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扫明-第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昨晚高一功带来了消息,说是崇祯知道山东总兵王争擅自兵入河南增援开封已经是雷霆震怒,下圣旨把山东军调了回去增援辽东,所以山东军的援兵也就是在这几日离开。
    李自成当时差点没哈哈大笑出来,他自然有那个自信,只要是来增援的山东军骑兵和战兵离开,就算围在城外的田见秀部人数较少,城内明军也绝对不会有那个胆量出城迎战。
    闯王李自成率领大部分人马西走,一鼓作气攻破郑州。
    知州千金被赏赐给一只虎李过,守城明军大部分都是没怎么抵抗就已经投降,加上闻风而来的明军和流民,闯军一下子扩张到了接近十万人马,声势浩大。
    “自破郑州,闯王北攻阳武,不克,转取封丘。”
    攻破郑州后,闯军号称十万之众,各地屯守明军已经达到望风畏惧的地步,李自成率部围攻阳武副将吴惟忠驻守的阳武城,连战三昼夜不克,遂是北转封丘。
    据说当时守封丘的明军不过千人,守将不过是守备,但闯军却足有近十万人,城内饥民听到闯军就在城外,唯恐闯王不入城,争相攻破各道口衙门,将守将生生逼死在家宅之中。
    闯军一路所向披靡,轻取封丘后聚众达二十万,不过李自成依然没有南下再攻开封,却是听取军师宋献策的建议,西奔汝州。
    这个时候增援开封城的山东军接到圣旨,已经调回半个月,城外留下那一少部分闯军胆子逐渐大起来,经过不断的聚拢灾民,竟然也达到五六万之众,进而在留守大将田见秀的率领下再围开封。
    不过田见秀执行牛金星围而不攻的策略,只是不断的派人在开封一带搜刮财富与粮米,到处打击豪绅大户。
    一时间,整个开封府再也没有当初山东军驻守的安平景象,变得风声鹤唳,到处戒严,每天都有数不清的豪绅大户破产身死。
    王争派的援军前脚到开封城解围,打了个漂亮的胜仗,后脚崇祯的旨意就下来了,而且十分的严苛,说是让山东军不得干涉河南内政。
    王争没法子,总不能直接违抗圣旨吧,拖延了几天后还是将到山东增援的邓黑子撤了回来,本来以为这就没事了,不过没多久,崇祯的下一道旨意又来了。
    “山东总兵王争援剿河南有误,与众将不睦,以致襄阳失陷,襄王死难,着革去山东总兵一职,由副总兵黄阳代领,以观后效山东军克期出关增援松山,不得有误”
    历城外的校场上,一身金红色大缎的太监刚刚宣读完圣旨,却见跪在那里的王争没有吭声,校场中站立的上万山东战兵露出满满的杀气,安静的有些可怕。
    “末将不敢,山东总兵一职,除大帅以外无人可任,恳请皇上收回成命!”黄阳单膝跪地,抱拳高声说道,神情肃穆。
    “放肆,皇上的旨意怎能收回!?”
    这太监没说话,他身边陪同而来的锦衣卫千户却是“噌”的作势要抽出绣春刀,高声呵斥。
    “放屁,那杨嗣昌战败与大帅有什么干系!”
    “就是,咱们山东军自打进入河南又何曾被击败,不加升赏也就罢了,如今却要处置大帅,皇上当真是糊涂!”
    “老子从来没拿过朝廷一丁点饷银,如今却又待人不公,谁要是敢动大帅,咱们山东军的老少爷们,拼了命也要为大帅洗清冤屈!”
    不过呵斥之后,这锦衣卫千户却是腾腾后退了几步,台下的气氛不对劲。
    山东兵士钢枪如林,浑身铁甲,不仅没有人露出任何迎接圣旨的意思,虎目中反倒是杀机顿现,第一次出现了乱象,就差直接冲上台将这几个宣读圣旨的北直隶人血溅当场。
    董有银、邓黑子与高亮三人一同单膝跪地,大喝:
    “请皇上收回成命!”
