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扫明-第9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即便知道下到前阵自己性命会受到威胁,但自己身边这些兵士一样是人,这可是山东军正面对抗鞑子骑兵的第一战。
鞑子素来号称野战无敌,若是总兵大帅自己都不知道身先士卒,怎么带给兵士们必胜的信心?
效果很显著,王争进来后,周围有些紧张的战兵立刻稳定下来,紧紧的聚到一起,迅速将日常操训的守御阵型排列整齐。
与此同时,任胡带着鸟铳手走出来,挥刀指向前方,高声喝道:
两千余名山东军鸟铳手小跑着上前列成三段,举起鸟铳,黑洞洞的对准正狂冲而来的正红旗清军,等到百步左右距离的时候,猛然扣下扳机。
第三百五十九章:硬碰硬
伴随着火器营主将全卓的一声令下,列阵已毕的第一列鸟铳手率先射出了带着仇恨的铅弹,这些铅弹从铳身冲飞射而出,笔直的疾射过去。
几乎是在下一刻,正在冲锋的清军正红旗枪骑兵有很多人的喊声都是戛然而止,继而是人仰马翻的栽倒在地,其中又有极少的一部分被击中铁盔,当场身亡。
可侥幸存活下来的就一定是幸运儿吗?
尽管他们身上披着厚厚的八旗重甲,但被铅弹巨大惯性击中身体虽然受伤不重,但却依然免不了被带落下马,身后都是同样在冲锋的清军骑兵,这种时候离开马,那和死路又有什么分别。
阿济格尽管双目赤红,但依然是无动于衷,与他一样,后面的那些骑兵不可能为了这些落马者就放慢马速,大部分都是能避则避,不能避开就咬着牙踩踏过去。
惨嚎、意外、仇恨
就如同前不久在战阵中面对五千清军骑兵朝自己冲来的山东军战兵将士们一样,这些清兵承受着连绵不绝的铳炮打击伤亡越来越重,心中逐渐充斥着各种情感,可独独没有畏惧和犹豫。
在他们的心中,尽管眼前这些明军看起来颇为与众不同,衣甲整齐不说,就连火器都是这般犀利,可这又能怎么样。
清军马甲不是明军随随便便披着破烂衣甲就能上马作战的马兵,每一个都是从步甲一步步杀过来的,打了这么多年的仗,尽管大部分都是顺风无虞,但硬茬子总归还要遇见一些。
曾经有那么一支骑兵可以正面与八旗铁骑厮杀不落下风,北京城头的大将军炮也是威力巨大,什么器具都防御不住,但这么多年以来,却从未有任何一支部队能在野外战胜八旗劲旅。
更别说眼前还是骑兵与步卒的战斗,以明军的低劣程度,就算来的再多也难以让骄傲的八旗族人有任何忌惮!
不过在即将冲到阵前的时候,原本打头的那些正红旗八旗马甲忽然侧身让开,喝驾着朝周围散去,从他们身后冲出那些披着亮白铁甲的骑兵。
这些人,居然是阿济格亲自率领的巴牙喇兵。
原来阿济格从这支明军的火器上察觉到一丝威胁,为了能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他偷偷在阵中传下命令,要以巴牙喇营这支尖刀一举摧毁明军赖以拒守的防线,就像往常他们做的那样!
“拒马!”
早就是准备好的前排战兵立刻将拒马搬到几步之外,王争眯缝起双眼,静静等待着最佳时机,猛然间又是一声大喝:
“举枪!!”
