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盛唐贤后-第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世民摆了摆手:“不必客气,也无须进去通报,我来这里没什么大事,就是见见故人罢了。”

    话毕,便抬步走了进去,郑氏和杨氏住在长乐门西南殿,李世民一路过来的时候,路过的宫女和太监突然看到他都吃了一惊,不过刚伏下身行礼,却发现皇帝已经走远了。

    李世民一路疾行,约走了五六分钟,终走到了郑氏居住的宫殿,郑氏是虔诚的佛教徒,他来的时候,她正在屋里诵经。

    先看到李世民的是淼儿,淼儿突然看到李世民,也是呆了一呆,不过旋即醒过神来,连忙过来见礼:“李淼见过陛下,陛下圣安。”

    淼儿已经十七岁了,是花骨朵般的大闺女了,一般人家这么大的闺女早出嫁了,可她这些年随母寡居,心性已经磨平,身上再也不见昔日娇憨。

    但见一袭普通的青衣,满头秀发随衣的披在肩上,唯在头顶束了一方青帕,整个人看上去清爽秀丽而洽静,唯独没有半丝皇家贵女的气息。

    “你,是淼淼?”若非她自报名字,李世民一时几乎认不出来她。

    算起来,他已足足有五年不曾见地淼淼,当年的淼淼尚是个十三岁的天真娇憨的小姑娘,他怎么也没法把眼前这个沉静得像道观里的道姑般的的年轻小娘子和当年的她联系起来。

    “回陛下,正是淼淼。”淼淼不卑不亢的答道。

    “起来吧,你,母亲可在?”李世民按下复杂的情绪,伸手虚扶了一下。

    “在,母亲应该在礼佛,陛下来此是为见我母亲么?如果是,淼淼这就进去请她出来。”淼淼应了一声,站起身来,开口答道。

    “嗯,有劳了。”李世民点了点头,郑氏是长嫂,又是寡居之身,他显然不便直接进入内宅。

    淼淼转身离去,约莫过了一盏茶左右的功夫,淼淼就扶着郑氏出来了。

    郑氏比李建成小三岁,现在已三十有八,许是此地幽居清静,与外界纷争不怎么相干的缘故,她的容颜和五年前比起来,并无太多改变。

    唯一与往日不同的是,她身上已看不到半丝太子妃的贵气和铅华,她和淼淼的服饰差不多,都是一袭简单的青色衣裙,满头青丝被挽在脑后,没有半根钗环。

    脸上脂粉不施,她的一双眼睛沉静得如古井中的水,在没有人去搅动的时候,看不见半丝波澜。

    李世民看着这样的郑氏,再想起她刚到此地时那两年的表现,一时颇有些恍惚。

    “李家未亡人郑氏见过陛下。”郑氏的目光与他碰触了一下,旋即敛下视线,一脸平静的朝他行了个礼。

    “嫂嫂免礼。”听见她的声音,李世民从恍惚中回神,开口道了一句。

    “你唤我嫂嫂,可是觉得北伐大捷之后,已经可以坦然来面对我,面对昔日死在你手中的兄长和弟弟了?”听到这个称呼,郑氏陡然抬目朝李世民望了过来。

 第二百七十一章 帝王之路(上)

