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扫明-第9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找到了,肉干,是肉干!”
    一个嘴唇都有些干裂的辽东军士卒,惊喜的举起一小块蒙古肉干,周围的人顿时围上去,不少把总、千总都是走过去,羡慕的看着这块肉干。
    不时在城墙上出现这种惊喜的声音,那些没找到的辽东军兵士也没有气馁,憋着一口气到处翻,反正尸体这么多,总能找到一点。
    听到方才找到肉干那兵士惊喜的声音,祖大寿看了一眼,同样是是嗫嚅着咽了下口水,但很快就移开目光。
    注意到这些的祖克勇还以为他有些生气,正要下去制止,却被祖大寿拦住,只听他涩声道:
    “都到了这个份上了,省省力气吧!对这些兵丁来说,什么维持军律,那都是狗屁,根本不如吃的重要!”
    祖克勇喘着气坐在石阶上,有气无力的点点头,显然也是好久没有吃饱饭,缓了一会才开口道:
    “听说前一阵子洪督师在松山吃了败仗,大同总兵王朴头一个带人逃跑,吴三桂也逃回山海关了,十几万大军啊,现在不知道怎么样了,咱们”
    祖克勇这话到最后虽然不再继续说,但是祖大寿也能听得明白,嗯了一声,正要接话,却听下面城墙忽然响起叫喊。
    “二子,二子你怎么了,你不要吓我啊!”
    原来是那个方才找到肉干的辽东军士卒,由于吃的太急,加上太久没有喝过水嗓子发干,直接就是卡在了里面,怎么都咽不下去,现在已经是翻起白眼,身子抽搐个不停,眼看着要没气了。
    祖大寿带着几名将领快步走下角楼,看到这个场景瞬间就明白过来,回身吼道:
    “水呢,快给老子拿水来!”
    听到这话,周围的辽东军士卒都是面面相抵,寂静了半晌,一个兵士出来哭着喊道:
    “将军,哪里还有水,很早就用完了,外头的都被鞑子下了毒,弟兄们现在喝的都是,都是”
    说到最后,那兵士用粗糙的大手擦擦眼角,居然是有些晶莹的泪花,祖大寿又是急促的喊道:
    “尿呢,能救人就行!”
    几个兵士正要回身解带子,却见方才那辽东军的兵士已经安详的闭上眼睛,另外一个人抱着他嚎啕大哭起来,这声音听得祖大寿心都要碎了。
    祖大寿沉默了半晌,忽然像一头猛虎,拍着砖墙,朝京师的方向咆哮:
    “老子的兵,这都是跟着老子出生入死的兄弟,没死在战场上,却他吗被一块肉噎死,救兵呢,救兵在哪!!!”
    

第三百六十三章:锦州解围战(上)
    当天夜里,锦州内城中,无数的辽东军士卒手持火把汇聚在东南角落的魁星楼下,一身铁甲铁盔的祖大寿正站在城楼上,望着这些衣衫褴褛但眼神却依旧坚定的将士。
    不知为什么,他默默看了一眼京师的方向,紧跟着自嘲的笑了笑,接过身侧祖克勇递来的火把,这才开口说道:
    “今日,本将要告诉你们一个消息,出关援救的洪督师已经战败,现在与我们一样被鞑子围困,在松山城内进出不得,现在就只能靠我们自己了。”
    可以料想,这个消息传到辽东军中将会引起怎样的轰动,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纸是包不住火的,祖大寿也是想了很久才决定下来。
    这个决定大部分都来自于崇祯二年困守大凌河城那次战斗,那时候城内本就没有多少军械粮草,城池都只建了一半,清军围了几个月就已经到了杀人为食的地步。
    这些将士同样都是人,眼下都到了这种境地,虽说还没有到最危急的时候,但祖大寿同样知道,要是一直这么下去,那种“杀人为食”的修罗惨状还要在锦州城内上演。
    他摆摆手制止了辽东军将士互相谈论,镇静的说道:
    “你们,要是想出去投靠鞑子的,就脱下身上的辽东军盔甲,放下刀枪,我绝不拦着!”
