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扫明-第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听到这话,周围的头目们都是大吃一惊,原本只是想着用漕运来威胁那些欺凌穷苦百姓的地方豪强,没想到却闹了这么大的动静,就连王争都被皇帝训斥。
不过李青山想的不止这些,听到因为自己阻截漕运的决定而让各地的父老乡亲受灾受难,得不到朝廷赈济,他更是后悔。
李青山颓然坐在地上,眼中带着深深的自责,丧气的道:
“唉——,没想到,大帅和山东军的好汉一直都在这灾荒之年尽力救济咱们,而真正拖后腿,让大伙得不到安稳,背信弃义的却是俺李青山自己!”
说到这里,李青山似乎下了什么决心,一把将手里的狼牙棒扔到地上,捡起那个发黄的馒头,其余人都不明所以的看着他。
只见李青山独自上前,站在巨石上,大声吼道:
“寿春的父老乡亲,你们听俺说!”
等到周围的老老少少都转过头看着自己,李青山见到他们身上大多都是破破烂烂,刚刚的想法更加坚定。
李青山是个重义气的人,更是真性情,他遥遥朝周围一片的灾民跪了下去,哭着喊道:
“父老乡亲们,不能打,真的不能打了!”
他举着那个馒头,哽咽道:
“大帅待俺们不薄,俺不能干那些背信弃义的事儿啊!山东军的壮士们个个都是好汉,无论杀鞑子还是砍贼寇,他们从没有二话,更没欺压过大伙。”
说到这里,李青山看着那个馒头,忽然将它狠狠的扔在地上,大声的喊道:
“在这种时候,俺竟然还为大帅添乱,为山东军添乱,俺不配,不配苟活在这个世上,更不配吃这馒头!”
蓦然,众人震惊的见到李青山跳下巨石,朝着一侧的突起冲去,竟是要一头撞死在这里。
第三百四十七章:招安
正在这时,周围的灾民中忽然有一个人当着大家的面走出来,一声大喝,阻止了李青山的行为。
“青山兄弟,你说的对,在场的都是咱们响当当的山东汉子,怎么能自相残杀,而让那些真正的贼人逍遥法外呢?”
走出来这人,虽然也穿着一身破烂的青黄色披衣,但头发却是短小精悍,脸上挂着几道刀疤,走起路来虎虎生风。
虎子皱眉看过去,心道这小子以前自己也看见过,先前不过是个说话走路都不利索的瘸子,怎么忽然就变得顺顺当当,难道一直都是装的?
想到这里,虎子看着周围的灾民,顿时觉得后背冷汗直冒,人人都像是山东军的细作,皱着眉头开口问道:
“你是到底谁,从前不是个瘸子吗?”
闻言,那人哈哈一笑,豁然扯下外身披着的破烂衣衫,露出里面惊细的寸甲,并没有正面回答,却是一脸肃穆的说道:
“童七虎,看见这身衣服你也该知道谁是我的上官!”
说着,他转了几圈拿起地上已经发硬的黄色馒头,笑呵呵的说道:
“这次露出真身我已经是坏了规矩,多的已经不能再说,至于如何选择,就要看你们自己了!”
