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盛唐贤后-第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本宫看出来了,陛下的样子确有些奇怪,算了,他既然不肯说,估计是时机没到,本宫也就不多问了,本宫去歇息了。”长孙皇后微微扬动了下眉毛,没有理会她们,转身进屋去了。
“阿丑,你说娘娘这是怎么啦?”青岚一状脸惊讶的看着阿丑。
“不知道,难道是陛下惹娘娘生气了?”阿丑摊了摊手。
话说李世民见平日里反应敏慧无比的妻子今日如此迟钝,也颇为心塞。
要是他没记错,去年北伐期间好像是妻子主动和他说要为他选秀的事吧?为何北伐大捷之后反而不见她吭气了?
“陛下,戴胄戴大人求见。”就在他坐在御案前胡思乱想的时候,王德走了进来。
“哦,让他进来。”李世民按下心事,召房戴胄进来。
“戴卿,你这时候来找朕,可是有什么急事?”李世民一看到戴胄,开口就问。
“回陛下,咱们国库里的粮食和钱财都告急了。”戴胄答道。
第二百七十五章 难民安置的难题
李世民一听,顿时呆了,也对,北伐虽然胜利了,可这一仗也差不多将大唐的家底给打干净了。
再加上又从战地回来了那么多灾民,现在到处都是张着嘴要吃饭、要钱粮的,结果他一时某虫上脑,再加上解决了北方那个心头大患,人有些飘,竟将这些给忘了。。。。。。
思及此处,李世民一张老脸不由燥的慌,好在选秀这件事他只在心里悄悄想过,尚无人察觉。
他在心里稍稍安慰了自己两句,微微定了定神,将脑子里这些乱七八糟的古怪念头排出脑后。
抛开了脑中那些乱七八糟的念头之后李世民双目一转,将视线转到戴胄身上:“戴卿家,咱们库里具体还有多少粮食,缺口又有多大,你把详细情况和朕说一说。”
“具体详情臣都拟成折子了,陛下请过目。”戴胄没有多言,他直接从袖中拿出一个折子,递给了李世民。
之前的户部尚书是长孙无忌,不过北道大捷,长孙无忌这个粮草官顺利收官之后,李世民将其调到了吏部,让他接管吏部,戴胄则由民部代尚书转任了户部尚书一职。
李世民接过来看完之后,一双浓眉顿时紧紧拧了起来,北道大捷之后,他就知道接下来的人员安置会是个大问题。
为此,和朝臣们商量了大半个月的时间才敲定方案。可方案是定了,却没想到实施起来却这么难。
关于人员安置,李世民选用的是分流法,大唐的地盘这么大,接收这百十来万流民,问题并不大。
难的是如何将他们妥善安置,这些人接收过来之后要给他们安排子,田地,和粮食等等。
田地也就罢了,大唐现在地广人稀,能开荒的地方大把。
可这建房子要钱,吃饭要粮,而现在李世民手头上这些都很紧缺。
钱财说来大唐建国之后剿收了不少,高祖在长安称帝的时候,隋朝长安城积累的财富都归了李唐。
后李世民打下洛阳,也为国家带回来了无数财物,现打败了突厥,清剿了对方的王庭,自然收获不菲。
但大唐剿获的钱财虽多,但开资实在太大了,大唐建国之后封了无数爵位,这些都是要给田给钱的……
再加上国家一直在打仗,开资惊人,现在朝官俸禄多以布帛米粮为主,都鲜少有机会领钱……
为此,现在只要一涉及钱粮之事,李世民就一个头两个大,北伐这场持续了半年的大战实在消耗了太多的钱粮。
现在普通百姓手中已是无粮可征,普通百姓手中无粮,就只能从大户手里掏了。
大唐立国不久,可世家贵族却有无数,这些世家除少数是随着李唐的建立而崛起的新贵之外,其它的大多数都是承传了数代乃至千年的大族。
这些世家盘根错节,枝繁叶茂,他们手中握着的钱财粮食若是集中起来,只怕比国库还要多上许多。
只不过这些人都高高在上惯了,心里也没什么为朝庭分忧的念头。
他们不肯主动,李世民自然只有自己主动了,去年岁末,他已经让文彦博和侯君集两人去征调过一回,关中大户几乎被他刮下了一层皮。
地方他也传了召令下去,让各地尽可能的向当地大户商贾手中征调一些钱粮备用。
但是地方上没有人督导,官方不愿得罪地方豪强,敷衍了事,成效显然远不能和京城相比。
从召令下去到现在已经几个月过去了,从各地调转回来的粮食却少得可怜。
关中这一块,经历了去年岁末那把火,是不能再征了。但是大唐这么多的州府郡县,有钱有粮的大户不少,想征调些粮食其实不难,征不到,不过是地方官不愿得罪人罢了。
