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到明末当军阀-第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很快虏兵就剩下了五个人,四个人。三个人,两个人。
王璞突然一挥手:“退!”
他手下的兵,端着长枪。平静的后退,立刻将包围圈扩宽到了两丈上下。
而王璞自己。却突然杀出,飞快的突奔向前,直冲那个大汉。
大汉其实已经受创很深,身上虽然没有受伤,但是双腿都被长枪刺中过,膝盖处甚至露出白骨,可他依然挥舞大刀不断。
见到王璞过来,他已经高举大刀。一刀麾下。
可惜的是,王璞的枪快了一步,刀没有来得及落下,长枪刺入他的胸膛。
王璞接着冲进,长枪不但扎穿了大汉的甲衣,而且深深刺入,可惜的是没有从背后穿透,这莽汉显然也穿了双层甲,甚至可能是三层。
之后为了躲避大刀,王璞只能松开自己的长枪。滚到了一边去。
杨潮不由皱眉,这小子这时候竟然还想充英雄,让士兵退在外围。给他留下与敌军单挑的机会。
王璞大叫着爬起来,从身后另一个士兵手上拿过长枪,想要再次出击。
“王璞!住手。”
杨潮的声音穿过层层包围传了进去。
杨潮已经拨开士兵走进了内圈。
“大人?”
王璞奇怪的看到杨潮走进自己身边。
杨潮却没有理会王璞,而是对着那个胸膛上插着一根长枪,大刀拄地大口喘气的大汉问话。
“你是一个好汉,告诉我你的名字,你是我第一个杀的人。”
杨潮平静的对那大汉说道。
大汉嘴里涌着血,喷吐出几个含混不清的词语,未必是在回答杨潮。更像是在骂人。
杨潮却点点头:“伐檀?好,我记住了!”
说完。竟然亲自挺枪过去,一枪刺中壮汉的脖子。壮汉大睁着眼睛,身体朝一侧倒下。
第一次杀人,杨潮以为自己会有什么反应,会紧张,会惊恐,可是完全没有,除了些微有些恶心之外,他竟然没有任何的负罪感,也许是见过太多死伤麻木了,或许是知道这些都是些无恶不作的强盗,负罪感被抵消了。
看着大汉倒下彻底死亡,杨潮冷冷的看了他一眼,记住了伐檀两个字。
看到杨潮杀了自己的猎物,王璞咽了一口唾沫,有些难以置信,又有些很不甘心。
这么一个好汉,他早就打算要留着自己亲自杀的,可没想到最后竟然被杨潮杀了。
王璞很郁闷,却也无可奈何。
他不知道的是,杨潮正是因为恼恨他因为个人情绪而擅自出击,将整个大军都陷入了被动之中,所以对他很不爽,根本就不想看到他如愿。
不可否认对这样的好汉,杨潮其实也很动容,他虽然杀了好几个明军,但是不能否认他确实很猛,虽然
他也是一个野蛮的虏兵,可是是一个很猛的野蛮虏兵,值得被杨潮亲手处决。
场中就只剩一个敌人了,虏兵的将领!
“带着他立刻回营!”
杨潮指着场中央最后剩下的那个虏将命令道。
虏兵将领看来受伤真的很重,刚才一直拄着长枪没有参加战斗,战斗结束后,依然保持姿势,让人以为他已经死了,但是几个士兵上前试探后,发现虏兵将领还活着,只是似乎没有活动能力一般。
几个士兵立刻上去将他抬起来,然后立刻撤退。
这个虏将很奇怪,自始至终一动不动,哪怕被抓,也没有任何反抗,还咬着牙忍着痛的样子。
同时摆出一副无所谓的态度,好像对自己被俘根本就无动于衷,但是却是在掩饰着什么东西。
杨潮看着他,心中暗叹:“希望是一条大鱼吧!”