    郑氏初听李建成的死迅、刚入长乐门的那一年多,心里将李世民夫妇恨到了骨子里。

    她整个人时刻处于一种极端的焦虑和愤怒之中,受到了一点外界的刺激,就会竭斯底里,状若癫狂。

    她的两个女儿那一段时日可谓是极不好过,淼淼还好,初进长乐门的时候她已经十三,家里这一系列变故让她迅速成长起来。

    次女顺婉则才四岁,若非有淼淼这个姐姐在一旁悉心呵护照顾,只怕她已经被郑氏吓出毛病。

    弟媳杨氏更是不知受过她多少讥讽和奚落。随时日子一天天的过去,不知是时间久了,伤痛逐渐減缓,让她的理智慢慢的回了笼。

    还是弟媳杨氏的从容衬得她这个前太子妃样子太过难看,让她幡然醒悟。

    总之,她真的安静下来了,这两年多来,她没有再发过一次脾气,不管外面再有什么消息传进耳里,她的神色都非常平静,看不到半点情绪变化。

    她的生活变得极其规律,除了悉心教导两个女儿之外,大多数时间不是在诵经就是在看书,日子过得和庙里清修士一般,清静安然,不沾任何尘世纷扰。

    北伐大捷的消息传进长东门的时候,她正跪在佛像前诵经,听到这个消息,也只微微顿了顿手中的佛珠,接着就像什么都没发生一般,继续功课。

    可此刻突然看到李世民,听到他唤的那一声嫂嫂,已经有两年多没有过什么情绪波动的郑氏的心湖像被人突然投进了一颗巨石,沸腾翻滚起来。

    她目光冷厉如刀,一脸森然的盯着李世民质问,语气也较平常高了数个分贝,这一刻的她,仿若又看见了丈夫和儿子无助的倒在血泊里的影子,心里恨意如潮水般翻腾。

    “是。”李世民迎着她刀锋一般的目光,神色不变,一脸平静的接口。

    “呵呵,好一个百官臣服、朝野上下交口颂德的有为圣君,好一个百族来朝的天可汗,怎么,你今日是特地跑来是向我这寡嫂炫耀自己的功业的?”郑氏冷笑起来。

    她虽被幽禁此地,可李世民并没有下令,不许任何外界消息与这里互通,所以,外面普通人知道的消息,她也一样知道。

    “嫂嫂乃荥阳郑氏悉心教导出来的嫡女,目光当不至如此狭隘,你应该知道,朕今日来的目的不是炫耀,朕只是想来告诉嫂嫂一声,四年前的选择朕没有做错。”

    “如果时间能倒回去,朕依然会这样做,因为朕比大哥和四弟更合适帝位,我李家费了那么多的心力,填进了那么多的人命,才打下的江山,它不应该和隋朝一样,只历二世而亡。”

    “在手足骨肉与国祚之间,任何一个胸怀天下,具备合格的帝王之心的人,都该知道如何取舍,朕不过和那些人一样,做出了最合适的选择罢了。”李世民不惊不怒,依然一脸平静的接口。

    “哈哈,真是可笑,你这话说得还真是冠冕堂皇和不要脸,听着你这话,不了解底细的人还以为李家就只有你胸怀天下,只有你具备雄才伟略,其它人都是废物一般。”

    “李二郎,你扪心自问,你大哥建成,武略虽略逊于你,其它方面却不见得差你多少吧?你怎能断定他上位就一定会断送大唐江山?”

    “明明是你利欲熏心,薄情寡义,为了帝位不择手段杀兄屠弟,结果现在却这样往自己脸上贴金,你不觉得臊得慌?”郑氏听得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这几年的清修,让郑氏一度以为自己是真的放下往事了,可今日面对李世民,面对这个亲手杀了她的丈夫,又下令诛杀了她儿子的罪魁,她才发现,那些仇恨,真不是说放就能放的。

    跟着郑氏一同出来的淼淼听得心头发紧,生怕母亲这般口不折言触怒李世民,从而惹来杀身之祸,不自觉的伸手轻轻捏了捏母亲的手。

    哪知李世民听完郑氏的讥讽奚落之后,却只淡淡一笑,脸上不见丝毫怒意的接口:“看样子嫂嫂这几年的经是没念好,不仅经没念好,昔日的智慧也被仇恨给蒙蔽得差不多了。”

    “嫂嫂嫁给我大哥近二十年,大哥他有什么本事你心里应该很清楚,如果在和平时期,他确有可能做个有为之君。”

    “但以我大唐之前的局面,他若杀了朕,势必要将当年秦王府的一应文臣武将尽数剿灭,以我大唐的当时的国力,没了朕,没了秦王府的一应将士,这个江山他也许连三年都坐不稳,我大唐只怕会败亡得比大隋还快。”

