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庄子的故事-第2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一生,只是来完成一次生命的过程的。

  所以!人生没有必要那么折腾。不就是为了活着嘛?有必要那么折腾?我们还不如不折腾,用折腾的时间去享受生活,是不是?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仁弃义了,为什么还会民复孝慈呢?

  仁和义都是周礼推崇的,用来规范社会道德和约束人民行为规范的。在历史的过程中,仁和义取过一定地作用。可走到老子时期,老子时期之前,就已经失去了作用,不能规范社会道德和人民的行为了,已经流于形式了。

  所以!老子说要绝仁弃义。

  那么?绝仁弃义了,怎么可能还会民复孝慈呢?

  老子认为:孝慈是不需要社会规范的,而是人们自觉的一种行为。这是人的天性!天下没有母亲不疼爱儿女的,天下没有父亲不喜欢自己的儿女的。

  因为!这是天性!

  就连畜生,特别是雌性畜生,在生产之后都是护子的。只有到了认为幼崽可以独立生活了,雌性畜生才“六亲不认”。就连畜生都知道护犊子,难道?有了智商的人类,还不知道保护自己的儿女后代吗?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这句话老子是针对社会现实提出来的,是有针对性的,也是一个很明显的社会问题。问题的根源是:巧和利的结果,造成了贫富差别。一个社会贫富差别大了,必然会产生出盗贼。因为!贫困中的人要生存。还有!有了巧和利后,大家都想着如何投机取巧了。

  盗贼并不一定是因为贫困,而有很多人是为了投机取巧地生存,想不劳而获而已。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这句话的意思是:以上列举的圣智、仁义、巧利这三条,并不能概括整个社会的病态。这样还不够,还没有治理好这个病态的社会。

  所以!我们要效仿自然、效仿万物、效仿道,不要想得太多,不要学习多余的知识。人生只是一次生命的过程,只是为了活着而已。如果我们这样想了,我们的人生,还会有什么忧患呢?

第1035章 对道德经第六十五篇的误解

  老子道德经文的第六十五篇,也被世人误解了,被学术奸细以及庸俗学者和所谓的哲学家断章取义了。

  老子第六十五篇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就前面的“非以明民,将以愚之”这两句,就够学术奸细以及庸俗学者和所谓的哲学家批判了。再加上后面的“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就直接给老子哲学思想扣上“愚民政策”的帽子了。

  其实!不仅仅这一篇,在前面的不少篇章里,又有“无为”、“不不尚贤”、“绝圣弃智”、“绝学无忧”等等违背词语。因此!给老子扣上“愚民政策”的帽子,就非常地有理有据了。

  其实!“非以明民,将以愚之”这两句跟前面讲的完全不同,并没有“愚民”的意思。虽然是讲为政之道,却并没有恶意。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这句话的正确意思是:古代那些善于运用道、效仿自然、效仿万物生活的人,他们并不将自己聪明的一面展示出来。大智若愚,给人的印象很普通,与周围的人一样。

  非以明民的意思是:不将自己聪明的一面展示出来。

  将以愚之的意思是:给人的印象很普通,没有特别之处。

  也可以解读为:古代那些最懂得道的人,他们并不将自己聪明的一面示人,而是将自己愚笨、纯朴的一面示人!

  本来!“非以明民,将以愚之”跟愚民政策毛线关系都没有。可是!结合下文一起来解读,就有了“愚民政策”的意思。

  我们也可以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学术奸细和庸俗学者以及所谓的哲学家,他们是在故意曲解老子哲学。因为!别的地方他们是断章取义,而到了这一章,为了给老子哲学扣上“愚民政策”的帽子,他们倒是又结合上下文了。甚至!他们还引用起老子道德经文其他地方来佐证。

  在“非以明民,将以愚之”的后面,老子写道:“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本来!老子是先说人,说个体的人。说古代善于为道的人如何处世,然后才引申到治国上面来的。

  “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并非是写给君王看的,而是写个体的人的。当然!也包括君王。因为!君王也是个体的人。

  可学术奸细和庸俗学者以及所谓的哲学家,他们为了给老子扣帽子,就结合上下文一起来解读了,就变成老子特意写给君王看的了。这样!“愚民政策”就变成了即成事实。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这段话的意思是:

  人民为什么那么难管理呢?是因为人们的脑子都好使。应对政策、应对他人的方法、计谋太多了!都能找到适合自己、有利于自己的方法来应对对方!