伤亡了这么多人,冒这么大的险,如果抓了一条杂鱼,还真就不划算了。(未完待续)
第二百零一节劝谏
此时更南边,那些被驱赶逃散的虏兵,一个个竟然都没有逃,似乎不敢把自己的主将弃之不顾。
经过这么一番厮杀,虏兵人数已经不足五十之数,不足为虑,但是他们如果上来骚扰也很麻烦。
最重要的是,如果南边的战况传到北边去,北边还有一百多虏兵,他们一起上来可就不太妙了。
对于平地上骑兵成建制的冲击步兵,杨潮可不会天真的以为,自己的步兵能够抵挡。
王璞虽然郁闷,还是立刻执行命令,他此时也已经清醒了过来,自己刚才确实是一时冲动,但也是看到虏兵混乱的阵型,尤其是看到虏兵主将似乎被大炮轰到,一时间指挥混乱的情况他才出击的。
当然说起来依然是太冒险了,如果不是李五六这些天来在他们面前那种得意劲头,他可能不会那么不冷静,就是看到虏兵混乱,也绝对不会冒险用步兵冲击骑兵的。
杨潮则让许多男和宋坤殿后,让自己的亲兵冲入战场收拢伤病和战死的战友遗体。
许多男和宋坤两个旗队一直列队在最南边,对面的虏兵虽然重新聚集,但始终徘徊没人敢上来,甚至都不射箭,让杨潮收拢了全部伤病和战死的士兵后,许多男和宋坤带队从容撤退。
自始至终虏兵都没有再次发动骚扰,第一是他们建制完全被打散,没有了组织和指挥体系,第二散兵游勇完全被打破了胆,根本就没有勇气自主发起攻击,或许在他们眼里,明军能主动撤退,才让他们松口气呢。此时不是明军担心他们骚扰,他们更担心明军会不依不饶继续攻击他们。
他们之所以吊在远处不走,只是在顾虑着明军抓了他们的主将。而阵失主将的后果,让他们心里十分恐惧。但是面对更为恐惧的明军,他们又不敢主动出击营救,两种矛盾的情绪在他们心中冲突,让他们吊在后面,却不敢发动攻击,行为极为怪异。
回到营中,杨潮长舒一口气,不是害怕什么。而是为这一次主动、成功的出击松了一口气。
在杨潮看来,自己的军队,终于掌握了一次主动出击,并且带回胜利的经验。
查看明军一次又一次全军覆没的战绩,就该知道这种经验有多么难得。
已经多少年没有明军敢主动向虏兵出击了,杨潮做到了很难得,已经多少年没有明军打败过虏兵了,就连洪承畴那样的帅才都被东虏俘虏投降,就连祖大寿那样的悍将都被东虏围困半年不能突围,而杨潮却能主动出击。不但是全身而退,而且是带着完全的胜利全身而退的。
回头看去,仓库带虏兵大营之间。一地虏兵战死的尸体。
当然有士兵对那些没能将人头砍回来的尸体非常可惜,但是看到远处那一个个惊慌的虏兵残兵,杨潮感觉到,其实虏兵眼神中的惊慌,才是自己最大的战绩,相比之下,区区首级反而不算什么。
但是不可否认,杨潮也对战场上遗落的一地人头,尤其是那些失去主人四处游荡的战马很眼热。
不过四周都有虏兵残兵在游荡。杨潮也不想这时候上去收取果实,哪怕是被这些残兵随便反噬一下损失一两个兵。杨潮都会很心疼。
好在那些虏兵也丧了胆,只是在外围一百步外游荡。没人进入战场,杨潮也不用着急,那些战利品迟早都是自己的。
士兵现在休息更为重要。
伤病都交给了武艺。
其中杨潮亲兵队损失可谓惨重,三十个亲兵中,有五个直接被重箭射中面门当场死亡,还有五个则是被射穿铁甲,有希望活下去,另外轻伤的还有十一个,甚至包括替杨潮挡箭的章惇和李良,以及赵康。
虽然受创惨重,但同时也证明,如果拿出勇气正面交锋,杨潮的墙阵完全可以跟虏兵骑兵对冲。
