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盛宠[封推]-第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求雨高台上的二皇子对天拜了几拜,才起身走下高台。
每年二皇子生辰的时候,太后都会派人给他送生辰礼物。每次都是一套皇子服,一百寿桃,一百束银丝挂面,还有一双千层底青面白底的皂鞋。
今年也没有不同。
二皇子着急去继续求雨,直接将那皇子服套在土黄色僧衣外头,跪下来对着京城的方向连磕三个响头,口里道:“谢皇祖母挂念。”然后保持跪拜的姿势,等了一会儿。
就在这时,一朵乌云缓缓飘了过来,挡住了烈日炎炎。
这片求雨的地方霎时阴凉起来。
跟着跪拜的民众一下子抬起头,惊讶地看着天上飘来的乌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这是要下雨了吗?!
二皇子浑身一震,忙从地上站起来,似乎连皇子服都来不及脱,奔上高台,和众位僧人一起大声祝祷求雨。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
是时,如来含笑,放百千万亿大光明云,所谓大圆满光明云、大慈悲光明云、大智慧光明云、大般若光明云、大三昧光明云、大吉祥光明云、大福德光明云、大功德光明云、大归依光明云、大赞叹光明云,放如是等不可说光明云已。”
在众僧人朗朗的念诵当中,天空中的乌云越来越多,越来越浓,并且伴随着一道道闪电,如金蛇狂舞,在上空妖娆,雷声震震,震耳欲聋。
“要下雨了!”
“真的要下雨了!”
求雨的民众高声叫喊着,欣喜若狂。
树荫下坐着的特使悚然而惊,从座位上站了起来。
轰隆!
一道道明亮的闪电在众人头上正中的地方亮起,跟着一声声如山崩一样的炸雷声在众人耳边响起来。
就在那炸雷声中,突然响起了一声惨叫。
大雨倾盆而下,如同甘霖普降,滋润着干渴已久的大地。
“终于下雨了!”
无数的民众抬头看着天空,并不躲避,任由那久违的大雨把他们淋得透湿。
就在众人欢呼当中,跟着太子特使一起来蒋州的随从和护卫面如土色,吓得不知所措。
因为就在刚才的雷电当中,那位先前坐在树下的特使大人,刚一站起来就遭了雷击!
周围的人看得清清楚楚,那特使大人是活活被雷劈死的!
一阵倾盆大雨之后,雨散云收,暂时告一段落。
欢呼的人群这才发现树下横躺着被雷劈死的特使大人,背上和头顶一片焦黑, 。
“被雷劈了?”
“是啊,被雷劈死了……”
“这人一定做了不少坏事。”
就在这鼓噪当中,一些人开始总结。
“咱们求了七天七夜的雨,一直都没有求到,可是当二皇子一穿上太后娘娘送来的皇子服,就马上天阴了。然后二皇子穿着皇子服求雨,就立刻大雨倾盆!——你们说,这是什么意思?”
“是哦,好像是这样。刚才明明晴空万里,可是二皇子一穿上皇子服,给在京城的太后娘娘跪拜,天马上就阴了。等再穿着皇子服祝祷,这雨就下得哗哗地……”
“正是呢。还有啊,你们看,那边太子殿下派来的特使,居然被雷劈死了!——这可是上天预警啊!”
“预警?预什么警?”
“当然是太子无道……”
“你不想活了?!还不快闭嘴!——莫谈国是,莫谈国是!”
不知怎地,这些传言却不胫而走,很快在大夏皇朝流传开来。
等太子在京城知道的时候,已经是九月份,京城上下人人都知道,上天预警,要二皇子还俗,因为太子无道……
“这都是些什么胡说八道的东西!”
太子在东宫怒不可遏,命飞鱼卫出动,在京城上下抓那些喜欢胡乱嚼舌根的人。
连太子都敢议论,不想活了是不是?!
