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小驸马-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孙乾为大儒郑玄弟子,平昔随于郑玄左右,极少归乡,虽是北海人,与孔融并不相识。孔融见孙乾仪表堂堂,举止得体,亦无年少成名之傲气,立起身来,握住孙乾的手,道:“原来是郑大家之徒,果然是名师出高徒。回北海时,请到我府上述话。”

孔融言语间十分客气,又发出邀请,看来对孙乾评价很高。孔融打住话头,环视诸位学子,正欲再说几句,目光却突然被吸引,怔然望向左前方。大家随孔融目光看去,却是一个少年正在案几前聚精会神书写。孔融忽然面色凝重,顾不得众人,举步来到姜述身后,细细端详一会,情不自禁喝了一声彩。

孔融才华横溢,为人非常清傲,很少能见其如此失仪喝彩。众人皆不知孔融何意,心中都是奇怪,一位少年如何能让孔大家如此?众人纷纷涌上前去看,待大家看清少年所书,心里明白孔融叫好的缘故了。

姜述前世本有书法基础,年轻时还获过书法大奖,穿越之后不知写秃了多少毛笔,用去多少墨岘,如今的字已是甚有功底。如潜藏深渊的巨龙,此时在青州笔会上大放异彩,让孔融这般高人如痴如醉。正合周易乾卦,苦练之时为“潜龙勿用”,如今已是“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姜述写得是颜体,此世的基本功加上上世阅历,姜述之字根本不象孩童稚嫩的字体,而像阅经沧桑的饱学士子,力透纸背,笔意雄浑厚重。

共写完的十二个正楷,端庄大方,又不失圆润活泼,让人感到是一队军队,大气而整齐,又不失粗旷的美感。孔融喝彩之后,几乎凑到姜述身边,右手在空中摸拟。当然不是姜述的书法胜过了他,折服他的是姜述所书乃是前所未见的新字体!

汉代书法还没有楷体,最常用的是彖体,当代大儒蔡邑创出飞白体,颇为流行,但是飞白体比起楷体大为不如。自创新字体将是轰动文坛的大事,眼前这位九岁稚子,得到孔融如此推崇,很快就会扬名天下。

“新体字!此为绝佳字体!”孔融喃喃道。

孔融水平远非姜战、卞广等可比,好文好字如痴,研究过史上所有成名碑贴,见识过当世无数大家书法,却首次见过这种字体。他很想知道此字体是何人传给姜述,但若有人书法达到如此水平,早已名扬四海,孔融细思当世名士,却未有自创新字体的传闻,心中不由有些疑惑。如孔融这等好文好字者,若风闻有人创出新字体,早已想方设法取样回来临募。自创字体的念头浮上孔融心间,姜家子遍览诸位大家书法,融其精华创新字体,而新字体雍容华贵,这是了不得的大事!姜乩文采独树一帜,孔融引为知己,故友独子姜述,小小年纪竟有如此才华,所创字体竟让孔融生出顶礼膜拜之意!

入会者皆是青州有名学子,见孔融喝彩之后失魂落魄,一同挤上去看个究竟,待看清姜述所书字体,顿时知晓原因所在,其中十余位好字如命的名士,如同孔融表情相似,双眼死死定在姜述正在书写的蔡侯纸上,右手不停挥动临摹。

姜述写了一首很简单的诗,他自然不会费心现场作文,又是抄袭古人的大作《春眠》,不过因季节不同改为《夏眠》。早在孔融喝彩之时,他便要停笔见礼,但孔融摆手示意,让他专心作诗。姜述明知众人围在身后,索性不去理会,专心致志书写。别人也打扰不了姜述的思路,因此他作诗与别人完全不同,别人需要绞尽脑汁思考,逐句逐字琢磨,姜述名义上是作诗,实质是成竹在胸,与练习书法无异。

“夏眠,夏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好字更好。小友之诗可谓佳作,其字可为我师。”孔融读完此诗,又体会一下书法笔意,竟然向姜述行了一礼。

姜述虽想引起孔融注意,但未想过孔融会这般举止,不免有些不知所措,幸得姜战在侧拦住孔融,道:“这万万使不得。”。

姜述反应过来,上前施礼道:“小子无才无德,太守高看一眼,便已受宠若惊。太守如此举止,让小子无地自容。”

孔融从痴迷中回过神来,察觉方才有些失态,笑道:“小友且坐,我等慢慢聊。”说完不理众人,拉着姜述坐到上首。

众人虽然感觉有些不合礼仪,但是孔融名望太盛,又居高位,此地虽非其治地,却隐然是众人之首;姜述又为姜家家主,若非年纪尚小,坐在上首也算无碍。

孔融心境平复下来,和声问道:“小友字体如何创出?”

