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到明末当军阀-第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漕运总督府杨潮见到了史可法。
这是一个身材不算高大,身材清瘦,面庞端正的中年人,老实说算得上一个老帅哥。
老实说杨潮还真没见过什么丑男当官的,这是因为在大明朝当官可是要有一定的颜值的,长得丑的不符合要求,在殿试的时候就会被淘汰,撑死了当一个进士,而且最多得一个县官,想当京官那是没指望的。
在明朝当官,要想混得好,还得长得好。
“下官,新江口水营千总杨潮,参见史大人!”
史可法正坐大厅,杨潮入见即拜。
“杨将军请起!”
杨潮是有游击的加衔,有权被称为将军,史可法通过行文自然能够知晓,但是称杨潮将军,还是显示善意的表现。
杨潮站起来:“谢大人!”
“赐坐!”
杨潮又拜,这才坐在下首位置坐下。
史可法捋着胡须,看着杨潮点点头。
“杨将军还真是年轻啊。”
史可法叹道。
杨潮笑了笑:“史大人见笑。”
杨潮今年已经十七了,但是依然显得太年轻,尤其在千总军官和游击加衔之下,更显得年轻了。
史可法道:“所谓英雄出少年,杨将军不必过谦。你是靠着军功升上来的,并非靠着荫蔽。何笑之有。”
杨潮道:“谢大人夸奖。”
史可法摆摆手,叹了口气:“闻东虏入寇,京畿被兵。本督夜不能寐。无日不念京畿之危,无日不念圣上之危。本督有意北上勤王。奈何江南竟无兵可用。本督尽心筹措,却也只能调来一万兵马。江南军兵,不是托词粮饷不济,就是借口疏于操练,视勤王为苦差,视驱虏为死事。只有杨将军一人积极请战,不由让老夫刮目相看,该让江南众将羞愧。”
杨潮心中不由欣喜。原来自己主动要来勤王还是头一份,看来已经在史可法心中留下印象了。
杨潮此前还托阮大铖写信,就是为了跟史可法牵上关系,到时候不会在勤王的过程中掣肘自己,不会克扣自己的后勤补给,不会延误自己的军功,现在看来已经给了史可法一个好印象,事半功倍。
立刻一番表态:“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杨潮虽一介武弁,当思为国尽忠。报效朝廷。”
史可法连连点头:“好一个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岳武穆道:文官不爱财,武将不怕死。杨将军小小年纪就有尽忠报效朝廷之志。难能可贵。”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其实是顾炎武说出来的,不过此时顾炎武的名字还叫做顾绛,大明亡后他才改名顾炎武,意为言武之意,此时还没有改名字,也没有说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名言。
杨潮道:“谢大人夸奖!”
几番谈论,史可法对杨潮颇为满意,不由赞道:“不亏阮集之,熊司马向本官力荐。杨将军放心。你只管杀敌,其他都有本官!”
杨潮心中不由一疑。阮大铖给给自己写信推荐,是自己要求的。没想到熊明遇竟然也给自己写信说了好话,这倒是杨潮没想到的。
而现在史可法的态度很明确了,那是告诉杨潮,让杨潮放心,他不会掣肘杨潮,杨潮只管杀敌,其他比如后勤补给等,都交给他史可法了。
这正是杨潮所图的,不求多的,只求大明的文官不要给自己添乱就好。
杨潮于是立刻道:“谢过大人!”
史可法抚须笑道:“无须多谢。你且回营吧,几日后待本官军兵到齐,粮秣充足,即刻出发北上勤王!”
