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盛唐贤后-第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八月初,李世民召来李靖,言辞恳切、语意深长的对他开口道:“药师,自朕登基以来,你虽领有尚书之职,却未曾在朝呆过一日,一心一意居于玉华山中,帮着朕养马练兵。”
“历经三载,如今终有所成,朕此先向你道声谢谢。”话毕,抱拳朝李靖拱手行了一礼。
“陛下折煞微臣了,臣身为武将,当年的渭水之盟不仅是陛下的心头是之痛,臣亦深感为耻,为陛下操练兵马,是臣的本分。”李靖吃了一惊,连忙闪开,一脸惶恐的拱手接口道。
“药师不必自谦,这一礼朕揖得诚心诚意,你也知道,朕登基的路程并不顺利,登基这几年来,内忧外患从未少过,渭水之盟就像一个根深深扎在朕心里的刺。”
“一日拨不出来,朕的心里就一日不得安宁,如今机会来了,这几年下来,药师你已为朕练出一支强大的骑兵。”
“而我大唐经过这三年多的休养,国库已差不多恢复了元气。”
“突厥可汗颉利这几年来,为了想尽快掌握整个草原,不断的打压各族,排除异己,引得草原各部都怨身载道。”
“再加上今年他们遭了灾,此消彼长,优势已经转到了我们这一边,这个时候我们挥兵北上,很有可能一举击溃颉利。”
“粮食兵马朕已准备妥当,现就缺一名领兵的主将,药师,朕想命你为北伐的行军大总管,你可敢接此重担?”李世民摆了摆手,目光灼灼的盯着李靖开口道。
“蒙陛下信任,臣愿为陛下赴汤蹈火,万死不辞。”李靖单膝跪地,以军礼行礼。
“哈哈,甚好,有药师挂帅,朕相信此战定会如我君臣之意,不日朕将颁布旨意,封你为北伐行管大总管,不过北伐事大,此事朕尚需与诸众好好生商议一番。”李世民大喜过望,一边伸手将李靖扶了起来,一边哈哈大笑着开口。
三日后,李世民将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信得过的重臣招到甘露殿,透露了自己准备北伐的心事。
其实他即便什么都不说,深知他心事的房玄龄等老臣瞧着他近一两个月的动作,心里也早有了数,几人听完他的话也不惊诧。
大家略略沉吟了片刻,兵部尚书杜如晦第一个接口:“北伐是大事,现确是最恰当的时机,臣支持陛下北伐。”
“臣等附议。”房玄龄、长孙无忌等同声接口道。
“朕就知道,你们会支持,后日的朝会朕就正式向众臣宣布此事,北伐是朕登基以来,最重大的一次军事行动,朕为了它,已经整整准备了三年。”
“此战若胜,我大唐的盛世将由此开启,周边各国再也不会有人敢觊觎我们,挑衅我们,同理,此战若败,朕和诸位的前程也只能到这里为止了。”
“为此,这一次需要我们君臣一心,以举国之力来支持此战,不管是粮草运输,还是各地战情搜集等等方方面面,都不可有半分疏忽。”李世民缓缓开口道。
两日后的大朝会中,李世民宣布了自己北伐的计划,他的话刚说完那会,朝堂上静得连个针落下来都能听到,没有一个人开口接放。
突厥对在坐的诸人而言,就像一座沉甸甸的压在胸口上大山,让他们喘不过气来。
自东突厥正式崛起之后,这十几年来,大唐一直处于他们的威胁之中。
大唐与突厥交界的城池,几乎每年都要面临突厥的袭击和掠夺,大唐的守兵能战胜的时候屈指可数,百姓们时刻面临性命的威胁。
武德九年,突厥二十万大军突然兵临城下的情景仿若就在眼前,要说朝臣们心里不愤怒,不恨他们是不可能的,大家都是中原人,都是自认受着孔孟文化熏陶长大的文明人。
谁能忍受被一个在大家的眼里,尚未完全开化的野蛮人这样欺凌?
