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庄子的故事-第2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是相随的,有前必然有后。等等一切,都是永恒不变的道理。
圣人根据这些原理,来为人处事。
圣人根据当前的社会环境,和人类历史的现状,圣人应当反其道而行之。所以!圣人一般都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平衡,保持事物的整体性。
圣人效仿自然,效仿万物。
万物都是这样地:从出生开始,就好像没有志向,只顾自然成长。等到最终成就的时候,并不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并不据为己有,它们只是在完成一次生命的过程。
正是因为它们不居功,反而成就了它们的功名。
所以!我们要效仿自然、效仿万物。因为!人也一样,只是来完成这一次生命的过程。
庄子对嫂夫人与张山的解读很不满意,所以!对此章进行了重新解读。
可遗憾地是!庄子对老子“道德经文”的解读文章,大多失传了,没有完整地流传下来。只有一小部分解读,保存在他自己的文章片段里。
正如庄子所担心的那样:后人对“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句话,大做文章。
后世的那些“文化枪手”,为了达到文化战争的目的,为了达到自己的学术思想统治天下的目的,故意曲解老子的道德经文、故意断章取义解读经文。
其实!老子并不是教导别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我们结合上下文就可以看出来,老子不是那个意思。
老子在这篇文章的开头,就作了铺垫,写美与丑是相对相从相互的关系,写善与恶也是相对相从相互的关系。然后!又写了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前与后的关系。写完这些,老子才写“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
这样!老子还不放心,还害怕别人不理解,又马上作出了进一步解释。写道:“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如果我们把老子的这篇文章整体连起来作出解读,就不会认为老子的思想是消极无为、避世退让等什么的了。相反!老子是在教导我们,要保持事物的完整性。
我们也可以这样来理解:老子教导我们保持事物的完整性。当世人都积极人生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轻松人生。当世人都消极人生的时候,我们的人生就可以积极一些。或者!我们可以稍微主动一些。这样!社会是不是更能和谐了呢?是不是能够保持社会整体的完整性了呢?
其实!以上理解都片面化了,都没有正确理解老子的意思!
那么?老子的正确意义是什么呢?
其实!老子是在告诉我们:效仿自然、效仿道。
观看完老子的道德经文全文,我们就会明白老子写这一篇的意思。
而“文化枪手”和那些披着道家外衣的学术奸细,却抓住“字面意思”,断章取义。他们不跟你谈文章的整体性,不跟你讲老子的整体思想,不跟你讲老子这一篇文章的整体性,就是抓住你说的“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来说事。
然后!给你扣上“无为”、“不作为”、“消极避世”等帽子,进行打压。最后!对你的学术主张进行封杀。最终目的是:你的文化思想不利于社会发展,不利于GDP,不利于人类生存。所以!封杀你。
其实!不是老庄哲学出了问题,而是学术之间的一场战争。
学派之间的战争是一场无形的战争、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是一场杀人于无形的战争、是一场思想界的战争、是一场利用政治手段来推广自己的学术思想的战争、是一场利用学术思想来谋求自己优越于他人生活的战争。
说白了!这是一场生存之战!
学术思想的对与错并不关某些人的事,而关系到他们生存的权利。更多地“文化枪手”和学术奸细,他们并不关心学术思想的对错。而是!关心他们如何利用这场学术间的争斗,来达到他们个人的生存目的,达到他们优越于他人生活的目的!
这才是这场战争的根源所在!
在以前,这些人利用学术之争,显示自己有才华,然后当个官,再然后就可以过上优越于他人的富裕生活。其实!学术上的对错,对于他们没有争论的必要,而利用这场争论来谋求优越于他人的富裕生活才是真。
在现代!这些人利用学术之争,显示自己有才华,然后出几本“专著”。再然后!就是等着拿稿费、版权费、国家津贴。目的是一样地:就是因此可以过上优越于他人的富裕生活。其实!学术上的对错,对于他们没有争论的必要,而利用这场争论来谋求优越于他人的富裕生活才是真。
其实!一切都不过是为了生存!
