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到明末当军阀-第1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对孔家来说,对方接受了自己的劝进,那就得继续厚待孔家,否则就失去了合法性了,所以他们家其实就是吃这口劝进饭的,至于其他意义就没有了,历朝历代没有听说过孔府出了什么重要人物,出现过什么对历史有重大贡献的人物,当然也没有特别破坏的人物。
除了身上有圣人的神秘光环之外,这就是一个绵长久远的平庸家族罢了。
“大都督!”
当杨潮看完劝进表。
黄元突然跪倒在地,身子都在颤抖,心胸起伏着。
“你怎么了?”
杨潮问道。
黄元咽了口唾沫道:“大都督不如就此接受劝进!”
杨潮一把将劝进表扔在他的脸上,知道他为什么激动了,如果杨潮真的接受了,他此时就是第一个劝进的功臣。
突然杨潮意识到什么问道:“这东西,不会是你跟王璞那厮传统好,威逼孔家的吧?”
手下想让自己当皇帝,这点杨潮早就知道了,这是难免的,这是传统文化。
但是一想如果手下想要强行给自己黄袍加身,杨潮就有些不痛快了。
黄元道:“绝无此事,其实孔家早就想劝进,王璞兵力有限,无法保护他们家的使者,才一直拖到了现在。”
杨潮道:“孔家来人了?”
黄元道:“前天来的,大都督要不要见一见。”
杨潮摇头:“不见了,这个家族太骇人了,见了本督都不知道要说什么。不过来而不往非礼也,既然是孔家的人,肯定是懂得礼仪的。告诉孔家人,本都尊敬孔子,让他们安心,好好配合王璞稳定山东,就是大功一件。还有告诉他们,官绅一体纳粮,孔家是天下第一官绅自该做个表率,不日本督会派人丈量山东田亩,第一家就量孔家的,要他们配合。”
“这,这!”
向孔圣人的后代收天赋?黄元想都没有想过,这也太匪夷所思了,会被人骂的。
而且会骂的很惨,而且会被骂很久,而且会骂进史书。
“还不快去!”
杨潮喝道。
黄元无奈:“是是!”
知道自己这个大都督是有些特立独行,做事情跟普通人很不一样,黄元也只能从命了,希望挨骂后,大都督不要恼羞成怒,迁怒于孔家,因为骂人的肯定不是孔家人,而是那些自作主张的老夫子。(未完待续。。)
第四百三十节南归
山东的局势相当稳定,清军根本无力进取,而杨潮也不可能打到北直隶去把战线拉的过长,因此双方其实都到极限了。
经过一个月的坐镇,杨潮发现自己可以离开了,军事上有李五六、王璞和赵康三员大将在这里,有从江南调集了一批文官过来,还留任了一大批山东文官,应该说山东万无一失,很快就会走上正规。
江南地区也算稳定,三顺王被杨潮击退,就算成功逃脱,也至少折损了一半兵马,可谓是损失惨重,根本无力进攻,因此这段时间洪承畴一直没有什么行动。
可是浙江的清军却溃逃到了福建,占领了整个福建之后,继续南下,又攻占了整个广东,小皇帝朱慈焕又一次发挥善于逃跑的优点,跑到了广西去了。
许多男在得到杨潮许可后,立刻南下占领了整个浙江,不过浙江南北几个府被清军祸害的惨不忍睹,许多男都忍不住想要南下福建找那些兵痞算账。
但是杨潮却没有兵力支援他,尤其是卧榻之侧有洪承畴这头豺狗盯着的时候。
不将洪承畴这个大汉奸清除掉,杨潮是难以安睡的。
所以出了禁闭第二天,杨潮就打算南归了。
在士兵保护下,杨潮骑着马,董小宛坐着马车,一行人沿着运河缓缓南行。
快到城门口的时候,杨潮越想越不对,对昨天的禁闭还是心有余悸。
简直太恐怖了,而且是无妄之灾啊。自己白白关了一回禁闭。完成了一次心灵的洗礼。但是一觉之后已经缓过神来,又变成一个实利主义者,发现自己好像吃了大亏了,自己去关禁闭,肇事者却坐在马车上,没有任何损失,不能这样。
这时候看到一家客栈,立刻让军队停下。把董小宛喊出来,进了客栈,找了个房子,马上把她扒光光,光天化日之下,又亲,又咬,又摸,又来了一次刺杀训练,浑似一个卯足了力气要把靶子刺穿的新兵一样。最终把董小宛折腾的脱力之后才罢手。
