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到明末当军阀-第1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郑成功显然误会杨潮了,杨潮的意思不是不肯相助,而是觉得郑鸿逵送一个侄女来有些荒谬。
而郑成功是来求助的,以他骄傲的性格,这已经是极限了,被杨潮拒绝没有当场翻脸,已经算是忍气吞声了,大概也就是因为杨潮久负盛名,要是换一个人,他大概早就甩袖子走了。
“也不是不肯相助!只是本督暂时分不出兵力,你知道本督的精锐现在都在山东。”
郑成功闷哼出一口气。
“如此,那就告辞了。”
“且慢!”
杨潮立刻叫住他,这家伙,太傲气了,以为杨潮是在敷衍他。
“忠孝伯不如就在杨家等候一阵。本爵先写几封信给郑四爷带回去,好让其他人看看,本爵是支持你的。”
“这!”
郑成功不由一喜,看似杨潮是真的要帮他,以杨潮的名头,如果能写几封信过去,郑彩兄弟大概会买账的,不买账就得掂量一下杨潮的兵威。
郑成功此时还没有收服郑彩兄弟部众的打算,他只是希望像过去一样,大家团结在一起,重现郑芝龙时候的雄风,就因为现在各自为政,荷兰人已经不在向他们缴纳税收了,不但是荷兰人,就连广东和北部湾一带的海盗都开始不买郑家的账了。
将实力集合起来,郑成功下一步就可以合理的找荷兰人要钱,并且压服那一大堆海盗,就又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在下不敢不从命!”
郑成功放心的在杨家住下,派人送回去杨潮的信,信的内容郑成功也偷偷看过。
杨潮在心里给郑采等人回顾了一下郑芝龙、郑鸿逵兄弟跟自己的友谊,表达了对郑氏目前现状的关心,对他们分析,合则强分则弱的道理,又夸赞了一下郑成功颇有其父之风范,希望郑彩等人能够支持郑成功重整郑氏势力。
信的内容让郑成功极为满意,安安心心在杨家等待,等待杨潮重整兵力,帮他收复失地。
其实相比郑氏需要杨潮,杨潮同样需要郑氏,郑氏这股庞大的海上集团一旦瓦解,整个东方海洋局势就立刻失控,荷兰人失去制约后,就会肆无忌惮扩张势力,海盗也会失控,江南跟湄公河三角洲的殖民地之间的联系也就断绝了,所以杨潮需要郑氏依然是一股强大的海上势力,至于这个势力在不在郑成功势力都不是很重要。
但是杨潮更看好郑成功而已,所以选择支持他,仅此而已。(未完待续。。)
第四百三十三节洪承畴困局
调集兵力,弹劾容易。
主力都在山东淮北一带,轻易是不敢撤回来的,江南只有十来万军队,防守还显吃力,如何能帮助郑成功。
杨潮现在的首要目标,并不是南下福建,而是往西攻打江西,洪承畴在自己卧榻之侧,始终是一个极大的隐患。
但是杨潮也不用担心,自己现在占据主动,是自己进取,而洪承畴只有防守的份儿。
别以为杨潮突然北上攻打山东,是一时心血来潮,或者是急着扩充地盘,那是一盘很大的棋,是让杨潮拜托战略被动的大计划,而此时效果已经显现出来了。
早在北方的时候,杨潮故意让赵康带骑兵朝北京腹地突进,不求攻城略地,只是在天津附近转了一圈,目的就是为了让清廷震动,而清廷震动的结果吗,反而是洪承畴倒霉。
老实说洪承畴此人的谋略已经炉火纯青,杨潮到现在都心有余悸,可以说上次完全被这老匹夫玩弄于鼓掌之中。
但是,洪承畴能力出众不假,谋略深远不假,可他是个汉人。
而他的主子却是满人。
这就是洪承畴的原罪。
当杨潮让赵康去京畿腹地转了一圈之后,效果就出来了,北京朝堂上一开始一片惊慌,大小权贵们吵翻了天,但是他们不怪为了保存有生力量,把山东拱手让给杨潮的济尔哈朗,反而一股脑把责任都推给了洪承畴。
