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盛唐贤后-第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善,娘娘里面请。”方丈大师微微一笑,伸手朝长孙皇后做了一个请的姿式,长孙皇后随着他走进了大雄宝殿。

    长孙皇后所不知道的是,在她随着方丈进去的时候,离此不远的西南角的一辆马车上,有个人用一种非常复杂的目光一直在追逐着她。

 第二百四十九章 再见宇文乔(下)

    这个人便是宇文乔,在此之前,她并不知皇后今日也会来参加沐佛节。

    她的婶婶李氏察觉到她的目光,有些惊讶的问了一句:“六娘,你认得皇后娘娘?”

    “认得,当年在洛阳,大家打过几回照面,一起打过马球,也蹴过鞠。”宇文乔收回视线,略带着几分自嘲的开口。

    李氏听得微微一怔,旋即又了然,也对,这宇文家的宇文述父子和长孙家的长孙晟、长孙炽等当年都是前朝皇帝身边的宠臣。

    长孙家和宇文家更是当世排得上号的豪族,宇文乔和皇后的年纪又相差无几,彼此认识也不足为奇。

    宇文六娘和皇后是旧识,她现又是和离独居,不如带她去和皇后打个照面?

    若是皇后看见她,念及旧情,说不定会出面帮她选一门合适的亲事?

    李氏虽不在意家里多一口人吃饭,但以宇文乔的年纪身份,一直住在自己家里显然也不是那么妥当。

    李氏抱着这样的心事,微微沉默了片刻,便又试探着开口问了一句:“既然你和皇后是旧识,一会等皇后礼完佛,咱们找个时间去见见她如何?”

    “皇后性情最是温和不过,对昔日旧友也颇为照应,我听闻韩家的三娘子就因当年和皇后有交情,她到长安之后,见了皇后两回,她的夫婿子女都受益良多。”

    宇文乔下意识的就想拒绝,她和长孙皇后认识不假,可她们之间却无半分交情,不仅没有交情,还可以说是旧怨重重。

    但不知为何,拒绝的话说到口边又被她咽了回去。

    长孙皇后的贤后早已传遍全国,正好,她也想见识一个,这位贤名远播的昔日旧友见到自己时,会有什么表现。

    “好。”宇文乔心中快速的转了几个念头之后,笑着点了点头。

    长孙皇后对此一无所知,她入殿之后,分别为李承乾和李元吉各点上了一盏油灯,并捐上香火钱若干,又佛前闭目诵了几遍经文,随后去了法会现场,听方丈主持说经讲法去了。

    因法会下午还有一场,香客大多都在庙里用午膳,长孙皇后也不例外,用完素斋,回到方丈拨给她的静室,准备小憩片刻。

    却在这时候,候在外面的宫女来报:“娘娘,郢国公夫人携她的侄女过来给娘娘请安。”

    郢国公夫人?宇文士及的妻子?宇文士及的继妻是李世民的一位远房族叔的女儿,长孙皇后见过她几回,彼此并不陌生,为此,听了宫女的禀报后便开口道:“请她们进来吧。”

    李氏的侄女,长孙皇后下意识的以为是李家这边的人,可等李氏带着宇文乔走进来的时候,长孙皇后顿时愣了一愣,她着实没想到随李氏进来的会是宇文乔。

    青岚和阿丑一看到她目中顿时浮出怒意,别人不清楚宇文乔和自家娘娘的恩怨,她们可是再清楚不过了。

    宇文乔与长孙皇后的梁子可谓是自长孙皇后当年头一回回长安,彼此就结下了。

    “郢国公李氏,携侄女宇文六娘叩见皇后娘娘,娘娘圣安。”李氏倒是没有注意到这些,她一进门,就拉着宇文乔躬身拜了下去,双手交合,头伏于手背,恭恭敬敬的朝长孙行礼。

    长孙皇后因心里太过惊讶,一时竟忘了叫她们起身,直到李丽质这小姑娘轻轻伸手扯了扯她的衣袖,长孙才缓过神来:“起身吧,不必多礼,青岚,赐坐。”

