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盛唐贤后-第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哗的一下,就这么骤不及防的流了下来。

    “母妃,这是得胜鼓的声音,北伐大捷了!”正好在她这里的要蜀王李恪跟了出来。

    “是啊,北伐大捷了。”李淑妃默默了流了会泪,接过蓝翊递来的布巾,将脸上的泪擦去之后,才接一句。

    “北伐大捷是大喜事,母妃你。。。。。。”李恪自懂事以来,极少看见母亲流泪,现突然见她这么失态,还哭得稀里哗啦,莫明有些不安。

 第二百六十二章 举国欢腾(下)

    “没什么,高兴罢了。”杨淑妃哭了一会,人就缓过来了,她将脸上的眼泪擦干之后,一脸平静的对儿子道了一句。

    李恪并不知他的外祖母,前朝的萧皇后这些年一直在突厥的事,杨淑妃这些年来没有一日不惦记自己的母亲。

    可是,以她的身份,再加上突厥和大唐的关系,她根本没有办法、也不敢主动去联系。

    倒是几年前,萧皇后曾让人捎了一封信过来,她在信中告知杨淑妃,自己在突厥一切安好,让她不要惦记,可杨淑妃又怎能不惦记?

    她不知道北伐胜利,对母亲而言是福是祸,更不知道颉利可汗败亡之后会不会把怨气发泄在母亲身上……可这种心事是万万不能对外说的,哪怕亲儿子,也不例外。

    蓝翊倒是知道她的心事,可在这种时候,她也不便说什么,只能默默的站在她身旁。

    李世民最初的激动过去之后,先去了一趟大安宫,准备亲口将这个好消息告诉父亲。

    李渊虽然能从得胜鼓中猜到北伐大捷,但这种事他这个做儿子的必须前去说一声。

    “儿子见过父皇,父皇,儿子今日过来是想告诉父皇一个好消息的。”李世民来到李渊的寝宫,先朝他行了一礼,才开口道。

    “不必多礼,坐吧,你可是来告诉我北伐大捷一事的?”李渊摆了摆手,道。

    “不错,此乃天大的喜事,儿子觉得应该在第一时间和父皇一同分享。”李世道。

    “你有心了,就一个皇帝而言,你确实做得比朕好,朕不如你。”李渊目光复杂看了他一会,叹了口气。

    “父皇严重了,倒是儿子应该向对父皇说声对不起,儿子登基这几年来,做了许多让父皇不开怀的事,儿子特在这里向父皇告罪。”李世民站了起来,一脸惶恐的开口道。

    “你不必紧张,我说的是真心话,你刚登基那会,朕心里要说没有一点怨气是不可能的,尤其是你刚登基,不声不响的就把宫里的宫女放出了近一半。”

    “放完之后才和我商量,我当时真被气得不轻,突厥大军围城的那会,我虽无临阵脱逃之意,心里却也有几分看热闹的意思。”

    “我想看看,从小到大,从来没有服过输的你,会怎么应对这个局面,甚至会想,如果长安城破,我大唐亡了,你会不会后悔玄武门的事。”

    “但是,为父小看了你,你仍然是当年那个张扬明亮,永不服输的孩子,虽然倾尽了府库才得以退兵,但你保住了我大唐的威严。”

    “渭水之盟后,你秣兵历马,只用了三年的时间,就积蓄了足够对付突厥的力量,然后,一举雪了当年之耻,你的坚韧和无畏,不管是朕,还是你的哥哥建成都有所不及。”

    “你,确实是生来就应该坐在帝位上的人,当年,若不是我坚持要立建成为太子,或许就不会有后来的悲剧。”

    “以后,没什么大事不要来我这里了,我是真的不怨你了,也是发自内心的觉得你比我更合适坐这个帝位,但是,身为一个还在耳聪目明之年,就不得不退位的太上皇,要说心里对你完全没有半点隔阂是不可能的。”

    “你对我,想必也是差不多的心情,所以,不管是为了你自己,还是为了我,没什么大事,就不要来看我了。”