洪承畴又是多尔衮强力启用的,连带说明多尔衮用人不明。其实依然是反多尔衮势力在借机滋事。
这些人攻击说。都是因为洪承畴在江南没有好好牵制杨潮。才把杨潮放出去咬了他们,还说洪承畴这个汉奴显然出工不出力,居心大大的坏,要多尔衮惩处这个奴才,并且把洪承畴手下的三顺王调回北京保护主子们的财产,保护主子们在北直隶广袤的庄园。
多尔衮心里很清楚,洪承畴做的已经相当不错了,起码洪承畴没有输。还打的福建小朝廷几乎解散了,小皇帝又一次逃跑,政治对南方明廷实力的打击是沉重的,除了杨潮这个蛮子外,其他地方都是一片哀嚎。
但是多尔衮只能委曲求全,暂时罚了洪承畴半年俸禄,并且下旨斥责,却没有把三顺王调走,开玩笑洪承畴带着三顺王在江南都让杨潮跑到了天津,没有洪承畴在这里进行战略牵制。杨潮就敢放手攻打北京了。
所以洪承畴不但不敢抽调洪承畴的兵力,反而打算加强他的兵力。只是暂时捉襟见肘,实在是拿不出富裕的兵力来,有杨潮在山东钉着,基本上就把北方八旗兵力给钉死了。
多尔衮只是下密旨,允许洪承畴自己招兵,将手里的兵力扩充到十万,并且给他下令让他想办法对江南发动一场胜利的攻势,不求取得什么实质性胜果,只需要能看得过眼就行,好让多尔衮堵住八旗贵族的口。
得到多尔衮的密旨,洪承畴不由苦笑连连,密旨扩军,这是把洪承畴当成了弃子,将来肯定有人拿这件事搞他,如果事成还好说,一旦稍有挫折,性命恐怕就不抱了。
至于发动攻势,洪承畴也有些力不从心,上次三顺王一败,四万大军折损小半,眼前能作战的也就两万人,加上巴山的一万八旗兵,也不过三万,如何跟杨潮在江南的十多万大军作战。
经过这一战之后,洪承畴也算是摸清了杨潮军队的战力,杨潮的军队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跟八旗野战的,这一点让洪承畴吃惊不小,他分析过杨潮以前所有的战力,都没有展现出出色的野战能力,所以他才敢让三顺王不顾一切的冲到南京城,然后用内应打开了城门,本以为只要进城,杨潮在城中的五万新兵比如不战而溃,南京就拿下了,拿下南京,最好也拿下杨潮,那样整个江南也就基本上拿下了。
可是洪承畴没想到杨潮指挥三万新兵,竟然也打退了三顺王的进攻,接着坚持到了援兵到来,将三顺王的军队彻底打出了南京城。
洪承畴的谋略没有任何问题,军队的战斗力也没有任何问题,出问题的是,小看了杨潮军队的纪律性。
所以这段时间洪承畴也一直在寻找方法,希望通过谋略来挽回兵力和战斗力上的差距,只是主动进攻他是不想了,能守住江西就不错了,事实上洪承畴从福建撤出后,就将主要兵力集中在南昌和九江两城,其他地方只留下文官和少数守兵,跟放弃没有什么差别。
杨潮也很清楚洪承畴的困局,在徐州时候就很清楚了,因为当时北京八旗贵族的态度太激烈,传的沸沸扬扬满城风雨,刁二斗不费吹灰之力就能传给杨潮知道。
所以杨潮才敢在南方被洪承畴偷袭过一次之后,却反而大咧咧的跑到北方去北伐,因为满清权贵一个劲的要调动洪承畴手中兵力北上防御,这种情况下给洪承畴一百个胆子,他也不敢打江南的主意。
因为他手下的兵力其实也没有再次攻击江南的能力了,而如果顶着北京八旗贵族的强大怒火,冒险在偷袭一次江南,别说失败了,只要不能够取得实质性的胜利,杨潮都能看出来,洪承畴这条老命大概就要交代了。
甚至杨潮还巴不得洪承畴在打一次江南呢,就他手下那点兵力,在杨潮吃一堑长一智,有所防备之后,恐怕连一个县城都打不下来。
所以在北方大胆的待了一个多月才回来,而回来也不是被动的,而是杨潮打算主动的,主动找洪承畴麻烦了。
不过在这之前,还有一点事情要处理一下。
“内应!哼!”