可是太子忘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他抓的人越多,朝野上下非议他的人就越多。
开始大家还只是作为茶余饭后的八卦谈资随便拿来说说,可是当太子把这些闲话当做一件极重要的事,在京城上下抓人封口的时候,他惹怒了那些本来无动于衷的老百姓,还有朝堂上的御史清流。
特别是后者,当他们觉得这个当政者行为不当的时候,他们能拿唾沫星子淹死你!
而且大夏皇朝从开国以来就奉行“不杀言官,不斩清流”的国策,太子可以把说闲话的老百姓抓起来,但是却不能把这些清流言官打杀殆尽。
“太子无道!”
“无道者还有脸腆居上位?!”
无数涓涓细流终于汇成滔滔江河。
如雪片一样要求废太子的奏章飞到了太后娘娘的案头。
太后坐在书案后头,翻看着这些奏章,却并没有很高兴。
她看得很清楚。
就凭这件事,怎么可能真的废太子?!
况且在前台一直叫唤的清流言官只有那么几个而已。
别的大部分清流言官,还有四大家族的国公爷,以及六部的尚书大人们都保持了沉默。
太后抿了抿唇,将那些奏章推给姚女官,“拿去给太子殿下吧。”
“可是,这些是要求废太子的奏章……”姚女官有些犹豫。
要是太子见了这些奏章,肯定会被气得七窍生烟。
太后笑而不语。
姚女官突然明白过来。——让太子难受,不就是太后的目的之一吗?!
“是臣女想左了。臣女这就给太子送过去。”姚女官换了笑颜,抱着这些奏章去东宫。
太子看着这一沓要求废太子的奏章,气得脸色一阵红,一阵白,一拳捶到案桌上,“真是欺人太甚!”
姚女官忙低头,生怕自己的笑容被太子看见了,被迁怒就不好了……
“……这是给皇祖母的奏章,姚女官还是拿去送给皇祖母吧。”太子垂头坐回书案后头。
姚女官抬头,眼神闪烁着道:“这是太后娘娘命臣女送来的。太后娘娘说,如今是太子殿下监国,这些事情,太后娘娘不便插手。”
太子松了一口气。
太后将这些要求废太子的奏章直接转给他,当然是表示太后对他的善意,表示太后并无废太子的心思。
不过,也是因为大夏皇朝有“不杀言官、不斩清流”的传统,所以太后纵然将这些奏章转给太子殿下,也晓得他不会对这些人做出什么不利举动。最多也就是罢个官而已。
再说对这些言官清流来说,最大的成就,不是官居一品,而是流芳千古。
只要监国太子真的因他们上书废太子,就将他们打入天牢,又或是将他们罢官免职,他们可就真的能青史留名了。
因此他们做这种事完全是肆无忌惮。
这一下子太子面临的局面就很尴尬。
继续监国吧,明显很多人已经对他不信任了。
可是向这些人屈服低头,将太子之位让出来,他着实是不甘心,而且更不愿意!
但是他要是什么都不做,面临的压力肯定会越来越大。
特别是江南大旱求雨一事,他派出去的特使被雷劈死,光这一项,就是他抹不去的黑历史。
而出了家的二皇子,一穿上皇子服,就立刻求雨成功的事,更是被传得举国上下众人皆知,让太子恼都恼不起来。
他内心深处,对上天还是有着深深的敬畏。
就算是巧合,也忒巧了。
太子心里犹豫不决,不知道该不该向太后低头,同意二皇子还俗。
这一拖,就拖到第二年立秋的时候,也就是明历二十八年的八月。
这一年八月里,大夏皇朝的五州十三道中,有三州都爆发了规模巨大的蝗灾。
※※※※

第108章 扫把星

只在史书上出现过的蝗灾一出,对于以农业立国的大夏皇朝来说,可是比水灾旱灾还要恐怖。
太子忙得焦头烂额,派出人手四处救灾的时候,发现京城又一次有了流言。
这一次的流言来势汹汹,明确说他太子殿下是“扫把星”转世。
首先是明历二十六年冬天,太子刚开始监国的时候,大夏皇朝就遇到了数百年一遇的雪灾。
明历二十七年夏天,江南爆发了数百年一遇的旱灾。
到了明历二十八年,北面三州居然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蝗灾!