算是给这个小妾一个难忘的教训,不过这难忘到底会让她以后再也不敢来军营找杨潮。还是会经常回味一下,故意来一次就不知道了。
一个时辰后,董小宛才红着脸,拿手帕捂着脸快步走向了马车,一行人继续赶路。
在淮安和扬州都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活动,跟各级官员互相慰问,跟当地缙绅豪族见面,询问他们官府的施政情况,也跟富商大贾们交流了一下经营情况。
江淮地区,或者说整个江南大多数地区,杨潮都是任命的吏员,一开始是因为清高的文官看不上杨潮,后来变成了杨潮看不上眼高手低的文官,既然这些当官的也不干实事,他们的唯一作用不就是从小吏手里多分一份常例,那么要他们有什么用,还不如直接用会办事的吏员,而吏员大都是当地人,民情政情也更了解,更容易稳定地方。
所以后来杨潮干脆就不待见科举出身的文官了,这时候文官们反而开始看好杨潮了,一个个贴上来求官,不得不说这是一群最无耻的人群,杨潮才懒得搭理他们。
看过江淮地区的官府管理,应该来说还不错,虽然没有太出彩的地方,但是比之过去还稍好一些,其实只要不比崇祯皇帝时期差,杨潮就能够接受。
淮扬的缙绅豪族对杨潮收税的反对比苏松的反应低多了,第一杨潮曾经多次从清军手里将他们解救出来,这些缙绅多少对杨潮有些感激,第二经过杨潮讲解,他们也理解杨潮没钱就没有军队,没有军队就打不过清军,打不过清军他们就得被屠戮了。不说屠戮了,就是北直隶和山西玩的那种跑马圈地他们也受不了啊,所以一个个都接受了杨潮官绅纳粮的要求。
豪商富贾那更是欢迎杨潮了,可以说杨潮掌权以来,他们是最收益的一个人群,受到的限制比过去少多了,对于纳税他们反对的声音也最小,毕竟杨潮收他们的税后,也算照顾他们,他们可以硬气的减少了给当官的孝敬,发现当官的也没有为难他们。
但是淮扬最大的商业群体盐商最近过的却不太愉快。
杨潮的盐政,他们一开始是极力支持的,因为他们不用受制于官府了,过去卖私盐,现在也正大光明了,可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盐价暴跌,让他们的利润反而比过去少多了,不少人家现在最大的进项已经不是盐业,反而成了钱庄业务了。
其实他们也努力过,试图联合在一起进行价格控制,可是一家两家可以,三五家也凑合,当竞争队伍是十八家,而且还分为淮安派和扬州派两只不可调和的对立派的时候,价格控制只能是一个笑话。
扬州和淮安商量好了价钱后,双方不约而同的私下比对方降低一点,结果很快双方纷纷降价,内部商量好了价格后,总有人不按常例出牌,给外面抛出更低的价格,价格联盟基本上没有控制三天以上就崩溃了。
说到底还是因为他们大肆建设,导致了盐产量过剩所致,激烈的竞争是难免的,最后能剩下十家经营良好的就不错了。
他们希望杨潮出面,通过官府政令限价,他们自己实在是无法约束自己了。
盐商这种过度依赖政府的习惯,杨潮是不会惯的,当即拒绝了他们的要求,但是表示,既然他们的利润降低的厉害,官府也要考虑他们的利益,答应明年的盐票价格降低到一半,只收五万两银子就允许他们从业。
五万两银子,对于一个大盐商,也算是聊胜于无了,但是也没有办法。
杨潮知道激烈的竞争,会让他们很快就开始分化,更懂得制盐的会把精力集中在盐场,更善于运输的会把精力集中在盐船,更善于售卖的,会把精力集中在盐铺,总体效率反而会提高。
效率提高又会进一步拉低盐价,老百姓会消费更低价格的食盐,而杨潮发现自己根本没有什么损失,这么一举多得的事情,大明朝廷竟然不愿意做。
离开扬州后,没有在其他地方停留,直接就到了新江口。
新江口并没有受到攻城的影响,哪怕是最紧急的时候,这里依然保持着三千精兵守卫,因为这里有杨潮最重要的东西,江南银行总部!
