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庄子的故事-第2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赵惠文王说:“今天可让剑士们跟先生比试剑术了。”
庄子说:“我已经盼望很久了。”
赵惠文王说:“先生所习惯使用的宝剑,长短怎么样?”
他已经听说了,墨家双剑是短剑,小孩子使用的那种短剑。而且!还是没有锋口的钝剑。见庄子手中无剑,他很想见识一下这把短剑短到什么程度?
庄子说:“我的剑长短都适应。”
“请先生亮剑啊?”赵惠文王催促道。
大殿之上,庄子并没有亮剑。
大家都很急切,想见识一下天下名剑墨家双剑中的雄剑,到底是怎么样子的?
听说是短剑,可到底有多短呢?
要知道!在兵器较量上面,长优于短。特别是剑,过于短了,是很吃亏的。当然!太长又过了。
真正剑的长度,一般倒握在手里可以自由穿过自己的腋下。剑的长度是根据剑客手臂的长度来定制的。
“我用的是无形之形!随心所欲!”庄子摆开一个架势,他的手中,好像握着一把无形之剑。
“无形之剑?”赵惠文王觉得受到了侮辱,脸色当场拉了下来。
“另外!我还有三把剑!但是!对于他们这些级别的剑客,我用无形之剑就够了!”
赵惠文王见庄子这么蔑视他,不把他的剑客当回事,很不高兴,随即说道:“那?可以比试了吗?”
“可以!”庄子答道。
五个胜出的剑客得到大王的命令后,也不客气,挥剑上前,朝着庄子就砍。
这五个剑客是所有剑客中最厉害的主,一个个不仅剑术高超,还心狠手辣。他们才不管你是庄子还是什么人,砍倒你再说!
何况!面前站着的是一个白毛老头。
心想:你庄子年轻的时候武功再是如何地好,如今你是赤手空拳,你能是我们五人的对手?
这年的庄子,已经七十七岁高龄,早已白发苍苍。要不是还没有找到儿子慎根,他都打算羽化飞升了。
见五个剑客凶残地扑杀过来,庄子身形闪动,从五剑客的包围圈中闪了出来。
五剑客挥剑砍下,明明看见砍在了庄子的身上,最后却发明:砍到的只是庄子的虚影。
“人呢?”
“庄子呢?”
“他跑了?”
“他?”
“这?”
五人几乎在同时,都大叫起来。
也就在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回事的时候,庄子却站在五剑客的背后。
“他在那!”赵惠文王用手一指。
只见!庄子的手中握着一把透明之剑,横扫了过来!
那个手势,平平淡淡,可速度却是出奇地快。也就一眨眼功夫,透明之剑横扫过五剑客的脖子、身体。
透明之剑一扫而过,五剑客连叫喊声都没有发出,倒在地上,不能动弹。
第1028章 说剑(三)
五剑客见一把透明之剑横扫过来了,他们根本还来不及反抗,就被斩杀。
兵不血刃,连一滴血都没有流,就倒在地上“死”了。
五剑客在内心里,认为自己被庄子给杀死了。
哀莫大于心死!心死了,意念、意识没有了,那么!一个人就真的“死”了。
现场所有人都不敢相信,五剑客就那么死了。
那个保护在赵惠文王身边没有参加比试的剑客,楞了楞神,走了过来,查看事实。见五个同伴是真的死了,他这才相信。
“大王!他们都死了!”那个剑客低声回禀道。
“死了?真的死了?”赵惠文王应道。
“死了!”第六剑客确认道。
赵惠文王这才认真起来,朝着庄子看着。问道:“先生的无形之剑这么神奇?无形何以杀人呢?”
他这才知道!庄子才是真正地世外高人,剑客中的超级剑客。
刚才不是人家蔑视我,并不是看我只是个半大孩子,而是!有真本领。
“杀人于无形,杀人不见血,对于我来讲,那是小儿科的事!”庄子笑道。
赵惠文王怯怯地说道:“恐怖如斯!”
庄子扫了一眼站在一边的公子成,见公子成朝他点头。他明白公子成的意思,转而面向赵惠文王。笑道:“我还有三把剑,没有使出来。”
赵惠文王赶紧问:“想听你说说你的那三把剑,到底怎样?”
庄子说:“我有一把天子之剑,一把诸侯之剑,一把百姓之剑。”
赵惠文王问:“天子之剑怎么样?”
