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第三次机遇-第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相国老成谋国,某实佩服,若不是这番点醒,恐怕我也要事到临头才能想起来,那时指不定手忙脚乱。”

“也不碍事,文官考试依旧由你主持,全力维持,不可生出乱子,其余丧葬事项,我会与典礼院诸位大人协商着办。”

“请总理放心,某一定将份内事经营好,保证不出乱子。”唐绍仪深深一揖。

果然如徐世昌所料,皇后新丧,京师动荡,参加完资格初试的不少考生亦惶惶不安,但三月初九日职官部还是依照原定计划将通过人员的名单予以张榜公布,唐绍仪同时通过《帝国日报》放出声音,谓此次文官考试为国家大典,将照常进行,不会受到影响。

如此以来,所谓取消、改期本次文官考试的谣言不攻自破,先后陆续沉寂,通过资格初试的考生们开始了下一阶段的搏击。

第二轮考试与初试不同,作答时间长达两个时辰。天色微明,众人就陆续齐集原本用于科举考试的考场,入场之前人人都需经过严格的搜查和身份核对,以防有人作弊。八时许,等各科考生按照所报科目不同门类分别落座后,考官便手捧帝国文官考试试题同试卷逐一分发。

第二场专业初试的有关科目细分为中文科、外文科、法科、商科、格致科、工科、医科、化学科等各大门类。在这些科目当中,中文科报考人数最多,那些以捐官、补官、科举功名身份报考者只对传统四书五经熟悉,对其余科目是一窍不通,若想中举便不能不选择这个科目。是故,当其余科目应考者与职位数之比通常只有51甚至31时,中文科的比例却高达25:1,,这条羊肠小道却争夺那为数不多的名额。

拿到试卷后,这批饱学之士仍然倒吸一口冷气,试卷试题目压根就不是诸如五经的考题,而是总共五道题目,包括史论两题,各国政治、艺学策三题。

史论第一题就足够振聋发聩:申商变法、王安石变法与维新变法之异同论;

各国政治中考校的一题却是:土地兼并历来为中国变乱之源,然英国土地兼并之害远甚于中国却国泰民安,何也?试析之。

当真是些别出心裁的题目,很多考生寒窗十年拼命苦读的四书五经在这五道题目之前居然毫无用武之地。

书到用时方恨少,这份艰难,在他们选择之初便已经是注定了的……

第三卷

第二十三章 … 人才荟萃

如果真的老老实实对每张卷子、每道题目都认真评阅,这几天的功夫委实有些困难。但留美出身的唐绍仪稍一合计,便拿出了先进且快速的办法。

以外文科考试为例,唐绍仪便主张先看卷面而不管内容如何。如果卷面稀稀拉拉字数不多,或者反复涂画、模糊不清者,那多半就是学问没有做到家之故——因为外文科试卷的考题和中文科考题是一模一样的,无非就是用外国文字表述而已。那颇具开放性、可答内容甚多的五道题目足足给了考生两个时辰做答,如果仅仅用寥寥数语就打发了,决不是有真才实学之人所为,更非慎重对待之道。

按照这个思路推行,评判时间窘迫的问题马上迎刃而解,速度亦随之加快。虽然也存在着微乎其微的错杀可能,但与争取时间相比,这也是必然要付出的代价。

另外,为了加快流程,唐绍仪还请徐世昌出面,将考试涉及各部大臣一同请来阅卷,一来方便就地评判,二来也是对评阅者的有效监督。他本人更是以身作则,以职官大臣之尊和其余评阅人一起挑灯夜战。眼看各部主官亲临视察再加主考官的榜样效果,对各评阅者而言着实大为激发了士气。

如果说资格初试是一幕笑话百出、令人忍俊不禁的轻松剧,那专业初试则是一幕严肃崇高、为国揽才地正剧。职官部地阅卷室里。每个人都屏声静气,静悄悄地飞奔走笔,在一张又一张地试卷上留下他们的评分与意见。不要小看这区区几个数字和寥寥数语。很可能就决定了一个考生今后20年的前程。