    “谢娘娘。”李氏抬目悄然看了长孙皇后一眼,发现她面色如常,并无什么不愉之色,悬着的一颗心终放了下来。

    适才皇后半晌都没开口让她们起身的诡异沉寂让她心里很是不安。

    “宇文六娘,一别多年,你一切可好?”待大家坐下之后,长孙皇后的目光落在宇文乔身上,微笑着开口问了一句。

    一别经年,再见宇文乔,长孙皇后除了最初的惊讶之后,心里并无太多波澜。

    昔日彼此间的斗争在她看来不过是女儿家的意气用事罢了,和真正的家国大事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

    李家连宇文士及都能重用,连阴德妃这样的仇人之女都能娶进门,封了妃,她和宇文乔之间年幼时的那些意气用事又算得了什么。

    “劳烦娘娘挂念,民妇一切皆好。”宇文乔的心情显然没有长孙皇后这般平静,她极力忍耐,才敛下眼中汹涌的情绪,垂眉顺眼的接口道。

    “时间过得真快啊,一晃十几年就过去了,想当年,我们还都是懵懵不谙世事的少年,如今再行回首,青丝都快成白发了。”长孙皇后看着脸上已有了些许岁月痕迹的宇文乔,心生感慨。

    “。。。。。。”宇文乔。

    “六娘,你当年和皇后娘娘?”从皇后那出来,李氏终于发现了她这个大侄女的不对头。

    皇后除了初见她们时有些失神外,之后一直表现得很亲切随和,倒是宇文六娘,虽在极力隐忍,李氏也察觉到了她的情绪很是不妥。

    “婶婶看得不错,我和皇后当年并无交情可言,不仅没有交情,彼此之间可以说是旧怨重重。”宇文乔在长孙面前极力隐忍才没有失态,现从长孙那里出来,心里的愤怒和不甘再也压抑不住,说话的语气颇有些冲。

    李氏默默的看了她一眼,没有再言,心里却是打定主意,回去后就要和丈夫说清楚,如果宇文乔心里对皇后的怨气一直消不了,还总放在脸上的话,是否应该长期收留她一事就需从长计议了。

    她性情温和不假,却也不是任人摆布,没有脾气的包子。

    “娘娘,你虽不记宇文六娘当年的种种不是,可我看她对娘娘似乎不能完全释怀。”宇文乔离去之后,阿丑愤愤不平的道了一句。

    “不能释怀又能怎样呢?人生于世,想要活得轻松点,凡事都要有自知之明,要懂得适可而止,不管她现在心里在想什么,也不可能对本宫造成威胁。”

    “陛下连她的叔父都能重用,本宫身为一国之后,若还为当年那些小事计较,未免也太小家子气,阿丑啊,你年纪也不少了,这小心眼的毛病要改改了。”长孙皇后看了她一眼,笑着开口道。

