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到明末当军阀-第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何明宇道:“杨公子请说。”
杨潮接着一番说道,让何明宇深深皱起眉头。
杨潮希望何明宇能将手里的物价消息在金钗楼发布,以何家手里掌握的信息,金钗楼很快就会成为南京商业信息交汇的大平台,但是何家及时靠着消息吃饭的,大江南北,货物往来,物价高低,这些都是何家发财致富的根本,如果在金钗楼公布出去了,谁以后还来找何家做中间商。
杨潮笑道:“不勉强何经纪,你回头好好想想,在金钗楼明文发布消息,只要是你的消息,做成了买卖,该给你的抽成一分不少,以前抽几现在还是抽几。实不相瞒,我已经打算先公布手里的消息了。”
杨潮说的是自己的运价,开年后,长江上货物运输生意继续红火,因为江匪并没有因为崔嵬倒台而销声匿迹,这说明江匪并不全都是崔嵬假扮的,或者说,崔嵬不过是偶尔转变为江匪捞一笔,真正的江匪复杂着呢,可能也有其他水军,也有亡命徒,还有过不下去的渔民铤而走险,甚至也有从湖广一带流落而来的流寇。
长江的安稳跟上下游都有莫大的关系,上有不靖,下游难安,只要农民军没有平息,长江上就少不了江匪。
杨潮通过一年的运输护航生意,积累了一些经验和资源,拿到金钗楼这个大平台上发布出去,不但是扶持金钗楼,也是对自己手里资源的一种扩大,相信自己发布出去的消息,总有一些需要的人看到,然后联系杨潮。
平台大了客源就多,想做什么都如鱼得水。
杨潮不是说说,何明宇走后,王潇已经喝的大醉睡去了。
杨潮用一张大宣纸画出了一张表格,上面将自己的运费张贴出去,包括运费和保费两条,千担大船过江保费二十两,运价千担三十两,千担一下货船不予担保。
让康悔将这张运价清单暂时贴在金钗楼显眼位置,静等客户上门。(未完待续)
第一百六十八节请命
之所以选择现在才开始张贴运价,第一是因为去年是积攒经验,运价调整阶段,第二是因为今年杨潮的生意得扩大了,因为第二条船终于下水了。
同样的赶缯船,当年龙将船上要造五艘,开工了三艘,其中一艘即将完工,另一艘完成六成,还有一艘完成五成,现在接收第二艘船,下个月杨潮还能将第三艘船接收过来。
离开金钗楼杨潮去了趟兵部,第一是催促一下熊明遇,上次他答应帮忙疏通,户部到现在没有拨下半分钱的经费,现在杨潮暂时决定先修建木头码头,那么户部能调拨一批木料也不错。
第二则是向熊明遇请命。
最近商贾反应,江上的江匪依旧猖獗,杨潮打算从熊明遇这里得到调兵剿匪的行文。
如果只是长江两岸来往,杨潮也不管这行文了,因为长江南北还算是新江口水营的汛地防区,拉出去说训练什么的都说得过去,可是如果杨潮要往上下游走动,经过别的水营的防区,那还是有公文在手方便,否则一项私自调兵的罪名是跑不了的。
杨潮之所以想去其他地方,近的方面说,他打算帮王潇运一船货去苏松,远的方面说,杨潮还想开拓一下更远的市场呢,杨潮很多客户为了安全过江,都是通过陆路或者河运将货物集中在新江口和浦子口,如果杨潮多开辟几条线,就用不着这么麻烦,客户的运费可以下降很多,时间节省很多,杨潮的客户就会更多,运价保费也可以更高。
杨潮向熊明遇汇报的很详细。因为他准备的够详细,将这段时间遭遇到江匪袭击的消息一一列出,做成表格。上面有遇袭的船户姓名、籍贯,船只大小。损失如何,伤亡如何,甚至附属上了几家船家的哭诉书。
这些情报杨潮可是花了心思的,其中多数都是被江匪抢掠过后,才老老实实的给杨潮交保费接受杨潮护航服务的客户,之前他们也对江匪不在乎,以为自己运气好不会碰到江匪,可结果被抢劫后。是悔之莫及,成了坚定的投保户,杨潮不护航的情况下,他们就不发船。
熊明遇看过后,立刻就对长江匪患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不停的捋须,不住的点头摇头。
“江匪可能危害到漕运?”
