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勒胡马-第2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利者了……
船行需时,暂且按下不表。且说呼延莫率军杀入乐陵国,邵续出城野战不利,被迫收缩回厌次城中。呼延莫即在城东立阵,伪做准备强攻之势,同时行文广固,要曹嶷也发兵来合。当然啦,曹嶷找了种种借口,拖着就是不动,也在意料之中。
呼延莫自然只是前军而已,前军发后两日,赵太尉石虎自晋阳兼程返归襄国,旋即受命,亲统五万大军南下,所部十三将,以太傅张宾担任监军。
对外扬言,此行的目的是去增援桃豹等将,攻打河内西部的李矩李世回。然而军行至于朝歌,却命扎营休歇,同时遣人去附近的延津、棘津、文石津勘测水文,隐有建造浮桥之意……
此三津正当兖州濮阳国西部的燕县,时兖州刺史蔡豹驻在濮阳,闻讯一方面亲往河岸督责防御工作,一方面遣使急报洛阳。于是祖逖便遣卫策率军五千,前去增援濮阳国。
但是双方心里都很清楚,赵军是不会从三津涉渡的——因为那地方在兖州西部,距离洛阳实在太近了,晋军十日可至,粮道也甚为通畅。于是石虎间中便将兵权交与张宾,自率精骑三千东进,四日疾行五百余里,渡河而直指历城。
同理,卫策率军先至濮阳,跟蔡豹会面,详细说明了祖逖的战略方针,然后也沿河而东,前往谷城。
石虎先到,渡河之时,即向历城和广固全都派去了使者,要求暂借历城一用。曹嶷本不愿与,但石虎在书信中的口气很严厉,说你既然归属我赵国,自当亲历戎行,为天王效力,前此呼延莫要你夹击厌次,你不肯去,如今我要借历城一用,你若还不肯给,难道是怀有反心不成么?!须知我家不必动用一兵一卒攻汝,只要在苏峻进攻之时不加援救,你便覆亡在即——脑袋清醒点儿吧!
同时得报,苏峻主力悍然渡过潍水,逼近剧县、益都,距离广固不过五六十里地——苏子高是怕曹嶷发兵呼应呼延莫,故而陈兵恐吓——曹嶷自然大惧,只得行文历城,允许赵军进驻。
其实没等他派遣的使者抵达,石虎便已安然进入了历城——历城守将可不敢直撄赵军的锋芒啊,那么既然曹将军已向石天王称臣,咱们是一国的,还有必要闭城硬扛,不死找死么?
石虎留部将麻秋守备历城,自将精骑,并裹挟着曹军三千余众,沿着济水南岸一路向西奔驰,一日夜即进抵卢县近郊。卢县令骤然闻警,不禁大惊失色,同时也有点儿迷糊——“既云自历城来,得非曹军乎?如何会是羯军?”急忙下令关闭四门,招募百姓上城助守。
卢县的地理位置也挺重要,正当石虎进路之侧,倘有一两千精兵在内,是大可以一举而切断石虎后路的。然而张宾、程遐等事先便已探查清楚,济北之兵,都在郡治卢子城,卢县也就几百县卒而已,不足为患。故此石虎才敢放过卢县不打,直行而入平阴城。
按照原本的计划,石虎进入历城之后,还要歇上几天,等呼延莫从厌次城下撤兵,转道来合——否则你就三千骑,太过单薄,恐难破敌啊。然而石虎深知兵贵神速的道理,再加上他也素来骄横,目无余子,根本不担心有晋军可以正面击败自己——除非祖逖率大军自洛阳而来,但大军若行,岂可不为人知啊?否则我又何必只带三千骑到河南来——故而军行甚速,大大出乎了双方面的预料之外。
祖逖倒是早就行文济上各郡了,先拜东平内史徐龛为建武将军,旋命四郡国守相——东平相徐龛、济北相桓宣、泰山郡守羊鉴和任城相周默——各率兵马,齐集济北,听从徐龛的指挥。为怕军情泄露,除对徐龛一人以密书言明战略预判外,一概只说是为了巩固黄河南岸的防御。
石虎占据平阴城的时候,济北兵马都在郡治卢子城,唯有徐龛部将于药先率五百兵来会,其他几家的部伍,则还在路上。因而济北相桓宣得报,匆忙点兵出城,前至石门,去封堵石虎。
石门也是一座小镇,与平阴之间,不过二十里地,这边桓宣才到,石虎便已杀近了城下。于药见羯军不多——被裹胁的曹军还远远地拉在后面——便请令往敌,阻遏贼势,好方便桓相巩固石门之防。
于是率领两千步卒,当道立阵。石虎远远望见,不禁笑道:“此处北济而南山,险狭处不过三里,大军难布,唯有勇者可胜。若待晋垒布成,我不易过,今初来立阵,有何可惧啊?”当即高呼一声,身先士卒,率领骑兵便直冲过去。
晋军阵势未全,骤当敌骑猛冲,无不惊骇恐慌。于药为了鼓舞士气,便策马拧矛,亲至阵前,来当羯军,并且高声问道:“贼将为谁?可通姓名么?”石虎高呼道:“某乃石季龙是也!”