江南银行总部目前就在杨潮的瓷宫中,本来这里打算做交易场的,还让拿骚公爵十分不忍心,杨潮倒不是不忍心,而是因为金钗楼的业务在大幅度萎缩,小朝廷南迁到福建之后,南京城里大量的勋贵子弟跟随而去,最关键的是南京六部大大小小的文官,以及往年流连在这里的文士才子们都离开了,杨潮又废除了乐籍制度,秦淮河整个呈现出一种惨淡景象。
虽然这是一种文化的损失,但是如果文化是建立在乐籍制度那种荒唐的制度上的,杨潮宁可秦淮河这种变态般繁荣的文化消失,就像不能因为担心种植园生产受打击而不废除奴隶制一样。
因为金钗楼的不景气,失去了勋贵和文人两个最大的客源,富商就成了最大的客源,所以在康小宝的请求下,杨潮没有把交易所搬出这里。
正好江南银行成立,也需要一个稳固的办公地点,就直接搬了进去。
银行的工作人员在贴满瓷片的第一层大厅工作办公,三楼作为金库使用,二楼此时还空着,杨潮有些松动,已经在考虑将交易厅搬到二楼了,因为金钗楼被一把大火烧毁了。
财物损失巨大,人倒是没有损失多少,因为放火的清军还没有来得及屠杀,杨潮就组织反击,将他们打到北城去了,金钗楼后面就是秦淮河,逃到这里后,大火就威胁不到人了。
既然金钗楼都没有了,那么就不用在乎她的生意了,将交易所搬到瓷宫二楼大厅,与江南银行比邻,也算是合适。
除了杨潮的瓷宫外,新江口一带其他产业也十分兴隆,码头上是密密麻麻的货栈和商铺,频繁出入的船只,远处江面上一连五座转动的巨大水车,炊烟渺渺的村庄等等。
反倒是军营在中间显得有些陈旧,跟欣欣向荣的市面十分不搭配。
在军营中视察了一番,这里现在就是一个巨大的生产基地,除了新兵训练场外,大多数地方都腾出来做了作坊。
铸炮的、钻枪的,打造刀兵的,忙忙碌碌。
这里的工匠规模现在也已经超过了一万人,可就算这样,也依然无法满足已经扩充到四十万的大军消耗,杨潮依然要在南京市面上采购三分之一的铁甲和鸟铳等装备,不过大炮倒是不用去采购,因为步入正轨后,几乎天天都有模具干透,都有新炮铸造,流水一般产出着各个型号的大炮。
不得不说杨潮来的还正是时候,碰上了一个工匠做出了一项革新,总匠头将此事上报给杨潮,希望杨潮来定夺。
“给给给!一万两银子而已,技术革新才最重要。更何况是这么重要的革新!”
听到回报后,杨潮不由大喜过望,因为这项革新实在是太出乎他的预料了。
这项革新名字叫做:铁模铸炮!(未完待续。。)
第四百三十一节铁模铸炮
“嗯,好好好!果然是英雄出少年啊,你叫什么名字?”
站在杨潮眼前的,是一个刚过十七的少年人,他十四岁时候来到新江口,已经在这里生活了三年了。
“俺叫宋三金。”
“你是山东人?”
十足的山东口音,让杨潮一下子就猜到了。
宋三金道:“俺就是山东人,大都督咋知道呢。”
杨潮笑道:“听口音就听出来了,怎么到南京的?”