这些天灾一轮又一轮,终于让以前保持缄默的一些清流言官,和四大家族的国公爷开始坐立不安了。
大夏皇朝的人深信,天灾是因为上位者无道造成的。
如果是皇帝在位,遇上这样的天灾,大半是要降“罪己诏”的。
而太子遇到的,居然不止一次天灾!
估计光是“罪己诏”已经不管用了,况且他还不是皇帝,还没资格下“罪己诏”。
他到底该怎么做呢?
心烦意乱的时候,皇后却命人传他觐见。
“你儿子选太孙妃的事,进展如何?”皇后久居深宫,皇帝半死不活地很多年,头上又有个比她大不了几岁,却比她更加能干的太后,因此皇后能关注的事情,也就只有自己的孙子了。
太子一窒。他这些日子国事繁忙,早把这些事情给忘了,都是太子妃在跟宗人府和四大家族的人接触。
“母后,外面乱纷纷地,儿臣忙着打理国事,哪有功夫管选太孙妃的事儿?”太子有些不耐烦了。
他只希望母后不脱他后腿就够了,至于做帮手和助力什么的,他早就不做指望了。
“外面乱纷纷地?!”皇后吃了一惊,“哪里乱了?本宫怎么不晓得?!”
太子深吸一口气。摇头道:“母后,您在深宫里锦衣玉食,不晓得外面的情形情有可原。如今外面绝对说不上太平。儿臣刚刚接到消息,北面三州的蝗虫闹得很厉害……”
“蝗灾?!”皇后大为吃惊。“这到底是怎么啦?先是雪灾,再是旱灾,今年居然来了蝗灾?!”
连自己的母后都这么说,太子心里一沉。
难道这一关真的过不去了?
如果……二弟不在这个世上了,他是不是就能高枕无忧了?
太子心中的杀机一闪而过。
但是很快,他又打消了这个念头。
别说二弟被太后在江南保护的严严实实,他作为太子,还没有实力不动声色地将二皇子击杀在江南,而且就算他有这个实力,现在也不宜轻举妄动。
因为他晓得。在这个当口杀了二弟,完全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引火烧身,让四大家族都站到反对他的阵营中去。
到那个时候,他能怎么办?总不能把宗室的男丁都杀了。让他们不得不捧他做皇帝吧?!
四大家族里还有一个神将府呢。
他这边真的大开杀戒,神将府可不是吃素的。
总之有四大家族在旁边看着呢,不可能对皇室里同室操戈的事情袖手旁观。
因为四大家族同皇室没有直接关系,所以立场更加客观,也更能以整个国家的利益为重。
想到这里,太子不由得想到当初大夏立国的时候,他们夏氏皇室的先祖跟四大家族的先祖立下的血誓。还有四大家族不得与皇室联姻的誓言,真是有先见之明啊!
这样的誓言,将四大家族和皇室利益之间形成了一个很难打破的平衡,从而保证了大夏的江山历经一千多年而不倒。
在历史的长河中,多少辉煌的朝代,长的五百多年。短的二十多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只有他们大夏皇朝,到现在还立在天地之间,并没有出现下世的光景。
四大家族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可不能低估呢!
那他到底要怎么办呢?
“真是的。你说你运气怎么这么差呢?你皇祖母好不容易同意让权,让你监国,你却接二连三遇到这些乱子。想你皇祖母临朝听制的时候,有足足十五年吧?从来没有一次出过这些乱子……”皇后心怀不满地往大殿外的天空扫了一眼,似乎在责备老天真是岂有此理,给她儿子这么多难题!
太子讪讪地笑,“是啊,真是运气不好,正是儿臣开始监国了,这些事就接二连三……”
太子的声音戛然而止,余音尚在皇后耳边回旋,太子的思绪却已飘远。
他突然想起一个念头:皇祖母突然让权给他,是不是故意的?!
之前皇祖母掌权的十五年,太子不信就一点事情都没有发生,更不信大夏皇朝一直风调雨顺了十五年!
