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长子嫡孙[科举]-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作者有话要说: 从这一章开始人称就从“她”变成“他”了唷~
再统一回复一下:每个小孩儿的成长轨迹都是不一样的,有出生几天才会睁眼的孩子,也有一出生就可以睁眼的孩子(这里说的仅是睁眼,看东西是看不清的),同样的,在八个月大就会说话的孩子也很多,不是所有孩子都是十个月才说话或者一岁多才说话的。
☆、少年时
四、少年时
画鼓声中昏又晓,时光只解催人老。
时光匆匆流逝,自谢珝来到这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已经是第十个年头了。
十年时间,足够让他对大永这个国家有个大致的了解,以便更好的生活。十年时间,同样足够让他适应自己如今的男子身份,出恭时可以对着胯|下的物件熟视无睹面不改色。
大永国,曾经作为一个文科生,谢珝非常确信他从来没有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上见到过,因此这个朝代乃至这个国家,只能是架空的。
但毫无疑问的是,大永是十分繁荣并且开放的,不管是他从谢阁老口中听过的市舶司,还是走在街上时常能看见肤色各异的外邦人,亦或是已经在饭桌上司空见惯的玉米与辣椒等物,都在从各个方面诠释着这一点。
在这里,女子们的地位也不似某些朝代中记载的那般低,她们到了年纪亦能像男子们那般去书院进学,只不过上的是女子书院,学的不是四书五经,而是琴棋书画和礼仪算账烹饪等。
说是女子书院,倒不如说更像是古代优秀贤内助培训机构,致力于为朝廷勋贵官员们培养出一大批各方面都拿得出手的夫人们。
毕竟妻贤夫祸少嘛。
虽说最终目标还是为男子服务,但起码女子书院的存在,给了女子们走出后宅的机会,让她们能接触到外面更多的东西,也变相的逐步在改变其他人的观念。
比如现在高门大户的女孩子们闲暇时分也可以纵马肆意出城游玩,寒门女子们也能出门做些小本生意而不被旁人指指点点。
坊市之中白日热闹无比,夜晚更是喧闹不休,形形色色的人穿梭其中,替盛京绚烂的画卷上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繁荣,是这个朝代留给谢珝的第一印象,他甚至怀疑开国皇帝是个穿越者,终于在他能认识大多数这个朝代的字以后,从谢阁老的书房中翻到一本开国本纪,终是从中找到了许多开国皇帝身为穿越者的蛛丝马迹。
说起开国,就不得不提到大永举足轻重的八大门阀世家。
陇西杨氏,盛京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琅琊王氏,博陵乔氏,兰陵萧氏,范阳林氏。
虽然朝代开放许多,但世家大族依然保持着他们超高的社会地位,除了历代的积累沉淀以外,天下大乱群雄四起时,他们押对了宝也是其中一部分原因。
世家们不轻易同八大家以外的姓氏结亲,就如同谢珝的祖母谢老夫人出身荥阳郑氏,又如同他的美人娘亲出自博陵乔氏,还有他的姑母谢容,便是嫁入了兰陵萧氏。
八大家虽然都会有些自己的小心思,偶有分歧,或是利益冲突,但总体来说还是同气连枝,共同进退的。
历史上某位皇帝自己娶不到世家的女儿,同样自己的女儿想嫁到世家也被人家给拒绝了,但这种尴尬的情况在大永却不会发生。
盖因皇族姓杨,出自陇西杨氏。
也就是让其他七家押对宝的那一家。