许多男和宋坤等跟随杨潮冲锋的旗队,损失倒是很轻,许多男旗队中只有一人战死,宋坤哪里两个重伤,孙长福和郑永旺的士兵,则各自有一个轻伤。
显然冲锋的时候,在最前面的杨潮亲兵首当其冲,跟随在后的受到的打击就小多了。
但是损失最重的,还不是杨潮的亲兵队,而是王璞的把总队。
王璞把总队一百人,直接战死的就有三十个,受伤的还有二十多个,其中重伤就有八个,王璞把总队一下子就损失了三成以上。
这让杨潮非常恼恨,已经通知了军官开会,商量如何惩处王璞。
但之前还是先让士兵休息好,等打完这场仗后再说。
杨潮在房顶上观察了一下战场,感觉虏兵应该没有胆量窃取杨潮的胜利果实后,下了房顶,去伤病营中看了看。
武艺带人正在紧急处理这些人的伤情。
武艺告诉杨潮,其中不少人情况都不好,很多都昏迷不醒了,而且还在发烧发热,虽然已经按照杨潮的一贯要求,用烈酒清洗了伤口,能不能挺过去,武艺真的不敢保证。
另外那个虏兵将领也交给了武艺处理。
杨潮问了一下情况,武艺说,这个虏将受伤很重,身上虽然没有刀伤箭伤,可是两条腿骨断了,左臂也断了,肋骨都断了几根,不过他把过脉,表示运气很好,没有伤到脏腑,应该没有性命之忧。
杨潮这才明白,为什么这个虏将战场上没有举动,一直拄着一根长枪,静静的站在原地,原来是根本就没有行动力了,能站着挺过整场战斗就比明军将领和官员好太多了。
至于这个虏兵将领是如何受伤的,显然是被大炮伤到的,而且不可能是被炮弹直接命中,而应该是被波及,很可能是被炮弹打飞的虏兵、战马甚至是残肢给撞上的,他满身的血迹和碎肉也印证着这个猜测。
杨潮让人给虏将准备了一些吃食,这家伙的表现倒是让杨潮有些错愕。
给他马肉,抓着就吃,给他喝酒,端起就喝,但是问他话就一句不说。
当然说了,杨潮也可能听不懂,前面抓的俘虏都是如此,根本就听不懂。
杨潮也没有兴趣审问他,不过是一个指挥一百多人的虏兵将领而已,撑死了是一个牛录章京,换成明军就一个把总而已,怎么说都是小官,否则杨潮也不会觉得王璞冒险出击不值得了,如果当时眼前是八旗一个旗主,别说王璞了,杨潮自己都会毫不犹豫的趁乱突击的。
让武艺看着这个虏将,也不用治好他,只要不死,送上去就是一个功劳,跟人头没什么区别,不过能交上去活人当然更好,大明天子有用俘虏献祭太庙的传统,没准自己献上去一个虏将,能讨天子欢心加官进爵自然最好,能给自己士兵一些赏赐也不错。
离开伤兵营,黄凤府已经组织妇孺做好了饭,此时卸甲的战士正一个个吃饭,并且兴高采烈的互相夸耀自己的勇武。
杨潮也吃了些饭,主要是干饭,没有菜,马肉也不多了,杨潮都留给了伤病。
吃饭的时候,身边的李良和章惇一脸心思,他们两人也受了轻伤,简单的处理后,就立刻回到杨潮身边护卫,杨潮命令他们休息,他们跪下请求,反正他们伤也不重,杨潮便也不强求了。
杨潮刚刚吃完饭,李良就借口出去了一趟,结果他进来的时候,跟着一群人。
全都是杨潮的亲兵,甚至包括有伤在身的伤病,除了亲兵外还有黄凤府。
这些人一进来,立刻就跪倒在地。
赵康带头说话:“小人恳请大人,日后战争之上,不要亲冒矢石!”
杨潮不由皱眉,因为感觉这怎么都像是在胁迫自己,可是看到一个个伤病,缠着绷带,渗透着鲜血跪在地上,却也不由动容。
“都起来说话!”
杨潮冷冷命令道。
但是却无人起身。
赵康道:“大人不答应,属下等不敢起身!”
杨潮冷哼一声:“赵康,还反了你了!”
