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扫明-第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中原官军疲于奔命的时候,清军送来神助攻,赫图阿拉一役过去一年有余,阿济格统军数万忽然围攻宁远,守将金国凤为五军都督府都督同知,率家丁力战身亡。
这一年的最开始就不是个好兆头,华夏大地烽火连绵,无论辽东抵御东虏还是在中原剿匪,明军几乎都败多胜少。
临近年关,山东军祭旗成军后,六府军民欢呼雀跃之余都在高高兴兴的置办年货准备春节,除了繁华的江南以外,北方也就属山东最为平静。
不过山东军也是有紧有弛,王争以及各地的镇守军将都不敢放松,眼下流寇闹的这么厉害,说不定哪天就忽然来到山东,邱县发生过的事情不能再重演。
除了在各地开展风风火火的扩招和遣将以外,军议司按着王争的意思,立即着手在历城以及各府城修建分署,原有的吏员大批依照绩效原地晋升,不少人绩效显著的吏员被派往各地军议司分署任职。
巡检司更名为保安司,集查盐政、护佑地方为一体,这项政令一出,高兴的要属各地的盐丁与农庄护院。
原本基数庞大的盐丁与护院已经编制混乱,比如某地农庄经常出现没有护院看庄,却是盐丁头目领着盐丁看守。
现在他们统一规划到保安司下辖,由保安司的人重新入册普查。
盐丁一分为二,红衣盐丁除了安靖地方之外,同样要设卡缉查那些不是与山东军合作的盐商,蓝衣盐丁则多在一个地方安置不动,各地正在修建和已经建好的盐场、盐田、矿产等都由他们保卫。
不过总的来说,无论红衣还是蓝衣,盐丁们的各种行动和分配都由保安司缉盐分署总理。
各个农庄招募定居本地的农民为护院,由推举出来的庄头负责庄内一切事宜,有了新的编制和措施出台后,一切开始井井有条。
正月初三,山东总兵王争张榜各地,目的是招揽贤才以充实军议司各处,具体事宜由军议司参谋处主事顾君恩和左军议李岩主理。
山东军战兵实额一万两千余人,除了这十二个战兵营以外,另外有山东水军二营,骑兵一营,火器一营也属于战兵序列,但却并没有上报到兵部。
水军正副统领依然是江大与刘四,他们两人分带一个水营停靠在莱州湾与沙门岛,骑兵营马兵三千由全卓统领,平日在历城城外的马场操练。
火器营成份比较复杂,除了三千名鸟铳手以外,还有上百门小型铜铁炮,虎墩炮以及二十余门新造好的佛朗机炮,平日在统领任胡、任汉两兄弟的带领下于历城城外的靶场练习。
这次成军后传出不少好消息,最令普通民众兴奋的一点就是他们的孩子将可以免费送到地方私塾读书识字,这可是从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王争下令将在各府城先行建设私塾,招募一些落魄的文人秀才为讲师负责教孩子们读书识字,慢慢的扩展到整个山东。
军议司参学处两署分别负责讲师的筛选和分派,核定无误后由参学处主事上报到右军议管清天手中,再由管清天拿给王争裁定。
这私塾可不是学什么四书五经,而是王争想要为山东军培养一批文武兼备的将官,总是大字不识几个的老粗可不行。
军议司经过严格的核定,选派到各地私塾的讲师只教小孩子读书识字,地方私塾中学绩优秀的则可以晋升到更高一级的学堂。
学堂一般设在各府的府城或州城,从私塾进入学堂后,他们才会略微的接触当今时政与世事,对各种知识也稍有涉猎。