不过为什么这七家不在乱象四起时自己称王,反而选择了支持杨氏,谢珝就不得而知了,他胡乱猜测着,大概是因为穿越者开国皇帝特有的王霸之气吧。
=======================
稳稳地写下最后一个字,谢珝放下手中的湖笔,轻轻地揉捏着右手腕,顺便抬头环视了一圈,只见坐在他左侧的萧翌早早地就习完了太傅布置下来的大字,正百无聊赖地斜靠在桌边打呵欠。
萧翌是谢珝的表哥,是他姑妈谢容的独子,比他大一岁。年前皇帝给太子选伴读,萧翌同谢珝就被选中了,一块儿的还有镇国公的长子沈行舟和大永独一份儿的异姓王晋王的幼子顾延龄。
瞧瞧这配置,两个世家未来的家主,未来的镇国公,还有个虽不能承爵却比原配长子更受宠的王爷小儿子。
可以说是将世家勋贵宗亲都揽住了。足以看出皇帝对太子的重视和疼爱程度。
太子名为杨祀,祀,国之大事也,连名字也寄托着皇帝对儿子的期望。
太子是皇帝的二子,为第二任皇后王氏所生,一生下来就被立为太子,只可惜王氏在生下他之后就撒手人寰了,据说皇帝对王皇后感情极深,连太子也是他亲手抚养的。
皇帝对王皇后感情深不深,谢珝没怎么看出来,毕竟在王皇后过世的第二年,皇帝就立了当时的贵妃崔氏为继后。不过他对太子的疼爱与重视确实不似作假,从伴读的配置上就可见一斑。
但是谢珝总觉得太子的身世和处境有些似曾相识,某日突然灵光一闪,记起来了,这不是像康熙的太子胤礽吗!
只愿这位太子不会像胤礽那么悲催。
萧翌见谢珝也写完了,便伸手将他的字拿过来端详,片刻后就开口赞道:“阿珝的字真是越写越好了,明日太傅必是要夸你的。”
话音刚落,他们后面坐着的顾延龄也凑过来看,一边看还一边道:“珝哥儿,我父王也说你的字好,你能不能跟我讲讲怎么才能写好啊?”
顾延龄在他们几人中年纪最小,见了谁都得叫哥,然而八九岁的男孩子正处于天老大我老二的时期,怎么可能乖巧地称呼,索性就这么珝哥儿,翌哥儿地叫着,还觉得自己挺机智来着。
待到他们看完,谢珝便将字收了起来,先谢过萧翌的赞语,才转过身拍拍顾延龄的头,温和且无情地对他说了两个字:“多练。”
顾延龄不由得翻了个白眼,坐回了自己的位子,嘴里一个劲儿地说着:“没意思没意思没意思……”
此时,课室另一头的沈行舟也习完了自己的字,收拾好东西走了过来,熟稔地把胳膊搭在谢珝跟萧翌肩膀上,随意地问道:“走吗?”
谢珝扬了扬眉,示意顾延龄还没写完呢,不料顾延龄却把手中的笔一扔,自顾自地将东西胡乱收拾了下,就站起身来答话:“走走走,我都快饿死了。”
“不写了?”调侃又不着调的语气,却是萧翌在一边儿问。
顾延龄摆摆手,毫不在意地回他:“多大事儿啊,明天来早些再写就是了。”
萧翌“啧”了一声,也再没说什么。
太子早在太傅给他们上完课后,就被好不容易有点空闲时间的皇帝给叫走,联络父子感情去了。
剩下他们四个,当然是做完课业就能各回各家了。
出了宫门,互相作别后,沈行舟跟顾延龄就各自进了自家的马车,往城北的方向去了,他们一家为勋贵,一家算是宗亲,当初开国皇帝赏赐下来的宅子也都在同一块儿地方,离得并不远。
他们走后,谢珝与萧翌也上了谢府的马车。
萧氏的大本营在兰陵,虽说盛京也有宅子,但谢容却并不放心独子单独住,便让萧翌到盛京后住在谢府,托付谢老夫人与乔氏多照顾着点儿。
上了马车后,谢珝闲适地靠在车壁上,从红木桌下随意抽了本书,有一搭没一搭地看了起来。
萧翌依旧是那幅惫懒的模样,双手抱臂斜倚在车窗旁,饶有兴趣地端详他这个小表弟,半晌后才出声问他:“昨日小考,想必阿珝这次又是第三罢?”
谢珝头也不抬:“然。”
闻言萧翌便笑了一声,半真半假地调侃道:“阿珝日日这般藏拙,就不累吗?”