    说完的时候,祖大寿连动都没动,眼神仍旧毫无波澜。
    听到这话,刚刚掀起轩然大波的兵将们立刻又是在议论纷纷,的确有一些人动了心,不过就算胆子最大的人也不敢这个时候贸然走出去。
    说来也是,洪承畴在负责围剿中原流寇的时候素有威名,参与俘杀高迎祥,眼下作为冀辽督师,就算不是大部分兵将心目中理想人选,但最起码资格是够了。
    据说洪承畴带着八镇总兵,加上其余各镇兵马不断集结,军马要有十三万,这可是自打萨尔徐之战后朝廷集结大军数量最多的一次。
    可就是这样一支天下人寄予厚望的大军,居然被皇太极击败在松山,说是将帅溃逃,马步争驰,让天下震惊的时候也觉得大势不再那么明朗。
    身为锦州守将,征辽前锋将军,祖大寿清楚地知道,眼下的确到了内外交困的境地,甚至比崇祯二年的大凌河那次还要危难,不投降,唯有死路一条。
    说起投降这件事,祖大寿心中十分不屑。
    因为不管怎么说,祖氏能有如今的成就与明廷萌荫不无关联,祖氏四代尽是总兵、副总兵级别的大将,一生都在为大明征战。
    反过来说,明廷对祖氏满门也谓仁至义尽,几乎人人都获封官职。
    祖大寿的兄弟祖大乐、祖大成、祖大弼,子侄祖泽远、祖泽沛、祖泽盛、祖泽法、祖泽润、祖可法等,都是上自总兵、下至副将、参将、游击的各级军官,分驻宁远、锦州诸城。
    而且为了表彰祖氏世代镇辽的功勋,崇祯皇帝即位后,特命于宁远城内敕建功德牌坊,题名“四世镇辽”,当可谓满门殊荣。
    如果追溯的话,祖氏一门崛起甚至要到辽东总兵李成梁的时候。
    祖大寿的父亲祖承训是万历年间抗倭援朝战争的援剿总兵官,他的爷爷祖仁,更是名将李成梁的部将,追随李成梁东征西讨,官至五军都督府左都督,实打实的将门豪族之后。
    在祖大寿的心中,满清不过是鸠占鹊巢的蛮荒部落,明廷乃是正朔,一代将门之后,怎么会屈居蛮夷之下。
    其实要说是死,很多在场的辽东军士卒都不。
    战死沙场那也算是为国尽忠的忠义之士,要是能带走两个鞑子的性命倒还赚了,可很多人怕自己在城内就这么等着,最后落个被冻死、饿死,或是染上瘟疫疾病的死法。
    下面的一名辽东军千总踏出一步,所有人立刻朝他看过去,以为此人就要出城投敌,却见这名千总低头看了一眼自己身上的大明盔甲,跪在地上哽咽着喊道:
    “将军,我们生是辽东军的人,即便今后死了,一样要依旧继续守卫辽东!”
    这话说完,祖大寿猛然想起一个人,仰天叹息起来,是啊,要是那个人还在的话,眼下辽东的局面何至于到如今的地步。
    想当年,孙承宗任冀辽督师,招募、组建辽东军关宁铁骑,果断提拔起一批敢战不畏死的军官,将关宁锦防线打造的如同铁桶一般。
    正是由于孙承宗的作用,原本对明廷不利的辽东局势竟然在朝好的方向发展,如同危卵一般的冀辽督师职位也再次变得炙手可热。
    孙承宗三朝元老,誉满朝野,为人刚正不阿,从不趋炎附势,未成想因此得罪了朝中的权势阉党。
    没多久,孙承宗、马化龙等一批后金最畏惧的官员,很快就被以莫须有的罪名罢免,换上来的几批人几乎都是碌碌无为。
    “死后忠魂依旧守辽东!”