李世民拧着眉想了一会,最后决定派钦差下去督促征粮,为了避免地方官员推脱,他所派遣的钦差都是文武搭配的组合,即每队钦差以文官为主,再配一名武将辅助,并配卫队。
意图只有一个,那就是在不激起大规模的反抗下,让他们不计代价,一定要把粮食给征回来。
不然朝廷这么多张等着吃饭的嘴,若是大家都没粮可进,就要出大事了。
李世民在做了这个决定之后,也没找众宰相相商,直接在次日的朝会上颁布了旨意。
除了要差遣六队督粮的钦差之外,还在圣旨中特别强调,不许向那些已经食不果腹的贫民百姓征粮。
李世民也知道这道旨令下去,注定要得罪许多的世族豪强,可他已然不惧,有了北伐这一战的基础摆在这里,只要他不是逼得天下老百姓都活不下去了,就绝不会有人敢起什么异心。
大臣们突然听到他下的这道圣旨皆吃了一惊,有些保守的老臣下意识的就想站出来阻止,毕竟皇帝如此简单粗暴的作法,很有可能激起一应世族联合抵抗。
可当他们的视线与李世民碰到一起的时候,溜到口边的话就缩了回去,现在的陛下,已经不是以前的陛下,他一旦真正下了决心要做的事,是无人可以阻止的。
就这样,这条旨令顺利的颁布下去,合适的钦差人选很快就被选出来,这些人选出来之后,有皇帝在一旁监督,自然没人敢拖延,大家很快马不停蹄的出发了。
等各路钦差出京之后,房玄龄和长孙无忌来到李世民的御书房。
“玄龄,辅机,你们来找朕可是有什么事?”李世民看见他们,放下了手中的笔,开口道。
“倒是没什么大事,只是想和陛下说一声,以后这么大的事,陛下也事先和臣等通个气,让我们好有个准备啊。”房玄龄苦笑着开口道。
“这事啊,磨蹭不得,若真拿到朝堂上讨论,只怕没有十天半个月讨论不出结果,可现在到处都是嘴张着要吃饭呢,朕哪有功夫等啊。”
“你们不必担心,这手段虽然粗暴了一点,但惹不出什么乱子,朕派出去的都是有分寸的人,征的也是那些大户手中多余的粮食,而不是让他们倾家荡产,让他们自己都没饭吃。”
“对了,你们俩一起过来应该不是专为此事吧?还有什么事都赶紧一并说了,别磨蹭。”李世民摆了摆手。
“倒是没什么其它重要事了,我们来找陛下除此之外,是想和陛下汇报一下胡人内迁的事宜。”房玄龄和长孙无忌对视了一眼,开口道。
第二百七十六章 被坑的魏征
“哦,可是中间遇到什么困难?”李世民扬了扬眉。
“也没有什么大问题,就是突厥人与我中原人习俗不同,再加上在此之前,突厥与我大唐素不和睦,现突然迁了不少胡人进来,老百姓看他们不太顺眼,多有排斥。”
“而胡人性子急躁,一受挤兑就容易发飙,近期频频传来胡人与汉人发生冲突的事件,偏偏这种涉及民族矛盾的问题,罚谁都不合适。”
“雍州牧杨恭仁可不是什么无能之辈,对此仍感焦头烂额,这不,前两日还跑到臣和房大人这来哭诉。”长孙无忌开口道。
杨恭仁乃弘农杨氏这一代中最为杰出的代表者之一,他是在李世民登基之后才担任的雍州牧。
雍州牧就是长安的主官,掌管着整个长安城的治安,长安是都城,这里到处都是勋贵宗族,在这个地方当主管是很不容易的。
李世民没有登基之前,就担任过雍州牧,只不过他当年主要的任务是打仗,京城治安这一块基本没功夫管,管事的是长史,但上面有他镇着,长史做事也比较顺利。
杨恭仁不是无能之辈,这几年受命坐在雍州牧这个位置上,一应大小事物都处理得井井有条。
只是现在陛下突然下令,迁了这么多胡人进来,他才开始头疼,这种民族融合的问题,实非一时半会能解决,闹事者罚重了不行,罚轻了没效果,真真是左右为难。
“这事确实不太好处理,来硬的肯定是不行,只能慢慢疏导,当然,怎么疏导也要讲究方法,
一般的说教估计没有什么效果,对了,如果我记得不错,岑文本和温彦博都精于此道。”
“你们会回去就把这两人都叫过来,朕和他们聊聊,看看能不能让他们下去给老百姓、还有胡人好好授授课。”李世民听完之后,稍稍沉吟了一会,接口道。
“也只能如此了。”房玄龄和长孙无忌想了想,也表示只有此法可言,便点了点头。
温彦博和岑文本都是士族读书人中的代表人物,他们出身好,知识渊博,博古通今,尤熟民族融通之法,在读书人中声望甚高,由他们去和百姓授授课,确是最合适的办法。
“等等,别让他们来,你们去把魏征叫过来吧。”房玄龄和长孙无忌与皇帝说完了正事,正要转身离开的时候,李世民的声音又响了起来。
