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明末当军阀-第1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顾兄稍待,在下愿往。”

“在下愿往。”

“在下愿往。”

很快一大帮子年轻士子纷纷表示,他们也愿意一同前往河南观兵。

广东,肇庆,小朝廷。

李如月手里拿着一垒报纸怒不可遏。

“这是臣收集的江南塘报,杨贼在江南搜刮无度,以半天下之江南。穷索银两千万两。粮一千万担。百姓困苦,民不聊生。”

“此贼不但豪取税赋,还滥发纸抄,江南百姓手中以无银可用,迫于无奈只能用纸抄。又以债券恶法,逼民借款,一年竟至三千万两。”

“微臣恳请陛下速速发兵,克复江南。晚一分,则民伤一分,晚一刻,则民窘一刻。”

“此贼不诛,天理难容啊!”

李如月说完一头抢在地上,痛哭不已。

他手里的报纸,都是杨潮发出来告知江南百姓,收了多少税,用了多少税,怎么用的。验钞认为公示税赋用途,属于政府向百姓旅行知情权。只要百姓知道他们缴纳的税赋是用到了该用的地方,用到了他们身上,对于纳税的抵触情绪就会降低。

同时也是在培养百姓的社会契约意识。让他们慢慢感受到,官府不是统治他们的机构,而是保护他们的组织,是跟他们有天然的契约关系的公益组织,不是加在他们头上的匪帮。

但是目前还无法达成效果,不但百姓还没有社会契约意识,就是官员都没有这个意识,这不奇怪,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还要一百年后才会出现呢,此时西方还处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交接时期,而卢梭可是启蒙运动发展到成熟时期才会诞生出来的人物。

不过杨潮认为,只要自己一直坚持这么做,三年五载后,天下总有聪慧的文人会从中悟出社会契约关系的,只有老百姓真正接受了社会契约关系,官府也认可这种关系,并且以此来组建政府,社会才真正进入了现代社会。

只是李如月这种货色显然是悟不到的,他甚至对上面公示的税银用途视而不见,就揪住杨潮收了太多赋税说事,老实说重税虽然不是什么好事,可是收不到税的政府就完全是一种不合格的政府,是一种管理失控的政府。

相对于两千万两的税银,对大明这样庞大的国家来说根本不算个事,就算对江南一地,也不是什么事,要知道这时代的英国人,收到的税收是两千两百万两银子,而英国只有区区五六百万人口,面积还不及苏州大,经济也远不如苏州发达,可人家经济不但没有崩溃,反而快速的发展着,直到变成了日不落帝国。

可见大明朝的税收潜力还远未发掘出来,杨潮预计,如果大明朝以西方的方式征税,大概能够收到两亿到三亿的税银,可是大明朝在绝大多数时候,税收都不足次数的十分之一。

“陛下,陛下啊!”

不等小皇帝答复李如月,突然一个太监踉踉跄跄的跑了进来,此人叫做庞天寿,从北京一直到广东,一开始只是小小的御马监太监,可是一直跟到广东后,地位自然也就高了起来,毕竟能一直跟着皇帝的,也就他一个了,其他太监不过是地方王府的太监,都没有他资历老,所以跑到广东之后,他终于熬到了司礼监秉笔太监的位置。

“庞爱卿,何事惊慌?”

小皇帝正为李如月为难了,他哪里有实力发兵江南,可是这个李如月随着一次次针对杨潮,现在名气大的不得了,一干清流都聚集在他身边,俨然是言官首领了,如果不好好应对,就会惹来一大堆言官的非议。

此时庞天寿来,他如释重负,虽然庞天寿的神情看起来不是什么好消息。

“可是天主堂不肯派援兵?”

庞天寿接受了澳门葡萄牙人的洗礼,成为了一个天主教徒,因此出了一个主意,就是向葡萄牙人口中的强大的天主教教皇借兵,这段时间庞天寿就在忙活这件事。

庞天寿喘着粗气走到皇帝身边:“陛下,江南新发来的塘报,忠义伯,北伐中原了。”

喘着气将话说完,朝堂顿时冷了下来,就连李如月都抬起了头,有些傻眼。

但是李如月立刻就反应过来,直接就跳了起来,直冲皇帝而去,把小皇帝吓了一跳。

“陛下,若再迟疑,大势已去啊!”