老子写道德经文著作,也一样是为了生存。当然!他老人家并不为自己的个人生存,而是!为了人类的生存,为人类生存出谋划策,指明方向。而芸芸众生们,大多只是为了谋求个人生存而无视他人生存,甚至!打压他人生存。
同样是为了生存,目的不同结果就不同。老子是为了人类,希望人类幸福。而某些人只为了自己,结果造成社会更加混乱。
其实!老子写的第二篇,主要目的是要我们效仿自然、效仿道。
老子在道德经文里面,到处都有这样地文字,教导人们要效仿自然、效仿道。也可以说,效仿自然是道德经文的主要内容。
在第二十五篇,老子就直接写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1032章 老子的类比思维
?老子的思维方式也与现代人不同,他老人家用的是类比思维。
到了庄子时期,人类大脑育又更进了一步。从一书中就可以看出,庄子的思维模式不同于老子。庄子时期有了一定地逻辑推理,有了完整地形象思维模式,有了比喻、暗喻和隐喻等方式。
而现代人的思维模式又更进一步了,主要是逻辑推理思维、综合思维。
喜欢心理学研究、研究人类大脑思维模式的人,应该已经注意到了这些,应该有人从事这方面的比较研究了吧!
老子的类比思维模式与周易的思维模式又不一样,周易的思维模式运用的是“套用”。套用思维与类比思维是不同的,套用少了一些科学性。
套用就好比米国法院在审理案件时没有现成的律法,只能按照先例来审判、裁决一样。也就是找一个以前类似的案子,来审判、裁决现在的这个案子。
所以!现代人不用“套用”这种思维模式去解读,都是忽悠人的胡说八道。所以!现代市场上出售的关于解读的书,大多都是骗人的。
同理!现代人不运用类比思维模式去解读老子的道德经文,都是解释不清楚的。
类比思维模式,在老子的道德经文里面,比比皆是,几乎篇篇都有。
第三篇是第二篇的延续,也包括着类比思维。
第五篇中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一样用的是类比思维。
第七篇中“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一样用的是类比思维。
第八篇中以水为喻: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一样用的是类比思维。
第九篇中的“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一样用的是类比思维。
第十二篇中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一样用的是类比思维。
第十三篇、第十五篇、第十六篇、第二十二篇、第二十三篇、第二十四篇、第二十六篇、第二十七篇、第二十八篇、第二十九篇、也一样,用的都是类比思维。
在老子的道德经文里,随处可见这种类比思维。
第三十四篇值得一提,老子教导我们要效仿道。
第三十四篇原文: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是:
“道”无处不在,随处可见。万物都依赖着它生长,而它并没有居功自傲,说是它的功劳。滋养万物仿佛是它的职责一样,而并不认为自己是万物的主人。道孕育着万物,不把自己当成万物的主人,不图名声。道不是为了名声,反而成就了它的名声!万物依附于它而生长,可万物并不知道谁是他们的主宰。道的功劳最大!道并不为了功劳,反而成就了最大的功劳!
所以!聪明人也应该效仿道,不图名、不自大,不居功,才能达到大的境界,才能得到世人的敬仰!
老子在道德经文里不仅教导人们做人要效仿道,而是要一切都效仿道。在战争思想方面,也要效仿道。
老子也讲战争的,说老庄哲学思想是无为、消极、避世的人,都是瞎扯,睁着眼睛说瞎话,断章取义,或者是只按字面意思来解读的。看见你的文章有“无为”两个字,那就是无为了。看见你的书里面有“避世”两个字,那就是有避世思想了。其实!完全是瞎扯,老子也讲战争的。
第三十篇就讲战争了,但是!他老人家更主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认为战争之后“必有凶年”。
在第三十一篇又讲: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这里就讲了,不是绝对不打仗,而是!“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意思是!在不得已的时候,战争还是需要的。
在也就是第六十九篇里,老子又讲: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老子讲战争,用的也是类比思维。
老子在道德经文里不仅用类比思维来讲战争,还一样讲治国。也是用类比思维的方式来讲,要我们效仿道,如何治国。
在也就是第六十篇里,是这样讲的: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在也就是第六十一篇里,是这样讲的: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在也就是第七十四篇里,是这样讲的: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在也就是第七十五篇里,是这样讲的: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在也就是第七十七篇,是这样讲的: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老子讲治国,用的也是类比思维。
还有!老子对如何更好地处理社会关系,也用了类比思维。请看!