于药听得此名,不禁大惊——他虽然没跟石虎见过仗,但身在兖州北部,一水之隔的河北各郡国,可是皆畏石虎如鬼神啊,岂能不闻其名——才欲后退,石虎已到面前,一矛即将于药捅翻落马。
战将既殁,晋军当即大溃,桓宣也不敢再守石门了,被迫撤回了卢子城。石虎驱骑从后追杀,斩首数百级,所获辎重也不在少数。
随即羯军便在卢子城东南方向下阵。桓宣急忙向各方告急,徐龛等匆匆来救,集兵于卢子西南方向的谷城。
晋三郡国之兵,不下一万三千,眼见羯军势弱,徐龛便欲出战,但羊鉴、周默听闻来将乃是石虎,无不觳觫,纷纷劝说,还是等洛阳派发的援军到来再说吧。好在有他们屯扎在附近,石虎也不敢直接攻打卢子城。
两日后,卫策率军赶到,接过了指挥权,旋即就问了:“为何不攻?”
他说石虎轻骑而入历城,一路赶杀至此,我等倘若能够集中优势兵力,大可一举而破。相信石勒不会命重将只率几千骑便深入敌境来送死的,想必后面还有增援,你们就跟这儿等着,想跟他对耗,殊不知时间愈久,便愈是危险哪!
周默拱手道:“三郡国兵马虽众,其实能战者不多,如桓相的济北军,闻不旋踵即为羯贼所败,是故我等要待将军率中军前来,才好与石虎决战。”
卫策也知道这些外军战斗力有限,乃不再斥责,便从三军中挑选出精锐两千,并自家五千中军,出城立阵。他光带上了徐龛,而使羊鉴、周默守城。
石虎得报,即使曹军监视卢子城,自将本部骑兵来攻卫策,激战于周首亭——周首本是卢子的旧称,春秋时代,周王子成父奔齐,后于战阵上擒获来侵齐国的长狄侨如之弟荣如,埋首于此城北门,因而得名“周首”;至于周首亭则是卢子所辖乡亭。
双方从辰时一直厮杀到午后,晋军虽然人多势众,却当不住羯骑精强、石虎悍勇,竟然数度濒临崩溃的边缘。全赖卫策指挥得当,徐龛浴血而战,每每能将数百生力军冒死杀出,从侧翼逼迫羯骑,才勉强守住了正面防线不溃——当然啦,损失是相当巨大的。
两军恶战之际,桓宣也曾两次率千余残兵从卢子城内杀出,想要突袭羯军之后,策应友军,可惜都被曹军给堵了回去。不过曹军也因此而两度告急,牵制了石虎的精力,他这才没能一举建功,彻底摧破当面的晋师。
战至午后,卫策自忖毫无胜算,只得勒束兵马,缓缓退归谷城。旋即遣使向洛阳告急,通报说石虎亲至,悍勇难当,而济上郡兵,实在是不济事啊——大将军还当续发援军才好。不过他也表态了,说即便大将军你不派增援,我也有信心把谷城守住,封堵石虎,不使其遁入兖州中部的平原地带,但问题是桓子室困守卢子城,我实在是救不了他……
石虎也是没想到会在这儿碰上根硬骨头,激战半日,每每只差一步,不能成功。最要命的是曹军实在疲弱,竟然连桓宣的千余败残之兵冲出城来,都差点儿把他们给击垮喽……倘若那三千曹军有我本部一半的素质,我早就一鼓作气而下谷城啦!
