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盛唐贤后-第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今,丈夫已算是功成名就,彻底向世人证明了自己的能耐,此时急流勇退,只会于朝野间留下无数佳话,而不会有什么遗憾。

    “初尘,得妻如你,真乃夫复何求,我李靖这一辈子最得意的事,就是娶了你为妻。”李靖听完妻子的话,只觉喉咙像被什么东西给更哽住了一般,情不自禁的伸手,一把将妻子揽进怀中。

    妻子说得对,只要心中无欲,别人猜忌与否,又何必在意,念及此处,他眉宇间的郁结很快散得无影无踪。

    解开了心结,又喝了不少酒,梳洗过后,没一会儿,李靖就沉沉进入了梦乡,张氏在黑夜中静静的看了会丈夫的睡颜,也闭上了眼睛,没一会儿也跟着睡了过去。

    庆宫宴过后没几日,李靖果然在朝堂上受到了御史大夫萧瑀的弹劾,萧瑀和前朝萧皇后是嫡亲姐弟,李靖大破阴山的时候,杀了颉利的可敦,也就是义成公主。

    义成公主乃隋宗室之女,后被封为公主嫁给突厥的始毕可汗,义成公主虽远嫁草原,内心却一直对隋忠心耿耿。

    当年隋炀帝被困雁门关,是她冒着生命危险给丈夫送假情报,才让隋炀帝得以脱险。

    隋灭亡之后,萧皇后去了突厥,若非义成公主,也就是现任可汗颉利的可敦一力庇佑,她只怕难有善果。

    可李靖在攻进突厥大本营的时候却将她给杀了,义成公主对大隋忠心不二,对李唐却没有任何好感,在她的观念中,李唐就是窃国的乱臣贼子。

    她嫁给颉利之后,不只一次的怂恿他攻击大唐,面对这样的一个女人,李靖自不可能让她活下来,可对萧瑀而言,却不是这么回事。

    因义成公主对萧皇后不遗余力的庇佑,在萧瑀的眼里,义成公主就是他们萧家的大恩人,结果李靖打到突厥之后,二话不说就把她给杀了。

    而李世民对他的这种暴行非但没有半分指责,还将他捧上了天,这让萧瑀极端的恼怒气愤,正好在这个时候,有人举报李靖,说他的部队在大破阴山之后,在突厥做下了许多恶行。

    他麾下的将领纵容士兵抢掠,给大唐在草原的形像带去了极为不好的影响,庆宫宴后的第三日,萧瑀便上奏弹劾李靖治军无方。

    他在奏折中写道:李靖大军在袭破颉利可汗牙帐时,公然纵兵抢劫,导致许多珍宝文物,都被兵士抢掠一空,同时胡乱抢掠别人。。。。。。”

    “如今的大唐虽然北伐取得了胜利,可到处都是张着嘴等着吃饭的人,朝廷到处都需要钱,李靖身为北伐大帅,不知体恤朝庭难处,思报君安,反而纵兵抢掠,实乃大罪,要求李世民予以严惩。。。。。。”

    自古以来,文人的笔杆子,就是杀人不见血的刀,饶是李世民深信李靖的为人,看到这纸奏折,以及那一系列的证据,亦不由气得拍桌子。

    他将李靖狠狠的斥责了一顿,将他骂得狗血淋头,若是没有与妻子交流之前,突然受此训斥,李靖心里多半会惶恐和不忿,如今却显得十分平静。

    “是臣束下不严,导致麾下兵将肆意妄为,扰乱纲法,请陛下降罪。”李靖半句都没有辩解,直接向李世民叩首请罪。

    李世民本来还有一肚子的话要说,可他看见李靖这样干净利落的认罪,反而一时不知该说什么好,怔怔的看了他老半天,最后只能挥挥手让其退下。

    “陛下,大军在战场上因为杀戮过盛,情绪会比较亢奋,行事有些偏颇,也是可以理解的,再说了,大家拎着脑袋打了那么久的仗,从敌人手中拿些钱财,也无可厚非。。。。。。”散朝之后,吏部尚书长孙无忌瞅了个空档,跑到李世民身边,有些不平的为李靖辩解了一句。