在也就是第七十九篇里,是这样讲的: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
第1033章 对道德经第三篇的误解
老子道德经第三篇,又被世人误解了。其实!对道德经的误解不是世人,而是那些帮助解读的人。是这些解读的人故意或者无意间误解了,从而对世人造成了误导。
在更多地情况下,是来自于学派之间的争斗,是有人故意曲解道家学说,以此来抬高自己的学说份量。
老子第三章篇,原文如下: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在这一篇里,有许多让人误解的地方。
比如说:“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为无为”,从字面上看,都是消极、被动的思想。
整篇下来,好像是那么回事,与现实生活脱节了,处处与现实生活都是相反的。
从而!让其他学派的人钻了空子,大加宣传,大做文章,说老子的思想无为、消极,让人类返回到无知无欲的地步。
先来说“不尚贤”吧!
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人的大脑也在不断地发育成熟中。社会很混乱,需要有才德的人出来治理,需要有才能的人出来做事。老子提出不尚贤,这明显地在阻止人类发展?这不是明显地让“人才”得不到重用?
所以!单单凭这句“不尚贤”,就可以给老子判刑了。要是当时有文字狱的话,绝对可以判死刑。
这还得了?你主张不尚贤你让这个诸侯国或者说大周国没有人才,那不仅仅是后退的问题了,那是要诸侯国和我们的大周国灭国啊!不仅仅是灭国这么简单,而是!让人类后退到畜生时代、植物时代。
要是就此大做文章,不判老子死刑才怪?
作为世人,作为普通百姓,单单从字面上这样理解,无可非议。因为!作为普通世人,他们的学识有限,单单从字面上来理解,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作为学者,要是这样来理解,就是错误地。或者!他们就是一个伪学者。再不然!他们就是学术奸细,他们是故意曲解这句话的意思。
其实!不管是作为普通的世人也好,是学者也罢,是学术奸细也罢,他们都犯了一个根本性错误,才造成误解的。
这个根本性错误在哪里呢?
这个根本性错误的根源在这里:因为他们站在现实生活的角度上,看到的只是现实的问题。而不是站在人性的角度、站在从根本、根源上解决问题的角度,来看问题的。
站在现实的角度上,社会是需要人才的,“不尚贤”显然是错误的。
但是!站在人性的角度、站在从根本、根源上解决问题的角度,我们可以“不尚贤”。
因为!老子在道德经文的第二篇就说了: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老子说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人类要效仿万物,象万物那样,自然地生长,好像自己不是自己似的,就那么糊里糊涂地活着没有志向,完成这一次生命的过程。结果!最终成熟了。成熟也就成熟了,只是一次生命的终结而已,并不认为自己有什么功劳,这就是万物的生命过程和生命的意义。
所以!我们人类也要效仿万物,过那样地人生。如果人类那样了,人世间、人与人之间还会有纷争吗?
解读到这里,有人一定要问了:我们是人!我们为什么要效仿万物呢?要是这样地话?老子的思想不仅仅是消极无为了,而是!要人类倒退,返回到畜生时代、植物时代。
如果我们要是这样来理解的话?那么?老子就要问我们了?我们需要怎样地人生呢?
我们还要不要解决眼前面临的问题,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解决人生的问题?
我们人为什么而活着呢?
我们活着是为了什么呢?
我们要想解决眼前面临的问题,就必须先解决我们人为什么而活着的问题,以及我们活着是为了什么的问题。
普通世人和历代庸俗的学者、哲学家,都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无法正确解读老子哲学。
老子并没有要求我们返回到无知无欲的地步,返回到畜生时代、植物时代。而是!告诉我们要效仿万物、效仿道,来进行我们的人生。
老子和庄子都一致认为:天地万物包括宇宙星空都是进化、变化而来的,都来源于道。人和万物一样,都只是天地间的一个物种而已,一种适时而生的物种。适时而生,不适时而亡。
人生!只是完成一次生命的过程而已!