姜述这才明白孔融失态之故,并非为了诗文,而是为了书法。历来创出新字体者皆是名家大儒,历经千锤百炼,多年积累心得,经过多次改进,方能有所成就。而姜述九岁稚子之身自创字体,这是何等惊世骇俗之举?

姜述转首环视众人,众人皆竖着耳朵听他说话,唯姜战微露不安之意。姜述踌躇片刻,理了一下思路,道:“小子自四岁开始启蒙,对名家碑帖最是爱好,往常无事之时最是喜欢练字。感觉如此写字才有美感,并无新创字体之意。”

九岁稚童没有名师指导,自己练习书法,竟能创出新字体,而且书**力不俗,诸人自愧不如,对姜述展现的才华倍感新奇。

姜述接着说道:“实则并不复杂,起初小子只研究五个笔划。”姜述说完铺纸提笔,写下横竖撇捺勾五笔。“这五个笔划,小子每日都要书写千遍,然后逐一鉴别,将认为写得最好的留为明日范本,次日书写再精益求精,认为有所进步才停笔。后来观看院中翠竹,忽有所感,折竹成划,临募体味心得。一年后,笔划基本成型,诸字皆由笔划构成,笔划既成,此字体也渐成,仅此而已。”

众人听到这里,方才恍然大悟,没想到竟会如此简单,诸人并非做不到,只是没想到而已。也有多人听了姜述之言,回去以后依法而为,虽然没有创出新字体,但是书法却提高不少。只有孔融等极少数人,知道创出新字体绝非如此简单,关键并非苦练,在于悟性和审美观。

孔融为汉末大家,文学书法皆有极深造诣,围绕新字体询问姜述相关问题,从书法画技逐自扩展到文学历史,姜述逐一回答,所言融合了数千年文化艺术的精华,许多见解独树一帜,令人眼目一新。一席话后,孔融不由抚案长叹,深谓后生可畏。

古时通讯落后,经常以讹传讹,传言到了千里之外,往往面目全非。姜述此番一鸣惊人,本是可喜可贺之事,姜战高兴之余内心却生忧虑,担心今日之事传开,若被有心人故意引导,惹起皇家猜忌,不仅非福反会引来大祸。姜战想到这里,不由怵然失惊,心思对策补救,想起姜述所作《爱莲说》,不由暗有定计,谓孔融道:“数日前述儿曾作一文,数语甚是精妙,请文举兄指正。”

第一卷姜述篇第17章青州笔会3

自从姜述听说孔融到来的消息,本欲凭借诗作闻名,未曾料到楷体字引起这般轰动,始料未及,暗生悔意。闻听姜战之言,便知姜战之意,欲借《爱莲说》所喻,提升道德名声,以释皇家之疑。

孔融笑道:“既有妙文,正合笔会荟萃文章精华之意,姜家公子切莫藏私。”

姜述当下让侍者铺纸研墨,默写《爱莲说》。孔融站在姜述身后,初时只是体味书法笔意,及写到“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时,不由拍手称绝,道:“此传世绝句也。”再看下文“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孔融评道:“但是此段,足可名垂千古也。”

再观结句“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忡远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待姜述全文写完,孔融通篇朗读,体味良久,叹道:“姜家公子之才,远胜于我;姜家公子之德,世人难有与其相论者。”

田希问道:“此文可谓文才斐然,然其年方九岁,尚未成人,如何能高论其德?”

孔融道:“此文突出运用衬托之法,菊正面衬托,牡丹反面衬托。莲花是文人笔下高歌咏叹之物,但多数文人皆惊叹于其清姿素容,将其形诸笔端;而此佳作独辟蹊径,重点描述莲之品质,歌颂其坚贞品格。写出此文之人,定然洁身自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鄙视追名逐利者。若非品德高洁之人,安能写出此文?”