    于此同时,校场内外的数万正兵、战兵、辅兵一同齐声大吼,这声音响彻云霄,就连天空中飞过的雄鹰都是吓了一跳,赶紧拼命逃离上空。
    听到消息的百姓闻风而来,纷纷跪在地上请命,将街道围堵的水泄不通,见到后,传旨太监和锦衣卫都是心下震惊,这种盛况简直是多年罕有。
    本来这就是个苦差事,传旨的太监其实也不想来,皇帝明摆着就是被陈新甲等那些言官玩弄于鼓掌之间,铁了心要惩治山东总兵。
    可他也不想想,如今的山东总兵早就不是刘泽清了,山东也不是原来的山东了,论起朝廷真正应该拉拢的对象,连吃败仗又明着不听朝廷号令的左良玉和王争一比,倒又算不得什么了。
    这些他们小人物都能清楚的道理,身为皇帝的崇祯怎么就看不明白?
    此时此刻,那传旨太监不断的后退,脸上一点倨傲都不剩下,双腿不断的发抖,就差一屁股坐在地上。
    “王总兵,王大帅,咱家——,小的也是苦命人,您也明白,京里但凡是有点头面的,谁会出来干这种寻死的差事。”
    “小的就是个传信的,您大人有大量还是给当个屁放了吧”
    王争一直蹲在地上,从头到尾都没有说出一句话,听这太监说完,他忽的站起身,一摆手。
    上一刻还是喧闹纷纷的校场瞬间变得寂静无声,仿佛一枚银针落地的声音都能听得清清楚楚,只见王争仰头重重叹了口气,自嘲的笑道:
    “我就不明白了,咱到底做错什么了,是不遵朝廷号令,还是为祸一方了,来刘千户你说说看。”
    见到王争看过来,这方才还是言辞呵斥的刘千户再也硬不起来,手中的绣春刀“哐啷”掉到地上,结结巴巴的摆手说道:
    “没,没错,大帅您没做错什么。”
    “你呢?”呵呵一笑,王争将目光看向传旨太监,那太监更是噗通跪在地上,浑身战栗着说不出一句话来。
    “唉——,罢了!”
    王争摆摆手,背过身去,最后看了一眼北直隶京师的方向,眯缝着眼睛说道:
    “京师定有奸臣作祟,否则皇上断然是发不出这么昏聩的旨意,依本帅的意思,你们还是先回去问问清楚,这到底是不是皇上的意思。”
    闻言,刘千户下意识的正想说什么,却被那太监一把拉住,这才反映过来不在吭声,只听那太监尖细的笑了笑,恭维道:
    “大帅说的是,皇上圣明,这次一定不是本意!”
    “咱家,咱家还是回去问清楚的好,不然错怪了忠良,那可就是人神共愤的事情了。”
    

第三百四十四章:戴罪立功,克期出关
    走在回京的路上,这一行锦衣卫加上那个传旨太监都是垂头丧气,根本没有来时候那种神气劲,等到出了山东的境内,太监松了口气,转头询问道:
    “刘千户,后头那些山东地骑兵,还在跟着吗?”
    闻言,一身华丽盔甲的刘千户回身看了看,不服不忿的开口道:
    “自从出了济南府就没见影子,不过邓公公,咱们这可是去传旨,往常没见你有这种样子,那王争不过一个外地总兵,有什么好怕的?”
    嗨了一声,这从大内来的邓公公说道:
    “咱家还当是什么事儿呢,原来是这档子,刘千户你是勋戚子弟,自然不懂得咱们宦海沉浮的规矩,要是没点保命的本事,咱家这颗脑袋早在天启年间就搬家了,哪还能坐在这里和你谈笑。”
    刘立因为是勋戚后裔,从小就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听说当时提督京营的太监曹化淳是皇帝心腹,喜爱银子,好说话,所以其他人都把自家子弟安排到京营吃空饷。
    刘家自然也就是这么做,刘立在京营舒舒服服当了几年兵,除了穿上纸壳制作的华丽盔甲搞搞依仗,糊弄下皇帝以外是屁事都没干,再后来才托关系当了这锦衣卫千户,到现在都是顺顺当当的。
    其实说起来,这次刘立还是头一次出京,来之前刘家也找到过邓巡,说是让他好生照料。
    还真是这银子起了效果,要不是这姓邓的老太监拽着,刘立那种桀骜的性子怕当场就会和王争吼起来,在他眼里,什么总兵副总兵的,不过就是条狗罢了,哪能和他们勋戚子弟相比。
    当然了,若刘立真的那样做,十有八九是回不来了,这时候他听到老太监邓巡的话,神情有些纳闷,又是问道:
    “此言何意?”