所以!我们何必去争呢?不都是为了生存吗?
“尚贤”与“不尚贤”都不过是为了更好地生存,所以!“尚贤”与“不尚贤”的争论是没有必要的。你认为“尚贤”好你就坚持“尚贤”,我认为“不尚贤”好我有我的理由。
既然是为了生存,怎么有利于生存,那就怎么生存吧!
老子提出“不尚贤”的主张,也是针对当时的社会现状的,并不仅仅是根据道家的理论。
按照道家的理论:人与万物一样,都只是天地间的一个物种,一个适时而生、不适时而亡的物种。所以!人生只是一次生命的过程。
既然人生只是一个过程,我们就没有必要去折腾,好好活着,怎么有利于我们生活我们就怎么生活。
不尚贤,使民不争。
意思是说:不要去推荐、推举贤能,这招不灵了。有许多人是冒牌货,没有真才实学,更多地人都是为名为利为谋求自己的生存而炒作出来的。与其推荐、推举别人,还不如自己想办法让自己活下去,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意思是说:你没有贵重的东东、稀奇的东东,别人就不会偷你的。不是让我们一无所有,而是要我们不要多余的东东,不要屯积太多地钱财或者粮食什么地。适可而止,不要过分。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太多的欲望,人心就不会迷乱。并不是说要我们杜绝一切欲望,让人彻底地无知无欲。作为人,不可能没有欲望。特别是现阶段已经脑发育成熟了的人,更是不可能没有欲望。而是要我们不要被欲望迷惑,更不要沉溺于欲望之中。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意思是说:圣人治理社会,让世人虚其心,不争强好胜;实其腹,让世人能吃饱饭;弱其志,让世人不要太多志向、理想、梦想,踏踏实实地过日子。强其骨,让世人身体健康,少生病。
“常使民无知无欲”这句话是承接前面说的而来的,是让世人感觉到自己不需要太多地知识就可以生活,没有太多地欲望困扰。
不是没有欲望,更不是杜绝一切欲望。
世人和学术奸细,以及庸俗学者和所谓的哲学家,都断章取义,抓住老子的“常使民无知无欲”不放,说老子思想消极、返古什么地。其实!老子的意思是:是让世人感觉到自己不需要太多地知识就可以生活,没有太多地欲望困扰。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意思是:让那些自以为自己是智者、聪明的人不敢作为,没有作为。因为!圣人采用了以上方法,不需要这些智者和聪明人出来管理社会了。这些所谓的智者和聪明人,他们失去了市场。
为无为,则无不治。
意思是:其实!圣人作为了,可给世人的感觉圣人并没有作为。所以说!只有像圣人这样地“为”或者说是“无为”,天下才能得到治理。
这一篇中后面的两处,也是能使人误解的地方。一处是:“常使民无知无欲”。另一处就是“为无为,则无不治”。
前面已经说了,理解这两处一定要结合前面、结合上下文,不能断章取义。要是断章取义,你随便怎么解释都行。或者!故意曲解,不把话说清楚,直接按照字面上的意思翻译。这样!也一样造成曲解,也是故意。
再重复一遍!“常使民无知无欲”这句话是承接前面说的而来的,是让世人感觉到自己不需要太多地知识就可以生活,没有太多地欲望困扰。
不是没有欲望,更不是杜绝一切欲望。
老子的意思是:让世人感觉到自己不需要太多地知识就可以生活,没有太多地欲望困扰。
再重复一遍:为无为,则无不治。
意思是:其实!圣人作为了,可给世人的感觉圣人并没有作为。所以说!只有像圣人这样地“为”或者说是“无为”,天下才能得到治理。
要是一定要断章取义,故意曲解的话,就是有意,就是学术奸细,就是“文化枪手”。故意说别的学说的坏话,来抬高自己的学术份量。或者!来换取生存的资本。得到稿费、得到别人给予的好处,这就是生存的资本。
其实!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生存方式。也是一种影响他人、人类生存的生存方式,这种“文化枪手”当诛。
第1034章 对道德经第十九篇的误解
老子道德经文的第十九篇,也被世人误解了,被学术奸细以及庸俗学者和所谓的哲学家断章取义了。
第十九篇原文如下: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从原文可以看出,又能被世人和学术奸细,以及庸俗学者和所谓的哲学家,断章取义了。这些人抓住文中的“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以及“绝学无忧”不放。
以上词语都是违背当时以及后世的主旋律,违背现实生活的违禁词,都是违背主流思想的。
其实!有时主流思想并不是正确的。
如果主流思想都是正确的话,历史就不用改朝换代了。是不是?