    “嫂嫂应该没有忘记武德七年发生的事,当时突厥大军在太原灭了我大唐数万兵马,兵锋直指长安,当时父皇,和太子大哥根本提不起与突厥相抗的勇气,他们居然觉得长安离突厥较近,很容易被他们突袭,为保安全,就想迁都。”

    “试想,若是大哥上位,在朝庭又缺了那么多文臣武将的前提下,面对突厥的威胁,他怎么应对?朕自然算不得好人,却从来不是敢做不敢、胡乱粉饰太平之辈。”

    “朕登上帝位的过程确实不那么光彩,是踩着自家兄弟的血和尸首上来的,正因为如此,朕心里才一直觉得不安,觉得愧疚,哪怕明知嫂嫂日夜在这里咒骂朕。”

    “甚至启用大哥当年在宫中埋下的一一些棋子在后宫作乱,朕也没想过要把你怎么样,朕杀兄屠弟的事更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被载入了史册。”

    “朕没有因为成了皇帝,就强迫史官把这一段不光彩的事给删了,朕既然连这样的事都不宵于掩盖,在嫂嫂面前,又有什么需要往脸上贴金的呢?”

    “若大哥当真事事比朕强,朕早已挂冠归去,根本不会有后面的兄弟萧墙,。”

    “他不比我强,如若能全心全意的信任朕,不猜忌朕,朕也愿做那周公,与他肝胆相待,誓死效忠于他,与他一同,携手打造出一个盛世王朝。”

    “可惜,朕虽有周公之心,武王和成王却不多见,大哥既无武王和成王的雅量,又无稳压朕一头的才干,朕怎可能束手就擒,引颈待戮?”李世民说到这里,语意微微顿了一顿,看着郑氏的目中浮出一抹冷意。

 第二百七十二章 帝王之路(下)

    李世民并未就此打住,他看了郑氏一眼之后,接着往下道:“说真的大嫂,突厥之患没有解决之前,朕其实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玄武门的事朕虽是被迫行事。”

    “可朕的手上到底是沾满了亲人的血鲜,若到了最后却成了亡国之君,到了九泉,朕不仅无颜面对大哥四弟他们,也无颜面对我李氏的列祖列宗。”

    “可现在,朕可以很坦然的对我李氏满门说一句,我李世民无错,玄武门之变无错,我来看望嫂嫂,并非祈求嫂嫂的谅解。”

    “而是想告诉嫂嫂,有些事该收手的时候就收手,不要一味的偏执下去,更不要觉得朕亏欠了你们多少,在江山社稷面前,个人恩怨实在是微不足道。”

    “帝王之路,本就是一条孤独之路,也是无情之路,坐在这个位置的人,需要考虑的是江山社稷,是天下的黎明百姓,而不是个人私情。”

    “只要朕能治理好这个江山,让国家变得繁荣昌盛,让百姓不再流离失所,在后世史书就会是一个有为之君,朕也不会在意眼前的人如何议论朕,看待朕。”

    “嫂嫂这些年来恨意不减,一心一意的想报仇,先不说你有没有这能耐,但说就算你找着了机会,真杀了朕,你心里的恨意就能平?

    “朕若真的死了,大唐被颠覆,李氏政权葬送,嫂嫂确定大哥他们就一定能瞑目么?我李氏的列祖列祖能瞑目?”

    “嫂嫂为帝王家的媳妇,早该明白,帝王家的恩怨情仇很难用对与错来定论,大哥和四弟他们败了,不是死于朕的阴谋诡计、龌蹉无耻,而是他们技不如人。”

    “既然是技不如人,就该愿赌服输,嫂嫂乃名门之女,若连这点都想不透,那就真的很可笑了,贞观二年发生在青萝宫的事,还有今年年初武德殿的那场大火,朕都可以不计较。”

    “毕竟人都有七情六欲,道理上都明白的问题,不代表感情上也能看透,但是,这些事朕希望到这里为止,不要再无休止的持续下去。”

