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贵芳华-第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样的衣裳,你能说他违规么?
是以如今夏家的四喜斋,虽只有如意纹,万字纹,蝙蝠纹和莲纹四种最简单的织花素绸,却极是好卖。哪怕颜色也只有正红,宝蓝,天青,松花四种,也经常卖到断货。
说到这儿,宁芳再次对做了一辈子生意的外祖父夏老太公佩服得五体投地。
就是他,在大儿子准备进军这一行时,给了最好的建议。
既然专攻素绸,那就在花色和颜色上都做到最精。
颜色只染寻常百姓最常用到的四种,花色也只有最常见的四样。再配合着四喜斋的名号,反正人生四大喜,添丁进财,增寿成亲,随你怎么理解,夏家铺子总能满足你。
真别说,有时大俗即是大雅。
夏家在这么定下铺子基调之后,反而生意极其好做。
还有新任江南镇守太监万大有带来的织工,到底是宫里出来的人,手艺极好,硬是把夏老太公定下的这四种花样颜色织染得登峰造极。
普通却不平庸,简单却不简陋。用百姓的话来说,就是怎么看都比别家东西顺眼。于是一下子,就把四喜斋的名头给闯了出来。
因夏家带起的风潮,如今外头也有不少民间布庄在仿四喜斋的颜色料子,可都没四喜斋做得端正精细。
况且人都是这样,一旦习惯了先出来的东西,总觉得还是四喜斋的东西好,便是别人做得再好,也很难超越了。所以现在有些精明的商家,就开始琢磨自己的特色面料。
见有商户冲击了自家生意,夏明启原还怕宁芳身后的合作者们稳不住,让她找个机会去解释一下,谁知他们竟是比夏明启想得还明白。
程岳深知,没有谁能一口气吃下整个市场,做生意要发财,但也要给人留有余地方是长远之计。
至于万大有,他更干脆。
“原先我还怕你们这生意做大了收不住,如今多些人来做,倒越发显得不扎眼了。我看如今这样,就很好。”
他在宫里混了大半辈子,见多了起起落落,更记得自己是为了什么才来到江南。
如无意外,他是会在金陵镇守太监一职养老送终的,所以每季有稳定的收入就够他开心的。要是真把生意做得太大,他还怕招人忌恨。
所以没人扯后腿,夏明启也可以安下心来,专心只做这四花四色。弄得春夏秋冬,各有不同。竟是让他把名气越做越大,各处分店也越开越多。
以至于连程岳都觉得,就凭四喜斋的水准,完全可以卖到京城来。
这可是大事。
天下所有的商铺无不以在京城打出名号为荣,夏明启自也愿意,所以才决定亲自到京城走一趟。否则若是在天子脚下砸了招牌,那可就丢人丢大发了。
此时宁家刚好也发生了一些事,需要有个信得过的人上京,几件事凑到一块儿,夏明启就更是非去不可了。
而宁芳此时也才向他明示,家里的丝绸生意,背后是得了英王府的大力支持。
其实这事夏明启早猜着了,单看外甥女每回到年底做账分钱时节,总会差人往京城里送,他心里就有数了。
只是宁芳一家不方便说,他就装糊涂了。
但这回既要去京城开店,就非得有人照应不可,是以宁芳才悄悄透了实情。夏明启也不生气,反而觉得很是应该。
顺便还把这几年账本带上,到英王府跟人详细的报了个账。
有些事,别人不问,你也可以不做。但若是做了,在别人心中的印象就一样了。
不论是为自己,还是为了妹妹一家,夏明启都是用心良苦。好在他的这份付出并没有白费,起码程岳体会到了。所以这回夏明启上京,也得到了程三公子的信任,并将一个很重要的消息提前带了回来。
原本只打算跟宁四娘和妹夫说,可看着半年不见,外甥女长大的模样,夏明启想想,决定跟早慧的宁芳先打个招呼。
“芳儿,你爹有可能会被调任进京。”
呃?