他不是傻子,晓得这些天灾是人们无法控制的。
既然是无法控制的,那时不时出来一趟也是正常的。
可是为何皇祖母掌权的时候,这些天灾没有传得沸沸扬扬,而他一掌权,这些事情就成了可以捅破天的篓子呢?!
再想到明历二十六年冬天那场酷寒的雪灾,明明是皇祖母掌权的时候出现的,他只不过是个收拾乱摊子的人,怎地就栽到自己头上了?!
太子蓦然间恍然大悟。他想他明白了皇祖母在明历二十六年冬天让权的用意……
这就是所谓的“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吧!
只有让他掌了权,才能让他犯错,皇祖母才有正当理由处罚他!
而处罚他,当然是为了他的二弟铺路了……
太子想到这一点,心里在愤怒之余,想到皇祖母的偏心,更添了几丝苦涩。
郁闷到了极点,太子福至心灵,突然想到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个主意。
既然太后用让权的方式,让太子走到台前受众人审视。埋下让他犯错的棋子。
他不妨有样学样,让二弟也走到台前!
如果二皇子一直在江南做和尚,他要抓他的错处还真不容易。
所以,还是让他还俗吧……
“母后。当年的事已经过去这么久了,儿臣打算向皇祖母提议,让二弟还俗。”太子话锋一转,淡笑着提议。
皇后柳眉倒竖,“不行!”
当年他们好不容易才抓到二皇子的错处,本以为可以一击即中,将二皇子置于死地。
但是没想到,养育他长大的太后居然费尽心思保全他,不惜让出很多利益给皇后的娘家。就连二皇子的生母蒋贵妃都不惜自缢,代二皇子去死……
最后宗人府、皇后、太子。还有四大家族一起折衷,让二皇子出家来作为惩罚。
“真不知道太后为何这样疼他?!”皇后兀自忿忿不平,“你和他一样,都是陛下的血脉。你还是正经嫡出!蒋贵妃生二皇子的时候,不过是个小小的婕妤!她那个贵妃。还是生了二皇子才封的,哪里比得上你的出身?!”
皇后说太后的不是,太子不好接话,只得苦笑道:“母后,木已成舟,如今再说这些也无用,还是想想要如何将目前的难关渡过去吧。”
“难关?现在有什么难关?”皇后不解。“你不是好好地做监国太子?难道太后说要把玉玺拿回去?”
皇后紧张起来,“你可不能将玉玺交出去。你父皇病重,本就应该由你监国,太后……太后年纪大了,应该颐养天年。你别再让她老人家操劳。”
太子听了只想冷笑。
说得好像这些事情,是他想怎么做。就能怎么做一样!
太子张了张嘴,本想说几句狠话,可是看见母后一脸关切紧张的神情,那话在嘴里打了个转,就变了。他安慰皇后,“母后您别担心,儿臣会将这件事处理得妥妥当当。”又道:“沐儿的婚事,儿臣会让他母妃进宫来跟母后商议的。”
也算是给皇后找点事做,免得她瞎琢磨,帮倒忙。
从皇后宫里出来,太子径直去求见太后。
太后的安和宫一向守卫森严,连太子和皇后都不能随意进出,必须先请示,待太后同意之后,才会派人领着他们进去。
不过这一次,太子只命人传了个话,太后当即就派姚女官接他进去了。
见到太后之后,太子先行了礼,然后诚恳说道:“皇祖母,二弟当年做错事,违反了祖训,因此出家赎罪。这么多年过去,他一直潜心向佛,去年帮江南求雨成功,今年听说又在想法子祛除北面三州的蝗虫。他立下这么多的功劳,孙儿想着,也算是补偿了他违背祖训的罪过。是时候让他还俗了。”
太后松了一口气。
太子还算识做,没有负隅顽抗。
如果他还不肯让步,亲口提出让二皇子还俗,太后还有更厉害的招儿等着他……