可是没有办法,突厥人的战力实在太强大了,他们打起仗来悍不畏死,像野兽一般的凶猛残忍。
再上他们几乎是全民皆兵,大唐防守尚且困难,想打进草原,进入他们的腹地,彻底击败他们是何等困难?
“怎么,大家都被突厥给吓破了胆,连句话都不敢说?”李世民见偌大的朝堂竟无人一开口,心头顿时冒出一股怒意,威严的目光缓缓从众人身上扫过。
“臣房玄龄,臣杜如晦,臣,长孙无忌,支持陛下北伐。”李世民的声音一落,房玄龄,杜如晦和长孙无忌就站了出来。
第二百五十四章 北伐(下)
“臣,萧瑀,臣温彦博支持陛下北伐。”宰相萧瑀和御史大夫温产博同时站了出来。
“臣,魏征支持陛下北伐。”新上任不久的秘书丞魏征站了出来。
“臣李靖,臣尉迟敬德,臣长孙顺德,臣柴绍支持北伐,我等愿领兵出征,为陛下,为大唐肝脑涂地,在所不辞。”武将们也纷纷站了出来。
“臣等支持陛下北伐。”其它还犹豫没动的大臣们不管心里乐意不乐意,他们看见三省六部中的主要官员和武将们都站出来支持,大家也只能跟着表态。
“很好,既然大家都表了态,从即刻起,北伐将是我朝第一重要之事,朕不管在此之前,你们各自之间有什么矛盾的,或心里有什么小九九的,全部都给朕收起来。”
“朕不是不讲理的人,讲究先礼后兵,现把丑话说在前头,北伐期间,不管是什么人,以什么理由干了不利于北伐之事,一旦被查实,皆以叛国罪论处,诛九族。”李世民扫了百官一眼,一脸凌厉的开口道。
“臣等谨记陛下教诲。”众人心头一凛,立即表态。
李世民宣布完这件事之后,接下来就开始点将,他任命刑部尚书李靖为北伐主帅,柴绍为胜州道行军总管,李世绩为通漠道行军部管,李道宗为大同道行军总管。
卫孝节任恒安道行军总管,薜万淑任畅武道行军总管,尉迟敬德为襄州都督,即襄州行军总管,共计二十万大军,奉李靖为主帅,由他统一节制,长孙无忌为粮草总调度官。
李靖、柴绍、尉迟敬德,卫孝节,薜万淑等上前接印受命,于八月二十日,分批开拨,朝北进发。
李靖临行之前,又被李世民请到了御书房详谈了一次,具体谈些什么无人知道。
“辅机啊,北伐之战终于开始了,可朕这心里啊,七下八下的,慌得狠。”待各路大军都行离去,主帅李靖也出发之后,李世民将长孙无忌召到甘露殿,轻叹了口气。
自决定北伐以来,他就从未在人前流露出过半丝不安,仿若这一切他早已是智珠在握。
只有他自己才知道内心的沉重,在场的文武大臣,比他对突厥更为了解的除了北伐主帅李靖之外,大概不做第二人想。
突厥哪怕此时此刻内忧外患,问题重重,却也绝不是谁都能啃下来的肥肉。
颉利这几年因手段太过残暴,一味排除异已,惹得各族首领十分不满,可他的铁腕同样震慑了许多人。
恨他的人不少,怕他的人更多,他麾下的二十万铁骑骁勇异常,李世民为了打这一仗,事先已不知给自己做了多少次心里建设。
“陛下,世相信我们不会败的。”长孙无忌很了解李世民的心情,他心里同样很没底,很慌,这一战没有结束之前,谁也不敢保证胜利就一定在自己这一方,他听完李世民的话,沉默了片刻,才接口道。