宁芳一下就愣了。
第237章两难
三年的时光,除了让人长大,也可以让人淡忘很多事情。
象是当年轰轰烈烈的江南盐税案,也变得悄无声息。尤其今年恰适圣上六十大寿,万岁爷一高兴,不仅加开了恩科,还大赦了天下。
然后,宁怀瑜当年那位上司,他帮着陷害同僚做假账保住的那位蔡大人,又当官了。不仅当官,还小升了半级,给外放到西北宁守仪曾当官多年的太原府去当州同知了。
为了报恩,也为了交换一些在太原府为官的经验,那位蔡大人便给宁怀瑜搭了条线,来信让他去找他妹夫家的大舅子,一位在吏部任事的官员,逮着空给他也补授一个官职。
接到信的宁怀瑜是大喜过望!
蛰伏三年,终于在仕途上迎来转机,他是无论如何也要立即上京的。不但要去,还管家里要银子。
宁四娘其实心里一直堵着当年那事,不太高兴,但若把这个庶子拦在家里,只怕只有等到她百年之后,宁怀璧才能跟这个庶兄分家。
况且家里好容易有个人能再挣副乌纱,就连一向怕长房坐大的宁守仪,从大局考量,也是很支持宁怀瑜出仕。
如此一来,宁四娘只得退让了。
不仅答应他上京,还给了他三千两银子。
但此时宁怀瑜又提要求了,他不仅要自己去,还要带南湘儿一起去。
民间所说守孝三年,一般是指二十七个月。
南湘儿孝期一满,待出了孝,宁四娘当年辛苦为她刷出来的孝女之名就派上用场了。
虽说她在金陵当年一帮小姐妹中名声不大好,但老实在家呆了三年,想着她年纪渐大,反而没人说她坏话,反倒有不少好人家上门提亲。
只到底选择范围少了许多,有些年龄合适的,未免才学平庸。有才学的,又或是家底略薄,又或是需要远嫁,就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
南湘儿自己也着急,还以为只能将就了,谁知宁怀瑜却能上京了!
这下子,她的心思又活泛起来,宁怀瑜也觉得若自己当了官,自然要为外甥女挑一门好亲。
于是这舅甥俩凑到一块,三年没抖的尾巴又摇了起来。在家也不知跟宁四娘大闹了几场,不管怎么好劝歹劝,就是铁了心的要上京,要高嫁。
最终还是宁怀璧回来的时候,出面做了个调停。
让宁怀瑜当着全家人的面,正式应承下南湘儿的婚事,而南湘儿自己也答应,若去了京城嫁得不好,绝不怨家人未尽力。且答应若呆上半年,也寻不到合适亲事,就乖乖回来听祖母安排嫁人,宁四娘这才松了口。
因要带南湘儿上京,总得有个女眷照应,梅氏就必须跟去。
原本梅氏想把宁绍棠也带去京城开开眼,可宁绍棠摸透了爹娘的脾气,以功课繁重为由,坚决不肯跟去。
梅氏无法,只得把宁萱带了去。
否则他们两口子上京,不带亲生儿女反带个外甥女,象什么话?
宁四娘其实很不愿意。
宁萱已经十四了,正是要说亲的时候。这么大的女孩已经不好随随便便出门了,尤其还是这种远门。宁萱素来老实,关键两口子都不怎么真心疼爱。她是真怕他们把孩子带到京城,随随便便就订下门亲事,到时鞭长莫及,岂不毁了孩子一生?
后来是梅氏再三保证,就算要给宁萱说亲,也务必写信回来问过婆婆的意思,宁四娘才勉强同意放人。
于是宁怀瑜收拾妥当,跟着上京谈生意的夏明启一同上路了。
这显然是在占人便宜,可要不找相熟的人跟着,宁四娘也实在不放心。
于是,夏明启从京城回来,连自家都没回,就先到了金陵宁府。除了想安她的心,也确实是带回了很重要的消息。
宁芳一听就呆了,“上京?我爹要上京做官?”
