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勒胡马-第2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裴该当年在建康的时候,之所以特别关注王羲之,有一定的“追星”因素在——那可是书圣啊!你到后世打问打问,东西晋之交,是知道王导、祖逖、陶侃的人多,还是知道王羲之的人多?凭什么我吃到一枚鸡蛋可口,就不能主动要求见见下蛋的鸡了?
  要说裴该在后世,软笔书法只学过不到一年,硬笔书法压根就没练过,字本来就跟狗爬似的,穿越前几年光敲键盘了,恐怕连狗爬字都难免提笔即忘。穿来此世,占据此躯,继承了此世裴该的诸多才能——包括经学,包括书法——要说高门世家子弟文史基础还是打得很扎实的,放诸后世,说不定也能在什么市级、区级书法比赛里拿名次。
  但在此世,裴该的书法仅仅中平而已,故而当李矩北归并入幕之后,他便时常抽空前往求教。虽然本身天天打拳练筋骨,没有特意练书法,终究日常公文批复,下笔往往数百上千言,写得多了,自然也有所长进。
  可是李茂约虽然也算书法达人,其水平却远不如其妻,则卫夫人的嫡传弟子,想必要比我这个李公子的挂名传人强得多吧。不知道王逸少如今已经到了哪种水平了?我要不要先存他几张字帖,将来可以传诸子孙啊……
  不过也不急,先晾一阵子再说。目前最需要花费精力的,乃是关东的战事。


第二十九章 有肉吃肉,无肉吃屎
  陈頵入幕的第三日,恰逢陈安从高奴返回,急匆匆跑来谒见裴该。
  自从裴该从洛阳朝廷请得不少侯爵之封之后,麾下诸将多欲高其家门,往士人圈子里挤。可是要他们认真读书吧,却又犯懒,只是日常装束,往往改了高冠博带,口中言辞,往往夹杂些半通不通的成语,即便庶民出身,也一定要裴该给起一个表字……诸将中仍然自命大老粗,不愿与士人为伍的异类,大概只剩下两个,除了甄随,便是陈安。
  不过裴该也有所怀疑,陈安不会是故意要效仿甄随吧……
  陈安在陇上威名甚著,更重要的是,与多部氐、羌素有勾结,这是使裴该不得不深自警惕的。因而他特意将陈安召至长安,命其辅佐郭默,在枢部任职,打算逐步剥离陈安与原本党羽、军伍的联系。然而陈安终究只是冲锋陷阵之将,不是运筹帷幄之帅,郭思道在枢部如鱼得水,陈安却整日无所事事——其实是他完全搞不明白自己该做些什么,又能做些什么。
  因而前日命鲁凭担任高奴县令,裴该就终于放了陈安一件差事,命其率半营之卒,护送鲁凭北上,并助其完善高奴城防,以及周边的军屯、民屯事——虽然也非正经作战,陈安倒还算勉强拿得起来。
  事毕之后,陈安便返回长安来复命,并且通报了裴该一个重要消息。
  “末将听得传言,已知刘恒、刘曜等奔蹿于何处了,乃命部曲前往探查真伪;末将先归,来报大都督。”
  裴该闻言,不禁双睛一亮,忙问:“彼等究竟逃去了何处啊?”
  陈安道:“当在高奴以北千里之外,大河以西,拓跋鲜卑之南……”
  裴该赶紧取过地图来查看,手点高奴,一路向北方寻去……哎呀,这没有比例尺的地图还真是难用啊,多长算一千里地呢?
  筹思良久,他突然间想起来一个地名,不禁拍案笑道:“多半是了!”估计刘恒、刘曜若往这个方向跑,则他们最有可能前往落脚的地方,唯有一处——美稷!
  黄河“几”字形大拐弯,美稷县就在右上角弯折的内侧。东汉建武年间,光武帝刘秀命归附的南匈奴居于此处,并设匈奴中郎将以监护之。其后鲜卑雄起,汉之北疆逐渐南缩,进而曹操更分南匈奴为五部,迁于美稷东南方的并州境内,美稷县就此废而不置。
  如今的拓跋鲜卑,幅员辽阔,横跨大漠,但其疆土基本上都在黄河之北和之东,唯此前拓跋郁律讨伐铁弗部于肆卢川,才正式向西跨过黄河。然而郁律得其地后,即迁半数铁弗东渡,而命刘虎从弟刘路孤统余部居于故址。因此“几”字右上角弯折的内侧,可以说夹在拓跋部、石赵和晋朝三大势力之间,东西五六百里、南北二三百里,只有包括半个铁弗在内一些不成气候的游牧部族罢了。
  美稷既是南匈奴王庭故地,相信附近的游牧部族,不少还是留存着祖先传下来的对胡人的一定敬畏之心的,再加上距离上述三大势力都有一段距离,则刘恒、刘曜逃蹿到那里去,非常有可能啊!