庄子说:“天子之剑,拿燕溪的石城山做剑尖,拿齐国的泰山做剑刃,拿晋国和卫国做剑脊,拿周王畿和宋国做剑环,拿韩国和魏国做剑柄。
用中原以外的四境来包扎,用四季来围裹,用渤海来缠绕,用恒山来做系带。
靠五行来统驭,靠刑律和德教来论断。
遵循阴阳的变化而进退,遵循春秋的时令而持延,遵循秋冬的到来而运行。
这种剑,向前直刺,无人阻挡;高高举起,无物在上;按剑向下,所向披靡;挥动起来,旁若无物;向上,能割裂浮云;向下,能斩断地纪。
这种剑一旦使用,可以匡正诸侯,使天下人全都归服。这就是天子之剑。”
赵文王听了茫然若失,半天之后问道:“那?诸侯之剑怎么样?”
庄子说:“诸侯之剑,拿智勇之士做剑尖,拿清廉之士做剑刃,拿贤良之士做剑脊,拿忠诚圣明之士做剑环,拿豪杰之士做剑柄。
这种剑,向前直刺,无人阻挡;高高举起,无物在上;按剑向下,所向披靡;挥动起来,旁若无物。
对上,效法于天,顺应日月星辰;对下,取法于地,顺应四时序列;居中,顺和民意,安定四方。
这种剑一旦使用,就好像雷霆震撼四境之内,没有不归服而听从国君号令的。这就是诸侯之剑。”
赵惠文王点了点头,似乎明白了什么。又问:“那?百姓之剑又如何呢?”
庄子说:“百姓之剑,全都是头发蓬乱、髻毛突出、帽子低垂,帽缨粗实,衣服紧身,瞪大眼睛。而且!气喘语塞。相互在人前争斗刺杀,上能斩断脖颈,下能剖裂肝肺,这就是百姓之剑,跟街头斗鸡没有什么不同。一旦命尽气绝,对于国事就什么用处也没有。
如今大王拥有君王之位,当用天子之剑为子民谋福祉,却喜好百姓之剑。我私下认为!大王应当鄙薄这种做法,多关心天下子民的生活吧?”
赵惠文王听了庄子的话后,顿时醒悟。
于是!上前牵着庄子的手,来到殿上。吩咐厨师准备食物,以贵宾礼款待。
小监们端来食物,赵惠文王绕着坐席惭愧地绕了三圈,没有坐下。
庄子说:“大王安坐下来,定定心气。有关剑术之事,我已启奏完毕。”
赵惠文王这才坐下来,以最高地礼仪款待庄子。
庄子见赵惠文王这个小屁孩子还是比较明白事理的,还能听得进去别人的劝谏,也就顺势开导了起来。
事后!赵惠文王三月没有出宫门,不再关心剑术。
剑士们见赵王不再搭理他们,又见自己的剑术永远也无法达到庄子的那个水平,一个个在自己的住处自刎而死。
赵惠文王在位时有蔺相如、廉颇、平原君、赵奢等文武大臣,政治清明,武力强大。
在位期间发生过这些重大事件:联合燕秦,讨伐齐国,沙丘平乱,阏与破秦,渑池会秦,和解廉颇。
有著名的典故:完璧归赵。
庄子收了重金,离开赵国回到宋国,把重金分给儿女后代们后又去了燕国。
两年后,八十岁的庄子回到宋国。一直没有找到儿子慎根,他决定回来羽化飞升。
在当时的社会,少有八十的大活人了,所以!他决定羽化飞升。再不飞升的话,就变成老怪物了。
墨家分坛那边的嫂夫人和张山两人,都在弟子的见证下,羽化飞升了。此时的墨家分坛那边,已经由张山的弟子代管。
嫂夫人与张山的弟子,在墨家分坛这边修炼,也是后来道教的起源。道家由最初的“散修”隐居生活,到现在的集体、集中修炼,已经具备了形成宗教的基础。
回到墨家分坛的庄子,查看了一下由嫂夫人与张山整理、刻录的书简,他觉得并不满意。所以!决定羽化飞升的他,放弃了立即羽化飞升的想法。
他想把由嫂夫人修改,张山刻录的书简重新修改一遍,传给后代弟子们。
庄子的回归,并没有引发弟子们的惊喜。因为!自从他从小镇上搬到墨家分坛这边来后,他的一个分身经常出现在这边。
这个分身,不是他有意幻化出来的。而是!他的影响力影响了弟子们,是由弟子们从内心出发,幻化出来的一个分身。他的回归,正好是两个分身合而为一。所以!弟子们见到他,并不觉得奇怪。
庄子主要是对嫂夫人、张山两人对始祖老子的与上面的理解,不是很满意。所以!他决定重新刻录与的书简。
因为!嫂夫人与张山两人的解读,偏向于“黄老派”了,受传统思想影响严重,并没有按照他的要求来编写。
第1029章 老子的道
第一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可道,是讲“道”值得一说。非常道,是讲“道”不同于一般的道,不是道路的道。还有!是讲“道”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道是在不停地变化的。
名可名,是讲“名”,是讲“道”这个名字的由来。名可名,是讲“道”这个名字值得一说。道因为是在不断地变化中,所以它的名字经常会改变。其实!无论道变化成什么东东,它始终是道。
任何物都是由最初的某个物质变化而来的,那个最初的某个物质,就是道。由最初的某个物质,变化成现在的这个物质后,它仍然是道。
万物都是在不断变化、进化的,万物都是道,都是由最初的某个物质变化而来的。
