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盛唐贤后-第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余,又觉得颇有些对不住妻子,他悄然瞄了妻子一眼,有些不意思的开口道。
“其实陛下真看上了哪个宫人,大可给她们个位分,让她们随众姐妹一同伺候陛下即可,这并不违制,但像现在这样,反而不美,若被有心人渲染,说不定还会连累陛下的名声。”长孙皇后看了丈夫一眼,不轻不重的告诫了一句。
“这事确是朕做得不妥。”李世民被妻子挤兑,也不好意思翻脸,只是愈发的尴尬。
“罢了,左右不是什么大事,这孩子就按陛下说的,交给韦嫔抚养,韦嫔也是老人了,出身也不低,这孩子给她扶养的话,她的位分也应该升一升了。”
“依臣妾之见,就升她为昭容如何?”长孙皇后是聪明人,自然不会让李世民太过难堪,不轻不重的挤兑了丈夫一句,就将话头引到主题上。
“这个你安排吧,朕没有意见。”李世民点了点头。
“那臣妾就这样安排了,另还有个事想和陛下说,这位小公主的出生提醒了臣妾,陛下的后宫确实该添新人了。”
“只是今年已经不合适,现离过年只有一个多月时间了,北伐之事又进行得如火似涂的,依臣妾之见,等明年开春再看,如战事顺利,有大捷传来,届时正好开宫为陛下选秀,陛下意下如何。”长孙皇后点了点头,复又问了一句。
“咳咳,观音婢,朕,朕真的没有这个意思,那个她,实在是个意外。”李世民以为妻子意指自己贪花好色,私下里贪吃,宠幸宫女不说,完事了还不认帐,这才想到要为他开宫选秀,不由急出一脑门子的汗。
他在某些方面的需求虽然旺盛了些,但绝不是那种荤素不忌,一味乱来的人。
这个宫女事件,纯属意外,说白了,就是喝多了酒,误了事。
“陛下,臣妾说的是真心话,纵观各朝帝王,哪个后宫里像陛下一样,才这么几个人呢?此事等明年再议,现陛下安心处理国事即可,小公主的事,我明日便和韦嫔商量。”长孙皇后摆了摆手,道。
就这样,这位出刚出生就失了母亲的小公主,日后声名显赫的高阳公主被拨到了韦嫔宫里。
韦嫔是韦贵妃的族妹,长孙皇后将这名刚出生的小公主交给她之后,又向皇帝谏言,升了她为昭容。
第二百五十八章 北伐大捷(上)
十二月中,右仆射杜如晦积劳成痴,一下子病倒了。
病到之后,他上书皇帝,言明此时正值国家紧要关头,不能让他一个病人占驻宰相之位,请皇帝免去他宰相之职,另选贤能,帝允。
此时北伐战事仍持胶持状态,看不到任何胜利的希望,再加上杜如晦又病得不能上朝了,李世民的心情愈发的不好起来,几乎每天都在发脾气。
哪个大臣大凡有半点错处被他纠住,就会狂喷一通,所人大臣都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对待公务,不敢有半分懈怠,就怕被皇帝抓住把柄,一刀给咔嚓了。
时间步入十二月后,李世民一连十数日都没有再入的后宫一步,他现在心情很不好,生怕自己进了后宫,乱发脾气。
他的妻子怀孕不久,本来那个小公主的出生就让妻子心里不舒服了,若再无端向她发脾气,夫妻关系怕真要搞僵了。
“玄龄啊,你说突厥这块骨头怎的就这么难啃,这一仗怎么就这么难打呢?”杜如晦病倒辞去仆射之职后的第三天,李世民办完手头上的事,去尚书省那边走动,看到正低着头忙碌的房玄龄,抬步走到他身边坐了下来,一脸怅然的感慨了一句。
随着天气越来越冷,战事僵持不下,他心里的压力也越来越重,北境十分寒冷,突厥人一直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中,早已习惯。
而唐军骤然过去,自然不易适应,也就是说,一入冬季,北境的战事天秤自然而然的就会倒向突厥,天越冷,战事对唐军越不利,一想起这些,李世民的心就像油煎似的。
“陛下,自古成大事者从来没有一个是容易的,我相信咱们只要坚持,胜利就一定属于我们。”房玄龄从堆积如山的公务中抬起来,朝着皇帝笑了一笑。
“你说得对,只要坚持,胜利就一定属于我们大唐,是朕太过于急躁了。”李世民瞧着房玄龄因近一两月熬夜太多,愈来愈黑的眼袋,心头忽然生出一股愧意。