那天军议司下辖的一个探子忽然现身,向李青山等人述明利害,带着他们去见青州府的主将陆井荣,两方商谈许久。
其实李青山起义委实是逼于无奈,自打出来后他便无时无刻不在后悔,既幻想着能靠这些灾民被山东军招安,也有些进退两难,并不想做那种劫掠地方的勾当,这才盯上漕运。
但李青山从前只是个普通的渔人,怎么会知道漕运对整个山东,甚至南北两直隶的重要性,等他真正明白过来的时候已经晚了。
山东军驻扎在周围的营盘足有几处,看样子要不是自己投诚,很快就会被围歼,当他见到里面顶盔贯甲的正兵战士后,李青山已经是目瞪口呆。
这些军兵与未曾起义时看到的感觉又是有所不同,那个时候见到他们有种被保护的感觉,因为这些军兵背后站着山东总兵,真正能做到不畏惧地方豪族,只要是大户们犯了事情,他们就会为贫民百姓做主而不遗余力的打击豪绅。
但这次李青山心中却是深深的忌惮与畏惧,原本山东境内头上戴着各种总兵、大帅、大将名号的人几乎是到处都有,都是割据一方不听号令的土霸王。
但是自从前些年开始,有总兵大帅这样名头的就只剩这一个人,那就是王争,其实山东有一个说话管用的人就够了。
在营盘中谈的越久,见到的山东军兵将越多,李青山想被招安的心思也就越强,心里愈发的庆幸起来,因为仅仅从他看到的来说,陆井荣想要灭掉他简直就是易如反掌。
为何迟迟不动手,李青山觉得是想用优势兵力将自己全歼。
青州府主将陆井荣再立大功,兵不血刃的解决了声势浩大,挟持漕运的李青山起义,并且将他们想要被招安的想法转达到历城。
很快,历城那边下来消息,说是让李青山等主要的几个人尽快来历城一趟,有些事情要和他们说,算是同意了招安投诚的请求。
这消息下来,李青山这些义军可是兴奋的紧,一下子从地狱到了天堂,看着周围山东军各个部队陆续撤离,李青山这才是放下心。
其实李青山也担心过王争会加害自己,可是转念一想却又一笑置之,堂堂的山东总兵,麾下强兵数万有余,一个命令就能轻松把自己剿灭的干干净净,何苦兜这么大一个圈子呢。
想清楚后的李青山,这才是带着最亲近的几个人前往历城。
另一方面,得到消息的陆井荣先是把整个青州府肃清了一下,带着正兵到处“扫荡”,走到哪,就把当地那些因为李青山起义而响应的队伍击溃打散。
那些队伍与其说是起义部队,倒不如说是一些怀有异心的宵小趁乱聚拢不少地痞为祸地方,危害不大,但却恶劣。
这等义军莫说当地的驻守正兵,就连农庄的护庄队都打不赢,等陆井荣带领的兵马一到,立刻就是树倒猢狲散,被遣送到各处的农庄、盐场中当帮工。
由于山东军在各地极力赈灾,半个月不到,山东境内的灾害情形已经有所好转,大部分灾民逐渐得到妥善安置。
王争的聚耕农庄和盐场盐田是个大熔炉,最不缺的就是各种活计,流民、灾民和战斗俘虏进入其中会很快变成半工半奴的农户,为了温饱而努力劳作,守规矩的很。
当然了,这其中一些出色又有才能的,会被提拔成当地农庄的护庄队,佼佼者更是有进入缉盐署当盐丁的机会。
勤苦劳作的同时,山东军也规定了相应的待遇,一般来说,能够进入护庄队或缉盐署的人也就相当于彻底绑在这条船上,都会死心塌地的为山东军效力。
山东历城,李青山、童七虎、王邻臣、艾双双四人一齐走在前往元帅府的大道上,周围全是顶盔贯甲的山东军战兵。
往常只是听说山东总兵手下除了各地的正兵、盐丁之外还有一支万人以上的强悍兵马,人人都同辽东的鞑子一样能征惯战,杀人如麻,甚为恐怖。
今日他们几个走在路上都有些心惊胆颤的感觉,传闻中的山东战兵李青山还是头一次见,想起自己以前,怎么就鬼迷心窍搞了这么一次起义,幸好大帅有仁有义不计较。
一进正堂,边上战兵脸都没动,只是正色说道:
“元帅就在上首,快进去吧。”
听到这话的李青山等人连忙点头,亦步亦趋的走进正堂,却发现一名不到三十岁的年轻人正坐北朝南的在当中,两侧各有些披着盔甲的武将站立。
那些武将看起来也不是那种老武夫,年轻的很,看他们的打扮配置,站在两侧队列最末尾的应该各自是名千总。
山东军的千总,那就是一般地方的正兵营官,放在他那个小小的寿春县就是坐在驻守大将的位置上。
李青山等人不禁在想,就连这样的人物都站在最末尾,前面那些应当就是战兵的大将了,都是威震一方的人物。
李青山好歹算是见过些世面的汉子,心中虽然又敬又畏,但却不至于失态,可军师王邻臣从前只是破落秀才,艾双双更只是个普通的技师,走在当中双腿都在打颤,到了前面二话没说,直接“噗通”的跪了下来。
李青山看着最前面那个年轻人,他正襟危坐,虽然年龄不大,但却是威严毕露,如今三十不到已经是实镇一方的大帅之才。
再看看自己,年近四十却还是个贼寇头子,差距显而易见,有些恍惚的李青山感觉到童七虎的拉扯,这才是猛然惊醒,连忙的跪在地上。
“俺,俺李青山见过大帅!”