这个世界包括宇宙星空,都是由最初的某个物质变化而来的。
道!说白了,它就是进化、变化。万物都是由最初的某个物质进化、变化而来的。
所以!道的名字永远是不同的。今天!它是猴子,它的名字叫“猴子”。其实!猴子也是道。若干年后!说不定它就进化、变化成猿人了。因此!它的名字又叫“猿人”。其实!猿人也是道。再若干年后!说不定它就进化、变化成人类了。因此!它的名字又叫“人”了。其实!人类也是道。再后来!人类又进化成更高智商的物种。或者!智商退化,变化、进化成低能生物了。
而最初的猴子又是由什么进化而来的呢?
所以说!我们无法考证猴子的来源。也就是说,我们无法考证道的来源。
猴子是道,万物都是道。所以!道的名字很多,道的名字是在不断地变化中。
总之!万物都是道。所以!道有无数的名字。
这就是名可名,意思是说:道的名字值得一说。
非常名,是讲道的这个名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并非永恒不变的。随着道的变化,它的名字永远在变。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无”与“有”是讲道的变化,理解了“无”与“有”,就理解了什么是道,以及道的变化原理。
老子认为,在天地之始的时候是没有天地万物和宇宙星空的。当然!并不是什么都没有的,只是没有天地万物和宇宙星空而已。无是指这个意思的,而并不是什么都不存在。在没有天地万物和宇宙星空之前,是有其他物质存在的。这个其他物质,它就是道。
这个其他物质,它就是最初的某个物质,就是道。天地万物和宇宙星空,都是由它变化、进化而来的。
这个最初的物质到底是什么呢?我们不知道!
所以!我们把它命名为“道”。
道!万物的起源。道!万物的本源!
因为有了道的存在,就变成了“有”。
因此!就有了: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无,是指在天地还没有形成之前,是没有天地万物和宇宙星空的,这就是“无”。
为什么说无是天地之始呢?
因为!在无之前,还有道,还有最初的某个物质。有了这个最初的某个物质,由它慢慢地变化、进化,就慢慢地有了天地万物和宇宙星空。
所以说!无是天地之始。
自从有了天地万物、宇宙星空后,这个世界就变成“有”了。有了天地万物、宇宙星空,就有了人类和天地间的一切。
人类和天地间的万物,都是无中生有变化、进化出来的。
所以!就有了“有,名万物之母”的说法。所以说!“有”是万物之母。
无与有是相对于某一事物而言的。当某一事物存在的时候,它就是“有”。当某一事物不存在的时候,它就是“无”。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无”与“有”的关系,无与有是相互的关系。
有是从无中变化、进化出来的。本来没有这个事物,是无。结果!因为某个物质的变化、进化,就变化成现在的这个事物了,就变成了有。
比如说:本来是没有车子的,没有车子就是无。但我们用三十辐插入毂中,经过一番加工后,就变成了车子。有了车子就变成“有”了。
本来是没有器皿的,我们用陶土揉合做成了器皿,器皿本来是没有的,是经过加工后就有了器皿。
本来是没有房子的,是无。我们可以建一所房子,安装上窗户,里面就可以住人、放东西,就有了室之用。房子本来是没有,是经过了加工后才有了房子。
有生于无,就是这个道理。
以上摘自老子的第十一篇。
老子第十一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在第十一篇里,老子说的是人类如何利用“无”与“有”,无与有的相互关系。
其实!这也是在讲道的变化,事物的变化、进化的关系。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因此!我们要从“无”、从无中生有这个角度去观察事物变化的奥妙。我们要从“有”这个角度,去观察事物,看看这个事物到底能变化、进化出什么来。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此两者”是指无与有,无与有同时出现,只是名字不同而已。无中生有,有来源于无。无一样又来源于有,因为!本来是无,而是通过有变化而来的新生事物。所以!无来源于有!只是站在不同的角度上而已。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句话的意思是讲无与有的关系,讲无与有的相互关系,讲两者之间的关系很玄妙。而且!不是一般的玄妙。但是!如果我们以“无与有”相互关系这个理论去研究事物,我们就可以发现更多更多地玄妙,开启智慧之门。