“臣理解陛下的心情,快到年节了,陛下忙走不开,就不多说了,等过了年,陛下可以去玉华山那边转转,泡泡温泉什么的,放松一下。”
“北方那边有李靖坐镇,即便暂时没有什么喜讯传来,也不会有什么大患。”
“不管自么说,这一仗打到现在为止,咱们大唐的收获还是颇丰的,别的不说,之前与突厥交界的那些边境村镇,都被收回来了。”
“根据前两天传回来的边报,臣估计近期应该会有不少被突厥掳去的汉人,还有一些小部落的居民,都会归附到咱们大唐。”房玄龄道。
他其实很理解李世民的心情,北伐这一战可以说是倾尽了整个大唐的国力,同时也倾注了他所有的心血,换任何坐在他这位置上人,都不可能不紧张。
“是么?这事朕还不知道,现咱们大唐的人口可是十分紧缺,若果真有这么多人添进来,那可是天大的好事。”李世民一听,顿时大喜过望。
与突厥交界的村镇收复了许多这事他知道,但有这么多人口归附大唐的问题,前线还没有传边报回来,他尚不知情。
“咱们也不能高兴得太早,有人口虽是喜事,但咱大唐近些年消耗巨大,粮食也就去年今年收成还不错,可今年这场大战,对粮食的消耗十分惊人。”
“若回来的人口不是太多也就罢了,若人口太多,咱们的粮食不足,在安置这一块做不好,也是个大问题。”房玄龄则没有李世民那么乐观,他看了李世民一眼,道。
他身为大唐宰辅,自然不能只报喜不报忧,现虽还不知归来的人口有多少,但他却需要先将一系列有可能产生的后患和问题都考虑进去。
“你所言不无道理,不过不管怎么艰难,人口接收这一块都不能有半点马虎,明日我便召集户部,查查国库中的余粮,看看除了军粮之外,还能抽调多少出来。”
“实在不足的,再从各世家大族、和商贾大户手中征调一些,等过了年我就去一趟玉华山,正好到辅机那看看,瞧瞧咱大唐还有多少粮食可用。”李世民点了点头。
玉华山离京只有百里左右,那地方是个天然的练兵场,此次北伐的粮草大营就设立在离玉华山只有二十余地的地方。
“这,这从世家大族和商贾大户手中征粮,陛下想让什么人去征啊?”房玄龄闻声先是一怔,紧接着脱口问了一句,他身为宰相,虽然不是主管户部,但对国库里还多少粮食心里还是清楚的。
“怎么,看玄龄你这样子,你对国库存粮情况是很清楚了,知道此次归附的人口若太多,粮食根本供不上,是么?”李世民听得眼一眯,朝他看了过来。
“陛下,北伐之战,人力物力都消耗无数,咱们的存粮确实不多,在没有外耗费的情况下,再供应半年战事问题不大,可此次归来的人口,若超过五十万,咱们的粮食就会很吃紧。”房玄龄沉默了一会,才接口道。
“朕知道了,明日就让人去调查关中大户手中的情况,不日将从他们手中征调粮食,至于派什么人去,就让侯君集去吧,北伐的时候,他受了伤,上不了战场。”
“最近已经能下床走动,这征粮也不像打仗,不需要耗费太多体力,以他的手段,朕相信不会征不回来粮食的。”李世民道。
“陛下,让侯将军去,这。。。。。。”房玄龄闻声吃了一惊。
“我知道你担心他手段太刚,容易引起大家的逆反心理,我没准备让他做主官,让温彥博为主,侯君集为辅,温彥博仁慈稳重,由他打头,礼在先,兵在后。”
“朕也不是不讲道理的人,会先派人去摸一摸大家的底,只征调他们手中多余的粮食,不会动他们自己的口粮。”
“这些人享着荣华富贵,若在此国家困难之际,连这点忙都不帮……那就怪不得朕心狠手辣、不讲情面了。”李世民道说到最后一句的时候,将一个铁血帝王的手段和心性表露得淋漓尽致。
第二百五十九章 北伐大捷(中)
竖日,李世民让人去查调关中大户手中存粮。
三日后,边报传来,与突厥接壤之地被掳去的汉人,以及周边一些小部落因草原大灾意属归附大唐的人数加起来共有百万之众。
李世民看到这个边报,心里喜忧参半,喜的是这么多人口进来,能大大减缓大唐人口不足的压力。
只要把这些人安置妥当,待他们安定下来之后,再组织他们去开荒垦田,从于国家的长远发展来说,是有极大好处的。
他忧的是突然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人,光是粮食这一块的需求就十分惊人,而国家因北伐之战的巨大消耗,手中存粮并不多了。