    “否则,朕为了避免麻烦,就会彻底清除掉麻烦的根源。”李世民说到最后一句话的时候,面色平静如水,目光却没有一丝温度。

    郑氏和淼淼和他的目光一触,都感通体发凉,直到这一刻,她们才忽然发现,眼前的这个人,再也不是当年的李二郎,他已成了一名货真价实的铁血帝王。

    郑氏的心里除了愤怒之外,更多的是狼狈,她就像一只缩在蚕茧里的蚕,一心一意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现在却突然被人毫不留情的剥开了茧,逼着她出来面对现实。

    她想反驳,想怒骂,嘴巴张开,却找不到任何合适的语言,哪怕她再自欺人,她也不能否认,李世民口中的话,绝大多数都是事实。

    甚至于当年主动挑起兄弟纷争,激化兄弟矛盾也不是他李世民,玄武门事件发生之前,他一直只在被动的防守。

    只不过他最后出手的时候,就像他每次带兵出征打仗的时候一样,瞄准了敌人的咽喉,不动则已,一动就定下了乾坤。

    郑氏垂下眸光,静默了片刻,复又抬目看了李世民一眼,没有再发一言,径直转身,朝屋内走去。

    淼淼一脸惶恐的看了李世民一眼,又看了看母亲,一时不知是该去追母亲还是对李世民说点什么。

    这几年住在这里,郑氏所做的许多事,她并不知情,比如青萝宫的事,比如武德殿的事……

    这些年已经成长了许多的小姑娘听完李世民这番话后,脑子很乱。

    “嫂嫂留步,朕的话还没说完。”眼见郑氏就要跨过门槛,李世民的声音又响了起来。

    “却不知陛下还有什么吩咐。”郑氏停住脚步,转过身来,静静的朝李世民看了过来。

    “如果朕记得不错,淼淼已经十七了吧,不知嫂嫂对她的终身大事有什么打算?”李世民问。

    “陛下的意思是?”郑氏一怔,旋即双目微微一亮,她原以为自女儿随自己来到这里之后,终身大事已没有了指望,如今看来,似乎并不如此。

    她是一个母亲,哪怕这些年因为心里的恨意,无意间做了不少伤害女儿的事,可心里对两个女儿的爱,并没有少半分,若李世民肯为她的两个女儿谋一份好亲事,她还是会感激的。

    “如嫂嫂不介意,不日朕就帮她选个合适的人,再封她一个郡主的身份,按我李氏宗亲郡主的规格出嫁罢。”李世民道。

    “不,二叔,淼淼多谢二叔的体恤和厚爱,但淼淼不想嫁人,淼淼刚刚听了二叔那番话,忽然想通了一个问题,那便是帝王之家,确只有成败之说,没有对错之言。”

    “我的父亲当年败在二叔的手下,是他技不如人,二叔上位之后的一系列表现,更是证明了您比他更合适帝位,淼淼不怨,亦不恨。”

    “但是淼淼身为父亲的女儿,却不得不尽一个子女应有的本份,淼淼愿从即可起,带发修行,一边奉养母亲,一边为父亡祈福,同时也为我大唐江山、和李氏所有的族人祈福,望二叔成全。”

    郑氏正要答话,淼淼却扑通一声跪了下来,先一步将郑氏的话头抢了过去,朝着李世民叩首泣声开口道,这一次,她没有称李世民为陛下,而是以二叔相称。

    “淼淼。”郑氏失声惊呼。

    “淼淼,你只是个姑娘家,不必如此为难自己。”李世民被她口中那句二叔唤起昔日情分,目光落在她身上的时候,十分复杂,半晌才略带着几分涩意的开口道。

    “二叔,淼淼心意已决,请二叔成全。”淼淼并不起身,叩首开口道。

    “起来吧淼淼,既然你心意已决,二叔也不逼迫于你,你可暂时带发修行,若什么时候改变了主意,随时遣人来告诉二叔,二叔定会好生帮你挑一个好人家。”李世民伸手将她扶了起来,一脸复杂的开口道。