李如月状若疯虎,跑到阙前,大喊大叫:“杨贼欲效东晋之恒温、刘裕耶!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西晋灭亡后,东晋偏安江南,跟后世的宋朝一样,东晋的士大夫也有一个北伐的情结,于是一次次就有权臣提出北伐,而一旦北伐成功,就会获得超强的威望,佼佼者就是刘裕,刘裕北伐中原,不但打下了洛阳,还打下了长安,以克复两京的巨大声望,回师东晋,撺掇了皇帝之位,史称南朝宋,开启了南北朝时代。

恒温是刘裕之前的一个大权臣,也是手握重兵,多次打败北方的游牧民族政权,只可惜他北伐没有成功,也没有来得及篡位就死了。

李如月将杨潮比作恒温、刘裕,确实让小皇帝十分的惊悚,脸色顿时煞白起来。

“陛下,发兵吧?”

其实小皇帝也深恨杨潮,不是杨潮有多么对不起他,仅凭杨潮能收几千万两银子的赋税,却一丁点都不上交给他,也足够他恨了。

“李爱卿,朕亦欲发兵,奈何兵从何来?”

朱慈焕叹息道,他手里只有一万来人的御林军,还都是凑份子的,哪里能打仗啊。

名义上归顺他的王得仁和金声桓这是比杨潮更军阀的军阀,一个占广东,一个占福建,两人在领地刮地三尺,那才是真的民不聊生,已经造成大量的百姓往江南逃跑了。

李如月一听皇帝终于松动,表露出肯发兵的意图,不由大喜。

“微臣有一仪,昌国公金声桓,广昌候忠心耿耿,只要陛下下旨令二人北伐,臣愿为督师,昌国公北上浙江,广昌候进兵江西,杨贼穷兵黩武发兵河南,江南必定空虚,臣担保可一鼓作气收复江南。”

李如月鼓动道。

小皇帝心里也不由激动起来,李如月分析的很到位啊,杨潮派兵去跟满清作战,岂不是一个大好机会。

但是小皇帝可不知道,李如月这种文人,是不会做事先调查的,一切全凭猜测,猜对了或许有用,但是对用兵作战这种军事行动,确实太不靠谱了。

“好,朕就准了李卿所奏。封李卿为文忠伯,督师闽广大军,即刻北伐!”

李如月大喜,又叩头在地,却拒绝道:“臣公忠体国,非图高官厚禄,但求报效朝廷,不敢有非分只想,臣请陛下收回文忠伯之赏!”

朱慈焕当即激动的站了起来,指着朝中大臣说道:“这,这才是重臣,我大明的忠臣。奈何天不佑我大明,如此忠臣却不得善用。”

其他大臣此时赶紧顺着皇帝的话说道:“吾皇生命,自有贤臣辅佐,臣为陛下贺!”

李如月第二题就出发,拿着皇帝的圣旨,以及在肇庆搜刮得到了金银一千两奔赴南雄,哪里是王得仁的军营。

归德府。

清军驻守归德府的兵力,一直保持在三万左右,这里仅比北直隶的清军少,因为这里也面对着杨潮的威胁,不得不派兵布防。

只是归德府的清军显然比不上北直隶,这里只有一千八旗骑兵,余下全都是本地绿营兵,但是也都是精锐,是从投降的数十万明军、土贼和大顺军余部中筛选出来的,领军的则都是八旗将领。

“免战牌?”

杨潮的视线中,是十里外的清军城墙,上面高高挂着一个大牌子,上面写着免战二字。

当然杨潮视力没有这么好,他之所以看得见,是因为有一只单筒望远镜,荷兰人去年就送来了一千只望远镜,为此杨潮付出几十万两银子呢。

“这是三国演义看多了吧!”