他沉思了片刻,召来大臣商议了一番,先下了一道旨意,让各地官员好生接收这些人口,给他们上户籍,办置田地,荒田和良田搭配分拨。
至于粮食这一块,他告诉当地官员,除了他们想办法自筹,朝庭也会想法子拨粮下去。
接收人口的旨意下去之后接下来就是筹粮了,去年光景还算不错,今年却很一般,加上打仗,今年的税赋比往年加了两成,百姓自己的日子已经过得十分艰难,不可能再从他们手中征粮。
从百姓手中征粮行不通,李世民就只能考虑从各地大族商贾手中征粮。
他一开始只打算在关中征粮,但看了归来的人口数量之后,发现单靠关中解决不了问题。
现归来的还只是部分人口,若真打败了突厥,届时只怕会有更多的人口归来,那时候更需要大量粮食,国家突然间增加这么多张嘴,单靠关中大户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只有全国同时筹备,才有可能度过难关,收接灾民的圣旨下去后的第二日,李世民召开了大朝会,这次朝会的宗旨就是讨论关于如何安抚灾民和筹粮的事。
大家讨论了半天,也没个人肯站出来担任这征粮官,李世民见没有人肯主动请缨,就点了温彥博的将,并让还在家养伤,未上朝的侯君集做他的副手。
温彥博被皇帝点将,一张脸顿时变得比黄连还苦,他是个地道的读书人,熟四习方俗,通人心理,以善词令而闻名,是个最讲究孔孟之道的人,突然接到这么个差事,可真是苦不堪言。
可他心里也知道,这事还真推拒不得,皇帝点他的将,多半是觉得他深谙世人心理,同时又怕他性情太温和,镇不住这些人,便派了侯君集做他的副手,可这个差事实在是烫手。。。。。。
“大临啊,不是朕故意为难你,而是这事,实在是非你莫属,我了解这些世家大户的性子,一味的和他讲理是行不通的,但是太狠了也容易出乱子。”
“这满朝语文武大臣,论起在世族中的人缘和威望,能和你比的还真找不出几个,朕先派你去,是希望你能晓之以理,和他们好好说,若他们愿意支持,那是皆大欢喜。”
“要是他们推三阻四,在这样的时刻想袖手旁观看热闹,那就怪不得朕不讲情面了。”李世民显然很理解温彥博的心里,散朝之后将他留了下来,语意深长的安慰了一番。
“臣理解陛下的心事,臣对这个差事没有怨言。”温彥博心里苦得像黄连,脸上却要表现得若无其事。
“理解就好,朕已经着人去喧侯君集了,一会你们俩见个面,好生商议一下,没几天就要过年了,这事不能拖,明天就开始吧。”李世民点了点头。
他的意思很清楚,征粮一事,就是先礼后兵,你们若是识相,一切好说,不识相,嗯?
侯君集接到命令的时候倒没有什么感觉,征调点粮食罢了,算什么大事。
以前随陛下出去打仗的时候,一旦补给跟不上了,他们经常要找地方豪强征钱征粮,等到温彥博和侯君集碰了头,瞧着他那不以为然的神色,面容愈发的苦涩。
“魏大人,我觉得这活应该你来干。”下朝的时候,温彥博碰到魏征,不由抱怨了一句。
“温大人说错了,这事还真只有你能上,我的脾气比较急,若真让我做主官,再配上侯君集这个煞星,那可就真是要出人命了。”魏征摇了摇头。
因为李世民已经铁了心要征粮,同时派出的人又是侯君集这等狠人,有心抵抗的人在他的铁腕镇压之下也很快屈服,没多久,就征到了不少粮食。
当然,这种简单粗暴的作风管用是管用,却也给侯君集、温彥博乃至皇帝招下了不少骂名,
侯君集么,他是个打仗的将军,自然不会将这些小事放在心。
温彥博是典型的书生,自然很在意口碑,这可事自他接手的那一刻起,就注定要被人抹黑,他心里再难受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李世民也很在意名声,但他此刻没有功夫去管这些,他现在全部的心事放在北伐上面,只要北伐之战胜利,现在有多少骂名,他日的美名都会加倍回来。
不过这段时间注定不会让他有好日子过,贞观四年初,北伐的战事没有什么新消息传来,武德殿却是出了大问题,那里突然起火了,
武德殿就是当年的齐王府,与东宫比邻而居,自李元吉死后此殿就被封了起来,现突然起火,只怕是有人利用李世民的注意力都在北伐上,趋机生事。