    几乎在场的所有人都想到这位曾经的冀辽督师,在心中默默念起那句话,祖大寿既唏嘘不已,嗫嚅着正要说话。
    这时候远远的地方忽然亮起火光,紧跟着就是一阵震天动地的火炮声,这等声势,不少辽东军士卒纷纷惊惧,都以为鞑子将炮调过来再次攻城。
    几乎是下意识的,祖大寿以及辽东军的各个将官们很快就带着士兵登上城墙,他们虽然疲惫,但依然坚定的站在自己岗位上,等待大战的到来。
    很快,祖大寿发现了事情的不同。
    这炮声虽然连绵不断,声势浩大,但直到现在都没有任何一颗铅弹打到锦州内城这边,而且这炮声听起来也不太一样。
    要知道,由于孔有德、耿仲明等人的极力鼓造,鞑子现在可有了红夷大炮这等威力惊天的火器,那一炮要是打过来,就连京师的城墙都扛不住几下。
    祖大寿在辽东镇守多年,虽然不怎么精通,但是对于各类火炮的声音早就能辨识的差不多。
    眼下这些传来的声音多是中小型火炮,还有不少中原营兵经常使用的虎墩炮,铜铁炮,祖大寿甚至在其中听见了重型佛朗机炮的怒吼声。
    这是怎么回事?
    

第三百六十四章:锦州解围战(中)
    佛朗机炮,就算一般的营兵都没有配备,鞑子是更不可能有的,此刻却出现在了远处,那么答案似乎显而易见。
    不过这个答案,无论祖大寿还是身边的祖克勇等人都有些感到不可置信,因为毕竟才刚刚听说洪承畴率领十三万兵马出关被打的大败,这个时候怎么会有其他官军来援救锦州城。
    很快,远远的清军大营方向猛然爆发出一阵激烈的厮杀声,无数火把交萃在夜空中,加之远远传来的惨嚎,不少人原本苍白的脸色现在都变得又惊又喜。
    这情形再显而易见不过,因为清军已经占据绝对的优势,不可能多此一举的演这么一出,祖大寿也有些意外,但仍然感觉不太真实。
    谨慎的细细观察了一会,祖克勇忽然指着清军大营的方向,叫道:
    “将军,鞑子大帐着火了!”
    “娘的,真着火了!”
    “是不是有援军到了?”
    霎时间,那些方才还是有气无力的辽东军士卒纷纷在战友的拉扯下起身,远远眺望过去,看到了他们最希望见到的一幕,清军大帐那边已然是烈火熊熊。
    那边负责看守的并不是围攻锦州城的全部清军,只有两个部族的蒙古随行军,大约八千人,还有智顺王尚可喜正蓝旗汉军四千余人驻守。
    除此之外,这个大营只有两千镶红旗八旗兵可以称得上主力,由一个都统率领,但周围有不少小蒙古部落的驻地和朝鲜兵营盘,虽然人数都不多,但错综复杂的汇聚在一起就不可小觑了。
    平日进攻锦州城的事情基本都交给锦州城外的蒙古部族、朝鲜兵与八旗汉军负责,满洲八旗基本是该吃吃该喝喝,看着那些炮灰上去送死就是了,所以驻扎在这边的满洲八旗已经很久没有上阵。
    “克勇,你带人出去看看。”祖大寿按耐住激动的内心,强自说道。
    闻言,祖克勇抱了抱拳,点齐两千余名辽东兵出城,偃旗息火,静悄悄的往清军大营那边摸去。
    “后面都点着了吗?”
    “回大帅,都点上了,就算还没烧起来的也快了,锦州城那边现在也该注意到了!”
    见到黄阳跑回来,骑在马上的王争头都没回,只是侧身一问,听到他的回答后点点头说道:
    “发信号吧!”