熊明遇只关注要害问题,漕运才是朝廷最关心的。
杨潮道:“若是不能及时剿匪,迟早会危及漕运。”
熊明遇也觉得是这样,可恨官府不作为。这么大的危机逼近,人人都当瞎子,当傻子。把头缩到沙子里就以为危险不会找上自己了吗,一个个醉生梦死根本不相信也不愿意相信大难将至。
熊明遇历经风雨,他可是心知肚明,如果放任小的危险不管,难保不会再次发生一次当年张献忠侵袭到应天府周边的情况,真发生那种情况了,他这个兵部尚书就完蛋了,要晚节不保了。
熊明遇问道:“杨千总以为该如何?”
杨潮道:“即刻清剿,刻不容缓!”
熊明遇叹道:“奈何无兵可用啊。”
杨潮如何不知熊明遇手下无兵可用。
他自有主张:“禀告大人。下官属下士兵八百余,愿请命剿匪。”
熊明遇点点头:“杨千总勇于任事。本官于心甚慰,可有详细条陈?”
熊明遇问细节。
杨潮早有准备:“第一要务乃确保漕运。当于京口(镇江)瓜州间设水军,南北往返清剿江匪。东西间可设一营,来往梭巡,保商护民!”
熊明遇笑道:“你可是要自请任这东西水营?”
杨潮答道:“但有差遣不敢推诿。”
熊明遇指着杨潮笑道:“众人皆传你无利不起早,无事不登门,着实不假。不过本官可不敢许你这水营一职,但可调你部营兵为游兵,许你来往巡航,清剿江匪不得有误。”
杨潮道:“下官领命!”
杨潮早就有好打算,能新设一营让自己独领自然好,退而求其次,自己只要得到巡防权力即可,毕竟要独领一营兵马,至少也得是参将那样的巡守官,比自己目前可要高出两级去,熊明遇不可能让自己无功升迁。
熊明遇又道:“既然不许你升官,你说说又想管本官要什么?”
杨潮道:“战船!”
熊明遇问道:“你现有战船几何?”
杨潮道:“仅一艘!”
熊明遇沉思片刻:“也罢,本官为你调拨两艘。”
杨潮笑道:“谢过大人。”
熊明遇摆摆手:“事不宜迟,你且回去,行文明日就到。”
杨潮当即告辞。
就快要走出大堂的时候,熊明遇的声音又传来:“杨潮,赚钱本官不管,但是别误了剿匪。”
杨潮回身躬了躬身子连连答应。
熊明遇果然是骗不过的,杨潮打算用这巡兵权力赚钱的打算他都看出来了,但是他不在乎杨潮赚钱,只希望杨潮能够兼顾剿匪,以杨潮以往的作风,遇到江匪绝不留情,也让熊明遇放心,才决定给杨潮这个差事。
回营后,冯匠头再次送来一副铁甲,距离上次已经过去了二十天,才送来一副,这让杨潮觉得太慢了。
不过铁甲质量不错,跟上次的没有差别,上了战场应该能减少一大半士兵的伤亡几率。
“冯匠头,二十天了,你就打造了这一副铁甲,我要的八百副铁甲,你到底能不能打制?”
冯匠头鞠躬连连,歉笑道:“小人一定加快速度,大人放心!”
杨潮冷哼一声:“今年之内能打造好否?若是不能,本官就要换人了。”
冯匠头咬了咬牙:“若是大人的钱能付清,小人保证打好。”
杨潮恍然大悟,原来是钱的问题,难道这个匠头是打造一副卖一副,然后用作资金扩大经营?