当然,安静只是常态,偶然间也会迸发出会心地笑声与赞美。唐绍仪明文规定,凡是各科阅卷组一致认定是优异答卷或者阅卷组本身意见分歧较大者,必须经各部大臣现场讨论决定。

会议室的门被敲开了,商科阅卷组评阅者恭恭敬敬地递上一份试卷后道:“诸位大人。这份商科答卷极为出色,阅卷组一致判定为优异,而且认为即便列名三甲都不为过。”

内阁秘书收下考卷后便开始宣读起来。

“写的什么?”评阅者当中唯有唐绍仪在会议室阅卷,他一边快速地批阅手中试卷,一边竖起耳朵关注。

“商科考题最后策论:中国实业建设当以何业为先?尝论述之?该生答曰:中国实业宜轻、重、矿各业并举,以轻工为主、重工为次、矿业为辅,三者比例以7:2:1较为合理。轻工各业中,宜以纺织、印染等为重。”

“有点意思。且再往下说……”

“我国两千年以来,惯以男耕女织为常,所用衣料十字八九取之于农家自产,惟精美绸缎、上等衣料流行于市。但近50年来。此种局面时变事变,洋人屡屡携其洋纱、洋布行销本国。一年销量达几千万两之巨……何也?以一来洋纱、洋布轻便结实,其内在品质远胜土纱土布,二来价格低廉,同样一匹绢布,洋货只及土货三分之二售价;三来生产疾速,我国土货惯用手摇纺车,纵辛劳一昼夜,所成亦有限,然者洋人机器一开,纺纱、织布均有专司,一昼夜可成上千人所用衣料……”

“道理说的不错,不知有何妙策?”朗读毕竟太慢,工商大臣周学熙不及待地接过试卷阅读起来。

……工商实业本属众多,然者为何独重纺织?其一,纺织事关四万万同胞之衣着,人不可一日无衣,此则市场广大,行销有路,足可挽回利权;其二,纺织与冶铁、造船相比,所用机器并不高深莫测,较易掌握,仿照亦相对较易;其三,纺织需大量人工,我国人口众多,永无工人匮乏之患,且工钱较之外洋极为低廉,纺织大盛之后可解决流民与失业问题;其四,纺织起点较低,对资本需求不大,适合商办,且见效极速;其五,纺织对气候要求无殊,对场地要求亦非苛刻,从南到北,几乎各处皆可兴建,无推广之难……

洋洋洒洒几千言,不但将在中国发展纺织的优势一一道来,而且还将究竟如何仿行、如何着手的思路一条条明列,有论有据、有破有立,果然是一篇好文章。

周学熙赞不绝口,忙把试卷递给其余大员传阅。

“好!”唐绍仪最后一个见到,匆匆忙忙看了两遍后,把笔一搁,大声叫好。

不惟所部主官和主考官都叫好,其余众人同样也是一片叫好声,唐绍仪提起蓝笔写下“最优”两字——皇后新丧,27日不用红语用蓝色待之。

按照内部流程规定,试卷一旦标注“最优”两字,则就有角逐该科三甲之望。

周学熙作为所部主官,附署意见后又读两遍,越看越喜欢,恨不得当即知道此人是谁。但按考试规则,为防考官徇私舞弊,参考考生姓名、籍贯、年龄、学业等个人信息全被装订起来,非到最后阅卷完毕、公诸于众之时不能拆开。

看得周学熙如此爱才心切,急欲得知而又不愿破坏规矩那副抓耳挠腮地模样,职官部侍郎王照笑道:“周大人不必焦虑,下官知道此生来历。”