    王争说完,立即就有一排标兵拿着火把上前,忽暗忽明的挥舞几下,紧跟着大约二十几个鸟铳手冲天齐齐开出一枪。
    相对山坡上的火把,火铳的响声可以传到更远,这便是山东军全线进攻的信号,几乎是下一刻,到处都响起喊杀声,无数山东兵从暗地忽然出现,朝清军大营发起迅猛的攻势。
    山东军自从全歼了阿济格率领的骑兵后,经过简单的打扫战场,立刻便马不停蹄的赶往锦州,等多尔衮的探马找到战场时,锦州这边正巧刚刚开打。
    即便清军效率很高,但以这个时代的信息传播速度来看,从商议好再到出兵这整个过程下来,少说也要三五天的时间。
    这时间虽然不长,但却也足够王争从容的将锦州包围打破。
    其实王争要做的并不是将锦州外围清军全部击溃或者歼灭,只需要挑选一个薄弱环节,等到清军一轮进攻结束精疲力尽开始修整的时候,再搞他一个突然袭击。
    不过世事难预料,谁也没想到,清军这次一打就打了三天三夜,王争不想在这里耽搁太久,正考虑要不要提前进攻的时候,清军却意外的停止进攻回营修整。
    所谓战事无常正是如此,不过若是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也许就能对战局起到意料之外的效果,所以王争立刻决定就在这天夜袭。
    山东军自从进入辽东后到现在只暴露了一个骑兵营,这与王争下的军令不无关联。
    山东军一出关,王争这边立刻就传下一道死命令——只杀不俘。
    无论遭遇的是蒙古人、汉军还是满洲八旗,为了不拖累行军速度,山东军根本不会留下一个活口,甚至连刀枪衣甲这些军需物资都不拿走,每打完一场战斗,往往都要用最快的速度转进到另外一个地方。
    王争心知肚明,现在山东军底子太薄,不能和对方硬拼,柿子还是要捡软的捏。
    清军十几万,其中仅仅满洲八旗劲旅就有五六万,想吃掉只有一万多战员的山东军甚至都不需要鞑子亲自动手,摸清动向后,下个命令让各部的清军都统、贝勒四面合围就行了。
    近两万大军的行踪自然不能一直都隐藏住,既然早晚都要暴露,那为何不轰轰烈烈的干上一场呢,所以王争临时更改了军议司的部署,用几天的时间策划了这次解围锦州的战役。
    军议司的战略部署只是在当时所知道的信息上分析,或许那参谋部在外人眼中颇有些明廷“小内阁”的意思,不过在王争这里,依然只是个可用可不用的参谋角色。
    说来也很是意外,全歼了那部分正红旗鞑子骑兵后王争多方打听,最后才得知死在自己手上的,居然是那位威名赫赫的英亲王阿济格。
    这个消息一下子就在山东军内炸开了锅,听到的兵将几乎都是不敢相信,甚至有不少朴实的兵士还掐掐自己是不是在做梦,人人都有些仿如梦中的感觉。
    阿济格,这等人物在其他明军的眼中可谓是如同战神一般的人物,莫说将其斩杀,就连击败都几乎没有过,居然就这样被自己击败斩杀。
    联想后世听见的那些阿济格事迹,王争也不由得唏嘘起来,这还真是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
    不过这个时候王争又是想到,既然阿济格能被自己杀死,那么多尔衮呢,应该也不是传闻的那么厉害吧。
    山东军带着连战连胜的余威,看见信号之后便是喊杀着从四面冲进清军大营,伴随着一阵短暂的厮杀,大门和哨台很快易主。
    几个蒙古兵匆匆忙忙的在帐内跑出来,喊着蒙古话的时候手里还拿着弯刀,身上土黄色的草原盔甲有些歪斜。
    这个时候,一排约莫五六个山东军战兵并排冲来,见到这一幕,几个蒙古人哑然失笑,汉狗居然也敢偷袭他们的大营?
    真是活腻了!