    邓巡呵呵一笑,边走边解释起来,听完这些话后刘立这才是陡然惊醒,刚刚还真是捡了条命回来。
    眼下的大明已经不是从前,什么勋戚子弟,什么天子家奴,在外不过是空有尊贵的名头罢了,除了对那些爱好名节,同样没什么实权的文官们有些威慑力,其余有兵有权的武夫谁还会把你当回事。
    要说将骄横跋扈做到骨子里的人,平贼将军左良玉称第二绝对没人敢抢第一,对于皇帝的旨意他虽然都是遵奉下来,但那已经是极限,多的不会再做。
    至于地方上督师、督臣的军令,那也是要看心情才会考虑是否尊行,对于左良玉来说,只要手里还握着左军的兵权,头面上遵从朝廷,其余的不还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朝廷也害怕这个天底下最大的兵头子一怒之下反叛朝廷,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所以无论崇祯如何怒不可泄,摔盆砸碗,最后下来的旨意无非都是四个字为主——戴罪立功。
    左良玉戴罪立功这个段子已经被天下的兵将们广为传颂,就连农民军里都当成个笑谈。
    朝廷不敢动手握实权的军将那是定性,所以只要待在自己的军营和地盘里,要做什么不还是自己说了算。
    现如今的形势真可谓是越来越烂,整个湖南,除了刘国福率本部外系驻守的济南府开封城一带,其余的大大小小城镇已经完全成了闯王李自成的天下。
    闯军的人数每日都在增加,而唯一有能力遏制的山东军,却在几月之前被崇祯下旨给调了回去,山东军一走,闯军在河南再没有任何麻烦,地主豪强纷纷结寨自保,大大小小的流贼到处乱窜,攻寨掠地。
    湖广几地,张献忠在攻破了襄阳诛杀襄王之后,立刻成为天下农民军最有威望的几支,仅次于闯王李自成。
    获得了襄阳城内的大部分军饷物资后,张献忠立即转头东进,声威浩大的攻破光州,尽杀朝廷有司一应官员和城内大户豪绅,将他们血淋淋的头颅悬挂在城上,因此得到赤民百姓的一致赞扬。
    紧跟着,张献忠与别号曹操的罗汝才合兵,实数十几万,号称二十万东攻商城。
    说来也是巧,刚刚升任开封同知的知县盛以恒还没来得及离开,张、刘联军就已经来到城下,并且将四处围的水泄不通。
    无奈之下,盛以恒只好找到当地豪绅头面杨所修,招募义勇与官军共同守城,但当时的天气不景气,开春居然还下着大雪。
    莫说兵器盔甲,官军和义勇们连棉服手套都没有普及,还没等开战大部分就已经被冻得没有知觉,失去了战斗力。
    由此,商城被张献忠、罗汝才联军一击破之,开封同知盛以恒一介文人犹有血性,杀贼兵十数人后气力不支,这才被生擒。
    见对方有意招降,盛以恒竟然直接撞死城头,临死嗔目呵斥,誓不与贼共存。
    左良玉自从开县一败之后被崇祯皇帝勒令训斥,但训来训去,无非又是让他戴罪立功,现在正屯驻于叶县、舞阳一带到处搜找军需。
    贺人龙率部退回延绥闭门不出,保定总督杨文岳为了收缩实力,将驻守在阳武的副将吴惟忠调回,与其他几名将领一同合兵屯守禹州。
    除了这几支比较有力量的官军,其余的也都是各扫门前雪,像是河南巡抚李仙风,他在一个月前转来开封布置防御。
    说起来,巡抚亲自来到开封布防,对官军的士气还是有些提高的。
    当然了,对于高谦、陈永福两人与山东军外系刘国能之间若有若无的关系,他也听到些风声,只不过眼下开封的防备还要靠刘国能这部的山东军来支撑。
    听闻前段时间王争连圣旨都不遵,这可震动了河南、湖广各省。
    虽然王争没有明说,但却暗指皇帝身边有奸臣为祸,让传旨太监回去问问这到底是不是皇帝本人的意思。