“朕也相信,你是本战的总粮草调度官,马上就要长驻粮草行营,关于配合这一块,除了戴胄、玄龄和杜如晦他们外,朕也是你最强而有力的后援,你不必有任何后顾之忧,”李世民道。
“臣知道,陛下请放心,臣现在虽是文臣,实际也武将出身,其它人都觉得臣行事手段太过强硬,唯有陛下总担心我绵软。”长孙无忌闻声不由笑了一笑。
“哈哈,和你说了会话,心里不自觉的就松快了许多,对了,乾儿现年实龄已经十一,虚岁十二了,身为太子这个年纪实在不算小了,朕想让他跟在你身边历练历练,你可愿带他?”李世民哈哈一笑,复想起自己的儿子,又道了一句。
“太子殿下懂事聪慧,有他跟在臣身边时常提醒,臣是求之不得呢,又岂有不愿之理?”长孙无忌连忙接口道,这时候的李承乾聪慧懂事,上到皇帝,下到朝臣,对这个太子都很满意。
“那就这样说定了,你先去粮草行营,过两日我就让人送太子过去。”李世民点了点头。
长孙无忌离开之后,李世民去了皇后的立政殿,自决定北伐以来,他已有一阵子没有去过任何妃嫔那,也没有召人侍过寝。
每日批完奏折,就召大臣在甘露殿讨论关于北伐的一应事宜,经常一讨论就到半夜,连皇后这里都有二十余日没来了。
“见过陛下,陛下圣安。”李世民过来的时候,也没让人通知,就这么来了,立政殿的宫女太监们突然看到他,都吓了一跳,连忙伏首请安。
“都起来吧。”李世民脚下不停,一边大步朝内殿行去,一边开口道。
他进长孙皇后的寝殿的时候,长孙正在小花厅内逗弄刚一岁多的幼子,听到门口的人请安,这才知道皇帝来了。
她连忙走过来向李世民行礼:“见过陛下,臣妾不知陛下前来,未得出迎,还望恕罪。”
“起来,起来,你我之间,何必讲究这些?最近太忙,大半个月都没来你这,也没见过雉奴,这小子怎么样?最近可还乖?”李世民一把将她拉了起来,携她一同走到儿子身边,伸手捏了捏他越长越漂亮的脸蛋儿。
“挺乖的,雉奴在臣妾肚子里的时候就比他的几个哥哥姐姐乖巧,很少折腾臣妾,现在出生了,愈发的懂事,他除了饿了或者是尿了,其它时间基本不会哭闹。”长孙皇后的目光落在儿子身上,脸上的笑容明媚如花。
“嗯,确实是个可人的小子,就是长得秀气了些,眉眼轮廓都比较像你,不是太像朕。”李世上看着在榻上爬来爬去的儿子,有些不满的捏了捏他的白嫩的脸蛋。
“像臣妾不好?臣妾的容颜有碍观颜么?”长孙皇后闻声有些不高兴的瞪了丈夫一眼。
“哈哈,皇后容貌无双,像你自然是好的,只不过雉奴是男子,相貌英武些更好。”李世民瞧着妻子娇嗔溥怒的模样,心头微微一荡,不自觉的伸手握住了她的手。
说起来李世民都快一个月没有沾过女色了,现瞧着轻嗔浅怒的妻子,心头涟漪顿生,眼眸都不自觉的暗了一暗。
第二百五十五章 争宠(上)
早与丈夫默契无比的长孙皇后与他的视线一触,心头顿时一跳,面颊亦不由自主的微微一红,她看了正在榻上玩得欢的儿子一眼,嗔了丈夫一眼,轻轻将手抽了回来。
长孙抽回手后,眸光微微一转,适时转开话头:“陛下这时候过来,想必是有什么话要和臣妾说吧?”