    “当然,必须我这个太上皇出面的庆典,我也不会扫你的面子。”李渊看了他一眼,静静的开口道。

    这是李渊自玄武门事件之后,头一次这么敞开心扉的和儿子说这么多的话。

    这一刻的李渊心里没有猜忌,没有怀疑,他以一个父亲和曾经帝王的身份,将自己的心里话都告诉了李世民。

    “是儿子对不住父皇。”李世民听完之后,沉默了许久,随后俯身跪倒于地,恭恭敬敬的朝李渊瞌了几个响头,起身的时候,一双虎目已经隐隐泛红,目中的泪珠在打转。

    从大安宫出来,李世民去了长孙皇后的立政殿,他过来的时候,已到了用晚膳的时间,长安公主李丽质和雉奴都在这她这里。

    “臣妾见过陛下。”长孙皇后看到他,立站带着一双儿女站了起来。

    “儿臣见过父皇,父,儿,儿,父皇。。。。。”李丽质和雉奴也同时向他行礼,只不过雉奴还不满两岁,口中会说的词有限,说了几次,也仅吐出儿和父皇这几个词眼,没法说出一个完整的句子。

    “在你母后这里,我们就是一家人,一家人不必拘礼,雉奴说话倒是说得越来越顺了。”李世民扶起妻子,随即弯腰,一把将儿子抱了起来。

    “还没用过晚膳吧,这会也到晚膳的时间了,就在这一起用膳?”长孙皇后看了他一眼,又问。

    “也好。”李世民点了点头。

    用过晚膳,李丽质和雉奴都下去了,长孙皇后才坐到他边,开口问了一句:“陛下刚过来的时候,眼睛尚有些泛红,北伐大捷,本是大喜事,可是在父皇那边遇到了什么事?”

    适才儿女都在,她虽察觉到丈夫的不对,也不便多说,这句话一直忍到现在才开口。

    “没什么大事,我去和父皇报喜,父皇与我说了不少心里话,朕心里难受,觉得很对不住他,就儿子这一条来说,朕是真的做得不好。”

    “逼着他不得不退位也就罢了,还把他身边几个喜爱的臣子也都一一逼走了,那些人,即便没有什么才干,只要他们拎得清,不惹事,留着他们和父皇说说话又有什么干系,可我。。。。。。”李世民说着,眼眶不自觉的又红了起来。

    长孙皇后没有说话,只默默的伸出手掌,紧紧握住了丈夫的手。。。。。。

    三日后,李世民下诏,因北伐大捷,举国同欢,特许百姓朝臣聚饮五日,同时,命御史大夫温彥博为中书令,王珪任侍中,擢民部尚书戴胄为任户部尚书,参预朝璇,长孙无忌任吏部尚书。

    三日后,召群臣商议因旱灾导致的一系列问题,突厥大捷,无疑是举国同欢的喜事,可此战之后,后面一系列的安抚工作若是做不到位,同样会出大乱子。

 第二百六十三章 祭献宗庙(上)

    贞观四年,是注定会在历史上会被着上浓墨重彩的一个年代。

    这一年是大唐王朝的转折点,这一年,是李世民打造贞观盛世,为自己铸就千古一帝之美誉的开端。

    在此之前,他先是经历了血腥的玄武门,踩着兄弟的鲜血和尸首才登上帝位。

    上位不足三月,突厥大军就兵临城下,迫得他不倾尽府库才得才让突厥退兵,保住江山。

    他上位这三年多来,虽然一直兢兢业业,时刻克制着自己的欲望,不敢行错半步,名声也不见得有多好,这一点只需从他上位之后,不断有谋反之事就能窥窃一二。

    但,经此一役,再也无人能阻挡他在这个历史的舞台上拨墨挥毫,肆意撰写属于他的章篇!

    他的帝王之位将彻底稳固,大唐盛世将由此正式拉开序幕!