第三百四十八章:非无为,实乃大势
说完,李青山也没了下文,只能是忐忑的等着对方说话。
按理来说,自己一个贼寇头子来投诚,这些军将就算不怒声喝骂也应该是窃窃私语,但李青山只是见到周围的将领神态举止有些变化,大堂上依旧寂静无声,安静的可怕。
他跪在地上,听那位威名赫赫的大帅静静说道:
“李青山,你可知罪。”
闻言,跪在一起的王邻臣、艾双双和童七虎换了个眼色,刚刚出声为他辩解,却猛然听到一道惊雷般的声响。
左侧上首那名大将便是董有银,他大喝道:
“大帅训话,哪里有你插嘴的份!”
这声音不仅仅是来的突然,更多的是一种威慑,其余三人不敢再多说一个字,浑身战栗不止,将头伏的更低了。
李青山也是被吓了一跳,赶紧就是说自己当时鬼迷心窍,罪该万死,不该趁着灾害之年聚拢灾民为祸一方,恳请山东军的好汉们给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可他这话说完,却见王争摇了摇头,悠悠道:
“方才所说之事不是重点,李青山,你虽聚拢灾民,但却并没有同李贼、献贼那样为祸一方。本帅所说是你截断漕运,致使两畿不通,赈济物资断绝,黎民因此受苦一事!”
本来听到前半句李青山心中还有些放松,可越听越不对劲,最后更是觉得大难临头,不断的叩头恳求戴罪立功。
这个时候,王争起身,负着手背对他说道:
“不过,念你尚有忠义之心,且此次阻断漕运并未造成太大影响,尚可挽救,就先做个守备,再观后效!”
李青山跪在那里,本以为要受到严厉的惩罚,听到这“守备”二字时蓦然抬起头,满脸惊愕的望着背对自己的那个年轻人。
身旁的王邻臣、艾双双、童七虎三人也是低眉顺眼的互相看了看,都从对方眼中见到又惊又喜的神情。
守备是个什么级别的官员,虽说在各地的军官中并不少见,但据说中原五省某些带着数万兵马被招安的大流寇头子,也就是给个守备的官衔。
眼下自己手中的兵马,差不多都是寿春的父老乡亲,都在山东军的控制之下,说今天剿灭,那绝对活不到明天,李青山实在是想不通,自己根本没有什么利用价值,山东军怎么就直接给了个守备?
但不管这位大帅用意何在,李青山知道,自己若是真的做了这个守备,那可就相当于一步登天,李家往上再数三代也都是渔人,别说文武官员,就连个卫所的小旗总旗都没有。
如今李青山在王争的一句话之下直接成了朝廷正选的守备,说是光宗耀祖也不为过,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道理他还是懂的。
看着李青山呆愣住,王邻臣赶紧拉扯几下,反应过来后的李青山却是泪流满面,在地上“通通”的用力磕了三个响头。
“小的李青山感谢大帅的恩德,今后为牛为马,但听使唤!若是再做任何不忠不义之事,愿遭天谴雷劈!”