    “辅机啊,朕何尝不知道这些,朕也是带兵的出身,可是这些文臣呐,他们从来没有打过仗,根本不懂战场上的事情,只会一味的以书本上的道德来衡量将士们。。。。。。”

    “尤其是这萧瑀,他站出来弹劾李靖,还不一定是因国法,多半是因为私怨,哼。”李世民看了长孙无忌一眼,有些无奈有叹了一声,他也是带兵打仗的出身,又怎会不懂这些道理。

    说到萧瑀的时候,李世民的脸色不由自主的沉了下来,这萧瑀平素向以君子自称,可一旦真正涉及私人感情的时候,同样是个挟私报复的小人。

    “那陛下。。。。。。”长孙无忌有些不解的看着李世民。

    “朕斥责李靖,一是想看看他的反应,功高者易骄,药师平日里的品行是没得说,可这次的功劳实在太大了,朕想知道他还有没有以前的那份沉稳和淡泊。”

    “二么,多少满足一下这些文臣们的心里,他们啊,是看朕将一应武将都捧得这么高,心里不平衡罗。”李世民摇了摇头。

 第二百六十七章 淑妃见母(上)

    李靖的表现显然让李世民很高兴,也很放心,他对李靖放了心,却对萧瑀颇为不喜。

    这萧瑀平日里还算识大体,可一旦触及他的亲人,立即变得不可理喻。

    义成公主对大隋忠心耿耿不假,可她却视大唐为仇寇,突厥这些年来在大唐边境四处烧杀抢掠,没少这个女人在颉利耳畔吹枕头风。

    你萧瑀身为大唐宰相,却一心向着这样的人,还为了她参李靖,简直是岂有此理。

    李世民揣着这样的心事,参奏李靖之事的风波过去没两日,就找了个理由罢了萧瑀的相位,让他回家自省去了。

    萧瑀的脾气虽然硬直了一点,却不是傻子,自然知道皇帝为什么要罢他的相,皇帝一旨圣命他回家反省,他二话没说,简单收拾交接了一下,拍拍屁股就回家了。

    他参李靖,一是确有私人原因在里面,二么,他是真的觉得领兵的主帅在外面这样纵容士兵抢掠不对,这等不节制的行为,很容易加剧矛盾的恶化。

    他的姐姐,前朝萧皇后回到长安之后,李世民对其颇为礼遇,将其安置在兴道里,即长安朱雀门外的第一道坊,赐了一栋很气派的宅院给她居住。

    因她是前朝皇后,李世民为保对她的尊重,并未再行封衔,见面的时候,则是以杨夫人相称,萧瑀被罢了相,回到家的第二天便去兴道里看姐姐。

    “姐姐。”萧瑀进来的时候,萧皇后正在院中摆弄花草,她已年过六旬,体态容貌却都还保养得不错,看上去只有五旬左右的样子。

    “来了,请说你又被罢了相?”萧皇后亲手将自己喜欢的一盆花枝剪完,才站起来和萧瑀打招呼,他们俩是一母同胞的亲姐弟,感情十分深厚。

    “嗯,”萧瑀点了点头。

    “外面热,进来坐吧,冬竹,去泡点菊花花过来。”萧皇后看了弟弟一眼,抬呼他进屋坐,现已是四月中旬,天气好,太阳大,临近正午的时候,已有些炎热。

    “是为了参李靖的事?”萧皇后在外面忙活了半天,感觉又累又渴,待冬竹泡好茶端出来,她连喝了几口,润了润喉之后,才接着开口道。

    “嗯。”萧瑀再次点头。

    “你也不是小孩子了,怎的做事还是这么冲动?”萧皇后有些不赞同的看了他一眼,她比萧瑀大八岁,现年六十有四,萧瑀也有五十六了。

    “李靖纵兵抢掠本就有错,我参他也不全是为了私情,更何况,义成公主一个女人,没有了突厥在后面,她又干得了什么,陛下和李靖怎么就容不下她呢。”萧瑀有些不服气的辩驳了一句。