“嗯,还真有点事要和你说,高明今年已经十二了,身为太子,到了这个年纪朕觉得应该让他学着去理点政事了。”
“现北伐之战已经掀开,辅机是北伐的粮草总调度官,朕想让他跟着辅机历练历练,你意下如何?”说起正事,李世民顿将内心的涟漪压了下去,正容和妻子商量。
“嗯,高明确实不算小了,陛下觉得可以让他下去历练就放下去历练,臣妾没有意见。”长孙皇后听得一怔,随后笑着接口道。
“高明自出生到现在,一直跟在你身边,从未有过一日离开,粮草营虽就在京郊,可离皇城也有好几十里路,他去了那里,你听怕十天半个月都难以见到他一面,你一点都不担心惦记?”李世民有些迟惊讶的看了她一眼。
“有什么好担心的,高明是太子,这些本就是他应尽的义务,在民间有句俗语叫慈母多败儿,怎么,在陛下眼里,臣妾就是这样一个分不清轻重的人?”长孙皇后白了他一眼。
“观音婢。。。。。。”李世民瞧着妻子轻嗔浅怒的模样,眼神又暗了下去。
太子李承乾去了粮草营随长孙无忌历练一事,很快在宫里刮起了一阵旋风,大凡有儿子的宫妃里心里或多说少都有些泛酸。
李承乾虽为太子,但他实岁才十一,虚岁亦不过十二,这点年纪像北伐这样的大事陛下都愿让他去跟着历练,可见心里是真的对这个太子期望甚高。
韦贵妃,燕贤妃也就罢了,他们的儿子还小,燕贤妃的儿子李贞才两岁多,韦贵妃的儿子李慎则还差半个月才满一岁,想嫉妒也找不着理由。
真正心里郁悴的是阴德妃和杨淑妃,阴德妃的儿子只比太子小三岁,杨淑妃的儿了则只比太子小十个月,同是皇子,太子被皇帝这样看重,其它的儿子皇帝则像看不见一样,她们心里如何能平衡。
“母妃,儿子听说大哥被父皇安排到粮草营历练去了,儿子也想去军营历练历练。”李承乾被送到粮草营的第三日傍晚,蜀王李恪下学后来到兰秀宫,对杨淑妃开口道。
他这些年在杨淑妃的悉心教导下,文才武略都学得十分用心,李世民稍稍年长一些的皇子中,以他、太子和越王李泰最为出众。
李泰在文这一块极有天份,真论起诗词歌赋的天赋造诣,李恪和李承乾都逊他不只一筹,但文武综合来看,却是李恪最为出众。
尤其是骑射兵略,不仅国子监的授课老师多有夸奖,李世民也不只一次夸过他。
十一二岁的年纪,在平常人家或许还是懵懵不懂事的少年,可对于皇家人来说,争风较劲之心早生。
“恪儿,这事母妃帮不了你,若没有太子去粮草营一事,以你的性情,此时主动去向你父皇请缨,说你想去军中打熬历练一番,你父皇多半会对你另眼相看。”
“但是现在,不管是我,还是你自己去找陛下,都会在他那里留下一个起心不纯,一味与太子较劲争锋的印象。”杨淑妃看了儿子一眼,淡淡的道。
“那母妃。。。。。。”李恪一呆,在此之前他真没有想过主动去向父皇请缨,前往军营历练。
他虽比一般的同龄人懂事聪慧,可到底是还差两个月才满十一周岁的少年,心事没有那么缜密,也有些吃不得那样的苦。
“之前我没有提醒过你也是没有料到陛下会对太子这般看重,皇后也舍得她捧在掌心的嫡长子去吃这样的苦,不过没关系,来日往长,你先努力学好本领。”
“现北伐是我大唐、也是陛下心里最重要的事,在此期间陛下若要考校你们的功课,多半会问你们一些关于北伐的问题,你近期不妨在这方面多些下苦功。”