杨潮此时开始清算,上次南京城莫名其妙的被打开。杨潮十分诧异。
战后调查清楚。是南门守军一时大意。结果夜里突然一批百姓突然推着车子冲进了城门洞中,车上装着慢慢的火药,引燃之后疯狂的跑掉了,火药将城门炸的整个飞了出去,很快城外骑兵就冲了进来,而守城门的士兵不死被炸死,就是被清军砍死,所以相当长时间。杨潮都没有弄清楚敌军是怎么进城的,只知道是炸开了城门,却不知道是怎么炸的。
后来是俘虏的一批三顺王手下中,有一个军官交代了出来,南京城里有内应。
杨潮急着北伐去了,因此搜捕内应的事情就交给了留在南京的许多男,杨潮这次回来后,许多男已经抓住了内应,等着杨潮处置。
“大人,怎么处置?”
许多男有些拿不准。
“还能怎么样。奸细不都是直接杀掉吗。”
杨潮冷哼道,内应的情况让他很不满。因为其中竟然有他的兵。
“可是那候公子!”
许多男有些顾虑。
顾虑的正是其中一个杨潮的士兵,侯方域,大名鼎鼎的四公子,杀这样的人,肯定会惹起非议,而且不管你是不是证据确凿,都会出现怀疑杨潮公报私仇的说法,而且答应会计入史书,成为后世人研究的谜案之一。
事情是这样的,鞑子派出的内应早就潜伏在南京城,然后勾结上了被杨潮跟秀才们一起抓去充军的侯方域。
几个内应都是跟杨潮有仇的人,是曾经为害一方的许仲孝家族,许家其实是被冯可宗收拾的,当时男的发配,女的发卖,但是他们清楚幕后主使是杨潮,因此深恨不已。
这种仇是消不了的,巧合的是,许家男丁被发配到了关外,不久就被鞑子给俘虏了,成为了满洲贵族的包衣奴才,受尽苦难之后,只有许仲孝和弟弟许叔孝活了下来。
海州一战后,他们的命运开始改变,当时皇太极下达悬赏令,能提供杨潮消息的人,赏牛一头,许仲孝当时就揭了榜文,把他知道的杨潮的事情统统说了出去,而他也得到了回报,不止是得到了牛,而且被皇太极要到了身边,境遇一下子改变了,否则许仲孝和弟弟恐怕也会像几个儿子和大哥、侄子们一样活活累死。
成了皇太极本人的包衣之后,就不用在去干活了,不久就成了一个庄头。
在之后就是多尔衮掌权和入关,他们知道的杨潮情况,又一次成了抬高身价的筹码。
杨潮斩杀多铎之后,多尔衮也找到了他们,仔细询问杨潮的情况,但是多尔衮显然比皇太极用人更扎实,听完杨潮的情况后,就让他们作为内应,悄悄回到南京潜伏起来。
许仲孝本就是锦衣卫出身,这种事情倒也拿手,戴着假发乔装打扮,竟然成功在南京城隐藏起来,并且开始私下活动,一直到杨潮抓秀才充军的时候,他找到了机会,跟侯方域联系上了,而且结成了反杨联盟,打算在关键时刻给杨潮致命一击。
这个关键时刻他们没有等多久,洪承畴激活了他这枚棋子,要他想办法给三顺王的骑兵打开南京城门,这就有了后面的用火药炸城门的故事。
“杀!不要顾前顾后。”
杨潮态度很坚决,侯方域这个蠢货,自我感觉良好,自视甚高,一次又一次挑衅杨潮,一次次失败也不知道收手,终于到了背叛国家的一步,那么就死有余辜了。
以前杨潮还可惜他是一个才子,对付他虽然阴损,到不会要他的命,否则冲他们组织秀才闹事,就可以砍他的脑袋了。
“不过杀之前可以审一审,最好顺藤摸瓜把那些蠢货都揪出来。”
还别说许多男还真的从侯方域口里敲出了不少东西,军中许多士兵都是他们的同党,这一点也不奇怪,本来那一万秀才中,就有相当数量是二立社的成员,而侯方域又是二立社的领袖人物,要说不能在军中发展出自己的人马,那才是见鬼了。
只是他利用这点关系,竟然帮助敌人里应外合打开城门,这就太过分了。
“查,查清楚参与过的,统统杀了!”