    一方面来说,这实在是大逆不道,有违纲常之举,就连左良玉都没有直接拒绝遵行圣旨的举动,起码在明面上还是要装一番样子,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王争眼下的确有这个资本。
    谁都知道,山东军在山东的地位已经同郑家在福建没什么两样,莫说有司官署,就连大小城镇的地方官员都已经完全换了一批人,足足的土皇帝。
    而且李仙风还隐隐约约的听到风声,王争除了在河南的归德、开封两府有势力以外,甚至还插手了南直隶境内,不过具体的他就不知道了,毕竟太过山高水远。
    可这还是能让他倒吸一口凉气,山东军战兵十二营,水军两营,火器营、骑兵营等等,这些编制都是众所周知,但真正的实力究竟在哪,谁都没个谱。
    只说山东六府境,王争到底攥着多少正兵营,保安司下辖又有多少盐丁和护院,这些人要是全都算上,李仙风不敢想。
    况且这还只是王争摆在明面上的实力,这等横空出世的人物,要说他暗地里安安稳稳的没有任何发展,鬼才会相信。
    虽说崇祯气的大怒,连杀了几名太监宫女,但可能是畏惧对方兵强马壮,到现在竟也没什么消息传回来,只是一昧的督促山东军期出关。
    听到这个消息的李仙风也同各地大多数官员的想法一样,崇祯这次逼的太急了,连着给王争下了几道圣旨。
    第一道是严厉斥责,倒没什么,彰显皇帝天威罢了,但紧跟着又是一道斥责,并且让王争从河南撤兵。
    这已经让不少官员紧张,要是左良玉受到这等待遇,怕还真就会在开封待着不动,看你老皇帝能怎么样。
    可王争还算听话,没什么犹豫,直接就是将战兵撤回山东,并且不再过问任何河南之事,表现的很有诚意,但崇祯还是不依不饶,第三次竟然要撤了人家山东总兵的职务。
    谁都知道,那可是在乱世中安身立命的资本。
    王争从登州一步步走上来,经历了这么多才到如今的地步,怎么能轻易之间就放手?
    李仙风看得明白,这连续三道圣旨已经将那位一向听从朝廷号令的山东总兵彻底逼急,说的那句话也是不管不顾起来,颇有威胁的意思。
    有道是皇帝身边奸臣当道,并且不遵圣旨,许多文官听到这消息便后背直冒冷汗,直接联想到三个字——清君侧。
    历朝历代,麾下有兵有将的大将受到朝廷猜忌,打出清君侧的旗号掀起叛乱这种事屡见不鲜,每次都是一场灾难。
    要是山东军真这么做,那可是朝原本就摇摇欲坠的大明上再狠狠踹一脚,山东到京师直线距离并不远,按以往山东军的行军速度,也就是五天之内。
    这已经属于赤裸裸的威胁,能说出这种话,那说明王争已经根本不把什么君臣情义放在心里,对朝廷完全换了一个态度。
    李仙风清楚,这又是一个被逼成走投无路的例子。
    可能是襄阳陷落,襄王受难,再加上杨嗣昌畏罪自杀,官军连溃,五省剿匪彻底成了一滩乱局,这些事情一起拍过来让崇祯失了去应有的判断。
    那些六部有司的京官们最擅长扇风点火,听到山东传回来的消息后,他们这才是急了,在朝议中不断上疏,恳求崇祯皇帝要好生安抚王争。
    崇祯依旧听不下去,甚至当庭仗责了几名六科廊的言官,但几日过去后却挡不住满朝的部院大臣,话口渐渐松了下来,说是让王争仍领山东总兵,率山东军出关与洪承畴会合,戴罪立功。
    

第三百四十五章:李青山起义
    张献忠、罗汝才联军在南阳等地的行动几乎都是以胜利告终,一路所向无阻,攻城略地,趁着连日的大雨请倾盆又攻取了新阳,紧跟着没几天,又传出南阳府城失陷的消息。