急遣使要呼延莫速速来合。
屯扎在乐陵郡内的呼延莫得到张宾通传,说石虎已经按照计划,前往历城去了,便即虚张旌旗,以麻痹邵续,然后匆匆回师西向,进而渡过黄河。可是等他到了历城再一打听,说太尉已然亲率三千骑继续向西了,不禁大惊,急忙驱策兵马,从后猛追。
途经卢县,他可没石虎那么轻脱,便即分兵往攻。卢县仅仅守了一个下午,即被攻破,县令也悬梁自尽了。
呼延莫是在周首亭之战后第五天赶到的,石虎胆气陡壮,便即挥军猛攻卢子城。徐龛数次率兵从谷城内杀出,欲图牵制羯军,却都被呼延莫击退。
由此形势渐趋明朗,晋军勉强可以守住谷城,但出外野战,难得胜算,至于救援卢子城,更属天方夜谭。徐龛不禁焦急,反复向卫策询问:“大将军几时才会发兵来援哪?只怕桓子室坚持不到那个时候……”
其实徐龛跟桓宣并没有太过深厚的交情,甚至于二人之间还常起龃龉——总体而言,受性格的牵累,徐龛基本上就没有啥朋友——但终究曾经共同供职于祖逖幕下,又是同一时间外放出来做郡国守相的,则桓宣被围,徐龛难免有兔死狐悲之叹。
见此情状,卫策乃不敢明言,说很大可能性祖大将军不会派发援兵过来了,要靠咱们自己守住谷城,而且只能放弃桓宣和卢子……只得敷衍道:“原计划大军北上,增援河内李世回,以将羯军主力牵制在大河之北,则临时别遣援军来,恐配也非十日半月之功……”
至于卢子城内,桓宣召集百姓上城助守,数次打退了石虎的进攻,但终究兵少力弱,眼看着就要支撑不下去了。
即便晋初统计,济北国内登记在册的户数也不过三千五百而已——当然实际数字要多得多——更经丧乱,田土多数荒芜,百姓多死走逃亡,虽然桓宣履任后锄豪强、安黎庶,大力发展生产,终究时日尚短,户口的增速有限。具体到卢子一城,城内民众不过四百户、两千多人而已,且羯骑来得甚急,城外的农户大多未能逃入城中……
所以连郡兵带百姓,能够上城守备的,还不到两千人,城外则是石赵近万中军精锐——曹兵是添头,可以不算——即便只将其半前来攻城,仍然能够造成强大的压力。
桓宣不禁想道:“我今将死于此城乎?”
第三十二章 盲区
羯军数量有限,自不能将卢子城团团围住,因而家人便劝桓宣,说城北就是济水,您可以带着夫人、公子,连夜而出,泛舟济上,逃往西方去。
桓宣摆手道:“我受祖公厚恩、国家重任,使守济北,岂可弃城而遁呢?”
家人规劝道:“羯贼以精骑突袭,出乎意料之外;于药复败战于石门,牵动全军;三郡国之兵近在咫尺,却不能救……此非战之罪也,或许朝廷将会体谅府君,不加重罚……”
桓宣仍然摇头,说:“前朝有制度,守城一月方失,不罪妻孥,休说本朝无此制,即有此制,我不过才守了十日而已,哪有面目弃城而逃呢?今将与此城偕亡,汝等不必再劝。”
于是把其妻及年仅八岁的儿子桓戎叫到面前,让他们从城北通过济水,赶紧逃命去吧。
桓宣对桓戎说:“我与本家的茂伦(桓彝)兄,相交莫逆,茂伦见在洛阳,汝等可往相投。其大我十岁,但年过三十许,却无所出,我才婚便育有汝,茂伦乃请,若我更得次男,可否过继?我允之矣。孰料才结盟誓,其夫人便有身孕。
“今茂伦亦得一子,小汝两岁,起名为‘温’。汝当敬茂伦为伯父,待桓温为兄弟,善养汝母,以期成才。倘若十年之内,石羯殄灭也就罢了,若其不亡,还需汝为乃父复仇,杀尽羯狗!”