当然,现在他主动提出来让二皇子还俗,是最好的结果。
免得两边斗得两败俱伤就不好了。
太后这边还未准备齐全,太子这边才刚刚回过味来,还需要时间来徐徐布局,因此两边对于二皇子还俗这件事,算是一拍即合了。
当初执意要处死二皇子的,其实只有太子和皇后两个人,宗人府和四大家族在郑想容死后,对于二皇子已经打算网开一面了。
但是二皇子当时确实也是心碎神伤,特别是当他得知郑想容其实是一尸两命的时候,他更加了无生趣。
※※※

第109章 斗志

太后当时见二皇子了无生趣,苦劝不止,最好实在没有办法,只好以退为进,劝他不如出家。出家为僧,还可以为郑想容祈福,超度她的来世。
同时二皇子的生母蒋贵妃为了救二皇子一命,不惜自缢身亡,平息了宗室中人的怨气。
二皇子这才放弃自尽的念头,但是执意离开京城,前往他母妃娘家所在地蒋州道的大昭寺剃度出家。
从明历十五年,到如今的明历二十八年,已经出家整整十三年了。
这边太子和太后达成妥协之后,一道命二皇子还俗的旨意就被快马送到江南蒋州道的大昭寺。
接到懿旨,二皇子马上在太后派出的随从护卫下,千里迢迢来到京城。
“皇祖母万安!”二皇子一进安和宫,就给太后跪下来行了大礼。
太后虽然强作镇定,但是双眸已经盈满泪水。
“孩子,快起来,让哀家好好看看你。”太后向二皇子伸出手。
二皇子抬头,看见太后花容月貌,宛若二十多岁的少妇,禁不住感叹道:“皇祖母这般颜色,看上去竟像是孙子的姐姐,不像是皇祖母。”
太后破涕为笑,嗔道:“你这猢狲,没大没小,连哀家都敢取笑!”
虽然这样说,却并不打算处罚说错话的二皇子。
她将二皇子拉到身边坐下,不住抚摸他的头脸,终于泪如雨下。
“比先长了好些了,长大了……”
“当然长大了。”二皇子握住太后的手,放到自己的手掌心里,“皇祖母,孙子今年已经三十有一了。”
“已经这么大了?”太后的神情有些恍恍惚惚。她默默地看了二皇子半晌,叹息道:“好了,你如今还了俗,是不是要娶一房妻室?”
二皇子还了俗。重新上了封号,他的妻室,当然就是二皇子妃。
二皇子笑了笑,“孙儿的原配。当然是想容。”
太后皱了眉头,“那郑想容有什么好?你到现在都忘不了她?”
“我一辈子都忘不了她。”二皇子郑重说道。
太后留神看着二皇子,见他并没有作伪,完全是他真心所想,眼眸一转,已经有了主意。
“你忘不忘得了她,哀家管不着。但是你要真的是这样想,你就给哀家打起精神!别窝在蒋州的大昭寺,跟你父皇一样,像个‘活死人’!”太后正色说道。
二皇子抿了抿唇。
“你晓得的。咱们家有祖训,四大家族不得与皇室联姻,要让想容能够正大光明做你的原配正室,以后跟你同葬入帝陵,你就必须……争上一争……”太后的最后四个字。说得很轻,只有二皇子才听得见。
旁边不远的地方侍立着的姚女官都没有听清楚太后最后一句话说的是什么。
二皇子猛地振奋起来。
只有做了皇帝,才能不用管什么祖训吧?!
想到他跟太子的帝位之争,不仅是为了自己能否活下去,而且是为了能给郑想容明公正道的名份,顿时斗志大增!
太后见二皇子的气势明显变了,不再是被人推着走的样子。而是打心底里有了要争位的决心。
“这就对了,你细想想,是不是这个理儿。”太后满意地说道,“你的皇子妃的人选……”
二皇子打断太后的话,“皇祖母,孙儿已经有了人选。而且……”二皇子附到太后耳边,轻声说道:“而且,她已经给皇祖母生下重孙女了……”
太后笑了笑,“你是说,那王家女儿?”