赵康道:“大人恕罪,要打要罚,标下认了,但请大人给属下们一个保证。”
杨潮不由皱眉,这些手下看来是商量好了来的,不让自己亲自上阵,这是为了保护自己。
回想今天战阵之上的情景,杨潮想到好几次都有人主动挡在自己身前,这绝对不是临时起意,可能他们早就商量好,达成了一致,他们把杨潮的命放到了他们自己的之上。
其实亲自上阵,杨潮也不是不考虑后果,今天王璞深陷危机之中,杨潮不能接受王璞全军覆没的结局,也是情急之下才亲自带队冲锋,当时想的是有自己做示范,士兵就不会畏惧危险,后来的结果也很明显,自己亲自上阵,亲兵队一个人都没有畏惧,全都奋勇向前。
亲兵队的行为又鼓舞了其他人,许多男和宋坤紧跟其后,郑永旺和孙长福又在后,一次冲锋就彻底将虏兵打垮,这些新兵凭什么?还不是凭借杨潮带头的英勇无畏!
想到这里,杨潮觉得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军官带头是能起到模范作用的。
因此杨潮对所有人道:“我知道你们都是好意,但是本官做不到!身为将领,就该有战死沙场的觉悟,将不畏死,兵不贪生!如果有必要,下次本官还会亲自上阵!”(未完待续)
第二百零二节千金之子坐不垂堂
赵康不说话,头磕在地上,其他人也都磕在地上,不抬头。
黄凤府这时挺直身子,语重心长道:“大人!大家的荣辱富贵都系于大人一身,大人要是有个三长两短,他们也就没有了前程。大人之身,可不是大人一人之身,而是大家的前程!大人的命,比其他人的命都更重要。恳请大家为其他人考虑,切不可轻身犯险,在有今日之举。”
杨潮突然对黄凤府有些刮目相看了,没错,以明军这种封建军队的惯例,如果自己死了,这些亲兵也就失去了未来的前程,无论谁以后当他们的军官,也不会重用前任的亲兵。
但是这种道理,这些大头兵未必看的懂,要知道能做杨潮亲兵的,都是一些直肠子,都是不适合当军官的空有一身蛮力的莽汉,这些道理他们听得懂,但是他们想不到,因为他们根本就不会去想。
刚刚杨潮还看到他们吃饭的时候,还热切的讨论着今天的战斗,夸耀着他们的勇武,还对能跟杨潮一起冲锋杀敌感到痛快高兴,突然一转身就跪在杨潮面前恳请杨潮以后不要冒险,这显然不是这些人自发的。
那么可想而知,只能是黄凤府这个读书人的主意了,以前杨潮对黄凤府的认识只是一个上进心很强大的人,也就是不甘于平凡的人,想向上攀爬的人,因此当时才拉拢了他。
可没想到黄凤府竟然还有这样的心思,懂得鼓动这些士兵,来一起劝说杨潮。
似乎是天生有一种对这种阴谋分子的戒心,杨潮心里立刻就警惕起来,阴沉着脸盯着黄凤府。
黄凤府也磕了一个头:“大人,小人知道大人的心思。没错这些都是我做的。是我告诉这些人,是我让这些人来的。大人要责罚就责罚好了。”
黄凤府坦白出来,反而让杨潮放下心来。因为一个阴谋分子,是不可能施展这么明显的诡计的。这显然不是阴谋,而是正大光明的阳谋,黄凤府是真心打算劝阻杨潮的,而他自己觉得人微言轻,因此鼓动其他人,尤其是杨潮的亲兵前来。
杨潮点点头:“好吧。念你坦白,本官就不怪罪你这次了。你可以说说你的理由,如果本官不满意。休怪本官军法治你!”
黄凤府叹道:“大人,千金之子坐不垂堂,这个道理大人不可能不懂。大人轻身犯险,置我等跟随大人的属下于何地?若大人不收回成命,不光这些亲兵不能安心,就是其他军官,乃至整个千总队都不会安心的,请大人三思!”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吗?”
