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的荣耀-第1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工业和军工业,对于轻工业是有心无力。一旦西域被明军占据,那么就算北方诸省想要在打通的丝绸之路上分杯羹也只能看江浙、安徽等省工商业主的脸色,因为只有他们手里的货才能满足这么大量的需求。于是江浙、安徽等省的工商业主就找上了与其关系密切的淮西派,说不定太平派也被他们游说了一番,因为他们与太平派的关系也是相当复杂和密切。
王侍尧、叶淙温都是心窍玲珑之人,怎么不知道这事背后的用心,但是他们目前处境比较尴尬。他们所代表的太平派才为向湖广、北方倾斜与淮西派争闹了一番,再顶牛,恐怕真的要撕破脸了。虽然太平派实力强劲,蒸蒸日上,但是目前还不愿与庞大的淮西派翻脸。再说了。江浙、安徽等省工商业者对太平派的支持甚至胜过对淮西派,尤其是安徽省,原本就是太平派的“老根据地”。如果太平派出面反对这件事,恐怕是自剪羽翼,但是支持这件事,王侍尧、叶淙温等人又觉得是对国家和军队的一种不负责任,因为如此贸然西征,恐怕会骤添许多艰辛。思来想去,只好躲在一边默不作声装中立,任由知道利害关系的北方派、江西派去与淮西派斗法。
刘浩然愤怒了一番后便恢复平静,落坐回座位。淡然地说道:“看来你们是会中立,算了吧,还是我找传义等人商议一二。你们走吧。”
看到刘浩然下了逐客令,王侍尧、叶淙温一脸的愧疚,拱手行礼后便告辞了。
看到两人的背影消失在门口,刘浩然突然脸色转笑,抚须道:“承华、念祖的火候还是不够老道,岂是百室和国用的对手?”
在一旁的刘焕翼不由诧异道:“父皇,你此话是何意?”
刘浩然将其中关节一一解释一番,然后言道:“如果百室、国用真心要推动西征议案,何不亲自出面提出此议案,怎么任由思颜这几个老货出面呢?”
刘焕翼使劲地想了想,觉得父皇还说得有点道理,李善长、冯国用出面,的确比宋思颜等人要强势得多,但是宋思颜等人德高望重,出面也没有错呀。
“百室、国用两人的心思我难道不知道吗?他们久治军政,岂不知道此时贸然西征风险极大,一旦失利,他们不仅一时英名付之东流,还要承担连带责任,如此后果,他们俩安能不知?”
“父皇,既然如此,李大人、冯大人为何还要请宋老大人出面?”
“宋老大人出面,百室、国用对江浙、安徽等省工商业者也有了交代,就算议案在资政院通不过,也只是太平派阴持两端,江西和北方派竭力反对而已,与淮西派有何干?江浙、安徽等省工商业者要怪也只能怪江西、北方派和太平派。”
“父皇,你的意思儿臣明白了。”
“翼儿,你真的明白吗?”
“父皇的意思是?”
“你等着看,待西征案在资政院准备三读之前,会有淮西派老臣资政大夫或告病,或有事出省,种种借口,反正留在南京的资政大夫人数不会超过江西和北方派之和。”
刘焕翼一时愣住了。原来还可以这么玩的,看到他这个样子,刘浩然笑着说道:“你一时明白不过来也不打要紧,你可以默观事态变化,待到事毕后可再向你的老师请教。”
“父皇,儿臣知道了。只是儿臣有一事不明,既然父皇知道贸然西征危害极大,为何还让议案上资政院?”