在老子时期、在老子之前和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社会是很乱的。不仅仅是很乱,是很混乱,那个时期被后人取名为“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不仅混乱,而且!时间很长。
其原因是什么呢?
是因为几百的大周统治、教化,已经把大多数人的思想教化成为固定模式了。也就是说!脑筋急转弯转不过来了。结果!让一些人钻了空子,成就了他们的风云人生。
世人都是“傻子”,还不由他们这些人叱咤风云?
历史也证明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主流思想都是不正确的。要不!就没有那么混乱了。
正确的思想被庸俗的智者给扼杀了,被君王的皇权给扼杀了。正确思想只是在小范围内传播,只是受益于某些智者。广大地人民群众因为无缘接触到正确地思想,加上思想僵化始终对大周抱着幻想遵守周礼。结果!无法摆脱面临的生活、摆脱困苦。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其实!这一篇是从上一篇延续下来的。单独地解读这一篇,不容易让人理解。要是结合上一篇来理解,就好懂了。
上一篇,也就是老子第十八篇,原文是: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所以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这句话是承袭“国家昏乱,有忠臣”而来的。
所以!我们就可以这样来理解了:绝圣弃智这里的“圣”和“智”是两个所指。圣!可以解读成为君王、最高权威。智!可以解读为“忠臣”、为君王出谋划策的智者、大臣。
绝圣弃智的正确解读,是要我们放弃对君王的幻想,放弃对那些愚忠大臣的幻想。
为什么要这样呢?
老子说这句是不是要负法律责任?是不是他在反社会、反国家?反君王权威?是不是这个意思?
实事求是的来讲,老子说这话的意思确实是这个意思。
但是!老子并不是针对谁谁谁来说的,并不是针对某个君王,某个朝代的君王、某个朝代的国家来说的。而是!老子是以一个哲学家的身份来说的,他老人家并没有针对谁。
所以!不要给哲学家扣帽子,制造什么文字狱。
哲学家是针对人类,是为了解决人类的问题,而实事求是的说了真话。
老子为什么要说这句话呢?
老子是根据道家道理、现实生活情况而说的。
因为!这个国家不能保障子民的生存权利了,国家机器成为了束缚人民的枷锁。所以!必须放弃。
老子说这句话是有根据的,是根据前面一篇写的问题,而提出来的。
前面一篇,也就是老子第十八篇,原文是: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正是因为这样,才要“绝圣弃智”。只有绝圣弃智,才能民利百倍,才能有利于人民。
解读了“绝圣弃智”,后面的“绝仁弃义”、“绝巧弃利”就好解读了。“仁”和“义”都是束缚人性的东西,自然是要放弃的。“巧”和“利”都是对自己有好处,但有可能影响了别人的生活。所以!也是要放弃的。
因为!人生只是一次生命的过程,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没有必然搞得那么复杂。
活着才是硬道理!
自然、平安、平淡、平静地生活,才是真。
而事实上!有了君王和智者的管理,社会并没有太平,反正!越来越乱。既然这样!我们还不如放弃,重新制定新的生存游戏规则,重新给人生定义。
还是那句话:人为什么而活着?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作为人,如果没有明白人生,活着都是白活。
再重复到原初!老子与庄子都一致认为:人与万物一样,都只是天地间的一个物种而已。人类只是一种适时而生的物种,适时而生,不适时而亡。人的一生,只是来完成一次生命的过程的。
所以!人生没有必要那么折腾。不就是为了活着嘛?有必要那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