    其实说起来,张、罗联军攻打南阳府城完全是照搬打下襄阳城的法子,他们其实也就是试一试,根本没想到这官军竟然如此的不长脑子,襄阳陷落,襄王都被自己杀了,居然连个防备都没有。
    要说天底下现如今威势最大的,除了闯王李自成在河南号称三十万的闯军,就属这南阳境内合兵一处的张、罗联军,加在一起有十多万人,也是号称二十万。
    李自成的人数最多,可却是马步混杂,加上被山东军击败了几次老营和马队损失很大,现在真正精锐的比例在军中并没占多少,说白了还是靠着那些饥民撑场面。
    相比之下,张、罗联军虽然人数少了许多,但却显得精锐,张献忠素以马队闻名天下,手底下兵马的组成实际上是马八步二的比例。
    这种建制让张献忠来去如风,所以才能在杨嗣昌的五省官军眼皮子底下一而再再而三的逃走,官军素来都是追之不及,就算追上了,也多半要被打个伏击而溃散。
    不过也有个弊端,那就是张部攻城拔寨的能力素来不如闯军,这种情况与罗汝才合兵后得到改观,在这边渐渐打开了局面。
    别号曹操的罗汝才,麾下部众虽然少,但其人诡计多端,就连李自成都是颇为忌惮,严格说起来,他比李自成和张献忠的资格更老。
    话说回来,此时再往前可就不是那么好打了,已经有了大部官军屯驻。
    正阻挡在张献忠、罗汝才联军面前的是左良玉的左军,虽然经常将对方击败,但是左军并未损伤多少,聚拢败卒能力很强,据说也有十几万人之多。
    眼下左军屯驻在叶县、舞阳、保定一带,与保定总督杨文岳的兵马也就隔了几天的路程,这么多官军驻扎在这里,一方面是能堂而皇之的躲避李自成的锋芒,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张、罗联军与正在河南的闯部合兵。
    官军虽然是这么想,但张献忠、罗汝才的心思就不一样了,一个不想去,一个想去,李自成有鲸吞天下之志,可张献忠的野心也不小,是响当当的八大王。
    要是同兵多势大的闯部合兵一处,那还不是要屈居人下,这不是张献忠想要的,所以由于张献忠、罗汝才二人的分歧,联军并没有北上同闯部合兵,反倒是掉头返回信阳继续壮大。
    说来也是有趣,闯王李自成虽然在河南闹了个大浪滔天,麾下部众号称三十万之众,连战连捷,可进攻邓州的时候居然吃了个闭门羹。
    保定总督杨文岳率领阳武副将吴惟忠总计数万官军屯驻在邓州城内,坚城利炮,再加上城内粮饷给养充足,官军信心十足。
    闯军用人堆的法子不见效,连攻了一天一夜依然不见攻下来的势头,后来高一功被吴惟忠用箭射伤,李自成这才下令转向。
    虽说城内打了个小小的胜仗,但杨文岳依然不敢出城,依然龟缩在城内严防死守。
    话说回来,山东军离开后,闯王李自成在河南再无节制,虽然也有一些小败,但对大局却并没有影响,总体上依然是愈发势大。
    左良玉、贺人龙、保定总督杨文岳、巡抚李仙风甚至是山东军的外系大将刘国能,这些督抚大员没有任何一个敢出城迎战。
    同其它地方的军将一样,只是一味的坚守城池,更有甚者,闯军正在声势浩大的围攻数里之外的城镇,听到后既没有救援也没有上报,反而是直接屁滚尿流的逃离溃散,由此足见中原大势所趋。
    崇祯十四年六月,山东告急。
    这次告急并不是流贼或是鞑虏打来,却是年初就已经有的灾害变得更加无法控制,山东军现在已经处于日日赔本的阶段,赈灾所用的银两和粮食每天十几批的运出历城。
    由于粮食紧缺,山东军甚至将兵士原本每日三餐的供给缩减到了中晚两餐,为了节省兵士的体能,重新规定操训方法和时间。
    王争根本没料到这个时候的灾害能有这么严重,遮天蔽日的飞蝗,绿油油的庄稼顷刻成了枯黄一片,百姓跪地相拥的哭泣,简直就是触目惊心!