“大明规则是法度和程序,难立易废,为君者最重要的是要维护这规则,只要是在这规则之下,群臣再如何争斗也无关紧要,哪怕是为私利而废公用。公用被废,总补得回来,规则一破,大明迟早亡国。翼儿,你好好用心体会吧。现在将这卷字送到内阁去。”
“是的父皇。”刘焕翼双手捧着刘浩然的那幅字,走出房门,冒着风雪向文渊阁走去。
******
第二卷 称雄江南 第三百一十七章 太平派的定位
第三百一十七章 太平派的定位
王侍尧环视一眼会场。心里便有了定数,不由暗暗叫苦,这下被淮西派给坑苦了,你们做好人,恶人却让我们来做。叶淙温似乎也想到了这点,不由对着王侍尧几声苦笑。
果然,第一次西征议案很顺当地通过一读,但是在二读就有点结结巴巴,而且在场的人可以明白看出整个形势。淮西派倒是想通过该议案,可是有心无力,来的资政大夫太少了,这段时间大明内阁大行经济均衡发展和准备全国大行奉议会,不少老资格的淮西派资政大夫都奉命出去调研去了,以发挥余热,留下的人还不够半数;江西派和北方派当然是极力反对,他们中间都有一些高人,当然可以看得出这里面的玄机和勾当。现在江西派和北方派在经济均衡发展的斗争中利益相关密切联系在一起,自然会联手起来不让江南的工商业者占大便宜。
经过一番舌枪唇剑的最后辩论,终于进入到三读程序。淮西派资政大夫绝大部分都投了赞同票,可惜不到一半,议案没有通过。太平派大家都知道是保持中立。但是在这种通过议案投票中投弃权票就等于投反对票。
在最后关头成功狙击了江南工商业主和淮西派联手推动的第一次西征案,江西派和北方派非常高兴,在座的资政大夫个个神情兴奋。而淮西派资政大夫有的神情激愤,眼睛总是向太平派资政大夫那里瞄,有的神情默然,端坐在那里像是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李善长、冯国用却脸色轻松,还时不时地与旁边的人低声说几句。唯独太平派资政大夫们神情尴尬,他们虽然大部分都是出身大学、翰林院等高等学府,但是此前与淮西派算是一脉相承,和江南工商业主利益相关,这次弄了这么一出,内外里都不是人了。原本就和淮西派若合若离的关系这一次算是正式撕裂了,与江南工商业主的关系则遭到了重创,那可是他们获得巨大支持的根基啊。
但是所有的人都没有想到,当第一次西征议案被否决之后,皇帝陛下却发飙了。
“德兴,你们军事科真的仔细研究了这份西征议案了吗?”刘浩然不动声色地问道。
“回禀陛下,臣等仔细研究过了,觉得可行。”丁德兴非常知道这位结义兄弟的脾气,也知道这里面的玄机,只好硬着头皮答道。
“可行?”刘浩然转向冯国用问道,“国用,你怎么看?”
“回禀陛下,依臣之见,除了有些仓促之外,其余的都可行。”冯国用站起身来拱手答道。
“德兴。国用,你们是不是久不在军枢,已经不熟军务了吗?这么大的漏洞怎么就看不出来呢?难道你们没有看到陆军部、西安卫戍区、和宁卫戍区的不同意见吗?就一定要急匆匆地通过此议案?”
虽然刘浩然说得很平和,但是在资政院众多人等说出这样的字眼,已经是非常严厉了,冯国用、丁德兴一脸尴尬,只得端坐在自己的位置上默不作声。
“内阁糊涂,你们也跟着糊涂,难道你们都糊涂到一块去了吗?”刘浩然继续毫不客气地说道,在座的资政大夫都知道该议案的一些内幕,原本陆军部、西安卫戍区、和宁卫戍区都不支持现在就发起第一次西征,都希望在三到五年后大明做好了准备后再进行西征,只是江南工商业主的诉求太强烈了,李善长在内阁合议中“强行”通过了第一次西征议案。
“难道你们不知道此时贸然西征,会带来什么后果吗?”刘浩然的语气越发地严厉起来,“看来你们身据高位太久,数十万大明将士的性命在你们眼里已经算不上什么了!而且你们小集团的利益已经高于一切。为了你们小集团能够挣到钱,将士的性命可以拿来赌一把,大明的利益可以被当成是废纸,人家是舍小家为国家,你们倒好。是舍国家为小家!”