好在火势不大,很快就被控制,李世民沉着脸命人调查起火原因,自己则去了玉华山,当然不是去泡温泉,而是去粮草营那边看看粮草问题。
李世民并未乘坐銮驾,只带了为数不多的侍卫,轻装快马就出发了,他刚到粮草营门口,早已得到消息的长孙无忌和太子李承乾迎了出来:“见过父皇,见过陛下。”
“无须多礼,怎么样,这里一切可还顺利?”李世民从马上下来,看了面容黑了不少,也憔悴了不少的长孙无忌和长子,目光有些复杂的开口道。
“一切顺利,只是战事若不能在三五个月之内结束,咱们的粮食供应怕是有些困难了。”长孙无忌将他迎接行营之内,目中略带上了几分忧色。
他自认不是无能之力,可接任这个粮草总统筹官以来,真是呕心沥血,正值壮年之龄,都熬得身体有些扛不住了,头发熬掉了不少,白发都添了好几根。
第二百六十章 北伐大捷(下)
至于李承乾,他主要跟在长孙无忌身边学习,没有什么需要做的,但就这么看着,他都看得胆颤心惊,也是生平头一回真正认识到做一个太子的不容易。
“朕相信这场仗打不了这么久,即便真要打这么久,朕也会筹到粮食的。”李世民沉默了半晌,口中才道了这么一句。
“最近京里有了不少怨言,似乎都是针对陛下强行征粮的?”长孙无忌就着炭火,在李世面对面坐了下来,看了他一眼,接口道。
二月初的天气还相当冷,今年较往年更甚,尤其这地方又临近玉华山,周边人烟稀少,较城里更冷上几分。
李承乾还是个十二三岁的少年,长孙无忌怕把他冻出好歹,营帐内每天都烧着炭火。
“你也不是不知道朕的性子,只要是我想干的事,又怎会在意那些区区流言?只要北伐胜利,这一切都不是事,我相信药师不会让我失望。”李世民道。
长孙无忌张了张口,想说点什么,可他瞧了一眼李世民的脸色,终没有开口。
李承乾在旁听着父亲和舅舅的对话,心头有些不安。
过了年他就满十二周岁,虚岁十三了,虽未正式参与政事,可他八岁就被立为太子,身边的太傅老师,都是渊博大儒。
又跟着长孙无忌历练了几个月,基本该懂的事还是懂的。
这北伐之战就像一块巨大的石头,深深的压在他的父皇和一众朝臣们心上,只要捷报一日不传来,他们就一日不会安宁。
“高明,你跟着长孙大人也有些时日了,可有什么收获?”李世民大概也觉得这个话头有些沉重,并未多聊,问长孙无忌几句粮草上的问题,话锋一转,目光转到儿子身上。
“回禀父皇,儿臣自来到粮草营后,方知为君者不易,也更能体会父皇管理一个国家的艰难。”
“儿臣看到长孙大人每日从白天忙得半夜,有时候,手里拿着文书信件就那么靠着桌子睡着了,方知一个人,想做点事实在是不容易。”李承乾接口道。
“很好,你能看到这些,即表示这趟历练没有白来,你自到了粮草营之后,一共只回过宫两次,过年回去,也只在宫里呆了两天。”
“朕原本还担心你受不住这份苦,如今看来,却是朕小瞧了你,高明,你很好。”李世民静静的看了李承乾几眼,很是满意的伸手在他肩膀上拍了两下。
“父皇谬赞了,儿臣到了舅舅这里,方知自己需要学的东西太多,儿臣会努力去做一个太子该做的事,不会让父皇失望的。”李承乾连忙接口道。
李世民来到玉华山的李四日,前线传来捷报,北伐大总管李靖在阴山大破突厥大军,打进了对方的老巢,如此大捷,前线自然不会有片刻耽搁,信报以最快的速度被送往京城。
因为李世民就在玉华山,来京的加急边报都要往这里过。
为此,这份捷报还没到京城,就被李世民截了过去,他拿着这张捷报奏书,一双虎目被热泪给弥漫都没发觉,眼睛在那几行不多的字上,来回的看。
“陛下。”与他在一起的长孙无忌眼见他目中的泪都要滴到纸上了,不得不提醒一句。
他也被这巨大的喜讯给冲撞得脑子发昏,不过相对李世民而言,到底还好上一点。
“哦,辅机,你看看,药师,他可果然没有让朕失望,北伐胜利了,我大唐从此以后,再也不必时刻面临北方的掠夺和兵戈的威胁了。”李世民缓过神来,站在他身后的李承乾十分机灵的递了张脸巾过去,李世民接过来,胡乱擦了擦,将手中的捷报递给长孙无忌。
“是啊,这一仗,我们终于打赢了。”长孙无忌目中也隐有泪光闪烁,这一仗从去年九月打到现在,已差不多半年了。
这半年来,不只李世民一个人在呕心沥血,日夜不安,这满朝的文武大臣,同样都在忐忑不安。