杨潮立刻站起来拜辞。
杨潮跟史可法会面这段时间,王璞已经带着士兵在北面扎下大营。
淮安跟其他城市都不太一样,这座城市不是一次建好的,而是累次扩建而成。
现在的淮安城最早是宋代修建,不过只是一座土城,元代蒙古人对修城十分不在意,因此到了明代已经十分破败了,到了明嘉庆年间才修缮包砖,成为现在的淮安城老城。
除了老城部分,淮安城还包括新城和联城两部分。
同样是因为元代不修城导致淮安老城破败不堪用,元末张士诚占领这里时候,为了抵抗元兵攻击,部将史文炳在老城北一里外修建了新城。
大明建立后,新老双城一度并立,两城之间为运道。
到了倭寇之乱时候,为了增强抵御,用两道城墙将两座城连接起来,两座城墙中间的区域叫做联城,因此淮安城是由三部分组成的,老城、新城和联城。
而且三城之外,还修建有些多堡寨,通过地道相沟通,互为支援,易守难攻。
杨潮的军营就在城北和一个叫河下镇的堡寨之间。
河下镇虽然只是一个堡寨,但是靠着运河,这里有繁华的码头,很多盐商都在这里落脚,修建有一座座园林居住,而且这里不像城内管理那么严格,因此商业格外繁华。
小小一个镇子竟然形成了一百多条街巷、一百多处园林、六十多座牌坊、五十多座寺庙、四十多座桥梁。
而且因为富庶,所以教育程度较高,出过进士数十名,举人一百多人,甚至出过一个状元,建有状元楼。
另外孙悟空之父吴承恩也是河下人。
杨潮的大营背靠淮安城,面朝河下镇,不但占据了老大一片地方,杨潮军营前还有一大片空地,正好用作操场。
第二日,杨潮就开始带兵操练。
马上临战了,要是士兵技艺不精,等于是去送死。
但是练的苦,吃的也好。
每天杨潮都会派人去城里、镇里买肉,这次出来,杨潮带了三万两现银,还带了接近十万两会票,不过现银是用来应急的,因此能用会票取到钱的地方,杨潮都会取出来花,能不动尽量不动现银。
可惜的是王家虽然在运河沿岸很强势,可也只是在扬州、淮安这样的大城才可以兑换到大笔银子,而且数量最多也不能超过万两,否则当地商铺就有断银的风险。(未完待续)
第一百八十四节史可法
训练的内容依然是墙阵和鸳鸯阵,尤其是简单易懂的墙阵,杨潮还加了些变化。
经过跟老金几个月的较量,杨潮对墙阵领悟颇深,墙阵的强处在于本身就是展开的阵型,因此进攻之时无须准备,直接冲锋即可,而鸳鸯阵则需要根据敌情不断的变化阵型,可以说墙阵就是一种攻击阵型,而鸳鸯阵则是攻守一体。
不过经过后期演练,杨潮对墙阵进行了改进,那就是在墙阵之前,布置了一排长牌手做盾墙。
盾墙后是三排枪兵,这样简单的组合,丰富了墙阵的内容,不仅仅是一种攻击阵型,也兼顾防守作用。
后来当郭匠头将鸟铳全都交付后,杨潮又给墙阵中增添了一排鸟铳手。
现在墙阵的套路,有防御和攻击两套。
防御之时,鸟铳手和弓手先远距离射杀敌军,等敌靠近后在用长枪兵突刺冲锋。
进攻之时,依然是鸟铳手先打放一轮,然后枪兵直接冲锋,本来杨潮还打算冲锋之时弓手掩护,但是墙阵冲锋时,一般距离敌军都毕竟近,因此技艺不精的弓手总是射中己方后背,所以杨潮才放弃了让弓手掩护的计划。
“鸟铳预备——”
王璞嗓门洪亮的高声喊着。
盾墙后面已经装填好的鸟铳手立刻举枪,将鸟铳架在可以护住人肩的盾牌上。
“放!”