王照升迁至职官部侍郎的速度堪比周学熙升迁至工商大臣的飞速。单就资历,他原本只是吏部主事,不过一个从六品的小官。但他的际遇和经历比起周学熙更为特殊,他之所以

到这个任命,仍然与十一年前那场维新变法有关。担任六品主事的王照因一份上书而触动了光绪。酿就了吏部六堂官事件。直接加剧并恶化了帝党与后党之间的对立,堪称是历史关键地见证者,与康梁及六君子都被世人视为维新变法地代表人物。

戊戌之后。王照飘零日本,矢志保皇,虽十年而不悔,回国后一跃而成为职官部侍郎。

“此人名冯庆桂,与去年毕业于花旗国康奈尔大学,获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名曰《论美国棉纱厂及中国仿行之办法》,归国之后,曾到游学处报道,我当时便留意了一番。”

“原来如此。”

周学熙原本和外界一样,以为王照的任命不过是出自于皇帝对戌戌年旧事和旧部的回忆,现在看来,王照对于用人倒也有所心得。

这一夜注定是商科大放异彩地一夜。冯庆桂地试卷刚刚评阅完,商科评阅组又乐呵呵地送来两份试卷。连称,“此二人亦有三甲之望。”

王照阅后,乐呵呵告诉众人:“诸位大人,这两人我又认识。估计说出来,几位大人也认识……”

牛了……王照这个记忆力!

“此二人其一为陈锦涛。现在财政部仍币制司主事,花旗国耶鲁大学毕业,博士学位,其论文曰《社会流转货币论》,这道币制改革题目对他而言岂不是手到擒来?”



王照随即又拿起另外一卷,说:“另一人是陈焕章……”

他刚说出个名字,唐绍仪就叫起来:“此人我知道,知道!”

看着众人一头雾水的模样,唐绍仪连忙解释道:“此次访美归国,此人还和我同船,至为难得地是,居然还是我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校友。他同样博士毕业,题目虽然怪了些,却是极为契合本国实际,曰《孔门理财学》。”

原来这两人都是财政部名下,众人阅后,忙向财政大臣载泽祝贺:“泽公手下果真是人才济济!”

一席话说得载泽脸上平添三分光彩,接过试卷仔细查看起来,原本略显疲敝的神情一扫而光。

“既是如此高材生,又与唐大人熟悉,为何不推荐一二,我这里也好安排。”载泽说道,“陈锦涛归国较早,我亦熟悉,原本正想着重用,正好此次也有机会,这陈焕章……”

唐绍仪有些惊讶:“我给他写了推荐信啊,嘱咐他回国之后一定要向财政部禀明,怎地泽公没收到?”

“没有。”载泽跌足叹息,“还好他是留洋归来,我想着还要历练一番,便放他去跟随熊希龄去直隶督查盐政了……”

“还好,好好,秉三也是爱才地,不会亏待了他。”唐绍仪提起笔来,毫不犹豫地写下了“最优”两字的评语——三份试卷,工商部一人,财政部两人,都是留美的高材生,奇*書网收集整理这届商科可真是人才济济。

众人正在赞叹间,忽地商科评阅官又来,手拿试卷,脸上的表情有些尴尬,却又仿佛有话要说。

“何事?”正巧唐绍仪手中的试卷已评阅完毕,眼看评阅官的脸色有异,单独召进来询问。

“商科组又发现一份试卷极优,也有三甲之资,只是前已报过三份,再评‘最优’恐怕诸位大人认为我们过多过滥,本欲评个‘优等’了事,又恐埋没人才,一咬牙还是拿来了……”

“什么?”唐绍仪略一沉吟,“拿来我看。”

这份试卷对那道实业建设的策论有着不同看法,认为本国实业当以兴修铁路为先。认为兴修铁路,一来可以改善交通,降低商业流转的费用,减少流转时间;二来可以吸纳众多贫苦子民劳作,可解决就业问题;三来铁路发展必然带来钢铁业、制造业发展,“所费者其一,所得者其五”——亦即至少五倍地拉动作用……

交通大臣梁士阅后大喜,忙道:“想不到我交通部亦有此等能人,妙哉,妙哉……王大人,此是何人?”