宋三金道:“崇祯十七年,跟大都督和皇太子一起南下的。”
是那一拨难民,最后被杨潮把工匠和他们的家人都挑出来,普通百姓安置在淮扬两府。
很难让人想象就是这么一个小子,发明出了铁模铸炮的方法。
“告诉本督,你是怎么发明铁模铸炮的。”
一说到铸炮,宋三金立刻就撒开了话把子,其实他来南京不久就想到了这个点子。
因为他家不是普通的工匠,而是铸钱工匠,他爹是临清铸钱局的一个匠人。
铸钱用什么模具?
正是铁模!
一次就是成千上万枚的铜钱,可等不及一个泥模就需要半年时间干燥的时间,而且泥模铸造的东西也太粗糙了一些,铜钱上的纹理可能就出不来。
而铁模就很合适了,不但清晰可辨,而且一个模具可以多次利用,省时省力。
当时恰好碰到杨潮运输大炮的船队沉到了江里,杨潮要求铸炮作坊加大马力尽快铸造出足够多的大炮来,那段时间铸造工匠们开足马力日夜不息的工作。可是也仅仅是大量的制造模具。不可能尽快弄出炮来。
当时才十四岁的宋三金因为祖传的铸钱技术。跟他爹一起被分派到铸造作坊中工作,宋三金当时就对工序长、效率低的泥模铸炮工艺产生了不满,他第一个想到用铸钱的方式铸炮,跟他爹说了一下,可是他爹大骂了他一顿,让他少说话,说铸炮能跟铸钱一样吗,他爹信誓旦旦表示这些技术都是祖上传下来的。铸造什么东西用什么方法那都是死的,让儿子不要好高骛远,做匠人就要脚踏实地按部就班才能造出好东西来。
但是宋三金很不服气,他爹不信他,让他很伤心,他决定自己搞。
但是一个人,没有钱,没有材料,什么都没有,让他很无助。求助了很多人,比如铸炮作坊的大匠头。同样被人嗤之以鼻,没人信他用铁模能铸炮的设想。
幸好宋三金是一个铸钱工匠,他懂得铸钱啊,当时还没有禁绝私钱,于是他偷偷用作坊里的废铜来铸造私钱,虽然质量不太好,但是总能花出去,这些私钱变成了铁料、变成了模具。
但是宋三金很快就发现,他的设想确实很有问题,第一锅就彻底失败,将铁水浇筑进模具之后,他发现炮身跟模具连成了一体,成了一坨铁疙瘩,分都分不开。
第一次的失败让宋三金遭到了广泛的嘲笑,但是他没有气馁,继续试验。
他想到铸钱的刷油法,在模具上刷一层油,然后就不会粘连到一起了。
但是大炮依然取不出来,整体的模具完全卡死了炮身。
翻转过来依然如此。
久而久之,他爹都揍了他好几顿,可是宋三金依然悄悄的搞,不敢大张旗鼓的试验了,他就用其他方法做试验,用泥来代替铁料革新方法,但是始终无法成功。
直到又一次,他去腊烛铺买过年用的蜡烛,当时铺子里缺货,他不得不在铸造现场等着,当他看到制作龙凤烛的工匠用两个对半的码头模具铸蜡,蜡水凝固后,将模具从中间分开,一根蜡烛就铸好了。
这种可以分开成两本的模具,顿时就启发了宋三金,一切难题似乎迎刃而解。
于是他立刻作最后一次实验,两个对半的铁模合并在一起,浇筑好后,拉开模具,炮身就非常方便的取了出来,然后取出铁芯,一尊跑就铸造好了。
而铁模可以立刻进行第二次铸造,铸造一门炮的时间就只是铁水凝固的时间罢了,一下子等于让铸造一次性,铸完就敲碎取炮的泥模走进了旧时代。
但是宋三金的又一个麻烦来了,作坊依然不愿意用他的铁模,原因很简单,铸造一个铁模的时间,足够铸造几十门大炮了,大匠头不敢冒险,而且不敢保证铁模铸炮的质量,大炮质量不过关,杨潮的处罚力度非常大,所以包括检验在内的工匠都要处罚,虽然没有变态的直接杀头那么严重,但是少则半年,多则一年的薪水就没了,作为铸炮匠人杨潮给他们的薪水极为丰厚,从二两到十两月饷都有,大匠头甚至每月能够拿到二十两银子。
“太保守了。齐匠头,你是整个铸炮作坊的大匠头,你该有魄力才对。不过呢,也是本督管的太死了,让你不敢革新。传达下去,以后凡是有革新的技术,一万两一下的,本督允许你直接试验,一万两以上的汇报给本督。”
新技术的应用总是会受到旧技术的阻挠。
齐匠头道:“可是大都督,如果用铁模,我们以前做的那些泥模怎么办?”
