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到明末当军阀-第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以杨潮干脆在私以立功来动员,在公以报国来动员。
接着单独喊着:“王璞,你如果还能杀敌,回来后你就是千总了!”
王璞面露喜色,但是疑问道:“大人,那我做千总了,你做什么?”
杨潮笑道:“蠢货,本官当然是副将了。”
一群人哈哈笑起来,只有许多男没有笑。
杨潮立刻对他道:“许多男,如果你带的兵能杀十个人,就能提一级,也是把总了。如果杀二十个人,就连升两级也是千总,如果三十个人,就能直接升到副将去!”
王璞道:“那不是超过我了。”
许多男咬咬牙:“定不负大人期望。”
接着杨潮又分配任务:“在出兵之前,我要你们大家做好一切准备。所有人加强训练,每日操练阵法,早为墙阵,午为鸳鸯阵法,晚间习练武艺,操练不力者,军法伺候。”
“张大桅,你立刻从军中选一批经常跟你出航,脑子灵活,学会一点驾船的人。将来押运粮秣,军器等事,就交给你了!”
张大桅站起来拱手:“定不负大人期望。”
“胡全,从今天开始,每个人每天都可以吃肉,这生意就交给你家了,一会跟我一起进城。”
听到所有人都吃肉,几个馋嘴的军官都笑起来。(未完待续)
第一百八十节辞行
两人一起进城,胡全回家,杨潮去拜会兵科给事中杨文骢。
这一年杨文骢干的是风生水起,他弹劾了许多人,包括兵部尚书熊明遇,虽然没有参倒这些人,但是却也为他博取了不少名气,起码皇帝非常满意。
杨潮来拜访他,却不是求他办事的,言官可是清流,手里没什么权力,是靠嘴巴吃饭的。
杨潮找杨文骢,是因为他是马士英的妹夫,杨潮觉得马士英是凤阳总督,手握重兵,也许将来会打交道,自己的士兵过江后,甚至要可能跟马士英的军队有交集,让杨文骢帮忙写一封信,万一遇到了也有个照应。
接着杨潮回到金钗楼,写了封信,让楼里的小厮立刻动身出发,去扬州交给寓居乡下的阮大铖。
阮大铖是桐城人,桐城归属安庆府,可是上个月张献忠攻陷了桐城附近的太湖县后,阮大铖就逃走了,南京不敢待,因为二立社的书生风头太盛了,而且还都对他怀有恶意,又占据了他的宅子。
但是阮大铖又爱好风月,寻常地方他待不住,于是就跑去了繁华的扬州。
阮大铖跟史可法是好友,非常亲密的朋友,通过阮大铖的路子,给史可法打个招呼。
接着去了兵仗局,看得过眼的兵器备足,添置了一千支长枪,弓三百、箭只一万只,弩一百具,弩箭三千只,另外将兵仗局存货一千副皮甲和三百铁甲一扫而空,花掉了杨潮五万多两银子。
让杨潮不由肉痛,如果自己造,这些东西连一万两大概都没有。
夜晚则邀请了兵部、户部一杆主事吏员,杨潮知道这些吏员都是办事的,领导虽然是文官。但是不跟这些吏员搞好关系,他们或许没有权力,但是折腾耽误你一段时间那是很容易的。
杨潮可不想自己在前方作战的时候。这些人在后面拖后腿。
接着找王潇希望他出面,能够借到王家一些船只。杨潮希望自己的后勤能够掌握在自己手里,但是仅仅自己手里几艘战船恐怕不够,而且大战船也不方便进入运河中,起码过不了船闸。
不怪杨潮走后门,中国人都爱走后门,因为不走后门你的事情就办不利索,杨潮不求得到关照,但是起码要做到不被拖后腿。而且如果能得到一些优先照顾,当然求之不得。
在城里待了好几天,天天都在活动。