刘浩然的话说到这个份上,李善长、冯国用、丁德兴再也坐不住了,连忙起身躬身应道:“臣等失虑,才差点酿成弥天大祸,臣等愿领罪。”其余的资政大夫也是战战兢兢,皇帝陛下在资政院一向是当“泥菩萨”的多,想不到今日突然发火了,二十余年积累的君威施加下来,没有人感到轻松。
“领罪?”刘浩然鼻子里哼了一声,“百室,你们内阁好好反思一下,你们到底是大明的内阁,还是那些工商业主的内阁!还有国用和德兴,你们身添资政大夫,是为国定策,为民谋利,不是某些人手里的傀儡!”
在场的部分资政大夫在战战兢兢中开始体出味道来了,这该不是皇帝陛下对掌握大明经济命脉的江南工商业主有了什么看法,至少是看不得这些人手伸得太长,抡起棍子开始敲打起来。甚至有资政大夫在暗中猜测,皇帝陛下会不会借题发挥,改变国策。要知道,在大明以农为重还是以工商为重一直争论不休,只是在江南派被打压下去之后,这个争论逐渐被定调为以农为根,工商为重,实际上是以工商为重大获全胜。现在皇帝陛下突然借题发飙,是不是有其他想法,君王的心思。谁猜得透。
但是王侍尧、叶淙温、刘承志、罗复仁这些“高人”却心里有数,皇帝陛下不会改变国策。自从资政院改制大行以来,皇帝陛下在任何议案讨论、提交、辩论和投票时都不会发表任何意见,任由内阁、资政院履行程序,临了不管如何,只要是通过的,都是大笔一挥。
这一次也是如此,皇帝陛下在议案未获通过后发飙,这说明陛下在心底就不赞同这个议案,但是此前他一直没有发表任何意见,任由该议案走完整个程序,一定要等到投票水落石出才出声。这说明,皇帝陛下还和以前一样,非常注重大明的“立法程序”。
只不过几个人后续想的都不一样,王侍尧和叶淙温这下彻底明白了,李善长、冯国用不愧是跟随皇帝陛下多年的老臣子,又都是精于心计权谋的“高人”,估计在无声中就和皇帝陛下达成默契。
你说李善长、冯国用看不到匆忙西征的后果,你说李善长、冯国用两人想不到皇帝陛下事后会“发飙”,王叶心里百分百不相信。但是李善长、冯国用就这么做了,这下淮西派就足够对江南工商业主一个交待了。不是我们不努力,而是反对的人太多了,江西派、北方派的人都不是傻子。难道看不出这议案的玄机吗?再说了,太平派又保持中立,等于反对,我们淮西派有心无力,而且还吃了皇帝陛下一顿严厉地训斥,这难道还不够吗?
这一步棋,淮西派可谓是走得非常漂亮,好人全让他当了,恶名就全落在江西派、北方派和太平派头上,尤其是太平派,处境最尴尬。而且淮西派来上这么一手。就等于将太平派从江南工商业主这个庞大的势力群体中驱逐出去了,经过今天这么一着,江南大工商业主自然认清了谁是靠得住的朋友,谁是三心二意的小人,此后恐怕他们不会再同时支持淮西派和太平派,而是改为全力支持淮西派。
而刘承志和罗复仁心里却在想,按照皇帝陛下喜欢玩制衡的习惯,估计对势力越来越大的江南大工商业主有了顾忌,准备扶植其他的势力进行牵制,那么自己的派系该如何在此情况获得最大的利益呢?