王璞高喊一声。
啪啪啪啪,一百只鸟铳同时打放,但是声音却参差不齐。
鸟铳的价格虽然比铁甲低廉多了,但是鸟铳打造的工艺,老实说比铁甲要精细的多。
铁甲看起来复杂,一副铁甲有成百上千的甲片。通过皮绳叠加串联,但是鸟铳的枪管,枪机等。都属于精密零件,加工起来极为麻烦。其中钻枪管就需要一个月时间,而且必须是熟练工人操作,否则容易出废品。
所以哪怕杨潮给了郭匠头大笔定金,郭匠头依然用了大半年时间,才将鸟铳全部交付给杨潮。
这导致杨潮的鸟铳手训练时间较短,不但装填速度慢,而且施放的时候,不够整齐。
但是用火器大量杀伤敌军。这种思路是附和未来发展的,杨潮因此很重视鸟铳的作用。
早在戚继光大帅在北方编组车营的时候,火器装备就已经达到了半数,其中含有大量的火炮。
可惜的是杨潮弄不来火炮,杨潮对火炮极为感兴趣,甚至还超过了鸟铳,但是兵仗局不肯卖给杨潮火炮,表示一定要有兵部行文,否则多少钱都不卖,而兵部也不肯给水营配备火炮。火炮在南方是属于守城武器的,野战部队不与装备。
杨潮手下也没有一营兵,南方地理条件又不适合车营。因此老金也没有按照北方编法编练车营,而是采用适合南方的鸳鸯阵,在每队中添加了一个鸟铳手。
“变阵!三叠阵!”
杨潮对王璞喊了一声。
所谓的三叠阵,有些类似西方的三段击技术。
不过西方的三段击,是让三排士兵轮转,第一排打完后转到最后一排开始装填,第二排开始放枪,第二排放完后,又回到最后装填。第三排放枪,第三排放完后。第一排已经装填好,一次轮转形成持续不断的火力。
三段击是西方运用火枪的最主要形式。不过在东方,采用的是类似的三叠阵形式,不需要士兵进行轮转,而是让火枪进行轮转。
第一排枪兵打完枪后,将空枪转到第二排,第二排士兵送回第三排,第三排士兵装填,装填好的通过第二排交回第一排。
西方的三段击杨潮也知道,在电影中起码看到过,对比起来杨潮觉得还是中国的三叠阵更高效,毕竟去掉了人来回轮转的额外时间。
王璞立刻命令士兵组成三叠阵阵型。
一百名鸟铳手顿时分作三排,每排变成了三十三人。
放一枪然后冲锋,这是双方接战时候墙阵的攻击阵,而三叠阵轮转,则是准备持久作战时候的变阵。
杨潮看着三排人开始练习,第三排不断的负责装填,第一排则是开枪射击,第二排则负责轮转。
还是不够顺畅,因为编练的时间还是太短。
操练了不到三天,结果史可法放炮,升帅帐,招众将。
史可法居中,一干武将列坐两侧。
列坐的都是总兵副将一级武官,杨潮一个加衔千总只能坐在最尾。
“诸位将士,本督筹划北上歼敌。东虏分兵攻掠寿光、德州、武定、莱阳,杀故工部右侍郎宋玫、吏部郎中宋应亨、中书舍人赵士骥、知县张宏等。刘泽清战于安丘却之,虏兵锋芒已折,正是北上聚歼此虏之时。”
史可法夸夸而谈。
坐下武将却面有惧色。
大明的军队遇到东虏,未曾一胜,和谈聚歼,不被歼就不错了。
坐在距离史可法最近的一个武将站起来拱手:“史大人,末将敢问东虏如今何处?”
史可法摇头不能答,他收到的消息已经是半个月前的,至今没有新消息送到。
另一个武将也站起来:“史大人,敌情未明,何敢轻言进兵!”
史可法点点头,也露出一副犹豫神色。
接着第三个武将站起来:“史大人,末将敢问东虏可否合兵南下进犯南畿?”