孔融谓主薄王修道:“叔治文评扬名天下,请评此文。”

王修字叔治,北海营陵人。年七岁丧母。母以社日亡,来岁邻里设社,王修感念母,哀甚。邻里闻之,为之罢社。年二十,游学南阳,止张奉舍。张奉举家得疾,时人以为疫病,无敢相视者,王修亲隐恤之,病愈乃去。王修德才兼备,尤以文评扬名于世,孔融召其为主簿。王修史上归附曹操,曾任魏国奉常。

王修评文远近闻名,道:“此文可以分为前后两段,前段描绘莲花之高洁;后段揭示莲花之喻意,分评三花并以莲自谓。前段描绘莲花之高贵品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曰莲花长于污泥,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天真自然、不显媚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其空管挺直、不攀附之高尚品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莲如傲然不群之君子,凛然不可侵犯。前文所描绘,事实上是作者人格写照,心志自明,此点从后段得到明证。正如文中所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就是感慨于具有莲花之洁之人太少。前段以菊花和牡丹衬托,表明独爱莲花,并描绘莲花形象,赞美莲花品格。后段与菊花之隐逸、牡丹之富贵相比较,点明莲花君子之喻意,说明对君子之向往和洁身自好之态度。全文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之描写赞美,歌颂君子出淤泥而不染之美德,表达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之高尚品格,以及其对追名逐利者之鄙弃厌恶。此文具有‘说’托物言志之特点: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莲之气度风节,寄予对理想人格之肯定和追求,说明鄙弃贪图富贵之世态心理,衬托追求洁身自好之情操。文章运用对比、反衬,文中数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之隐逸、牡丹之富贵和莲花之高洁对比,使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说教之失,通过三种形象对比,深化主题目的。文章以‘爱’字贯通全文,把爱莲这一主题落到实处,爱莲之意淋漓尽致。此文在语言上同样富有特色,优美简练,正如莲之美之‘不蔓不枝’,没有多余无用之句。其重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表达意思恰好相反。其中心句‘莲,花之君子者也。’此文借物抒怀,一为喻物,一为抒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有抒怀之意,隐喻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之高尚品格。其意是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保持高洁品格。而‘濯清莲而不妖’,又是一种良好愿望。百花之中独莲而能为,弥足可贵。没有选择逃避远离,独善其身,而是兢兢业业、守护志节。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开篇深沉大气,既点明《爱莲说》之莲属水陆草木之花,点明莲之可爱,只是‘甚蕃’者之一。这为下文的‘予独爱莲’埋下伏笔。如此开篇,出笔皆成不凡,吸人眼球也。接下去并没在甚蕃里纠缠,只是直接缩景,一句‘独爱菊’,更加明确题意,有人可以爱菊抒怀,今人亦可独爱莲。接下句‘爱牡丹’,实为加深语意,而且此句入文,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引子。独爱莲与爱菊避世不同,爱菊者为保持高洁宁愿隐逸;爱莲者要出世,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之君子。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或众人皆羡富贵之从众心态有本质区别。此为本文‘出淤泥而不染’最好铺垫。下句直接进入正题‘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莲之语,爱莲之心,喻莲之志,可谓一气呵成,看似对莲直观描写,其实字句皆是借莲之表像倾诉心衷。此运笔之老到,实让人叹为观止。语言超凡脱俗,而回味却是隽永绵长,越品蕴味越足。收篇,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之特性喻人,虽平淡却比喻帖切,读来别有一番滋味。‘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此平淡之句接上节‘……爱菊;……爱牡丹;……独爱莲……’可谓浑然一体,不着丝毫痕迹。而借花喻人,将避世者与追求荣华富贵者描述尽致,而又无一言直接指责。在文章结尾,一叹真正隐逸之高士极少,二叹品格高尚之君子罕见,三叹贪慕富贵俗人很多,耐人寻味,发人深省。通过如此对比,君子难为,犹胜于避世。从此处来看,有些孤芳自赏。下面感叹喻意深刻,何人能避世以守品行?何人能在尘世中相守纯净?何人追求君子风范?从此可以看出,姜家公子内心高傲,不从众只求纯净之心态,在碌碌尘世中难能可贵。此文高风亮节,清雅脱俗,精短而又琅琅上口,有押韵,实为难得之精品短篇。而且一文双解,内容厚实而意境深远。加上其文易读易解,必为流传后世脍炙人口之佳品。”

王修评完此文,孔融鼓掌赞道:“姜家公子书文双绝,叔治评述精彩,此次笔会之盛,不久将会扬名天下。”

午后,田希宣布笔会结束。姜述回到府上,步入书房尚未坐稳,穗儿道:“公子,夫人请您去前厅。”

“有外客?”姜述问道。

“六老爷来了。”婢女答道。

姜述来到前厅,见周氏正眉开眼笑与姜战议论笔会之事,上前行礼道:“给母亲和叔祖请安。”

周氏笑吟吟唤姜述坐下,道:“述儿此番笔会大放异彩,又得孔北海等大家赞誉,日后定会扬名天下。”

姜述谦道:“母亲过誉了。”

周氏笑道:“述儿有出息,母亲十分欢喜。今日让你过来,想议论田家提亲之事。丰儿天生丽质,长成后定然十分美丽,两家门户相当,又是亲上加亲,述儿以为如何?”