    短距离冲刺后,蒙古人中立刻倒下几个,这些明军手里拿着的武器竟然如此锋利,几乎是轻易之间就洞穿了他们身上的草原盔甲。
    一个小头领模样的蒙古人顾不得吃惊,几乎是立刻就失去鏖战的心思,眼珠一晃,弯身抓起一把沙土就朝眼前的山东军兵士撒过去。
    这个山东军斧枪手下意识的抬起斧枪招架,但斧枪的枪杆怎么能挡住沙土,这战兵眼睛一下子被混进去不少,尽管还在硬挺着不放下斧枪,但眼睛是怎么都睁不开了。
    这蒙古小头领嘿嘿一笑,扔下弯刀就朝马匹的方向跑过去,跑了没几步,却感觉身后传来一阵劲风。
    回头一看,立刻吓得魂都没了,原来是另外一个斧枪手迎头赶上,远远甩出了斧枪。
    这斧枪竖直砸下,正好击中蒙古小头领的后脑处,顷刻间,这蒙古人连脑袋都凹下去一块,红色白的顿时流了一地。
    

第三百六十五章:锦州解围战(下)
    清军大营中,一名蒙八旗参领拼命地挥舞手中弯刀,可身体却好像冻在那里一样,怎么都砍不下去。
    原来在在他的身前,山东军的斧枪手将茅尖狠狠刺到他的小腹中,此刻正在用力的在里面搅和,这蒙古参领感觉浑身的力气都在那一瞬间消散,等到茅尖抽出去才软绵绵的倒在血泊里。
    最初的慌乱之后,许多清兵都已经反应过来,立刻朝这些偷袭的明军迎上去,有的想要拿下前程好丰衣足食,有些则是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在突围。
    无论是哪种想法,几乎没多久便被整齐列队的山东军斧枪手杀死当场,不过也有些异类,他们身手矫健,灵活的从冲锋的山东军阵线缝隙中滚过去。
    本以为后面就是那些拿着火器手无缚鸡之力的远程兵,可他们想错了,在等着他们的鸟铳手没有慌乱,都是抽出钢刀迎上来,近战起来毫不示弱。
    最后这些人死相凄惨,往往被砍的面目全非。
    在山东军的编制中,鸟铳手得到的军饷和待遇要比普通战兵要高,是仅次于骑兵的热门兵种。
    这个年代的火铳射击可并不算简单,从上子药到发射出去要有十几个步骤要进行,山东军能上阵的鸟铳手无一不是将这些步骤做到精熟,而仅仅是这样还不够。
    每逢大战,鸟铳手都要提前列在军阵的前面,因为鸟铳不是弓箭,威力虽然大了不少,但却并不会拐外,在后面发射很容易伤到自己人。
    鸟铳的有效射程只有百步多,最大杀伤足以破甲的距离则是到了五十步和百步之间,这么短的距离要做到从容自若的将上述步骤完成,并且放铳杀敌,可以看出,这对每一名鸟铳手心理素质的要求都非常高。
    比起其余战兵的训练,鸟铳手虽说不上刻骨,但却是最麻烦和耗费最大的一个,当然,花费了王争如此代价才训练出来的这些鸟铳手,在战场上的作用当然不止放几轮三段击这么简单。
    首先,吸取明军火器兵的不足,山东军的这些鸟铳手每人都配备了特制腰刀,平日经常训练搏杀技巧,论起近战他们同样不弱。
    其次,方才打乱对方反攻的几轮齐射过后,鸟铳手立即化整为零,一部分在各自队官的指挥下不断寻找那些毫无防备的敌军施放冷枪,剩下那些则是将火铳交给辅兵,自己抽出腰刀,弯着腰悄悄来到阵前。
    这些鸟铳手本是远程兵,身上的衣甲和武器也都很轻便,那些专心与斧枪手搏杀的清兵有不少都被偷袭而死。
    这边的大营发出这么大动静,周围那些朝鲜和蒙古小部落的营盘当然能注意到,很快就派人出来查看。
    王争自然早早考虑到这一点,已经就有专门的部队在路上等着这些援兵。
    一队约莫几百人的蒙古兵人人持着弯刀,焦急的往大营方向跑动,可在经过一处斜坡的时候,两侧毫无征兆的亮起火光,紧跟着无数手持兵刃的忽然明军冲出来。
    这些明军由一名魁梧的明将统领,数量也在几百上下,可这些蒙古人却发现自己根本挡不住对方的进攻,几乎是一个照面就在全面溃败。
    一整排明军手持虎枪,就连步子都是整齐划一,一边叫喊一边不断的在戳刺,几个蒙古人迎上去,很快就被戳成血刺猬惨嚎着滚在地上。
    山东兵没有给他们任何喘息和逃走的机会,紧跟着后面就有跟进的战兵立刻补上一刀,结果了这鞑子的性命。
    那蒙古参领有些恼怒,正要回身下令,却忽然从身后听到一声猛喝,没来得及回话,几乎是下意识的避开劲风滚到一边,正好躲过那明将势大力沉的一刀。
    尹德功有些意外,这鞑子反应倒还不慢!