 第二百五十章 得子雉奴

    宇文乔的出现对现在的长孙皇后而言,连半点生活的浪花都溅不起来,说起宇文乔和她之间并没有什么解不开的矛盾。

    当年宇文乔一直找她麻烦,就是因为长孙头一回随父母回京的时候,从她们姐妹手里救下了一个无意冲撞了他们马车的丫环…阿丑。

    之后,宇文家这对姐妹就和她扛上了,可当年长孙皇后和平阳昭公主一见如故。

    而平阳公主文武全才,乃京都一众贵女之首,同龄人中根本找不出能与其相提并论之人。

    有平阳公主护着,宇文乔姐妹想在长孙皇后手中讨得便宜自是不可能,一来二去的,她们在长孙皇后手里吃得憋多了,心里的怨气也就愈发的重了。

    说白了,她们双方之间不过是小女儿间的意气之争,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

    若宇文乔想不开,一味的钻牛角尖,始终不能释怀,想继续找长孙皇后的麻烦,用不着长孙皇后出手,宇文乔身边的人就会处置她。

    若她想得开,不再介怀往事,长孙皇后也不会打击报复,一国之后,就该有一国之后的胸怀和气度,更何况从头到尾,她都没有主动找过宇文乔的麻烦。

    沐佛节过后,天气逐渐热了起来,长孙的肚子也一日大过一日,已经七岁有小姑娘李丽质有空就往会母亲宫殿里跑,说是要多和未来的弟弟处处,先把感情建立起来。

    丽质小姑娘此时已被李世民封为长乐公主,食邑三千户,这份荣耀在李世民一众女儿中可谓是头一份。

    长孙皇后瞧着她那搞怪的模样,忍不住点着她的鼻子打趣:“何以见得母后肚子里怀的就一定是弟弟,说不定是妹妹呢?”

    “母后不是说,你以前生太子哥哥和四哥的时候,他们都很乖么?直到生我的时候,才被折腾得不得安宁,而你这一次怀的宝宝特别乖,几乎没有折腾过母后。”

    “据此推断,母后肚子时怀的肯定是个弟弟嘛。”长孙公主瞪着一双漂亮的大眼接口道。

    “哈哈,吾儿所言不错,你母后这一胎多半是个弟弟。”长孙皇后正和女儿逗趣的时候,李世民从外面走了进来。

    “陛下来了。”长孙皇后看到他进来,下意识的就要起来行礼。

    “都老夫老妻了,你又这么大个肚子,干嘛讲这些虚礼。”结果还没起来,就被李世民赶过来按了下去。

    “儿臣见过父皇。”长孙公主站起来向他请安。

    “在你母后这里,我便只是父亲,不是帝王,不必多礼。”李世民摆了摆手,指了指身边的位置,意示她坐下。

    “陛下心情看起来不错,可是有什么喜事?”长孙皇后瞧着他脸上掩不住的笑容,不由问了一句。

    “朕确实心情不错,今年三月中下旬的时候,关中各处都传来蝗灾和大悍,当时可把朕给急坏了,到了四月中,悍情有所缓解。”

    “最近朕派下去统计灾情的人回来禀报,说今年的庄稼长势不错,到了秋天多半有个好收成,这当然是值得高兴的喜事。”李世民一脸笑容的接口道。

    “如此确是件大喜事,怪不得昨天晚上臣妾也做了个好梦。”长孙皇后一听,也跟着笑了起来。

    对于一个新登基不久的帝王来说,确没有什么比丰产更值得让人高兴了。

    新帝刚刚登基,国泰民安,粮食丰产,即表示上天对这个帝王很满意,在护佑这个帝王。

    “你做了什么梦?说来听听。”李世民一听,顿时大感兴趣。

    “我啊,梦到一个猎人抓了许多色彩斑斓的野鸡和斑鸠去集市上卖,集市上特别热闹,百姓脸上笑容如花,都在讨论今年粮食的种种丰产。”

    “猎人也很高兴,大家丰衣足食,手里不缺钱,就会不时买些肉吃,而他今天运气不错,抓了不少活的野味。”

    “这活的野味比死的好卖,因为更新鲜价格也就更高,他和几个熟悉的人打了声招呼,找了个空地坐下来,将背篓里活的野鸡和斑鸠都都摆了出来,这些东西一摆出来,立即就有人围来想买。”

    “却在这时候,有个可爱的小郎君走了过来,他说这些野鸡和斑鸠都不是凡物,不能吃,他愿意出钱将其买下来放生,其它人客人一听,顿时散去。”

    “那小郎君并没有食言,他当真出钱将这些山鸡和斑鸠都买了下来,当场就放生了,口中似乎还念了一句:雉奴,你们好生去吧。”长孙皇后将昨夜的梦境说了一遍。

    “你临产在际,突然做这样的梦,怕确有些寓意,梦中的小郎君说那些野鸡和斑鸠都不是凡物。”

    “也对,我李世民的孩子,又怎会是凡夫俗子呢?罢了,皇后,你既然做了这样的一个梦,咱们这个孩子,无论男女,待其生出来之后,都取名为雉奴,你意下如何?”李世民听完之后,摩挲着下巴,沉吟半响,接口道。