杨潮问道:“如果是本钱的话,你待会去营中支一千两银子,放心大胆的去打制,本官不会赖你的账。”
冯匠头大喜,他还真是受限于资金问题,虽然他跟几个铁匠约定帮忙打造,可是对方不信任他,要他付定金,因为铁甲到底是奢侈品,百姓不能用,军队舍不得用,基本没人买,要是冯匠头最后食言,铁甲打出来他不要,可就烂在自己手里了。
冯匠头手头没钱,就使唤不动兵仗局中庞大的匠户,只能自己跟徒弟用有限的资金来周转。
又跟冯匠头谈了谈自己对于生产的知识,告诉他流水线的概念,但是估计也起不到什么作用,杨潮看过了铁甲上的甲片就没有一个完全一样的,零部件标准化都做不到,谈何流水作业呢。
手工打制的甲片,想要做到标准化,只能是天方夜谭,除非用铸造,但是铸造出来的甲片很脆,根本就经不住刀砍箭射,起不到防护作用。
临走时候,让冯匠头转告郭匠头,如果也缺钱的话,来营中支取定金,抓紧速度打制鸟铳。
冯匠头千恩万谢的走了。
果然第二天郭匠头就来支取,不过却没见到杨潮,因为杨潮去船厂收船了,但是交代过了营中管账的胡全,给他支取了一百两银子作为定钱。
兵部的行文在熊明遇的直接过问下,也一路畅通的经过兵部、操江御史衙门到了新江口大营中,大营副将余承武收签后下发到了杨潮这里。
但是熊明遇承诺的战船却没有一起拨付,要文书容易,要钱艰难,什么时代都是如此。
杨潮在船厂又接了一艘赶缯船后,才回到大营,得知了这些情况。(未完待续)
第一百六十九节远途
何明宇确实门路广泛,他很快就联系上了下家,但是却没有弄清楚到底是何人动了王家的货。
但是他的下家表示,他们愿意继续等货,一直等到六月。
这年月往返日本都是靠风力,因此是每年夏天西南季风起时去日本,等到来年清明前后东北季风时候回国,因此海商夏天前必须收齐货物,否则就误了风时。
这样的贸易,一年也就往返一次,因为贸易次数少,船只载运量低,因此利润奇高,哪怕危险也有人愿意铤而走险。
加上大明官府的禁海,更是减少了海运,推高了利润。
只不过最大的损失恐怕不是海商的,而是大明朝廷,是整个大明经济体。
要是大明朝廷设置关税收税,多了不敢说,每年数百万两白银的关税应该还是有的,而通商带动江南经济的发展又会给大明朝廷贡献多少税收。
可惜的是大明朝在经济制度上开了历史的倒车,不但在国内对商税不屑一顾,一直坚持三十税一的低税制度,而且无法阻止奸商、豪强、官商等的偷税漏税,因此每年的商税竟然只有几十万两银子。
连商税都几乎不征,又如何能让朝廷把目光转向海贸关税呢。
相比宋代的时候,商税足足占据朝廷财政的四成以上,而大明朝的商税可以忽略不计,等于放弃了一半的税收,却在最穷的农民身上榨取银子,闹得民怨四起,真是守着宝库要饭。
杨潮坚持借给了王潇两万两银子备货,这两万两银子的货,只要运到苏松去。海商愿意出双倍,相比上次的三倍确实少了,但是王潇的货给迟了。怪不得别人。
而且摆在王潇面前的是,他还必须尽快备货。因为要得急,就不得不支付高价,这又一步挤压了利润空间。
不过只要两万两银子的货到,最少也有一万多两的利润,足以让王潇翻身了。
何明宇也上下帮忙,动用自己的商业网,帮王潇解决了最大的货源。
当然高价依然不可避免,原本只要一万五千两的货。最后要了王潇两万两,而下家愿意支付三万两,利润正好是一万两。
但是其中的风险很大,如果再次被抢,王家杂货铺就只能关张,还欠下一笔外债。
杨潮保证将货送到,相比人家出海去海外的风险,自己在长江上航行,就跟在平地上走没两样。
唯一要操心的是时间问题。