回过身,王争微微一笑,温和的说道:
“还自称‘小的’?你现在是我山东军下辖的守备,正选武官,该称‘末将’。”
李青山挠着头尴尬的笑了笑,擦擦脸上浑浊的泪说,笑着道:
“大帅说的是,小的末将谢恩!”
要是原先这道任命给出去堂上的军将们还要诧异,可先前已经有了刘国能那件事,他们也早就想明白。
李青山这些充其量就是个外系,并没有什么实权,无非是自家大帅收拢人心,分化流寇的一种计谋而已。
李青山拼命的磕头,带着哭腔谢恩,看样子是感激涕零,最后与王邻臣、童七虎、艾双双三人小心翼翼的退出大堂。
“黄副将,今日这处置,你亲自去一趟军议司,通知右军议管先生,让他写成行文交到各地分署发布,记住,一定要保证每个地方的百姓都能知道!”
黄阳连忙点头答应下来,拍着胸脯说是一定把话带到。
等到出了正堂,李青山再也控制不住,与艾双双几人抱在一起,等到他们激动的走出元帅府,看着历城内街市的车水马龙与商旅云集,已经是哭了出来。
这变化太大了,不到半个时辰之前进去的时候自己还忐忑万分,想着这位总兵会是什么样的人,自己会不会赌错了遭到清算。
可现在,他没有丝毫的的担心,满怀都是对王争的刻骨忠心,既为自己加入到山东军这个大集体而感到兴奋,又觉得重任在肩。
回到寿春当地的时候,李青山将手底下的灾民重新清点,将花名册都交给青州府主将陆井荣的手上,并且按规矩裁掉了大部分的老弱,几千灾民最终只剩下一千不到的青壮勉强合格。
这点人数自成一营是不够的,所以山东军方面从寿春几地的缉盐分署中抽调了一批嫡系盐丁充入,这才是勉强有了一个营的编制。
很快,这些新兵就收到了历城方面运来的盔甲、刀枪与头一个月的粮饷,随同而来的还有一个人,是军议司参谋处选派外任的参谋杨仁。
在军议司不遗余力的宣传下,李青山被山东军招安一事很快就传遍了山东、湖广几省,就连南北两直隶都听到些风声。
一时间,无数的灾民和流民来到山东,争着抢着也要在农庄为生。
最有意思的还是河南的归德府与江苏的淮安府,这两地本来有不少流窜的土匪头子,山贼头子和流寇头子。
如今作恶最多的都已经被山东军剿灭,剩下的只是一些小鱼小虾,但数量都加起来也很惊人,李青山的事情传出来后,他们都好像疯了一样的请求招安。
不过这招安却不是去找本地的朝廷兵马或官员,而是去找驻扎在那里的客军——“山东军”,怎么说都要成为王争王大帅手底下的兵马。
朝廷对王争戴罪立功的惩治根本没起到任何效果,无形之中,湖南的归德府、江苏的淮安府却好像成了山东军的附庸,到处都是外系兵马。
当然了,招安的时候山东军这边也是约法三章。
首先要接受山东军的整编和改动,大部分的基层军官也要由山东军派人接任,其次每个部分都要有至少一个军议司的吏员作为参谋,山东军的一十二金牌铁律与各个规定对他们同样适用,等等此类。
当然了,哪里都有臭鱼想要腥了一锅好汤。
起初有些冥顽不化的贼寇头子开始借着山东军的名号到处为虎作伥,但不知怎的,没多久就都是不明不白的暴毙身亡,而且死状凄惨。
后来都是由山东军的将领来接管了他们的兵马,不少人这才是豁然的明白过来,其实从他们接受了山东军提出的诸多苛刻条件,被整编分化的那一刻起,就已经不再是自己了。
可如今大势已去,只能绑在这条越来越大的船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了。