    郑氏见状不由自主的闭上了双目,她下意识的认为淼淼这样的选择,是在为自己这几年满心愤慨之下,所做的一系列的事忏悔赎罪。。。。。。

 第二百七十三章 心动

    李世民走了,他原以为见了郑氏母女一面,心里头的那点结将能彻底去掉,可他离开的时候,脚步却比来的时候更沉重了几分。

    不管他如何在心里说服自己,玄武门的事他没有错,可他究竟是人,除了帝王的这个身份之外,他还是个人,是个与普通人一样、有着七情六欲和喜怒哀乐的人。

    站在皇帝的立场上,玄武门的事他不悔,也没有什么好愧疚的。

    但是做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面对亲侄女这样的选择,他内心仍不由自主的会愧疚,会难过。

    从郑氏这里离开,走了约二百余米,正好路过弟媳杨氏的居所,走到这里,李世民的脚步不由自主的停了下来。

    对于杨氏这个弟媳,他打过的交道很少,见过的面更屈指可数。

    玄武门事件之前,他对这个弟媳根本没什么印象,可玄武门事发之后,她住进长乐门的一系列表现,却在他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是一个与大嫂郑氏全然不同的女子,她的心性倒是与自己的妻子颇有几分相似。

    李世民在她的门口停了下来,正犹豫着要不要着人进去召她出来见一面的时候,杨氏已经迎了出来。

    皇帝到了长乐们这么大的事,她不可能一无所知,之前不曾出来是因为皇帝来此想见的是大嫂,没有召见她的意思,她自然不便擅自露面。

    现在李世民在她的殿前停留,早有机灵的宫女进去禀报,她若再不出来迎驾,便是她失礼了。

    “妾身杨氏见过陛下,陛下圣安。”杨氏来到大门口,站在离李世民约有六七步远的地方,盈盈拜了下去。

    “不必多礼,平身吧。”李世民摆了摆手,落在她身上的目光不由自主的掠过一抹惊艳。

    杨氏比长孙皇后小五岁,现年刚刚二十三,正值女人一生中最美好的年龄。

    加上她心性淡泊,凡事想得开,岁月待她更是有优厚,她一身浅绿色的衣服,静静的站在那里,看上去宛若双八年华的豆蔻少女。

    而她的气质又比没有成亲的少女要沉静内敛许多,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揉和在一起,愈发的让人移不开视线。

    看着这样的她,李世民仿若看见了十年前的妻子,他目中不自觉的掠过一抹恍惚。

    “谢陛下。”杨氏起身站了起来,她抬目的时候,正好撞上李世民那双灼热中带着几分恍惚的眼睛,心头一跳,下意识的移开了视线。

    “你,在这里过得可还习惯?”她慌乱不安的眼神让李世民回过神来,这才想起眼前的女子并不是他的妻子,而是他的弟媳。

    意识到这一点,他连忙接住心头那股怦然之感,一脸平静的开口道。

    “回陛下,妾身在这里一切安好,妾身听闻北道已然大捷,特在此恭贺陛下。”杨氏抬目看了他一眼,答道,说着,又微微欠身行了一礼。

    “嗯,若有什么需要,或者这里侍奉的宫女太监有什么不周的地方,你随时可遣人来告诉。。。。。。皇后,她会处理。”李世民点了点头。

    “臣身知道了,若真有什么需要的地方,我会去找皇后娘娘的。”杨氏答道。

    “你的几个孩子,都还好吧?”李世民又问。

    “还好,今个儿她们都在妾身这边念书,陛下稍等,臣身这就让人将她们召过来和陛下见礼。”杨氏答道,复召了名宫女去请屋内的几个孩子带出来。

    李元吉共有六个女儿,其中只有一个女儿为杨氏所出,其它的都是李元吉的妾室所生。

    其中最大的已经十岁,最小的只有四岁多一点,两个四岁多的女孩儿,其中有一个就是杨氏的亲生女儿。

    宫女离去不久,就带了六个年龄不一的小姑娘走了出来,打头的小姑娘名叫李令,是元吉的长女,年方十岁,看着很沉稳懂事,她手里一左一右,牵着两个四五岁的小姑娘。

    在她身后还跟着三个六到八岁不等的小姑娘,杨氏看到她们,连忙开口道:“快过来见过陛下。”