已经是五月了,距离对方的要求。只剩下一个月。
南京去苏松六百里,沿江顺流而下,如果风向合适。日行百里没有问题,但是考虑到各种意外,沿途水军盘查等等,加上夜晚停泊,每天保守六十里,那也只需要十天时间。
但是王潇十分急迫,连日催促,可杨潮不为所动。
又等了十天,五月十日。才出发。
这次杨潮带着自己的亲兵队二十人,李五六弓兵队。加上老张几个船工,合计四十人。
都是精兵强将。但是考虑到上次王璞也请了十多人的打行好手,最后还是船被劫人被杀的结局,因此杨潮还是冒了很大的风险的。
但是这是货船,人太多了就拉不下货了,正因为上了四十个人,本来能拉一千五百担的大战船,此时只装了一千担的货物,加上应急的饮食,就一点不能多了。
不过看到四十人一水的铁甲,杨潮又放心不少,多等了十天时间,等的就是这批铁甲。
王潇不停的催促杨潮,杨潮则不停的催促冯坚(冯匠头),终于让他在短短十多天时间打造出了四十副铁甲。
船上除了杨潮自己人之外,还有一个何明宇的家丁,这家丁是联络人。
关系是何明宇的,因此下家海商只认何家的人,而何明宇也相信这个下家。
何明宇解释说,这个下家不可能出问题,因为他们跟何家是多年的老关系了,没必要为了一次货而断了交情,除非对方以后不打算做海贸了。
可是对方也不是普通海商,背后是松江府当地巨室,走私了好多年了,不可能轻易断了衣食。
所以上次王潇的货被抢,只能是一个意外,要么是哪个不开眼的江匪,要么就是同行使坏。
只是具体情况,谁都不清楚,下家也在查,也一直没有查出来,怀疑几个同行也没有证据。
何明宇说这是笔糊涂账,已经算不清楚了,既然敢做这一行,就的敢认。
杨潮也没打算给王潇报仇,这次出航第一是帮王潇,第二也是开拓自己的生意。
一条长江水路,如果打通了,杨潮觉得自己怎么都吃不完,也足够自己将来养兵所需了,这可是事关自己未来根基的大问题,因此亲自出马,还带上精兵强将。
“杨大人,今晚停靠镇江吧。”
顺风顺水,天公作美,船速比杨潮预想的要快得多,才傍晚,就到了镇江外,何家的家丁建议在镇江过夜,不然找不到下一个港口就得临时停泊,风险太大。
考虑到今天走了一百多里地,超出了自己计划的一倍,杨潮觉得时间充裕,可以停一停。
停了一夜,第二天大早,镇江往东江面,被湖心岛分开,江流变化,这里有山,还有礁石,过这一段区域向导要求降帆缓速。
因此到了中午才走出去不到二十里,过了金山不远就是焦山,在焦山遇到了镇守的江防水兵。
向导是经常跑这一段路的老水鬼了,报出字号跟水兵交涉了一番,给了几两茶水钱就放行了。
当然如果水兵蛮不讲理,杨潮也有办法,强行闯关也无所谓,自己手里有熊明遇给的巡匠行文,打官司也不怕。
但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次是为了趟路打基石不是为了惹麻烦的,向导能够解决当然最好。
镇江附近有多个水营,因为这里是漕运重地,而且地形复杂,许多地方易守难攻,后世郑成功沿江而上攻打南京的时候,就曾在这一带作战过,当时金山和焦山之间清军用铁索相连,铺设木板浮营上面架设火炮封锁江面。
郑成功派人潜水砍断了铁索,纵船火烧了木浮营才得以继续朔流而上。
过来焦山继续往东,又走出去四十里,有一座小山,山高比焦山高了一些,但仍然是一座小山,不超过三百米的高度,远远能看到山上有高塔,大概是某间佛寺。
这座山叫做山,也有一座水营,却不是新江口那种大营,只是参将镇守的分营,归属于镇江大营管辖。