东虏去年十一月入塞,兵锋狂飙突进,在北京京畿附近搜掠了一番,不到一个月就打到了山东,然后还大胆的不断分兵劫掠,明军只敢待在城中,连虏兵游骑也不敢抵抗,任由对方在乡村肆虐。
东虏于山东临清分兵,一路轻兵急进不在山东逗留,直接进入南直隶,攻入沭阳、沂州、豊县,杀知县刘光先。
一路沿东昌、兖州府一路向南,劫掠前进,当月就进入蒙阴、泗水、邹县,十二月攻入临淄县,知县文昌时阖室**,攻破破阳信,攻破滨州,最后攻破入兖州,鲁王朱寿镛,自经兵备王维新、知府邓锡藩、副总兵丁文明、吏科左给事中范淑泰等人被杀。攻破滕县,攻破峄县,攻破剡城,然后就进入淮安府,进入南直隶。大有直接南下威逼江南的架势。
仅仅一个月,东虏军就直逼江南,将江南文武吓了个够呛,史可法坐镇淮安惴惴不安,既想北上勤王,又恐淮安又失。
虽然现在东虏回军了,但谁也说不好他们会不会折返,他们的进兵速度甚至超过了明军消息传递的速度。
东虏打到南直隶的时候,杨潮甚至才刚看到东虏入寇的邸报。明军上下有心杀贼的抓不准消息,怕赶到地方敌军早就不在了,无心杀贼的则找到了很合理的借口。
因为史可法不敢保证东虏不会再次南下,所以史可法又不能答。
第四个武将站起来:“史大人,若东虏南下,当保河运,还是当歼敌。”
史可法想了想道:“当保河运!”
第一个武将又道:“禀大人,既当保河运,就当以淮安、扬州为重,切不可轻入山东啊。”
第二个武将道:“是啊大人,若我等北上,东虏清兵绕袭淮扬,当如何?”
史可法犹豫起来。
第三个武将道:“属下斗胆谏言,望史大人以漕运安危为重,朝廷以调遣大军进剿山东之敌,吾等切不可擅离职守,以免中了东虏调虎离山之计。”
第四个武将也道:“大人三思,漕运乃社稷根本,南畿乃天下要地,太祖陵寝所在,万不可失。若东虏趁虚南下,惊扰祖陵,吾等万死难辞其咎啊!”
几个武将说的痛心疾首,史可法越听越犹豫。
杨潮却暗自嘀咕,史可法历史上大名鼎鼎,他是不怕死的。
但是此时一听到这些理由,却犹豫起来,他肯定不是为了自己的安危而是顾虑太多。
“没想到大名鼎鼎的民族英雄,竟然是个优柔寡断之人!”
杨潮心中立刻判定,史可法没有决断的魄力,说好听点就是集思广益善于听取部下意见,说不好听点就是没有主见,容易被部下左右。
杨潮一直留意邸报,看到不到一个月间,几乎整个山东各府都有东虏出现的情报,竟然连淮安府境内的沭阳都被攻破,然后兵锋回卷北上。
这次东虏入寇,由努尔哈赤庶子阿巴泰领兵,总兵力号称十万,但是除去其中的包衣杂役,其实真正的战兵撑死了五六万。
而阿巴泰如此分兵劫掠,明显没有把明军放在眼里,给了明军分兵歼灭的大好机会,可是明军确实该被人看不起,基本上没有人愿意出战,淮安府这里的武将只是非常小的局部,却很有代表性。
杨潮也没有多言,因为他一部六百多人,去了山东,其实也是死路一条。
如果明朝文武一体,文官能够顾全大局的话,允许杨潮的军队进入城内,杨潮认为遇到敌军骑兵,自己守城应该绰绰有余,就好比在江上遇到了江匪,自己借助大船,哪怕是新兵,也拥有足够的纠错机会,最后打败江匪。
可是明军文官根本不允许武将入城,防自己的军队跟防贼一样,杨潮如果遇到敌军骑兵,接战不力的话,跑都跑不掉。(未完待续)
第一百八十五节闻警
而会上被武将一番忽悠,最后史可法竟然放弃了出兵的打算,改为稳守淮安,静待敌情。
杨潮没有说一句话,乖乖的回到自己营中,老老实实继续练兵。
留在淮安倒也不错,起码各种物资都有保证,杨潮管史可法要的火药、铅弹,全都及时送到。
史可法作为江南六府巡抚,同时还是有侍郎衔的漕运总督,他在江南的影响力很大,或者说漕运总督在江南的影响力很大,反正他这次北上勤王,除了没有足够的精兵外,物资倒是调集了一大批。
其中自然就包括火药等物资,而其他勤王的军队中,懂得操作火器的少之又少,这批火药就便宜了杨潮。
杨潮可以放开了实弹训练,这在以前都有些舍不得,不是买不起火药,而是不太好买,军用火药是颗粒火药,跟民用的火药还不一样,加工过程更复杂,选用材料更精良。
只是杨潮觉得史可法发的火药,质量也很一般,跟自己从兵仗局中所买的火药差不多,没准就是出自一家之手。