夫妻、父子,就此洒泪而别。其后三日,卢子城终于告破,桓宣见事不可为,不愿被缚受辱,乃于城上自刭而死,年仅三十三岁。
羯军入城之后,石虎便下令屠城。呼延莫指着桓宣的遗骸对石虎说:“此济北内史也,坚守不降,以弹丸之城、疲弱之卒,而能拒我十余日,其志可佩——当厚葬之,可使晋人德于太尉。”石虎却一撇嘴:“胆敢抗拒王师,百死莫赎其罪,有何可佩之处啊?我欲使晋人畏我,何必要他们德我?!”
当即下令肢解桓宣尸体,以长矛挑着,到谷城前面去驰骋炫耀,以威吓晋兵投降。
卫策、徐龛见状,无不怒发冲冠,羊鉴、周默却不禁吓得面如土色。随即羊鉴就声称病了,躲入居室内,再不肯出来。
徐龛不禁怒骂道:“即便大将军远在洛阳,复欲向河内,不克及时来援,为何蔡使君也不派发援军哪?难道是欲坑陷我等不成么?!”
兖州刺史蔡豹蔡士宣,陈留圉城人,祖逖占据洛阳后不久来投,但祖士稚却不大瞧得起他,不加信用,其后他还是走了荀组的门路,才得就任兖州刺史。但是蔡豹这个刺史做得挺窝囊,因为徐龛等守相多数受祖逖的影响,绝不肯跟他精诚合作……
蔡豹召集兖州西部数郡——濮阳、陈留、济阴等——兵马,屯驻于燕县,以防羯军自延津等三津南渡,为此不敢多放一兵一卒去增援谷城。固然卫策向他说明过祖逖的预判和安排,说羯军很大可能性是不会由此而渡,攻扰濮阳的,可是蔡豹不放心啊——你又没把话给说死喽,祖逖也没有正式行文,则万一羯军来渡,导致数城失守,到时候罪责还不都得我担着吗?
至于兖东,既然卫策率中军往援,那这责任就算暂时交代出去了,即便战败,我也方便撇清。
因而不援谷城。虽然即便他派发增援,也未必能够救得下桓宣,但徐龛就自然而然地把气都撒在蔡豹头上了,当即唆使卫策与他一起上奏,弹劾蔡豹怯懦,观望不进。
……
再说桓宣在卢子城被围的消息传到洛阳之时,祖逖正在整顿兵马,大调舟船——还向裴该商借了不少——准备发兵三万,北向河内。诸将请求分军以救桓宣,祖逖手按地图,计算时日,不禁黯然,说:“此去卢子,千里之遥,即便轻骑疾行,亦非六七日可至,恐怕卢子早就落在羯贼手中了……”
随即顿足道:“我谋划万端,却不料石虎进军如此之速,此獠果然是我大敌!”