  所以说,以智治国,自以为是最好的治国良方,其实是最糟的。

  比如说,以律法治国,律法越是详细、周全,人们应对的方法也就越多,越是全面!就会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这样!国家也就越来越混乱!

  相反!如果国家在管理方面,装着愚笨的样子,只有“国之利器”宪法大纲,没有那些周全的实施细则的话,实行人民自治,相信每个正常人都有自己处理事务的能力!

  一个社会的混乱,往往是那些管理人员以律法为借口,干着损人利己的事,人民无法反抗,反抗就是反社会、反国家、反律法、反人类。反抗、抗议就是犯罪。

  所以说,愚笨式的管理方法对人民最有利!是人民的福祉!

  以智治国和以愚治国此两者看起来恰恰相反,而结果也恰恰相反!以智治国,自以为是最好的治国之方,而结果却是最差;以愚治国,那些自以为自己是聪明人的人认为是最差的、最无能的治国之方,而结果却是最好的!

  此两者看起来很滑稽,而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道理!这里面蕴含的道理深远!其实,也就是物极必反的道理!事物都有它们自己的正面与反面之分,是对立统一的!当事物的发展出现了不如意的结果时,我们不妨试试朝相反的方向发展,也许?朝这个相反的方向发展,反而是正确的!

  正确解读完老子的道德经文,我们就可以看出,老子并没有半点“愚民政策”。相反!而是给人和人类指出了为人处世、治国安邦的良策。

  通读老子道德经文第六十五篇,只要我们正确解读了我们就会发现,老子不仅没有“愚民政策”,也没有消极无为避世等思想。相反!还是积极向上的。

  最起码!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子是希望国家安定的,是希望我们能过上平静幸福地生活,教导我们如何处世,教导君王如何施政,教导大臣如何为官。

  还是那句话,与“愚民政策”、消极无为避世等等毛线关系都没有。

  可是?在学术奸细以及庸俗学者和所谓的哲学家曲解下,就变成了“愚民政策”,变成了消极无为避世等等了。

  道家学术思想,应该是人类的终极哲学思想,它正确地解决了人的问题。老庄哲学也就是道家哲学,它正确地解决了人类来源问题,解决了人生问题。

  说白了!老庄哲学告诉我们:人为什么而活着,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以及!人类和宇宙的来源问题。

  老庄哲学认为:人类以及天地宇宙,都是进化而来的,不是神和佛祖创造出来的。老庄哲学从唯物辩证的角度来解决了人类以及天地宇宙来源的问题,和人生的问题。

  老庄哲学认为:人与万物一样,只是天地间的一个物种。所以!人无法超越、凌驾于他物之上,更是无法离开你生存的这个空间。

  人与万物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不是主仆的关系。

  人类制造出宇宙飞行器离开地球一定地范围,但是!人类绝对不可能离开地球、离开一定地空间距离移民到外星球上面去。你只能生活在曾经进化出来你的某个特定的空间领域内,你无法超越这个特定的空间领域。

  人类可以制造出宇宙飞行器飞出地球,但是!人类却无法跟随飞行器飞出一定地范围。

  这不是宿命论,而是无法回避的事实!

  所以!人类所有的折腾,都不过是折腾罢了。而作为个体的人,还是好好活着,享受生活,完成这一次生而为人的生命过程,才是真。

  你可以折腾,那是你的人生自由。但是!你的折腾不要影响别人的生存、生活。在不影响他人生存、生活的前提下,你爱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那是你的人生。

  你影响了别人,就是社会混乱的开始。因为!别人不是傻子。

第1036章 对道德经第八十篇的误解

  老子道德经文的第八十篇,也被世人误解了,被学术奸细以及庸俗学者和所谓的哲学家断章取义了。

  老子第八十篇原文:

  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在这一篇里,主要有两个地方被世人误解了,被学术奸细以及庸俗学者和所谓的哲学家断章取义了。