不过山水营不但没有为难他们,反而安排泊位,让他们在这里休整一夜,因为山参将跟何家是故交。
第二天从山出发,从扬中岛南边的水道经过,这一日又行了一百多里,到了江阴县利港休整。
之后却在近在咫尺的君山和香山耽误了两天时间,因为突降暴雨,风势也很大,行船有倾覆的危险。
第六天天气恢复正常继续出发,很快就过了沙洲,过了沙洲救过了江阴地界,进入了苏州境内,是苏州府的三丈浦和江北扬州府狼山之间水域。
在这里遇到几艘可以的小船,跟随杨潮的战船一直行走了好几里地,杨潮已经让所有士兵披甲备战了,结果小船自行离去了。
不敢说小船是不是江匪,但是肯定居心不良。
虽然天色还早,但是向导还是建议到附近的福山避一避,向导说这附近常有江匪出没,因为这一带江上多无人沙洲,沙洲一到夏秋就是一片高长的芦苇,非常方便江匪藏匿。(未完待续)
第一百七十节交货
离开福山后,战船张满帆,在好容易来的一股顺风中疾驰。
此时江面变得开阔,快要到了长江口了。
杨潮沿途不断的用眉笔描画着,将一路的标志性地形记录下来,作为将来行船的依据,可惜杨潮虽然学习的建筑,懂得画建筑图,画三视图,却不太懂得画地图,只是粗略的画出可能的航线图,其中的距离等都是根据船速预估的。
傍晚一座巨大的沙洲就出现在视野中。
向导告诉杨潮,这沙洲是崇明沙所和崇明县城所在,沙所是一座千户所,当年防备倭寇的时候,沙兵立下过大功。
过了沙所后,是一南一北两座并行在江中的沙洲,北边的叫做三沙,南边的叫做长沙。
此时太阳已经落在身后的江面上,画出一片片金黄色的鳞片,好似龙鳞,江似长龙。
不过杨潮并没有停下来,而是在向导的带领下,继续前行,直到三沙、长沙两座沙洲东南方一座沙洲。
这座沙洲叫做南沙,是长江入江口最后一座大沙洲了,南沙洲南边还有做无人的小沙洲。
南沙还西北边上游几座沙洲一起,大概就是后世的崇明岛了,只是后世的崇明岛已经连成一片,此时还都是独立的沙洲。
南沙洲上面有个小村子,人不多,都是渔民,没有驻兵。
但是西南边江岸上,就有宝三、吴淞和刘河堡中所三个驻兵的所城。
向导登上沙洲,渔民们热情的跟他打着招呼,看来不是第一次来了。
渔民帮忙将杨潮的战船停在他们简陋的码头边上,但是战船还是不幸的搁浅在了沙滩上。
杨潮拒绝了渔民邀请他们上岸的打算,所有人都留在船上。只有向导大咧咧的跑去了村子里喝酒。
当天晚上,向导带回来一个陌生人。
此时短小精悍,五月天海风还很凉。可是他竟然敞着怀。
他晚上上船点了货,就匆匆离开了。
到了第二天。才再出现。
白天见到此人,杨潮才发现,这是一个身材不高,对比后世也就是一米五多一些,皮肤极为黝黑,有点福建、广东人的特点,但是行动矫健,灵活的就像一只猫一样。杨潮暗自比较,如果放到自己军中,绝对是一员精兵。
此人对杨潮等人身上穿着的铁甲多看了几眼,眼神有些怪异,不知道是鄙视穿铁甲太小题大做,还是感慨杨潮这群人不好惹。
但是此人大咧咧的上了杨潮的船,并且指挥一群渔民,用小渔船将杨潮的大船拖入了江中。
接着跟向导一起,让船往南边行驶。
二里地外,就有一座无人的沙洲。远远的就能看到一根高高的桅杆。
走近了才看到是一艘三桅大帆船,无论是外形还是吃水看起来都远胜杨潮的战船。
杨潮的战船在这大船面前,就好像小孩在大人面前一样。
而且大船问问的坐在江面。就好像一堵墙一样,杨潮的船靠上去,根本就到不了船的半腰。
杨潮估摸着这艘船恐怕能拉至少八千担货,换成成后世的吨位就是一千多吨,比自己的战船足足大了五倍还多。
“这就是海船!”