收起单筒望远镜,杨潮叹道。

“给李五六打旗语,既然对方不敢野战,那就强攻吧。可惜了,本督还想看看李五六的新式队形呢。”(未完待续。。)

第四百五十节收复归德

此时李五六全军在城外五里。

中央是五排鸟铳兵,人数三万人,绵长两千丈,正面宽度比归德府城墙还长,不过李五六并没有一线展开,而是分为三个集团,个一万人,成倒三角,或倒品字阵型,左右两翼在前,中央方阵在后,指挥中军就在中央方阵中设立。

品字大阵左右还各有一万骑兵策应,这是专门从赵康手中要来的两万骑兵,赵康已经练出了五万骑兵,分两万给李五六,让他演练更复杂的攻击方阵。

在最后方,品字阵和两翼骑兵的衔接部位后面,还有各五千的炮兵阵地,胡全亲自带领炮兵部队在此。

现在杨潮军中,各军都有自己的炮队,但是胡全的炮兵一人单独成军,把火炮集合起来使用,这个拿破仑的作战原则,杨潮还是很清楚的,在法国留学的时候,去过好多个博物馆都有这样的油画。

此时来攻打归德,杨潮就将这只火力最强大的炮兵部队调了过来,也就是攻城的时候,胡全装备有大量红夷大炮才能发挥最大的威力,野战的时候,就有牛刀杀鸡的嫌疑了,大将军炮和虎蹲炮足够压制敌军。

杨潮感觉到大地一阵阵颤抖,拉开望远镜,果然胡全炮阵开火了。

一千门红夷大炮一起轰鸣的声音,真的让人印象深刻啊,只见大量的炮弹从骑兵和步兵的结合部射界中飞过去,直冲归德府的城墙,打在城墙中城墙都在震动。

收回视线。回到炮阵上。只见一架架炮车开火后。猛的后退,灵动的炮车往后猛冲,被一道向上的陡坡化解了冲力后自然落下来,十个炮兵立刻稳住炮车,洗涮炮膛、装药、装弹,然后继续发射。

这一系列步骤完成,用了不到一刻钟,听说英国人最精锐的炮手两三分钟就能发射一发炮弹。可是杨潮的炮兵还做不到,不是训练不刻苦,也不是杨潮没有财力让他们高强度训练,而是他们缺少战阵经验,此时难免紧张,放在平时训练中,他们可以做到一刻钟发射两发。

归德城上的清军也开炮还击,可惜他们仅有的不到十门红夷大炮打偏了,仅有的打在炮兵阵地前的炮弹,也被炮兵阵地前堆起的高高一堵丘陵一样的土垄给挡住了。炮兵作业挖掘出来一个个深坑,可绝对不仅仅是为了平整土地。和构建缓冲坡的,前面的土垄也是成果之一。

清军的炮击不但没有能压制明军的火炮,反而引来数十倍的报复,不到半个时辰,他们的红夷大炮就全都报销了,而他们的小炮还打不到明军,一时间只能被动挨打。

沉闷的炮击持续了两个半时辰,从清晨一直打到了午时,终于集中轰击的正面城门处,城墙跟着城门一起垮塌下来,但是炮兵依然继续轰击。

并且一队队炮兵开出阵地,推着一门门千斤大将军炮向着城墙前进。

炮兵指挥高呼着:“大炮要顶着的人脑门打!”

顶着敌人脑门开炮,这个口号本是杨潮提出来激励炮兵勇气的,此时俨然已经成了军中的格言。

虎蹲炮推进到城墙外一千步距离,立刻开始轰击城墙上的目标,一千多门大将军炮出场,立刻就将城上的清军不足百门的火炮压制住,而清军的其他火力还没有这么远的射程。

李五六当仁不让,也派出了三千鸟铳兵,一直越过炮兵,抵达护城河边后才停下脚步,然后以三叠阵型对着缺口段城墙不断的射击,压制的清军都无法抬头。

这时候一辆辆盾车推了出去,上面放着一袋袋早就装好的土袋,在大炮、鸟铳掩护下,一直推进到护城河边,将盾车连同土袋一起推进去,然后就飞快的往回跑,一辆辆这样的盾车不断的推进护城河中,半个时辰之后,就填出来一条三丈宽的通道。