“什么?陛下想让魏大人去?之前陛下让胡人内迁的时候,魏大人就极力反对,现让他去处理这个问题,只怕会让问题越来越严重吧?”房玄龄和长孙无忌皆一脸愕然的看着李世民。
“不,你们都不够了解魏征,此人脾气比较硬直不假,却绝非不懂通容之人,想当初,建成和元吉刚死那会,山东若不是他去安抚,哪里那么容易平稳过渡。”
“内迁一事,虽然朕最终采纳了温彦博建议,没有采纳他的,他也没有因此和朕生什么嫌隙,不仅没生出什么不满,想反,内迁正式开始的时候,他还出了不少力。“
“他是一个真正为国为民的好官,现在胡人已经迁进来了,以他的为人,绝不会再建议把他们逐走,既然不能逐,就只能想办法让汉人接受他们,尽可能的让大家融合为一个大民族。”
“岑文本和温彦博的性格稍嫌温和了些,让他们去,我怕他们到时候镇不住场子,魏征则不一样,他能柔能刚,在金銮殿上都能时常把朕堵得无话可说。”
“你们还担心他劝不了区区一些平民百姓?”李世民脸上浮出一抹古怪的笑容。
“陛下英明。”房玄龄和长孙无忌心里为魏征默哀了半分钟,面上却是半分不显,道了句皇帝英明,就转身离去。
“魏大人,陛下让你去一下御书房。”长孙无忌和房玄龄回到中书高官孙无忌走到正埋头忙碌的魏征面前,笑眯眯的开口道了一句。
“你这笑面狐狸,不会又在背后捅了我什么刀子吧?”魏征从文书中抬起头来,一脸狐疑的看着长孙无忌接口道。
“魏大人说的哪里话?我长孙无忌像背后捅刀子的人么?”长孙无忌一脸的无辜,其它人闻声皆不由自主的抬目瞄了他一眼。
魏征撇了撇嘴,没有再开口,而是收起了手头的文件,起身站了起来,既然是皇帝召见,他自然不能不去。
“臣魏征见过陛下。”魏征来到御书房,朝李世民行了一礼。
“魏卿不必多礼,玄成啊,朕叫你过来是有点棘手的事想让你去办,这事也只有你能办得,不知道爱卿愿不愿接这个差事?”李世民看到魏征,立即笑容满面的从御案前站了起来,走到他面前,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
“却不知陛下想让臣去做什么事?”魏征一点没被李世民的热情给冲晕脑袋,内心反而拉响了警报,不着痕迹的退了两步,一脸谨慎的看着李世民开口道。
“就是胡人内迁的事,最近长安城时有胡人与当地百姓打架斗殴的事,玄成你应该听说了吧?朕思来想去,这事来硬的肯定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只能找个能言擅道,博古通今,又深谙民族融合之法的人去给他们授授课,让他们明白建立民族大统一的好处。。。。。。”李世民没有再卖关子,很快将自己的目的说了出来。
“陛下,臣性子急,怕是干不好这件事。”魏征想也不想的就拒了,这活可没那么好干。
“玄成,这就是你谦虚了,你的口才是有目共睹的,在朝堂上,你都经常能把朕堵得哑口无言,还能劝不了区区一些百姓?”李世民撇了撇嘴,一脸你实在太谦虚了的表情的看着他道。
“。。。。。。”魏征。
“长孙大人,是你向陛下出的这个主意吧?”魏征被李世民一句话堵得哑口无言,只能捏着鼻子受了这个命令,回到尚书省的时候,顿时一脸怒容的朝长孙无忌走了过去。
“天地良心,这事真和我一点关系没有。”长孙无忌顿时叫起了撞天屈,这事说白了就是皇帝想打击报复一下魏征时不时将他噎得哑口无言的羞恼,真和他没有半点关系。
第二百七十七章 口才无双的魏大人
魏征不愧是魏征,他的本领绝不仅仅只是脾气耿直,敢在朝堂上忿皇帝,面对普通百姓的时候,那忽悠的功夫更是出神入化。
他接了皇帝的命令之后,先找雍州牧杨恭仁了详细了解了一番事情经过,杨恭仁初见皇帝竟派了魏征来帮自己处理这个问题,吃惊之余顿感忧心忡忡。
这魏征是什么人他能不知道麽?这家伙的脾气用粪缸里的石头来形容都丝毫不为过,自他入中枢以来,满朝文武,包括皇帝在内,没被他忿过的不多。
当然,他不是无端忿人,大凡他开口忿,必然能一语中的,而且向来论事不论人,不管是谁,大凡被他爪到把柄,都绝不会给你留半分情面。
而突厥内迁一事他一开始就持十分激烈的反对态度,陛下现让他来帮着自己处理这个问题,真不是看自己不顺眼?顺道派出这个瘟神来收拾他?