    “雉奴,这名字甚好,臣妾没有意见。”长孙皇后听得眼睛一亮,大概是因为那个梦的缘故,她对雉奴这个名字有种莫名的亲切感。

    时间继续朝前滑进,贞观二年六月十五,正由宫女们扶着在殿外走动的长孙皇后肚子疼了起来,很显然,这是发作要生产了。

    跟在她左右的宫女立即将她扶进产房,因她的临产期就在眼前,产房早已备好,她刚被扶进去,闻讯的产婆和医女都赶了过来。

    长孙皇后被推进产房后大约一个多时辰,她的宫殿中突然红光闪耀,李世民恰好在这个时候赶了过来,看到这奇异的一幕。

    他心里惦记妻子,虽对此异象感到惊诧,却也没有功夫去多想,快步走进内殿,正要开口询问的时候,产房内已传来一声嘹亮的婴儿的哭声,孩子顺利出生了。

    没一会儿,产婆和女医从里面抱着一个整理好的婴儿出来。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皇后娘娘诞下一位皇子。”她们一出来,就看到了皇帝,连忙抱着孩子过来行礼。

    “甚好,今日所在此的人统统有赏,把孩子给朕看看。”李世民十分欢喜,伸手将产婆怀里的孩子接了过来。

 第二百五十一章 杀卢祖尚

    李世民看着怀中婴儿,心里十分欢喜,当日便下旨,大唐所有百姓,在这一日生有儿子的家庭,皆赐粮数担。

    十六日,接到有人参辰州刺史裴虔通,再思及此人当年参与杀害隋炀帝一事,直接下旨削了裴虔通的爵位,罢官并判了流放之罪。

    杨淑妃得知此事,特着品阶大妆来向皇帝涕泪谢恩,李世民瞧着眼前这个近年来行事愈发稳重的表妹,心情颇有些复杂。

    昔日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嫡公主,在经历了这么多的事之后,身上的骄傲和浮躁已一点一滴的褪去,变成了一个知进退,懂分寸的完美宫妃。

    她已经三十岁了,可容颜依然绚丽如花,生过孩子之后的体形较当年丰腴了些,配上她如今沉静优雅的气度,却更显风韵。

    “起来吧,你很好,恪儿也教得好。”李世民压下心事,走到她面前,伸手将她扶了起来。

    “谢陛下。”杨淑妃有些愕然的抬起泪目,怔怔的朝李世民望了过来。

    她于武德初年就来到了他的后院,中间虽也有一段受宠的时间,但李世民待她却鲜少有这般温情脉脉的时候。

    许是太过惊异,又或是不经意的触动了昔日的情怀,杨淑妃触上李世民那包含着愧疚和温情的目光,只觉万般心酸一齐涌了过来,目中的泪水如同缺了堤的河流般,奔涌而下。

    “娘娘,最近陛下一连大半个月都歇在兰秀宫。”长孙皇后满月后的次日,青岚不经意的和她提了一句兰秀宫的事。

    其实已经不只大半个月,自是九皇子出生后的第四天,杨淑妃亲自御书房向皇帝谢恩之后,皇帝似被触动了情怀,这近一个月的时间,几乎都歇在兰秀宫。

    “杨淑妃是秦王府过来的老人,和陛下又是一起长大的青梅竹马,还育有皇子,陛下对她好些也是应该的。”长孙皇后闻声微微默了片刻,才接口道。

    杨淑妃这些年的表现愈来愈好,不管是对她这个皇后,还是对其它宫妃,言行举止都找不出任何逾越的地方,当年的锋芒已经完全被她收了起来。

    可就是这样的杨淑妃反而让长孙皇后有了淡淡的威胁感,倒不是担心丈夫变了心,对她的眷恋超过自己,而是。。。。。。

    杨淑妃膝下仅有一子,她的全副精力都放在这个儿子身上,可长孙皇后如今却已有了三子一女,加上她上皇后,上要尽孝,下要管理这诺大的后宫,宫里所有的孩子,她都有教养之职。