  第一个地方,就是开篇的“小国寡民”。第二个地方,就是中间的“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小国寡民本来都没有什么,可在当时的春秋时期,各国诸侯都在进行争霸,都想把地盘扩大,都想成为霸主国,一统天下,作威作福,庇荫子孙后代。而老子却提出相反的主张,自然是“不得人心”,没有人支持他的说法。

  世人是站在现实的角度、立场上,看到的是现实生活。眼前看到的就是这样,不可能是“小国寡民”的。天下一统,才是国际形势的走向。

  而老子看到的小国寡民的前景,是站在人性,站在理智的人类的角度上,也是站一个哲学家的角度、立场上来看待的。

  两者的立场、角度是不同的。

  世人是站在现实的角度、立场上,看到的只是短时间内的结果。所以!他们的处世结果就不同。处世方法的不同,他们的人生也就不同。

  因为!他们是抱着应世思想,也就是应对现实的思想来处世的。说白了,是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庸医思想。

  而老子是站在人、人性、人类最终走向的立场、角度上,站在一个哲学家的角度、立场上来看待问题的。

  而后世那些学术奸细以及庸俗学者和所谓的哲学家们,因为他们怀着个人和学派目的、以及政治目的,在“小国寡民”这四个字上面大做文章。

  我们也可以从此看出,这些人的真面目。在通读老子道德经文的时候,这些人再也不发挥想象,发挥自己的思维推理,而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却就“小国寡民”这四个字,发挥了极其丰富地想象。

  其实!这些人或许不是没有读懂老子的哲学思想,而是!为了达到个人的某个目的,故事曲解。

  既然他们有如此丰富的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怎么就不能全面理解老庄哲学呢?

  还不是?为了一己之私,为了名为了利为了过上优越于他人的生活,才睁着眼睛说瞎话的?

  总结归纳为一条:他们也不过是为了生存而已,为了过上优越于他人的生活而已,为了一己之私而已。因为!当上了走狗之后,就可以领一份狗粮,如此而已。

  而不是站在人、人类、学术的角度上。

  什么叫小国寡民?

  意思就是:有相同情趣的人生活在一起!说它小,是相对天下来说的!天下之人各有各的情趣,相同情趣的人毕竟很少!

  最好的社会风貌就是这个样子的。有着相同情趣的人生活在一起,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

  可社会现实并不是这样,相反!是一片混乱。是一群人在几个人的带领下,盲目地去征战。或者!为了某个目的而去行动。更多地是为了个人的生存目的,为了生存或者是为了更好地生存。

  所以!老子提出小国寡民,人类最终的生活面貌就变成了“不可能实现”、“理想国”、“乌托邦”、“某某主义”。

  那些学术奸细以及庸俗学者和所谓的哲学家们,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来一个否定,赤裸裸地否定。然后!又把他们之后所说的“无为”、“不尚贤”、“绝圣弃智”、“绝学无忧”、“非以明民、将以愚之”等等搬出来,作为佐证。

  最终目的就是那么地赤裸裸,否定你,从而达到他们自己的目的!

  老子所说的人类最终“小国寡民”的面貌,并不是随口而说的,而是!根据道家理论而来的。

  人与社会的关系,是这样地:人与人的组合,才形成社会。国家是因为保护人民而存在的,而出现的。不是先有国家而后有人民的,而是!先有个体的人,然后因社会形势的需要、生存目的的需要,才形成国家的。

  国家是保护人民的需要,才出现的。当国家不能保护人民的生存的时候,国家就不存在了。当人民不需要国家保护了,国家也就不存在了。

  说白了!国家只是人类发展史上出现的“临时需要的机构”,当人类能够理智地生活,不再有战争后,国家就自动消失了。

  当人类能够理智地生活,不再有战争了,国家机构自动消失了,然后出现的就是“小国寡民”的社会面貌。

  而那些学术奸细以及庸俗学者和所谓的哲学家们,他们可能根本就没有看到这一点,就武断地认为老子的“小国寡民”是空想,然后予以否定。

  对老子道德经第八十篇的另外一处曲解,就是“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对于这个地方的曲解,很好解释。那些曲解的人完全是断章取义,没有接连上下文。

  为了达到目的,那些人解读到这里的时候,不接连上下文,又恢复断章取义的解读法。在小国寡民上面,他们引经据典,而到了这里的时候,他们连上下文都不连贯起来就解读了。

  根据史料记载,“结绳记事”是历史上的一个时代,那时人类还没有文字,靠结绳记事来记录相关事情。

  老子当过大周守藏吏,接触的古籍很多,可能了解一些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所以!在这里就引用了一下。认为人类理智生活后,形成小国寡民,生活面貌就跟结绳记事年代差不多。

  什么叫小国寡民?