    “见过陛下,陛下圣安。”李令带着一众姐妹上前向李世民行礼,李元吉还在世的时候,她们都是有封号的郡主,可现在元吉身死,她们的封号自然也被取消了。

    “起来吧。”李世民摆了摆手,他的目光在李令左手边上的小姑娘脸上略略停留了片刻。

    这小姑娘长得格外出众,眉目间颇有几分像杨氏,很显然,她便是杨氏的亲生女儿。

    李世民对李元吉的感情很复杂,幼时这个弟弟就比较调皮不听话,他当年为了管教他,没少动粗,也因如此,元吉自小与他就不太亲近,反而是智云这个庶弟与他的关系极好。

    长大之后,李元吉在他军中历练那一两年,兄弟之间的关系反倒是缓和了些。

    可洛阳之战,却彻底让兄弟俩的感情达到了冰点,再后来,就不用说了,李元吉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时刻恨不得除而后快,面对这样的一个弟弟,李世民要说对他有太多的感情是不可能的。

    因为对李元吉感情不深,连带着对他几个女儿也没什么感情,至少远不向对淼淼那样有怜惜感,倒是杨氏的那个小女儿,模样娇俏可爱,让他莫明有几分心软。

    “这些孩子你都教养得很好,时候不早了,朕该回去了,你,要是实在闷的时候,可以往宫里递消息,去找你嫂嫂聊聊天,和她说说话,你嫂嫂在宫里,也挺孤独的。”李世民收住心事,将目光转到杨氏身上,继续开口道。

    杨氏听得一愣,下意识的看了李世民一眼,以她的身份,如何能去宫里陪皇后聊天?

    可撞上李世民的复杂的目光,心头又是一跳,连忙垂下视线,开口道谢。

    从长乐门回来,李世民一连几天都有些心不在焉,他心头不时浮现杨氏的身影,这种感觉让他很不自在。

    若是其它的女人,他看上了,直接纳进宫里便是,可杨氏是他的弟媳,他若把她给纳进来,这满朝文武,还有天下百姓,都不知会怎么骂他,尤其是魏征那家伙,只怕会指着他的鼻子骂?

 第二百七十四章 帝后的日常

    李世民这些日子的恍惚和心不在焉自然被长孙皇后看在眼里。

    身为皇后,眼见丈夫如此不对头,她自然有义务帮着排忧解难,想要排忧解难就要先搞清楚丈夫失常的原因。

    只是李世民不肯说,她也不好多问,如此过了数日眼见丈夫一直没有好转,她便将皇帝身边的近侍总管王德了过去。

    想从他这里打听一下,是不是发生了什么她不知道的事,结果王德对此也是一脸茫然。

    他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李世民去打猎那天,他并没有跟随。

    可皇帝这几天的不对头他也看在眼里,嗯,难道是因为去了长乐门?他自然不是怀疑皇帝和长乐门里的两位女子有什么瓜葛,而是认为是不是郑氏又得罪了他。

    毕竟郑氏刚进去那会,有事没事就会咒帝后王德是知道的,为此,王德沉默了一会小心翼翼的道了一句:“娘娘,陛下打猎回来的时候,去了一趟长乐门。。。。。。”

    “知道了,多谢王公公。”长孙皇后点了点头。

    她的想法和王德差不多,也以为是大嫂说了什么不好听的话,让丈夫心里不舒服,这才一连数日都不对头。

    为此,当天中午,趋皇帝下班,准备用膳的时候,着人去请他过来用膳。

    李世民看到皇后身边的太监,想起这几日因心里有事,去皇那边是少了些,偶然过去,怕被妻子看出什么异常,也是陪着儿子女儿说会话就跑了。

    现见妻子请自己过去用午膳,自然不便拒绝,很快随内侍一同到了立政殿。

    李世民到立政殿的时候,长乐公主,和幼子李治都在,长孙皇后看见丈夫过来,立即带着儿女朝他见礼:“陛下过来了,坐吧,青岚,着人摆膳。”