谢珝正要翻动书页的手顿了顿,抬起头来望向萧翌,也微微笑了笑,便道:“自然是没有表哥性子洒脱。”
世家出身的,哪怕是只有十几岁的孩子,也不是简单的孩子。更何况是谢珝与萧翌这样的长子嫡孙,从小所受的教养与耳濡目染的政治熏陶,会使他们长成最使父母长辈满意的家族继承人。
所以就像是萧翌看得出谢珝日常藏拙,每旬小考都故意将名次落在太子后面一样,谢珝也同样看得出萧翌是有意去争那个第一的,就是不知道是萧氏的叮嘱还是他自己的决定。
而太子究竟看不看得出来呢?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毕竟皇家比之世家复杂更甚。
但不管是他的藏拙,或是萧翌的锋芒,他们都是在表明自己甚至家族的态度而已。
至于会不会被看出来?
并不重要。
作者有话要说: 幼年期实在是不知道写点儿啥,还是赶紧长大准备科举吧么么哒~
天空一声巨响,泰康坊F4闪亮登场!
☆、上堂春
五、上堂春
马车自侧门处驶入谢府,谢珝与景翌一下来,便同往正德院给谢老夫人请安。
此时已是竹外桃花三两枝的初春时节,谢府中栽的桃树上也零零星星地偷着先绽开了不少,春风拂面,裹挟着清淡的桃花香气,二人一路行来,好似衣襟上沾染了些许。
行到门口便有丫鬟挑起帘子,二人便一前一后迈步进去。
谢老夫人坐在正对门的软塌上,与乔氏宋氏几人说着话儿,正说到一半,就听见自己大丫鬟的声音自门口传来:“大公子,表少爷过来了。”
此时帘子一掀,两个少年郎进了屋,登时满堂生辉。
谢老夫人先看前头的萧翌,他今儿穿了件紫色团花圆领袍服,外头套着同色罩衫,与女儿有三分相像的脸,眉若刀裁,目若朗星,别有一副洒然倜傥之意。
不由得暗暗点头。
再看后头不急不缓跟进来的长孙,十岁的少年便已有五尺几许高,形貌昳丽,会弁如星,穿着一身天青色窄袖直缀,身姿挺拔,乌发束起,只立在那儿就好似幅水墨画儿,浓淡相宜。
心下更是满意。
不待二人行礼,便笑着开口对他们道:“你们乔家舅母与表妹今个儿从博陵过来,你们两个过来见个礼。”
谢珝与萧翌早在一进门时,便瞧见在谢老夫人下首处坐着一对母女。
年长的那位上身着一件掐花对襟外裳,挽起的高髻上插着簪,正含笑看着他们,身后立着一个穿着粉袖团花棕裙,五官精致的少女。
早在谢珝六岁时,谢臻与乔氏夫妻俩便带着他回过一次博陵,给他的外祖父贺寿,他又不是真正的六岁孩童,自然还记得这位夫人是他的大舅母乔王氏,而那个少女,自然就是大舅的女儿乔姝了。
谢老夫人这话一落,萧翌先咳了一声,笑眯眯地开口道:“外祖母,这可是阿珝的正经舅母同表妹,我还是等到他见过礼之后,再厚着脸皮来攀亲戚吧。”
“你这个猴儿!”谢老夫人闻言便被他逗乐了,笑骂一声。
不独谢老夫人,乔氏宋氏几个也用帕子掩着唇笑了,屋内顿时热闹起来。
笑罢,乔氏才接着出声道:“翌哥儿很不必这样说,你是老太太嫡亲的外孙,我同你母亲也是闺中时的好友,你与珝哥儿这几年处下来,与亲兄弟也不差什么了,叫他的舅母一声舅母也是无碍的。”
谢老夫人也道:“便是这个理。”
萧翌这才点头称是。
二人一齐向乔王氏行过礼后,乔王氏便使着身侧的丫鬟捧出了早先就备下的礼,温和地对他们道:“舅母给的也不算什么好东西,不过是几刀澄心纸与两方离石砚,你们都是会读书的好孩子,莫不要嫌弃才好。”
谢珝闻言便含笑称不敢,他这一笑,便犹如天光乍破,晃得人眼晕。连宋氏都在心里叹了口气,暗想珝哥儿怎么就长得这般好,性子也好,大嫂果真好福气。
乔姝从他们俩一进门,就偷偷地打量谢珝,见他这一笑,如清风拂岗,只觉得心跳地快得很,赶紧捏紧了手中帕子低下了头,不敢再看。
连同他们二人见礼的时候,声音也比平日小了些许,乔王氏连同其他大人们皆以为是女孩子初见外男,胆子便变小了,也未多想甚么,只安慰她:“这都是你的表哥们,不用怕的,你五岁那年,你珝表哥还帮你捡过风筝呢,不记得了?”