杨潮不由苦笑一声。
他何尝不知道不该去冒险,他也不想去冒险,因为他实在不想输。
杨潮之所以不想接受失败。哪怕是伤亡多些的胜利,他都不想接受,哪怕这次出击很漂亮。以三十多的伤亡,斩杀虏兵骑兵上百,怎么看都是一个大胜仗,可是杨潮心里依然打定主意,战后要惩罚王璞一番。
正是杨潮不想冒险,杨潮内心深处,总有一种危机感,他感觉时代的大势是那么的难以扭转,而自己是唯一的变数。自己如果失败了,就扭转不了那个大势。那么江南沦陷,神州陆沉就不可避免。可以说有时候杨潮心中是认定,自己是这个变动的天下唯一的变数,是能不能扭转时代大局的唯一希望,因此杨潮不想失败。
“你知道本官为何亲冒矢石吗,不是本官不畏危险,不是本官不怕死,而是本官不想失败,或者说,本官不能失败啊!”
杨潮说的极为沉痛。
这让黄凤府内心深处大为触动。
“不能失败!”
这四个人在黄凤府心中惊起了滔天巨浪,如果杨潮说不想失败,黄凤府只会认为杨潮有好胜心,是一个值得跟随的明主,而杨潮说了不能失败四个字,这已经不是好胜心可以解释的了,而是一种使命感一般的东西。
这样的人,绝对不甘平淡,这样的人,是宁死也要做出一番事业的,黄凤府内心暗暗激动起来,为杨潮的抱负深深折服,不由低下自己的头,也伏在地上。
杨潮叹了一口气,知道这些手下既是出于对自己的关心,也是出于对他们前途的担心,公私兼顾才来劝阻他的,如果是后世的人,杨潮当然会毫不犹豫呵斥,可是这是明代人,他们的世界观就是这样,能做到这样,已经是难能可贵。
他们自觉公私兼顾,恩义兼顾,杨潮呵斥他们,根本就说不过去。
想到这里,杨潮叹口气道:“好了,我答应你们。千金之子坐不垂堂,本官以后一定把自己当成一个千金之子,不会让你们担心的。”
听到这里,亲兵们才面露喜色,在杨潮的搀扶下一个个站了起来,而且面含感激。
打消了亲兵们的担忧后,杨潮开始考虑其他的问题,到目前为止,一切都还很正常,但是却有一个隐忧,那就是军队的补给。
本来就是野外行军,补给不可能充沛,没想到到了海州进不了城不说,连补给到现在也没有。
而且现在虏兵就在外围徘徊,尤其是北面的虏兵基本没有受到多大的打击,建制完好无损,有这些虏兵在,杨潮也不可能从海州城得到什么补给。
也就是打了几仗,才得到了马肉吃,不然只有啃干饭,跟在淮安时候的饮食根本不能同日而语,士兵光吃干饭,他们自己倒是没什么,可是杨潮不得不考虑长时间不健康的饮食,加上疲惫的战斗,会不会造成非战斗减员,目前看来到还没有出现疾病,但是不能不防。
可现在杨潮依然处于跟虏兵的对阵中,很显然只要虏兵还在海州城外,海州知州大概不敢开城门送补给的,从城墙上送补给,又很难保证。
很快杨潮就开始查看北边的虏兵情况,希望能抓住机会,将这股虏兵驱逐。(未完待续)
第二百零三节新式墙阵
北面的情况现在很平静。
因为北面的虏兵自始至终对没有试图强攻仓库,一开始用盾车试探,结果盾车很快就被打残。
骑兵冲锋根本就没有接近过三十步,骑射在鸟铳面前也不占便宜,冲锋过来抛射还要面临鸟铳和明军步弓的双重打击,因此始终咬不开明军的坚固壁垒。
而虏兵似乎也没有打算今天就攻破大营,因此北面的虏兵就一直耐心的跟明军拉锯。
杨潮不由想到,也许虏兵原本就没打算一天就拿下自己,而是打算耗几天。
至于南边的乱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千金弗朗机的突然打击,接着是王璞冒险的出击所致,完全是一场意外。