刘浩然神情冷峻地扫了一眼在座的众人,觉得敲打已经足够了。他明白,利益集团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视国家利益为儿戏,这是不可避免的。无论从中国历朝历代中的党争到另一个世界的欧美政党民主,从根子上来讲就是利益集团的纷争。关键是如何让整个大明所有的利益集团都能参与到纷争中来,都有力量争取到自己的权益。所谓的“**”“专制”等等只不过是某一利益集团过于强大,严重压制了其他的利益集团,要知道,就算是农民、劳工,他们也可以算是一个利益集团。
现在淮西派与大明大工商业主关系太密切,已经无法割裂,刘浩然早就有了想法,要想将太平派分出去,不再趟这潭浑水,这一次正是一个好机会,于是,在默契中,刘浩然和李善长、冯国用各取所需,各自达到自己的目的。
散会之后,众人走出资政院还在那里议论纷纷,李善长和冯国用只是相互拱了拱手,然后谢绝了某些人的邀请,各自回府。他们心里都有数,暗地里看淮西派大获全胜,成功地将太平系从江南大工商业者圈子里挤了出去,但是皇帝的后招还没有出呢,你以为陛下会将太平派闲置?恐怕陛下心里早就给太平派找好了出路。
“承华,念祖。你们心里都有数了?”刘浩然开门见山地问道,资政院一散会,他就把王侍尧、叶淙温叫到了内宫御书房。
“回禀陛下,臣等已经明白了。”王侍尧、叶淙温拱手道,脸上有点失落,这一次是被淮西派结结实实摆了一道,以后太平派该何去何从,他们一时还没有底。没有经济实力强劲的大工商业主的支持,他们觉得太平派根基有些不稳了。
“你们有没有想过,就算没有今天之事,你们早晚也会和大工商业主决裂。”刘浩然喝了一口茶,不动声色地说道。
“陛下,还请垂示。”王侍尧和叶淙温交换一个眼色问道。
“理念不同,利益也不同。”刘浩然淡淡地说道。
王侍尧和叶淙温心头一愣,细细体会起来。太平派多是大学、研究所出来的学子,领头之人便是以翰林院为主,他们多半出身不是大富之家,与富甲天下的大工商业主没有太多的瓜葛,更重要的是太平派多受新学熏陶,尤其是受刘浩然影响最深,他们可以说是大明中最了解金融、财税等经济手段和理论的一帮人,奉行的是自由竞争,与喜欢搞“垄断”的大工商业主在理念上的确有巨大的差异,这就是他们与淮西派越走越远的原因。
思量一番后,王侍尧和叶淙温慢慢明白一点意思了。
“我听说你们在进行经济调研,推行奉议会和其他新政时,与劳工联合会、中小工商业主关系搞得不错。做人做事,都要扬长避短,总是依附在旁人身上不是长久之计,要努力去打出自己的天地。”
刘浩然这句话像是拨开了迷雾,王侍尧和叶淙温一下子明白过来了。江南大工商业主几乎掌握了大明的经济命脉,这么一个庞然大物也只有集中了大量开国重臣的淮西派才能与之抗衡,这两者强强联手,才能做到真正的平等合作。太平派虽然实力不菲,但是靠上去实力还是不够,长期下去真的可能会演化成依附。与其如此,还不如去与劳工和中小工商业主联手,做为他们的代言人。虽然劳工和中小工商业主实力不强,但是架不住人数多,而且正因为实力不济,所以非常团结,劳工联合会、某些商业协会,在江浙等地奉议会改制中大放光彩。到这时王侍尧和叶淙温已经明白,当初皇帝陛下让太平派为主去推行奉议会等新政,多与劳工联合会和中小工商业主联系,原来是为今天在做铺垫。的确,太平派此前老是为劳工联合会、中小工商业主撑腰说话,也是大工商业主为之不满的一个原因。
“江西派崛起时浅,但是能在地方和朝堂上屹立不倒,分量日重,你们当好好思量一番。”刘浩然又继续点拨道。
江西派真正能够上得了台面还是在陈友谅覆灭之后,罗复仁等人开始担任要职开始,时间远比不上淮西派,甚至只能与太平派相当,而且身后又没有开国重臣和大工商业主的强力支持,但是却能越走越强,除了刘浩然的刻意扶植和原本的根基之外,与其定位正确也不无关系。