一边活动,一边等待熊明遇的行文,杨潮知道正常程序其实很麻烦。
以杨潮跟官府的文书往来为例:
“队总、旗总文移,只至千、把总。千、把总文移,只至营将。营将只至镇、道,镇、道转达督、抚,督抚转达兵部。”
杨潮过去是把总的时候,行文只能到千总和副将。当了千总依然只能到副将,正常情况下,自己是不能跟熊明遇直接沟通的。杨潮之所以可以私下见熊明遇,走的是私人关系。
而行文就得走正常程序了,得一层层过手,从兵部到督、抚,从督、抚再到镇、道,从镇、道再到副将余承武哪里,从余承武哪里才能到杨潮手里。
这其中经过多个衙门,如果走正常程序,一个月都未必能下来。
不过这次出奇的快。仅仅第三天,杨潮就拿出开拔的调令。让他带领军队北上淮安到史可法账下听令。
同时熊明遇还给杨潮弄来了四艘船,船上装满粮食。
船是熊明遇早答应的。可是跟以往一样,说话并不太算话。
这是四艘浅船,装载五百担,四艘加起来总共两千担粮食,还不如杨潮两艘船多。
接着杨潮一番辞行,先是给家人说明情况,父亲异常担心,但是一句话都没有说,母亲不住的流泪不停的问不能不去吗,杨潮回答军令如山,不去以临阵脱逃论死,母亲才强忍着泪不敢在劝。
去了金钗楼,跟康悔道别,交代康悔安心经营,万一情况有变,自己希望调动金钗楼的资金,康悔表示金钗楼的钱杨潮想什么时候要都行。
跟王潇商议了一番,王潇表示他愿意跟杨潮一起北上淮安,说是他父亲的主意,短短几天时间,王潇竟然已经跟父亲书信来往过了,他父亲告诉他,必须北上,这次一定要跟史可法打好交道。
只要史可法在漕运总督任上一天,王家就不得不受制于史可法。
金钗楼两大镇楼姑娘不在,她们去了媚香楼捧李香君的场,杨潮觉得应该给她们道个别,顺便给其他熟悉的名妓道别,于是也去了媚香楼李香君处。
李香君这里竟有一大帮子才子佳人。
二立社四公子竟然都在。
陈圆圆和董小宛自然都在,还有柳如是、卞家姐妹和顾湄。
杨潮去的时候,这些人正在热烈的谈论着,谈论的内容不外乎满清入寇的事件,这几个名妓之所以能够史书留名,不是因为他们多漂亮,才华多花,大都是因为对政治很关心,牵扯上了政治事件,所以才在历史上留下了身影。
沙才虽然此时在南京的名头一点不弱,可以跟李香君、顾湄等人分庭抗礼,并列南京四大名妓,但是后世提到她的文献就少之又少,原因就是他跟政治距离太远了。
杨潮走进去的,几大名妓十分热情,可是四公子却显得冷淡。
原因是同一个,名妓们因为杨潮在幕后平息了书生哄闹一事,觉得杨潮既是保护了她们,也是保护了那些读书人,尤其是二立社的人,可是二立社的人不这么认为,他们始终坚持是他们的大义感化了跟他们和谈的官员。
哪怕二立社的人时候从各个渠道了解到杨潮的身影掺杂其中,但是他们始终不肯承认,可是几大名妓都觉得是杨潮的手笔,因此对杨潮热情,她们对杨潮越热情,四公子就越发不高兴。
甚至感觉到杨潮一来,顿时就将佳人从他们身边抢走了一样。
“对了冒兄,刚才说到哪里了?”
侯方域冷冷的重新拉开话头。
冒襄道:“刚才说到朝廷应该从哪里调兵去勤王。”
侯方域笑道:“以在下愚见,当从九江调遣左平贼的大军。”
侯方域的父亲曾经做过左良玉的上司,而左良玉是大明朝目前最大的军阀之一,除了东北的关宁军吴三桂之外,就数这个左良玉强大了,朝廷封为平贼将军。
因此侯方域认定鞑子既然入寇了,说明关外的关宁军不过如是,要勤王那就得左良玉军前去。
陈贞慧却道:“左平贼去了京畿勤王,南畿又如何?何人能制献贼?”