各营的基层军官浑身一震,立刻连绵的大喊发下命令,紧跟着一排闪着寒光的斧枪齐刷刷摆在前头,钢枪如林。
由于对方已经近在咫尺,战兵们呼吸都变得越来越粗重,尽量肩靠着肩,紧紧缩在一起,用人数优势来抵御冲击。
阿济格率领巴牙喇精兵与山东军的头排斧枪手轰然撞击在一起,顷刻间便是短肢横飞,两方的喊杀声立即交汇在一起,甚至足以传到数里之外。
一名巴牙喇兵连人带马都被拒马贯穿,正在极力的挣扎,手中虎头大刀奋力向一名山东战兵挥舞。
不过下一刻,火铳声轰然响起,他的胸口被轰开一个大洞,身上顿时没了任何声息,眼中迅速失去往日的神采,
周围的几个巴牙喇兵虽然没什么事情,但胯下马匹却被惊吓不小,根本没见过这么巨大的火铳声势,直接就是不受控制的转向,疯狂朝两侧尥蹶子逃走。
阿济格在阵前挥舞着大刀,到现在他已经砍死三个明军,本以为对方会十分惧怕的溃散逃走,但到现在居然没有一个人后退半步,自己却有些力不从心的感觉。
清兵都骑着马,本该发挥机动性来回冲杀,但对方人数太多,阵型防御的滴水不漏,好像早就知道阿济格要下令脱离,粘上后不但没有逃跑,反倒是涌上来拼杀。
骑在马上与对方肉搏明显不如站在地上要高效,而且对方的兵器十分诡异,能刺能挥,好几次阿济格躲过那看似致的那一刺,反倒险些被轻描淡写的小斧刮到。
“英亲王,明军在合围!”
忽然,那名正红旗都统奕?焦急的吼着,脸上还沾染了不知是谁的鲜血,看情形十分紧急。
“撤,整队再冲!”
这已经是清军常用的冲阵套路,大部分明军都能一次冲锋解决,这种极少数不能奏效的,那来回的冲也就是了。
清军虽然是人马重甲,但却胜在马匹优良,机动能力与蒙古轻骑不相上下,想走就走,明军中也有一些能抵御一轮,但却根本没有任何一支兵马能挡住八旗铁骑的二轮三轮冲锋。
山东军已经在极力粘住对方,但清军毕竟不是流贼马队,扔下几百具尸体后便十分迅速的散开,脱离阵战后退到五十步以外重新整队。
稍微一个停顿,整个骑兵队伍完全就已经完全散开,阵中的不少山东兵都还没反应过来,清兵下一轮冲锋却如同疾风骤雨一般又拍打在了阵线上。
阵前那些战兵猛地被撞飞,眼见着就要活不成了,后面的战兵见状,放下有些震惊的心思,连忙挺起斧枪上前补位。
这个时候,王争的脸色终究是凝重起来,清军果真不是那么好对付,这还是伏击五千骑兵,若来的是上万人,怕全军覆没的就要成山东军了。
不过清兵不好对付,山东军却也不是王朴那种畏战怕死的软柿子,想到这里,王争朝身后的黄阳点点头,是时候了。
黄阳嗯了一声小跑回去,紧跟着便忽然从后阵传出一声炮响。
好像是什么信号一般,这声炮响后没多久,远远的村镇中再度出现一排黑影,这些黑影移动速度不慢,很快就冲到清军后阵。
这些黑影轰隆隆的激荡起烟尘,阿济格回身看过去,紧跟着就是是瞪大了双眼,自己怎么把那支逃跑的明军马队给忘了!
第三百六十章:阵歼阿济格
果然,冲出来的正是休养许久的山东军骑兵营。
他们在主将全卓率领下朝清军后方忽然展开冲击,而与此同时,正面山东军的阵型也在缓缓朝着弯月形聚拢收缩,意图将清军包围。
双方的人数差距太大,山东军算上后来的骑兵营足有接近两万人,阿济格却只带着五千骑兵孤军深入,事先被陷阱和火器杀死的不知有多少,接战到现在也是损伤惨重。
等到最初的疯狂消散后,就连阿济格都开始考虑退路。
不过很快,正红旗骑兵都统奕?惊恐的发现四周都是明军旌旗,他们已经被山东军团团围住,再也逃不出去了。
阿济格的额头上微微出现一丝汗水,不过由于戴着头盔,奕?只能见到他依然赤红的双眼。
“勇士们,随本王斩杀明狗!”