经过两层的选拔,六府城学堂的佼佼者都会被推荐前往山东军中枢所在的历城,这里有荟萃了整个山东能人志士的历城军校。
在历城军校中,那些从各地来的青年将受到更加全面的锻炼与培养,除了对当今时政与境况有了更深的了解以外,山东军会定期选派临阵经验丰富的基层军官前往军校。
被选派到历城军校讲授的军官都是有笔笔战功,临阵经验丰富的老兵,他们将不吝惜的传授战场经验,以帮助这些年轻人少走弯路。
历城军校的首任校长是山东总兵王争,山东军的高级军将和军议司的高级文吏都会不定时前来传授知识,各地的有才之士被高金聘请到这里,对这些武才俱备的山东子弟倾囊相授。
按着王争的意思,历城军校分为五期,考较方式与内容一期比一期严,但却从来都不是死板的书面形式,历城军校五期的结业考较涵盖了各个方面。
有沙盘战阵的演戏,以及钢刀、虎枪、斧枪、鸟铳的精熟程度等
前三期毕业的人只要不是太过无能,基本都可以被委派到各地的正兵营中担任副什长或什长这种基层军官。
如果一个人是从最严酷的历城军校五期毕业,一般来说,这个人就已经拥有比较不错的战场格斗与临阵策略指挥,同时又精通山东军常用的各式兵械使用方法。
对于历城军校五期毕业的高等人才,王争会依据考官、各个讲师的评价以及自己的看法,把他们直接派到战兵各营。
这里将是他们真正的开始。
第二百九十二章:突发洪灾
“大帅,大帅,不好了!”
一名战兵匆匆跑进山东军元帅府,由于都认识,守门的战兵也就没有拦着,这战兵来到大堂外行了个军礼低头喊道。
也不知道是谁私下里乱说,山东军上下很快统一的对王争换成大帅这个称谓,王争其实并不在意这些称呼,起初象征性的说了几句,后来见人人都这么说也懒得再提。
听到这焦急的喊声,王争放下手中毛笔,皱着眉头回问道:
“有什么消息?”
“禀大帅,济南、青州等府的青城、乐安等地昼夜倾盆大雨,水已成灾!”战兵递上一份文书,然后恭恭敬敬的退下。
王争打开文书细细看起来,原来是起了洪灾。
昼夜的倾盆大雨使清河、孝妇水枝脉汹涌决堤,沿河屋宇倾倒,淹没了四个农庄,这四个农庄内居住的百姓都被当地正兵营官迁到城外,开设粥场后搭建简易的窝棚供其居住。
这场洪水导致刚刚安置下来的百姓再次成为难民,数量起码也要在一千多人,而且复耕了没多久的田地毁于一旦,山东军的损失无法估量。
王争想了想,放下文书喊道:
“备马,本帅要去抚台衙门和刘监军府宅一趟!”
这等天灾山东军自然不能完全自己扛下来,再少的肉那也是肉,所以王争先后去找颜继祖和刘允中,说明实情后,三人商议决定上报到朝廷。
折子已经递送兵部,但朝廷的效率王争心知肚明,等着赈灾的银两物资发到山东说不定要等多久,为了不让洪水造成恶劣影响,肯定还是要自掏腰包来赈灾。
赈灾的一应事宜王争都交给军议司右军议管清天统筹,地方上招募民壮与抽调部分红衣盐丁维修清河、孝妇水的堤坝。
将水势止住后才是安排人将被洪水淹没的农庄重新建好,泛滥成灾的田地就只能等到湿度下去再重新犁。
等到洪灾初步得到解决的时候已经在二月份,据军议司参财处报上来的统计结果,山东军在这场不大不小的洪灾上前前后后又投入了三千多两银子。
王争松了口气,心道这种天灾还是少来一些最好,拿起几天未曾动过的邸报看起来。
二月初七日,杨嗣昌令平贼将军左良玉专剿张献忠,左良玉率左营与张献忠在枸平关遭遇,结果张献忠被击败。