“怎么,杨大人可是对陛下派本官过来帮你处理这件事而感到不满?”魏征见杨恭仁看到自己之后,就苦起了一张脸,半天也不吭气,不由扬眉问了一句。
“魏大人严重了,杨某只是在考虑这件事该从何说起罢了,大概的原因大人想必都知道,本官就和你说说具体情况。。。。。。”杨恭仁被他这句话一忿,顿时回过神来,他收起心事,打起精神,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和魏征复叙了一遍。
“这样吧,杨大人,你先到各坊下告示,将百姓和胡人分批召集到某个固定地点,本官每日抽出两个时辰出来分批给他们授课,这人员每次不低于两千人,不高于三千人。”魏征听完之后,沉吟了片刻,才接口道。
他做这个决定是经过仔细考量的,长安现常住人口大约有三十来万,加上今年刚迁进来的数万胡人,接近四十万。(备注,古长安据历史考究有百万人口,但那是后期,贞观十年之前的长安人口应该超不过五十万。)
这么多人口,让所有人都来听他授课是不可能的,不能全部受课,但至少要让三分之一的人来听,先劝服这些人,再让他们回去劝那些没来的人,如此口口相传,自然会起作用。
这三分之一的人口也不是小数目,自不可能把他们都聚到一起来听自己授课,人太多了容易出乱子不说,他的声音没那么大,讲话大家听不清。
一次汇聚两三千人,只要场地合适,他再大点声音,大家也差不多能听清楚了。
杨恭仁一听,很快就懂了他的意思,他略一沉吟,觉得这法子不错,便一口应了下来,着人去督办。
“魏大人,这些百姓不是朝官,他们。。。。。。”杨恭仁吩咐完僚属之后,又忍不住小心的叮嘱了魏征的一句,生怕他把朝堂上的脾气带到百姓那里,那样可就糟了。
“放心吧杨大人,这事真办砸了,不仅你没好果子吃,本官也没好果子吃,你我现在可谓是荣辱一体,我心里自有分寸。”魏征瞧得颇为无语,难道自己在这些官员眼中就是洪水猛兽?如此可怕?