左良玉一走,南京怎么办,没人能制的住张献忠。
侯方域叹道:“奈何京畿告急,南畿也不可弃,若朝中有忠臣良将,何至于此!”
四公子这些书生,整日抨击国政,说文臣不是贤臣,武将不是良将。好似朝廷不用他们是罪过,用了他们天下立马就太平了一样。
可惜的是,今年的乡试他们几人又都没有考中,尤其是冒襄他至今仍是个秀才,连参加乡试的资格都没有呢。
方以智喝了一杯酒叹道:“吾愿仗剑入行伍,请命参画军伍,奈何我江南竟无勤王之军!”
侯方域立刻道:“密之兄万万不可,当留大可为之身,将来为国出力,怎可于军伍之间犯险,岂不闻兵凶战危,又有千金之子,坐不垂堂。”
此时杨潮跟几个名妓说这话,突然柳如是听到侯方域这么说,突然满色不悦。
柳如是道:“候公子此言差矣。今中原鼎沸,正需大英雄出而戡乱御侮,应如谢东山运筹却敌,不可如陶靖节亮节高风。如我身为男子,必当救亡图存,以身报国。”
侯方域顿时被柳如是说了个大红脸,但是碍于风度,还不能爆发,低头饮酒掩饰。
杨潮击掌笑道:“柳姑娘果然是女中豪杰,可惜是个女儿身了。”
李香君这几个月对杨潮有些恼火,因为杨潮竟然一连数月,都不曾跟她见面,好像真是求着她的时候才登门,用不着了就不闻不问了,她养母李贞丽常说,杨潮就是个没心肝的,让她不要惦念。
此时杨潮有说了柳如是,李香君顺嘴就道:“你倒是个男儿身,你为何不报国去?”
杨潮轻轻一笑:“不瞒李姑娘,其实在下已经请战,帅我水营八百男儿北上勤王。今天就是来向各位姑娘辞行的。”
李香君顿时掩住口鼻,没想到杨潮真的要去勤王,真的要去跟鞑子打仗。
柳如是也是一愣:“杨公子可是说笑?!”
顾湄则疑惑起来:“这可不像你啊!”
杨潮不由摇头苦笑,自己给这些名妓留下的印象确实势利了些,但杨潮可不认为自己就是那样的人,不过是观念问题,杨潮奉行的是合作,而这些女人总想将感情掺杂其间,因此显得杨潮势利。
“哦,杨公子当真要去勤王?”
方以智也有了兴趣,虽然他们二立社就在金钗楼,可是平时甚少来往,他们的观念中,不管将杨潮当做商贾,还是当做武官,都有些看不起。
杨潮道:“当真!”
陈贞慧和冒险点点头。
只有侯方域阴阳怪气:“那就预祝杨公子报国立功了。”
杨潮听出来侯方域的口气不对,寻思自己似乎没有得罪这个声名显赫,家世深厚的官宦公子啊。(未完待续)
第一百八十一节出航
杨潮不知道的是,自从书生哄闹结束,四公子自以为逼迫江南百官上了那些可有可无的弹劾奏章,而崇祯皇帝最后罢免了田畹,四公子顿时都以为自己赢了,是他们逼迫皇帝罢免了无恶不作的皇亲国戚。
而作为哄闹事件始发地的媚香楼自然安全了,四公子嘴上不说,心中认为是他们保护了媚香楼,因此常常来媚香楼聚会,加上四公子中的陈贞慧本来就跟媚香楼鸨子李贞丽是故交,媚香楼更成了四公子固定的聚会点之一。
而侯方域结识了李香君之后,顿时心生好感,竟然生出了梳栊李香君的念头。