江西派多半出身于中小地主和寒门,又秉承儒家济匡天下的思想,以体恤百姓疾苦为己任,全力放在为农民谋利上。大明立朝以来多次大的土地改革和减轻赋税、免除众多徭役等政策,多半是江西派在那里摇旗呐喊,并且躬身历行。而且江西派官员又多行亲民善政之举,为农民多谋福利,正因为这个缘故,江西学派得到了江西、两湖乃至安徽、江浙等省农民的支持,所以才能扶摇直上。而北方派真是吸取了江西派的经验,在兼顾北方地主们的利益之外,也能多为北方农民谋利,所以也能越走越强,直到今日有了一席之地。
“你们可能在权谋上不及百室等人,但是可以走干臣能吏的路子,你们回去后好好体会一二。”刘浩然最后挥挥手道,现在太平派确的不是手把手地扶植,而是脚踏实地地摸索适合自己的道路。
王侍尧和叶淙温拱手应道:“谢陛下训示,臣等下去定当细细体会。”
*******
第二卷 称雄江南 第三百一十八章 所谓的大明政党
第三百一十八章 所谓的大明政党
王侍尧、叶淙温下去之后立即召集派系中的骨干。对刘浩然的指点进行讨论,越讨论越觉得这是太平派最好的出路。在目前,把持大明经济命脉的大工商业主似乎有了尾大不掉的趋势,皇帝陛下肯定会进行打压和制衡。如果太平派还跟在大工商业主的屁股后面跑,下场很明显,可能成为大工商业主集团的附属,最后在皇帝陛下的打压下成为替罪羊,也可能善始善终,但是却需要与实力强劲的淮西派争资源。与其如此,真的不如转向原本关系就不错的劳工联合会和中小工商业主,按照皇帝陛下的说法,就是获得“劳工阶层”和“中产阶层”的支持,因为在目前的大明,待遇非常丰厚的劳工阶层与中产阶层相差无几,而且与农民阶层相比,他们绝大多数都受过更高层次的教育,更能接受太平派的政治理念。
从另一方面来讲,太平派扎根劳工和中小工商主,为他们撑腰和说话,成为他们的代言人,就等于是与大工商业主利益相冲。与其抗衡。站在皇帝陛下的角度,当然会大力扶植,以免大工商业主势力过于强大,从而影响到整个大明朝政。
几经讨论,太平派骨干觉得这是一条光明道路,于是便开始着手进行改变。首先,太平派骨干四处活动,召集各地太平派成员谈话交心,统一思想,其次王侍尧、叶淙温在刘浩然的指点下开始明确自己派系的政治主张和理念,并结合与劳工联合会、中小工商业座谈获得的诉求,进行完善,最后提出了一整套符合劳工、中小工商业主的政治理念体系。
经过数月的商议,加上刘浩然这位“穿越者”大开金手指,太平派开始抛出其初步政治纲领:高举民权旗帜,宣称大明国民无论地位高低,在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地位,因此除了承担义务之外也应当拥有完整的国民权力;在经济上主张官府必须负责解决教育、转运、邮传等普通人或一般集团无法解决的问题,其余则应当奉行自由竞争原则;而财富分配应当先考虑创造财富的人;保护劳工和中小工商业主的利益;以农为本,以工商为重;完善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建立幸福大明等等。
除此之外,王侍尧、叶淙温甚至还接受了刘浩然的暗中指点,开始对太平派成员进行整合,开始建立起在当时算是严密、但是在刘浩然看来却很松散的组织体系。王侍尧等人建立大明总理事会,各省设立理事会,任何接受太平派政治理念、满二十岁的大明国民都可以申请加入太平派理事会,只需填写一张表格。缴纳五钱银币即可成为太平派一员,退出则分为两种,一种是各省理事会认为某成员严重违背太平派理念,经过纪律审查和合议,报请总理事会备案,即可宣布开除某成员,在此审查和合议过程中,该成员也有权进行申诉和自辩;另一种就是自愿退出,只要你在报纸上或公开场合宣布退出即可。