杨恭仁听了他的话,又想起他曾在外地办事的功绩,逐渐安下心来,也对,魏大人对皇帝和百官是相对严厉了些,但对普姓似乎还不错,他既然敢接这个差事,想必不会乱来。
他抱着这样的心情,给魏征安排了第一次授课,朝庭刚打了胜仗,在百姓心中的威望还是很高的,杨恭仁的告示贴下去之后,响应者踊跃。
杨恭仁头一回听魏征授课的时候,直被惊得目瞪口呆,他从来不知道耿直刚硬,忿天忿地的的魏大人竟还有这样幽默接地气的一面。
待他回神之后,悬着的一颗心彻底放了下来,直到这一刻,他终于明白皇帝为什么要派过来,这魏征,确实是最合适的人选,他这人能迅速的在不同环境和对面不同人群的时候调整自己的角色。
普通的老百姓大多不识字,太过华丽的辞藻和官方语言他们听不懂,可魏征这家伙硬是将一套民族大团结的官方理论和说词,化繁为简,用最通俗和最浅显易懂的方式倒给了老百姓。
他讲话的方式,既风趣又幽默,法理并用,同时还能引用诸多老百姓喜欢的哩语和同理心,字字句句都能说到老百姓的心里去。
胡人这边,因为他不太会说胡说,就找了个精通胡汉之语,为人又灵活通透的读书人帮着做翻译,每一场话他讲完之后,都能收获如雷般的掌声。
在他耗费了十余日的时间,几乎与各坊的百姓都讲了一遍之后,再加上牧守杨恭仁在旁不断的向大家保证,长安城内的胡人和百姓间的矛盾基本解决。
魏大人经此一战,名声大噪,民间百姓提起他的时候,无不竖根大拇指,赞上一声好,而朝堂之上的同僚,看他的目光则多有古怪。
无它,魏征在民间演说和朝堂上的办事风格差异实在在大了,若把朝堂上的魏征比喻成铁面无私的诤臣,那么在百姓和胡人面前讲道理授课的魏征则像那舌灿莲花的神棍。
因为这么个事,每当魏征在朝堂上再次和皇帝顶缸的时候,大家伙看他的眼神就颇为怪异,即想笑又不敢笑的模样,忍得很是辛苦。
魏征当然知道他们的心事,自从他接受去帮皇帝解决这件事开始,就知道会有这种结果,对此只能扮高冷,木着脸视而不见。
李世民则瞧得暗笑不止,心情分外愉悦,自魏征以内阁身份正式参与朝事以来,李世民没少当面被他噎得下不来台的经历。
虽然李世民知道很多事魏征的出发点是为自己好,并不曾真为此生过他的气,可他身为皇帝,被大臣这样不给面子的忿,心里多少还是有几分怨念的。
如今好不容易找到这么个既能出气,又能完美解决胡汉融合之事的机会,李世民自然不愿错过。
待魏征凯旋归朝之后,李世民笑眯眯的对他道了一句:“玄成啊,你果然是不负众望。”
“经此一事,想必过不了多久,你魏大人上能忿君,下能抚民的无双辩才之名,就能传遍天下了。”
“。。。。。。”魏征。
第二百七十八章 如花胡姬
新迁入长安的胡人与当地百姓的矛盾问题解决了,李世民派遣出去、到各地督导征粮的钦差也传回了喜讯,即征粮颇有成效。
钦差卫队中的武将都是刚从沙场上回来的将军,这些人一身杀气,威风凛凛。
地方官就这么被他们盯着,都感小腿打抖,又哪敢违抗圣命,自然是打起十二分精神去征粮了。
至于那些与官府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地方豪强,在前程面前,他们也顾不得这么多了。
还有那些横惯了、不怎么把本地官放在眼里的刺头,嗯,没关系,往日我奈何不了你,现在有对付你们的人在,你们若敢横,正好趁此机会把你们给一锅端了……
总之,在皇帝的铁令之下,这些钦差下去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收获都相当不错,筹到的粮食比之前半年加起来还多。
眼看着就到五月底了,再过几个月就到了秋收时节,有他们征回来的这些粮差不多也能度过难关了,对此,李世民自是深感欣慰。
不说宫里的事,但说民间,大唐古长安的布局是在隋朝大兴城的基础上略加改动扩建而成。
长安城分为东西二市,一百零八坊,这一百零八坊根据周易卦位分布排列,环环相扣,坊坊相连,一圈圈向外扩开,形成一个巨大的八卦阵,拱卫宫城。
长安的东边多为勋贵官员的府邸,西边则多住的是商贾和百姓,故,大唐的长安又有东贵西富的说法。
今春迁进来的数万胡人,除了极少数入朝为官的突厥贵族进了东市之外,其它人都安置在西市。
长安城突然迁进了这么多胡人,不仅是百姓不习惯,京都的勋贵官员们也不习惯。
这胡人不仅是风俗与汉人不同,相貌也与大家差异很大,大家突然间看见这么多异域面孔在眼前晃动,实在有些不适应。
不过随着朝庭三声五令要求大家和睦相处,汉胡相亲,不许闹事,再加上魏征连续大半个月口灿莲花的劝导,大家也就逐渐收起了敌视和偏见,慢慢的接受了这些胡人。