我们就会发现,人类是进化、变化而来的。天地万物都是进化、变化而来的。人与万物一样,都只是天地间的一个物种而已。
第1030章 老子对道的解释
在老子的与里面,多处对道作了解释,就是怕后人不理解,或者是理解错了。
现在!把老子对道的解释文字,摘录到一起,方便大家理解。
老子在第四篇里面,是这样来描写道的: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老子说:道象一个容器,里面好像放了许多许多东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道象一个容器,里面可以放许多许多东东,而且还放不满它!我们不知道它来至何方,找不到它的渊源。可万物的起源都是从这里开始的!它似乎太神秘了,说它不存在吧!它实际上存在着;说它存在着吧,我们又看不见它的源头。我不知道它到底是怎么来的,应该在有万物之先就存在了。
其实!老子这样地解释,还是很笼统的,是从道的角度来讲的,是一个泛指,还是不容易让人理解。
如果我们再具体一些作出解释的话,就必须列举出例子来。
老子在第一篇里讲了“无”与“有”,讲了道的变化。其实!这一篇仍然在讲道的变化。
老子在第一篇里就讲了,无是天地之始,有是万物之母。由无与有的变化、进化出具体事物,这个具体事物就是道。所以!万物都是道,任何物都是道。人是道、物也是道,天地间的一切都是道,包括宇宙星空。
说一切都是道,已经泛指,笼统地概括。如果要具体地说,随便指出一物,都是道。具体列举出某一物,用来解释这一篇,就更容易让人理解。
就以人为例子,人也像一个容器,好像里面放了许多许多东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人象一个容器,好像里面可以放许多许多东东,而且还放不满它!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人也是变化、进化而来的。人是由猿人变化、进化而来的。猿人可能是由猴子或者是大猩猩或者是什么变化、进化而来的。再或者!人、猿人、猴子、大猩猩等等,都来源于同一个祖先。
那么?同一个祖先又与哪些东东共同拥有一个祖先?
再有!我们还可以往上溯源,无穷无尽……
这是我们在往上溯源,结果!我们无法寻找到真正地源头。总之一条,我们人类来源于天地之间,是在天地之间的作用下,最终形成人的。万物也一样,也是在天地之间的作用下,最终形成的。
我们不知道它来至何方,找不到它的渊源。可万物的起源都是从这里开始的!它似乎太神秘了,说它不存在吧!它实际上存在着;说它存在着吧,我们又看不见它的源头。我们不知道它到底是怎么来的,应该在有万物之先就存在了。
我们再往下溯源:我们是人,人可以通过繁衍来延续人的存在。但是!作为个体的人,我们都是要死的。那么!问题来了!我们人死后又会变成什么呢?
人死后,尸体就腐烂了。不!人死后首先变成一具尸体。然后!才腐烂。人腐烂了又变成了什么呢?应该不仅仅是变成泥土,它还会变成植物的养料,在植物那里得到延续。人死后可能还会变成野兽和其他小动物,以及看不见的小动物的吃食。然后!又在野兽以及小动物那里得到延续……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想想人是不是一个容器呢?好像里面放了许多许多东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人象一个容器,里面可以放许多许多东东,而且还放不满呢?
这就是道!
道的变化无穷无尽!
在第六篇里,老子继续在讲道的变化、进化。
第六篇原文: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帛系若存,用之不勤。
道跟谷神一样,是永远存在的!是万物之根本!万物的变化是无穷无尽地!万物的变化就象是母性的生殖器,孕育着新的东东,层出不穷!所以说,道是万物之根本!是天地的根源!是万物的根源!它连绵不断,愈用愈出,层出不穷,无穷无尽!
其实!这一篇就显得重复了。可是!老子为了让我们理解道,只有重复地再讲一遍。
在第十四篇里,老子再次提到了道。
第十四篇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这段话的意思是:看不见道的具体来源,是因为道的久远!听不到道的声音,是因为道寂寂无声!摸不到,是因为道无处不在。此三者,我们就不要去追问了,它们都是道的特征!