官员一任是三年,象宁怀璧这样的芝麻小官儿,在一个地方干上两三任都是寻常,尤其他任职的桐乡县又是出了名的穷乡僻壤,哪有人愿意接手?
哦,如今也不一定。
因为在宁县令辛苦干了三年之后,桐乡县虽仍是穷,却因有了夏家的帮扶,如今乡民们不仅在种田之余能多多种菜,晒出菜干好贴补家用。还围了一些河塘养鱼养鸭,塘边也种起了桑树幼苗,整个县的经济情况大为改观。而宁怀璧也因治理有功,早已成功的把那个代字去掉,正式做了桐乡县的县令。
也许有人看出再过两年,等桐乡县的桑树长成,也可以养蚕缫丝赚大钱了,想要他的位置也不一定。可那也不会影响到京城吧?
夏明启悄悄告诉外甥女,这原因倒不是出在宁怀璧身上,而是出在永泰帝身上。
具体原因他也不知,程岳只说因皇上过六十寿,再看朝臣也大多年过半百,两鬓染霜,便想着要选些优秀的中低级官吏进京考核任用。
要说宁怀瑜如今上京求官,倒也算得上是恰逢其时。但宁怀璧要不要进京淌这趟混水,连程岳也有些拿不准。
要说这几年宁怀璧确实是政绩突出,如果一旦考核,名字必是会报到皇上跟前的。但因为跟英王府的这层远亲,也不知皇上愿不愿意用他。但如果愿意用的话,倒当真是个好机会。
因皇上年纪大了,要渐渐安排后事,当然要给继位者一些能用,又官位不高的能吏。等到新皇上台,再提拔重用,正好显得天恩浩荡,收买人心。
如果错过,着实有些可惜。但若是就这么轻易放弃桐乡县打下的基础,也令人颇为不舍。
况且皇上现在年纪大了,脾气也变得越发古怪,一会儿一个主意,到底会怎么安排,谁也摸不清。所以程岳便只让夏明启带个口信回来,让他做好两手准备。
若皇上想不起来他便罢,若当真想起来了,又要用他,可不能跟当年在进士宫宴上似的婉拒,只能服从。
宁芳听着未免忧心,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尤其是一头年迈的老虎,肯定更加难伺候。
但要是皇上发了话,象三舅公说的,不去也得去,到时可怎么办呢?
第238章准备
得知宁怀璧有可能进京为官,宁四娘倒不如孙女那般担心。
打小在官宦人家长大,她深知既入朝为了官,就算卖与帝王家。食君之禄,担君之忧,可不是说着玩玩的。
既想要建功立业,做一番事情,就得安心做好帝王家的棋子。想怎么用,用到何处,端看皇上的意思。
不过自家儿子是个能干的,实打实的政绩在那儿摆着,不管永泰帝是否因英王府对宁怀璧有所偏见,但就象一个家,虽然八面玲珑确实讨喜,但总得要几个能干活的。
所以只要宁怀璧谨守着臣子本份,当好差事也就完了。所以这可能也是程岳让夏明启来转达,让他无论如何一定要谨遵圣喻的用意了。
眼前迫在眉睫的,宁四娘倒是更操心南湘儿的婚事。
虽然走前逼得她和宁怀瑜应承下来,若他们选的婚事不好也不能怨家里,但当长辈的,怎么可能不操心?
尤其是女孩儿,万一嫁得不好,难道就眼睁睁的看她哭么?到底还是要拖累娘家的。
故此在他们上京前,宁四娘考虑再三,还是亲自给程岳写了封信,拜托他帮着照看一二。只是她怕南湘儿和宁怀瑜知道,就此赖上英王府,所以这信她是私下交给夏明启的。
夏明启倒是帮她转交了,只是提起这件事吧,让他委实有些难以启齿。
他难道能说,在还不知道宁四娘拜托了程家帮忙相看亲事的时候,南湘儿就想赖上程家么?