也就是虏兵本来就没打算一下子就攻破杨潮的坚阵,不肯冒险攻击坚阵,这样拉锯试探,显然是不想也不愿意冒着巨大的伤亡将杨潮消灭的,当然杨潮也不认为虏兵有消灭自己的力量。
考虑到虏兵可能的打算,杨潮反倒有些安心了,也不急于将北边的虏兵立刻就打败。
因为杨潮猜测,北面的虏兵大概还不知道南边的情况,至少不知道南面的虏兵几乎全军覆没了,连主将都被自己俘虏了,当然他们或许能看到明军从南边出击过,只是不知道为什么却没有趁机发动猛攻,留手的李五六甚至告诉杨潮,杨潮向南出击后,北边的虏兵甚至一时间停止了攻击。
杨潮猜测,北边的虏兵大概对自己骑兵的野战能力太自信了,大概认定杨潮出击去野战,肯定会被消灭,所以他们干脆等着南边野战消灭掉杨潮的有生力量,然后趁机攻入南边街口。这样就省的他们从北边冒着危险的鸟铳和大炮强攻了。
只是虏兵想不到,他们南边的同伴不但没能取得野战的胜利,反而被明军消灭了。这种情景他们打死都想不到,甚至有人告诉他们。他们都不会相信,除非他们亲眼所见,而视线吗,这时候却不是很好,到处都弥漫着白色的烟雾,加上仓库的阻挡,他们还不可能一览无余的看到南边的情况,只能看到一地的人尸马尸。但即便看到这些,北边的虏兵也不相信这些都是他的人留下的,更相信这些都是明军的。
杨潮很怀疑,北边的虏兵一旦知道南边的情况后,还有决心跟自己一直战斗下去。
虏兵毕竟是来抢劫的,这次集结来攻击杨潮,恐怕是出于一种打击明军士气,不让明军敢跟他们对阵的目的在里面,说白了就是树立他们在明军心中无敌的形象,让明军见到他们后就只敢龟缩在城中。任由他们在四野抢掠,像杨潮这样敢见到他们不跑还敢抵抗,甚至敢在城外扎营跟他们对垒的。显然属于不开眼的明军角色,是要坚决打击的。
但是如果虏兵知道,杨潮将南边一百多虏兵几乎全歼,那么就证明拥有将北面虏兵全歼的能力,虏兵还有没有继续跟杨潮死磕下去决心,这很值得怀疑。
全部虏兵总共也就三百来人,南面被打残,意味着他们就损失了一半战力,没听过那个强盗集团可以忍受一半的伤亡继续抢劫的例子。
因此杨潮未必需要跟北面的虏兵继续作战。只需要让北面的虏兵知道南面的情况,然后他们大概就会自行退去了。然后杨潮就可以带着胜利的果实,回淮安去向史可法复命了。
至于南面的情况如何让北面知道。那不是杨潮该操心的,而是虏兵自己的事情,南面剩余那四五十个残兵总能将消息传递过去的,就算绕城一周,也要不了多少时间。
只是这些残兵此时大多还在南面徘徊,不知道打的是什么主意。
杨潮看着北面的情况,看到北面的虏兵,时而派出小股骑兵来骚扰一下,大多数时候都在百步左右胡乱抛射几箭,而杨潮这边则有稀拉拉几声鸟铳声,互相间几乎都没什么伤亡,感觉这仗大概也就该这么结束了,就要回到军营去,却突然听到了南边响起枪声来。
杨潮刚要让李良去看看情况,却立刻叫住李良,带着几个亲兵,自己亲自去一趟。
南边的虏兵已经被杨潮打残,不可能还能发起进攻啊,可是虏兵没有进攻,自己的兵怎么会打鸟铳呢。
到了南边一问才知道。
原来是虏兵贼心不死,终于开始进入一百步内,他们倒是没有试图救治或者抢回他们的同伴伤员和战死的尸体,只是在招呼里面徘徊的战马。
进入一百步,就到了鸟铳的射程内,结果这里已经瞄准了半天的鸟铳手终于开枪了,打死了几个虏兵后,其他都逃散了。
听完杨潮也觉得没有什么大碍,但感觉把那些战利品放在战场中而不去收获,始终不是个办法,尤其是战马,已经跑掉了十多匹了,让杨潮心痛不已。
如何出阵收取战利品,又不会被虏兵威胁,杨潮心中突然想到了一个办法,觉得可以试一试!