“至于太子那边的事,皇后和陛下如此器重他们的嫡长子,却忘了他们还有个儿子只哥哥小了一岁多,这个时候,他心里不可能没有半点不舒服。”
“至于你,切记,不可多讨论太子的半句是非,不管听到谁讨论这件事,你都不要参与进去,安安心心的学习方是正途。”杨淑妃一脸平静的接着往下道,唯有说到最后一句的时候,有几分警告之意。
“儿子明白了,儿子多谢母妃的教诲,儿子会努力学习,不辜负母妃的期盼。”李恪看了杨淑妃一眼,心头一紧,连忙俯首认错。
“起来吧,你年纪尚幼,很多事想不通也是情理之事。”杨淑妃摆了摆手。随后母子俩说了会闲话,杨淑妃又留儿子在这用了晚膳,才让他离去。
“娘娘,殿下越来越懂事了呢。”待李恪离去,蓝翊走了过来,笑着道了一句。
“心性不够稳,还是急躁了些,虽然我已告诫过他,但这孩子表面认错,内心却仍有些不服,在他看来,他大概觉得自己才学武略,样样不在太子之下,同样都是皇帝的儿子,为何太子能出去历练,他就不能。”杨淑妃摇了摇头。
“殿下还小,慢慢大些,这些道理他就会懂了。”蓝翊道。
“是啊,确实还小,还差一个多月才满十一周岁呢,这年纪的孩子,有些争强好胜确没有什么错,想当年,他外祖。。。。。。”杨淑妃看着儿子,却是不由自主的想起自己的父亲。
无论在外人眼里,她这个父亲有多少不是,但他对自己是真的没话说,她少年时期,不只一次听母后说过父皇少年时的趣事,父皇有兴致的时候,也会和她说说他少年时期的意气风发。
从某种角度来说,她的夫君和她的父皇,在年少的时候是很像的,都一样的明亮耀眼,一样的才华出众,甚至连夺权上位的方式都很像。
唯一不像的是,李世民比她的父皇更听得进劝诫,也更能压制自身的欲望。
第二百五十六章 争宠(下)
而她的这个儿子李恪,身上无疑同时承载了这两代帝王的性格,他聪明,有才华,还勤奋好学,同时性格也张扬……
可是恪儿啊,目前的你尚不具备张扬的本钱啊。
杨淑妃由儿子想起隋炀帝,又由父亲想到儿子,心情起伏不绝,一双好看的峨眉不由自主的颦了起来。
她是希望儿子出众,希望他能得到皇帝的另眼相待,也希望大臣们能看见儿子的好,但,她却不希望儿子太掐尖,不要事事争强好胜。
他既不嫡,又不长,若是处处争强好胜,处处想压太子一头,别说出头,到头来能否安稳终老都是未知数。
“娘娘,娘娘。。。。。。”蓝翊见杨淑妃说着说着就突然走起神来,自己唤了半天她都没反应,不由微吃一惊。
“我没事,想起了些往事罢了。”杨淑妃回过神来,摆了摆手。
不说杨淑妃的心事,但说赵王李泰,他此时的心情实在不怎么好。
自贞观元年,他和太子在学堂外打了一架、被母亲唤过去好生教训了一顿之后,李泰和太子已有一年多相安无事。
在长孙皇后被禁足的那段时间里,兄弟俩的关系更是难得的达成了统一战线,变的空前和谐起来。
可皇子之间很难一直保持感情莫逆,尤其是他们这种年纪相差不大、又都是嫡出的皇子。
攀比和竞争之心就像与生俱来的本能一般,深植于他们的心。
李泰自幼多慧,不足十一之龄,四书五经,诗词歌赋,他已背得滚瓜烂熟,除此之外,诸多史记杂谈,他也看了不少,词赋文章,已能信手拈来。
在他看来,父皇的一众皇子上,单以才华而论,无人能出其左右,大家都是嫡出的皇子,父皇和母后,怎能如此偏宠太子一人呢?
虽说立嫡长是老祖宗们定下的规矩,可父皇也不是长,他不一样登上了皇位?