那天一进京城,程家是很客气的按礼数,安排了下人在城门口迎接。
不过没把人迎进府,而是在离英王府不远的巷子里,安排了一个闹中取静的小院子,收拾得干干净净。
夏明启觉得这样的安排,已经很给面子了。
毕竟程岳跟宁怀璧宁芳一家熟,跟宁怀瑜又不熟,何况他还是上京来选官的,为了避嫌,肯定要分开住比较好。
再说夏家又是商贾之家,不管私底下有没有合作,起码大家表面工夫都得做一下,少些牵连不也少些闲话么?
谁知南湘儿却是不干了。
也不知是不是宁怀瑜的授意,在那里撒娇弄痴,非闹着要上王府去请安。
那司马昭之心,简直路人皆知。
好在那来迎候的王府下人精明,便推说府上没有准备,几个主子也不在。况且他们一路风尘,还请他们先洗洗风尘再说。
这一再说,便弄得南湘儿连王府大门也没进去了。
晾了三天,程岳才“忙里偷闲”,过来见了一面,这意思已经很明显了。
可南湘儿却象什么都没察觉到,又要给程岳送荷包汗巾,又要给他炖汤做菜,那股子嘘寒问暖的殷勤劲儿,连夏明启都看不下去了。偏宁怀瑜还说外甥女是“赤子之心”,直听得夏明启都只得牙酸的默默望天。
后程岳推说有事走了,过了两天倒是打发人把夏明启单请了去酒楼,给了他一个铺面的地契。
那原是程二夫人谢氏的陪嫁,位置还挺不错,大小也合适。原本也是做的丝绸买卖,只是没什么特色,生意平平。
夏明启一看就懂了。
顿时立了个契约,算是程二夫人把这铺子“租”给他,至于如何经营,那就是夏家的事了。
跟铺子里的掌柜伙计见了面,又安排了要如何重新装潢售卖等事,夏明启也不愿在京城多呆,便赶着回来了。
直到他走前,都没见宁怀瑜能带南湘儿出去拜访一回。据说倒是投了不少帖子,可基本如石沉大海,没什么回应。
听夏明启遮遮掩掩把事情一说,宁四娘心中冷笑连连。
她早猜着了会是这样结果!只是跟他们怎么说都不听,偏要去碰那一鼻子灰。
那京城的交际圈是那么好进的么?以为能选官,就有机会跟人家的后宅女眷走动了?那也把人家的后宅看得太不值钱了!
从前是在江南,人家到底会给金陵宁府三分颜面。所以走动起来,似乎没那么困难,可到了京城,谁认识你呀?
就算认识了,可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还有那些奶奶太太们是那么好相与的吗?简直天真!
不过这样也好,多碰碰钉子,等到回来就能老实嫁人了。否则一直有颗不安分的心,便是强压着嫁了人,也容易出事。
所以听得那边情形不好,宁四娘反倒安心。留夏明启吃了个饭,次日便打点了礼物,送他归家。
不过等他走后,为了宁怀璧可能上京之事,家里倒是也要开始做些准备了。
尤其宁芳,她如今算是名副其实的小管家婆,若到时跟着宁怀璧上京,手上的生意倒是要好生安置一番的。
宁四娘想想,让宁芳还得留下几个心腹之人,否则她一时之间也找不出合适的人手交接。
夏珍珍听着吓一跳,“娘,您不跟我们去?”