结果托陈贞慧向李贞丽提起,李贞丽倒是对女儿有个好出路很高兴,谁知道李香君本人不同意。
本来的历史上,侯方域还真的得到了李香君的欢心,可是由于杨潮的出现,让李香君看待侯方域的看法发生了改变。
本来侯方域这种文采斐然的俊俏公子还是很得女子的欢心的,可是李香君亲眼目睹杨潮在书生哄闹中,暗中操纵一切,将官府、四公子玩弄于股掌之间,四公子一次次慷慨激昂的做派,甚至四公子名扬江南的原因,都是杨潮一手操纵。
可是四公子,侯方域全不知自,以为这一切都是靠他们得来,哪怕后来事情平息后,有人给他们提起详情,他们也不肯接受。
因此侯方域在李香君眼里不再是风流倜傥的佳公子,反而感觉他被人暗中操控有些无辜,而且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真以为自己是拼命跟官府再斗,这让李香君又感觉侯方域他们很可怜。
一个男人要追女人,可以让女人恨你,骂你。打你,但是唯独不能让女人可怜你,同情你。
因为那种可怜和同情一生。你在女人的潜意识中,其实就变成了弱者。除非是母性泛滥的女人,是不可能看上一个被自己同情的可怜虫的,真看上了也是施舍是可怜。
可惜李香君不是这种母性泛滥的女子,反而是一个极为刚烈的女子,最看不得男人没志气,因此她无论如何都对侯方域没有感觉,哪怕他文采再好,家世再好。李香君没感觉就是没感觉,因此始终不肯答应。
但是隐隐有人传出说李香君中意于杨潮,这就让侯方域对杨潮暗生了愤恨,可是碍于场面,他还不能发作,甚至不能把二立社迁出金钗楼,因为已经有书生传言是金钗楼的杨潮暗中操控了一切,二立社则一直否认,如果此时将二立社迁出金钗楼,或者发动对杨潮的某些攻击。很容易被人认为是打击报复,坐实了他们二立社被人戏弄的实情。
因此越是有流言蜚语,二立社四公子越是不动如山。好似一切传闻都是假的一般。
但是难免心中对金钗楼恼恨不已,甚至他们宁可在媚香楼来私下集会,也不愿意在近在咫尺的金钗楼中做会,而且来媚香楼还要请上金钗楼的陈圆圆和董小宛来。
杨潮一直待在军营中,因此不知道南京最近的这些流言蜚语,康悔也不相信这些流言,因为南京城这种流言太多了,过不多久就会消散,因此也没有告诉杨潮。
杨潮离开媚香楼后。就回到家中,结果发现舅舅来了。一脸忧色。
舅舅已经知道了要出征,神色非常担心。几次想开口都没说出来。
其实杨潮知道他想说什么,他怕危险,怕儿子有去无回,想开口让儿子留下,但是杨潮却没法在这时候徇私,杨潮自己能不能回来都还不好说呢,他也没见过满洲兵的战斗力,只知道很强,强到什么程度却没见识过。
其实杨家何曾放心杨潮呢,他拿着调令出门前,母亲满含热泪,父亲咬紧牙关的样子历历在目,妹妹哭的已经止不住了。
舅舅最终没有说话,杨潮告别家人,回到军营中,却发现不少士兵开小差了,甚至还有一个重要的军官逃走了。
杨潮不由问道:“陈宝弟呢?”