祖约劝告说:“为今之计,只有按原计划行事,不宜再分薄军力,去救卢子,但望桓子室肯弃城而走,逃得生天……”
祖逖摇头道:“子室忠勇,必无弃守之理,我怕此刻他已然与城池偕亡了……”慨叹过后,只得振作精神,下令急造浮桥,三军齐发,涉渡过河。
就中按照原定计划,使魏该率楼船二十艘,顺水而下,奇袭铜关。
铜关在汲郡郡治汲县之南,此处一望无际,纯为平原地形,根本无险可守,原本是没有立关的必要的。其实铜关之设,专为扼守河岸,因为这个地方虽然没有津渡,北岸地势却相对低缓,既方便船只登陆,也时常都会泛滥——祖逖由此才选择此处作为突袭河北的关键节点。
晋军计算水流速度,掐准了时间,快船凌晨出发,一白昼急行三百里,正好在天刚擦黑之时,逼近了铜关。魏该一声令下,二十条船一齐举火,随即靠拢河岸,将士们手挺短兵,便即奋勇而登。
赵军驻守铜关的兵卒并不多,再加骤然遇袭,难免慌乱,结果魏该奋战半夜,终于将关隘纳入掌中。祖逖得报,当即停止北渡,将主力陆续装上船只,一拨拨地往铜关发运。
当然啦,自洛阳而向铜关,本是顺水而下,速度自然很快,至于逆水而归,通报得手消息,那就要慢得多了。因而在祖逖得讯之前,驻扎在朝歌的张宾就先得知了铜关失陷的消息。即便张孟孙,也多少有些瞠目结舌……
张宾智谋无双,可比汉之张良,但终究受时代性和地域性的制约,难免有料算不到的地方。究其根本,他是赵郡人,纯粹的北方佬,即便曾经跟随石勒在江淮间转战数年,于水战仍属一知半解,就此更形成了思维上的盲区。
张宾也预料到了,祖逖很可能派别军封堵石虎,而将主力偷袭黄河以北,以期调动赵军,而不为赵军所制——相当于说:“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但他按图索骥,认定祖逖最大的可能性,是打算从延津、汲津和文石津北渡。
首先是距离,此三津距离洛阳,不到四百里地,军行十日可至,也比从三津到襄国更近一些,以当时的通讯条件而言,是可以一定程度上起到出奇制胜的效果的,而且其后物资运补,并不算太过遥远、繁难。其次是地理状况,黄河上的津渡有限,尤其数万大军北上,为了保障后路,是多半要取津口而渡的,不可能找随便什么地方放舟或者搭建浮桥——况且不是任何地点都能把浮桥给搭起来的吧;加之三津之间,相距不过一二十里,便于统筹、呼应。
大军渡河,讲究的就是一个快字,要在敌人还没能反应过来,及时将重兵集结于岸边之时,便尽量渡过更多兵马——由此而观,这三津乃是黄河上最容易被突破的津渡。
张宾希望能够将晋军封堵在黄河以南地区,最多让你进至河内——因为孟津两岸,皆在晋人手中,你根本就堵不住啊——则王阳等据河内东部各城而守,足以阻遏晋军东出之势相当长一段时间,方便己方从容布置。而一旦晋军自三津涉渡,进入汲郡,便有可能切断河内与襄国之间的联系,则王阳等军孤悬在外,其势便岌岌可危了。
所以他驻兵朝歌,主动派人去勘测三津的水文,似有欲自三津南渡之意,就是警告祖逖:我已然有所防范,你别来了,且另谋良策吧。
张宾却没有考虑到,可以纯用船只不经津渡而运送兵员……
铜关本身是有做津渡的地理条件的,但其对岸——南岸——则崖高水湍,不能系舟,故而张孟孙并未放在心上。他的盲点,在于不相信,或者此前根本就没有意识到,用舟船也可以载运大军团。
想当年石勒在渭滨,打算沿水而下,直取徐方,图谋建康,就临时捉人造船,才刚造好不多,便被石虎一火而焚了,可见羯军对于水面作战乃至只是简单输运,都是很不熟悉的。祖逖则不同,虽然也是北人,却在建康呆过一段时间,进而又得知裴该使陶侃以舟船运兵,潜出阴沟水后,摧破刘乂,故此既守洛阳,便对附近河段的水文进行了仔细勘测,确定了水上行军的可能性。
就此促起不意,顺利拿下了铜关,张宾闻报,便欲急往复夺。大将郭黑略建议说:“我军不如实自三津涉渡,南攻濮阳,以调动晋师……”
张宾摇头道:“此议不妥——前日遣人探测三津水文,便得报对岸晋军,会兵于河岸之上,多造堡垒,已有所防范,恐怕大军颇难涉渡……”这也是情理中事,我假装欲自三津而渡,对方又岂能毫无防备呢?
随即又指点地图,对郭黑略等众将解释道:“且即便大军得渡,攻入濮阳,固然兖北之地,可以任我纵横;但若欲前向洛阳,直捣敌之腹心,以迫使晋人放弃铜关回援,则尚有五六百里之遥,且荥阳、成皋横扼其间,过之不易。与此同时,祖逖乃可将主力自铜关登岸,一马平川,直指襄国!”