顿时左翼三千铁骑兵就冲了上去,径直冲过通道往缺口处冲去。

骑兵很快就跟清军堵缺口的部队短兵相接,而李五六有派步兵前进至城墙下,开始朝着城墙上开火,压制清军的弓箭火力。

胡全也不甘示弱派出五百们虎蹲炮两个人一组推着已经开始朝着城墙快速推进。

骑兵虽然第一个冲进缺口,但是清军抵抗意志还很强,后面有一千八旗兵张弓搭箭,但凡后退者立刻射杀,让这些绿营兵不敢不卖力,一时间将骑兵堵在缺口处,而征发的民夫正不顾危险紧张的在缺口后面垒砌高高的沙袋。

骑兵似乎不支,慢慢退下,绕着缺口两边后退,这时候才露出后面一排排虎蹲炮炮车,炮车上有一面厚厚的木盾,从木盾上挖出来的圆孔中伸出来一根胳膊粗细的炮管,这些炮车抵在缺口处,立刻就喷突出火焰,苹果一般大小的铅弹就飞了出去。

由于缺口处只有十余丈宽,因此每次只能布置二十多辆炮车,打完一发的炮车,立刻朝两边退却,让出中间通道给后来的炮车,如同火枪兵轮射一样,密集的炮弹就不停,足足一刻钟之后,前面已经空无一物,别提民夫堆起来的沙袋了,就是后面的民夫和清军也都被打的散开了,甚至远处督战的八旗兵也躲藏进民房之中,以免被炮弹波及到。

这时候骑兵再一次冲进了城中,挥舞战刀沿街劈砍散落的清军,步兵也冲了进去,一条街一条街的慢慢肃清顽敌。

“全军,上刺刀!”

李五六的号声响起,只见一直在余部的两万多鸟铳兵从旁边的锃带(腰带)上取下明晃晃的刺刀,这种杨潮仿造后世日本二战时候刺刀的样子,并且加长到二尺,还开了三道血槽的刺刀性能十分良好。

鸟铳兵取下刺刀,将刺刀尾部套在鸟铳上面突出的三寸木柄上,接着从腰带上拔出两根铆钉,从刺刀套筒上的小孔插进去,里面的木柄上同样有两个小孔,这样就将刺刀和木柄铆在了一起。

上好刺刀的鸟铳兵听到号令后,一排一排开始行动,但是行动却一点不乱,从最中央开始,以鸳鸯阵型直接前进,避免正面打击面过大,同时也方便行军。

一只只鸳鸯战队越过护城河,进入城中,排着鸳鸯阵在各个街区冲杀,上了刺刀的鸟铳,就不能够再次装填了,因此他们没人都只有一发子弹可以发射,发射后就要开始冲锋。

一时间城里不断的响起啪啪啪啪的鸟铳声,从城南的缺口一直想四面辐射,一个时辰后,声音才慢慢消失。

“大都督幸不辱命,归德城拿下了!”

李五六骑着一匹杂花高头大马,飞奔而来向杨潮回报。

杨潮已经看清楚了。

“你这队形没排上用场啊,不过我看好你,继续演练,最好找机会在平原上野战击败清军。”

“骑兵大都督,是鞑子不敢跟我野战,否则早一击而溃了!”

其实城内早就溃散了,早在虎蹲炮轰开缺口,骑兵冲进去的时候,八旗督战队就率先逃跑了,而城墙上以及留在城里的绿营后备军完全没有战斗意志,要不是他们军官的亲人都抬旗被送到北京为人质,估计不等杨潮来打,他们就投降了。

“好,勇气可嘉。现在随本督一起进城!”