乔姝现下正紧张呢,不意母亲提起自己跟珝表哥还有这么一件往事,便微怔住,仔细回想却丝毫记不起来,正欲摇头,外头忽然传来一道甜脆的声音来:
“哥哥们跟表妹一来,祖母便把阿琯抛到脑后啦,果然您就是偏心,专喜欢那些个剔透的,我这个笨人眼睁睁瞧着都没人疼啦。”
萧翌一听这声音就不由得笑出声来,连带着谢珝也无奈地看向门口。
但见随着话音进来一个手捧桃花,身穿着桂子绿齐胸襦裙的少女,身量不高,瓜子脸,杏儿眼,眉眼弯弯,俏皮又灵动。
正是谢珝的胞妹——谢琯。
谢老夫人听了她这一番话顿时哭笑不得,虚点了点她的额头:“竟来讨祖母的巧儿了。”
谢琯早在乔王氏与乔姝刚来的时候就与他们见过礼了,之后才带着丫鬟去替祖母折花,若不是乔姝还要等着与她哥哥们认个脸儿,也要被她拉着去了。
也正是她的到来变相地解了乔姝之前的尴尬,听得谢老夫人这话,乔姝便轻声笑道:“表姐真伶俐,这般能开老夫人的怀,不像我这个嘴笨的,连娘都嫌弃我呢。”
谢琯一听,便上前拉住乔王氏的手,半真半假地说:“阿姝表妹这样好,要是舅母嫌弃,不如给了我家吧。”
“给是能给,不过得拿阿琯你来换才行。”乔王氏痛快道。
“我原以为舅太太是来看外甥的,可没想到您却是来拐咱们家的女儿来的。”见她们说的高兴,宋氏也凑了句趣儿。
乔氏亦道:“二弟妹这话可真是说到我心里去了,大嫂你可不能这般不厚道啊。”
……
她们说的热闹,谢珝却想着等会儿就该去校场练箭的事,便给正好朝这边望过来谢琯使了个眼色,接着就继续八风不动地站着,仿佛什么事都没发生过。
谢琯接收到自家哥哥的暗示,瞬间就明白了是什么意思,要不怎么说双胞胎之间都有些心灵感应呢?
她好似是忽然想起来了什么似的,抬起头便对谢老夫人道:“祖母,孙女儿记起一件事儿,方才我替您折花的时候碰见哥哥的小厮月朗了,我问他干嘛去,他回话说去校场候着,他去那儿干嘛呀?”
谢琯这么一提,谢老夫人倒是记起来了,便道:“你哥哥与表哥每日这时候都要去校场练箭的。”
说着就对他们二人道:“今个儿倒是我忘了,白饶了你们这么些时间,要不是阿琯说起来,就误了事儿了,你们快些去吧。”
谢珝与萧翌这才出言告退。
待到出了正德院,萧翌就挪揄地看向谢珝,一言三叹地道:“阿珝总是比我受欢迎,乔家表妹如何?”