而胡人呢,他们远离家园,突然来到陌生的长安,心里本就十分忐忑,只要当地人不找他们的茬子,不故意欺负他们,他们是绝不敢胡乱生事的,一时间,长安城的秩序恢复了正常。
胡人的男子大部份人都长得很粗犷,长得好看的当然也有,相对数量较少。
女子则有些两端极化,好看的高鼻碧眼,雪肤花貌,充满异域风情,好看得不得了。
不好看的,则十分普通,因为此次南迁的胡人中有许多相貌出众的年轻胡姬,长安城的商人看到她们,眼里自然而然的就冒出了无限商机。
干什么呢?当然是开乐坊,乐坊是古代最赚钱的行当之一,这么多的异域美人,若不加以利用,简直就是暴珍天物!无数商人暗搓搓的筹谋起来。
只不过这些胡人进来的时候,官方就下了严令,在他们没有触犯律法的时候,不得强迫他们做自己不愿做的事,这些美貌的胡姬数量虽然不少,若她们不愿进乐坊,商家也没什么办法。
还有就是,胡人也有很多经商者,他们同样不缺泛商业头脑之辈,这些商人大多人都了解中原文化,也知道中原文人雅士们的喜好。
为此,这开乐坊的念头,绝不止汉人有,胡商同样有,这些胡商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依仗朝廷对他们的优待政策,跑到官府请求,希望胡姬要入乐坊,除了官坊之外,只能入他们胡人的乐坊。
汉商一律不许私下招揽胡姬从事乐坊一类的娱乐活动,官方好不容易解决了汉胡双方的矛盾,自然不会在这事上多计较,很快就准了他们的请求。
汉商得知这个消息之后自然是气的吹胡子瞪眼,不过对于经商的人而言,这条路不通,他们自然会想其它的路子。
大唐初年国库空虚,一直很缺钱,缺到什么程度呢?嗯,就是官员们的薪响多是以粮米布匹等特代充,至于钱,那是很少有机会拿的。
不仅如此,在大唐初期,很多外地的官员连粮响都不能正常领取,朝廷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贞观四年。
国家穷到这个地步,户部为了增加收入,自然是要想方设法开辟财路。
怎么开呢?自然是找外面的商人合作,以官府名义入股,由商家出资,大家合作,从事一些不违反律法的生意行当,利润均分,乐坊就是其中之一。
朝庭有这样的需求,商人们自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你们胡人不是不许胡姬入汉人私坊么?
没关系,我们与官坊合作,营业官坊,他们可不信以官方现在缺钱的情况,会推开这种送上门的财路。
就这样,贞观四年七月的时候,长安城康乐坊四周突然间多了许多家乐坊酒肆,这些乐坊酒肆有胡人开的,也有官方开的。
镇门面的清一色的都是貌美如花的胡姬,一时间,长安城的士子勋贵,商贾豪客们对此趁之若鹜,好不兴隆。
康乐坊的位置在东市和西市中间,乐坊几乎都集中在这个地段。
无它,这个位置既近东市,又近西市,不管是富的还是贵的来这里都比较方便,
乐坊的生意红火之后,各坊之间自然是要别苗头的。
在这些乐坊中有两家名气最大,一家是官坊,叫人间瑶林,一家是胡人开的,叫梦里人家,这两家乐坊的名字都起得十分惹人遐思。
不管是人间瑶林,还是梦里人间,都能给人带去无尽的想象,当然,他们不仅仅是名字惹人遐思,里面的人和酒之妙,也足以匹配他们的坊名。
人间瑶林暂且不提,先说说梦里人家,梦里人家不仅有极具草原特色的青稞酒,还有无数美貌胡姬,就连端酒送茶的小丫环都是十二岁的俏丽小胡姬。
梦里人家的四大台柱,不仅容貌是长安城一绝,每人都还有自己的特色绝活,有人擅舞,有人擅歌,有人擅草原上的特色马头琴。。。。。。
总之,这四大台柱随便出来一个,就能让人领略什么梦里不知身是客的迷醉,大凡进过梦里人家门的顾客,只要来过一次,用不了多久,就会成为这里的常客……
第二百七十九章 郑司郎中
当胡姬乐坊和酒肆大肆兴起之后,流连此地的除了勋贵家的纨绔子弟、富商巨贾,自负有才名的风流士子外,正二八经的官员去了的也不少。
当然,这些人都是偷偷去的,毕竟大唐律法中有明文规定,在籍官员不得随意入出勾栏歌院。
在这些流连乐坊的官员中有个姓郑的表现最为醒目,无它,他公然以官身给一名胡姬赎了身,并有意将其纳为良妾。
此人姓郑,名从基,是五品刑部司郎中,他为其赎身的胡姬名叫瑶蝶儿。
瑶蝶儿是梦里人家的四大台柱之一,年方二八,容貌就不必多说了,她有一双如青海湖里水一般幽蓝清澈的眼睛,眼波一动,就仿若碧波在荡漾。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