    “你,你简直是个死脑筋,如意在宫里怎么样?”萧皇后有些恨铁不成钢的瞪了他一眼,沉默了一会,又问。

    “娘娘在宫里过得还不错,她行事很稳妥,把殿下也教养得很好,陛下挺器重他。”萧瑀答道。

    “一别十三年,我这心里是真想她啊,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见上她一面。”萧皇后听得怔了片刻,半晌后口里才幽幽的道了一句。

    “淑妃娘娘对姐姐也惦记得紧,想必很快会向陛下请示,过来看望姐姐的。”萧瑀想了想,答道。

    以姐姐的身份,让她入宫去见杨淑妃显然不妥,她们母子想要见面,只能是杨淑妃出宫,来这里探望萧皇后。

    “也不知陛下会不会允。”萧皇后语气有些期待,又有些忐忑。

    “陛下应该会允,陛下是个特别爱惜羽毛的人,这一点仅需瞧他对姐姐你的态度就能看出来,在这件事上他不为难娘娘。”萧瑀接口道。

    不说萧皇后的心事,但说兰秀宫的杨淑妃,自从母亲入京之后,她心里就日夜惦记着想过来见她一面,可这一段时日皇帝太忙,一直没有到她的兰秀宫来,她找不到机会。

    萧瑀被摆相的第四日,李世民突然到了兰秀宫,杨淑妃这几日本就在为舅舅突然被罢相的事不安,现又见皇帝驾临,不由吃了一惊,连忙出来迎驾:“妾身见过陛下、”

    “起来吧,恪儿这几日可有入宫?”李世民摆了摆手,走了进去,并随口问了儿子一句。

    “他这几日学堂里的功课比较多,来得少了些。”杨淑妃答道。

    “嗯,国子监最近的功课是多了些,朕让他们加的,朕来这里是想告诉你,你母亲到长安已有一段时日,你若想去见她的话,就去见见。”李世民轻轻嗯了一声,随即话头一转。

    “真,真的?”杨淑妃听得一呆,这喜悦来得实在太大了些,又是如此的骤不及防,让近些年来,早已修炼得古井不波的她心脏不争气的怦怦狂跳起来,声音有些发颤。

    “当然是真的,这事还用得着骗你?这是牌子,你随时可以去看她。”李世民瞧着她这两年已鲜少露情绪的俏脸上涌出的惊喜,心头既觉好笑又有些复杂难言。

    “臣妾谢过陛下天恩。”杨淑妃压下心里的激动,接过李世民递过来的令牌,弯腰躬身府首,恭恭敬敬的朝他行了一礼。

    次日,杨淑妃换了一身普通的常服,带着青岚和锦秀,出宫去了兴道里母亲的住宅。

    萧皇后的宅子很好找,它是兴道里位置最好的一处住栋,很是醒目,一共四进,门扁上写着杨府两个大字。

    杨淑妃来到这座宅子的门前,并未第一时间进去,她怔怔的看着门扁上杨府这两个字,忽然间泪如雨下。

    “娘娘,要不要奴婢先进去通知里面的人一声?”一旁的锦秀见状忍不住开口问了一句。

    “不用,在这里,不用事先去通报,在这里,我也不是什么娘娘,我,只是一个回家看望母亲的女儿。”杨淑妃止住眼泪,摇了摇头,随即亲手叩门。

    “请问你们找谁?”刚叩了两声,院子的大门就被打开了,一个穿着青褂的老人伸出头来。

    “我找这家里的女主人,我是她的女儿。”杨淑妃笑着接口道。

    “哎呦,小人不知娘娘驾到,请娘娘恕罪,娘娘里面请。”那门房一听,边忙过来行礼请罪。

    他能被安排在里看房门,自然是知道萧皇后底细的人,也知道这里会以萧皇后女儿身份来找她的人,仅宫里的杨淑妃一人。

 第二百六十八章 淑妃见母(中)