    他原本是辽东人,现在则是山东军战兵营的一个哨官,在早些年的辽东,全家被鞑子杀害的人着实不少,当时尹德功侥幸杀死三个正白旗的汉兵,辗转逃到金州地界。
    他就想着要不要偷点东西为生,但这个想法刚从脑子里出现就被尹德功甩出去,或许自己偷的正好就是人家保命粮呢。
    这年头在辽东没逃回去的汉人谁家都不容易,被鞑子害成家破人亡的还少吗,自己就算是饿死,也不能干这么缺德的事情。
    当时尹德功尽管奄奄一息,但仍旧恪守着自己的信念,凄惨蜷缩在一个破庙的墙角等死,却忽然听到外头响起整齐的脚步声。
    强自撑着爬到窗沿那里往外一望,那情景至今尹德功还是记忆犹新,一名骑着高头大马的将军正满脸自信的带兵从外面经过。
    那可是辽东的金州城,还有汉军和少量鞑子驻扎,怎么会出现穿着大明衣甲的兵马经过?
    尹德功激动非常,只是一眼就记住这将官年轻却坚毅的脸,挣扎着往庙外蠕动,终于在队列即将过去的时候“咕碌碌”的滚下台阶。
    后来尹德功便什么都不记得了,可能是昏过去了。
    等他再醒来的时候人已经在海上,听身边的汉子原原本本的说完,尹德功根本不敢相信,原来自己遇上的真是朝廷官军,叫做登州营。
    几乎是下意识的,尹德功立刻问起是不是朝廷打到辽东收复故土,得知这支登州营是孤军深入偷袭赫图阿拉的时候,尽管有些失落,但很快就被震惊掩盖住。
    据说当时登州营在赫图阿拉打了一个漂亮的胜仗,斩首建奴三千,并且一股脑将老奴酋家眷妻小都抓了回来,尹德功连忙问起是谁带领这支朝廷兵马,是孙承宗、祖大寿还是大小曹。
    可最后的答案让他想不到,这支文登营主将的名字叫做王争,年龄只有二十几岁。
    尹德功听那人一脸敬仰的讲述王争实际,当时就在心里告诉自己,无论如何,他一定要加入这支登州营。
    接下来他幸运的很,一回去就赶上文登营开荒立庄和大扩招,种地和参军二者选其一,同鞑子有深仇大恨的尹德功自然毫不犹豫选择后者。
    那时候王争的势力还很小,不过是登州半个府境而已,尹德功成功通过考较,成为巡检司下属的一名佩刀盐丁,被安排到巡检司设在寻山后所的分署,与其余八个人负责巡山后所一个地区的设卡排查。
    这哨卡其实就是王争心中聚耕农庄的一个雏形,现在大多都发展成一地的农庄。
    这日子起初无聊得很,因为有文登营的驻守,这地界根本就没什么贼寇,可后来王争在寻山后所增建了一个官办盐场,自那以后,小毛小贼就变得多了起来。
    不过真正让尹德功翻身的事情发生在那个漆黑的夜里,多年经营私盐产业的刘备不满王争所作所为,私底下派了几个人来这边摸底细。
    那天夜里尹德功起夜尿尿,正巧就碰见这几个鬼鬼祟祟的人。
    

第三百三十六章:会师
    起初尹德功还有些纳闷,这几个人大半夜的出来到底干啥?
