正好端了药碗过来,见状低声问道:“你怎么呆站在这儿?蜀王殿下和蜀王妃呢?”
  芷兰嘴角微微一抽,低声答道:“走了。”
  玉乔:“……”
  预想中的厚颜等候殷勤伺疾呢?
  这等时候,竟这般淡然镇定。难道蜀王夫妇就不担心俞太后直接来个“一病不起”,一再拖延下去?
  玉乔和芷兰面面相觑,一时无言。过了片刻,芷兰才清了清嗓子说道:“我们一起进寝室,向太后娘娘复命。”
  玉乔忍住叹气的冲动,点了点头。
  不出所料,“病中”的俞太后听闻蜀王夫妇轻飘飘地走了,面色又沉了几分,嘴角扯出一抹冷笑。
  也好。
  她倒要看看,到底谁沉得住气。
  “从今日起,哀家要闭宫静养,谁来也不见。”俞太后冷然吩咐:“芷兰,命人盯着福临宫里,有任何异动,立刻来回禀。”
  ……
  什么算是异动?
  身为藩王,住在宫中,就该安分地待在福临宫里,到处走动是异动,窥探椒房殿动静是异动。私下和朝臣联络,也是异动。
  以俞太后想来,皇位尚未到手,蜀王定然心急如焚,少不得要折腾些动静出来。只要落了把柄在她手中,她便能以此压制蜀王。
  芷兰听令后,亦如此做想。
  没想到,一连几日,福临宫里的眼线传来的消息皆是:
  “蜀王殿下每日去一趟寒香宫,除此之外,便在福临宫里待着。陆阁老赵阁老皆令人传话进宫,邀蜀王殿下出宫去陆府赵府。殿下一律未应。”
  “蜀王妃也是如此。每日去探望萧皇后一回,其余诸藩王妃,一个也未见过。”
  芷兰听得皱眉不已,追问道:“蜀王殿下和蜀王妃真得毫无异动?”
  前来送信的宫女,想了片刻,小心翼翼地说道:“殿下和蜀王妃每日习武练箭,算不算异动?”
  芷兰:“……”
  芷兰硬着头皮,将此事禀报给俞太后。
  俞太后连着躺了几日,一直未等来蜀王夫妇的恭敬低头,心里隐隐有些心浮气躁。听了这些禀报后,更是心中不快,冷哼一声道:“继续给哀家盯着他们两个。哀家倒要看看,他们到底能耐得住多久。”
  事实证明,蜀王夫妇十分耐得住,半点不着急。
  他们不急,朝臣们却急得不得了。
  几位犯下谋逆重罪的藩王,还未惩处。几位重臣都死在了皇陵里,官缺还未补上。朝中一堆要紧的政务悬而未决。
  立天子之事,总这么拖延下去,如何得了?
  林御史身为御史之首,当仁不让地挺身而出,写了一封奏折送进内阁。几位阁老一看林御史这封奏折,都忍不住抽了抽嘴角。
  林御史委实胆大,这封奏折,竟是直接弹劾俞太后“以生病之由拖延立天子之大事”。
  哪怕是事实,也不能说得这么直接把!
  这样直接扇俞太后的脸,定会为俞太后记恨,为自己招惹祸端。
  陆阁老和林御史是姻亲,自然向着林御史几分,故意沉着脸呵斥林御史几句,将奏折驳回。也免了这份奏折出现在“病中”的俞太后眼前。
  不过,此事到底还是悄然传了开来。
  俞家人在朝堂中官职最高的,是俞太后的亲爹俞掌院。俞掌院执掌翰林院,年过七旬,发须皆白,满面皱纹。一把年纪了,时常告病静养,却一直占着高位,没有致仕。
  听闻林御史写了这么一份奏折,俞掌院颇为恼怒,当日便也写了奏折。弹劾林御史“污蔑太后以下犯下”。
  顾大人紧跟着上了奏折。另有和俞顾两家走动密切的官员,也纷纷上了奏折。
  这可正中了林御史下怀,立刻摩拳擦掌,领着一众御史,和俞掌院等人打起了口水仗。一时间,朝堂陷入纷乱不休。


第785章 过招(三)
  朝堂动向,和宫中动静素来密切相关。
  朝中闹出了这么大的动静,几位阁老也觉头痛。有内阁在,确实能处理许多繁琐的政事。不过,这事他们也无法完全弹压下去。
  国不可一日无君。
  此话半点不假。
  陆阁老和李阁老等人商议后,一起进椒房殿求见俞太后。
  俞太后已闭宫静养半个多月,一直未见任何人。几位阁老一起进宫,俞太后不便再推托不见,便命人搬了个屏风,挡在凤榻前。
  几位阁老进了寝室后,一起跪下行了大礼。
  屏风后传来俞太后恹恹无力的声音:“哀家病了这些日子,难得你们心中惦记,还想着来探望。哀家铭感五内啊!”
  陆阁老面皮何等雄厚,听到这等刮脸皮的话,压根不放在心上,恭敬应道:“太后娘娘凤体违和,闭宫静养。臣等本不应该惊扰娘娘。只是,国朝事务繁重,新帝未立,群臣无首。臣等不得不厚颜前来,请太后娘娘下凤旨立新帝。”
  赵阁老等人也一一附和。
  屏风后响起一声不轻不重的冷哼:“听闻林御史上奏折弹劾哀家故意拖着病躯,不肯立新帝。莫非,几位阁老也这般以为?”