左良玉率部从汉阳西乡入蜀追击,杨嗣昌深恐中伏,数令左良玉派偏将追剿,左良玉掷军令于地,不从杨嗣昌调遣,亲率兵马直追张献忠至九滚坪。
张献忠见到玛瑙山险峻,率部登上山岭。
左营兵赶到山下的时候张献忠已经攻占山巅拒守,左良玉于是分兵三路,号令闻鼓而上,左营与流寇鏖战昼夜,横尸遍野。
此役张献忠大败,步卒四散,左良玉擒斩扫地王曹威,白马邓天王等义军首领共计十六人,除此之外,张献忠仓皇逃窜进兴山、归山中,就连妻妾都被左营兵生擒,至于有了何种下场,自是不必再提。
不久张献忠率残部转进兴安、房县境内,杨嗣昌令左营攻山,左良玉以畏惧山势太险为由,再次违令不遵,致使张献忠顺利潜伏进密林中没了踪影。
左营驻兵于山下,日夜轮防以备张献忠出山,但事实上张献忠贿赂山民米面银两而使其尽数成为流寇耳目,由山民口中得知左营动向。
左良玉仍然信心满满的守在山下,张献忠却早在山民的带领下由后山小道脱逃,沿途收拢流寇各部,转进楚地。
另外关外清国的形势自从赫图阿拉一役后已经逐渐稳定下来,所有不服从皇太极的势力都已不复存在,诸贝勒王公大臣之中,和硕睿亲王多尔衮渐渐为皇太极信任和重用。
从前与满清周旋缠斗的蒙古各个部落,在林丹汗败亡青海后就已经是一盘散沙,现在都被打回原始形态,连势力都谈不上,一部分依附于满清被编入蒙古八旗,另外一部分则是被清军打的溃败不堪,放弃牧马之地远走漠北。
朝鲜彻底背弃大明,上表纳贡成为清国的属国,皇太极将孔有德、耿仲明等人带来的明军与后来不断投降的明军编为汉八旗,将朝鲜人编为朝鲜随行军,聊胜于无。
去年的河图阿拉一事后,皇太极着实被王争气的不轻,差一点就直接去见努尔哈赤和东果公主,但可能是天命未到,据说皇太极就剩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却渐渐转好,委实让人吃惊。
满清这匹被王争一举重创的中山狼,在舔舐伤口的时候也在暗暗关注中原流寇的情况,张献忠、罗汝才等人复起后,皇太极便立即派阿济格为多罗扬武大将军,率军进攻宁远与之配合。
现在的满清,一方面将去年在关内掳掠来的人口牲畜用来耕种关外田地,补充因为连年战争和河图阿拉的损失。
另一方面,多尔衮派出满洲八旗兵走进深山老林,搜找抓捕里面没有开化的女真部落和索伦人,无论愿意与否,这些壮硕的原始人都将被强制编入满洲八旗,用来增强自身的实力。
皇太极最关注的汉人部队便是孔有德负责的吴真超哈火器部队,这支由孔有德带来的汉人兵马有先进的火炮和火器,那种巨炮可是满洲铁骑攻城略地的制胜法宝。
不过尽管如此,清军中的火铳部队仍然少得可怜,皇太极只能勒令朝鲜国王,连连征调朝鲜的低劣火铳兵充入清军。
满清那边动作越来越大,明廷自然知晓,所以在正月的时候,崇祯皇帝调五省总督洪承畴为蓟辽总督,负责面向清军。
尽管孙传庭率领的秦军在对抗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等流寇中获得辉煌战果,可谓是各省官军最强,但崇祯皇帝觉得北直隶不安稳,下旨调孙传庭为保定总督。
主事围剿农民军的督臣杨嗣昌极力反对,但是在蓟辽总督洪承畴的建议下,秦军还是从陕西前线被调离,转进负责北直隶等地的防御。
至于洪承畴为什么向崇祯皇帝建议,有人说洪承畴私下与督臣杨嗣昌不合,所以才在朝堂上对着干,也有人说洪承畴是收了什么人的好处,众说纷纭