许多男很快就完成了命令,揪出上百个侯方域党羽,然后统统放在菜市口处斩,当众宣布他们的罪名,张贴告示公示。
“怎么样,是不是临死还对本督骂不绝口啊?”
杨潮想象着侯方域这种清高书生临行前的模样。
许多男不屑道:“没有。一个劲的哭求讨饶,屎尿流了一地。倒是那个许仲孝倒是有些骨气。”
杨潮竟然猜错了,不过想想也是,这种吃喝不愁,风流倜傥的贵公子,哪里舍得死啊,许仲孝已经是烂命一条,加上本来就是街面上的恶棍,两人的文化是不一样的。
后面的事情,杨潮也猜对了,果然有文士们开始骂杨潮,但是他没猜中的是,那些人一边骂杨潮残害忠良,一边拼命的给侯方域洗地,说什么他是被诬陷的,说什么他宁死不屈,临死前都大骂杨潮不已。
哎,文人啊,上下两张嘴!(未完待续。。)
第四百三十四节江西攻势
杀了侯方域和上百个二立社的秀才,又一次将江南的缙绅阶层得罪了,不过杨潮此时还顾不得这些人的态度,因为杨潮开始立刻着手安排江西攻势了。
打江西是早就有的计划,这里是江南侧翼,被敌人占据实在是让人难以安心。
之前因为各种原因,主要是因为朝廷和郑氏打算招降金声桓和王体忠两人,所以杨潮才耐心等待了一下,谁知道等待的结果会是给了洪承畴机会。
这次不用怕了,因为明确的目标就是洪承畴,这一次洪承畴在明处,远没有上次有威胁。
不需要调动北方兵马,只需要江南兵马即可,本来江南有许多男、吕末和谢飞三个总兵带领的九万人,加上杨潮五万新兵和胡全一万炮兵部队,总共十五万人,可是前几个月的战斗,让杨潮损失了将近三万人,其中两万都是南京被偷袭的时候战死的新兵,虽然损失惨重,但是惨烈的战争却用最短的时间让这些士兵成熟了。
虽然现在只有十二万人,但是更加精锐,都是上过阵的老兵了,武艺也像模像样,阵型中规中矩,稳扎稳打的话,不惧任何敌人。
“谢飞,带你部兵马沿江攻击,与降帆水兵水陆并进,命你拿下九江!”
“吕末,命你带本部兵马出徽州,与胡全炮兵一起,直下饶州和南昌!”
如果攻下九江和南昌,尤其是九江,就等于阻断了江西和湖北的主要联系。杨潮回过头就能从容将整个江西光复。
“是!”
“是!”