    论起放在儿女身上的功夫和心事,长孙皇后自认是远比不得杨淑妃,她的儿子蜀王李恪,长孙皇后也打过无数次交道了,才学武功还在其次,而是他那心性,真的和陛下当年很像。

    自己的长子承乾和三次李泰,在才学上并不逊于李恪半分,可真论起性情坚毅和果断,却是不如李恪的,想起这些事,长孙皇后心头不由微微一沉,默默发起呆来。

    “娘娘,娘娘。。。。。。”青岚见自己不经意的一句话竟让皇后发起呆来,不由吃了一惊。

    “哦,没事,对了,高明和青雀近日功课怎么样?本宫自坐月子后,已有一段时日没有检查过他们的功课了。”长孙皇后回过神来,甩开心事,接口道。

    长孙坐月子的这段时间,长乐公主还好,她是个小姑娘,可以经常过来陪伴母亲,但李承乾和李泰,都是年过七岁的大孩子,自然不便在母亲月子里经常探视。

    说起来,这一个月,她们母子几人见面的时间都很少,昨日幼子雉奴的满月宴,两个儿子自然都来了,但昨日长孙皇后忙得团团转,也没有功夫去多问两个儿子的事。

    “都挺好了,陛下经常过问,我听闻越王殿下和太子,在前些日子都分别受过先生的夸奖呢。”青岚抿嘴笑道。

    “是么?这倒是我这个做母亲的不是了,改明日用他们过来,我却是要好好考校一番。”长孙孙皇后一听,也跟着笑了起来。

    八月,李世民在朝堂上公然检查冤狱情况,并告诫各部官员,做官一定要持心中正,严谨对待所有的问题,尤其是在刑事案上,不可冤屈一人,所有的死刑犯,都需经过三审方可定案。

    九月,因丰收,李世民大喜之余特赐百姓聚饮三天。

    同年,因突厥异动,李世民派刑部尚书李靖为关内道行军大总管,以防突厥和薛延陀部。

    贞观二年十月初七,校检史部尚书杜淹病逝,李世民大为悲戚,卒后,赐封其为尚书右仆射。

    同年,交州都督、遂安公寿因为贪污挪用获罪,李世民想寻找个好州牧代任,朝庭大臣都推荐卢祖尚,说此人文武全才,廉洁正直。

    李世民在此之前也与卢祖尚打过交道,其人在任上政绩颇为突出,为此,听了百官谏言,便下旨召其回朝。

    “卢卿,朕听闻过你的才能,交州是个大地方,离京师很远,需要贤能的州牧安抚,以前的都督都不称职,唯你有此才略本领。”

    “为此,朕想派你去交州,出任交州都督,由你为朕镇守边境,朕才能安心,不知卿意下如何?”待卢祖尚回朝之后,李世民便言词恳切的询问他的意见。

    “承蒙陛下看重,臣不胜荣幸,臣甘愿领命,并竭尽所能,不负陛下所托。”卢祖尚连忙谢恩领命。

    结果没过两日,不知何故卢祖尚却又突然反悔,以旧病复发,不能胜任为由请辞。

    李世民见状颇为不喜,派兵部尚书杜如晦前去传旨劝说,可卢祖尚辞意坚决,不肯受命。

    李世民又派遣卢祖尚妻子的哥哥周范前去传达自己的意思,李世民说,普通人许诺尚且讲信用,你身为朝廷重臣,当面许诺于朕,怎能转背就反悔呢?你现上路,三年期满之后朕一定召你还朝!

    卢祖尚答道:岭南瘴气很重,需要整天喝酒,臣不能喝酒,去了就不可能回来了。

    李世民大怒:觉得卢祖尚身为四品大员,做事却出尔反尔,明明当面允了自己,愿前往岭南为官,结果转背就反悔,反悔的理由居然是怕苦,这样的官员,怎配立于朝堂。

    暴怒下的李世民不顾众劝,直接下指处死了卢祖尚!