姜述虽为穿越客,知晓古时订亲都早,此时谈婚论嫁属于正常之事。但想到丰儿年纪太小,不知以后性格如何,待要出言推辞,又顾忌田希夫妇面子,因此答道:“儿尚年幼,本不该考虑此事,但若是回了这门亲事,恐会因此生怨。不如暂且口头应下亲事,三年之后穗儿年纪稍大,再立婚约不迟。”

周氏转首望向姜战,道:“六叔认为如何?”

姜战近期对姜述十分关注,听姜述方才所言,似有婉拒之意,心想姜述人小鬼大,猜不透其用意何在,自然不会横生枝节,道:“述儿所言有理,六叔择日去与清正回话。”

姜战说完,起身告辞,忽然姜乙飞奔来报,道:“田家传来消息,孔氏被休,田让除籍。”

田让、孔氏除了诬陷大妇,还犯了杀人重罪,姜飞叶险些遭难,如何如此轻纵放过?室内诸人不由面面相觑,猜不透田家葫芦里卖得什么药。

周氏内心有些不平,愤然道:“姜家费心出力方挽回大姑名节,却没料到竟是这般结果!”

姜战心思甚重,旋而明白其中缘故,见姜述若有所思,道:“述儿以为如何?”

姜述笑道:“叔祖心里明白,何须问我?”

周氏见两人打哑谜,问道:“其中有何缘故不成?”

第一卷姜述篇第18章少年论道1

姜战起身道:“述儿既知内情,自会说明此事,我还有事料理,先行告辞。”

周氏、姜述送姜战出了大厅,未等姜战走远,周氏扭着姜述耳朵,道:“述儿如今能了,既已明晓原因,如何瞒着母亲?”

姜述连忙告饶道:“母亲,手松一些。孔北海大驾光临,田让之妻与其本家,定会求其出面托请,姑母即便心有不甘,此事也得轻轻落下,不然孔北海面子何在?”

周氏闻言方悟,松开姜述,道:“以后议事,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有话直说。”

姜述连忙答是,周氏嗔怪道:“死罪可免,活罪难逃,罚你去查账房。”

查账不难,但是耗时甚久,姜述心中暗苦,却不愿顶撞周氏,出来后径去账房。总账房名唤姜怀业,其祖父原为姜府家丁,因功出了奴籍,因其善术数,出籍后便学习账房。其祖对姜家忠心,能力不俗,后来升任总账房。姜怀业为其嫡孙,学得祖传之艺,接掌姜家账房以来,一向甚是出力,账目一向清白。

姜怀业从前考过姜述术数,听闻姜述受命前来查账,自是不敢怠慢。其余账房却不知姜述本领,以为不过是周氏折腾少主而已,并未将此事当真。姜述却是内行,先封存账目,又安排家中匠人做了一个简易算盘,先是核实总账,寻出异常账本抽查,按部就班,做得有板有眼。

姜述性格属于完美型,凡事只要开了头,就要做得完美。除了不耽误练武,其余事情全都放下,连续数日专门查账,第三天傍晚全部查完。将结果统计记录完毕,姜述取了有误账本,去周氏处交差。

四个账房甚是本份,差错不多也没有大笔失误,误处大多出自家用账本。家用事项繁多,进出杂乱,差错较多也属正常。其余布铺、粮铺、杂货铺账目皆能合得上,差错不过是些零头尾巴,一年所差相加不足百两银子,在术数不发达的古代实属常事。周氏见账目查得清楚明白,甚是高兴,免不了表扬姜述几句。

次日上午,周氏唤姜述、姜怀业到前厅,询问账目相关事项,下人忽然来报:“外面有人求见。”

说完递上名刺,周氏接过一看,不由吓了一跳,道:“果真是郑玄大家到了?”

“小的不识得此人,此人年过半百,依着朴素,倒像个有学问的人。”下人答道。

姜述觉得名字甚熟,一时却记不起来,问道:“母亲,郑玄是何人?”