二皇子点点头。“孙儿就要娶她做皇妃。”
“可是她娘家毫无根基。”太后有些不放心。
“我们大夏皇室的男子,已经是天下一等一的人家,又有哪个世家配让我们高攀,是吧?——就算是四大家族,也只能俯首称臣。”
这番话颇有豪气,就连姚女官听了,都对二皇子另眼相看。
太后却是不为所动,“真的吗?”
“呵呵,其实是,既然不能娶四大家族的女儿,那么娶谁都一样。更何况,孙儿现在刚刚还俗,马上就急吼吼找一个娘家得力能干的皇妃,岂不是让太子殿下和皇后娘娘忌讳?”二皇子看得很清楚这其中的利害关系。
太后很是感慨。
这个孩子,其实比太子要聪明,但是一生为情所误。
幸亏那郑想容死了……
反正是个死人,他想立个长生牌位都行,到时候没人会在乎的。
“嗯,你说得也有道理。目前来看,还是王家姑娘最合适。他们家虽然出身不显,但是难得家里人都厚道正派,特别是跟你投缘。”太后想了想,觉得娶王家大姑娘也没有什么不好。
二皇子有一句话说到太后心坎上。
那就是大夏皇室已经是一等一的人家,他们不需要靠娶个好老婆来抬高身价。
不管哪一家的女子,嫁给他们都是高攀。
“嗯,那你打算什么时候带着他们来京城?你的皇子府已经在修建当中了。”太后转了话题问道。
二皇子当年出家的时候正好十八岁,还没有来得及出宫分府,所以他在京城还没有正式的皇子府。
“呃,皇祖母,孙儿暂时不打算住到京城。”二皇子再一次语出惊人。
太后的眉梢轻挑,脸上已经隐隐有了怒气。
“你到底在想什么?!”
二皇子忙拍拍太后的手,让太后的怒气缓了下来,然后道:“皇祖母,您先别生气,听孙儿说。”
太后看了姚女官一眼。
姚女官会意,忙躬身退下,将小书房留给太后和二皇子。
见小书房里没了人,二皇子才低声道:“皇祖母,大哥突然转了性,同意孙儿还俗,肯定是打着主意的。”
“他打主意不奇怪,难道你还怕他?”太后的眉梢挑得更高。
“不是怕他。只是孙儿想得东西更多。而且在江南,孙儿已经掌控得差不多了。何必到京城来看他的鼻子眼睛?再说,孙儿跟青眉的女儿姗姗已经四岁了。如今要带着她来京城,不免被人嘲笑。还是等……以后再来,到时候。谁敢嘲笑她?!”二皇子为这个小女儿打算得很是周到。
太后听得恍然,又是想笑,又是叹息,心情复杂得很,最后还是摩挲着他的头,道:“你真的是长大了。”
长大的标志之一,就是懂得为别人着想,而不再仅仅以自我为中心。
“皇祖母放心。孙儿既然走了出来,就不会再让皇祖母失望的……”
二皇子和太后的安和宫里说了一下午的话,后来还去夏明帝住的偏殿磕了三个头。
从安和宫离开。姚女官送二皇子去皇后的凤仪宫面见皇后。
太子也在那里等着他。
看着二皇子高大俊逸的样子,皇后眯了眯眼睛。
十几年没见,皇后已经有些记不清二皇子以前的样子了。
如今一见之下,她发现二皇子的面容生得太好了,比他的生母蒋贵妃好看多了。倒是更像他的父皇夏明帝。
夏明帝当年也是龙章凤姿,英武不凡。可惜,这么多年躺在床上,似个“活死人”一般。
皇后有些伤感,倒没有再为难二皇子,只是道:“回来就好。你的皇子府还在修建当中,不如先住在你大哥那里?”
二皇子忙道:“多谢皇后娘娘和太子殿下盛情。我跟皇祖母说了,祭拜过太庙之后,就返回江南,不会在京城居住的。”
“哦?”太子有些意外,笑道:“这是为何?咱们哥儿俩十几年没见,你怎么这么快就要走呢?”
“太子殿下关心臣弟。臣弟实不敢当。臣弟这么多年住惯了江南,很难适应京城的气候了。”说着,二皇子还应景地咳嗽了两声,“太热太干了……”
太子笑了笑,问道:“皇祖母也愿意放你走?”