对于火药制造,明朝人已经走在世界前沿,起码不输给任何一个国家。
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所记载制造鸟铳火药之法“硝一两黄一钱四分柳炭一钱八分通共硝四十两,黄五两六钱,柳炭七两二钱,用水二钟,舂得绝细为妙。秘法:先将硝黄炭各研为末,照数兑合一处,用水二碗下在木桕,木杵舂之。不用石鬣者,恐有火也。每一桕,舂可万杵。若舂干。加水一碗又舂,以细为度。舂之半干,取日晒。打碎成豆粒大块,此药之妙。只多舂数万杵也。大端如制合好墨法相类。若添水舂至十数次者,则将一撮堆於纸上,用火燃之,药去而纸不伤,如此者不敢入铳矣。只将人手心擎药二钱,燃之而手心不热,即可入铳。但燃过有黑星白点,与手心中烧热者即不佳。又当再加水舂之,如式而止。”
这种火药,就是后世所谓的颗粒火药,被认为是西方人发明,其实大明朝早就掌握了。
只是兵仗局的做工粗糙,影响了质量,起码戚大帅所说要用柳炭,最好是柳枝炭,很多工匠未必使用。
但总好过民用火药,而且是免费的。杨潮不用白不用。
因此每天都实弹训练,士兵技能掌握还是不错的。
无论是装填速度,还是瞄准水平。都大有提高。
杨潮记得好像在哪里看到一则论述,说火绳枪无法瞄准,是用覆盖性打击代替精确打击的,用概率弥补准确率。
但是杨潮的经验证明,鸟铳是可以瞄准的,戚大帅记载鸟铳八十步内瞄准后射击,是可靠的。
八十步杨潮还是保守的,戚继光的鸟铳训练中,鸟铳手在百步距离内射击标靶。每三发必须击中两发才算合格。
一步长度相当于后世的一米五,八十步相当于一百多米。这也是弓箭的有效射程,因此杨潮将鸟铳训练定位八十步。目的其实就是为了对抗弓箭。
戚大帅的战法是,在百步之时等敌人冲锋时,利用二十步的优势,施放两轮鸟铳,八十步时,则用火箭,六十步时用抛石攻击,然后以游牧军队的习惯,就该冲锋了,这时候则是布阵防御,冷兵交接了。
杨潮对此的思考是,戚大帅似乎放弃了跟北方骑兵的弓箭对射环节,大概是以为你训练一个弓箭手需要耗时良久,杨潮编练的李五六弓兵队,就被老金不屑一顾,认为无论如何训练,都比不上从小就开始训练的游牧军队。
这倒也是实话,蒙古人在成吉思汗时代,四五岁就开始训练骑马射箭,小时候是用木弓,骑得是羊,力量慢慢增加,长大后就能拉开强弓,骑上烈马。
东北的满人也有类似的训练,而且满人还坚持不懈的吊膀子,因此臂力颇大,清弓的威力也不逊于蒙古弓。
但是杨潮没有放弃对射,在杨潮的设计中,他用盾牌抵挡对方弓箭,而后己方安然的施放鸟铳。因为这样,李五六的弓兵队,一转变成了鸟铳队,现在人数一百人,虽然李五六是一个旗总,但其实是百总的编制。
杨潮希望持续不断的火器射击,可以压制住游牧民族的弓箭,这样一来游牧民族对明军的两大优势之一的射就不再有优势了,至于另一个优势骑杨潮还没想出好的应对办法,似乎只能用骑兵对抗骑兵,就好像后世所谓能对付坦克的只有坦克,能对付飞机的只有飞机一样。
在没有完全克制骑兵的机枪出现前,骑兵就一定会占据速度优势。
一直精心训练了十天,史可法一直按兵不动。
有几次升帐,都想要出兵,可是被几个武将连番追问之下,史可法自己就泄气了,抱着以漕运为重,力保漕运重镇淮安,以及南边的扬州不失的念头,就熄了北上勤王之心。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三月初,突然北方有邸报送来。
史可法再次升帐。
果然又有新的邸报送来了。
史可法大概念了一遍,原来东虏果然在山东合兵,围攻德州没有攻克,转而攻击武定州,也被守城士兵力拒,结果炮兵水平低劣,开炮竟然炸伤自己人,结果才被攻克。
史可法认为,东虏兵锋已钝,适合出击了。
结果几个武将又是一番长篇大论,各种不能出兵的借口。
杨潮依然不发一言。
史可法耐心的听着各个武将的理由,十足一副虚心纳谏的态度。
突然帐外有喧哗之声,很快几个士兵压着一个形容十分狼狈的士兵走了进来。
卫兵单膝跪地,对史可法道:“大人,此人自称海州卫百户,来我处求援!”