    自接到北道大捷的战报的那一刻起,李世民这颗自登基以来,就被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心终于落了下来,接到捷报的当晚,他在皇后的寝宫里睡了一个踏踏实实的好觉。

    这一觉,他睡得前所未有的安稳,他忘记了朝事,忘记了手里曾沾染的那些血腥,忘了一切纷扰,就这么酣然的睡着。

    长孙皇后次日起床的时候,看着睡容前所未有的平静和放松的丈夫,心头既酸又软。

    为了不惊扰他,她连宫女都没唤,悄然更好衣,下了床,轻手轻脚的走了出去。

    近侍王德也知李世民这一段时日的辛苦,很有眼色的没来打扰他,一直睡到辰时末,李世民终于睁开了眼睛。

    这一睁眼,李世民只觉通体舒泰,精神也是前所未有的好,他也没有唤人进来更衣,自己麻利的穿好衣裳。

    下床的时候,正好长孙皇后推门进来,他看着迎面而来的妻子,脸上不由自主的灿出不带一丝阴霾和压抑的的笑容,看上去温暖又炫目。

    已经久未从丈夫脸上看到过这种笑容的长孙皇后微微呆了一呆,李世民有些好笑的走到妻子面前,伸手轻轻点了点她的鼻子:“怎么,这才一夜不见,就不认得为夫了?”

    “是太久没有见过陛下脸上露出这般明亮的笑容了。”长孙皇后回过神来,哑然笑道。

    “是啊,虽然我自己不想承认,但不得不说,这几年的日子是真的不太好过,自武德九年至今日,我还是头一回睡得这么舒心,这么安稳。”

    “这一觉,感觉把我这几年的消耗都给补回来了,观音婢,我现在感觉浑身都是劲,似乎又回到了年轻的那个时候。”李世民一听,脸上的笑容愈发的明亮了几分,一时连皇后和朕都不称了,和当年刚成亲的时候一样,唤起了妻子的小名。

    “陛下本来就年轻,最艰难的岁月已经过去,臣妾相信陛下以后每天都能睡上安稳觉了。”长孙皇后看着丈夫这几年下来,确实憔悴苍老了不少的容颜,心头发酸,她伸手轻轻帮着他整了整衣领,开口道。

    “有你陪着朕,朕相信以后的一切都会越来越好,这一仗咱们是胜了,不过接下来的问题也不少,最近天气不太好,各处都在大旱。”

    “而北伐胜利之后,从草原上回来的汉民,以及草原各部归属的民众,加起来会是一个庞大的数量,这么多人要吃饭和安置……问题可是相当的棘手。”

    “不过,朕有信心,朕有这么多贤臣良将的辅佐,还有你这样的贤妻时刻鞭策,朕有信心可以处理好这一切。”李世民回握着妻子的手,信心满满的接口道。

    在皇后这里用了膳,前往御书房途中的时候,李世民两腿走路都带风,心情是前所未有的轻松和愉悦,连带着对一路上向他行礼的宫女太监们都分外的和颜悦色。

    这三年多以来,除了在贞观二年,下旨封了李建成为息王,齐王为曹王外,他对玄武门的事几乎是闭口不言,并不是他忘性这么重,杀兄屠兄这样的事转眼即无痕。

    而是心怯,不安,下意识的在回避这个问题,他李世民并非全无心肝,冷心冷肺,寡情无义的帝王,杀兄屠弟,一为自保,二是觉得自己确比他们更合适接掌这个国家。

    但他初上位的这几年,国家天灾人祸和兵戈不断,这一切的一切加起来,都让他提不起勇气,坦然去对太子和齐王的亡魂说一句,我不悔玄武门之事。

    因为,我确实比你们更合适接掌江山,如今,他终于可以坦然的去面对他们了,坦然和他们说,我的选择没有错误!李世民默默的在心里说着。

    三月二十九日,李靖率大军回朝,将颉利可汗一并解押了回来,李世民亲自迎到长安城外,李靖刚翻过秦岭,远远看到候在城门外的銮驾,不由吃了一惊。

    他一步从马背上跳了下来,几步跑到李世民面前,单膝跪地行礼,一脸惶恐的开口道:“陛下以九五之尊,迎至此地,岂不是要折煞老臣,臣惶恐!”