  故而裴该才说:“多半是了。”遂将美稷的历史,对陈安大致讲述一番。陈安当即拱手请令:“末将愿率一营之卒,北上美稷,取诸刘首级来献于大都督!”
  裴该摆手笑笑,说不必了——终究鞭长莫及。从高奴往北,很多游牧部族还接受着虚除权渠的领导,则骤然穿越虚除部领地,难免会引发纠纷。再者说了,千里远征,道路不熟、地形不利,就算你真能抵达美稷,仅靠一营之兵便能打败刘曜吗?而若发兵更多,于路的粮秣、物资运补,就是一个极大的难题啊。
  “败残之寇,何须在意?且待将来收复并州,我或自渡河而西,或向拓跋借兵,刘曜唯束手而已。”那种鸟不拉屎的地方,我就算放着不管,给刘曜五年乃至十年时间,他能够发展得起来么?而若我五年、十年都打不败石赵,取不下并州,我直接买块豆腐撞死得了,还能有闲余精神去理会刘曜?
  关键若从美稷向外扩张、发展,南下必先与虚除部相攻,北渡黄河,则要跟拓跋鲜卑正面冲突,说不定还没等我动手,郁律甚至于权渠就先把这颗毒瘤给摘掉了。
  因此否决了陈安的建议。陈安不禁气闷,便大着胆子对裴该抱怨说:“末将是个粗人,什么按查地图、规划方略,一概不懂,大都督若不放我领兵出战,而仍要在枢部闲居,实在闲得慌啊。倘若大都督暂无气力去灭刘曜,可放末将归乡,即于晋戎间自募兵卒,自筹粮秣,北伐美稷……”
  裴该心说我怕的就是你这么干!略一思忖,微微而笑道:“刘曜无足忧也,我今之大敌,乃是羯贼。此前方召甄随自平阳归来,正欲别遣将守牧平阳,寻机以向西河……才得传报,羯贼发兵攻掠乐陵,欲破邵嗣祖,则我在西线不可毫无举动,必须尝试前出,以牵制羯贼并州的兵马。本欲使刘夜堂往督平阳之卒,则若命卿任其副将,卿可愿意么?”
  陈安闻言大喜,急忙躬身领命:“愿为大都督效力。”
  裴该说好,便即指点着地图上平阳、西河之间的地形,与陈安一起研究进军的方略……
  ……
  并州地势险要,西黄河而东太行,仿佛是包裹着坚壳的果实,轻易敲砸不开——尤其是从南面发起进攻。裴该并没有打算今秋便即大举进攻并州——一方面才经河桥和平阳两场大战,拓地千里,亟需时间消化;二则他还必须保留一支机动兵力,以防关东战事不利之际,可以前去增援。
  故而其对于平阳方面驻军的指示,是以攻代守,以守助攻,主要牵制石赵的并州军力,不使彼等大规模增援东线战事——倘若逼得石勒还要往并州派发援军,那就更妙不过了。
  既然如此,再把甄随那个习惯朝前猛冲的家伙放在平阳就不大合适了——即便他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直捣晋阳,一旦跑得太快,后路随时有被切断的可能,到时候还得我亲自上阵去帮他擦屁股……况且如今河东、平阳我都还没有消化完全,若再骤然吞下数郡乃至一州,怕是会撑破肚子的呀。
  由此即召甄随返回长安,而思以素来用兵谨慎的刘央代之。但是刘夜堂持重有余,冲劲儿不足,乃当别遣悍勇之士,任其副将……正巧陈安返归复命,裴该便即临时起意,命其从征。
  反正在长安也拘了他一段时间了,身上桀骜之气,多少可以有所消减了吧?平阳距离陇上将近一千里地,也不怕陈安尾大不掉。关键这般勇将,倘若长时间投闲置散,未免太过可惜……裴该原本倒是想培养陈安,从将才进化为帅才的;结果发现对郭默的培养,效果之好,大出自己意料之外,而对陈安的培养,却彻底做了无用功……
  转过头去,裴该便召裴嶷、陶侃、郭默三人商议,对于以刘夜堂为主将,陈安、姚弋仲为副,镇守平阳,寻机攻掠西河的计划,他们倒也并无异议。然而任命才下,甄随却大为恼火,急匆匆跑来谒见裴该,直接质问道:“难道大都督以为某不如陈安为勇么?可以挑个时间,我跟他再打过一场!”