尤其是长孙无忌和房玄龄这些主理大事的重臣,身体都快熬垮了,现终于看到捷报传来,内心的这份激动,实非旁人所能理解。
“王奇,备马,即可起程回京,辅机,这仗虽然胜了,后续收尾估计还需一段不短的时间,你手中的事一时还不能松懈,千万莫在忘形之下,让人给钻了什么空子。”李世民心里的激动过去之后,很快缓过神来,他吩咐侍去备马,随后又交待了长孙无忌一句。
“陛下放心,在大军没有归朝之前,臣保证粮草调配这一块不会出任何差错。”长孙无忌容色一整,连忙向李世民保证。
接着,京都发生了一件很奇异的事,原本应该由各驿道快马加鞭送到京都的北伐大捷,竟被皇帝亲手给带了回来。
李世民赶回来之后,不顾疲累,直接去了尚书省,六部尚书除了杜如晦因病不能长朝,长孙无忌在粮草营,其它人都闷着头忙碌着,连李世民进来都没发现,自然也就无人向他行礼。
李世民也不在意这些,他进来之后,开口第一句话就是:“北境传来捷报了。”
“陛下来了,臣等见过陛下,北境还没有捷报传来。”房玄龄等人以为李世民在问北境边报,下意识的接了一句。
“朕的意思是,北境传来捷报了,李靖的大军破了突厥的防线,打进他们的大本营啦,颉利可汗已经逃走,李靖派人前去围剿追击了。”李世民看了看眼前这几个尚不知情况的老臣,脸上不由自主的露出一股恶作剧般的笑容,大声重复了一句。
“真的?这是什么时候的事?臣,臣等时刻都在关注这北境消息,没见有捷报传来啊?”房玄龄和其它三个尚书都一脸茫然的朝李世民望了过来,以为李世民在开玩笑。
这么大的事,他们几个尚书不可能一点消息都不知道啊?要知道,这样的捷报传回来,城门外是要响起得胜鼓的,他们怎么可能一点消息都不知道?
“当然是真的,捷报在朕这呢,朕不是在玉华山么,先京城一步收到了捷报,就亲自把它带回来了,安排得胜鼓吧。”李世民瞧着这几人的模样,不忍再作弄他们,将怀里的喜报拿了出来。
第二百六十一章 举国欢腾(上)
几位尚书接过李世民递过来的捷报,看完之后,脸上的茫然和疑惑顿被巨大的惊喜所代替,大家的脸上很快浮出欣喜若狂的表情。
房玄龄更是激动得手都在哆嗦,这些日子里心里承受着巨大压力的人不只皇帝一个,他身为当朝宰辅,压力丝毫不在李世民之下。
自杜如晦病倒之后,两个宰相的事堆在他一个人的身上,每日都有数不清的事情等着他拍板决定,这些事,无论哪一件都不能出丝毫差错。
他每天都忙得脚不沾地,一天十二个时辰,花在吃饭和睡觉上的时间加起来超不过四个时辰,其它的时间他都在忙着公务。
忙还只是一方面,最难的是心里那份不确定的等待,现年刚刚迈进五十大关的他,近几个月须发熬白的数量比以前那些年加起来的总和都多。
可不管心里的压力有多重,他房玄龄在表面上都要装着若无其事,不能表现出半点不安和焦虑的情绪。
因为他是宰相,上要面对皇帝,下要面对文武百官,面上露一点怯,对上对下都会产生很大的心里干扰。
现这种煎熬终于过去了,肩上陡然一轻的房玄龄忽然有种放声痛哭一场的冲动,目中热泪不知不觉的滚了下来都毫无所觉。
对此深有体会的李世民很理解他的心情,他走到房玄龄身边,伸手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
房玄龄终于缓过神来,这一回缓神,才发现泪水不知何时竟然蒙了眼。
他顾不得体统,撩起衣袖,在脸上胡乱擦了擦,颇有些不好意思的对李世民开口道:“抱歉,陛下,臣失仪了。”
“没关系,我理解,这段时日辛苦你了,得胜鼓敲响之后,你可以暂休息两日,粮草那边有辅机在,不会有什么岔子,这两日你先缓口气,养养精神,等你缓过来之后咱们再来商议后续事宜。”李世民深表理解的摆了摆手。
其它几名尚书心里的激动也不见得比房玄龄少,看到奏报的刹那间,大家的眼眶都不知不觉变得湿润起来,最难熬的时光终于过去了。
这一刻,大家心里都明白了一件事,北伐落下序幕了,大唐将要真正迎来真正的盛世了。
接下来自然就是命人去敲得胜鼓,得胜鼓一响,整个长安城,不论平民百姓,还是王公贵族,在暂短的惊愕之后就被巨大的喜悦所充斥,大家都知道了一件事,北伐胜利了!