  只听着辞锋这般锐利,便知俞太后的“病情”到底如何了。
  几位阁老心里默默腹诽,口中自要惶恐告罪。不过,依旧坚持来意。
  立天子之事,是真得不宜再拖了。再拖下去,她这个大齐太后,就真如林御史多弹劾的那样,以“生病之由拖延立天子之大事”了。
  其实,俞太后也有些骑虎难下之感。想到滑不留手的蜀王夫妇,心中暗恨不已。更有着棋差一招落了下风的恼怒。
  俞太后定定神,缓缓说道:“宁夏王等人犯下谋逆重罪,如今只余蜀王和安王。尔等以为,该立谁为新帝合适?”
  这还用问吗?
  当然是蜀王!也必须是蜀王啊!
  安王还没成年,之前被端太妃拘在宫中近两年,也没正经读书习武。且没什么胆色胸襟,一遇大事,就病一场,没半分担当。
  若立安王为帝,以后国朝大事会落于何人之手?
  后宫干政,素来是朝堂大忌。陆阁老等人皆是文臣,也自诩对大齐忠心耿耿,绝不会坐视这等事发生。但凡有些苗头,也要掐断。
  陆阁老冲赵阁老使了个眼色。
  赵阁老义不容辞地上前一步,张口便道:“老臣以为,蜀王殿下智勇双全,堪当大任。”
  方阁老也沉声道:“臣也以为,蜀王殿下才干出众,勇于担当,远胜安王殿下。”
  李阁老颜阁老没出声,态度却很明朗。
  俞太后早料到这等局面,不过,真到了此时此刻,还是觉得一肚子糟心。这几个老不死的,一个比一个精明奸滑。没一个提议安王。
  便是俞太后自己,也不便直言夸赞安王……勉勉强强也只够得上“孝顺”二字而已。
  俞太后咽不下这口闷气,张口便道:“哀家这就命人将蜀王和安王召来,当面问一问他们两个。”
  众阁老心照不宣地对视一眼。
  ……
  很快,蜀王殿下和安王殿下便来了。
  一同前来的,还有蜀王妃谢明曦和端太妃。
  见到众阁老时,谢明曦面上露出些许讶然:“母后忽然召殿下前来,我还以为母后身子不适,心中忧急,特意随殿下一起前来。没料到,诸位阁老竟也在。”
  不过,来都来了,自然是不会再走了。
  装模作样!
  俞太后心中冷笑一声。好在隔着屏风,众人窥不清她此时的面色如何,气氛倒也不算尴尬。
  端太妃却是真得不知几位阁老也在。俞太后召安王前来,端太妃便觉心慌意乱,坚持跟了来。待见到众阁老都在,才知自己来得冒失。
  只是,来都来了,哪里还想走?
  端太妃垂头,悄然缩至角落。
  众阁老此时也顾不上端太妃,倒是对蜀王妃颇为尊敬。如无意外,这位就是大齐未来的中宫皇后了。
  略略寒暄几句,盛鸿便关切地问俞太后:“母后闭宫静养,儿臣忧心不已。不知母后现在凤体如何?”
  俞太后声音淡漠:“没什么大碍,想来还能再活几年。”
  盛鸿有备而来,闻言立刻跪下,伤心又恳切地说道:“父皇归天,皇兄被谋害,二哥四哥五哥犯下滔天大错,只等定罪严惩。如今宫中内外,全仗母后相撑。母后说这样的话,儿臣心如刀割。”
  谢明曦演技更是一流,不知何时已红了眼眶:“这些时日,母后卧榻养病,儿媳和殿下日日前来问安,皆被拦在门外。殿下心急如焚,儿媳亦时时忧心牵挂。只恨不能以身代之。”
  好一对孝顺的儿子儿媳!
  大齐以孝治天下,已逝的建文帝和建安帝皆重孝道。蜀王殿下和蜀王妃,对俞太后如此敬重孝顺,堪称典范。
  几位阁老看在眼里,面上皆露出赞许之色。
  屏风后的俞太后,面色却愈发难看。
  盛鸿谢明曦夫妻两人,其实都很年轻。一个二十岁,一个十九岁。皆精明厉害得很。两人演技精湛,一唱一和,竟无丝毫破绽。也隐隐将她逼至不得不张口的境地!
  她还没来得及压得盛鸿夫妇低头退让,如何肯主动下旨立新帝?
  俞太后心中窝着一团火,索性不理盛鸿夫妻,张口点了安王的名:“安王,你到哀家的床榻边来。哀家有话问你。”
  她是太后,更是嫡母。只要她不松口,盛鸿就休想如愿。
  今日,她无论如何要用安王恶心盛鸿一回不可。
  安王自进了椒房殿后,便战战兢兢,根本不敢吭声。俞太后张口喊他过去,他并无受宠若惊之感,反而有种被赶鸭子上架的惊恐。
  他根本没有和七哥争皇位的打算!
  俞太后显然是要拿他当棋子,给七哥添堵,将立新帝之事拖延下去……此时他出一时风头,以后不知要遭多少无妄之灾。
  安王突生急智,心一横,忽地双腿一软,猛地摔倒在地。


第786章 改天(一)
  安王这一跤摔得结结实实。
  众人俱是一惊。
  盛鸿离得最近,反应最快,迅疾俯身查看。角落处的端太妃,也发出一声惊天动地的痛呼,然后扑上前来恸哭。
  十一岁的半大少年郎,此时面色惨然地躺在地上。大病一场后的身体本就格外虚弱,此时这一昏厥,竟无人疑心安王的昏厥是装出来的。
  屏风后的俞太后,气得脸都黑了。
  这个安王,真是个上不得台面的窝囊废。她只召他到面前问话,他竟然被吓晕了过去。这一幕又正巧落在众阁老眼中,她这个一朝太后的颜面简直无处安放!
  俞太后一气之下,也“晕”了过去。
  芷兰和玉乔也是一声惊呼:“太后娘娘!”
  “太后娘娘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