  就是有相同情趣的人生活在一起!说它小,是相对天下来说的!天下之人各有各的情趣,相同情趣的人毕竟很少!

  人们都害怕死亡,害怕意外,都不敢、不愿意离开生我养我的那个熟习的地方!

  虽然有车船可以去远方,虽然有保护自己的武器装备,可没有了战争,这些东东对于人们来说,已经没有任何用处了,都放在一边没有人理会。

  人们仿佛都回到了那个“结绳记事”的时代,都拥有甜美的饮食,美观地衣服,安适的居所,欢乐的习俗。与不同习俗的人哪怕就生活在对面、隔壁,就是不与他们来往。虽然可以看见他们、听到他们的鸡鸣狗叫,一直到老,各自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老死不相往来!

第1037章 庄子送葬

  公元前291年,庄周79岁。

  秦昭襄王十六年,韩厘王五年,魏昭王五年,宋君偃后元三十八年,宋钘卒。

  宋钘,又称宋子,宋国宋城人。

  宋钘,与尹文齐名。著有一书。

  记载,孟子曾会见过宋钘,并称他为“先生”,孟子自称“轲”。

  宋钘与宋辙是堂兄弟关系,宋辙世袭了爵位,成为宋家镇的主人。而宋钘家族渐渐地沦落为普通百姓,自谋生路。宋钘与惠施是表兄弟关系,两人少年时期都居住在宋家镇。

  少年庄子第一次出门的时候,在宋家镇与惠施、宋钘相遇。后来在墨家分坛杨朱讲道的时候,庄子只看见了惠施却没有看见宋钘。宋钘听了杨朱讲道后,跟随一个道家走了,没有与惠施在一起。

  在稷下学宫的时候,因为公子田矩的关系,宋钘没有与庄子见面,两人错过了交流的机会。

  后来的宋钘,大多时间都在齐国的稷下学宫从事讲学,只有少数时间出游,或者是为齐国办事暂时离开过齐国。

  晚年的宋钘,与庄子有过交往。具体说来,是从惠施辞官回宋国后,才正式交往的。

  宋钘得知惠施死了,特意过来奔丧,听说庄子后,才来找的庄子。

  年轻时的宋钘与庄子,两人都是相互仰慕。宋钘很服庄子,庄子也很佩服宋钘对道家学说的理解。庄子经常与人提及宋钘,称宋钘为先生。只是!由于过去的交通和信息太慢了,两人最终没有见面。

  宋钘卒,庄子第一时间赶了过去,为其处理丧事。

  看到宋钘也死了,少年时认识的人几乎都死了,庄子也决定羽化飞升。

  不说少年时认识的人都死了,就是青年时期认识的人,中年时期认识的人,又有多少还健在呢?

  在这个乱世之中,命不保夕,晚上脱了鞋袜,都不知道明天的自己能不能穿上,能不能见到明天的太阳。就算早晨还活蹦乱跳地,说不定还没有到太阳下山就因为战乱或者是意外而死了。

  真的!活到他这个年龄,已经很少见到了。

  特别是宋国,自从宋康王执政后,宋国就更加地混乱了。宋剔成时期积累下来的综合国力和人心,都在他的暴政下消失了。国库空虚,宋康王不断地压榨,逼迫着宋国人都想着一切办法离开宋国,移民去往其他国家。

  留下来的人,大多都是老弱病残。仅有的几个健全人,还要躲避兵役。他们没有离开宋国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在宋国有牵挂。他们的爹娘、长辈需要照顾,他们的配偶、子女、后代需要照顾。