“什么!”
史可法立时脸色一变,站了起来:“海州也遇袭了?”
海州紧邻淮安府东北,海州遇警,岂不是说东虏又南下了!
史可法立刻让海州百户说话,那百户让人从他怀里掏出印信,果然是海州卫百户武官,随身还携带海州知州亲笔信函,海州紧邻山东,东虏重兵就在山东,此时能求援的就只有紧邻的淮安府了。
看完印信,验看过果然是海州知州的官印不假,史可法当即失色,全无主意。
连问诸将如何是好?
诸将皆言不可战,皆言东虏果然南下,打海州怕是图谋江南,劝史可法以江南京畿为重,千万不可轻动。
这时候那海州百户挣脱卫兵,扑倒在地痛哭呼救,直言海州有失,则淮安府必首当其冲。
这时候诸将又喝问海州百户,直斥海州百户乃是东虏细作,特诱使淮安大军出城,必然有诈。
说的有理有据,表示如果真如海州知州所言,东虏大军已到海州,如何能放他一个小小百户出逃,除非这海州百户是细作,印信乃是缴获或者假造,要是缴获所得,证明海州已经失守,文武皆已战死,东虏施展诡计是想赚取淮安府。
如果是假造,更没有说的,这海州百户定是细作无疑,应当立刻看押起来,待查探清楚后问罪。
杨潮脑子里则在飞速分析,他记忆中可没有八旗兵在明亡前攻入江南复地的印象,如果真有这样的大事,历史教科书上就会有,教科书上有的东西,杨潮总有一些印象,可是这次真的是一点印象都没有,这说明满清八旗还没有能力悬师远征几千里之外的地方。
纵观东虏前四次入寇,主要劫掠目的地主要是在北直隶、山西一带,这次深入山东,也是在北京附近,往南的愿望并不强烈,主要就是越往南距离东北越远,变数越大,气候也越不适合。
左右对比,杨潮认定,这次东虏的目标还是山东,出现在海州的,肯定是一只偏师,很可能就是小分队来打秋风的,在没有后援的情况下,肯定不会大举攻城的。
海州知州的信中语焉不详,直言虏军成千上万,具体多少说不出来,大概他自己也没有探查清楚。
根据邸报,现在满清主力正在登莱合兵,海州肯定不是主力。
想到这里,杨潮有些蠢蠢欲动,又盯着大帐中悬挂的南畿全图看了几眼,突然杨潮站了起来。
所有人都看向杨朝。
杨潮深吸一口气,然后对史可法抱拳沉声道:“大人。末将愿往海州救援!”
一时间,大帐中死寂一片,所有人都看傻子一样看着杨潮。
就连那个海州百户,看着杨潮都仿佛看着一个傻子,别人都恨不能离得东虏远远的。
历次东虏入寇的结果表明,积极出战的没有一个好结果,不是被东虏斩杀,就是作战不力被皇帝砍头,这样的话,还不如保存实力,静待东虏抢够了,自己回去,然后你好我好大家好,谁知道竟然还有人主动请战的。
史可法则一脸激动,满怀欣慰道:“杨将军果忠勇之士!”