时人谈迁听到此事后甚为惊奇,起初不信,得悉真相后竟是仰天长叹,评论道:
“归德、淮安二府已尽成附庸,而朝廷正朔,天子之正统,竟莫能续御,非无为,实乃大势矣。”
第三百四十九章:松山 锦州 大战
广宁中屯所,也就是时人所称的松山城。
眼下的松山内外,早已是朔旗飘扬,玄鸟高挂,足足有十几万的兵马汇聚于此,而且后续的一些民夫徭役还是在不断赶来。
位于松山堡的城头,十几名身披铁甲的大将站立在上面,他们都是总兵的装束,身后的城内也是日夜人声鼎沸,一副车水马龙的景象。
众将居中那人,虽然穿着一身的正一品文服,看似是一名文臣,但却身材高大,举止威严,他便是洪承畴。
崇祯十四年六月,崇祯皇帝弃诏欲中的孙传庭不用,启用洪承畴为冀辽总督,统率宣府总兵杨国柱、大同总兵王朴、密云总兵唐通、蓟州总兵白广恩、玉田总兵曹变蛟、山海关总兵马科、前屯卫总兵王廷臣、宁远总兵吴三桂在内的数镇总兵。
要是八大镇的的兵马加上其余随行兵马,在松山集结的明军总计要有精锐十三万、马四万,眼下正准备前往宁远与东虏会战,这已经是大明能拿出来的最强战力。
洪承畴盯着城外声威浩大的明军营盘,右手轻轻的拍击一下城剁,淡淡问道:
“还有哪支兵马没到?”
他这边话音刚落,周围的几名总兵除了两人神色如常之外,其余的眼中都露出轻蔑,一名总兵几步上前,抱拳说道:
“总督大人,山西总兵李辅明在三日前赶到,还差山东的兵马!”
听到这话,周围的人有一个忍不住,出列说道:
“吴总兵,原来那山东地总兵是刘泽清那个鼠辈,换了一个叫做王争,没成想还是个胆小如鼠的货色。”
宁远总兵吴三桂,当年他的父亲吴襄为辽东总兵,和女真人搏战的时候陷落敌阵,眼看着就要为国捐躯,可吴三桂率几百名亲卫家丁冲入战阵死斗,在上万女真人的包围中硬生生将吴襄救了出来。
此战之后,吴三桂一战成名,号称是“勇冠三军”,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年纪轻轻就被提拔成了宁远总兵这般高位。
只不过这个名头眼下被山东近期出现的一个无名小卒抢了去,不就是趁着鞑虏不备而偷袭兴京吗,吴三桂觉得王争是错失良机,要是换成自己,一定能做得更好!
大同总兵王朴的话得到了密云总兵唐通、山海关总兵马科等人的附和,松山堡的垛口上顿时响起一阵嗤笑声。
大同总兵王朴,除了前些年在东虏入寇的战斗中率优势兵力阻截清军蒙八旗,击斩数百首级之外,也就再没什么功勋。
说起来,他这个总兵都是来路不正,王家在大同势力错综复杂,花银子买了这个总兵。
历史上,朝廷下诏让山东兵马随军出辽,但时任总兵的刘泽清畏惧不敢,反而率部南下驻守,推脱说是肚痛不能去。
听到王朴这么说,吴三桂讪讪笑了笑并没有多说什么,但却也没有出声反驳,实际上,包括洪承畴在内的几名总兵根本没人觉得王朴说的不对。
山东军,这个名头近几年听的不少。
什么赫图阿拉大捷,什么在山东等地所向披靡,屡破闯军云云,不过在这些辽东边镇军阀的眼中,不过是毛毛雨一般的功勋罢了,不少人都觉得,换了他们谁都不是难事。
洪承畴轻轻的嗯了一声,回身看向城内,说道:
“不必再等了,山东军应该不会来,传令三军,打造器械,择日誓师!”
几名总兵立即抱拳,低头喝道:
“谨遵总督大人军令!”