 第二百五十二章 迁宫

    卢祖尚之死在朝堂上引起了不少人的不安,虽说卢祖尚出尔反尔,因任地条件艰苦而拒不肯受交州都督一职,确不是为官者应有的品行操守,可凭此却也罪不致死。

    皇帝恼怒之下,不顾朝臣劝阻,直接下令将其诛杀,此举让人不由自主的怀疑陛下是不是对太上皇李渊不满了。

    这卢祖尚是太上皇的宠臣,卢祖尚在高祖时期,颇受宠信,和李孝常的关系也不错。

    李孝常谋反一事,因牵连太广,最后导致皇帝不得不妥协,只诛了首恶,其它人一个没有牵连,如今看来,陛下心里的那口气是没有散啊。

    尤其是和李孝常一事有关联的人,内心惶惶不可终日,太上皇李渊更是坐立不安。

    自李孝常一事出来后,高祖李渊就变得分外沉默,他开始深居简出,能不在百官面前露面的时候绝不出来瞎溜达,卢祖尚被杀之后,李渊心里的这份不安愈发的浓了。

    所谓天家无父子,这话可不是说着玩的,虽有孝道大于天的话法,可那只是明面上的东西。

    私下里,在皇家的政权争夺史上,子杀父,父杀子的案例不计其数。

    贞观三年年节刚过,内心惶恐不安的太上皇李渊将裴寂召了过来:“裴寂,二郎登基已有两年多,一应朝事在他的主导下都井井有条,什么事都用不着朕操心,你说朕是不是应该让出太极宫了?”

    “这个,臣不便多言。”裴寂一听,顿时惊得腾的一下站了起来,一脸惶恐的开口道。

    太上皇当初同意禅位,让陛下登基,提出的条件就是他在太极宫住习惯了,不想迁移。

    皇帝为表孝道,欣然应允,现在此敏感时期,他一个做臣子的,实不好置喙多言。

    “罢了,你下去吧,朕再考虑考虑。”李渊看了裴寂一会,挥了挥手,裴寂悄然退去。

    贞观三年正月十六,李世民到太庙祭祀,二十一日,在皇籍农田上扶犁亲耕,以奉祀宗庙,力倡农耕之事,希以鼓励百姓努力开垦荒田,扩大生产,多耕多种。

    正月下旬,因妖僧法雅妖言惑众,惹来李世民大怒,将其处以极刑,裴寂与其交往过密,受到牵连,被李世民免去官职,削去他一半的食邑,让他返回故里。

    裴寂大惊失色,连忙上书请求,皇帝不理,他又亲自进宫向皇帝求情,说他割舍不下太上皇,请求皇帝让他留居长安。

    李世民闻言怒斥:“裴寂,你的功劳、才学,品行,都不足胜任你现的职位,只因太上皇对你恩宠有加,交情莫逆,朕不忍违逆父意,才容你至今。”

    “可你不思君恩,和法雅这等妖人牵扯不清,我念及旧情,不对你施刑,让你回归故里,你还拉出太上皇来压朕,你安的什么心事?”