郭黑略道:“晋人怯懦,司马邺年方弱冠,则我军逼近荥阳、成皋之间,彼必然召回祖逖。反之,襄国有天王坐镇,即便祖逖逼至城下,亦无所惧也。”
张宾还是摇头,说账不是这么算的——“即便晋君臣惧我,除非我得逾成皋关,真正迫近洛阳,否则可召裴该自关中来援,何必遽命祖逖班师?至于天王自然不畏祖逖,但若我腹心之地,皆为晋寇所蹂躏,即便大军在前方取胜,后援必将不继,安能长久啊?且若祖某自汲郡西向,与李矩夹击镇西(王阳拜镇西大将军)等,河内势难久守……”
总而言之,既然被敌人抢了先手,攻我之必救,而我又没有合适的“劫”反击回去,那就只有前赴铜关,见招拆招啦。
于是张宾急命在三津假装勘测水文、搜集船只的小股部队,急沿河岸去救铜关。至于朝歌的主力,则以郭黑略为先锋,全军开拔,自北道而向汲县。
从朝歌到汲县,百余里地,两日便至,同时得报,从三津过来的部队已被晋人击退。郭黑略先入汲县,乃分派部属巩固城防,并安排大军入驻事宜,自将两千精锐南下,直取铜关。
在他想来,铜关的晋兵数量不多——前日激战,虽在黑夜之中,很难分辨敌军数量,但逃归的败兵不约而同地指出,运兵的晋舟不过二三十条而已。在郭黑略的概念里,船嘛,最大也不过能装一百来人,则二三十船,连水手带步卒三千顶天了。所谓铜关,不过岸上堡垒而已,除了南面临河,难以靠近外,别无险要可恃,我就算攻不破,逼得晋人不敢露头总不难吧?则只要控扼住了铜关周边地区,晋人再有增援过来,他还能往哪儿摆?
于是直迫关前,随即听得一声鼓响,关门大开,晋军络绎不绝地杀将了出来,其数不下四千……
郭黑略当场就傻眼了。
并非祖逖的主力已然抵达,而是魏该本就带了将近五千人奇袭的铜关。
魏晋之际,中国的造船技术攀上了第一个高峰,出现了名为“楼船”的庞然大物。根据后来《晋书·王濬传》记载,晋武帝司马炎图谋伐吴,命王濬在蜀中修造战船,沿江而下,“濬乃作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也就是说,光一条船就能装载两千多兵卒!
真若有这种“大船连舫”,估计魏该光靠这二十条船,就能把晋军主力全都送过来,而不必要再去向祖逖求取增援了。
后人或以为此数字纯属夸张,水分太多,其实考究当时的技术,更因应所需条件,就知道可能性很大了。关键是此船行之于江,江上风浪有限,所以装载多了,重心难稳的问题可以一定程度上忽视——不过此等楼船,仍可能因江风而倾覆,东吴大将董袭就是这么死的……
其次王濬是做“连舫”,也就是把几条大船左右连缀起来,就仿佛小说里的“连环计”一样,所以才说“方百二十步”,其上能够跑马。则具体到每一条船,载兵数量就绝对没有两千人那么恐怖了。
根据《三国志》所载,孙权曾发兵讨伐黄祖,黄祖“横两蒙冲挟守沔口,以栟闾大绁系石为碇,上有千人,以弩交射,飞矢雨下,军不得前”——也就是说这种蒙冲舰,不考虑航行问题,极限载兵可达五百,估计这才是当时江上巨舟的普遍规模。
而如今魏该所乘楼船,虽然不如黄祖蒙冲,又要考虑航行问题,必须多载水手,以及部分军需物资,却也每舟可乘两百五十兵,总计五千,悉数登岸而入铜关。
第三十三章 孤掌难鸣
郭黑略误判了晋军数量,被迫硬着头皮猛冲晋阵。魏该乃先严阵防守,待敌三鼓而竭后,方始发起反击——郭黑略大败,仓惶逃回了汲县。
好在此时张宾统率主力也已抵达汲县,急忙遣兵接应,魏该见状乃不敢深追,勒兵后退。但他并没有缩回铜关里去,而是在关前掘壕设垒,尽量扩大己方的立足之地。
张宾亲自策马前来观看,见状不禁悚然,对左右说:“祖逖果欲将大军调至铜关,寻隙捣我腹心,我若迟来一步,恐怕汲郡难守……”因为看晋人的架势,分明在为更多兵马登岸做准备嘛!