杨潮骑着一匹纯白色的大马,在两列分别有李良和章惇为首的两千骑兵护卫下,朝着归德城前进。

很快就入城,所过之处一片欢呼。

随着一次次胜利,杨潮在军中的威望空前,这次当得知杨潮亲自来督战的时候,士气在站前就已经高涨到了狂热的程度,很多士兵憋着一口气想要在杨潮面前露一把脸呢。

此时全城都被杨潮军控制住,城墙上到处都是杨潮的士兵,杨潮骑马从士兵身边跑过,向他们挥手致意,旁边则是打着杨字大旗的章惇,用力的挥舞大旗。

无论是士兵,还是军官,所过之处都疯狂的欢呼着,甚至有人眼睛中都捧出泪花来了,杨潮感觉自己就跟后世的金三胖子一样,被一群人狂热的崇拜者,只可惜都是一群大老粗,要是一群如花似玉的小娘子,那感觉就真三胖了。

拿下归德后,连摆三天庆功宴,士兵分三波庆祝,不至于给敌人可趁之机。

同时招呼城中缙绅,发出安民告示,并且拿出军粮救济百姓,清军逃走前,一把火将归德城中仓库给烧了个干净,而粮商店铺中的粮食也早就被他们集中到了粮仓中,显然他们打算长久坚守的。

“把我军一鼓而下归德府的消息,立刻刊登在江南报上,发回去!”

同时大劫的消息随着报纸立刻传遍江南。

“大人,江南一群秀才要来观兵!”

李五六报告了杨潮一个另类的消息,江南上百的书生在顾炎武的号召下,竟然联合起来向南京大都督府递交请愿书,要求来河南观兵,要亲眼看看江南兵如何收复中原!

杨潮点了点头:“好,让他们来,这群人都是好笔杆子啊,就让他们跟我军士兵通吃同住,但是告诉他们,必须得写文章给江南报,就当是他们的伙食费了,本督不会给一分钱润笔费(稿费)。”(未完待续。。)

第四百五十一节关宁铁骑

占领归德府后,立刻分兵四野,攻占宁陵、睢州等州县,一直北到考城,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当地守军没有什么斗志,也没有什么守军,整个归德府轻易就被收复。

“大都督,我们攻开封吧!”

攻占了归德之后,李五六一直渴望着能够攻打开封,占领黄河边的考城之后,他一直宣扬时机已到,可以沿黄河以及睢水两路进逼开封。

“等山东的消息!”

杨潮始终这样回答。

很奇怪,放回豪格之后,北直隶那边十分平静,竟然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

要么豪格回去之后,暂时隐忍不发,要么就是多尔衮又做出了什么妥协。

但是以这两人的关系,尤其是豪格的性格,应该不会平安无事才对。

老实说杨潮其实并不想放了豪格,这是一张抓在手里的牌,虽然知道放了他会给清廷制造麻烦,可是放了之后,就脱离了自己的控制,没有人愿意让牌脱离自己的控制,就像多尔衮明明知道放了朱慈烺会让明廷非常被动一样,他也不会释放这个皇帝。

但是这次杨潮攻打河南,如果能够挑起清廷的内斗,显然战略上十分占优势。

其实即便不挑起他们的内斗,只要豪格回了南四旗,杨潮相信多尔衮绝对不敢分兵河南,不敢从北直隶调遣两白旗、两红旗的军队来河南,那么多尔衮还能从哪里调兵呢?

这正是杨潮要的效果,要多尔衮自己将湖广军队撤回来。

在杨潮还没有占领河南之前。湖广的军队还可以从襄阳府进入河南南阳府往北撤回开封。如果杨潮占领了整个河南。等于将清军南北隔断,最重要的是会在东南两方,对北直隶形成包围之势,这绝对是多尔衮不敢冒险的。

这才是杨潮真实的意图,相比于一个破败的河南,作为产量重地的湖广显然地位更重。

所以杨潮料定,哪怕豪格不跟多尔衮发生军事冲突,多尔衮也必须将湖广军队调回。以为他别无选择,可是眼下的平静让杨潮有些疑惑起来。

北直隶,河间府。

当豪格出现在济尔哈朗面前时,济尔哈朗起初震惊不已,他怎么也想不到,豪格竟然突然出现,八旗中有各种各样的传闻,甚至有说豪格早就被杀的,但是豪格现在活生生站在他面前,让他不由惊异。

但是豪格提出让济尔哈朗跟他联合。向北京进军的时候,济尔哈朗苦苦劝住了他。

原来豪格悄悄进入了大名府。已经得到了两黄旗的秘密支持,两黄旗高层对豪格的归来十分高兴,被多尔衮打压的他们,又一次找到了主心骨。

豪格的回归,济尔哈朗本人也是很高兴的,毕竟他过去个皇太极关系最为密切,绝对不愿意看到皇太极的长子豪格遇害,同时他也不满多尔衮把持朝政,将皇太极的另一个儿子福临玩弄于鼓掌之间。