“皇祖母一向宽宏大量。只要我过得好就行,并没有强行要我留在京城。”二皇子轻描淡写地说道,平视着太子审视的眼神,面上一派镇定。
不知道是不是在庙里待的时候长了,太子发现二皇子的性子变了很多。
当初那个为了郑想容做尽一切事,甚至恨不得跟了她去死的热血冲动青年男子已经长大了。
如今的二皇子,成熟、淡定、内敛,古井无波的心态,让太子探测不到分毫他的心绪。
还是当初那个冲动易怒的二弟好一些……太子暗暗想道。
皇后在旁听见二皇子要回江南,倒是又放心了些。
她最怕二皇子在京城,在太后扶持下,跟太子打擂台。
回去江南就好多了,至少不会直接杠上。
太子想了想,觉得这样也好。
他这边才刚刚明白了太后的意图,还要跟幕僚商议商议后面的策略,便道:“既然皇祖母都允了,我们也不好违拗皇祖母的意思。那就祝你一路顺风吧。”
二皇子笑着谢过他们,又道:“我回到江南之后,会和王家大姑娘成亲,到时候请太子殿下去喝喜酒。”
“王家大姑娘?”太子立即警惕,“可是大理寺丞王之全家的姑娘?”说完又疑惑,“不对啊,王家都是儿子,只有一个女儿。可是那个女儿,十几年前就嫁人了。”

第110章 婉拒

居然认为是大理寺丞王之全的女儿!
这太子对朝中官员的家庭情况还真是了如指掌……
二皇子一边暗自腹诽,一边笑着摇头,“不是大理寺丞家的姑娘。只是江南一户普通人家的女儿,家里没有一个做官的,祖上是捕蛇人,后来发了点小财,买了几亩地,做了田舍翁,福泽子孙。”
“啊?只是这样?”太子有一瞬间的错愕,满腹狐疑。
“您要不信,可以去江南喝杯喜酒。”二皇子淡淡说道。
“呵呵,呵呵,不是不信,只是,皇子妃这样重要的位置,怎么能不娶世家之女呢?”太子试探着问道。
“我已有世家女为原配,王家大姑娘只是继室。”二皇子又笑了笑,直视着太子的眼睛说道。
太子和皇后都是一愣。
“你已有原配?什么时候的事?你不是出家人吗?”皇后马上站起来问道,脸都绿了。
“在出家之前,我就认定了今生今世,她是我的原配正室。”二皇子转身,看着凤仪宫外的天空说道。
“出家之前?”皇后更加疑惑。
太子先醒过神,但是又觉得难以置信,试探着问道:“难道你是说,郑想容?”
“正是。今生今世,她就是我的原配妻子。王家大姑娘,只能是填房。”二皇子说着,拱了拱手,“告辞。”眼里似乎有泪珠滚动,却在转身的一刹那强行咽了下去。
太子和皇后定定地看着二皇子远去的背影,不约而同松了一口气。
“果然是烂泥扶不上墙……”皇后似笑非笑地道,看向太子,“你啊,太谨慎了。就他这个样子,出家十几年了,还是一点都没有变。为了个女人毁了一辈子。”
太子好像很惋惜,面上却带上浅浅的笑颜。“二弟这人重情义,不算坏事。”
总比有一个心狠手辣、六亲不认的兄弟要好。
“这倒也是。”皇后喜笑颜开,“本宫要给王家大姑娘好好赏赐一番,让她这个填房。别跟原配正室过不去……”
……
回到江南,二皇子马上在蒋家的帮助下,迎娶王青眉为正室,但是只算是继室,并不算原配。
太后和皇后、太子都赐下重礼,京城里的高门贵胄也派人去江南随礼。
四大家族除了郑家,别的三家都派人去恭贺二皇子大婚。
郑素馨听到消息,本来是赶去郑家安慰郑老爷子和郑老夫人,却看见两个老人坐在晚晴轩的内室里,一幅喜极而泣的样子。
郑素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