大约就在几日之后,松山城外来了第一批清军,大约有四五万人。
他们远远的停在了数里之外,隐约有号角声和马蹄声传来,像是有兵马在调动,不过清军似乎知道明军势大,并没有急着进攻,反倒是在多尔衮的指挥下抢占乳峰山东侧,扎下营盘。
消息传到松山堡内,洪承畴立即想通清军意图,刚刚入夜,明军从松山堡内兵出数路,挥军抢占乳峰山西侧。
紧跟着,洪承畴分派副将驻守东西石门,环松山城结步兵大营七座,营外掘长壕,树木栅护卫,骑兵则驻于松山东、西、北三面,防御甚严。
八月初二,困守锦州城内的祖大寿听到援军到来,立即率部配合杀出城外,于此同时,洪承畴下令明军猛攻清军正白旗驻守的西石门。
两方战事一触即发,祖大寿困顿许久,兵无战心,很快就被多尔衮设在锦州城外的清军击溃,败退回城。
松山堡外,宣府镇总兵杨国柱身先士卒,率宣镇兵马冲在最前,伤亡惨重,但他本人也身中数箭,当场战死。
刚刚作战明军就有一名边镇总兵战死,清军士气大振,乘势向进攻的明军发起反击,洪承畴审时度势,立即下令,以山西总兵李辅明代领宣镇兵马,而明军新到士气正锐,清军逐渐败退下来。
于此同时,被击退回城的祖大寿再次率部突围,但很快又被城外清军击溃回城。
松山堡外的清军大营内,数名高大将领站在帐内,多尔衮穿着正白旗的铁甲,不断来回踱步。
忽然,一名旗丁匆匆跑回来,跪地说道:
“睿亲王,锦州城外哈达来报,祖大寿再次率明军出城突围,虽然被我军击退,但旗丁伤亡惨重,蒙八旗、朝鲜兵似有变动,不愿出战。”
多尔衮还没来得及说出什么,又一名旗丁跑来,喊道:
“启禀睿亲王,松山城内明军正猛攻西石门,我军人数不足,难以抵挡,请求撤兵!”
闻言,多尔衮锐利的眼光扫过去,厉声道:
“传令杜尔哈,让他死守西石门,要是一个明军打了过来,本王唯他是问!”
“不好了睿亲王,祖大寿一日内竟然接连五次率明军突围!城外蒙三旗已经溃散,朝鲜兵人心惶惶不敢上前,哈达不得已率部后撤三里继续围困!”
多尔衮更加急的像是热锅上的蚂蚁,可笑的是,明军忽然举重兵来援,似乎下了决心要与自己决战,眼下他倒好像成了被围困的人,在松山和锦州之间腹背受敌,到处败退。
一旦祖大寿突破锦州外围,西石门也就立刻变得岌岌可危,自己率领的这部清军极有可能被两支明军合围包了饺子。
在这种危急关头,多尔衮也没了什么顾虑,思虑再三,决定向皇太极求援。
没多久,松山堡外的清军大帐精骑四出,举着急报朝盛京方向飞奔而去。
第三百五十章:督师 巡抚 战守
盛京外城,几名自前线松山城外一路而来的骑兵狂奔入城,进到汗王宫之中,什么都没管,直接就是噗通跪倒在大殿之上。
气喘吁吁的喊道:
“皇上,前线急报,明人洪承畴率马步十三万余在松山集结,锦州祖大寿一日之内五次突围,睿亲王久攻不下,请求援军!”
这旗丁话音刚落,紧跟着从外面又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另外的一个清兵跑进来,跪在先前那旗丁身侧。
“报——,明人势重,睿亲王损伤惨重,请求援军!”