孙传庭之后的陕西三边总督是兵部侍郎郑恭俭,郑恭俭到任的时候,陕西三边的流寇由于没了秦军的压制,如同蝗虫一般蜂拥再起,已经是横行无阻。
郑恭俭和孙传庭不同,他没有亲自统率的兵马,在三军也没有绝对的威权,各部总兵皆是阳奉阴违,对总督军令不闻不问,自扫门前雪而已。
新任的陕西三边总督郑恭俭由于没有听调的兵马,在各处的守备与调遣上兵力顿显不足,捉襟见肘,致使陕西三边的贼寇迅速做大。
第二百九十三章:兄弟义,同僚情
尽管奢安的土司叛乱被秦良玉率白杆兵平定,但大明的西南一带仍旧谈不上平静,地方上的各族土司酋长只不过暂避锋芒,暂时退回自己的本土静待时机。
云贵川几省因为战乱而人口大减,水西安氏尽管遭受打击,但依然是当之无愧的西南最大土司势力,在水西安氏的暗地鼓动下,西南各处土司大乱没有小乱不断,根本看不出稳定的迹象。
江南、秦淮、八闽一带是天下人有口皆碑的富庶之地,这里占着地利,北直隶有崇祯皇帝扛着,中原声势浩大的民乱和辽东建奴一时半会都闹不到这边,手工业和商业贸易等,却在这烽火连绵的年代迅速兴起。
这种畸形的繁荣其实对明朝总体形势没有任何改观和帮助,因为但凡稍稍大一些的豪族或商户,都有逃避税款的法子,北直隶都有耳目。
无论朝廷怎么征收,他们都是一毛不拔,最后只能摊派到全国各地多灾多难的老百姓身上,该收的没人敢动,不该收的却被逼得家破人亡,结果就是税款没收上来多少,反倒搞的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明朝藏富于官的情况,尽管崇祯皇帝心知肚明,但却无可奈何。
话说回来,现在普天之下,可以真正称得上稳定的地方也就只有两处。
一个是沿海的福建,郑氏船队动辄上千,在福建势力极大,郑家兵丁也到处都是,一般的贼寇和官府根本就不敢造次,仿若国中之国一般。
剩下的那一处就是山东总兵王争王大帅统辖的齐鲁之地,山东军成军之后,从上到下都经历了一次全方位的整改,上上下下恍然一新,地方迅速稳定下来,实力也由此而提升了一大截。
据说这王大帅与郑家二把手郑鸿逵老爷还有些私交,无形之中让不少人对山东军的威权更加忌惮起来。
时间来到崇祯十三年的正月二十,距离春节还有不到三天的时间。
各地都已经融入了浓浓的过节氛围,不少人挨家挨户的拜访串门,杀猪宰羊来庆贺,小孩子们更是在大街上四处乱窜的玩闹。
这天一大早,右军议李岩却不请自来,脸上尽是浓重之色,将酝酿多日的一件事和盘托出。
李岩今日所说的正是成军前夕与管清天说过的那件事,日照刘府旧宅的地下发现一处银矿,含量丰富且质地上乘。
果然,起先王争还是很高兴的表情,听到这银矿的位置所在后脸顿时便拉了下来,不过他静静的坐在首位上一声没吭,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大帅”
李岩看了半晌,有些担心的问出话,但刚说出两个字就见到王争突然抬起头,沉着脸说道:
“李军议,此事决计不要有第四个人知道,就交给你去办,至于刘泽清的老宅,给本帅彻彻底底的推平,一丝一毫的证据都不要留下!”
李岩这等人物何等聪明,在玩弄文字上自是绝顶高手,立刻便明白王争此言的深意所在,说道:
“大帅放心,在下这便亲自动身去日照走一趟,管教有关刘家一切的消息都如同过眼云烟,再也难以捉摸。”
王争满意的点点头,忽然想起什么,又问:
“谍报部的人员招募得如何了?”