    杨淑妃走到萧皇后居住的院落时,萧皇后已得了下人的禀报,从屋内迎了出来。

    当她的目光落在眼前这个身上并无华饰,容颜气度却沉静又不失雍容的美丽女子,眼眶突然就湿了。

    未语泪先流,萧皇后本以为到了这把年纪,又在经历了这么多波折苦难之后,这世上已不会再有什么事让她动容流泪,毕竟这十几年来,该流的泪,她早就流光了。

    可此时此刻,她看着昔日那个恣意张扬,明媚如阳光一般招展的女儿,变得这样的内敛和沉静,心里突然就钝钝的痛了起来。

    她的一言一行已如被尺子量过那般的标准,即便是在她这个母亲的面前,也不曾有半分逾规,仿若这一切都已经印进了她的骨子里,成了她的本能。

    这些年,她到底是用着怎样的心境,才将昔日的张扬和骄傲一点一滴的磨去,才成就了如今的的模样?萧皇后眼中的泪如滂沱的大雨,越流越多。

    “母后。”哭的不只萧皇后,杨淑妃也在流泪,在看到母亲的那一刻,她的眼泪便如缺堤的河流般,奔涌而出,怎么掩也也掩不住,她怔怔的看着头上已出现斑驳的华发,面颊上已染上细密皱纹的母亲,突然抬步朝她奔了过去。

    现年已经六十六四的萧皇后看着只像五十来岁,她的样貌相对其它的同龄人来说已算很显年轻,可看在杨淑妃的眼里,母亲较当年起码老了二十岁。

    当年她离开江都的时候,萧皇后虽已过近五旬,可她的头上尚看不见半根银发,面容亦白皙光洁如三十来如许的贵妇人。

    蓝翊和锦秀在杨淑妃和萧皇后相望流泪的时候已很有眼色的退了出去,她们一个是打小就跟在杨淑妃身边的人,一个是杨淑妃入秦王府的时候,被拨到她身边的。

    不管哪一个,都不是笨人,知道这个时候杨淑妃定有千言万语要和她母亲说,她们杵在身边,实不成体统。

    萧皇后与女儿抱在一起,心情激荡之下,泪水愈发的汹涌,不过她到底是做了十几年的皇后,又经历过这么多变故的人,心态更稳得住一些。

    哭了一会,待初见的激动过去之后,她便缓过神来,缓神之后她轻轻推开杨淑妃:“娘娘,民妇如今已经不是什么皇后了,你不该如此称呼。”

    “母后,在其它的地方,女儿可以忍,可以不让自己的一言一行出半点差错,可在这里,女儿不想再忍,女儿叫了你十八年的母后,这口一时是改不过来了。”

    “虽说大隋早亡,可谁也不能否认,您曾是大隋的皇后,请母后莫要这般折煞女儿,”眼见萧皇后要朝自己行礼,杨淑妃的情绪彻底崩溃,她一把拉住萧皇后,再次失声痛哭起来。

    “痴儿,刚看到你周身上下都挑不出一丝差错,母亲以为你真的变得成熟稳重起来了,没想到,你骨子里的任性的痴还是没改过来。”萧皇后无奈的看了她一眼,不再执着于俗礼,牵着她的走进了屋子。

    她们一进来,立即就有个四十来岁的嬷嬷端了水和面巾过来,让她们净脸。

    见到了母亲,痛哭了这么一场,杨淑妃觉得自己的心情终于不再那么压抑,人逐渐缓了过来。

    她洗完脸净了手之后,这才发现适才端水进来的人竟然是一直跟在母后身边贴身隐卫乔谨。

    杨淑妃顿时惊喜的低叫起来:“乔姨,这些年你一直都陪在母后身边么?”