十一岁的男孩子,放到现代也是该上五年级,懂得喜欢小女生的年纪了,更何况这是人更容易早熟的古代,所以萧翌问他这个问题倒也不算是突兀。
谢珝闻言,面色温煦:“乔表妹自然是跟阿琯一样钟灵毓秀。”
萧翌笑了一声,又问:“那年的风筝可还好看?”
谢珝面色不变,继续温煦:“忘了。”
萧翌一边朗笑出声一边往前走,半晌后才转过头对他调侃道:“乔家表妹恐怕要伤心了。”
谢珝闲庭信步地走在他身后,悠悠地道:“乔表妹是否会伤心倒是难说,不过我倒是知道表哥马上不但要伤心,还要伤肝。”
有种不太好的预感,萧翌看向小表弟,求解的眼神非常明显。
谢珝也不卖关子,十分配合地将答案告知了他:“景明公主下晌要来府里——找表哥您。”
萧翌脸色登时就不太好了。
================================
报了萧翌调侃他的仇之后,谢珝神清气爽。
甚至在校场上射靶的精确率都高了不少,十箭中能中七八箭。
从校场上回到自己的越鹤院,谢珝独自沐浴更衣过后,便去了西厢的书房,从书架上拿下一本《大学》便坐到窗前读了起来。
四书五经乃是科举考试的必读教材,比之旁人,他学得更快。
四岁时,祖父谢阁老便亲自为他开蒙,或许是穿越带给他的金手指,他有了比前世好得多的记忆力,说是过目不忘也并不过分。成年人的思维加上过目不忘,他的学习进度便一日千里,突飞猛进。
只是哪怕这样,他也不敢一日放松功课。
毕竟他的目标在更高的地方。
读了一个多时辰后,他站起身来活动了几下因久坐而有些发僵的四肢,站在窗前眺望远处的天空,以便放松舒缓眼睛,他一点儿都不想变成近视眼,这时候可配不到度数合适的眼镜。
一边看着远方,谢珝一边想着,他们几个太子伴读的年纪也大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不用再往宫里去了,虽说太傅是给他们五个一块儿上课,但重心却是放在太子一个人身上的,对他自己而言所获并不多,日后不去听讲也便罢了。
只是父亲曾说过家中的西席水平有限,怕是也教不了自己多少东西了,而父亲跟祖父平时又公务繁忙,虽是能指点他,却总是抽不出空。
这样想着,谢珝也不由得摇头轻笑了一声,这说出去恐怕都没人信,堂堂盛京谢氏的长子嫡孙,居然找不到合适的老师教导。而事实也是如此。
谢珝仔细思索过后,心觉现下恐怕只有两个法子了。
其一便是去谢氏族学读书,不过谢氏的族学却不在盛京,而是在梧州,优势很明显,他是嫡枝正房的长子嫡孙,若是他往梧州族学求学,那族中的资源不用说也会朝他倾斜,劣势同样很明显,人多的地方就有斗争,他这样的身份,势必会被牵扯进许多无谓的是非之中。
第二个法子便是前往广陵书院求学。广陵书院是整个大永都闻名的书院,从其中出来的大儒,文官不计其数,现任山长更是名满天下的大儒林行道,同样也是范阳林氏家主的弟弟。
这样的地方,优势便在于先生们的教学水平甚高,以他的资质和努力将来不成材都很难。甚至学成出入朝堂之后,会有许多师门长辈和同窗,对自己以后也是个不小的助力。不足之处可能就是教学资源公平,每个人的都是一样的,不会向自己倾斜,除非他成为山长的亲传弟子。
到底该选择哪一个?
谢珝收回眺望远方的视线,又看向书桌上的那本《大学》。
他还得再斟酌斟酌才是。
作者有话要说: 改个书院名=v=
☆、自成蹊
六、自成蹊
乔氏与王氏也在说这件事,从谢老夫人的院中回来以后,放两个小姑娘去逛园子,姑嫂二人便在房里说起悄悄话来。
王氏嫁入乔家的时候,乔氏还没出嫁,一个性子利爽一个柔和,都不是难相处的人,当年那段时间关系便还不错。
此时乔氏便正问起王氏的儿子来:“大嫂,我记得成蹊今年也十二了吧,现在在哪里读书?”