说白了,能坐在帝位上的那个人,不一定是嫡长,而是要看有没有真本事。
父皇能上位,就是他的手段比息王高,能力比息王强,尚不满十一岁的李泰小孩童在看见太子哥哥被父皇安排到粮草营跟着舅舅长孙无忌历练后,心态变得空前的不平衡起来。
倘若说以前他心里对太子只有些许不服,现在则被激起了强烈的不甘,他明明各方面都不比大哥差,只因比他小了一岁,就要处处被压制,这种感觉让他很不舒服,也很不甘心。
不过这孩子到底是聪明孩子,再不甘心,也知道公然去挑衅太子,或者到父皇母后面前去挑拨,去搬弄是非,是极其愚蠢的行为。
这样的作为不仅不会对太子的地位构成影响,反而会让自己越来越不招人喜欢,父皇和母后也绝不会喜爱一个挑拨是非,无中生有的儿子。
不能挑拨是非,也不能无中生有的去中伤太子哥哥,怎么办呢?嗯,目前唯一的办法就是多在父皇和母皇面前刷存在感,多在他们面前表现自己。
才十岁多一点的李泰孩童此时尚未开府,身边也没有什么詹事,参谋之类的人存在,他想争宠,完全只能靠自己,思来想去,最后也只找到这么个办法。
于是,自太子李承乾去了粮草营之后,李泰往长孙皇后的立政殿就跑得格外勤奋。
他每日下学必会到立政殿呆个把时辰,不时陪着幼弟玩,就是说宫外各种好玩的事给长孙皇后听。
李世民几次过来立政殿,都看到妻子和幼子被四子给逗得哈哈大笑的情景,这让原本就很喜欢李泰的李世民对这个儿子愈发的满意起来。
李世民身为帝王,一高兴就免不了会考校儿子,面对他的考校,李泰总能对答如流。
即便李世民偶然问起北伐之事,这个尚不满十一岁的少年也能给出几句颇有见地的见解。
“不错,不错,青雀,你和恪儿最近进步都很大,你在文史方面的造诣,更让许多中了举的人都有些望尘莫及。”李世民听了之后,大为欢喜,忍不住连连赞叹。
最近他几个儿子学习都很用功努力,每次考校的时候,明显看得出来较以前大有长进,其中李恪和李泰的进步最为明显,对此,李世民是深感欣慰。
他本身就是个很自负很有才华的人,自认龙姿凤貌,自然不喜欢自己生的儿子是蠢货。
为此,儿子们越出众,李世民心里就越欢喜,与他心事不同的是长孙皇后,她初见李泰来立政殿来得这么勤,每次来都要呆上老半天,才依依不舍的离去,心里是颇有几分感动的。
她以为次子是越大越懂事,眼见太子哥哥去了粮草营,不能时刻在她面前尽孝,他就多担待了一些,多陪陪自己和幼弟。
可紧接着她便发现,只要皇帝过来,李泰的注意力立即就会转移到李世民身上去。如此几次之后,哪怕她不愿去想,儿子小小年纪,就这么多的心机盘算。
但她骗不了自己,她知道次子这段时间的表现是在刻意在讨好自己,讨好皇帝。
而他为什么会这样做,事情很简单,因为太子被送到粮草营历练去了,这孩子里心里不忿,他要证明自己不比太子差,不仅是他不忿,兰秀宫和芷曦宫那边只怕心里都不太舒服。
古往今来,太子的位置可以说是最不好坐的位置,纵观今古,能顺利上位的太子可谓是屈指可数。
他们不仅要面对庶出兄弟们的明枪暗剑,哪怕是一母同胞的兄弟,长大之后,为了帝位自相残杀的也不在少数。
高明早早被立为太子,到底是福是祸,实不好说。
只不过这种念头长孙皇后只能在压在心里,对外她是半点都不能透露的,包括丈夫。
“青岚啊,以后青雀再过来请安的时候,就把雉奴带到出去,没什么事让他请完安就回去吧。”九月底的一天,待次子和丈夫一起喜笑颜开的离去之后,长孙皇后淡淡的吩咐了青岚一句。
“娘娘,你这是?”青岚吃一惊。
“没什么,按我的吩咐做即可。”长孙皇后没有多做解释。
第二百五十七章 高阳出世