王照沉吟片刻后道:“这人我吃不准,不过像是王景春,毕业于花旗国伊利诺大学,博士论文题目为《英国铁路财政学》。”

该唐绍仪写评语了,原本他也认定该是“最优”,但提笔到半空,忽地想到,三甲三甲,顾名思义便是三人,现在已有三人,如果再添一人岂非到时候难以取舍?

看着唐绍仪提笔后迟迟不肯落下,梁士急了,叫道:“唐大人、泽公、周大人,你们方才评阅的三个最优,我无意见,全部赞同,但这位考生的答卷也是一流,较之三人只在伯仲之间,这‘最优’二字,万万不可吝啬。”

这番话一出,载泽、周学熙都笑了,其余诸人也是忍俊不禁。

王照打趣道:“梁大人,这考生一来与你无旧,二来不曾有亲,为何如此紧张……”

“本官爱才心切而力争之难道不可以?”梁士牢牢捏着试卷,仿佛捏着无价宝贝一般,“这试卷依我看实属最优之等,如果不肯,将来官司就是打到皇上跟前,我也不服!”

梁士其实是命硬之人,当年经济特科,他明明中了状元,但却因为名字中的梁头康足触怒了慈禧地忌讳而导致名落孙山,后来若不是袁世凯大力拔擢,他也不会有今天的成就。是故他对考试评定极为敏感,不想让有才之人委屈,否则将来再行拔擢可就困难了。

这倒委实有些难办……

第三卷

第二十四章 … 走出阴影

解决大问题要有大智慧,唐绍仪在原地踱了三个来回,目中找到了解决办法。

“诸位,文官考试不同于旧时科举,许多规矩原也不必照旧。科举有状元、探花、榜眼之称谓,此次考试并不照搬,只分一甲、二甲之类,所以人数亦可灵活。我看是不是这样,此四份最优试卷,一概列入一甲,倘若剩余试卷再无最优,则此四人定为一甲,一甲第三则为两人并列;如果还有其余最优,则将全部最优卷呈请圣览,由皇上钦定一甲名次,如何?”

这个做法倒也不偏不倚,无论载泽、周学熙还是梁士都可接受,彼此也不伤和气。其实这几份最优试卷无论最后排名如何,所部大臣肯定是要重用的,众人所争者无非是一个面子问题,都想着让状元花落本部……

各部大臣对连续几天紧张的评阅工作倾注了极大的热情,考生也不负众望,在各科都涌现出了相当优异的人物。以医科为例,有考生名朱神惠,毕业于哈佛大学,博士论文题目曰《中国之肺痨病》,对公共医疗卫生提出了独特见解,认为要在各省省城兴建西医医院,在京师设立全国性的中西医结合之医院;在广大的乡村,除中医继续推广外,还应该增强对民众的教育,通过诸如消灭露天粪缸等举措改良公共卫生来增进人民体制……

这样的建议对策,原本传统的士大夫阶层是不屑为之地,但在东三省爆发鼠疫地时局中。这种建议颇为民政部所瞩目。民政大臣沈殿林当即表示,要将此人派给正在东北主持防疫的伍连德担当助手,倘若果有成效。拟任命为正四品的卫生司司长,以一介白身而获如此提名,足见重用之意。

同样地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张全虽然只获得了法律硕士学位,但他同时也获得了美国律师资格,对宪法学颇有研究,对国际公法体系亦尤为精通。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庚子以来,中国与西洋交涉间之所以屡屡吃亏,除国家实力不济、官员有惧外心理外,对国际公法的陌生乃至漠视都是重要原因。很多不涉及主权、利权的谈判,因为中国谈判人员的无识,使得国家往往要付出更多的代价去挽回。