长江上有降帆所带的十艘大海船百十门红衣大炮。应该不难轰开九江城墙。而吕末和胡全的炮兵部队攻打饶州、南昌,也不会吃亏。
送走了部队,杨潮来到造船厂。
姚匠头终于将杨潮要的战船打造好了。
一年多快两年了,一艘四千担合后世四百吨级的小船才打造好,这种船放在郑和时代,连给他当伴驾的资格都没有,都是禁海令闹的,一项错误的政策。有时候真的能让一个国家命运发生改变。
不过这也跟这艘战舰跟中国传统船只结构不同有关,要是造福船、沙船等船型,他们早就造出来了。
杨潮参观了一下刚刚下水的战船,这种船的船舱是一体的,主要结构是一根从头通到尾的龙骨,然后是密密麻麻的肋板跟龙骨链接起来,结构上就好像鱼骨架,龙骨是脊椎,肋板是肋骨,不同的是。鱼的肋骨稀稀疏疏,而战船的肋板则密密麻麻。一根贴着一根,中间没有丝毫缝隙,甚至有的大型战船还是里外双层肋板。之所以有这种设计,就是怕船舷被撞破,然后海水涌进来船就沉了。
中式船型也有龙骨,也有肋板,但是肋板十分稀疏,因为中式木船有水密舱设计,肋板只是作为水密舱的支撑结构,不需要太过密集,因为即便被撞开一个窟窿,也不至于沉没,所以犯不着用密密麻麻的肋骨。
两种不同的设计思路,造成的结果十分明显,西方船型太过沉重,同样的体积装货就少,航速也慢。中式船型则十分轻巧,不但拉货多,而且速度快。
但是西方战船因为肋骨和龙骨结合的强度更高,整艘船几乎就是一个整体,因此抗震能力强,可以安装足够多的大炮,而中式船型轻巧,自重轻,反而无法安装太多的大炮,不但压不住,而且齐射容易伤及船体。所以郑氏集团仿造的西式战船,同等大小的情况下,火炮数量却少一半,绝对不是郑氏买不起大炮的原因,而是郑氏仿造西方战船也加入了太多的中式元素所致。
两种船型对比一下就很清晰了,西方船型更适合做战船,坚固、稳重、火力强。而中式船型则更利于做商船,运载量大、航速高。至于抗风浪的能力则在伯仲之间,西方船只沉重自然抗击风浪能力强,但是中式船舶承受损伤能力强,即便有损伤也不至于沉没。
至于孰优孰劣,其实到后世都没有争论出来,反正各自坚持各自的观点,不过在宋代的时候,却十分明显,阿拉伯人到中国做生意,都愿意等候称作中国的商船,而不愿意做他们自己的船回家,原因就是中国船更安全。
“哈哈,好啊,就差炮了!”
看着堪称巨大的战船,杨潮不由兴奋的说道。
姚匠头在一旁唯唯诺诺,以前跟杨潮做生意,他是以船厂身份对武官身份,身份上并不落下成,可是现在杨潮俨然可以代表朝廷了,整个南直隶都是他说了算,这让姚匠头开始毕恭毕敬起来,没有一点讨价还价的底气。
只能旁敲侧击道:“大都督明鉴,小人为了造这艘船,可是将船厂最好的人手,最好的大料都用上了,这一年多这些上等的船匠什么都不干,专门打造这艘船。”
杨潮主动问道:“说说造价多少?”
姚匠头点头哈腰,媚笑道:“哪里敢要大都督的钱啊。权当本场孝敬大都督了。”
杨潮摇摇头,听姚匠头这口气,是打算用这艘船就把自己打发了,以后不打算再造了,这怎么行,大明朝的造船能力岂不是得不到提高了,杨潮宁可用高额利润刺激造船工业发展,也不愿意看到将来因为造船能力不行,被人找上门来揍。
看到杨潮是认真的,加上一直以来的合作,杨潮都没有利用身份欺压他们,姚匠头胆子大了起来。
“那小人就实话实说了,这艘船光是料钱就不下三万两,人工都算上的话,得四万两,这只是成本,小人一点都没敢多说。”
姚匠头快速说完,小心的看着杨潮的表情。
杨潮点点头:“成本就是四万两啊。”
杨潮心中暗自盘算,跟拿骚公爵谈判的时候,他说过他们向英国人出售战船,这种四百吨级的也就是一万英镑,一英镑现在的含金量相当于三两银子,也就是三万两。据荷兰人说,英国人如果自己造的话,得一万五千英镑左右。杨潮暗中对比过东西方物价水平,发现白银在大明朝的购买力远超西方,比如西方的黄金一两可以换十六两白银,而大明朝一两才换五六两,逃难的时候才能换到十两。