  裴该知道他心里有怨气,不禁笑着安慰道:“正是因为汝比陈安为勇,故此才不宜留任平阳啊。”
  甄随双眉一拧:“这是什么道理?”
  裴该解释道:“今闻石勒召还石虎,而以石生守晋阳,其意分明欲固并州之防,守而不战,以便尽全力于东线。则卿是我麾下第一勇将,自当以敌石虎,何必去攻石生?”
  甄随插嘴问道:“这石生又是何人了?难道是石勒之子?”
  裴该摇摇头:“与石虎一般,皆其从子也,然其勇略,固然不能与石虎相提并论。”
  甄随撇嘴道:“即便石虎,我也不放在眼中!不过俗语说,狗子有肉吃肉,无肉吃屎,我倒是不挑,即便石生,又有什么攻不得的?”
  裴该心说你这是哪儿来的俗语啊?老家话吧?固然可以把石生比作屎,但自命为狗,还要吃屎……算了,我是文化人,不跟你一般见识。
  乃道:“我今秋无大举以取并州之意,则即便往攻石生,战必不烈,恐怕难趁汝意。不如暂居长安,一旦羯贼于东线大举,即便祖大将军能够御敌,朝廷也必惶恐,或会命我发一旅往援,到时候遣汝将兵,去战石虎,岂不是好,又何必心急啊?”
  略顿一顿,问道:“且闻汝小星已有身孕,未知何时临盆哪?”
  甄随虽然不懂“小星”二字,但听其意,也知道是指自己的小老婆,于是他原本粗悍的面庞竟然显得柔和了些,笑着拱手道:“末将不如大都督,听闻大都督次子将于下月降生,末将之子,则要等到明春了。”
  裴该啐他一口:“都是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这有什么如不如的?估计我发兵东援之际,即在明春,汝不妨趁此时机,先好好陪陪小妾……”
  甄随道:“妇人产子,我哪里使得上气力,又何必陪?”
  裴该笑道:“即便不陪小妾,须陪夫人,免得再‘塞我以小三,报君以陶缶’。”摆手说你下去吧,这事儿就这么定了,勿再多言。
  ……
  数日之后,裴该领着刘央、陈安二将,策马出城,来到西南方向的阿城附近,登上一道不高的山梁。
  山梁下面,乃是河谷平原,且以竹木为栅,围出来一片空地。刘央、陈安大致估算一下,东西八百步、南北五百步,面积相当之广。
  空地的一侧,摆放着很多箭靶、木桩,不下一二千数,整整齐齐,密密匝匝,仿佛军阵一般。空地的另一侧,则有一支全副武装的骑兵正在做战前准备工作。
  陈安手搭凉篷,眺望这些骑兵的装备,不禁倒吸一口凉气,遂问裴该:“听闻军中有具装甲骑,末将尚未见过,难道便是彼等么?”
  刘央笑道:“这正是大都督一手创建的具装甲骑,今日特意召我二人来观其威力啊。”
  裴该坐稳关中,并羁縻凉州之后,财力和兵源、马源又有了进一步的增长,于是继续扩充具装甲骑,总数已至三千余众。
  不过这三千多人不全是具装甲骑,多数为辅助人员,真正的重骑兵只有八百名。
  这些重骑兵虽然没有象西欧十四世纪以后的骑士那样,遍身铁甲,穿得跟个罐头似的——主要是铸造工艺不过关,就算裴该想造全身铠,他也造不出来——却也具备本时代一等一的防护力了。
  首先,头戴铁盔——要知道这年月的骑兵多数还是皮弁,甚至于只是以巾帻裹头的,唯将领才可能戴铁盔——其次,身穿两当。
  两当铠始于汉末,曹植即有《上先帝赐铠表》,云曹操曾赐其“两当铠一领”。这种铠式的主要特点,是由两片身甲遮护胸背,于肩上、肋侧以皮条扎束,再加披膊,比从前在身前或背后扎束,完全象一件衣服的身甲要方便穿着许多。而且既然无需在肩部、肋部做太多弯折,乃可镶嵌更大片的金属叶,成本降低,防护力反倒变得更高了。
  不过裴军具装甲骑所着两当,是裴该苦心改良过的,首先主体还是皮甲——若纯为铁铠,造价未免太高了——部分队将则穿着用从江南和汉中交易所得犀牛皮制成的犀甲;其次裴该吸纳了后世明光铠的特色,胸前两块、背心一块,再加肩头两块,在甲上镶嵌了比碗口略大些的圆盘状凸面铁饰,等闲刀剑难入,而且打磨得锃亮,映日生辉。
  身甲下面是两片长长的甲裙,可以遮蔽住整条大腿和大半条小腿,再下面则是皮靴。
  至于坐骑,全都挑选凉州产的高头大马——否则根本扛不起那么沉重的骑士来——以毛毡覆盖其身,垂至腹下——这样从侧面而来的流矢,就基本上射不伤柔软的马腹了。此外正面的面帘、鸡项和荡胸,皆以皮制,并缀铁钉。