军议司明面上有“七处一十四分署”,然而世人不知道的是,军议司下辖还有一个极其神秘的部门——谍报部。
谍报部的渊源则要从去年说起,王争手下素来就有专门探查情报的探子,不过人数不多,成军之前也只发展了几百人。
这些人多是从各地精挑细选而来的死士,不仅对王争绝对忠心,而且尽是无亲无故,办起事来心狠手辣,毫不留情,没有丝毫的顾忌。
刘泽清全家尽数被杀便与此有关,谍报部有两个分署,分主情报与暗杀、用间。
处理情报上,各地的探子统一都由李岩来负责规划掌理,至于那些负责暗杀和用间的死士则只听王争一个人的命令。
军议司这个谍报部的事情,就算在山东军内部,除了王争以外知道的人都是屈指可数,山东军行走在正面,保境安民,但总有些肮脏的事情需要人在暗地悄无声息的解决。
李岩回身看了一眼,见四下无人,这才是上前附耳说道:
“大帅,在下手中的探子已经安插进济南、翁州、登莱四府,相信春节前后会遍布山东六府的每个府城大城,继而是乡镇小堡。”
王争脸上露出笑容,李岩见到后却有些疑惑,尽管王争没有露出任何对自己重提旧事不满的情绪,但不知为何,他总感觉这位上官愈发的捉摸不透。
走出正堂后,李岩望着当空的烈日,喃喃道:
“大帅越来越像一个能成大事的人了,也好,也好啊!”
李岩没有丝毫的停顿,从帅府出来后便直奔马场,马场的大使见到是李军议,当即顺顺当当的给牵出一匹快马。
听到是要去日照这么远的地方,马场大使说道:
“此去日照路途遥远,每个三五日怕是到不了,李军议可要与妻小同去,下官当立即备马。”
闻言,李岩话语有些严厉,说道:
“胡闹!大帅交代的事情怎么能带着一家妻儿老小同去,为免节外生枝,孑然一身便足够了!”
听李岩毫不犹豫的回答,马场大使拱手奉承道:
“李军议所言甚是,下官糊涂了,不过此去日照,归来之日遥遥无期,春节又仅剩三日,李军议还是与家人道声别再走不迟。”
这话说的其实也对,从济南府历城到日照近百里,即便是快马奔驰也要三五日光景,等到功成归来春节早就过去了,是该与家人道声别。
李岩牵着马与大使同行几步,忽然下定什么决心,叹气道:
“罢了,不见这一面也能少些牵挂!”说到这里,李岩回身看向大使,嘱咐道:
“纵是临近年关,大使身兼重责,也万万要替大帅照料好马场,这可关到乎整个骑兵营。”
马场大使在心中赞叹一句,心道李岩不愧是王大帅麾下的第一文士,这般的高风亮节不知比那些自命不凡的东林才子强到了哪里。
只见他恭恭敬敬的弯身,拱手说道:
“李军议保重,下官定会恪尽职守。”
李岩点点头,牵着马从大街来到门前,正要翻身上马疾驰,忽然从身后听到一声喊叫,回头一看去却是右军议管清天和参谋处主事顾君恩快步赶来。
顾君恩人未到话却先到,“李军议此去任重道远,顾某特来相送!”
管清天握住李岩的手,恳切道:
“大帅交代的事情耽搁不得,快快上马吧!”
第二百九十四章:家不平何以平天下
崇祯十三年的一月二十三日,春节又到了,家家户户将对联和门神贴在房屋外,以求来年风调雨顺,少灾少祸。
有些地方时隔多年终于又能安稳的过上春节,这都要靠山东军的镇守,很多百姓在心中真切的祈求,想让这种日子能长久一些。
大帅府内也是喜喜庆庆,周围一圈都挂上了大红灯笼,原本在外值守的战兵一个都不见,他们都被王争放了三天的小长假,现在都已经回到家中过年。
正堂外的大片空地上摆着将近二十桌的酒菜,不久之前,王争下令宰了几头肥猪,帅府自备伙食搞一次年夜饭。
家仆和丫鬟们都是高高兴兴的聚成一个个小堆,自家的团圆饭要吃,但大帅夜宴如此好的机会也不能放弃,吃饭再回家不迟。
其实说是帅府的宴会,不少山东军中的高级将吏也来凑热闹,比如董有银这厮,带着婆娘小红来这里蹭吃蹭喝,说是这边人多热闹。
黄阳、高亮等几人方才在帅府帮着杀猪搬酒,现在也才离开不久。
此刻邓黑子与剩下的军将和文吏们都围在一起吃吃喝喝,与家仆丫鬟们分开排座,这些人多半是还没有成家的,在哪都是自己一个人,还不如在帅府热热闹闹的吃饭。
“近几个月以来府内各事井井有条,全赖诸位尽心竭力,今日我王争在这里谢过大家,福叔,给大家每人发两钱银子的红包!”