    乔谨当年是萧皇后身边的暗卫之首,青岚就是她一手训练出来的,杨淑妃当年离开江都的时候,她已经三十有五,至今十三年过去了,她已四十有八,看上去只像四十上下。

    “嗯,奴婢这些年一直跟在夫人身边。”乔谨答道。

    “你们,我母后这些年过得还好吗?”杨淑妃听闻她这些年一直跟在母亲向后,心头稍为好受了些,微微沉默了一会,又问。

    “如意,别再喊母后了,适才你一时情切,倒也罢了,我如今身份不比往日,你想在宫里过得好些,想我日子过得清净些,还是不要任性为好。”乔谨尚未来得及答话,萧皇后已先一步将话头接了过去。

    “是,母亲,女儿谨遵母亲教诲,但您千万不要给女儿行礼,我今个儿来,是陛下允许的,出宫的腰牌也是他给的。”

    “既然是陛下让女儿来这里见母亲,而不是让母亲去宫里见女儿,便可见陛下的心里,仍然是将母亲当成他的长辈,当成前朝皇后的。”

    杨淑妃听得心头一紧,冷静下来后,自然不会再那般任性,从善如流的改了口。

    “陛下,他确实比你父皇强,不管是在做人还是行事上,他果敢又隐忍,能克制自己的欲望,又听得进谏言,这才能在上位才三年多的情况下,就彻底击败了突厥。”

    “瞧瞧他这满朝的文臣武将,哪一个不是世间大才,这么多的人都能汇聚一堂,为他所用,并对他忠心不二,大唐何愁不兴,要是当年。。。。。。”

    “罢了,现在还提什么当年,如意,你,在宫里一切可好?”萧皇后听完之后,脸上不由自主的浮出一抹怅然又悲伤的神色,沉默了半晌,才接过话头。

    “女儿在宫里挺好的,陛下后宫的人口不多,一共就一后,四妃加一嫔一昭容,人口不多,就也没什么纷争。”

    “再加上皇后那人,贤德是出了名的,只要宫妃们不惹事,她从不会主动找谁的麻烦,女儿的日子过得很清净,别说女儿了,母亲,说说你这些年的事吧。”杨淑女接口道。

    “我的事啊,其实也没什么可说的,当年宇文化及那逆贼杀了你父皇之后,自立为王,不过此人本事不大,又倒行逆施,没多久就被人给灭了。”

    “之后母亲到了窦建德的地盘,不久,你的姑姑义成公主说动了颉利可汗,让他出面找窦建德,把我接到了突厥。”

    “你的姑姑是突厥的可敦,我去了那里,日子自然不会难过,所以,这些年母后并没有受到什么大的委屈。”萧皇后轻描淡写的将这些年的经历讲了一遍。

 第二百六十九章 淑妃见母(下)

    杨淑妃听得眼泪差点又流了出来,母亲做了十几年的皇后,结果临到老了却要四处颠簸流离。

    以她的身份,寄人篱下,又怎可能一点委屈不受?

    “痴儿,我真没有受到什么大委屈,你姑姑义成公主在突厥还算得可汗的心,我一介家国早失的女流,也对他们造不成什么威胁,突厥人自然不会把我放在心上。”

    “母亲这么一个对他们而言无足轻重的人,又有他们的可敦护着,日子又怎会难过?倒是你,以你当年的性子,能磨成现在这般模样,怕是受了不少苦罢。”

    “我听你舅舅说,你的儿子,恪儿很懂事?”萧皇后瞧着女儿的模样,心头颇为酸楚,面上却是神色不显,她伸手拍了拍女儿的手,安慰了几句,复将话锋一转,将话头转到杨淑妃的儿子李恪身上。

    “嗯,还好。”杨淑妃说起儿子,脸上顿时浮出掩不住的温柔和骄傲,她嫁给李世民这么多年,膝下仅此一子,不管表面上待他有多严厉,内心对他的感情却是毋容置疑的。

    “看样子你对他很满意?”深知女儿性子的萧皇后见状放心之余,不由打趣了一句。

    “恪儿性子是不错,习文修文都很努力,天分也不差,就连陛下都不只一次夸赞,说几个儿子中,属恪儿的性情和武略天份最像他。”

    “这孩子什么都好,就是性情不够稳重,尚需磨练。”杨淑妃瞧着母亲脸上那略带打趣的笑容,面颊微微一红,颇有些不好意思的回答。

    “他年纪还小,性子不稳也是有的,慢慢磨练,大了就好了,对了,太子似乎很不错,我来京虽然不久,却也不只一次听人夸奖他了。”萧皇后没有继续打趣女儿,她缓了一缓,又道。