    “药师请起,你受得住这份礼,北伐之战,系关我大唐的长治久安和兴盛,你打赢了这一仗,就是给朕,给大唐的百姓创造了一个开启盛世的关键条件。”

    “朕由衷的谢谢你,也代天下百姓谢谢你。”李世民伸手,一把将他拉了起来,略带着几分哽咽的开口道。

    虽说现离捷报时间已过去了一个多月,可李世民看到此次北伐的主将,心情仍激动得难以自己。

    “陛下严重了,此战能胜,乃陛下和满朝文武百官,乃至全天下所有百姓共同的努力,臣万不敢独居此功。”李靖站了起来,一脸惶恐的回答。

    这话他并非谦虚,实乃发自内心的诚实之语,北伐之战从开始至今已经过去了半年多的时间,投入的兵力高达二十万。

    而这两地的战线又如此漫长,中间涉及的补给问题实是困难重重,若没有满朝文武,乃至各地的百姓主动帮忙,此战孰胜孰负,确难以预料。

    “哈哈哈,药师过谦了,满臣文武和百姓有功,可主功却非你莫属,此地不是叙话之所,你我回朝之后再促膝长谈,颉利可汗呢,朕想见见他。”李世民哈哈笑着接口道。

 第二百六十四章 祭献宗庙(下)

    “颉利可汗在后面,对了,除了颉利可汗之外,臣还给陛下带了个人回来。”李靖答道,说到最后一句话的时候,语气略有几分忐忑。

    “哦,什么人?”李世民颇感兴趣的望着他。

    “杨淑妃的生母,前朝的萧皇后。”李靖答道。

    “萧家表婶么?也对,宇文化及兵败之后,她先到了窦建德的地盘,不久就去了突厥。”

    “她是先朝遗后,既然还在世,你带她回来是理所当然的,这事爱卿没做错。”李世民微微一怔,随后却是笑着拍了拍李靖的肩膀。

    对这件事,他确实半点都不生气,他连先朝的嫡公主都纳入了后宫,封了妃嫔,又怎会容不下区区前朝一个皇后?更别说这位萧皇后从辈份上来说还是他的表婶。

    厚待萧皇后,不管是对他还是对大唐的名声,都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萧皇后区区一介流落在外多年的女流之辈,又到了垂暮之年,不可能对大唐构成什么威胁。

    “陛下英明。”李靖松了口气,他将萧皇后带回来,一开始是觉得这事不是什么大事,就没想起来事先禀报皇帝。

    等上路之后,才发觉此事有些不妥,萧皇后的身份毕竟有些特殊,他没有禀报皇帝就擅自将她带了回来,若因此惹来皇帝的猜忌和不满,可就大大不妙了。

    如今看来,眼前这位帝王,果然与一般的帝王不同,确有海纳百川之量。

    当年玄武门起事的时候,李世民曾试探过他的心意,李靖自认是君子,不愿参与这种皇室夺权的勾当,没有答应,李世民也没有勉强。

    玄武门兵变李世民胜利之后,李靖亦有一段很不安的时光,他生怕新帝怀恨在心,对他不利。

    可让他意外的是,李世民却仿若根本不记得这事一般,他比李渊在位的时候更加重用他,且毫无猜忌之心,当年突厥围城,大唐近一半的精锐兵马都在他手中。。。。。。

    亦是从那一刻开始,李靖才发自内心的对李世民产生了臣服之意。

    渭水之盟发生后,他远离朝政,一门心事躲在玉华山,帮着李世民秣兵历马,准备早日一雪前耻。

    这一君一臣,在玄武门之前,只是泛泛之交,李靖也没有从龙之功,可在李世民登上帝位之后,这一君一臣,却成了惺惺相惜的莫逆知己,这等君臣佳话,纵观千古都难得一见。

    李靖和李世民说了会话,坐在囚车上的颉利就被人带了过来。

    颉利看到李世民的刹那间,脸上的表情十分复杂,那上面有怒,有恨,有不甘,最后都化为黯然。

    他垂下视线,微微吸了口气,稳了稳心神,半响之后才再次抬目盯着李世民,冷冷的开口道:“李世民,你身为帝王之尊,却迎出皇城几十里外,莫非就是想早几步来羞辱本汗?”