    李世民坐下没一会,菜就上来了,都是李世民喜欢的菜色,如酸笋老鸭汤,山芹木耳炒山药等等,酸笋是前些日子刚用新鲜的春笋泡制出来的,味道酸脆可口。

    李世民很喜欢吃春笋,这一点后宫里的人几乎都知道,但是春笋这道菜是发物,吃多了火气重。

    李世民武人出身,本身火气就很旺,吃多了此物,很容易积累火气,伤人伤已。

    为此,每逢春笋上市的时候,长孙皇后都会特别叮嘱御膳房的人,给陛下做笋的时候,一定给他配一个清热解毒的菜。

    “还是皇后了解我。”李世民看到桌上的几样菜,顿时胃口大吃,招呼了妻女一声,就拿起筷子,大剁快剁起来。

    吃完饭,李治被人带下去午睡了,丽质小姑娘也很有眼色的告辞离去。

    待屋里就只剩他们夫妇两人的时候,李世民看着妻子开口:“皇后今日特意请朕过来用膳,可是有什么话要说?”

    “没什么,就是瞧陛下这几日精神不振,臣妾有些担心。”长孙皇后接口道,她去年十一月份又查出了身孕,现都有六七个月了,估计到八月就要生产。

    “也没什么,就是前些日子去看了一下大嫂她们,瞧见淼淼已是大姑娘了,朕本寻思着帮她指门亲可,可这小姑娘不愿意,她执意要遁出空门,为父祈福,朕心里有些不好受罢了。”

    李世民老脸微微一红,自然不能和妻子说他这几日魂不守舍是惦记弟妹,只能抬出淼淼说事。

    当然,这也不全是托词,听到淼淼不肯嫁人,要遁入空门的事后,他心里确实不好受。

    “竟发生了这样的事?怪不得陛下心里不好受,要不改明个儿我再去劝劝她?”长孙皇后听得一愣,沉默了片刻才接口道。

    她倒没有怀疑丈夫,她是个很守规矩,也很传统的人,嫁给丈夫这么些年,也没见他在女色方面有什么特别放纵的地方,自然想不到丈夫去了一趟长乐门,竟对杨氏产生了心事。

    “不用,你身子沉,暂时不要多想这些事,淼淼,我瞧她此举并非一心意气,而是认真思考后才再做出的决定,再说了,即便要劝她,也等过上一年半载再说。”

    “届时,她若能改变主意,咱们再帮她寻一门好亲事。”李世民瞧着妻子的模样,顿时在心头唾弃起自己,自北道大捷后,他的花花肠子似乎就多了起来。

    难道说,身为帝王,随着功绩渐高,心事和欲望就会越来越膨胀么?当年的隋炀帝似乎就是如此。

    意识一这一点的李世民心头一紧,决心要把这个不合适宜的念头给驱出脑后。

    嗯,也许是可以考虑一下皇后的话,选选秀,给宫里添几个新人了。

    说起来,他的后院已有许多年没有添过新人,他身为帝王,弟媳不能肖想,多选几个妃嫔应该不过份吧?

    只是这个事怎么和妻子开口,他又觉得难为情,他目光复杂的看了长孙皇后一眼,嘴巴张动了几次,始终没好意思把心里的话出来。

    “陛下有什么事但说无妨。”长孙皇后见状愈发惊讶。

    “哦,没什么,你身子重,中午还是歇个午觉为好,朕御书房那边还有事,先去忙了。”李世民终是开不了口提选秀的事,在妻子的目光中落荒而逃。

    “娘娘,我瞧陛下似乎有什么事想和你说,但又像开不了口的样子。”待李世民离去之后,青岚和阿丑走了进来,开口道。

    “本宫看出来了,陛下的样子确有些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