王氏一听到儿子的名字头就不住的疼,太阳穴都跳将起来,抬起手揉了揉,才跟小姑子说道:
“过了今年的生辰就满十二了,被他爹扔到族学里读着呢,也是去一天不去一天的,整日想着要去投军,考武举……小姑你说,我们乔家怎么就出了他这么个不着调的?”
不说还好,越说王氏就越来气。
在一边儿听着的乔氏也不免有些发怔,委实不知该说些什么好,且不说世家子弟有几个去考武举的,最关键的是由于开国皇帝本事太大,当初一统大永后随即就把周边不安分的几个国家给打残了,不但急忙投降,最后还被迫割地纳贡。
直到现在,那几个周国都还没缓过气儿来,萎缩在一边儿不敢动弹呢。
所以这大侄子想去投军建功,可首先也得有仗给你打才成啊!
乔氏觉得有些不能理解侄子的脑回路。
不过若是谢珝在这儿的话,就一定懂得乔表哥这叫“中二期”,指的便是一种青春期少年特有的自以为是的思想、行动和价值观。
用四句话来总结这一时期,那就是:
——我与别人是不同的。
——错的不是我,是世界。
——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如果有反例,就参看上面三条。
参上。
也幸好他此刻并不在场,若是在场,就会明白,古代世家中培养出来的孩子不光都是精英,还会有另外一种可能性
——棒槌。
乔氏楞过便开口安慰嫂子:“孩子还小,活泼些也没什么不好,等他再大些就稳重了……”
她这话说罢,王氏就叹了口气,便道:“希望如此吧,他若是有你家的珝哥儿一半懂事,我也就不用头疼了,真是白长了这么些岁数。”
我家阿珝自然是极好的,乔氏心中如此这般想着。
但嘴里却不能顺着王氏说,毕竟身为父母能数落自家孩子的不好,可外人要是也跟着说了,那就是不长心了。
“成蹊那孩子我又不是没见过,长得又好,也聪明,成材是早晚的事儿,嫂子也不必太过担忧了。”心中略一思量,乔氏便笑着对王氏道。
乔氏的声音轻柔温和,似一道清泉浸过王氏方才有些焦灼的内心,让她的心情也舒缓了许多,也有心思聊些其他的事儿了,舒了一口气便语气轻松地问乔氏:“你家珝哥儿也十岁了,明年应当就不用再去宫中给太子伴读了罢?”
“约莫是这样。”说起这件事,乔氏也心情愉悦了许多,面上愈发柔和。
儿子在宫中做伴读,有些人或许会觉得这是多么大的荣耀,可他们谢家,还未必将这件事看得多重。都说伴君如伴虎,太子虽说只是储君,可也是头幼虎了,自阿珝七岁进宫伴读起,乔氏看着他一日沉静过一日,一日稳重过一日,处事成熟地不像个孩子,让她内心骄傲的同时又觉难过。
她的阿珝,练字读书向来自律,从不让他们操心,四岁时开蒙,七岁始学四书五经,九岁便会自己作诗,才学分明与萧翌不相上下,每旬校考却只能在第三……
她作为一个母亲,有时心疼得不行,也只能转头吩咐小厨房替他做些汤水,而不能让他停下来,都说惯子如杀子,同样世家出身的乔氏不能更明白了。
在八大家之中,能力才是判定一个人最主要的条件,甚至在当能力达到一定程度时,连嫡庶的鸿沟也能被跨过,大永的开国皇帝便是个最能证明这一点的例子,陇西杨氏旁支庶子出身,最终问鼎大宝。
虽说谢氏家风一贯清正,夫君谢臻对她这数十年来也情深义重,可往后的事,谁又说得准呢?谁又能保证谢氏的旁支中,就不会出一个天资卓越的后辈呢?