    原本在历城以南的大旱现如今已经席卷到了整个济南府,就连附近的东昌府、翁州府、青州府都成了重灾区。
    保安司、军议司各地分署与正兵营官的文书纸片一般飞到历城,历城内的元帅府与军议司总署为了减少损失,已经是几日几夜的连轴转,人人疲惫不堪。
    据说各地的蝗虫好像是无边无际,一飞起来就是遮天蔽日,好像一大片乌云,自南而北,聚耕农庄成了它们最好的席卷目标,所过之地,寸草不生,饥民遍野。
    其实受到大灾的还不只是山东一地,河南、湖广、浙江,甚至是南直隶都有波及。
    山东还算相对平稳,自从灾害发生,山东军就在不断的赈灾救民,现在几乎每个城外都增设了粥棚和临时救济点。
    除了赈灾,稳定秩序的法令也在立刻实行。
    一些轮换的正兵都已经上街巡查,保安司的盐丁和护庄队全力出动,但凡是发现任何蛊惑人心或者趁火打劫的人,直接拿人下狱,有甚者更是血溅当场。
    山东军一开始就表达了一个信息,那就是对待任何企图为祸地方的行为,绝不会有丝毫的手软。
    山东六府还算是比较幸运,只有济南府最为严重,其余三个府都是片面受灾,加上王争狠辣果断的处置方式,地方上尽管灾民多了数倍,但无非是消耗些钱粮,依然比较稳定。
    不过可以料想,这次席卷中原的蝗灾,相当于给烈火熊熊的农民军起义添砖加瓦,更多的灾民会揭竿而起,局势将更加不可抑制。
    朝廷中也有不少正直的文人注意到这种情况,山东给事中左懋等人督催漕运赈济,驰疏言:
    “臣自静海抵临清,见飞蝗遮天蔽日,饥民哭悖遍野。”
    正当朝廷准备组织漕运赈灾的时候,忽然听闻噩耗,渔人李青山率领民众在山东寿春县聚众而反,声势很大。
    这部农民军围攻寿春县城,被驻守的山东正兵统领率部击败,遂退走阻断漕运,拦截银粮商旅,明廷大震,急令山东总兵剿灭乱贼,恢复漕运。
    

第三百四十六章:馒头 灾民 义军
    自从王争继任山东总兵以来,六府境一直都是风平浪静,虽然小事时不时也有发生,但大体上仍然是四下靖平。
    六月份,寿春县渔人李青山率众起义,声势浩大的围攻县城,本来在历史上这个县城应当只有几百明军屯守,但现如今却是有一整营的山东军正兵。
    李青山虽然聚拢了几千名灾民,但是驻守在寿春的山东军将领杨瀚再三警告无果后,一方面紧急求援,另一方面据城而守。
    尽管对方大多都是认识,但将士们下手没讲任何情分,斩杀义军近千以保城池仍巍然不动,不得已,李青山率部转向北,进而截断山东漕运。
    漕运有失,无论对朝廷还是山东军方面都是巨大的损失,一天都耽搁不得,所以立即引起了山东军元帅府的高度重视。
    接到朝廷命令后,山东总兵王争下令,山东军驻青州府正兵主将陆井荣,总责对李青山部的围剿,克期一月。
    大约在李青山发动起义后的第三日,从历城而来的总兵军令传到青州府,陆井荣感觉事态紧急,连夜召集山东军在青州府的各个正兵营官。
    在府城商议之后,最终定下了三面围剿,逼敌入海的策略。
    首先,主将陆井荣率三个正兵营自府城开拔,向北而攻,乐安守将高升率临近几个县镇的正兵,总计约两个营的兵力往东逼近。