杨潮却抱拳再道:“不过末将有请三事,若三事大人皆应允,末将敢立军令,必救海州!”
史可法此时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念头,直接道:“杨将军请说,但凡不违朝廷法度,本官决不推脱!”
杨潮心中暗道,史可法到底不是熊明遇,若是熊明遇在此,绝对不会担责任,恐怕最不积极出战的就是熊明遇,而不是这些武将了。
接着杨潮才将自己的要求提出来。(未完待续)
第一百八十四节三条
向上官提要求,可是很得罪人的,明朝上下级等级森严,下级就应该无条件服从,不能讲条件,可是史可法是一个可以说话的人,倒是不在意这些。
但是杨潮还是很注意,此时为了虚礼得罪史可法不智。
因此一直躬身说话:“禀史大人,第一末将需要二十艘帆船。”
史可法道:“准了!第二条呢?”
他是漕运总督,他手里如果没船了,整个大明就都没人有船了。
杨潮道:“第二,末将需要史大人手书一封,虏贼势大,末将兵寡,若不可敌,末将希望海州知州可以放末将入城坚守!”
客军入城!史可法稍微皱了下眉头,如果出了意外,比如客军劫掠当地百姓,到时候肯定有人弹劾,而如果他写信的话,就留下了证据,他就得负这个责任。但是如果不放杨潮的军队入城,到时候万一野战不利,又无法退入城池,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杨潮去救援海州,本来就是九死一生,自己如果还不能替他担当一二,岂不是寒了将士的心。
想到这里,史可法心下一横道:“这一条本督也准了。杨潮你说第三条吧!”
见史可法答应这一条,其他将领也心中戚戚,对史可法的担当也相当佩服,只是没人出口,生怕这个差事落到他们头上。
杨潮沉吟了一下才道:“第三,末将希望领取三十门火炮,并且配属足够炮手!”
史可法想了想,淮安的炮大都在城上,有上百门呢,明朝的文官极为迷信大炮。这种不用跟敌人冷兵相接拼勇气血气,就可以远远杀伤敌人的武器,很符合他们的胃口。
又犹豫了片刻。史可法轻轻点了点头,虽然从淮安城上取下一些炮。会让他少几分安全感,但是如果杨潮能去救援了海州,阻挡东虏继续南下的话,那么淮安遇到的危险就小一些,因此这条他也答应了。
最后杨潮又提了个小到不算要求的要求,指着墙上那张地图道:“史大人,末将想要这份地图。”
史可法也答应了,命人卷起地图交给杨潮。
杨潮接过地图。很快出营了。
一帐人包括海州百户在内,都如同在看一个死人。
过了许久,那海州百户才咬咬牙,向史可法请求给杨潮做向导,他的妻儿老小还在海州城里呢,如果杨潮能够解围,这个险他值得冒一下。
杨潮带着地图回到自己的大帐,立刻召集手下军官开会。
没有足够大的桌子,直接将地图摊开在地上,占据了足足三尺见方的地面。
这是一张南畿水系图。尽管比不得后世的地图那么精确,带有一种中国画风格的写意,河流就是一条黑色的曲线勾勒。杨潮不敢肯定完全符合实际,但是足够杨潮用了。
杨潮的手放在淮安府位置。
“我们现在在这里,淮安府!沿河(黄河)往东到安东,这里是涟水汇入黄河入口,从这里北上,可以到硕项湖、桑墟湖,从桑墟湖北岸进入涟河,可以直达海州府!”
桑墟湖和硕项湖是两个连接在一起的大湖,枯水期从分开成两个。丰水期则合称一个大湖,面积上甚至比骆马湖还大。比洪泽湖也小不了多少,可惜后世围湖造田导致湖面缩小。甚至在地图上都看不到了。
杨潮也不管手下听懂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