零散的虏兵被驱散后,很快杨潮就召集了几个军官,让他们观摩杨潮布置阵法。
这次布阵极为麻烦,按照杨潮的要求,带出来了十多个大盾牌,但是这些盾牌太过沉重,思索了一下杨潮把主意打到了散落的仍在街口两侧的虏兵盾车。
这些盾车都还算完好,毕竟杨潮并没有用炮直接轰这些盾车,当时大炮打的主要是身后的骑兵,甚至为了让骑兵靠近密集冲锋,还故意将盾车一直放到了矮墙前,因此杨潮手里就多了三十多辆盾车。
这些盾车做工极为粗糙,车子显然是附近抢掠来的独轮车,前面的厚木盾有的还是拆卸下来的门板,也不知道是在哪户百姓家里拆来的。
但是这些盾车移动起来倒是很方便,也算是虏兵一个很好的创新了。
让十辆盾车排列在前,后面则布置十名鸟铳手,在加十个弓箭手,在后面才是一排长枪兵。
而两侧则各自安置五名刀盾兵,这些带盾的刀盾兵要负责保护两翼。
这样一来,一个方阵就成形了。
最前方是推着盾车的人,第二排鸟铳手,第三排弓箭手,第四排长枪兵,总共四排士兵,两侧各五个刀盾手,总共五十人一个方阵。
然后在杨潮的号令下,方阵慢慢前行,盾车缓缓前行,鸟铳手、弓箭手和枪兵齐步跟随,刀盾兵将盾牌放在侧身,也跟着前进。
最难的是盾车不容易整齐的前进,虏兵对盾车的使用是最快的朝前,最快的接近敌阵,对于阵型并没有太多要求,而杨潮要布军阵,那就必须整齐划一步调一致。
在杨潮的严令下,各个队正喊着号子前进,速度很慢,比平时齐步走还要慢,但总是可以做到整齐了。
其他军官看着杨潮的新阵型,都不太理解,尤其是王璞,甚至有点不太感兴趣,他更感兴趣的是墙阵冲锋短兵相接,他用墙阵跟老金的鸳鸯阵对阵不落下风,短兵相接更是直接穿透了虏兵的骑兵,这些天被李五六打击的气焰又开始嚣张起来。
杨潮倒是不知道王璞的小心思,只是一心在演练自己的新阵法,杨潮对此还是很有信心的。
墙阵也是杨潮弄出来的,起初是因为看到自己士兵列阵在船上整齐冲击江匪,回去后就将这种偶然出现的进攻方式纳入正是训练,成为墙阵这种阵法,并且经过这次检验,可以证明墙阵在冲锋的时候,还是非常具有杀伤力的。
但用来冲锋江匪自然没问题,冲锋混乱的骑兵阵型也没什么问题,但是墙阵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防御力量太过薄弱,那完全就是一个进攻的阵型,防御上连鸳鸯阵都比不上,军中无数次墙阵和鸳鸯阵的对抗早就暴露出了这个弱点,不然王璞这个最狂热信奉墙阵的军官,也不会一开始用鸳鸯阵来突刺虏兵了。
而这次杨潮砌筑的矮墙,并且在矮墙前跟虏兵的对垒,让杨潮突然醒悟,何不在墙阵中安放一堵墙呢?当然真正的墙是无法移动的,可是盾牌是可以的,可以用盾墙。
这样墙阵就可以攻守兼备,而且可以移动了,只是同样牺牲的是速度。
但是作为弥补,杨潮将墙阵的火力也加强了,不再是单一的冲锋阵型,不再是单一使用长枪,而是增加了一排鸟铳和一排弓手,加强了远程攻击力量,而且同时部署两种远程兵种,达到复合打击的效果,这也是杨潮在矮墙后面看到的,当时感触很深。
新的复合式墙阵布置出来后,慢慢的前行,杨潮倒是很希望虏兵来挑衅一下,可惜的是,没有一个虏兵上来找麻烦,看到杨潮再次出击,虽然是一个他们看不懂的阵型,但是虏兵还是很明智的远远逃开了。
新式墙阵缓慢移动,很快就走了十步,走了二十步,走到了三十步。
当时的战场,骑兵已经冲进三十步内,三十步到六十步正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