这种腹背受敌的境况不是阿济格想看到的,他想都没想,张口下令让骑兵射击明军火铳手,那些还在中央动弹不得的正红旗清兵取出后背弓箭,开始张弓搭箭。
很快,天空中响起细细的箭簇破空声响。
“嗖嗖嗖~”
可眼下这种情形,清军骑兵挤在一起,既难以发挥应有的机动,又不能整齐的发射出高效有力,杀伤力巨大的箭雨,稀稀落落的弓箭落在同样装备精良的山东军战兵身上,压根就不会有什么威胁。
两方都挤在一起拼杀,这种五十步内的射击为了避免伤到自己人,正红旗的清兵只能选择仰面抛射,这种方式也属于无奈之举,因为根本没什么准头,就连发射的人都不知道箭簇会飞到谁的脑袋上。
大部分清军身上的箭筒只装有十几支羽箭,迅速的射完了八九支后,很多人都发觉到这只是在突然浪费罢了,对面的明军同样防御精良,只要是稍微散开就能让软绵绵的箭簇在盔甲上滑落。
况且,清军所用的弓箭与中原不同,都是力弓,张弓搭箭并不容易,可以让气力消耗的更快,那些弓马娴熟的清兵射击迅速,到现在发射出去八九支箭簇,已经感觉手臂发酸。
听到奕?的汇报,最后阿济格只能是悻悻下令收回弓箭。
这一放一收原本是很细微的情形,正在阵前厮杀的王争却还是敏锐的注意到清军阵型有些散乱。
王争擦擦喷溅在脸上的鲜血,他心知肚明,对于久经阵战的清兵来说,这种失误虽然不会持续很久,但却依然致命!
下一刻,王争直接飞身越到一匹空马上,举起刀大喝:
“山东军听令,杀敌!”
可战场十分嘈乱,鲜少一部分人听到看见,王争情急之下直接站在马背上,扯着脖子再次高声大喝:
“山东军,破阵,杀敌!!”
前面那些持着斧枪的战兵注意到半空中的那人,只是微微一顿,下一刻便极力奋勇向前拼杀,全卓、黄阳、董有银、高亮等人也是同步下令。
在这种突然来到的全面攻势下,最外围那些正红旗马甲纷纷惨叫着被击落马下,还没等他们跳起来继续搏斗,紧跟着就被上来补刀的后排战兵钉死在地上。
战场之上,形势瞬息万变,王争牢牢抓住阿济格指挥作战的一个错误,将清军正红旗骑兵的阵线直接摧毁。
山东军虽说人数过万,但却进退自如,王争命令一下,几乎是在同一刻就已经在全面进攻,阿济格来不及反应,更没有时间从容下令,眼见自己的马甲落马被杀死,只能是颓然气愤。
清军不是弱旅,可就是这一个细微的散乱,却被山东军一个猛子将整个阵列冲散,剩下的骑兵好像被炸了窝的母鸡,不管不顾的的呼啦一下散开,拼命朝四处冲锋突围。
其实说是突围,倒不如说这是清军骑兵全面溃败的开始。
阿济格睁大了眼,他将大吼着头盔扔在地上,即便是失败这一刻他依然不明白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为何方才还是僵持不下的局势,一转眼就变成自己战败!?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各种不同的情况自然有全然不一样的布置去应对,但今日这一仗,阿济格不仅败在了自己的高傲与轻敌上,临阵应对与指挥同样是远远不如王争。
以往清军击破明军往往都是在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既然看见这些全然不同的明军设伏以待,就应该什么都不顾的后撤再做打算,可心高气傲的阿济格憋了一口气要和多尔滚一较短长。
当那种一味猛冲不起效果的时候,阿济格没有迅速果断的下令撤退,发挥八旗骑兵应有的速度优势,反而被山东军和骑兵营包了饺子。
可即便到了那种时候,换做多尔衮来指挥,今日战场的结果可能又要不同。
阿济格意气用事,错误的下令放箭与山东军火器营对射,致使很多有能力冲出去的清兵白白浪费体力与时间却毫无所得,对战局没有任何改观,最终被王争抓住破绽,一举破阵。
“哈哈哈,杀的好,杀的好!!!”