周氏一脸欢喜:“此人为青州大儒,朝廷数次征辟,均是称病不出,大有名望,前些日子母亲还想托人说请,想让述儿拜其门下。”

姜述道:“既然如此,我等将他迎进门来,再派人通知有名望的本家过来相陪就是。”

周氏闻言,打发小婢去请人,入内匆忙妆扮一下,让下人大开中门,与姜述一同出门迎接。

待到门前,只见一位身材修长、长相清奇的中年文士立在门前,身后那位青年文士正是几日前笔会上所见的孙乾。对于孙乾,姜述在前世记忆里有些印象,此人应是最早追随刘备的文士之一。当然,这些都是姜述笔会以后记起来的,笔会当日注意力都在孔融身上,并未过多注意其余文士。

郑玄见一位美妇带着一位少年出门,知道是姜家母子出门来迎,上前见礼道:“在下郑玄,特来拜见姜家公子。”

周氏又是吓了一跳,郑玄为当世贤人,等闲人求见尚不可得,如今主动上门来拜见一位少年,却是天大的奇闻。姜述闻言,猜想定是孙乾不知跟郑玄说过什么,勾起郑玄的好奇心,但是何事能让郑玄大驾亲临却未能猜出。

将郑玄迎进客厅,姜战等本家亦到了,皆上前毕恭毕敬与郑玄见过礼,坐在下首,不敢轻易言语。

姜述身为嫡子,虽然年幼,坐在周氏左手相陪,周氏道:“妾身孤儿寡母,若有失礼之处,请先生勿怪。”

郑玄笑道:“传闻姜家妇才胜男儿,闻名不如一见,若非如此,又怎调教出如此麟子。”

周氏谦道:“多谢先生抬爱。”

郑玄望着堂中众人,开门见山道:“此次前来,实则只为请教公子新字体之事,与余人无碍。众人且去忙,莫因在下耽误事务。”

姜述深知郑玄这般奇人,不喜与俗人交往,不待周氏言语,道:“既然如此,且请诸位本家先回,小子侍候先生去书房。”

说完,向周氏及众位本家行了一礼,引领郑玄、孙乾两人向书房行去。周氏欲待跟去,姜战在旁道:“夫人莫要随去,郑先生此等人不喜人打扰。”

众本家都是姜家出众之人,自是晓得郑玄的份量,本来因长房孤儿寡母,一向只是表面顺服,内里却不甚尊重,今见郑玄如此人物,竟亲自上门拜见姜述,自然询问其中因果。姜战老狐狸一个,明白此时正是震摄旁支的绝佳时机,逐将姜述在文会上的表现绘声绘色讲了一遍,其中又颇多述说孔融对姜述的看重,让众人对这位小家主刮目相看。

且说郑玄、孙乾来到姜家书房,见房内挂满了字画,不是姜述平常练字作画的作品,就是读书心得,还有一些姜述默写的唐宋诸大家的诗词,所占面积最大的是东墙上挂着的十几幅字,却是姜述默写的部分《三字经》。

郑玄初时只是注意书法,一边看一边领悟,待到最后,看到姜述所做读书笔记,观点新颖,又甚是老成,抬眼打量姜述一眼,道:“公子府上明师是那位?”

姜述正容答道:“小子自四岁在族学启蒙,只在族学上学,目前正想聘请名师。此室所有除了书籍以外,皆小子平常读书练字之涂鸦。”

郑玄默言不答,及见姜述所书“教育为本,利在千秋”之时,不由拍手称妙,道:“想不过姜家子足不出户,便能悟出如此真理,实不简单。”

姜述当初写这八个字,纯粹是练字,此等话语放在后世,小学生都能讲出几句,想不到竟让郑玄生出如此感慨。姜述答道:“书中自有黄金屋,小子读书多些,有时悟到些道理,便记将下来,也不知对也不对。”

郑玄笑答道:“对极,此语与老夫所想暗合,只不过老夫一生致身教育,却想不出如此警世之言。”

及见到姜述所录诗词,首首惊绝,令孙乾一一抄录,对姜述道:“老夫如今方知天下确有天才。老夫一生授徒无数,却无一及得公子。”

看到姜述所录之三字经,初时尚不以为意,待看到最后,见其意通俗易懂,由易而难,鲜有重复之字,不由面露惊容,道:“此书所作为何?”