李泰、李恪他们此时都很年幼,即便有争宠之心,最多就是在李世民面前卖弄一下才学,刷一下存在感,掀不起什么风浪。
李承乾此时尚是冰雪聪明,尊师重道的五好少年,太子之位稳如泰山,长孙皇后虽对未来略感忧心,可瞧着长子现在的模样,倒也不甚焦虑。
时间继续向前滑行,转眼就到了十月中,北伐大战已经打响一个多月,战事进展并不算顺利,突厥确实块难啃的骨头。
大唐的兵马到达前线之后,双方已打了数仗,各有胜负,一时之间,大唐尚看不到什么胜利的曙光,战事暂呈胶持之态,李世民的心情也随之变得暴躁起来。
北伐是他上位以来所做了最重大的一个决策,为了这个决定,他秣兵历马,苦苦隐忍了三年,若这一仗不能胜,李世民都不敢想象接下来他要面对会是什么样的局面。
可时光不会因为任何人的心情而停止流淌,哪怕这个人是帝王也一样。
十月底的时候,长孙皇后再次查出身孕,脾气暴躁的李世民听到这个消息,情绪顿时平复了许多。
孕事代表着新生,新生则代表着新希望,皇后在这个时候有了身孕,也许是意味着北伐的战事会有新的转机出现。
不过他的期待的新战机没有到来之前,他的后宫倒是发生了一起让他颇有些尴尬和没面子的事。
一个被充入后庭的宫女,在十一月初为他诞下了一个女儿。
这个宫女是贞观元年因家人获罪而被没入宫廷的,在尚衣局那边做事,相貌甚是美丽,鉴于她平日不多言也不多语,此事没有发生之前,她并不引人注目。
今年年初,李世民有一次喝多了点酒,感觉有些燥热,就出来吹风,无意间与这位宫女撞上。
当时本就有些醉醺醺的他瞧着这位宫女袅袅的身影和秀丽的姿容,心里不知怎么突然就生出了一股邪火。。。。。
甚少打野味的李世民当时就宠幸这名宫女,事后些接受不了自己孟浪的行为,也就没给这位宫女何名分,像什么事没发生一般,让她走了,他万没有料到,春宵一度,这位宫女竟有了身子。
没有名份的宫女有了身孕,在后庭的日子无疑是难过的,不过大家都知道她肚子里怀的是龙种,虽有各种冷言冷语,却也没人敢动她肚子里的孩子。
就这样,十月怀胎,这名宫女于尚衣局内诞下了一女,并在产生的时候,不幸发生了血崩,又没有太医及时抢救,最后导致身亡。
之前因皇帝宠幸之后一言未发,没有给她任何名分,宫里也没人敢和长孙皇后说。
现孩子生出来了,她的生母又没了,这事就必须报给长孙皇后了。
长孙皇后听完事情经过之后不由微微一呆,她着实没想到一向守规矩的丈夫竟干下了这等糊涂事。
他是帝王,宠幸个宫女本不是什么大事,问题在于他宠幸了人家,又当成什么都没发生一般,把人家丢在一旁,不闻不问,这实在是。。。。。。
这一瞬间,长孙皇后都找不到什麽合适的言词的形容自己的丈夫。
不过她身上背着贤后之名,这种事又已经发生,再追究已没有任何意义。
长孙皇后只能压下心头那古怪的不适之感,主动和李世民说起此事,想和他商量,将此女放给某个没有子嗣的妃嫔好生养起来,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他的血脉。
李世民突闻此事的时候颇为尴尬,当时只顾一夜风流,清醒之后觉得自己这事做得很不成体统,就没吱声,现听说那名宫女给自己诞下了个公主,还血崩身亡,心头顿生愧疚之情。
“抱歉,皇后,这事,朕确实做得不妥当,韦嫔膝下尚无子嗣,这个孩子就暂交给她扶养如何?”李世民尴尬愧疚之余,又觉得颇有些对不住妻子,他悄然瞄了妻子一眼,有些不意思的开口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