宁四娘真是拿这个儿媳妇没办法,无奈笑道,“你怎么又糊涂了?若是离家为官,按惯例,父母孩子都不能全家带着赴任的。若二郎果然要上京,你便带芳儿萍儿和安哥儿三个去。茵儿芸儿还有顺哥儿留下,倒也无碍了。”
夏珍珍这才想起,上回听顾家太太说过,为防着官员犯事举家潜逃,所以官场上是有这样的规矩。象她家老爷自出仕之后,二十多年一直聚少离多。也就是如今回家守孝了,才算是一家团圆。
夏珍珍这么一听,顿时不乐意了,“那还是不要升官的好,就在那儿当个县太爷,他回来也容易,咱们去瞧他也方便。”
宁四娘失笑,“上命难违。真派下来了,哪由得臣子任性?快别说这些气话了,正经把家务梳理好才是。否则,难道你放心让二郎一人孤身在外?我还不老,用不着你们侍奉。”
看夏珍珍还想拒绝,宁四娘摆手道,“你听我的。官场当中,若看二郎身边没有女眷,难保旁人会送些妾室通房。到时不收得罪人,收了又怕人家别有用心,倒是你跟去安稳。再说还不知你们大哥会求到哪处为官,若地方不好,你大嫂子必是要回来的。就别担心我在家里没伴儿了,还有这么多亲戚呢。”
听了这话,夏珍珍不好再倔了。只心中对这个通情达理的婆婆,更生好感。
“既如此,便让芳儿留下吧。她到底年纪大些,也能分担些家务。”
宁四娘却不愿意,“芳儿年纪也快到了,若二郎真个能入京城为官,倒是可以替她在京城择门好亲。有你俩盯着,我是放心的。”
谁知夏珍珍却不肯了。
第239章议亲
夏珍珍不同意长女上京,是舍不得她远嫁。
“娘也说了,京城高门自来难嫁。芳儿又是家里娇养惯了的,我可不想让她嫁得那么远,没个照应。倒不如就在金陵附近择个好人家便是。我不一图人有钱,二不图人有功名,只要人好,能跟芳儿说得来,又肯疼她便罢。”
宁四娘没想到,夏珍珍竟然对长女的婚事,要求这般低。
“那二郎能同意么?”
听婆婆这么问,夏珍珍倒是笑了,掩袖悄声道,“这也是他爹的意思。说宁可让女儿嫁个通情达理的才子,也不让她嫁个一心功名的士子。否则就跟他似的,太累!横竖咱们芳儿能干,家计是不愁的。到时多送些陪嫁,也不指望那点子俸禄过活。”
饶是宁四娘素来稳重,也呆了一呆。回过味来,简直忍俊不禁。
这两口子,真是把个女儿宠得无法无天。不过反过来一想,这样也挺好。宁芳是长女,弟妹们又小,就算嫁了,将来还真的要靠这个长姐多多照应。
若把她嫁个上进青年,日后难免要跟着夫婿东奔西跑,或是留在家中相夫教子,基本没空照应娘家。
倒不如在金陵附近找个不用承担家族责任的幼子,一来离得近,有娘家撑腰。二来还有外祖家那些舅舅表哥们照应,只要日子好过了,就是女婿一辈子当不了官,做一对才子佳人,快意人生,又有什么不好?
如此一想,宁四娘倒也释然。还很欢喜的把未来的孙女婿人选,从上进有为的官宦青年,改成才华风趣的书香子弟。
而夏珍珍更是贴心的拍了一小记马屁,“娘的眼光肯定比我们好,就劳您替芳儿操了这份心吧。您若说好,我们必是同意的。顶多,让相公相看一眼便罢。”
宁四娘听得心里舒坦,反倒想快些在儿子调职的事情定下来之前,替孙女找个孙女婿了。到时也让这两口子看看,若觉得好就可以先定亲,然后安心给大孙女备嫁就是。
于是,宁芳还在操心她爹要是上了京城该怎么办,便被祖母频繁带着出席一些社交活动了。
什么张家的寿宴,李家的婚宴,虽然这些场合宁芳也不是没去过,但因为年纪小,多是呆在后宅,跟那些未婚小姐们在一起说笑便罢。
可如今虽也是跟那些未婚小姐们一处,但宁四娘却时不时要把她带在身边,给一些交好的奶奶太太们请个安。
有时还指着她自己做的针线,跟那些奶奶太太们闲话几句。不会刻意夸赞孙女如何出色,但总也要说她几句勤勉努力。
要说宁芳还想不通这是为什么,那就真是白在金陵住了这些年了。
她不好跟祖母说什么,回头跑去磨夏珍珍,“娘,我可不想那么早嫁人。象鸾姐儿那样,成天小心翼翼的过日子,我看着都累得慌!”