  最为重要的,所有甲骑都打上了金属蹄铁。


第三十章 甲骑之短
  蹄铁早在公元前一世纪前后,就在古罗马出现了,但在原本历史上,传入中原则要晚至五代时期。裴该自然知道此物对保护马掌和防止打滑是很有好处的,因而早早便尝试“发明”,只可惜空想简单,实际研制却难……
  好在既知源头,便易偷取技术,他通过凉州张寔向来自西域的商贾打探,前不久终于学到了这门技术,乃用了在具装甲骑身上。
  总计八百名具装骑士,一人双马,配一千六百匹甲骑,此外每名骑士还配三名扈从和两匹驮马。
  此刻在场中的,自然没有八百骑那么多,而仅仅是用作演示的二百骑而已,裴该等人登上山梁的时候,扈从正在辅助骑士着甲,同时整理战马的铠装。这些扈从的装备相对简陋,基本上就只有皮弁和皮身甲而已。
  甲具着全之后,扈从便搀扶骑士踏镫上马。山梁上陈安问道:“未知此等全身铠装,其重几许?”裴该淡然回答说:“六十五斤。”陈安闻言不禁咋舌——他估计自己临阵时穿着的将军战铠,五十斤也就到头了……
  裴该心说这算个屁啊,晋斤六十五,不过后世十五公斤而已,而欧洲中世纪的全身板甲,普遍超过二十公斤,就你陈安这小身板儿,说不定套上去就直接垮了。
  哦,陈安虽小,力气却大,倒也不可轻觑了他。而且估摸着给他做一身全身板甲,要比给甄随做一套,能轻上起码五公斤去……
  再看那些骑士登上坐骑之后,扈从便奉上兵器——先在骑士左臂绑上一具蒙皮木盾,再往其右手里塞进一支长大的马槊。骑士乃用左手挽缰,控御坐骑,右手马槊呈四十五度角斜举向上。
  二百骑,前后两排,相隔十五步,队列整齐划一。而各自的三名扈从则一人退至阵后,另两人夹辅骑士,位于马臀左右。裴该扬起竹杖一指,为二将解说道:“那第三人当留于阵后,看管驮马、备马和一应装备。”
  阵后鼓声响起,初时并不甚急,骑士乃因鼓声而策马便步向前,其中央步幅稍大,左右两翼步幅则小,逐渐地形成了一个锥形。扈从跟随于后,也都端起了武器——左侧之人执弩,已然架上了弩矢,右侧之人则挺着长矛。
  鼓声渐急,具装甲骑的速度也逐渐加快,八百只铁蹄落地,其声若雷,几乎盖过了阵后的鼓点之声。即便裴该等人立马于山梁之上,都不禁感觉大地在隐隐地颤动……
  扈从也逐渐从缓步改为小跑,当锥形阵尖端距离那些靶子、木桩大约八十步之时,第一排骑士的左侧扈从首先扣动扳机,向“敌阵”疾射一轮弩矢。这一轮射的主要目的是动摇敌心,打乱对方的部署,同时避免对方以整齐的箭阵相还——敌若以弓箭抛射,这会儿也差不多可以命中马上骑士了。
  一轮射罢,双方相距便进入百步之内,甲骑前冲之速更快。数息过后,第二排甲骑也近敌百步,于是其左侧扈从同样瞄准、放弩——对面的标靶上,已然插上了不少的弩矢。
  此时锥形之尖距离敌阵已经不到五十步了,马上骑士齐声呼喝,将马槊端平,遂开始进行最后的冲刺。刘央、陈安都在自忖,倘若我在这些甲骑对面,要如何布阵才能阻遏其冲锋呢?即便矛阵若林,以具装甲骑如此坚固的防护力来说,恐怕都很难奏功啊……
  长矛未必能够顺利刺穿敌甲,尤其倘若正中骑士胸前那些“凸面铁盘”,估计必然被荡开,说不定矛杆先会受力折断……
  转瞬之间,第一排甲骑已然冲近了“敌阵”,百支马槊刺处,当面的标靶、木桩纷纷被捅倒。但因为这些代表敌兵的物件布置得太过密集了些,第一排具装甲骑很快便被迫停顿下来,使得后排也逐渐放缓了速度,无法进行最后的冲刺。
  想当年裴该在偃师城外,对战胡兵,就碰到过这种状况,一旦具装甲骑不能通过首轮冲锋彻底摧垮敌阵,便易陷身阵内,难以转身。为此他不但加大了甲骑的防护力,而且还为那些骑士增添了第二件武器——
  马上骑士见敌阵不溃——木桩子当然不会自己跑——当即放弃长大的马槊,从鞍下摘取第二件武器出来。绝大多数骑士都是用的这年月最普遍的短兵器——环首直身刀,但也有部分骑士习用加厚的铁剑,或者大头手戟、窄刃手斧、铁头短殳。所谓“铁头短殳”,就有几分象是后世的金瓜铜锤了。
  短兵器居高临下,劈砸那些标靶、木桩,无不木屑横飞,一时俱碎。前排骑士就如同一具压路机似的,徐徐开辟向前,很快便彻底突破了“敌阵”……
  观看完演习,裴该便问身旁二将:“此具装甲骑的威力,卿等以为如何啊?”