一张小红纸袋子里装着二钱银子,大家尽管有些疑惑,但却没人想太多,都是喜形于色的举起红包大声道谢。
“谢过大帅!”
“好了,吃好喝好也别忘了自家的婆娘孩子,带一些酒菜回家也是可以的,不用偷着拿,过年嘛~”
众人听到管家王福的话后也是纷乱的应声,见他们开始吆喝喊叫,王争笑着点点头,吩咐王福几句话后也便转进了内宅。
内宅仍旧是飘香四溢,玉儿和王刘氏正坐在一起有说有笑的闲聊,王争之所以将仆人们都留下来吃顿饭,原因之一也是为了自己的老娘。
王刘氏年纪大了,总是觉得冷清,这次好不容易到了春节,王争想着让大家伙都在外头吃顿饭也能增添一些节日氛围。
果不其然,听着外头哄闹的喊声和“噼里啪啦”的炮竹烟花声,王刘氏果真是平素少有的高兴,王争进来后先是行了个礼,紧跟着笑问道:
“娘,您和玉儿在聊什么呢?”
王刘氏赶紧拉住王争的手让他坐到两人身旁,问道:
“争儿,孩子的姓名表字你可有想过?”
原来是在说这个,自己孩子的事情王争怎么会不上心,“娘您就放心吧,前些时日孩儿和玉儿就想好了。”
玉儿乖巧的点了点头,脸上露出娇羞又慈爱的神色,甜甜的说道:
“娘,若是个男孩就依争哥的,叫王毅,表字汉兴,若”说到这里,玉儿脸上忽然有些犹豫,王争当然知道她心里在想什么,遂是温柔的说道:
“若是女儿就依你的叫敏敏,男孩女孩没关系,女孩可比小子省心。”
玉儿依偎在王争的怀里,看着窗外硕然绽放的朵朵烟花,心中尽是甜蜜,如果时间能永远停留在这一刻就好了。
第二天,李府内的大堂上,两个妇人吵开了锅。
原来是李岩的两个妻妾汤氏和许氏,李岩为了能尽快处理刘宅的善后事宜,从帅府出去后直接飞马前往青州府日照,就连家都没回。
历史上李岩的两位妻子是汤氏和红娘子,她们两个合不合没人知道,起码没有闹出丑闻,但汤氏和这位新来的许氏是真的不合,在府外就能听到一大早传出来的阵阵吼声,与周围环境有些格格不入。
一大早来了不少军议司的客人,都被这二位打骂出门,现在刘府外可是相当的冷清。
不多时,一个家仆一路小跑过来,看了一眼堂内正上演的乱战,顿时小心的后退几步,提醒道:
“夫人,两位夫人,有客到了。”
许氏连头都没回,叉着腰唾沫横飞的吼道:
“李平,我不是说过了吗,不见客,谁都不见!”
李平面有难色,这时候汤氏也是朝这边喊道:“叫他滚,没见老娘正忙着吗!”