    与此同时,莱州府正兵主将刘雄屯兵高密、潍县、鱼儿镇一带,对青州府到莱州府的各个官道小路设卡严查,谨防死守。
    山东的青州、莱州两府忽然戒严,一片风云变动的景象,大街上到处都是哐啷啷的甲胄响动声音,不断有顶盔披甲、手持刀枪的正兵战士经过。
    当然,在进行对义军的围剿之前,陆井荣先找人了解事情的起因。
    说是李青山在本地名声很好,为人豪爽且乐于助人,这次是因为收留了一个灾民,而那个灾民欠了寿春当地姓戚的一家大户不少银两。
    李青山还不上,说是用农庄的月钱按月交还,但却被戚姓的大户嗤笑欺压,戚家不听,三日后直接派人收缴欠款。
    但是李青山根本就还不上这笔巨款,两方起了争执,李青山失手将对方的账房打死,并且吓走了其余几个家仆,事后担心被报复,这才是铤而走险。
    相比现在,历史上的李青山才是真正被逼迫到了走投无路,眼下的山东很少有因为吃饭活不下去的人,即便到了这种大旱蝗灾之年,山东总兵依然尽全力赈灾。
    此刻,一块野外的巨石上,李青山头发乱蓬蓬的坐在上面,穿的也是破破烂烂,脚下立着一根狼牙棒,手中拿着白面馒头,眼中全然都是后悔。
    这白面馒头不是他舍不得吃,而是他实在没那个脸去吃,说起来,这还是几天前几名当地保安司下辖的盐丁来分发给他的。
    当时李青山家中只有自己,但对方看自己个头大,力气足,平日在农庄干活勤快,直接给了三个热腾腾的大馒头,十分好说话,根本不像一般朝廷的官差那样仗势欺人。
    起义之前李青山省吃俭用,还剩下这最后一个,但事到如今,这已经有些发黄的馒头被他紧紧攥在手里,却是怎么也吃不下去一口。
    忽然,李青山手里的馒头掉在地上,扑腾着跪在地上,看向历城的方向,有些愤恨的说道:
    “大帅,俺李青山对不起你俺,俺真的是被逼无奈啊,那戚家欺人太甚!”
    “不好了青山,凳子打听到山东军正在调集大军,说是就连元帅府都被惊动了,总兵亲自下令,要在一个月之内剿灭咱们!”
    李青山吓了一跳,挣扎着从地上站起来,细细的问了几句,更加感觉到一股绝望油然而生,山东军的战斗力世所共睹,要在一月之内剿灭自己,那绝对不是空口说瞎话。
    据说,负责这次围剿的是山东军在青州府的主将陆井荣,这个人李青山听说过,是跟着王争一步步从登州府起来的,前一阵子带兵去海州,没多久便平定了倭患和匪患。
    “这是造的什么孽呀!本来咱们好生生的在农庄里过日子,怎么就摊上这档子事!”
    一个满头花白的老人哭着喊着,似乎十分想念前几年衣食无忧的生活,见到他的模样,其他人也都是沉默下来。
    “哎虎子,听说大帅曾经替民请命,处置了不少欺压百姓的恶霸,不知道能不能试试招安!”忽然,李青山回头说道,眼中亮起一抹希冀。
    闻言,那叫虎子的摇摇头:
    “怎么招安,咱们断了漕运,各地的灾民因此都没了赈济,这事甚至惊动了北直隶,皇帝不仅将大帅骂了一顿,更亲自下令让山东军立刻保证漕运的安全!”
    听到这话,周围的头目们都是大吃一惊,原本只是想着用漕运来威胁那些欺凌穷苦百姓的地方豪强,没想到却闹了这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