杨潮道:“继续铸炮啊,本督要的炮多了去了,而且只要铁模能搞出来,那泥模就是扔了也不心疼。”
齐匠头又询问:“那奖励?”
“给给给!立马就给。”
说完看着宋三金的眼神都不一样了,这小子也太能折腾了,这股子为了技术想尽一切办法的劲头,绝对是发明家和工程师的潜质啊,必须得支持。
“三金啊,你做的很好,做手艺的,就要有你这种劲头。不过你可不能自满啊,以后还要继续尝试新技术。这样吧,本官看你很合适,你看看咱们这里还有没有跟你一样的,希望玩弄一些新玩意的小朋友,你把他们都组织在一起,专门做新技术。要是好的技术,本督呢不吝赏赐,每年给你们一万两银子的经费,你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怎么样?”
“每年一万两!”
宋三金顿时一愣,这么大的钱,他想都不敢想。
“怎么样,敢不敢做?”
杨潮激将他道。
宋三金用力点了点头:“敢!”
“好,就该有这种劲头,这样吧,本督赐你一个字,就叫进取吧,宋进取!你可要记住不要忘了进取之道啊。”
宋进取此时还傻愣着,齐匠头顿时一巴掌拍打在他脑后,将他打的一个趔趄。
“你个混小子,还不赶紧谢过大都督。”
宋进取立刻感谢。
齐匠头又踢了他一脚:“跪下磕头!”
作为作坊的大匠头,其实齐匠头跟所有的工匠关系都很好,尤其是宋家这样既老实本分,技术又好的工匠,就更是相处的好,宋进取在他眼里就跟自己的子侄一样,所以他才冒险将宋进取做的事情禀报给了杨潮,没想到还真的成了。
更让齐匠头没想到的是,这个混小子不但真的拿到了巨额的奖励,而且还得到了杨潮的赐字,在这些淳朴的工匠眼中,南京没了皇帝之后,杨潮就跟皇帝一样了,所以这种荣饶,可是不得了的。
杨潮扶起了宋进取,呵呵笑道:“进取啊,本督以后送你几本书,你可要好好读读。”
杨潮打算送给宋进取的,是徐光启与传教士利玛窦1606年翻译,1607年在北京印刷发行的《几何原本》前六卷。
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的时候,就看出来这本书有严整的逻辑体系,叙述方式和中国传统的《九章算术》完全不同。
这种跟中国传统数学完全不同的逻辑体系,让徐光启很认可,认定“窃百年之后,必人人习之”。
让宋进取这样的有工程师和发明家品质的家伙,接受西方几何学的严密逻辑体系,鬼知道化学作用下能搞出什么东西来,不过只要再有一样铁模铸炮这样的工艺,就足够杨潮值回票钱了。
应用铁模铸炮之后,齐匠头预计三天一个模具可以铸造一门炮,一个月十门,一百个模具就能有一千门的产量,至于质量他现在还不敢保证,杨潮让他继续试验,新工艺也不要立刻采用,必须要有严密的试验作为支撑,这才是工艺科学应该有的态度。
离开新江口后,立刻将所思所见做了一个整理,立刻就制定出奖励革新的措施来。
在自己的作坊中鼓励革新,每年拨出十万两银子,作为革新的经费,凡是有工匠想要改革工艺的,可以申请经费,匠头如果感觉革新有价值,就可以拨付,同样如果做出好的工艺来,杨潮还会对工匠本人做额外的奖励。
同时杨潮感觉到,似乎该出台一部专利法了,立刻就草拟几条条纹,通知黄凤府,加入到南直隶大都督府行政条令中去。