杨潮心中想到,放在江中可真大,可是放在海上,就小的跟芝麻一般。
后世动辄数万十万吨的超级大船,放在海上也非常的不起眼。莫名其妙的面对这艘海船,杨潮竟然对大海有了一种敬畏。还有一种想要征服的豪情,突然想自己也打造一艘大海船去海上搏击风浪。
“哎。当家的,卸货吧。”
船上的短小汉子这时候对杨潮道,说的是官话,但是不是南京的官话更不是北京的官话,听不出是哪里的话。
官话其实就是一种书面语言,中国人几年前历朝历代语言变迁,可是文字在秦始皇统一文字后,几乎就不在有大的变动,因此出现了一种以统一的文字为核心发展出来的语言,这就是官话。
但是因为各地语言都不一样,又无法像信息大范围流通的后世一样进行普及某一地方言为官话,因此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官话,有苏州官话,南京官话等等。
各式各样的官话,虽然口音不同,但是因为有相同的文字为基础,因此大致都能够听懂。
杨潮自然听懂了短小汉子的话,知道此人语气有些慵懒,没有把杨潮当回事。
何向导此时向杨潮露出一个歉意的笑容。
杨潮也不在乎,知道这些吃水上饭的人,目无王法,根本就不把任何人当回事。
杨潮觉得对方似乎还是很识相的,没有贸然让他们的人上船接货。
“赵康,带人去卸货!”
杨潮让赵康带了十个人去卸货,但是却悄悄嘱咐李五六小心戒备。
对方的大海船居高临下,让杨潮产生有一种危机感,如果对方居高临下发动攻击,己方的劣势很明显。
但是当赵康带人将货物一件一件搬上来,船上的人则用索具吊上去,期间一种很平稳,没有发生任何意外。
而船上的短小汉子则清点货物。
生丝一百担。
茶叶一百担。
瓷器三百担。
另外有纱绢锦等织品。
各样书籍三百担。
宣纸一百担。
另外还有砚台、墨、笔等文房用具。
其中生丝是最值钱的,在湖州一带五十两银子一担,卖到日本能有五六百两银子,王潇这次办的急,每担付出了六十两的高价,而卖给下家则是一百两,净赚四十两。
而且也只收到了一百担的生丝,价值一万两。
茶叶、瓷器等物,其实日本也有,但是日本人在步入现代之前,都非常崇尚中华风物,有钱人热衷于消费中国的物产,因此中国的茶叶、瓷器,乃至文房四宝在日本都很有市场。
至于书籍这种东西,分量大,占的空间也大,可是价值却并不高,可是日本人就是常年进口中国书籍,而且这是作为一种任务的,如果穿上不带上一些书籍,中国商船可能会受到日本人的刁难。
这是日本人非常向往中华文化,但是古代运输不便,因此日本人形成了一种传统,那就是想方设法的得到来自中国的书籍,开始时候不敢得罪中国商人,因此只是借用偶尔随船的书籍,誊抄之后,在还回去,慢慢的就开始没收,后来甚至逼迫商人必须带书。
这些书未必是贸易品,可能就是送给日本管理贸易的官员的,或者是送给某个大名的礼物。
南京又是大名的印刷中心,因此下家就让王潇准备了大批书籍。
很快货全部都送上了大船,点货的汉子在一张会票上盖上他的印章,交给何家向导,这就算是结账了,海商是何家的故交关系,他们通过何家来周转资金。
一船货几万两银子,现银交货实在不便,要是没有何经纪这样的中间商,确实很不方便。
最后那精悍汉子,抓住船上的绳索,嗷嗷叫着就爬上了大船,活像一只猴子。
何家向导摇了摇头对杨潮道:“杨大人,我们起锚吧!”