当年济尔哈朗就是支持豪格继位的,可惜豪格自己不争气,太过意气用事,被多尔衮玩弄政治手段给排挤,否则豪格恐怕就是现任皇帝,如果豪格是现在的皇帝,济尔哈朗觉得满清虽然可能未必能入关打下这么大的版图,但是情况绝对比现在好的多,要知道现在整个八旗集团其实陷入了一种进退维谷的地步,退出去没人愿意,没人甘心,可是不退,就要眼睁睁被明军一步步压迫,被打走是迟早的事情。

虽然过去济尔哈朗支持过豪格,但是这次却坚决不肯让他跟多尔衮内讧,他仔细的跟豪格分析了一下情况,告诉豪格攻打多尔衮,然后带领八旗回辽东的建议实在是太过幼稚了,豪格如果起来跟多尔衮争权,整个南四旗都会支持他,但是如果他想要带八旗回辽东,连两黄旗都会反对他。

于是在济尔哈朗的苦劝下,加上自己刚刚回来,地位还不稳固,豪格选择了隐忍。

豪格是秘密回归的,但是多尔衮很快就知道了,整个八旗中都有他的内线,八旗始终在他的监控之中,尽管因为威望的下降,他已经控制不住南四旗,但是知道他们的一举一动,还是轻而易举的。

尽管内心十分惊慌,但是多尔衮始终没流露出来,甚至装作不知道此事,根本不知道豪格回来了,哪怕北京的旗人间已经开始流传,但是在豪格自己主动露面前,多尔衮不打算捅破这层窗户纸。

“好一个杨潮,又给本王出了一道难题。希望阿济格速度再快一些吧,半个月,半个月应该能回来了。”

多尔衮现在心中想的是自己的亲哥哥,也只有阿济格能尽快赶回来,才有翻盘的希望。

阿济格在哪里?

杨潮收到的消息是阿济格跟多尔衮内讧,结果被圈禁了起来,受牵连的手下多达万人,可实际上,阿济格和多尔衮并没有内讧。

漠北蒙古,唐努乌梁海。

随着逃遁到此的素巴策被抓,漠北蒙古诸部最后一个汗部也被消灭了。

阿济格以两白旗一万精锐,加两万汉八旗精兵北上蒙古,用了大半年时间,终于将漠北蒙古征服,全部依照八旗方式,编成喀尔喀八旗,满清至少可以编练十万精锐骑兵。

鞑靼蒙古达延汗统一东部蒙古后,将漠南、漠北原来各不相属的大小领地合并,后来又分裂演化,成为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漠南蒙古早就被清军降服,跟科尔沁蒙古一样,编练成八旗,与察哈尔蒙古一起,编练了十万骑兵,这次征服漠北,清军又可以增添十万骑兵,这对人力越来越不敷使用的清廷来说,简直是久旱逢甘霖一般。

在阿济格的武力镇压之下,又有最早投降的土谢图汗的儿子,被漠北蒙古诸部公认的活佛配合,多尔衮派来的一干文臣很快就完成了漠北蒙古的旗分编订工作,一个月之后,阿济格就能够调动十万喀尔喀八旗兵南下作战了。

河南归德府,杨潮见不到豪格的行动,已经从王璞所部五万精锐调动过来,这样在归德就有了十万大军,终于向开封进军。

打下了归德,清军没有行动,豪格也没有行动,那么打开封,清军总不能没有任何行动吧,杨潮认定多尔衮会将湖广的三顺王部调回。

王璞带来的五万大军,除了其中的老兵之外,新兵也让杨潮有些刮目相看,不是这群人的战斗力多么强悍,而是素质极为出色,清一色的山东大汉,难怪一向看不上降兵的王璞,去年竟然主动要求编练降兵了。

随着一批批降兵和难逃的包衣加入,才让杨潮将军队扩充到了五十万人,现在八个总兵每人可以统兵五万人。

王璞练兵的水平一直很高,他手下五万人的整体素质,绝对是一等一的。

而他心高气傲不愿意看到李五六夺取开封,于是一直坚持要做先锋,杨潮要用他这股锐气,让他带两万人出发,沿着睢水进逼开封,谁也没想到竟然传回了败绩。

“被偷袭了,损兵两千,粮草辎重都被焚毁!”