专利法分三条:
第一,所有的独特技艺,可以申请专利权,凡是申请专利权的人,拥有专利技术无可争议的独占权,任何使用这项技术的人,都必须得到专利人的许可。
第二,凡是肆意侵占专利人专利的人,将被法律所严惩,其通过非法侵占专利所得收入一律没收,并且对专利人的损失作出赔偿。
第三,专利具有时效性,从专利申请第一日起,第十五年自动失效,将成为共有技术。(未完待续。。)
第四百三十二节郑成功求助
骑着马,走过崇祯给自己立的龙虎将军坊后,不远就回到家中了。
早就收到通知的舅舅,早早带着家人等在门口,除了朱媺娖之外,其他三个小妾都在,妹妹也在等着,父母不在。
在一众家人的热切眼神中,杨潮跳下了吗,舅舅过来接了马缰绳。
“舅舅走吧,让我的亲兵去拴马就好!”
杨潮说着就拉着舅舅要走,舅舅却让杨潮先回去,他招呼安顿一下这些兵丁。
杨潮也没有客气,大踏步走进家门,两个小妾乖巧的跟着,其他仆役则开始招呼兵丁,将他们的马都牵回家。
杨潮迫不及待的想看看老婆,心里想着她的肚子应该大一些了。
可这时候门口突然传来喧哗。
听见有人高喊大都督,而舅舅在阻挡,让来人改日在来。
“怎么回事?”
杨潮不由皱眉。
自己刚刚回家,谁迫不及待来打扰啊,不会是来求官的老文士吧,想到这里杨潮不由有些厌烦。
“还不是那个福建来的海贼!”
李香君撇撇嘴。
“福建的海贼?”
“叫郑森的。”
妹妹杨月接口。
郑成功?
杨潮心里一动,听小妾和妹妹的口气,似乎很不待见这个后世的英雄啊。
这不奇怪,虽然郑家富可敌国,但是在百姓眼中仍旧把他们当做海贼。
郑成功年轻气盛自然受不了这个,在福建府学上学的时候。当地的缙绅子弟就有些看不起他。结果郑成功偏偏不安分。仗着家里有钱,前呼后拥,流连各种高级场所,比那些缙绅子弟土豪多了,常常一掷千金。
结果得罪很多缙绅家族,而这些家族在官场能量不小,最后郑成功硬是没有考上秀才,郑芝龙让儿子拜钱谦益为师。未必没有跟缙绅阶层加深关系的考量。
虽然是豪富,可偏偏受到世俗眼光蔑视,就连李香君这样的名妓,也不待见这种人物,更欢迎缙绅阶层的公子哥。
“让舅舅把郑森带到花厅,我待会见他。”
杨潮对旁边一个丫头说道。
杨潮可没有那么多偏见,反而一直对这个民族英雄很看好,郑成功这时候来找自己,绝对不是闲的没事,肯定是有正事的。而且肯定跟福建有关,整个福建都被金声桓占据了。郑氏能忍下这口气才怪。
虽然一心急着看看老婆的肚子,杨潮还是很老实的先拜见父母,虽说娶了媳妇忘了娘,但这规矩不还得讲吗,父母看到儿子平安归来,自然是喜悦,母亲抹着眼泪,父亲眼睛也有些红,而杨潮这个没良心的东西,随便应付了几句,立刻就钻到媳妇房子中去了。
“让我看看。大了多少。”
好奇的掀开朱媺娖的外衣,看到将近七个月的肚子已经圆滚滚了,贴在上面听声音,却分不出是不是儿子的心跳。
突然感觉到妻子身子发烫,比自觉的扭动起来,抬头一看她已经面红耳赤,怀孕的女人格外的敏感,稍微碰触就会有反应,这点杨潮自然知道,看妻子的情况就是这种,估计快都忍不住了。
杨潮突然轻轻吻上了她的小嘴,长久的亲吻,嘴唇都充血了,才放开。
但是这时候妻子反应更为激烈,剧烈的喘息,眼神迷离。
“驸马,你去找小宛她们吧,快出去吧,我倦了!”