  不是他们脑袋笨,或者是没有门路离开宋国。而是!出于亲情和人心,他们不得不留下来。他们不离开宋国的原因,是他们不想一个人苟活着。

  宋康王执政时期,也学习晚年的魏惠王,对世袭贵族进行下手。

  魏惠王在庄子的主意下,对魏国的世袭贵族不断地进行削弱,把他们的封地收回,成为国有。

  宋康王也一样,人民那里没有的压榨了,他只得对世袭贵族下手。宋家镇虽然还存在,可那个世袭而来的爵位已经被撤消了,宋辙被削为平民,靠吃以前的积余过日子。宋钘的家族也一样,所有与世袭有关的恩惠,都撤消了。

  在宋国,不仅仅宋钘、宋辙家族这样,一切不在朝堂上为官的世袭贵族,全部没有了特权。

  在以前,改朝换代后世袭贵族只是削弱了一些,一点一点地削弱。比如说封地在一点一点地减少,特殊待遇在一点一点地减少,是那种“渐退式”。而到了宋康王后期,直接断!

  就跟当年宋康王上台时对庄子家那样,直接把宋剔成封赐给庄子一家的墨家分坛之地收回去了。

  没有了世袭贵族的身份,这些人的后代就一样要去服兵役。一时之间,宋康王又能征到不少健全的兵源。但是!这些世袭贵族的后代,虽然身体健全,可体质、耐心、道德素质都是有限的。所以!宋康王的军队,战斗力一样提不上去。

  在送葬的路上,有人向庄子发出感叹,说宋康王暴虐、无能,宋国有这么多大才,却得不到重用。

  “不说别的,就眼前吧!你!庄子!是大才吧?还有!宋子!大才吧?还有!惠子!……”

  此时!送葬的队伍正好路过惠施惠子的坟墓边。

  那人用手一指惠子的坟墓,感叹不已。

  不用多说了,就在眼前,宋国就有三位大才。

  庄子!一生不得重用是小,还受到了宋剔成和宋康王两代君王的迫害。

  如果宋剔成是个明君的话,不疑神疑鬼的话,重用庄子,庄子有可能做一个大隐隐于朝的大隐,跟宋荣子一样,在宋国为官。用道家学说治世,治理宋国人心。

  可是?宋剔成不但不重用,还进行迫害。

  惠施!也一样在宋国没有得到重用,他把自己最美好地时光都用在魏国了,在魏国做了外相。其实!惠施在魏国也没有得到重用,所谓的外相,不过是为君王跑跑腿而已。

  宋钘!比庄子、惠子混的更差,一生没有得到重用,只能寄生于齐国的稷下学宫,以讲学为生。

  庄子回过头对那人说道:“郢地有个人把白灰涂抹在他自己的鼻尖上,白灰只有蚊蝇的翅膀那样大小,他让某个匠石用斧子砍削掉这个小白点。那个匠石挥动斧子呼呼作响,很随便地样子砍削着白点,鼻尖上的白灰完全削去了而鼻子却一点也没有受伤。那个鼻尖上抹白灰的人站在那里若无其事不失常态。

  宋元君知道了这件事,召见那个匠石说:‘你为我也这么试试’。匠石说:‘我确实曾经能够砍削掉鼻尖上的小白点。虽然如此,与我合作的伙伴已经死去很久了。没有了合作伙伴,我就再也没有那个本事了’。唉!自从惠子离开了人世,我没有可以匹敌的对手了!我没有可以与之论辩的人了!”

  庄子不仅感叹他没有了惠施这个辩论的对手,也在感叹人生,感叹宋康王以及宋剔成都不是他的合作伙伴。

  在这个世界上,唯独可以与他辩论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惠施。通过与惠施的辩论,通过惠施的挑错,让他的思维更加地慎密。在说话用词上面,都严谨了起来。不然!惠施一定会挑出你的错误。

  庄子不仅仅感叹这些,他一样感叹,他的人生即将走到尽头了。同龄人都死了,比他年龄小的人也都死了,也到了他羽化飞升的时候了。

  他虽然修炼成了真人体,有了不死之身,可他一个人苟且地活着又有什么意思呢?