尽管皇太极此时已然称帝,但这大殿却依旧称为汗王宫,为的就是彰显女真先祖努尔哈赤建立的不世功勋,听到这个消息,殿上的诸贝勒王公大臣都是面面相抵。
首座之上的皇太极虽然面露疲惫,脸上略有苍白的神色,但总体来说依然是人高马大,威严毕露,听到连续几个急报,顿时就有些急切。
据他所知,多尔衮处事向来滴水不漏且雷厉风行,狠辣果断,这次用他换掉老成持稳的济尔哈朗,就是想尽快在锦州、松山一线打开局面。
没成想,眼下就连多尔衮都如此急切的连续告罄,若不是事情已经十万火急,他是不会如此不分轻重的连续往盛京发回急报。
在接下啦的商议中,皇太极认为如今已经到了大清危难存亡的关头,所以力排众议,决定亲征前往松山。
但皇太极也知道,现有的八旗兵丁数量依然不够,所以他在临行前连续发下几道诏令。
首先是派旗丁到深山老林之中,去寻找搜抓那些蛮荒未曾开化的野人女真,给他们盔甲刀枪,直接编入八旗军队。
其次,以大清天命皇帝的身份,给朝鲜和蒙古发下诏令,让他们星夜派人前往松山一带与睿亲王多尔衮的军队会和,抵挡明军锋芒。
尽管命令有条不紊的发了下去,但皇太极自从接到来自前线的急报起,便已经茶饭不思,日夜都在担忧松山城外的战事
后来在爱妃海兰珠的安慰与建议下,决定不等蒙古诸部、朝鲜国派出的随行军,先率精骑三千往松山奔行,八旗劲旅紧随其后。
皇太极本来身体就不算好,前些年的那次兴京惨败更是让清军伤及元气,皇太极在城梁上看见悬挂着的东果公主无头尸身,当场就被气的吐血,回到宫内昏厥数日才悠悠转醒。
许多年过去了,这件事依然在他心中挥之不去,在往松山赶路的途中皇太极只希望当年那支偷袭兴京的明军也能来,到时候也就能一雪前耻,尽杀之以告慰满洲勇士在天之灵。
不料,皇太极赶路太过焦急,以至于途中旧疾复发,鼻血如同决了堤的江河水一般汹涌,怎么都抑制不住,最后索性一手拿着大碗去接,另一只手用来驾驭马匹。
于此同时,远在千里之外的山东历城,城外的校场内集结了数万身披红色铁甲的战兵,无数杆钢枪徐徐如林,人人都是目不斜视。
轰隆隆的步子声越来越远,山东军水陆数万兵马,在总兵官王争的一声令下,带着一往无前的气势朝松山堡进发,参与这场决定天下运势的大战。
“山东军!杀虏!”
“杀虏!”
松山堡的城墙上,吴三桂干咳一声,听着西石门那边的喊杀声,抱拳说道:
“总督大人,末将久在辽东与其周旋,深知鞑虏勇悍,不可力敌,一人便可挡我大明将士数人,眼下已经猛攻数日,西石门仍然未见松动,还是暂且退兵,若大军有任何闪失,岂不是遂了贼人的愿?”
闻言,玉田总兵曹变蛟点点头,开口道:
“吴总兵言之有理,依末将看,朝廷大军尚有数万在后未曾来到松山堡,邸报也说前几日山东军在历城出发,何不等到前后合兵之时,数路出击,痛击东虏!”
听到这话,洪承畴呵呵一笑,倒是没什么多余的反应,曹变蛟或许是真心话,但那吴三桂他看得清楚,一番冠冕堂皇的话实际上不过是为了保全自身实力罢了。
洪承畴看了一眼身后一名穿着蟒袍的太监,悠悠说道:
“吴总兵,当年你率几百家丁就敢冲进阵中死斗上万鞑虏,如今拥众数万,镇守一方,怎么却怕成这个样子?”
听到蓟辽总督这么说,吴三桂只是微微一笑,全然当做没听见,既不正面回话也不再说一个字。
这已经是颇为无礼,但他身边的那些总兵与外围不少部将都没什么反应,洪承畴这话好像是问给了空气一般。
辽东与边镇的军户大将们与其余地方不同,多是经年驻守,早就自成一派,稳稳的坐拥一方,虽说名义上洪承畴属于督师,对他们有指挥职权。
但洪承畴已经不止一次的扪心自问,这些骄横跋扈,谁都不放在眼里的将领们他还真是指挥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