杨潮对老张点点头。
老张让人起锚,又带人拿着撑杆,撑住大海船防止碰撞,将大船撑开了好几丈外,这才升半帆,等船漂离海船几十丈后,才升起主帆,杨帆返航。
终于交货完了,杨潮心中一块石头落地。
没想到这次交货如此顺利,一切准备都没用上,虽说遇到意外不是什么好事,但是现在太平静,也让杨潮有一种小小的遗憾,好像自己隐隐还期待发生什么意外一样。
但收获也是有的,这条路子趟开了,上连南京这个大明朝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之一,下连通向东西二洋的海商,以后杨潮就可以敞开吃长江这条黄金水道了。(未完待续)
第一百七十一节交易厅
逆流回程用了二十多天,回到南京的时候,所有人都疲惫不堪了。
回到军营第一件事,就是全都泡了个热水澡。
第二天才有精力看看这段时间军营的情况。
码头已经修好了大半,工部派来的工匠经验丰富,雇了很多小船在淤积区域,并没有采用掏挖的笨办法,而是让人用桩子不断的捣淤泥,从河口开始一点一点的捣,水边浑浊,泥沙被冲走,就这样利用河水的力量,短短一个月时间就清出了一大半。
清出来的区域,露出一根根粗壮的原木,几排并立扎在一起的原木如同墙壁一样立在水中,一大半深埋地底,一小半在水中,只有几尺露出水面。
一道道这样的木墙在河边隔出一条条十多丈宽的渠道,其实这就是原本码头的原貌,船只进入这一条条渠道一般的通道中,拴在木桩上,木墙可以挡风,可以挡水。
同时木墙上还可以铺上木板做成通道,跟伸出的河岸连接起来,方便人货上下。
这些木墙竟然多数都没有腐朽,真是幸运,也是因为淤积的太早,没等腐朽就被淤泥给埋住了,所以才能保存下来,这不知道该感谢腐朽的水军,还是该痛恨他们了。
另外一条几百丈长的圩堤也正在准备修建,暂时雇佣了几百个短工正在夯打泥土。
河岸边都是漫滩,平时只能长草,还经常淤积,因此地面很不牢靠,夯实是必须的,但是也不能直接夯。因为泥沙地面随着夯打,会不断有水渗透出来。
只能先挖出一条长长的深沟,沟深最少一丈。然后在沟中铺垫干土,将干土夯实。最后就成为坚实的基础。
杨潮看到隔上一段距离,工匠还指挥工人填埋一层石头,在填干土,继续夯实,如此往复,基础定然打的很牢,将来上面的圩堤就坚固耐用,几十年不坏。
匠头很有经验。杨潮也不用去干涉。
军营中李富的大棚已经出菜好几个月了,依然独家供应金钗楼,让金钗楼最近的饮食也火了一把,不过也只火了一个月左右时令蔬菜就上市了。
杨潮兑现了承诺,以十倍的价格支付了菜钱,一亩大棚菜收入了两百两银子,但是完全配不上两千两的投资,虽说每年百分之十的收益放在后世已经不错了,但是考虑到大棚的使用年限恐怕都没有十年,能不能收回成本都不一定。杨潮这项投资可能是一项劣质的投资。
杨潮勉力了李富一番,表示大棚的投资,在他收回成本前。都算杨潮的,同时让他考虑一下,如何养花,或者种植一些今年冬季的瓜果,这样的话,收益也许会比蔬菜更高。
家里因为丫头们都走了,陈圆圆、董小宛也走了,一时显得冷清了不少,父亲想说买几个丫头。也被母亲拒绝了,因为担心父亲想着纳妾。结果她自己找来了几个壮悍妇人,帮忙打扫一下家院。
父亲则去收拾了下。再次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