姜述答道:“小子欲光大族学,又想诸书启蒙苦涩难懂,无聊时编出此文,欲作族学启蒙之用。目前尚不完善,近日尚要好好寻思一番。”

郑玄手不释卷,连呼大妙,喜道:“天降大才,此天下蒙童之福。”

孙乾年少成名,表面谦和,心性却甚高傲,笔会之时本想风光一下,却让姜述新字体所扰,失色不少,心中尚不服气。如今抄录姜述诗词,篇篇经典,句句玑珠,由此由衷拜服。却不知姜述脑海里的诗词,每一篇都是流传百世的大家之作,世上任何大儒,在这方面都要甘拜下风。

及到孙乾录完,却见老小两人饮茶叙事,谈及当前的教书育人。观其行,听其言,绝对无法想象与郑玄大家谈论得热火朝天者,竟然是一位九岁少年。

午饭将至,下人来请用餐,郑玄谈兴正浓,喧宾夺主,让下人将饭菜搬至书房。正在此时,下人来报,道:“北海太守孔融来访。”

这一下不仅姜家上下乱了套,即便郑玄也坐不住了,与姜述共同去迎孔融。

孔融此来,倒非因为姜述面子,而是听说郑玄来到姜府,因此特来拜见。这番缘由,明白人自是能猜测得出,但在外人眼中,姜述实在了不得,两位国内扬名的儒学大家,亲自上门拜访,这是何等风光之事?

孔融驾到,自然不能再在书房用餐,周氏不能出面,姜战、姜述陪着孔融、郑玄在正厅饮宴,又得田希跟着过来,也算半个主人,场面还可应付过去。

第一卷姜述篇第19章少年论道2

孔融与郑玄相见,诗词成了小道,两人很快谈到经义。经学大师论经,对于在座众人来说,是难得的学习机会。客厅似成了学堂,也无人敢于下箸,郑玄看不下去,对孔融道:“不如我等先行吃饭,后到书房去谈。”

众人草草吃过饭,一起拥去书房。书房虽然宽敞,一下子拥进这许多人,也稍觉有些拥挤。姜述方要说换个地方,孔融知他之意,笑道:“无妨,谈书论经,席地而坐也无妨。”

郑玄、孔融论了一会经,很快因“道”字之义争辩起来。郑玄见众人皆聚精会神听讲,只有姜述隐然有不服之意,好奇地问道:“姜家公子,你莫非也习经义不成?”

姜述后世之人,对于“道”字理解自然与众不同,方才听郑玄、孔融所言皆有偏颇,心中并不认同,道:“小子习过经义,因此也常思‘道’之意。”

“试讲之。”孔融闻言,顿时来了兴趣。

“多谢太守大人抬爱,道博大精深,小子如何理解得透?只不过听两位先生论道,有些不同想法。”姜述答道。

孔融道:“何为道?请姜家子阐述一下。”

“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从某一侧面来理解,把它当成某一局部的东西,是盲人摸象,显然是片面的。从另一方面看,道生成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小子从这方面来理解,也不知对不对?”

“接着说。”孔融见姜述坦然回答,此时存了考量之心。只因姜述所言,并未套用典籍,其意表达却很准确,又有新意,孔融和郑玄皆为经学大师,不禁都来了兴趣。

“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而思道者须有德,而德并非通常的道德或德行,而是思道者所应必备的对世界的认识、为人处世之原则。若是德低道则低,德高则道高。不知我理解得对不对。”

如此解读,将道关联上了德,有些道家的论点,虽未引用典籍,但所说之德就是道德标准,应该也没问题。孔融与郑玄对视一眼,各自狐疑,心道这姜家子胆子够大,竟然如此理解儒家之道。

其实姜述穿越以后,对四书五经经义也在琢磨,这个年代,读书不习经,会让人视为怪异。穿越时间越长,姜述对于本身定位有时十分茫然,琢磨出许多办法,却没有找到一条甚为完美的道路。但是钻研经学,最不济也可以成为一位名士,不论何人当权,都不敢轻易杀了自己。何况姜述可以拿来主义,现代国学大师的讲座还能记得一些,因此研究经义比起常人要简单许多。

实则儒家之道与道家之道,大道相通,大儒研究道,就是研究道的范围,如何实行道,道对个人有什么作用,对国家有什么作用,对社会有什么作用。

但是“道”涵义太广,自汉以来研究和注释道的人难以计数,以养生、哲学、政治、兵法等各个角度都可以解读,众说纷纭。这些理解既有片面性,又有合理性。

孔融、郑玄皆是经义大师,姜述所言并非妙论,但九岁少年理解到这种程度,皆被吓了一跳,孔融问道:“何人教你经义?”

“太守大人明鉴,小子自启蒙以来,一直未择明师,每日闭门苦读。因为无人教导,故此闭门造车,想法或许古怪,请大人见谅。”姜述坦然答道。

见孔融默然不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