    “是不错,他是陛下的嫡长子,陛下登基不过两月就立了他为太子,近年来几乎是手把手的在教他,去年北伐,更是将他放到长孙无忌身边历练了大半年。”

    “再加上还有皇后跟在他身后悉心教导,在这样的环境中,只要不是愚不可及之人,都不会差到哪去,而太子乃陛下和皇后所出,又怎可能是愚人呢。”

    说到太子,杨淑妃不由自主的就想到长孙皇后,想到长孙皇后,再想到李世民对后宫诸人的态度,她的目光不自觉的黯了下去。

    “皇后的贤名,我远在突厥都有所耳闻,她幼时就与一般人不同,现在如此出众,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李家,确实是该坐这帝位的。”

    萧皇后听得面色极为复杂,她理解女儿的心情,却说不出什么安慰之语。

    女儿与长孙皇后的较劲由来以久,当年长孙还是失父孤女的时候,女儿身为公主,都没有压下她半分,如今就更别提了。

    由长孙皇后她又想到了昔日的李秀宁,也就是平阳昭公主,那孩子,当年可是将洛阳长安两都的贵女都压得没了颜色啊,这其中包括自己的女儿。

    他李氏一门,不仅儿子都是人中龙凤,这女儿和媳妇,同样个个是贵女圈中的翘首,平常人家能得其一,已是祖上有德,可他们家,什么都全了,这江山不是他家的,又能是谁的呢?

    “罢了,不说这些了,我听闻宇文士及转投李唐之后,甚得李家父子的宠信,还娶了李家宗室女为妻?”萧皇后怔怔的想了一会,旋即甩开这些念头,又问了一句。

    “嗯,宇文士及确极得陛下宠信,被封了郢国公。”说起宇文士及,杨淑妃目中顿时闪过一抹怒意,沉默了半晌,才接了一句。

    “他是个聪明人,永远只会选对自己的利的事,你姐姐,她现在怎么样,你可有她的消息?”萧皇后听完之后,也沉默了许久,才接着往下道。

    宇文士及的嫡妻是南阳公主,也是萧皇后的嫡长女,当年宇文化及杀了隋炀帝之后,南阳公主勃然大怒,却隐忍不发,直到宇文化及被窦建德生擒。

    她亲自求见窦建德,让他处死宇文化及,并大义灭亲,亲手将自己的儿子也送上了断头。

    又因丈夫在危难之际,抛妻弃子,投了李唐,便与君义断,投入空门,一晃眼,萧皇后已有十几年没有见过这个女儿了。

    “女儿无能,这些年一直未能联系上大姐。”说起南阳公主,杨淑妃红眶不自觉的又红了起来,目中更是恨意毕露,双手紧握了起来,泪珠悄然滚落而不自知。

    她这个大姐是典型的红颜命薄,身为前朝最显贵的嫡长公主,最后却落得家破人亡,夫离子散下场,这等际遇……

    想起大姐,杨淑妃好不容易平复下来的心情再次沸腾起来。

    “痴儿,莫要存恨,我们身为亡国皇后和公主,别的可以没有,但自知之名却一定要有,人,一辈子想要享什么的福,就有要受什么的苦的准备。”

    “就如我,前半生锦衣玉食,享尽尊荣,后半生颠簸流离,这没有什么好怨的,有许多贫困之家的百姓,一生奔波,三餐不继,有可能到老了,还要承受百般困难。”

    “和他们比起来,我们已经好多了,咱们的家国破了,是因为你父皇这个皇帝做得不合格。”

    “这是命数,你的姐姐,她身为我和你父皇的嫡长公主,家国尚在的时候,她自然贵不可言。”

    “国家亡了,她身为公主,有自己的选择和担当,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你比你姐姐命好,好不容易有了如今的日子,要惜福,切莫和自己过不去。”萧皇后看见女儿目中的恨意,目中不由闪过一抹隐忧,伸手轻轻握住了女儿的手掌。