鸾姐儿,就是夏二太太嫁到齐家来的那个孙女。按辈份,她也是宁芳的大侄女。
三年前,虚岁才满十五岁的夏鸾儿,在宁家接受了宁四娘小半年的培训后,嫁给了齐瑞华。
婚事办得挺热闹的,夏家陪嫁也异常丰厚,整整六十四抬,扎扎实实花了三千两银子,还有一千两银子压箱底。加上新娘子人又漂亮,在那个新年很是被人议论了一番。
但热闹过后,总归平静。
夏鸾儿的日子不能说苦,齐家太太也不是刁难人的刻薄婆婆,但齐瑞华是被指着顶门立户的儿子,所以注定这个儿媳就得过得辛苦。
亏得宁四娘教了她半年的规矩礼仪,才不至于到婆家露怯。可真正要融入书香世家的婆家生活,夏鸾儿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小媳妇进门三年,能到宁家来走动的次数都屈指可数。虽嘴上总说好,却又总是忍不住红了眼圈。
瞧她那每日里提心吊胆,几乎是踮着脚尖过日子的模样,连小姑子齐瑞萱见了都觉不忍,私下曾让宁芳劝劝她,有些事不必太在意。
可宁芳又怎么能劝?
象宁四娘说的,宁肯当新媳妇的时候多辛苦一些,总好过往后辛苦。再说家里的鸡毛蒜皮,说起来件件都小,但认真理论起来,件件都是大事。不一开始就学着怎么料理好了,往后可怎么办?
所以这样的话,宁芳从未出口,只是三不五时的提醒着夏珍珍,给夏鸾儿送点东西过去。
也不是什么贵物,就是些家常的果子点心,或园子里新开的花,或弟妹们新学的大字。不为了炫耀,主要是让夏鸾儿知道,家里有人惦记着她,她不是孤零零一个人。
直到今年,夏鸾儿才算渐渐适应。
及至六月宁芳过生日时,她还特意送了一套群芳祝寿的贴绣荷包来。
荷包共有四个,个个只巴掌大小,却分别绞了各色的绫罗绸缎,拼出灵芝水仙竹桃月季四色花,再一一锁边绣上去。
这种贴绣,在夏氏老家泰兴一带很是流行,却因比正经绣花还费劲,故此寻常交情是无人肯做的。
而夏鸾儿做的这一套又格外用心,花蕊流苏上都特特琢了珊瑚珍珠玉石缀上去,瞧着十分的富丽精致。
宁芳及至见了这个,才安下心来。
有空折腾着做这些,证明她在齐家总算是站住脚了。
可这样的辛苦,宁芳不想来一遭。关键是她还惦记着那个“早夭”的自己,实在不想拖累人。
否则跟程岳似的,说个媳妇便克出毛病来,多晦气?
可夏珍珍却把她拍了回去,“只是说亲,又不要你立即嫁去,起码得有个两三年呢。就跟君眉似的,又有什么不好?”