赵康歉意道:“他生病了,腹泻不止,起不了床。他爹来把他接走了。”
杨潮心情顿时灰暗起来,手下一个旗总,竟然拒绝出征,什么生病了,这都是借口,最大的原因是自己怕死和家人阻止,但最终还是自己不愿意出征。
但是杨潮咬咬牙只说了一声好,然后命令清点人数。
知道是去打鞑子,水军卫那些军户士兵,竟然有两百多人悄悄溜了,杨潮是有办法让他们受罚的,告到兵部去,一个个都难逃逃兵的制裁,因为他们是军户,他们有家室,不怕找不到。
但是杨潮没有立刻发这个文,因为几百个人文书工作很繁复,此时已经要出征了,没有时间跟兵部这时候拉扯不清,等到自己征战回来,杨潮就要一封文书将所有逃兵绳之以法,哪怕其中有自己的亲戚也不例外。
紧要的是得重新整顿军队,许多队伍都有缺额,重新编组来不及了,暂时只能缺额训练,同时让张大桅准备船只,要先去瓜州,之后沿着运河北上,去淮安漕运总督史可法处报道。
有人怕死不来的,还有人拼命跟随的。
黄凤府中午就到了大营,异常诚挚的要跟随杨潮。
其实他已经好几次表示想回杨潮身边做幕僚了,但是杨潮不相信他,就好言安慰让他待在二立社,说他在哪里最有用处。
其实杨潮是因为觉得自己没有给过黄凤府任何好处,这人却始终向自己展示忠诚,这怎么可能,哪里有无缘无故的忠诚呢。
在二立社中,黄凤府如鱼得水,四公子一场器重,已经表示,明年院试一开,就帮他运作一个秀才功名,而杨潮却办不到了,因为杨潮认识的提学御史徐之桓在庐州被张献忠干掉了,杨潮就没有了提学衙门的关系。
杨潮跟黄凤府的关系,不过是当初忽悠他帮忙做了几天事情,而且没有给他任何的好处,杨潮有心拉拢他,但是却不知道该如何拉拢,黄凤府不是一个贪财的人,而是有抱负的人,而杨潮不认为黄凤府会看得上自己,因为无论怎么看,一个读书人投靠四公子都比跟着杨潮要好很多。
可是黄凤府偏偏三番四次的表示希望帮杨潮做事,而要离开四公子身边。
如果说这是四公子的主意,要往杨潮身边安插钉子,杨潮打死是不相信的,第一四公子还没那个心眼,第二四公子看不上杨潮,往杨潮一个武官身边安插钉子干什么。
所以杨潮一直想不通,想不通也不敢相信,可是现在不由他不相信了。
因为黄凤府死活要跟杨潮出征,给杨潮处理文书。
别的书生一听上战场就双腿打颤,一听是打鞑子,那更是恐惧,可是黄凤府主动请缨。
杨潮拍了拍他的肩膀:“好!正好我缺个文书。”
杨潮一直坚持给最小的小兵编写档案,而公文只能是他跟胡全处理,吕末自己要带兵,而且识字水平远不如杨潮和胡全,因此吕末只能当半个读书人来用。
现在加入一个黄凤府,那就多一个人了,杨潮可以轻松很多。
又拍了拍黄凤府,然后喊来胡全,给他介绍了一番,让黄凤府跟着胡全做事去。
“难道士真能为知己者死吗?不在乎金钱,不在乎荣誉,不在乎一切,只为一个知遇之恩?”
杨潮只能理解黄凤府是出于古代士大夫的世界观才向自己献上忠诚的。
杨潮自嘲也许自己有点王八之气。
杨潮原本有八百多个兵丁,这次只剩下了六百一十二个,少了两百多个。
甚至连旗总都少了一个。
不过这个旗总也是唯一的一个军官,剩下的出身水军卫所的那些队正旗总们,一个都没跑。
水军卫所军户逃跑的,只有一些士兵而已。
这至少说明,穷困的水军军户比孝陵卫军户更看重一个小军官的地位。
杨潮故意多等了两天,结果回来了十几个士兵。
这些回来后有的说被家人喊回去的,有的说临时有事,有的说是回家辞行的,有的说是回去给家人送军饷的,各种理由都有。
总之他们回来了,杨潮没有任何责罚,欢迎他们归队。
此时实到六百三十个兵,依然少了两百多。
杨潮不等了,出发。
三艘大赶缯船足以供全部士兵登船,四艘漕粮浅船则全部拉上军粮和武器辎重,另外还有大笔银子。