王争站在那匹马上,看着正在落下帷幕的战场,终于是完全放下心来,开心的大笑了起来。
往常王争虽然对付流寇和山贼土匪一直获胜,但是正面与号称无敌的清军野战这还是第一次,且不说兵士们心中都好像压着一座大山,他这个主帅更是害怕前功尽弃。
这次胜利让王争看见希望,山东军今后再遇见清军也会更有底气。
王争不知道对方是阿济格,只是发自内心的在笑,自己在野战中击败了清军,虽说有很多侥幸成份在其中,但是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
清军并非所向无敌,他们会溃败,会害怕,甚至也会逃跑!
只不过这阵银铃般的笑声听在不远处阿济格的耳中,是显得那样刺耳又张狂。
“英亲王,撤吧,奴才给你断——”
正红旗都统奕?匆忙赶过来,好像刚刚经历了一场大战,不过他这句话还没说完话,胸间赫然间出现一柄带着鲜血的钢刀。
随着尸体缓缓倒下,几个明将阴沉着脸,冷冷说道:
“狗鞑子,受死!”
“皇上,不好了皇上,英亲王英亲王他”
这天一大早,皇太极新的龙帐内,一帮子都统大将和参领都在议事,忽然一名正黄旗的探马慌慌张张跑回来。
正在帐中的多尔衮本来还以为又有什么大事,因为这些日子听到的坏消息可着实不少了,可听到这三个字却又放下心来。
和硕英亲王,那不就是阿济格吗,说起来他带着五千的正红旗铁骑去追击只有三千人的明军马队,是哪方会胜利一目了然。
阿济格这时候忽然传来消息,说是“不好了”,多尔衮心底冷笑一声,想必就应当是没有追上或者没有全歼那支明军。
想到这里,他这才是看了一眼上首闭目养细的皇太极,温言说道:
“英亲王骁勇善战,每战率领正红旗勇士敢为人先,就算没能全歼那支明军,这次也该是大功一件。”
说着,多尔衮忽然促狭的一笑:
“去把英亲王带回来的那些明军首级堆叠在一起,让王希贤带着到松山城下转悠一圈,也教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的明军看看与大清对抗的下场!”
这话说完,在场的诸贝勒都统都是哈哈大笑,帐内一片的欢笑轻松,只有济尔哈朗低眉顺眼一声没吭,好像随时准备跪在地上求饶一般。
皇太极听到这连日以来第一个好消息,显然也有些高兴,眉头渐渐舒展下来,举手正要说些什么。
可这时候那报信的正黄旗清兵终于站不住,腿一软“噗通”跪在地上,几乎是带着哭腔,连头也不敢抬的喊道:
“皇上、睿亲王,英亲王他,他战死了!”
感谢护法都是不是哥每天的支持,从不间断,十分感谢!
第三百六十一章:宸妃有疾
这话说完,方才还是哄堂大笑的龙帐中,顿时变得鸦雀无声。
消息来的太过突然,很多人一时还有些恍惚,继而都觉得是在说笑,想想也是,阿济格南征北战这么些年,对阵蒙古、明军都是无往不利,要不然也不会位居最尊贵的和硕亲王之一,地位仅次于四大贝勒。
这次带着五千正红旗铁骑追击区区三千明军马队,在场的八旗诸都统、贝勒脑海中能想到最坏的结果,无非就是没有全歼那支马队而已。
这个时候,一名身材魁梧的镶红旗都统走出来,冷笑着说道:
“莫非你是南狗派来的尖细,英亲王骁勇善战,颇有陛下年轻时候的雄风,他会被明军杀死,我图尔格第一个不信!”