无数的百姓从家里冲了出来,涌上街道,大家或哭或笑,或喊或跳,还有些人相互拥抱在一起,尽情的宣泄着内心的喜悦。
突厥,是一座沉甸甸的压在大唐官民心上的山,现在这座山终于被搬开了。。。。。。
宫里自然也听到了得胜鼓的声音,自去年四月搬进大安宫之后,便没理会过外面诸事的太上皇李渊推开身边正在往他嘴边喂水果的妃嫔,起身站了起来,走到殿外,口中喃喃的道了一句:“是得胜鼓的声音,刘凤,是得胜鼓的声音,对不对?”
“回陛下,正是得胜鼓的声音。”刘凤是他身边的老太监,闻声恭恭敬敬的答了一句。
“这么说来,是北伐胜利了?我大唐,真的打败了突厥?”李渊不太确定的问。
他并没有忘记,武德七年的时候,因突厥的大军差点打到了长安城,朝庭上下,文武百官,包括当年的太子建成,都有迁都之意,只有次子世民,坚决反对。
他同样没有忘记次子登基不过两月,突厥大军就突然兵临城下,长安城危在旦夕的情境。
如今不过三年多的时间,李世民他就一血全耻,将昔日突厥加在大唐身上的所有羞辱都讨回来了么?
“应该是这样。”刘凤答道。
“哎,二郎果然比朕强。”李渊脸上的神色不断变幻,最后化为一声叹息。
去年四月自迁宫之后,他便没有再出大安宫一步,除了有避嫌之意外,何常心里不是有怨。
他怨儿子无情,容不得他这个父亲,连他身边的老臣一个个都清理了,却从不肯去想当年跟着他的那些老臣,是不是有错在先。。。。。。
李世民后宫的妃嫔们也听到了得胜鼓的声音,长孙皇后带着女儿和尚未满两岁的幼子走到立政殿外,望着太极殿的方向,略带着几分哽咽的道了一句:“陛下熬了这么久,终于熬过来了。”
“母后,是北伐传来大捷了么?”已经九岁的长乐公主站在长孙皇后的身边,开口问了一句。
“不错,这是得胜鼓的响声,此鼓非大捷不可敲响,在母后的记忆中,这我大唐立国以来,第二次被敲响。”长孙皇后的目中亦隐有泪花闪烁。
丈夫这一段时日的焦躁和不安她都瞧在眼里,却找不到什么合适的语言安慰,北伐之战没有分出胜负之前,任何劝谏都起不了作用,她除了默默的陪着丈夫等之外,什么也做不了。
“第一次是什么时候?”长乐公主好奇的问了一句。
“第一次啊,那是你父皇为主帅,率军攻打洛阳的时候,那一战打了一年多才落幕,攻下洛阳的捷报传来的时候,京里就敲响了得胜鼓。”
“洛阳之战的胜利,预示着我大唐终于完成了统一,北伐大捷,将预示着,我大唐的正式崛起,丽质,雉奴,你们的父皇,确实是个了不起的帝王。”长孙皇后道。
李丽质听了长孙皇后的话,目中闪过强烈的崇拜和自豪,至于尚不足两岁的雉奴,自然是什么都不懂,唯有感受到母亲的心情不错,他也跟着哇卡卡的笑了起来。
不说立政殿这边的事,但说兰秀宫的杨淑妃,她听到得胜鼓响起的声音,失态的从宫里跑了出来,她望着皇城之外的方向,目中的泪哗的一下,就这么骤不及防的流了下来。
“母妃,这是得胜鼓的声音,北伐大捷了!”正好在她这里的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