呃,宁芳这才发现,面对一个越来越机智的娘亲,还挺难说服的。
夏君眉,便是夏三舅舅夏明昌家那个体弱的小女儿了。
没错,她这名字就是从茶叶来的。因老君眉,又叫寿眉。也是她自幼体弱,长辈盼她平安长寿,才起了个这样的名儿。
本跟戴家约好,等姑娘十六便完婚,谁知眼瞅着快到好时候了,夏明昌的岳父,汪老太爷一高兴,过节的时候多贪了几杯,当天夜里就过世了。
他跟夏家二老一样,皆过了七十,走得又异常安详,算是喜丧。只夏君眉身为外孙女,还得服一年的丧。原怕戴家不高兴,这都等了多少年了,况且戴良实在不小了。
可还没等问呢,那边知道消息,戴大嫂倒主动来找夏珍珍了,说让姑娘安心服了丧再成亲。毕竟是在外祖跟前养大的,很没必要去赶那个热孝里成亲。于是夏君眉直等到两个月前才嫁到金陵来,如今还是新媳妇。
因戴家在金陵也没甚产业,戴良又一直在桐乡县给宁怀璧当师爷,故此戴大嫂在二人完婚前,便到桐乡县衙附近租了个院子,收拾好了,等在金陵一完婚便让小两口住了过去。
前些天夏君眉打发人来给大嫂及姑奶奶家送东西,那陪嫁婆子从头到脚都透着喜气。说新姑爷待小姐极好,又没嘴的夸戴大嫂。
“……真真是姑奶奶费心,才挑了这么好的亲家。去姑爷那儿前,生怕我们小姐着急,还格外嘱咐说且别急着要孩子,小两口先把脾性磨好了再说。姑奶奶您听听,便亲生的闺女也就这样了。如今我们小姐也说,等回头安生下来,必把大嫂子和两个侄女都接去同住。一家人,再怎么说还是聚在一处的好。这些时,大嫂子这边就请姑奶奶费心照看了。”
这些事,便不说夏珍珍也会去做。
便不冲着侄女儿,只看戴大嫂,便是个值得敬重的好亲戚。
因夏君眉跟戴良结了亲,也算拐弯抹角跟宁家四房结了亲,如今宁淑珍来夏珍珍宁芳这儿蹭前擦后的想打秋风,难免也找上戴大嫂。一是想借着她的身份,压一压夏珍珍。二也是惦记着夏君眉的陪嫁,想管她借点钱。
不过她倒算是有眼光,夏明昌因女婿家贫,便只照着夏鸾儿的份子,明面上给小闺女也只准备了三千两银子的嫁妆,但压箱子却足足又给了三千两。再加在小闺女在家时攒的,十足小富婆一个。
谁知戴大嫂却是毫不客气,直接便把人撅了回去。
“我家欠的亲戚情份,等小叔出息了,自然会还。只要我去动弟妹的嫁妆,我却没这个脸。如今反倒要劝姑奶奶一句,既嫁了人,便好生在家相夫教子,横竖又没短你吃喝,这样抛头露面的,岂是大家子规矩?”
宁淑珍给噎得不轻。
她急于求财,还有一点,就是成亲两年,肚子一直没有动静。婆家已经开始挑剔,她在家里呆不住,才想心思赚钱,好堵一堵人的嘴。
看戴大嫂直接拿话正正的戳她心口上,便不敢再去碰钉子,这也给夏珍珍宁芳省了好些事。否则便看在夏君眉份上,还真不好袖手旁观。
既然也有夏君眉这样嫁得好的例子,所以不管宁芳怎么反对,她的亲事,还是提上了宁府日程。
时候不长,还当真找到一个颇为合意的。
第240章汤家
“也真是巧了,太太这边想打听个才子,汤家正好也想寻个知情识趣的女孩儿。我瞧着两家门户相当,况孩子都是极出色的,这可不就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么?”
来保媒的是宁家曾有恩的顾太太,她家老爷自回金陵文院当了先生,往来的都是些未入仕的清流。是以宁四娘想给孙女寻个才子女婿,第一个就去拜托她了。没曾想,不到一月的工夫,顾太太还当真找了一个符合要求的。
她口中的汤家,也是江南的书香世家。世代皆有为官者,在太湖一带拥有大片良田,家资十分富饶。
而顾太太要保媒的这位汤家子弟,名叫汤颢。虽还不及弱冠,却已是江南一带有名的青年才子。
他幼时口吃,直到三岁才开始学说话,还老是在地上写些别人看不懂的东西,世人都说他“痴愚”,但他的父亲却十分看重这个长子,一直带在身边,悉心教导。
等他九岁开始进学堂,便一鸣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