战况让杨潮十分惊讶,很显然清军的意图就是断绝粮草,这个杨潮不惊讶,惊讶的是满清竟然还能抽调出如此精锐的骑兵部队做敌后行动。

要知道王璞虽然傲气,但是带兵也是有一手的,派重兵亚运粮草,谁知道两千人竟然全军覆没,除了少数几个骑兵逃了出来,大部竟然战死。

“是哪个清军带队?”

杨潮不由询问,八旗的精兵强将损失很大,已经很难找出名将了,否则也不会用三顺王,仅剩的一些比如巴山、勒克德浑等也都在湖广,留在北京的不多,更不能动,不知道多尔衮这次让谁统兵的。

“不认识,说是打着吴字旗号。”

“吴字旗号?汉将?吴三桂!”

姓吴的汉将,除了吴三桂,还能有谁。

杨潮不由惊异,吴三桂的名头太大了,更让他惊异的是,满清竟然敢启用吴三桂。

杨潮可是不遗余力的给吴三桂造谣的,说是吴三桂秘密接受了明朝小皇帝的旨意,只要带兵南下就封他为王,让他列土封疆。所以吴三桂入关之后,只是打了很少的仗,平定李自成后,很快就被满清调回了关外防守锦州,以为这辈子都没有机会再次入关了,可没想到竟然出现在了开封。

“满清果然无兵可用了,不过吴三桂手里可是有一只精锐骑兵的。”

关宁铁骑规模虽然不大,最多的时候也不过万人上下,但是战斗力还是很不错的,逼急的情况下是能够跟满清骑兵野战的,当然一般情况下他们的斗志不行,遇到清军容易溃逃。

从孙承宗开始苦心打造的关宁铁骑,现在传到吴三桂手里,自然也不过万人,吴三桂的核心精锐差不多五千人马,但基本上是吴家的家丁,这是一只私兵,因此谁都动不了,要动关宁铁骑必须让吴三桂统领,这只军队现在只认吴三桂。

不过吴三桂也是一员猛将,从他在一片石阻击李自成,之后又一路追击到陕西就可以看到,这只军队的战斗力极其不俗,在偷袭之下,歼灭杨潮两千辎重兵也不是不可能。

“开封有吴三桂,这仗不好打了啊。”

知道对手是吴三桂,杨潮立刻就明白,遇到劲敌了。(未完待续。。)

第四百五十二节论道

顾炎武等士子没想到,他们刚刚到来,就听到杨家军的败绩。

杨潮的赫赫战功早就让人认定天下无敌了,因此才造成哪怕四周都是敌军,南京百姓却一点都不惊慌,不过在三顺王偷袭南京之后,南京百姓已经明白南京并不安全,造成了一个结果就是,大家更愿意把钱存在江南银行了。

但是顾炎武这些苏松一带的士子却不一样,苏松一带始终没有遭受战火,而且每一次无论多么危险,杨潮总能力挽狂澜,扳回局势。

因此哪怕对杨潮的所作所为不甚认可,这些士子依然相信杨潮的盖世武功。

但没想到刚刚赶到河南,就听到了杨家军的败仗,让他们十分扫兴,可也仅此而已,他们认定杨潮很快就会打一个打仗,将河南彻底收复。

其实他们有些高看杨潮了,例数杨潮每一次胜仗,要么是出其不意偷袭得手,要么就是水淹计策,正面交锋取胜的时候,无不是靠着远多于敌军的兵力取胜,无论是在扬州蜀冈强攻多铎,还是在芜湖对阵豪格,杨潮都调集了超过对手三倍以上的兵力。

因为杨潮自己清楚,单兵素质上自己的军队平均水平还是差清军很远,通过战争能够弥平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