    “哈哈,颉利可汗严重了,胜败乃兵家常事,三年多前,朕不也被你打到了家门口,被逼着不得不倾尽府库才得保平安么?”

    “如今可汗来我大唐做客,最多只能算是风水轮流转,朕又岂会为此而折辱你?”李世民哈哈大笑着接口道。

    “哼,小人得志,我只恨当年决心不够,也恨草原那些部落不与本汗一条心,不然,哪有你今日在此耀武扬威。”颉利可汗气得冷哼一声。

    “哈哈,颉利可汗还是没有悟透啊,古往今来,成王败寇,输就是输,赢就是赢,哪有那么多借口可找。”

    “说起来,朕还得谢谢你,若不是有你时刻鞭策,朕大概也不会有这样的雄心,一心一意的秣兵历马,好了,可汗远道而来,是我大唐的客人,先随朕回城吧。”

    “靖兄,你我一道同车。”李世民不以为意的笑了一笑,和他说了两句,就转身挽起李靖的手,不容推拒的将他挽上了自己的车,一同朝着皇城行去。

    大军正式班师的第二日,李世民下旨,所有在京的宗室,以及四品以上的官员,皆随驾一同前往皇陵宗庙祭祀,告知祖先。

    北道大捷这样的盛事,自是不可能不告知先祖,李世民命所有满五岁的儿子,宗亲,在四月一日这一日,都随帝驾一同前往太庙祭祀,太上皇李渊亦一同前往。

    李世民身着冕服,与其父共乘皇辇,带一众宗亲儿子,和文武百官,浩浩荡荡的来到太庙。

    来到太庙之后,李世民扶着太上皇李渊一同走是祭坛。

    父子俩先净手,再接过使官递过来的香,先焚香跪拜,由李渊呈词:李氏子孙叔德,携子世民,以及一应孙辈,昭告于列庙皇祖考妣太皇、太后,我李唐建国至今已有十三载,今终迎来北道大捷,彻底扫平我李唐边境大患,孙嗣特来将此喜讯告慰列祖列宗。。。。。。

    李世民则在心里默默的道了一句:大哥,四弟,你们看见了么?朕,已经彻底打败了突厥,让我大唐从此再无边境之患。

    玄武门的选择,朕没有做错!日后入了九泉,朕也不怕再与你们照面了。

    太上皇和皇帝在祭坛之上叩头祭拜,李世民的儿子、一应李氏宗亲,和文武百官都在下面跟着祭拜。

    李渊年纪大了,四月初的天气已有些热,他们父子穿的礼服又比较厚重。

    一场祭祀下来,李渊的额上,脖子上,和后背都是密密麻麻的汗珠,脸色也红得有些不正常,气都粗了许多。

    李世民瞧得心头发紧,祭祀一结束,就扶着他入了宗庙内的静室休憩。

    “让父皇劳累了。”来到静室,李世民动手帮着他将摘下帽子,又将他的衣领解开了些,很快有内侍端来解暑凉茶,李渊饮过之后,又休息了一会,脸色终于好了些,李世民这才一脸欠然的开口道。

    “这事不怪你,这样的盛事,朕若不来,那就是不孝,以后死了,也无颜去见列祖列宗,只不过到底是年纪大了,岁月不饶人,忙活了不到一个时辰,身体就扛不住。”李渊摆了摆手。

    候在外面的宗室和百官们心里颇有些忐忑,生怕太上皇有个什么好歹,若是在此庄严时刻,太上皇出了什么岔子,那乐子就大了。

 第二百六十五章 军神李靖的日常(上)