王争心中有些奇怪,遂拉住李平示意他没事,紧跟着缓步进入李府正堂环视一圈,正在不断的点头。
这时许氏忽然回过头,捡起地上的鞋子看都不看就撇过来,王争感受到袭来的劲风,下意识的伸出手握住这飞来横祸。
“老娘说的话没听见吗,怎么还不滚”
许氏和汤氏一齐回头,见到来人居然是王争,当时被吓得三魂都去了六魄,大气都不敢出,什么声音也发不出来,方才的两只大虫好似瞬间变成了病猫。
王争稳稳抓住那鞋子,皱着眉头轻轻放到地上,在两女又惊又恐的眼神中向前几步,眯缝着眼睛笑道:
“两位夫人好大的火气啊,能否和王某说一说,到底是什么事惹二位夫人在春节如此的不高兴?”
话是问出去了,但许氏和汤氏依旧没人敢吱声,只是不断挤眉弄眼的看着后头侍立的李平,心道看大帅走了老娘怎么收拾你。
李平一脸的无辜,也是有苦说不出,这时王争自顾自的边走边道:
“哦,李军议是被本帅派出去处理事务,若是因为这件事,本帅虽是男儿,却也知道团圆之夜独守空房难以忍受,这里向二位夫人陪个不是。”
汤氏和许氏都不敢说什么,尤其是许氏,简直想抽自己一巴掌,方才她差点将鞋扔到王争的脸上,王争那是什么人,整个山东又有谁敢捋他的虎须?
见两女又不说话,王争方才还是笑吟吟的神情淡了下去,自顾自的说道:
“本帅原想着来替李军议探望妻小,春节是喜庆团圆的日子,今日之事便都揭过了,李先生的家事本帅不该过问,所以只送你们一句话。”
汤氏和许氏将身子压的更低,只是做出洗耳恭听的模样,心中害怕到了极点。
“你二人自今日起需勤习三从四德,牢记为妇淑德,家不平何以平天下!丈夫之事岂能为家所累,好自珍重吧!”
说完,王争负手走出了李府,这时候汤氏和许氏对视一眼,齐齐的松了口气,再也没有任何心思争吵。
第二百九十五章:抵达
济南府的历城到青州府日照近百里,虽说不是山路崎岖,但放在往常一个来回少说也要十天半个月才行。
现在不同了,山东军统辖各地,正兵和盐丁负责维持地方治安,地皮上那些拦路土匪和流寇不是跑到南直隶就是被就地剿灭,一路上畅通无阻,起码已经算得上安稳。
李岩骑着马从莱芜出济南府一路直奔进青州府地界,沿途遇到的除了成群耕种的农庄佃户就是设卡缉查的盐丁,少有也能看到些大队经过的正兵军士喊着号子哗啦啦跑过。
设卡缉查的盐丁虽然不认识李岩却识得军议司的令牌,各个小头目见李布政焦急,只来得及行了个礼便匆匆放行。
李岩到了青州府境内后从蒙阴、紫荆关一线经过,在当地正兵营官的配合下更换马匹继续上路,逆流而上通过沂水后李岩不进入州城,直接马不停蹄的赶往日照。
日照虽说是个县城的编划,但却是个有港口的中型城镇,这个港口起先山东军并不重视,但后来接到消息说是有发展潜力,这才派专人来这边将港口翻新。
日照城位于黄海之滨,东与倭国、朝鲜隔海相望,西靠临沂,北可直达莱州湾、潍坊,南面是安东卫,而安东卫再往南去就到了南直隶的境内。
正是由于这种地理上的优势,才让日照成为从南直隶来的商人们歇脚休息之地,山东军在租用下了一家船行,让来往的船商停泊在日照港口,只不过要从中收取客银。
随着时间久了,每日的进帐也是愈来愈多。
不过若这船是郑家的商船便另当别论,谁让山东军与郑家有买卖在手,想收银子也不好吱声,为了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这点客银不要也罢。
竖起来,日照还是江苏海州、东海左所等地到青州府、莱州府与登莱两府的最短捷径,一些陆地上的行脚商喜欢从这海岸的沿线送货,方便快捷不说,还可以直接从船行租船北进南归。
自从山东军成军后各地的正兵与盐丁编制逐渐完备,各地陆陆续续的稳定下来,所以山东的商户一日比一日多,这种种因素都使得日照城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