图尔格说完,周围的不少两红旗都统大将纷纷喝骂,阿济格在清军中地位甚高,虽然屡屡由于各种原因被皇太极责罚,但却手握两红旗重权,威望与多尔衮不相上下。
听了这探马的话,皇太极却没什么反应,淡淡看了一眼纷乱的大帐,开口说道:
“仔细探明再来禀报”见那探马还要说话,皇太极瞥了他一眼,轻飘飘的警告道:
“去吧。”
闻言,那探马浑身一抖,头也不敢抬的退了出去。
可是这名探马刚刚退出去不久,又有一阵马蹄声由远及近而来,最后在帐外停下,原来是一名轻骑神色匆忙的小跑进来。
这轻骑是个佐领,地位还要在参领之上,也就是满语中的甲赖额真,这等地位的将领在一旗中总数不多,若是仅仅论级别,起码相当于山东军中的战兵营官。
这个级别的将领竟然亲自前来送信,包括多尔衮和济尔哈朗在内,整个龙帐里的都统、贝勒们都是神情紧张的盯着。
似乎是印证了某些人的猜想,那穿着正蓝旗全身甲的佐领神色慌张,居然手脚并用的爬进龙帐,立刻将信件交到了多尔衮的手上。
这个时候,这正蓝旗佐领头上的面甲都有些歪斜,顾不上去扶正,有些狼狈的直接半跪在地上,颤抖着声音说道:
“陛下,陛下,关雎宫宸妃娘娘有疾,说,说是想在临走前见陛下最后一面”
这个消息造成的轰动要比之前探马说阿济格阵亡的消息更大,整个龙帐的人都是哗然一片,他们自然知道这“宸妃娘娘”在皇太极心中的地位。
宸妃,敏惠恭和元妃,博尔济吉特氏,也就是后世人所说的海兰珠,其本为蒙古科尔沁贝勒寨桑之女,此时进入清宫已经有八年。
来报信的人是正蓝旗参领,留守盛京的代善就是怕皇太极不相信,所以才特意派遣这个等级的大将当了一次信使。
果然,皇太极“噌”地一下从座位上直接站起来,可能是坐下太久了,这冷不丁站起身让他眼前一黑,黑血更是止不住的从鼻孔里淌了下来。
皇太极衣甲上的九龙图腾都被染成了红黑色,边上的亲兵手里早就拿着毛巾,当时就要递过去擦拭,可这等关怀备至的举动却被皇太极蛮横的一把推开。
他颤颤巍巍的走下几步,来到大帐中间,举着手喊道:
“备马,快备马,朕要回盛京。”
其实说起来,流鼻血这个毛病皇太极早在率兵出征的前几年就有,只不过那个时候还没有这么严重,往往是动作太大或者情绪激动才会流淌不止。
听到洪承畴集结八镇十三万大军出关,皇太极一激动就又犯了这老毛病,不过这个时候已经顾不上那么多,他在盛京内甚至到了坐立不安的地步,深知此战关乎国运。
海兰珠贤淑,也是不断的劝说皇太极要以国事为重。
六日急行六百余里,这一路上皇太极接了三大碗的鼻血,由红到黑,最终虽然赶到了松山前线,但是这一路的旅途劳顿让他本就疲惫不堪的尸体更是极度透支。
前些时日本来大局已定,却换不知从哪窜出来的明军,营救了曹变蛟不说,更是差点将皇太极斩杀在松山城外,这等事情眼下已经在各部的清军中传开了。
紧跟着就是吴真超哈炮营的全军覆没,三顺王一死一伤,这接踵而至的军情流水一样涌来,一次次的打击皇太极,再加上日夜连轴转的处理军务,这身体眼看着就要到撑不住的时候了。
尽管这边军情紧急,但皇太极依旧没有将那三千的明军骑兵放在心上,反正不是有阿济格去处理了吗,大局也不会有什么改观,所以在他听到海兰珠有疾的消息后,第一时间就打算连夜赶回盛京照顾爱妃。
这天夜里,皇太极将走后的战略布置安排下去,对松山城的围攻主要交给睿亲王多尔衮来负责,济尔哈朗则是清军主帅,负责松锦沿线的封锁。
不过八旗和蒙古科尔伈诸部的将领太多,一夜时间皇太极根本就不能面面俱到,只能是将大方向定一定,就在次日凌晨匆匆动身返回盛京。
这一路皇太极可谓是行色焦急,恨不能插上翅膀直接飞到盛京的关雎宫内看望海兰珠,日夜相伴照顾。
皇太极走后,济尔哈朗就将松山的围城全盘交到多尔衮手上,而自己则开始规划锦州的围城和招降。