    李世民祭祀完宗庙,接下来就是庆功宴了。

    北伐一战,取得如此大胜,朝廷和皇帝不可能不为出征的将士赐宴请功。

    此次庆宫宴的规模空前,皇帝除了宴请北伐一应出征将士、宗室以及在京的五宫以上的官员外,连草原归顺的一应部落首领以及其他外邦都请了。

    没有人敢不给面子,所有收到请帖的都派使臣来了,草原各部首领更是知情识趣。

    他们不仅派了人来到长安朝贺,还纷纷上书,为李世民请封草原天可汗的头衔。

    面对如此殊荣,李世民自是不会拒绝,他假意推拒了几句,就顺水推舟的接受了。

    庆宫宴当日,李世民封赏了无数将士,此战的主帅李靖更是被他大力褒奖,封为卫国公。

    夜宴之上,李世民当着在场的文武百官以及诸多外邦首领的面,哈哈大笑着拍着李靖的肩膀夸赞:“药师啊,我大唐能拥有你这样的绝代名将,实乃朕之福气,我大唐之福气。”

    “古有卫霍漠北封狼居婿,现我大唐有李靖率三千铁骑横扫阴山,真乃伟哉!壮哉!”

    李世民此言一出,在座的将领无不又妒又慕,从这一刻起,李靖大唐第一名将的地位再也无人能撼动,他本人更是被冠以军神之名。

    面对如此殊荣,要说李靖心里没有半分激动是不可能的,他属于典型的大器晚成。

    自幼随舅父韩擒虎学习兵略,十分刻苦,再加上他在兵法上极有天赋,一点即通,接而能自行推演,灵活运用……

    不过二十出头,兵略上的造诣就已非同小可,韩擒虎当年不只一次夸他,说他日后成就远在自己之上。

    与舅父交好的杨素也不只一次夸奖过他,可他在隋朝的时候并不得志,炀帝晚年时期,身边尽是拍马溜须之辈。

    而他自舅父韩擒虎逝世、欣赏他的杨素也不在之后,他根本没有出头之路,直到李唐,他才开始暂露头角。

    如今他已经五十九岁了,他毕生的追求和抱负都在北伐这一战中得到认可,哪怕多年的蹉跎和磨砺,早让他心境稳若磐石,面对这样的荣耀,亦不由自主的产生了澎湃难言的激动。

    不过他究竟不是那种被荣誉一冲就昏头的人,最初的激动过去之后,紧随而来的就是隐忧,自古以来,武将权势太盛,风芒太过,都非美事。。。。。。

    不说李靖的心事,但说他的妻子张氏此刻仍未入睡,她手里握着一本书,歪在塌上慢慢的看着,隔壁间的小炉上早已熬好了醒酒汤,显然是在等丈夫归来。

    张氏并非并门名门之女,她江湖出身,比李靖小三岁,两人相识于少年。

    以他们俩的出身,本不该有什么交集,更别提结为夫妇。可感情的事有时候说不清楚,他们俩一见倾心,最后更是冲破重重阻扰,结成夫妻。

    他们的感情经历堪用传奇来形容,婚姻同样如此。

    因为他们的结合属门不当、户不对,成亲之初,根本不被人看好,可他们成亲之后,却偏偏将日子过成了所有人都羡慕的样子。

    夫妇俩携手走过了近四十年的岁月,从未拌过一句嘴,家中小妾通房一概皆无。

    夫妇膝下共有两子一女,皆为嫡出,曾经那些准备看他们笑话的人最后都闭紧了嘴巴。

    亥时中左右,正在看书的张氏听到外面的动静,立即放下手中的书迎了出去。

    走到外面一看,果然是丈夫回来了,两名侍卫大概是怕他喝多了,紧跟在他左右。

    “娘子还没休息呢。”李靖虽然喝了不少酒,不过他的酒量着实不凡,在席上表现出了几分醒意,回到家里后,酒意散了不少,人还很清醒。

    “知道你今夜会喝不少酒,给你备了些醒酒汤,一把年纪了,不好好照顾身体可不行。”张氏横了丈夫一眼,从侍卫手中将他接了过来,扶着他进了屋。

    进屋后张氏也没有招呼丫鬟,亲自去隔间将醒酒汤端了出来,闻着丈夫嘴里不断喷出来的酒气,张氏有些无奈的将手中的醒酒汤递了过去:“还是温的,快喝吧。”