而荷兰人在西方造价三万两,姚匠头在大明的造价却要四万两,虽然不知道真假,但是显然大明朝的成本有点高了。
“好吧。你算算卖多少给本督合适,你开个价吧。不过你可别想宰本督,因为本督打算也向洋人买船。”
杨潮想了想,发现不值得保护姚匠头,大明朝的造船能力其实不差,新江口这里造船工匠上万,每年造船也是成千上万的,缺的是造大船的能力。
姚匠头虽然唯唯诺诺,却提出了一个要求:“要是大都督能答应帮小的一个忙,这船价倒是还能降一降的。”
杨潮哈哈一笑:“说吧。做生意就该这样,讨价还价,就当本督是一个生意人好了。”
姚匠头嘴里说着不敢,却立刻就把条件说出来了:“河对面那边的宝船厂一直空着,如果大都督愿意让小人用的话,哪里的船台比龙江船厂要好一些,造大船更合适,船价自然也就能降一降了。那时候小人愿意用三万两银子卖给大都督。”
刚才还说料钱就得三万两,转眼张口总价三万两,连工钱都不要了,要说姚匠头赔钱,打死杨潮都不信。
这个人杨潮还是蛮欣赏的,要知道这座船厂,就是在他这匠头的上下维系下,这么多年给公家造船,给商人造船,才勉强维持的,要知道船艇造船的时候,那可是真的只给料钱,因为朝廷是直接拨付船料,根本就没考虑过工钱问题。
不过杨潮不点破,毕竟他也算是保留了大明朝的造成能力吗,虽说大多数时候是为了私利。
反问道:“那座宝船厂还能用吗?我记得可废了成百年了。”
郑和之后,官员反对下西洋厉害,连宝船图纸都少了,航海图也烧了,还查封了宝船厂。
姚匠头头头是道:“那座船厂查封的时候,让我们龙江船厂派了两个船工一直看着,谁想这一看就是上百年。”
杨潮不由一愣,好像在哪里看过这件事,八成那倒霉的工匠是被朝廷给忘了,于是子子孙孙都在哪里看场子,不过也不坏,宝船厂那么大面积,在里面放羊都够了,等于白让他家种了那块地。
杨潮点点头,笑道:“所以你就想要了。”
姚匠头惶恐:“小人也只是借用其中的船台,借用而已,朝廷的场子,不敢说要。”
杨潮摆摆手:“怎么不敢!想要就开口,本督做主了。这座龙江船厂也可以卖了。”
姚匠头眼睛一亮,杨潮废除了匠籍制度后,船厂一些船匠都不打算干了,直接出去自己给渔民打造渔船去了,听说出去私混的都还不错,而龙江船厂目前还是有官吏留守,谁都顾及不到这里,所以各种陈规都还在,赚的钱有,但是不够分的。
现在杨潮说可以卖场子,那如果自己接手的话,以后不是成了自己的产业。
姚匠头压下心中的激动,小心询问:“不知小人这样的匠人可以卖场子否?”(未完待续。。)
第四百三十五节大航海时代来了
杨潮看了他一眼,大气道:“可以,怎么不可以!”
姚匠头咬咬牙:“不知道大人多少钱卖?”
杨潮道:“这么大的场子,别的不说,这地也值不少钱啊。少了十万两那是不行的。”
一听十万两,姚匠头就不由得感到沮丧,神色暗淡起来。
虽然他这些年也赚了些钱,可大都是给别人赚的,船厂主要还是给朝廷造船,给朝廷造船那铁定是要往里面亏钱的,这又是一笔开销,所以他个人分到的钱也没有多少,也就是比在外面给人做活强一些,而在这里不用动手还能指挥别人,他更乐意而已。
因此十万两的话,这场子无论如何是跟他没有关系了,就是有钱买,也没钱经营,买料的钱都没有,这就是为什么跑出去的船匠都去造渔船了,不是造不了更大的船,而是因为没本钱。
看到姚匠头的样子,杨潮不由好笑,逗他一逗:“怎么姚匠头有意?”
姚匠头苦笑道:“小人也就是随口问问。”
杨潮又道:“为什么不试试呢?”
姚匠头摇头不语。
杨潮哈哈大笑:“本督给你一个机会,就看你有没有胆子接受了。”
姚匠头问道:“什么机会?”