在“宪政体制改良刍议”这种框架地题意下,他对五大臣出洋考察也做了分析:先是充分肯定了此举的必要性,认为给朝廷重臣开了眼界。“即便所知有限,敢开风气之先亦足为人称道”,同时他也诚恳地指出不足,认为“各国宪政本来差异颇大。甚至同样事例甲国与乙国处理完全矛盾,与其自身悠然自得。合乎国情,与所学者却茫然不知所措,现今仿行,首重学习目标……与中国最相近者,日本也……”最后,他认为要加紧修律,虽然按照法理,应该宪法制定、完备后再论其余诸法,但中国情况特殊,宪法受政治影响极大,倒是其余诸法相对简便,他呼吁说“倘宪政体系之下其余诸法具备而行之有效,则宪法呼之欲出、所行自远;倘光有宪法,其余诸法仍然照旧,则表里不一,宪法依旧只是一纸空文罢了……”

戴鸿慈、载泽原先都在五大臣之列,对此同感颇深,戴鸿慈也给他安排了去处——协助修律大臣沈家本开展工作。

……经过连续几天的奋战,专业初试的阅卷工作终于如期完成,相关成绩的统计让唐绍仪终于松了口气——情况比资格初试那会强多了,合格率终于上升到了50%以上,各种优异人才不断涌现。

除中文科外,其余各科的名单也大致排定,相关重合率也减少了许多,7以上的岗位的求职比例已进入了合理区间,再行岗位复试已无必要。

自然凡事都有例外,中文科虽然在资格初试时地通过率最低,但事实证明,凡能通过初试的人员都有几把刷子,相关竞争异常激烈——一者,中文科的职位是最少的,二者,报名中文科地人数是最多的,这一少一多,酿成了中文科无比惨烈地竞争。光是经过阅卷组认定可算得上最优等的考生就达十一人之多,其余优等、良好、中等等各级也远较其余各科为多。

摞摞随行递解上来的报告,唐绍仪慎重地看了三遍,张榜公布这个栏目之下签署了自己的大名,亦即代表职官部对此表示认可。

随着黄榜的陆续公布,京师街头响起一阵又一阵的赞叹声,不少人驻足围观,很多人都对各科一甲诸人的姓名指指点点。虽然最终任职结果要到下月初一才能公布,但在他们心中,这一甲诸人仿佛就如同以前科举时代状元之类,重用是必然的——难道你还听说状元公坐冷板凳?

但人气最旺、关注之人最多的中文科榜单却迟迟不予公布。其余各科天亮时分就已经公诸于众,唯独中文科的公告接近落日时分才姗姗来迟,而且与其他各科不同,上面没有标明一、二、三甲各级,只有一长串的名字——凡名列榜单的,有资格参加后天举行的岗位复试。

焦急的眼神无不在这几百号名字中开始搜索,看到自己大名的无不欢呼雀跃,看不到者亦不免垂头丧气,不甘心地看了又看……

放榜之日,所有的人生百态都显露无疑,端的是几家欢乐几家愁。

养心殿里,已经数日不理政事、不理重臣的林广宇终于走出了自我封闭的状态。

望着眼睛凹陷、神情黯然的皇帝,众臣无不感伤,纷纷劝解道:“皇后仙升,皇上当节哀顺变;国事艰难,皇上切切以保重龙体为重。”



“都起来吧。”林广宇的声音间仍满是愁苦,但比起除闻噩耗时已经好转了不少,“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朕不是不知道这个道理。只是心里哀伤皇后跟朕没过几天好日子,这么快就撒手西去,心里……”

“皇上节哀。先皇后若泉下有知,必感怀于皇上恩义,这等感怀,便如亲在皇上身边一般。”

典礼院院长景厚奏对道:“皇后丧葬大典,臣等已安排妥当,只等吉时;所虑者,唯独皇上陵寝未备,皇后梓棺只得停灵于西陵梁各庄,待崇陵修缮完成之后再行移葬。”

原本林广宇对皇帝陵寝的修建并不持积极态度,但现在隆裕一逝世,反倒迫在眉睫,崇陵修筑亦进入了快车道。

“劳烦卿等费心了。”

“臣等已为先皇后拟定了尊号,请皇上过目,不知当否?”