    “多谢娘子,有娘子在,我李靖定然能长命百岁。”李靖接过来,仰头一口喝了下去,喝完醒酒汤,又打了个嗝,吐出几口酒气,才笑着对张氏道了一句。

    许是多喝了点酒的原故,就着灯光,看着妻子那张不再年轻的脸,他心里莫明生出了些许冲动,手情不自禁的朝着妻子脸上抚了过去。

    “一把年纪了,别闹,宴席上可是发生了什么事?有什么不妥?”张氏没好气拍下丈夫作怪的手,复见他脸上虽挂着笑意,眉心却纠着,又有些不放心的问了一句。

    张氏十八岁嫁给李靖,至今已经三十八年,这些年的朝夕相处,早让她对丈夫的每个动作表情都了然于心,外人许看不出李靖的心事,她却一眼就看出他心有隐忧。

    “陛下封了我为卫国公。”李靖沉默了一会,才接口道。

    “北道大捷,你立下如此功劳,被封为国公乃理所应当之事,这有何可忧虑?”张氏奇道。

    “除了封我为国公之外,陛下今夜在夜宴上还不断的称扬赞美我,将我与卫霍相提,更将我喻为大唐军神,这样的美喻,让我一时间都有些飘飘然。”

    “可我必竟不是那等二十来岁的毛头小子,最初的激动过去之后,心里更多就只剩不安了。”

    “要知木秀如林,风必摧之,北伐一战,我的功军已经足够大了,陛下再这么一夸奖,必然会惹来许多文臣的不喜和忌惮。”

    “自古以来武将锋芒太盛,都是大忌,既便为君者胸怀宽广,不猜忌,其它的臣子们也会找麻烦。”李靖在妻子面前不再掩饰自己的真实情绪,他握着妻子的手,在矮椅上坐了下来,苦着脸开口道。

    “这有什么好为难的,若有人参你,你就辞了封赏和军权,放手做个富贵闲人算了。”张氏听完,不以为然的撇了撇嘴。

    “你,若我真成了无官无职的普通闲人,你,不生气?”李靖听得一怔,看着妻子问了一句。

 第二百六十六章 军神李靖的日常(下)

    “生什么气?我嫁给你这么多年,也就近些年才有诰命在身,之前你一直都是末流小吏,还有几次身陷囫囵,我可曾嫌弃过你?”

    “以前你满腹才华,满腔抱负,却得不到施展的舞台,心里郁郁不得志,我能理解,也支持你出去拼博。”

    “现在不一样,现在的你,即便以后什么都不干了,整个大唐也无人再能否定你的才华和本事。”

    “明年你就六十了,一把年纪的人,不好好在家休养,还要那么重的功名心干什么。”张氏听得翻了个白眼,伸手在丈夫胳膊上狠狠拧了一把,没好气的接口道。

    她是江湖人出身,性情与那些深闺中养出来的大家闺秀全然不同,她性情豪爽大气,犹如那翱翔天际的闲云野鹤一般,向往无拘无束的自由。

    旁人眼中的锦衣玉食,富贵荣华在她眼中不值一提,在她看来,只要衣食无忧,一家人过得悠然自在,无拘无束,比什么都强。

    而李家近代除了他之外,虽无特别显贵之人,却也是世族,她是江湖人,嫁给李靖之前,就积累了无数钱财,即便李靖不做官,他们也不会缺衣少食,实没有什么好担忧的。

    张氏以前鼎力支持丈夫在官场上发展,还与丈夫一起上过战场,打过不少仗,是因为她了解丈夫的抱负和才华,不忍看着他的满腹才华就这么被埋没。

    而今,丈夫已算是功成名就,彻底向世人证明了自己的能耐,此时急流勇退,只会于朝野间留下无数佳话,而不会有什么遗憾。

    “初尘,得妻如你,真乃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