太平派总理事会设按行局、纪审局、文书局、度支局等常设机构,按行局相当于日常管理和行政机构;纪审局则相当于纪律检查机构以及负责度支局开支监督;文书局则相当于秘书部门,负责日常文书、总理事会和代表会议召开;度支局则负责管理“党费”和“政治献金”。
太平派初步拟定了规章,规定各省每两年或理事会三分之一理事同意可临时召开各省代表会议,而各省代表又是各地成员推举出来的,每两年换选一次。各省代表会议推举理事会,各省理事会成员再推举总理事会成员和领导成员,几乎是按照奉议会的套路来做的。
在明历十六年五月,太平派设立了安徽、江苏、浙江、南京、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广东九个理事会,并推举王侍尧、叶淙温、徐茂诚、曾国宪、刘存礼、薛祥等三十一人为总理事,推举王侍尧为理事长,叶淙温、刘存礼、薛祥为副理事长。
虽然看上去太平派摊子铺得很大,实际上其成员加在一起不过数千人。人数众多的劳工、中小工商业主只是以劳工联合会和商业协会的形式与太平派达成合作的意向。
除此之外,王侍尧等人甚至确定了太平派的徽章,为了讨好主力争取对象…劳工联合会,太平派的徽章以齿轮为主,左右放了一把犁和一个算盘,在刘浩然看来是不伦不类,但是也就由他去了。
架子搭起来之后,王侍尧等人坐镇南京,继续履行内阁职责,其余的总理事和各省理事骨干则在各省大造声势,密切与劳工联合会和中小工商业主联系,阐明自己的主张,争取劳工和中小工商业主们的支持,他们都知道,饭要一口一口吃,首先要获得劳工和中小工商业主的支持,有了立足之基才能言及其它,去争取农民等其他群体的支持。
但是太平派的大动作震惊了其他派系的人,没多久,他们便看出来了,太平派这番如同火上房一样的动作,就是奔着今年按照规划在江南数省扩大的奉议会选举去的。经过前两年奉议会试点,这些人已经深知奉议会位置的重要性,连忙纷纷跟进。
最先有反应的是淮西派,李善长和冯国用一直在默默关注着,他们知道,依照皇帝陛下的手段,第一次西征议案过后肯定有下文,但是他们没有想到太平派像是受到巨大刺激一般亢奋起来。搞出这么大的动作来。
看了几天,李善长和冯国用很快便看明白,这里面一定有皇帝陛下的手尾,全大明除了他,没有谁能折腾出这样让人匪夷所思的新东西。为了自己派系的前途,李善长和冯国用联袂拜访了刘浩然,厚着脸皮希望皇帝陛下看着老臣子的面上指点一二。刘浩然也不藏私,悉心指点。
经过一段时间的协商,淮西派也推出了自己的政治理念,首先第一条就是保护私人财产不可侵犯。这一条是大工商业主提出来的,他们现在是家大业大,最怕的就是权贵皇帝嘴巴一努,顺便定个罪名就将自己的财产剥夺了,这可是比要了他们的老命还要惨。所以刘浩然在大明大行法度,这些聪明人慢慢也看出其中的深意来,这玩意弄好了比勾结权贵还要靠得住,所以到后来是非常地拥护。现在有了这个机会,当然希望将这一条明确地提出来。
不过淮西派对于这一条看法不一,得到刘浩然点拨的李善长、冯国用向众人解释道,俗话说花无百日红,现在不要看大家一个个封爵授官,地位显赫,但是数十百年之后子孙后代会如何?谁也说不清楚。再说了。不要看现在大家一个个位高权重,但是得罪的人海了去,一旦失势,你敢保证不会有人落井下石,给你来个一锅端,历史上这样的教训还少吗?所以要给自己和子孙后代留一条后路,有了这一条,而且能够将其律法化,至少在失势时保住家产。于是这一条被顺利通过了。
淮西派提出的经济方面的纲领与太平派有些不同,但是又有所区别。淮西派提出官府尽可能地少干涉工商业等经济领域,完全任由市场自由竞争。那些大工商业主除了怕被剥夺财产之外。最怕的就是官府权贵没事就来指手划脚,工厂该这么设,商贸该那样弄,论起经商治厂,这些官员权贵能有工商业主们专业吗?