    “臣,惶恐。。。。。。”裴寂大惊,连忙请罪,并领旨返回蒲州。

    裴寂被免职一事压断了太上皇李渊心里的最后一根稻草,他很快将李世民召到面前,并告诉他愿将太极宫让出来,自己则避居到大安宫去,大安宫就是李世民以前居住的秦王府。

    李世民对此大为惊讶,不过旋即便大喜,连忙向父亲拜谢,他登基已经两年多,却一直居于东宫,实在是有违祖制和法度,同时也莫明给人一种名不正,言不顺之感。

    只是他登基之时,已和太上皇达成协议,绝不逼太上皇迁出太极宫,若是李渊一直不主动提出来,他也不便说什么。

    如今太上皇终于想通了,李世民除了谢恩之外,再也找不到合适的语言表达此刻的心情。

    不过他心里虽然激动,面上倒也没有表现得急哄哄的。

    “儿子多谢父皇慈悌,不过大安宫已有两年多无人居住,父皇这个时候搬过去显然不妥,待儿臣着人好后修缮一番再说。”李世民强行按住心头的激动,一脸感激的对李渊开口道。

    “皇后,父皇终于想通了,决定搬出太极宫,搬到大安宫去。”从太极宫出来,李世民立即来到后宫,将这件喜事告诉了妻子。

    “此乃喜事,不过大安宫已久无人居住,只怕需好生修缮一番。”长孙皇后听得一怔,接着也很替丈夫高兴,又怕丈夫高兴过头,忘了一些细节问题,又叮嘱了一句。

    她和李世民,虽为一国帝后,可李世民登基已有两年多,却一直在东宫和显德殿办公,她则一直住太子妃居住的地方,真论起来,是颇有些尴尬的。

    “朕知道,这事急不得,朕会先着人将大安宫好生修缮一番,尽可能的让父皇住得舒适一些。”李世民点了点头。

    接下来,李世民一边着人修缮整理大安宫,一边像什么都没发生一般处理政事。

    二月初六,他任命房玄龄为尚书左仆射,杜如晦为尚书右仆射。

    同时,下旨命尚书右丞魏征为秘书监,正式参与朝政,一代名臣魏征,自比正式步入大唐历史的舞台。

    三月底,大安宫修缮完毕,李渊则亲自向百官提出,他嫌太极宫吵闹湿闷,地盘也太大了些,住得不舒服,要搬到离朝堂较远的大安宫去静养。

    朝臣们假劝了几句,见太上皇坚持,便不再相劝,贞观三年四月初四,太上皇李渊正式移居大安宫,四月二十三,唐太宗李世民搬进及极宫,正式入主太极殿。

    长孙皇后则搬进了立政殿,立政殿和甘露殿位于前朝和后宫之间的轴线上,是后庭中最大的两座宫殿,一为皇帝居所,一为皇后寝宫。

    其它妃嫔们则别置于东西两侧的宫殿,殿名多以她们之前居住之地的名字命名。

    搬迁完毕的当夜,李世民是就来到了妻子的立政殿,他站在殿前,打量着这座富丽堂皇的宫殿,许久才转目对陪着他出来,就站在身侧的妻子开口:“皇后,立你为后这么久,今日才给你这么个真正符合皇后居住的殿所,让你受委屈了。”

    “陛下严重了,陛下都能住的地方,臣妾又有什么委屈之说,再说了,你我身为一国帝后,世人看的并不是我们住在哪里,而是要看,我们能为他们带什么去。”长孙皇后迎着丈夫的目光,一脸温柔的接口道。

 第二百五十三章 北伐(上)

    “哈哈,皇后所言不错,对天下百姓而言,他们不会在意我们住在哪,居住的环境如何,他们只在意朕能不能让他们安居乐业,能不能让天下太平。”

    李世民听得微微一怔,紧接着却哈哈大笑起来。

    李世上搬入太极宫之后,一边致力宣扬孝道之事,一边鼓励大家多生孩子,为国家添人加口。

    当然,古代帝王的宣传政策绝不仅仅是口号,随着口号一起下来了还有相应的实惠奖励。

    比如大凡享有孝善之名的人家,都能无条件赐米五斛,八十以上的老人赐粟两斛,九十岁以上老人赐粟三斛,百岁老人除了米粟之外,加绢两匹,本年正月以来生有儿子的赐粟一斛。

    贞观三年注定是一个载入时册的年代,享誉千古的名臣魏征在这一年正式步入朝堂,参与中枢政事,在此之后李世民所颁布的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朝政有一半多来自他的谏言。

    贞观三年五月,周王李元方逝世,李世民经过三年多的秣兵历马,砥砺前行,国力和军事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到了七八月的时候,突厥草原又遭了灾,突厥颉利可汗行倒行逆施,导致内患重重,去年突利就曾派人来向李世民求助,希望能与李世民联手,推翻颉利的暴政。

    鉴于当时的时机不成熟,李世民只回了信,却未发起北伐行动,今年自春天开始,突厥一系列的变故让李世民看到了战机。

    他一边暗中派人去和突利联系,一边筹备粮草,准备就在今年发兵征讨突厥,一血武德九年渭水之盟的耻辱。

    八月初,李世民召来李靖,言辞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