    “我懂,母亲,我只是,有时候想起来的有些难受罢了,过些日子,等恪儿休沐的时候,我带他来见见母亲。”杨淑妃伸手轻轻擦干眼泪,抬目看着萧皇后开口。

    “我如今身份不同,你带恪儿来看我,会不会不方便?”萧皇后听得颇为心动,对这尚未谋面的外孙,她心里自然是挂念,是想见上一见的。

    “方便,有什么不便的,陛下都允许我来见母亲,没理由不让恪儿来看看他的外祖母,母亲不必担忧,我带他来之前,会先行请示陛下。”杨淑妃迎着母亲担忧的眼神,道。

 第二百七十章 叔嫂相见

    贞观四年四月,北伐胜利之后突厥各部皆上书表示愿意归附。

    李世民为了如何妥善处理这个问题,召所有在京五品以上的官员,进行商议讨论。

    多数朝臣的意见是:将他们迁徙河南,散居于各州县,教他们耕种拓荒,一应风俗习惯都以汉人标准要求,使之久而化为汉。

    文彦博的意见与大家有些不同,因他在北地居住过不短的时间,对突厥人的心性十分了解。

    胡人与汉人习俗不同,若让他们与汉人混居,彼此很容易产生矛盾摩擦。

    他主张效仿建武帝刘秀对归汉匈奴的安置办法,置匈奴于五原塞下,即把突厥安置在河南朔方、云中等地。

    委任他们原先的首领为当地都督郡守,再派汉官辅助教化,如此一来,既可以填充这些地方没有人口的空虚,二则示朝廷对他们的真心接纳和无猜忌之心。

    但温彦博的主张遭到秘书监魏征的激烈反对,他认为突厥自古为患,难以管理,若将其迁于内地,等于心腹之疾,养兽自遗患也,主张将这部分人仍然置于边疆,使之“居其旧土”。

    温彦博坚持己见,主张以德怀之,他说教其礼法,选其酋首,遣居怀德,何患之有?

    温彦博提出的安置突厥办法的实质,是以尊重突厥族的生产方式、风俗习惯为基点,给予突厥族以某种限度的自治权力,显然是在团结的基础上,采取开明的民族同化政策。

    经过近一月的激烈探讨,李世民最后采纳了温彦博的建议,同时略作变动,他下令命数十万户突厥族迁入中原。

    其中三万迁入长安,余者散于幽州至灵州一带安置,任命突厥本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统帅原来部众,又挑选突厥族部分贵族来京担任武职。

    其中五品以上的将军、中郎将约有百余人,这些措施的实施对当时以突厥为首的少数民族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与深刻的影响。

    处理了这一系列的问题后,李世民心情大好,趋着天气尚不是太热,去玉华山打了一趟猎,归来的时候路过长乐门,想起住在里面的长嫂和弟媳,不由自主的勒住了缰绳。

    “陛下怎么了?”随行的尉迟敬德有些不解的问了一句。

    “息王妃和曹王妃都是住在这里吧?”李世民没有理会尉迟敬德,却是转首问了身边的一名近卫一句。

    “是。”近卫答道。

    “你们先回去吧,我去看看嫂嫂她们。”李世民朝随行的几名将领摆了摆手,让他们先行回去,自己则翻身下马,朝着长乐门走去,几名近卫紧跟在他身后。

    尉迟敬德等对望了一眼,很聪明的没有接口,悄然离去。

    此时离玄武门已经过去差不多五年,在这五年中,李世民一次都没有见过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遗霜,大概是觉得无颜相对。

    如今突厥平静,万国来朝,他再见嫂嫂,弟媳和侄女们,内心大概不会再有什么尴尬了。

    总之,这都是皇家私事,与他们这些做臣子的没有干系。

    长乐门内很安静,门口的守卫突然看到圣驾,都吃了一惊,齐齐躬身行礼。

    李世民摆了摆手:“不必客气,也无须进去通报,我来这里没什么大事,就是见见故人罢了。”

    话毕,便抬步走了进去,郑氏和杨氏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