朱媺娖这时候反而催杨潮离开,显然相比生理上的渴望,她更看重肚子里的子嗣。
杨潮有些悻悻的离开,他也不敢冒险做什么,公主的身体并不强壮,远比不上董小宛和陈圆圆,跟李香君差不多,因此他可不敢冒险做坏事。
不过却也没有去找小妾胡闹,而是想到了郑成功,立刻就去了花厅。
“郑森!”
一进门先大喊一声,能够直呼这些英雄的名字,杨潮总是感觉有一种莫名的爽快。
郑成功在华亭中,根本坐不住,来回走动,刚好是往回走,背对着门口,结果就听到了一声叫唤。
回头一看,不是杨潮还有谁,结果上前两步,猛然跪倒在地。
“大都督,救救我八闽八百万子民吧!”
杨潮立刻将郑成功扶起来。
心里暗道,这小子,不知道跟谁学的,拿福建八百万人说事,都学会代表人民了,有授权吗?
福建八百万人口,只是一个虚数,真实数字谁都说不清楚。
后世有人预计大明人口,各种专家说法不一,有说一亿的,有说两亿的,有一个中间数字估计为一亿六千万,在这个数据中,各省人口中南直隶最多,为两千八百万人口,浙江两千两百万,以杨潮对江南的人口估计,是可信的,官方记载是六千万,那是用来纳税的,统计时代是朱元璋时代,近三百年扩张三倍不算多。
而在这个数据估计中,福建人口是一千两百万,而后世的人口大省广东此时才一千万,广西更少三百万,云南一百万。
福建这样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地,一千两百万人确实太过密集了,所以有明一代福建都是人口大量外流的省份,往南洋谋生的不计其数,做海贼的就更多了,所以才有从李旦到郑芝龙一个个海上枭雄生存的土壤。
“忠孝伯,说吧来找我有何事?”
请郑成功坐下后,杨潮慢慢询问。
郑成功哪里坐得住,简单的将情况说了一边。
原来此时福建全省都被清军绿营金声桓占了,但是郑氏集团的实力还在,不过却在郑彩、郑联等人手里。占据沿海的厦门等岛屿。可是这些人并不臣服郑成功。以前他们只听郑芝龙的,但是每人手里都有自己的人马,这些人马却只听他们的,郑氏集团其实就是一个个小山头组成的海商集团(说海贼集团也行,为表尊敬掩耳盗铃写成海商)。
不过也有一些势力是支持郑成功的,比如郑芝龙的弟弟郑鸿逵,他就支持郑成功,一直在游说其他人听郑成功号令。团结在郑成功身边,重新聚合郑氏势力。
但是效果并不好,郑成功的人马加上郑鸿逵的势力,也不过占了三分之一而已,郑氏集团大多数人更愿意各自为政,失去了郑芝龙郑氏就失去了主心骨。
所以郑成功在团结郑氏势力失败后,就听取了叔叔郑鸿逵的建议,让他来找杨潮求助,还让郑成功带来一封信,郑鸿逵认为自己在杨潮面前还算有些面子。希望能够打动杨潮。
“什么?这不是胡闹吗!”
看完信,杨潮不由惊道。将信拍在了桌子上。
郑鸿逵要送一个侄女给杨潮做妾,希望杨潮能出兵帮助他们赶走金声桓,同时团结郑氏人马。
“伯爷这是不肯相助了?”
郑成功神色慢慢冷了起来。
杨潮不由一叹,这果然是一个英雄,受不得半点委屈,如果脸厚心黑才更容易成事啊,不过那就是枭雄了。
但郑成功显然误会杨潮了,杨潮的意思不是不肯相助,而是觉得郑鸿逵送一个侄女来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