说话之时,远远望见河面上又有楼船开至,高可三层,外设女墙,都塞满了兵卒,遍布着旌帜。羯将见状无不变色,交头接耳地道:“我但听闻南人擅舟楫,恃长江为天险,不想竟连大河之上,也能行此巨舟……”
这年月的黄河,虽亦浑浊,但还不到后世那般泥沙堆积,船行为难的地步——得先关中水土流失到一定程度了,黄河的航运环境才会遭到极大破坏——再加上祖逖知道石赵没有水军,根本就不打算跟对方在水面上作战,乃可将舟船上一切不必要的装备全都卸下,完全用来承载兵马、物资。
再者说了,从孟津到铜关,快点儿也就一日航程,就算船只的安全性差一点儿,又能出多大篓子?这个险,我冒了!
关键是他知道张宾就在朝歌,深恐被其先期击败魏该,复夺铜关,到时候自己的全盘计划会彻底告吹。因此一得讯息,首先就把剩下的几条楼船全都给派出来了。其后尚有快船走舸,以及临时调集的民船,最小的不过载兵十数人,那就不着急啦,下一批再放。
晋军主力,就此络绎登陆,张孟孙近在咫尺,因为对方有铜关为恃,竟然不敢往攻——估摸着就没啥胜算啊。只得退守汲县,希望能够把数万晋军就封堵在县城以南这不到三十里的空间内,以待局面有所变化。
那边祖逖率先来援铜关,登岸之后,便即在铜关附近设立营垒,休整兵马——多是北人,这在船上漂一整天,也够受的——暂时无力北向汲县,去跟羯军交锋。但魏该所部五千,倒都是甄选军中勉强能够乘船的勇锐之士,又已经登岸三天了,且曾挫败郭黑略,个个精神抖擞,士气饱满,祖逖乃命其西出,去攻获嘉。
汲郡的地形,北高南低——北方是太行余脉,直至林虑,南部三分之一纯为平原。这三分之一的平原,则由清水间中分割,朝歌、共县在水北,汲县、获嘉、修武则在水南。
张宾知道晋军若不突破清水,是不可能绕过汲县,北向襄国的,则短期内西进是唯一的选择。于是一见晋师有所调动,便命守义将军李阳率兵前往阻截。
这个李阳本是石勒的同乡。石勒僭称王位之时,便命人前往老家上党武乡,去将耆老、故旧全都接来襄国——就好比汉高祖刘邦称帝后衣锦荣归沛县,大会父老一般,只因天下未定,石勒不便轻离襄国,所以把老乡接过来款待——聚坐欢饮。就中石勒问了:“我邻居李阳,是个壮士啊,为啥没来呢?”老人们笑笑说:“他怕大王杀他,哪儿敢来啊……”
石勒和李阳原本是有仇的,两家比邻而居,为了争夺沤麻的水池,三天两头打架。石勒昔年深恨李阳,但如今地位高了,心胸也宽广了,自然不会再把陈芝麻烂谷子的私怨放在心上——主要是你一王爵,去跟个庶民怄气,丢不丢脸哪!于是命人去将李阳接来,石勒扯着对方的膀子,笑道:“孤往日厌卿老拳,卿亦饱孤毒手。”
当即在襄国城内赏赐豪宅一座,拜李阳为参军都尉。不久后石勒登基僭位,李阳也得以晋升为杂号将军。
此番张宾临行前,石勒关照道:“李阳,就好比是我的雍齿啊……”
西汉什邡侯雍齿,本是高祖刘邦的同乡,但曾多次背叛刘邦。后其复归,刘邦为了表示宽仁待下,不计旧怨,彻底宽恕了雍齿之罪。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