王潇已经再次获得了他父亲可以调动运河沿线商铺力量的特权,而且已经提前去沿线布置去了,杨潮要求王潇给自己的士兵沿途准备饮食、营地,以及必须的物资,相信只要杨潮的船队进入运河,就能够一路得到很好的休整。
风向不算太顺,从南京出发,到了镇江对面的瓜州渡口,竟然就用了五天时间。
在瓜州饱食一顿,修养半日,同时装载满军粮,又接收了王家四艘浅船,然后再次北上出发。(未完待续)
第一百八十二节到达
战船其实可以更往北的,但是到了扬州,杨潮就让战船回去了。
因为北上作战,用不上战船,这种大帆船更适合在大江大河中,运河里还是漕船浅船更方便。
送走了张大桅等人,此外还有大概三队士兵,这些士兵是一次一次出航中,那些学习驾船水平最好的,专门给张大桅挑出来,由张大桅带领。
赶巧了,到了扬州的时候,正是除夕夜。
扬州的二十四桥明月夜很有名,杨潮有兴趣去看看,但是到了扬州,却进不了城,哪怕杨潮有兵部的行文也进不去。
找王潇去跟官府沟通,结果官府算是卖杨潮一个面子,表示杨潮个人可以进去,但是一个兵都不能进去。
杨潮知道,这不是地方官有意刁难,而是祖制如此。
甚至不是朱元璋的祖制,历朝历代都是如此,大概成型于汉唐。
这是非常明显的,对士兵的歧视和不信任态度,文官的理论是,士兵野性难驯,进城难免骚扰百姓,因此无论何种情况下,都不允许外地士兵进城。
到了大明朝这种情况变得更为极端,哪怕外地士兵是来保护城池的,他们也只能在城外跟敌军野战,不能得到城墙的保护,不能依靠城墙杀敌。
比如北京城多次被敌军围困,有土木堡之变时候的蒙古瓦剌军队,有历次入关劫掠的满清八旗军队,可是外地勤王的军队一次又一次被阻挡在北京城下,只能用训练不精,装备不齐的实力跟敌军野战。
最可恨的是,还得不到给养,地方官总是找各种借口推脱。
比如扬州府就以客军第二日他们此能负责补给为由不与补给。
明朝地方军本来就很穷。常常是没有隔夜粮,到了地方已经很疲累了,结果还要等到第二天。而到了第二天地方官还会推脱,三天内能拿到足够的补给就算好了。当然如果肯贿赂地方官,又肯帮着地方官做假账,比如领了他们一百担,签收一千担,那倒是会快一些。
杨潮可等不到明天又跟扬州府扯皮一天,他还要赶着去淮安呢,幸好杨潮也没指望过地方官府,所有军粮自己随船携带。唯一要担心的是,这些粮船会不会被其他军队或者溃军给惦记。
士兵不能进城休息,杨潮一个人也没兴趣进去,就在扬州城外扎营。
扎营其实就扎了半夜,杨潮的部队可没扎过野营,这方面杨潮疏忽了,老金也没有提醒过杨潮。
还是这次临时行军,杨潮又仔细将戚继光兵书看了一遍,看到相关的内容,才想到自己还要有相关的准备。实在是太业余了。
于是临行前三天,紧急演练了一下扎营的技能,这才没有抓瞎。
所有的大帐都是用木竹和布料搭建。杨潮的营帐也不例外。
他的大帐,是用长长的老竹子扎起架子,然后蒙上厚厚的土布
“大人,还没休息?”
“凤府啊,你也没休息?”
来人是黄凤府,目前的身份也是行军幕僚之一。
“小人睡不着,四处看看。”
黄凤府说道。
杨潮笑道:“如何睡不着,可是紧张了?”
黄凤府道:“小人也不知道,只是这心总是静不下来。”
杨潮拍了拍他的肩膀。一个书生,第一次行军。难免紧张。
“凤府,我军中不许自称小人。就以你我称呼吧。”
黄凤府道:“小人,我明白了,就是一时改不过口来。”
杨潮站在自己营帐门口,远远的看着运河边上的扬州城,城墙上一盏盏灯笼亮着,护城河借着灯光时而闪烁下波光。
透过城墙,仿佛能够看到城中的灯火,哪里有四十万人,而且繁华不输给南京城,可是这些扬州人……
突然杨潮又问道:“凤府,你相不相信,一天有人攻陷了这扬州城,会把所有人都杀光啊?”
黄凤府十分诧异:“大人说笑了,谁敢做下如此屠夫之事。”
杨潮叹道:“你读过史书吗?”
黄凤府点点头。
杨潮问道:“当年蒙元攻城,若遇反抗,是否会屠城?”