在另一方面,淮西派提出的完全自由竞争与太平派在含义有所不同。他们代表的大工商业主几乎垄断了大明的经济命脉,骨子里就是垄断经济。但是话不能这样说,说出来会遭公愤的,于是就祭出了在大明越来越风行的自由竞争理念。大工商业主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本身就占据了极大的优势,再自由竞争,他们难道还怕竞争不过别人吗?
而对于淮西派官员和权贵们而言,他们也没有心思去管经商和治厂,当初听从皇帝陛下劝说入的那些股,每年能分到股息红利就够他们吃喝玩乐的了,再说了,还是皇帝陛下说得好,事情还是交给专业人士干得,他们精于治政打仗,挣钱的事情还是交给工商业主去干,于是他们就充分发挥黄老无为之治,将自由竞争划到这一类提出来了。
至于其他对外进行殖民扩张,大行自由贸易,对内执行贸易保护和壁垒,保护国内工商业的利益等等都是符合大工商业主们的利益。
除此之外,李善长、冯国用也有模有样地学起太平派,在南方各省设立理事会,再设立总理事会,不过李善长和冯国用只是担任了顾问理事一职,而是将调回到南京的胡惟庸推出来当理事长,再拉了几位淮西派干将当副理事长,很多规章甚至就是照抄太平派的,然后热热闹闹地开张了。
江西学派、北方学派甚至连一直消沉却心有不甘的江南学派也纷纷提出自己的政治经济纲领,组建理事会,开始搭台唱戏。但是几个派系正式亮相后,各自的大名却不能那么叫,各自都给自己去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太平派叫“胜业会社”,简称“业社“,淮西派叫“怀胜会社”,简称“胜社”,江西学派叫“崇仁会社”,简称“仁社”,北方学派叫“平朔会社”,简称“平社”,江南学派叫“崇德会社”,简称“德社”。
这是因为叫党不好听,有结党营私之嫌,这些文人骨子里还是有点忌讳,于是干脆叫会社。而原本以淮西派准备叫淮西会社,江西学派准备叫江西会社,但是刘浩然却悄悄地指点道,这样以地域为名,有固步自封的味道,以后如何接纳新鲜血液。于是大家都学着太平派,干脆以己派总理事会所在的街坊为名,最后弄出这些被刘浩然觉得像江湖门派的名字来。
看着在自己的指点下,几个草台班子在大明闹得沸沸扬扬,刘浩然心里虽然觉得有点不满意,也只能这样。自己再开金手指,大明的“政党”也只能弄到这个地步,要想一步迈进xx主义是不可能的。
几家政党班子搭起来之后,立即投入到如火如荼的南方几省奉议会试点选举中去。不过其中有些差别,平社的势力范围在北方,南方他们一般是插不上手,投入到其中只是想学学经验,先练练手,万一北方几省开始选举奉议会不至于手忙脚乱了;德社,也就是原本的江南学派现在元气还没有恢复过来,他们参与其中,原本就不抱有太大的期望,只是能够捞到一点汤汤水水就心满意足了。
焦点还是集中在业社、胜社和仁社三个派系政党身上,这里都是他们的主战场,岂能落于人后,胜社财大气粗,有的是钱往里砸,各项选举活动看上是最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