虽然“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景皇后”的谥号比不上慈禧尊隆,但已是美谥,林广宇并未计较,只交代道:“皇后生前一力主张以国事为重,崇尚俭朴,丧葬大典不可太过靡费,以免皇后泉下不安。”

“臣等遵旨。”

其实,就隆裕的个性而言,她虽然比不上慈禧极度铺张浪费,但对于虚荣还是有一些向往。但她有一项好处,在慈禧死后,因为夫妻关系改善,对林广宇言听计从,对皇帝压缩规模、崇尚俭朴的作风虽然不太认同,但还是照办了。斯人已逝,再加上所作所为并无失德之处,皇帝当然也要为其贴金一番——这也是人之常情。

“皇后生前一直关注女学,谓女子要自强自立,便不可不读书识字。经年累月,从妆~算赞助女学,不料突然撒手西去,未曾动用。现在朕替皇后作主,一体捐给帝国女子师范大学,5两充作办学经费,其余20两设立奖学金,专用于表彰品学兼优之女学生……”

“皇后仁德,万民必敬仰而传诵千秋。”

“朕倦了,诸卿先退下吧。”交代完诸事,林广宇感觉心力交瘁——或许,这几天哀伤过度?

人群中的唐绍仪暗暗焦急,他原本还想出言询问有关文官考试殿试事宜的。但眼看皇帝精力不济,倒也不便多嘴,虽然踌躇,却也只能准备与其余众人一起告退。

还没跨出大门,林广宇瞧见他的背影仿佛想起了什么,让王商传话道:“殿试期日不改,朕仍亲自主持。”

唐绍仪大喜:皇上挺过来了!那个雄才大略、以天下为己任的皇上终于从丧偶之痛中走出来了!

第三卷

第二十五章 … 横生枝节

初一,随着最终入选名单的张榜公布,热闹了一个试终于在万众瞩目中落下帷幕。由于这次考试前所未有的广泛性和新颖性,一直是在京中外舆论关注的焦点,对相关信息和进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在报章上,随处可见对考试试题的探讨和争论,但不管怎么争论,九成以上的民意都认为采用这种切合实际、反映世界情势的考题要比恒古不变,一用2000年的儒学经典要有意

《泰晤士报》驻京记者莫理循写道:……这是这个老大帝国在废除沿袭了一千多年科举考试基础上举行的第一次文官考试,虽然争议不少,但每一个都认为是一次严肃的、令人印象深刻的考试。根据我们调查掌握的情况,虽然许多人未必对这样的方式表示满意,但他们也不得不承认这样的改良是具有进步意义的。我们相信,大不列颠行之多年的文官考试可以为中国举行类似活动提供借鉴……

《宇林西报》评论员写道:这次考试具有双重的特殊意义。其一,他是中国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担任官吏传统的继续,其二,他是中国试图改良学术与评价体系,转而与欧美接轨的最初尝试……我们认为,这种考试制度如果持续下去,必将对中国有关新式教育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现实已经证明,只有掌握新式知识,才有可能通过考试并进而成为政府官员。

最终,400名考生通过层层选拔。最终从两万余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当这些幸运儿名单公布之时。京城几乎万人空巷,无论识与不识,见面就在讨论这一结果。很多在前几轮就已落选的考生之所以迟迟没有离开京师。就是希望能亲眼看到最后的结果。

同日,《帝国日报》加刊号外,对400名幸运儿进行了逐一刊登介绍,包括姓名、籍贯、年龄、学业及将出任地官职等情况,并公布了一个利好消息,凡此次资格初试合格人员。其资格三年内有效,在今后三年参加文官考试时毋庸再重复参加资格认证。

根据报纸所刊登地内容,有心人经过考究、概括,发现400余人将要担任的官职从正四品的部属司司长开始到正七品地官员不等,其升迁速度堪称惊人,除了少部分人员已担任官职在外,八成以上的人员都是以白身而受此任命。