道就是这么个东东,它的源头也不显得光亮、不是那么地清晰明了;它的将来也不显得阴暗,也不知道到底会是怎样;它绵绵不绝而又不可名状,以物为例子,就会发现:事物的变化都在不知不觉中进行!这就是“道”。这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叫它做“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随着它却看不见它的后面。
根据现在的具体事物,追根溯源一下,我们就可以了解到以前是什么样子!根据以前的具体事物,观察其发展轨迹,我们就会发现最后的结果!以史为鉴,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在的具体事物。能够了解宇宙的原始,叫做“道”的规律。
第二十一篇原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这一篇是讲:
那些最有道德,最让人尊敬的人,他们都是得道之人,他们的生存法则,处世之方无不是效仿道!
道到底是个什么东东呢?前面我也已经说了,道这个东东它看起来恍恍惚惚地。虽然恍恍惚惚地,其中却是有形象的,其中有物。比方说吧!过去的历史,它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的,它就是道的外象!其中有物,就是我们眼睛所见的实物!
它是那样地悠远而不可窥视它的全貌,不过!它还是留下了其中的精髓。让我们得以窥见它的精髓!这个精髓是什么呢?它就是过去的历史!它就是留给我们的记忆、印象!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去追寻道的踪迹!
所以,我们根据现实所见的,根据记忆,根据历史去追寻更远的,去认识道,去了解更多!道就是这样延续下来的!追寻事物的源头,理清事物的来龙去脉,这样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我就是这样来认识道的!
第二十五篇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一篇又在讲道:
有一种混混沌沌的东西,它在还没有天地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它没有声音,也没有形体,一直就是那个样子不变,一直在循环运转着,天地万物也来源于它。我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勉强地给它取了个名字叫“道”,勉强地给它取了个名字叫“大”。它广大无边、自古及今无处不在,运行不止,周而复始。
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在这个空间中,有道、天、地、人四大,人就是其中的一大!
为什么说人是其中之一大呢?是因为人的智慧!人的能动性,人是个有智慧的物种。人能够效仿天地、自然、道的生存法则。人首先效仿的是地,大地给予人生存之根本。效仿大地上的万物的生存法则。地效仿天、天效仿道!道呢?道法自然!道就是那样地自然而然地存在着!
在也提到了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这段话什么意思呢?
万物来源于道。经过道的演变进化而产生了某个物,然后,再由这个物而演变出另外的东东。由最初的一个演变成为了两个!或者再由这两个演变、进化成新的东东,这样就变为三个了!
万事万物都是如此演变、进化而来的。万物都有各自独特的一面,区别于他物。它们自身包含有阴和阳,正反两面!阴阳相结合而形成一个整体。
还有!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这段话也是出自德经,意思是:反复循环地运转、永无止境,是“道”的特点。由弱小、不起眼再演变成强大,是在“道”的功能作用下完成的。
天下万物的来历无不如此!都是由某个具体的东东演变、进化而来的!那么?某个具体的东东又是如何来的呢?它们也是由之前的某个具体东东的演变、进化而来!
在与中还有其他地方也说到了道,不一一列举了。老子在道德经文中到处都提醒到道,目的不仅仅是解读道,更多是用,是教导我们效仿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能够效仿天地、自然、道的生存法则。人首先效仿的是地,大地给予人生存之根本。效仿大地上的万物的生存法则。地效仿天、天效仿道!道呢?道法自然!道就是那样地自然而然地存在着!
老子讲道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教导我们树立正确地人生观、世界观、宇宙观,建立正确地哲学思想,指导我们健康地生活。
老子所用的思维方式,是“类比思维”方法。在先秦与之前,逻辑推理的思维方式还没有成熟,智者们大多用的是类比思维方面。而一书中,正是运用了这种思维方式。
第1031章 效仿自然
老子第二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第二篇直译过来的意思大概是: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是因为有丑的存在,有丑作比较、陪衬,才显现出美。善与恶的情况也是一样,有了善作比较、陪衬,才显现出恶。
同理!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前与后等等,都是相互的、一体的。
有与无是相互相生的,无中生有,无又是来源于有。难与易是相互而成的,有难就有易。长与短都只是尺度的一种,只是形状的一种表象。高与下的组合,构建出空间的大小。音与声的组合相和,形成音律、韵调。前与后是相随的,有前必然有后。等等一切,都是永恒不变的道理。
圣人根据这些原理,来为人处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