    后来他才发现这些人是不怀好心,而且竟然多多少少都有些拳脚功夫,大晚上鬼鬼祟祟的出来,要么是打家劫舍,要么就是谋财害命
    不论哪种情况,身为巡检司的盐丁,尹德功都是要管上一管,所以多问了几句,对方很直接,见到事情败露,直接就抽出刀要杀尹德功灭口。
    尹德功当时身上没带着刀,大半夜的叫喊也没什么用。
    对方七个人七把刀,尹德功本以为自己死定了,拿出九牛二虎之力与对方周旋、搏斗,可最后就连他自己都没想到,没几下的功夫,对方七个人愣是被他敲掉了三个。
    剩下的四个有些奇怪,怎么随随便便遇见个平民身手就能如此了得,这些人并没有为刘备出生入死的觉悟,生怕将巡检司的盐丁招惹过来,心底立刻打起了退堂鼓。
    简言之,这七个刘备派出来的探子都在那天晚上被尹德功一个人收拾干净,不过这小子还留了个心眼,抓一个活口送到盐丁头目那边去领赏。
    这消息传出来后,尹德功在那一片立马就打出了名头,好家伙,一个人遇到七个壮汉,没死不说,最后居然还能抓个活口回来。
    后来尹德功被小头目推荐给当时附近的嫡系盐丁大队长刑一刀,当时在刑一刀那院子里考较的时候,尹德功双腿都在打颤。
    来到登州这段时间,“鹰脸”刑一刀的名头尹德功可听得不少,是个实实在在的狠角色,据说只服王争一个人。
    可能是由于紧张,尹德功考较那天发挥的并不算好,只能勉强进入中上水准,在众人失望的眼中被刷了下来,不过成了当地的一名盐丁小头目,日子过得还算不错。
    等到王争一路凭借战功升迁为登莱副总兵,那时候屯田的田庄刚刚建立起来,还没有护庄队成立,往往都是让盐丁头目带着人去管。
    尹德功由于资格老,直接成了第一批掌管田庄的盐丁头目,在名义上是登莱副总兵王争的佃农,后来文登营改组更名成登州营,尹德功顺利通过考较,成为一名登州营的正兵。
    像他这种无依无靠的光棍,登州营里面日日操训的生活虽然苦了点,但却最为合适,顿顿管饭而且伙食极其丰富,军饷待遇什么比盐丁多太多了。
    再然后就是尹德功的上升期,他立了几次战功,先从普通步卒升任队官、哨官,紧跟着被推荐成为战兵,跟着王争打了几次胜仗,每次的斩获都派到前十名,顺利晋升为战兵队官。
    几年下来,到现在尹德功不仅成为山东军战兵十二营中资格最老的一名哨官,个人更是攒了一笔小钱,加上山东军制度的不断改革,尹德功待遇提升的同时,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田亩,不过他是个光棍,这田亩给了也没办法耕种,只能是雇佣几个农户搞搞收租的把戏。
    往常战斗的时候尹德功总是念叨,说这次打完就回去讨个媳妇儿,趁着假期生个娃啥的,好让老尹家不要绝了后才行。
    可这事情往往是说起来容易,一回去尹德功就开始腼腆,有一次人家姑娘都找上门了,说是要嫁给山东军战兵营的好汉。
    尹德功这小子呢,憋在家几天连门都不敢出,不知道的还以为做了什么亏心事,后来就这个事情在尹德功的战兵营中都传开了。
    营官杜远还特意来找他谈了谈,话说的也很直白。
    男人嘛,总归是要有个娘们给暖被窝的,娶老婆生个大胖小子才算是完美,不然立这么多军功给谁看,挣这么多银子,生不带来死也带不走的给谁花。
    可尹德功心里就是迈不过这个槛,无论是什么女人,胖的瘦的好看的丑的,只要一见到立马成了哑巴,蔫头巴脑的连话都说不出来。
    在山东军中,像尹德功这样有威望的哨官可并不多,想要获得军功和勋章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一来山东军很多小的战斗基本都是由地方正兵或保安司的盐丁、护庄队合力完成。
    战兵营平日多是到某地驻防,起个威慑的作用,操训和拉练的时候能拿到些军功,王争把他们当宝贝,平时都很少调用,除非这种对付鞑子或是流寇的大型战斗才会出面,可这种战斗危险不说,往往都要打上很久。
    二来,要说眼下大明最低调,根本不惹事生非的兵马,那无疑是王争王大帅麾下的山东军了,除非刻意去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