多尔衮立即着手对松山城的全面围困,对于那些比较重要的地方,他有详细的规划,例如两白旗分军驻守王宝山、壮镇台,两红旗封锁寨儿山,长岭山一带。
最后的刘喜屯附近比较轻松,科尔伈部又在蒙古各部中实力较强,就交给他们负责。
当然了,多尔衮许许诺,说是事后会给蒙古诸部的酋长不少好处,这才让他们心甘情愿的为之趋使。
清军就地挖壕,紧紧包围在松山一带,再次“断绝松山要路”,而这个时候关于上次追击明军溃兵的统计结果才清算出来。
这个结果着实让多尔衮、多铎等人大大高兴了一把。
明军在关外的溃散失踪的兵力足有五万余人,尽管清军各部一路围追堵截,可是最终死在清军刀下的依然只有两万人不到,就连总数的一半都没有。
不过清军俘获的骡马却足有接近一万匹,衣甲辎重更是不计其数,这是个大丰收。
除此之外,又要有以杏山守将王希贤为主的一批军将投诚,军马总计一万有余。
多尔衮对这些人极力拉拢,王希贤等人深感“大清”天威浩荡,也是知无不言,很快,洪承畴在关外的一切布置都已经暴露在清军的视野之下。
关外原本有锦州、松山等一系列的城镇堡垒需要攻取,这么大的战略缓冲地带足够让清军的兵锋停留在松山、锦州一线,多尔衮也一直都视那片地区为眼中钉。
可是这些投降的明军已经把该说的不该说的都说完,得悉明军守备空虚的多尔衮哈哈大笑,立即下令让多铎率领一万余清军南下。
这部分清军沿途在山海关一带攻城略地,抢夺物资的同时也在将战线不断往关内推进。
第三百六十二章:最后的辽东铁军
不过皇太极走后没多久,多尔衮便发现事情有些蹊跷。
阿济格已经带着五千铁骑追击明军去了一阵子,除了最开始探马说阵亡的消息,却没有再传回来任何信息。
带着疑问,多尔衮命令正白旗的探马沿路寻找。
这次传回来的消息就连他都是大吃一惊,正白旗的探马在一处无名村落前发现很大的断层,下面都连人带马的躺着正红旗清兵。
再往前几里,清军探马更是触目惊心,这里仿佛在前不久经历了一场大战,漫山遍野都是正红旗清兵和明军的尸体。
不过最让人震惊的还在后面,清军的尸体大部分都集中在中间那一小圈,甚至堆叠成了一座小山。
这些虽然是正红旗的兵马,但就算到了如今的地步,说是阿济格全军覆没,依然没有多少贝勒都统愿意相信。
可没多久便传来确切消息,说是正白旗的探马在收整战场时见到了与阿济格极其相似的无头尸身,并且发现了信物,还有正红旗骑兵都统奕?的尸体。
这下子,消息已经坐实,阿济格带着的五千年正红旗铁骑,居然被明军给歼灭了,一个人都没逃出来。
说来也是奇怪,明军往往是由人头论升赏,可埋伏阿济格的这部分明军却只取了包括英亲王阿济格在内的很少一部分旗人首级,就连都统奕?的尸身都是完整。
此刻多尔衮心里的感觉难以形容,一方面来说,阿济格与他素有隔阂,就这样少了一个政敌是件可喜可贺的好事。
可在大局上来说,阿济格可是和硕英亲王,地位尊贵,他这么一死,消息传到清军中必然造成轰动,轻则影响军心,重则对战局造成影响,让明军有机可乘。
所以经过仔细的考虑,同济尔哈朗等少数众臣商议过后,多尔衮决定暂时隐瞒这个消息,并且联系到皇太极如今身体的情况,这个消息暂时也不会传到盛京,可究竟能瞒住多久还是未知之数。
就在多尔衮这边忙着封锁消息,围攻松山的时候,锦州城的保卫战再次打响。
锦州,整个城池分为内外两层,外城由于守将吴八什被汉奸范文程策反,现在已经被清军攻陷。
锦州内城是祖大寿和所部辽东军最后的拒守之地,整个城墙呈四方形,与大部分这个时代的城池一样,锦州城壁外用青砖,内用石块堆砌而成,四面都有城门,四角设有角台,用于临战指挥调度兵马。
此刻,在锦州内城东南角上,一座巍峨的角楼耸立其上,名为“魁星楼”,充满了汉家时代建筑的鲜明特色。
魁星楼下,一名身披陈旧铁甲、身材壮硕的明将正在挥着钢刀,张口吼道:
“克勇,你带着家丁到北门去增援,一定不能让鞑子破城!”