杨潮笑道:“把这船厂送给你,就看你敢不敢要了。”
姚匠头愣了:“大都督此话当真?”
他做梦都想要一个自己的船厂,可以造自己想造的船,不用看朝廷的脸色。
杨潮道:“不过吗。钱还是要出的。十万两银子还是要上交户部的。但是钱本官可以借给你,月息三分,五年还清,你敢借吗?”
杨潮认定这个姚匠头是一个管理能力够强的匠头,甚至可以说是自己目前见到的最强的,比做土木的白匠头还要强很多,尤其是人情十分练达,几乎是天生的企业管理者啊。如果不让他经营企业,实在是太可惜了。
看到姚匠头那种纠结的神色,既想借,但是又怕还不起,钱是那么好借的吗,大明多少殷实之家被高利贷拖垮,而且借的是杨潮的钱,那更是赖不掉的。
许久,姚匠头突然跪倒在地:“只要大都督答应小人一件事,小人就借了。”
杨潮把他扶起来:“你说。”
姚匠头道:“撤走厂里的场监。”
造船厂归工部管理。准确的说是工部都水司在管,往常这里既有皇帝派来的太监。也有都水司的监官,这些人吃拿卡要惯了,他们可不管这里的工匠是不是已经不是匠籍,依然勒索他们,而工匠们老实惯了,也习惯了被欺负,所以就默默忍了。
“好,本官答应你。但是你想好了,一旦买下船厂,你今后可就要自负盈亏了!”
姚匠头神色决然,带有一种决战的神态,咬咬牙道:“小人想好了。如果少了朝廷的逼索,小人每年可以造出五千艘小船,每艘船挣十两银子也是五万两,两年就能还上。”
杨潮哈哈笑道:“好好,有志气。本官决定了,每艘五万两,跟你订购十艘战船。这样你就不用担心了吧。”
姚匠头开始敢开口说成本四万两,就是打着杨潮如果出四万两,他还是能赚一笔的,就算杨潮按照他说的料钱,只给三万两,他依然有的赚,可没想到杨潮直接给五万两,那么一艘船他就能挣到一万多两,十艘的话,这借款就出来了。
姚匠头人生第一次感觉这天下还是有好官的,乞丐一软就像下跪。
“不要动不动就跪!”
杨潮没让他跪,一把扶住了。
“跪来跪去的惹人烦啊。你也不用感谢我,我这叫拉一把,扶一把,在推一把啊。为的是咱大明朝能够造大战船,能够杨帆四海,能够壮我国威!”
姚匠头眼睛不由一亮,杨帆四海壮我国威,这不是三宝太监郑和做的事情吗,难道这个杨都督也想做,姚匠头心里隐隐激动起来,因为他家世代船匠,当年他太爷爷和爷爷就是因为要造大宝船,被朝廷征调到南京的,落户到这里已经一百多年了。
他小时候没少听爷爷讲那宝船的故事,虽然宝船在大明文官眼里只是虚耗钱财的帮凶,可是在船匠眼里,那是技术的瑰宝啊,谁不以能造宝船为荣啊,当年可是只有最高超的工匠,才有资格打造宝船的。
“大都督是要造宝船吗?”
宝船是郑和船队中最大那批船的专指,到底有多大没人说得清,因为图纸都烧毁了,因此还引起后世的广泛争论,从一千多吨到一万吨的预测都有,据记载上面有九根桅杆,光这气势就碾压西方战船了。
“什么宝船不宝船的,尽量造大船吧,大航海时代来了!”
大航海时代来了,但是前缀要加一个大明二字,西方人的大航海时代早就来了,大明起了个大早,在大航海时代前出了个郑和,却立刻缩了回去,赶了个晚集啊。
看着已经如水,船舷上,桅杆上,却都还绑着长长的绳子,在江水中飘荡的大船。
杨潮知道一个时代要开启了,大明朝的大航海时代,只是为这个时代要做的准备还不够,似乎应该再次跟拿骚公爵谈判了。
其实拿骚更是迫不及待的想要跟杨潮谈判呢。
但是杨潮不是他想见就能见的,北伐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