黄凤府叹道:“蒙元蛮夷,为震慑我华夏,确实会屠城。”
杨潮又问:“那太祖当年取天下,可曾屠城?”
黄凤府道:“未曾听闻。倒是多次谕令,如徐达攻北京,既晓谕将士不得劫掠。哪怕有敌负隅顽抗,也未予追究。”
杨潮点点头,这就是野蛮和文明的分别,野蛮需要震慑敌人,就会屠杀殆尽,而文明则是用文明的方式去打击敌人。
有人说这是妇人之仁,有人说这是邀买人心,但是哪怕是标榜,杨潮也希望用文明的方式。
两人站了良久,无风无云有月,是很好的天气。
杨潮拍了怕黄凤府道:“好了,不早了,回去睡吧。”
黄凤府拜辞:“大人也早些休息!”
扎营晚了,自然休息不好,第二日却还要早行,很多士兵都没精打采的,但是还得步行。
在扬州又接收了王家几条船,总共有十二艘船了,其中四艘是杨潮自己的船,八艘是王家的。
四艘拉着装备物资,八艘拉着的是粮食军饷,士兵只能步行。
倒不是不能让士兵坐船,而是杨潮打算锻炼一下行军,行军也是打仗的一部分。
这次之所以勤王背上,一开始杨潮自己都说不好是出于什么感情,如果说是出于对皇帝的忠诚,连杨潮自己都不能接受,但既然已经出来了,那就必须有收获,所以抓紧一切机会,学习如何打仗,杨潮坚信只有真正的战争中,才能学会战争,平时哪怕训练的再好,那也不过是训练。
通过实战,会暴露出很多训练中涉及不到,甚至想象不到的问题。
比如第一天,就遇到问题了,杨潮虽然从来没有练过行军,但是军中每天都跑操,应该说士兵体能都不错的,可是第一天还是只走了十多里路,就已经累的不行了。
究其原因,发现士兵太过紧张,或者说太过兴奋,年轻的士兵都是紧张和兴奋夹杂在一起,紧张和兴奋的原因都一样,那就是要去打鞑子了。
去打仗,打鞑子,鉴于鞑子的威名不紧张是假的,但是打鞑子又可以立功受赏,又让人兴奋。
恐惧和兴奋充斥士兵的情绪,让他们消耗着额外的热量,因此走不了多久就会疲惫。
杨潮看到大多数人都在喘气的时候,就下令停止行军,扎营休息。
其实杨朝自己也紧张和兴奋,但是杨潮紧张不是怕,而是一种面临考试一般的感觉。
杨潮之所以会组建军队,之所以会千方百计地的想要升官,说起来就是为了求一个改变,说的低调点,想保护自己和家人不在乱世中得到一个悲惨的结局,说的有野心一些,他想改变天下的命运。
达则兼济天下,这信条在杨潮心中不断的酝酿发作,到现在已经形成一种使命感一般的东西,尤其是在他一次又一次成功,一次又一次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的时候,这种使命感就越来越强烈。
这是野心吗!
称王称霸,一统天下!
杨潮有时候也自问自己,他是不是想要组建军队,在乱世中揭竿而起,成就霸业。
杨潮承认这个想法很诱人,他自己也时常幻想一下,但是一想到大明朝那么大的基业,还不是被农民军一次又一次顽强的挖掘,最后挖到了墙根。
要想改变这一切,仅仅凭借一点小聪明是不够的,杨潮要走的路还很长,起码得学会战争。
一路走一路停,时而在城外,时而就野外露营,一直走了将近一个月,才到了淮安城。(未完待续)
第一百八十三节到淮安
淮安城也不许杨潮军队进驻,依然要在城外扎营,但是当杨潮军队一到,就有人带兵拦下他。
是史可法的督标营,军官是一个千总,跟杨潮见礼后,让人带领杨潮的士兵去城北扎营,他则带着杨潮立刻入见史可法。
在漕运总督府杨潮见到了史可法。
这是一个身材不算高大,身材清瘦,面庞端正的中年人,老实说算得上一个老帅哥。
老实说杨潮还真没见过什么丑男当官的,这是因为在大明朝当官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