闻言,另一个明将遥遥朝他抱了抱拳,挥手带着几十名家丁下城,没什么犹豫的一路往北小跑。
看着他们离开,祖大寿忽然感受到侧面袭来一阵劲风,猛的往身后挥出一刀,正正好好砍死一个刚刚登上城墙的清兵,可还没来得及舒口气,另一个汉兵又登上城。
“这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清军不知发了什么疯,自从三日前开始就在日夜进攻锦州城,城内辽东军在祖大寿等人的带领下奋力抵抗,到现在也是精疲力尽。
然而清军好像根本杀不尽一般,朝城下一看,全都是豆子一般大小的清兵朝锦州城冲过来,就连祖大寿心里都升起一种无力感。
从崇祯十三年三月开始,一直到现在,清军已经围了锦州城足有一年多,这一年多的时间里,锦州城内明军的粮草早就已经用尽。
在半年前,祖大寿十分沉痛的下了杀马就食的军令,可辽东军上下几万人,这几千匹战马看着很多,却根本吃不了多久,到现在除了必备的运输骡马以外,几乎也都是杀得精光。
自从迫不得已的杀马之后,祖大寿再也没有能力远距离突袭清军,就是近几次的突围都是为了配合洪承畴行动,根本不敢离开城墙太远。
现存的这部分辽东军,其实只是多年以前冀辽督师孙承宗“以辽人守辽土”的方针招募的很少一部分,不过他们却都是本地人,作战起来最为英勇。
现在全城的百姓都拿出自家仅存不多的粮食供给辽东军,可谓是全城军民同心协力,这与中原百姓帮助流贼进城的情形一正一反,对比鲜明,其实在明末的辽东地区守城中并不少见。
清军每攻下一地,就要视当地抵抗激烈程度来决定屠杀轻重,而且往往都要在最后将本地居民打散,强制迁徙到远处,防止对他们的统治造成威胁。
可就是这样来看,锦州城最多也就还能坚持到明年,到时候要是朝廷的援兵再不来,祖大寿也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了,总不能让军民们跟着自己一个个饿死吧?
“退了,鞑子退了!”
不知是谁忽然喊了一句,城墙上的辽东军士卒朝城下看去,清军持续了三天三夜的进攻总算是停止,眼下正潮水一般的退去。
“去搜一搜这些尸体上有没有带着什么吃的!”
辽东军的士卒没有人露出笑容,要么是直接扔下刀枪,颓然丧气的一屁股坐在地上,要么是与方才喊话的人一样,带着希冀去仔细搜找那些死亡的清兵尸体。
按理来说,战胜了搜找物资是常理,但辽东军士卒找的不是刀枪衣甲辎重,只有一样,那就是吃的。
现在但凡稍许能吃的东西,就足够他们当成宝贝一样的藏到怀里。
“我找到了,肉干,是肉干!”
一个嘴唇都有些干裂的辽东军士卒,惊喜的举起一小块蒙古肉干,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