  再则!违背常理的事,道家是不会干的。

  道家讲究的是融入生活,过周围人一样地生活。

  所以!他是必须“死”的。

  

第1038章 以天地为棺椁

  公元前286年,周赧王29年,宋君偃后元43年,齐湣王15年,庄周84岁。

  齐国国君齐闵王联合楚、魏两国攻打宋国,宋国百姓四处逃散,城池没能守住,宋康王于是逃到倪侯的住所,很快齐军将其抓获并杀死。宋国灭亡,三国共同瓜分宋国的土地。

  宋国的灭亡,对于庄子来说,没有一点“爱国精神”的。相反!觉得这是宋国人民的一次解脱。

  在人类历史面前,只能是一次暂时的解脱。

  宋国人民终于摆脱了宋康王的压迫,从苦难中走出来了。

  当然!只是从宋康王的压迫下走出来了,并不是说从此就没有了压迫。在人类还没有选择正确地人生指导思想之前,都不会有长久的幸福。

  所以说!只能说是宋国人民从宋康王压迫下的苦难中走出来了,并不是说宋国人从此就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人类从此就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齐、魏、楚三国瓜分后的宋国,将面临着三个国家不同的赋税政策。宋国人的命运,也将分成了三种,能不能过与占领国子民一样地生活,任何人都无法知道。

  不过?灭国与附庸是不同的。灭国后可能享受到占领国的国民待遇,而附庸后的国家,是要面临双重赋税的。所以!灭国相对来讲,比附庸要好一些。

  天下的形势就是这样,小的诸侯国都将最终灭亡,被大诸侯国统一。所以!宋国的灭亡对于人民来讲,只是暂时的解脱。将来!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还将面临着灭国的命运。

  所以说!宋国子民只是暂时地告别了苦难地生活,告别了宋康王压迫下的苦难生活,而即将面临地是:将来的再一次命运。

  还是那句话!在人类还没有寻找到正确地人生指导思想之前,人类是没有长久的幸福生活可言的。一切幸福生活,都只是暂时的。

  庄子虽然没有那种灭国耻辱的观念,可多少还是有着心灵的感触。他看到的不仅仅是宋国子民,是宋国的灭亡,而是!整个人类的命运。

  还是那句话!在人类还没有寻找到正确地人生指导思想之前,人类是没有长久的幸福生活可言的。一切幸福生活,都只是暂时的。

  宋国的灭亡,多少让庄子有着那种“生无可恋”的感觉。

  早在几年前,他的儿子庄平、庄耕两人都被宋康王强行拉去战场,战死沙场了。

  庄平、庄耕年轻时躲过了兵役,可到了他儿孙长大的时候,为了避免儿孙服兵役他们不得不自愿去服兵役,以此来保全儿孙。

  在宋康王时期,没有办法,在宋康王的逼迫下,你这个家庭必须给出几个兵源。不自愿是吧?那就只有强征了。

  小儿子庄粟虽然在监河侯家里做了上门女婿,年轻时不需要服兵役的。可后来监河侯的世袭爵位被撤了,一样没有了特权,庄粟自然也要去服兵役了。

  庄粟的情况也一样,为了避免儿孙服兵役,去为宋康王作无畏地牺牲,他自己只得顶上,去服了兵役。他虽然没有死,可他却成为了一个残疾人,成为一个需要儿孙来照顾的废人。

  为了减轻儿孙的负担,庄粟选择了自杀。

  双胞胎长女守寡一生,虽然健在,可她们重复人类的故事,为儿孙们操碎了心。

  小女儿一家平安,她们只生养了两个男孩,其他都是女孩。小女婿是退役的残疾军官,是宋康王手下的人,相对来说,没有受到宋康王的压迫。

  面对这样地情况,庄子自然要羽化飞升了!真的!他有了那种生无可恋的感觉。

  他最牵挂的儿女,都老了、死了。儿女们都成为了各自后代的牵挂,他反而成为一个被遗弃的老人。虽然儿孙后代们经常过来看望他,把他当成始祖,请教人生。可他觉得:已经感觉不到父母子女之间的那种亲情了。与孙子辈的人相处,就是找不到当年与儿女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