所以哪怕她有再多的不舍,也不会去妨碍儿子,而是会利用她掌握的资源,为她的阿珝不断增添筹码,直到他将谢氏未来家主的位置坐得稳稳的,任何人都无法动摇半分。
若是日后不用再做伴读,再找个好老师,以阿珝的资质,未必不能……
于是她几乎是一瞬就听出了王氏这话似乎还有旁的意思。
王氏听了果然慢慢地颔了颔首,似在思索什么一般,过了一会儿才接着道:“我有个幼妹,前几年嫁到了九江,她的夫君便是九江书院的山长,她前些日子来信,说有个山长亲传弟子的名额,我家成蹊偏生不爱读书,这个名额给了他也是浪费,我想着,倒还不如让你家珝哥儿去。”
乔氏闻言,先是谢过王氏,内心虽有意动,但却没有当即答应下来,只推说这件事她也做不得主,还要问问公婆和夫君的意思。
谁料到了晚间,一家子用过膳后,谢珝慢条斯理地放下手中的筷子,神色淡定地对他们开口:
“爹,娘,等到年后儿子想去广陵书院求学。”
作者有话要说: 乔氏:嗯?我没听清你再说一遍?
☆、意绸缪
七、意绸缪
“想好了?”
谢臻闻言似乎没有半分意外,眼也不抬地继续喝茶,只随意地问了句。
谢珝的回答同样言简意赅:“想好了。”
“唔,离年后还有十个月呢,这件事到时候再议吧。”过了半晌,谢臻才放下手中的茶盏,摩挲着下巴缓缓道。
说罢便站起身来,拍了拍在一旁好奇围观的女儿,挑了挑眉道:“阿琯跟爹来,今个儿得了一匣子南珠,给你攒珠花戴。”
谢琯一听立马高兴起来,眉眼弯弯地应了声好,十岁的小姑娘正是喜欢漂亮东西的时候,便也不接着围观了,屁颠儿屁颠儿跟在谢臻身后就出了屋子。
见父女俩的身影不一会儿就消失在视线中,饶是谢珝也不免有点儿愣。
方才提起年后去广陵书院求学的事,也是他一下午深思熟虑后的结果,他想过父亲可能会不同意,也可能会询问自己是怎么想的,却怎么也想不到此刻这个情景。
年……年后再说?
想不明白,干脆不再想。
见乔氏还在,便伸手从桌上拿了个桔子,仔细的剥开后递到她面前:“母亲吃一点儿吧,儿子看您方才晚膳用得也不多,是不是身上不太舒服?要不要请常大夫来请个平安脉?”
儿子这样细心体贴,乔氏心里极为熨帖。笑着接过桔子,吃过一瓣后才开口回他:“是不甚有胃口,许是有些春困罢了,不是什么事儿,不用麻烦了。”
见谢珝还欲再劝,便抬手阻了,同他说起今日王氏提起的那件事儿来:“你舅母下晌同我说起,有一个九江书院山长亲传弟子的名额想留给你,我没当场答应,说是要回来问问你祖父和你爹的意思,你怎么想?”
谢珝听了,先沉思了片刻,便问:“既然有这么一个名额,为何不让表哥去呢?”
“你舅母说他不喜读书。”乔氏只道。
九江书院的名声谢珝也是听说过的,大永四大书院之一,自然也是有些底蕴的,只是他一开始除了自家族学,考虑过的就只有广陵书院,不光是因为它是四家书院中最好的,更是冲着山长林行道这个人。
林行道,字康成,号三希先生,范阳林氏人,当世大儒。
他在十六岁时,就不但精通儒家经典,详熟先古典制,而且通晓谶纬方术之学,又能写得一手好文章,更精于算学,更掌握了“占候”,“风角”、“隐术”等一些以气象、风向的变化而推测吉凶的方术,是当时出了名的神童。
他也并未像方仲永一般泯然众人,后来便前往扶风,拜当时的经学大师马茼为师,治学七年,遍注儒家经典,寻微探幽,无不精研,终得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成为一代大儒。
所以为何谢珝自开蒙之后便不用怎么掩饰学习的进度,毕竟他作为一个现代人,对文言文的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