在官场当中,除非后台极硬或者天大的姻缘凑巧。否则熬未必能熬到道员,但就在这次考试中,赫然出现了年仅27岁长(与道员品秩相等,但京官照例比外官要高半级)。30岁以下出任五六品官职的人为数更多——果然堪比鲤鱼跃龙门。

当然,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与各科阅卷官地水平也有很大关系。林广宇为了筹备此次考试,特意提前从全国抽调了精兵强将担任评阅官。例如交通组的詹天佑、魏瀚、高而谦、丁平澜等,工矿、格致、化学组的荣光、罗臻禄、林庆升、池贞、沈庆喻、刘敖、张金生等,邮电组的苏汝灼、王平国、陈彩寿等,船政组的陈兆翱、汪乔年、郑清廉、吴德章、李寿田、杨廉臣、罗丰禄等,外交组的辜鸿铭、陆征祥等,无不都是当时在各行各业中颇具盛名,堪称学科带头人的角色,能经过他们考验而被赞誉的即便不是天才,也是了不起地人才。

最后,为了稳妥起见,林广宇还特意设立了公示期——名单公布后十日内,监察院专门接受相关检举。虽然林广宇相信通过这种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是公正、公平的,但为了以防万一,他还是准备了后手。

养心殿里,职官大臣兼任本次考试主考官的唐绍仪正在向林广宇汇报有关情况。

“皇上,此次考试结果臣以为有好几处发人深省,今后教育、用人当中非重视不可。”唐绍仪拿出一份条陈,说道,“此次考试,总共设立了11个科目,共产生35个最优等评阅是科举功名出身外,其余30人全部为留洋英才。留洋人才当中又以留美学生独占鳌头。仍以30最优等为例,内中除了3留英,2人留德,日、留法各1人外,其余23全系留美出身;此30当中有博士头衔者一共19人,留美者独占17人,个别科目如格。。|均系留美学生。”

“此种情况朕也有所耳闻,甚至外界有谣传说因为阅卷官中留美出身的甚多,不免有了门户之见……”

“皇上,这是诽谤。臣确系留美出身,其余阅卷官留美出身地亦甚多,但臣等扪心自问,选拔之时纯以学识考评,并无门户之见。”

“朕信得过你们,外界谣传归谣传,卿等不必放在心上。”

“第二样要向皇上禀明的是留日教育极其紊乱,非大力整治不可,否则将来必出大乱。”唐绍仪叹了口气,继续说道,“此次两万余名报名者留学归国者大约占了一半,共约万余人,而之万余人中留日学生又占了8,,望。400名入选者中留日出身的不过80名,只占2有余,亦即留日学生百人才能中一人。”

“留日学生良莠不齐,朕原有所闻,只是不知道如此差劲,原因何在,卿试言之。”

“第一,专业不当、偏科严重。留日学生7成以上学习文科,包括政治、外交、法律、经济等各科,学习农工、格致、化学各科极少见,纵有所学亦不成气候,是故人多而能参与竞争之科目少。入选率必然不高;第二。学业浮躁、根基不实。据臣调查,留日学生虽逾数万,但中间习速成者六成(相当于职高类。长者2,短则3月),习普通者三成(相当于中专类,长则3,短则1年),中途退学、转辗之五六。入高等专门学校者百分之三四(相当于大专类,长则则2),入大学者仅百分之一(正规本科,四年制),反观留美学生,人数不及千,但五成以上都系大学毕业。学士头衔,还有几十个博士头衔,含金量较高。”

“两者差异为何如此之大?”

“留美学生大多学实业各科,此等课程精深。非数年时间不能有所成,但反过来而言。凡能顺利毕业者均有真才实学;反观留日学生因为距中国较近,一有风吹草动便断然回国,所学速成极其简易,并无大用。很多学生东渡日本原只是抱着镀金目的而去,并未打算扎扎实实坐冷板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