  陈安不禁微微打个哆嗦,随即回复道:“极其精强,虽然不过二百骑,连随从不足千数,却可望当面摧破近万敌军!”
  裴该笑笑,又问:“然而此具装甲骑的短处,卿等也看到了么?”
  陈安闻言不禁一愣,心说这玩意儿还有短处?我怎么没瞧出来啊?就听刘央在旁边说:“末将以为,其短有二。”
  陈安是真心实意地求教:“愿闻其详。”
  刘央首先说:“人皆重甲,马亦着铠,一骑之费,不下百卒——实在是太过靡费了……”
  裴该笑笑:“卿言甚是。我练此八百具装甲骑,倘若易以轻骑,可以五千,易以步卒,可以上万。总之,花一分钱,费一分力,便得一分功效,陈安适才云可破万军,便是此理。”
  陈安不禁茫然问道:“既然如此,何以不用此花费来招募万卒,而要费力造具装甲骑呢?”
  裴该正色回答:“户口便这么多,我若募兵一万,田间便少一万农夫,何如改选八百勇壮而为甲骑啊?且普通万军之勇,何如我这八百甲骑?是故兵在精而不在多也。”
  陈安点头受教,然后转过头去再望向刘央。刘央乃继续说道:“其短之二,受限于地形,若非道路平坦、坚硬,则不便奔驰,此尚不如轻装骑兵也。”
  裴该点头,面色凝重地说道:“此短甚为致命,故而不可轻易投入战阵,要因应形势,细勘地势,随于两军平原对决之时,直突而前,方可收获奇效。”顿了一顿,又说:“我也尝试将甲骑拆散,配合普通步卒,以作小股突阵之用,惜乎尚未练熟。”
  说话之时,两名具装甲骑的首领已然策马而登上了山梁——当然啦,他们抛下了沉重的兵器,并且换了一匹未着甲的坐骑,否则估计是爬不上来的——来至面前,摘下头盔。陈安定晴一看,倒都认得——他在枢部也非一无所获,起码裴军将领基本上都认了一个熟——一个是大都督警卫将裴熊,一个是胡汉降将路松多。
  裴熊向裴该等三人抱拳施礼,旋问:“主公看此阵如何?”
  裴该笑笑:“尚可。”随即望向刘央,说:“我将分甲骑之半,随卿等前往平阳,小试牛刀,以观实效,卿可能用么?”
  刘央、陈安闻言,无不大喜,急忙拱手:“必将用于恰当之处,使建功勋,不负大都督所托。”
  裴该点点头,随即注目路松多:“此半数甲骑,便由卿统领吧。”
  他原本是打算让裴熊担任具装甲骑主官的,尤其裴熊久在拓跋鲜卑,于重骑兵的运用多少有些经验。但裴熊却坚决不肯离开裴该身边——要我帮忙练兵,没问题;要我率军远征,这不行,我是奴仆,自当始终护卫在主公身旁啊。
  于是最终任命路松多掌管具装甲骑,这是因为路松多力大体壮,而又精擅骑术,几乎不在“凉州大马”最矫健者之下。而且路松多若论大局眼、战略观,全都跟陈安一样提不起来,甚至于貌似连培养都培养不出来,难以担当方面之任,不如就做一支特殊兵种的主将算了。
  裴该关照刘、陈二将道:“卿等此去平阳,寻机以向西河,于永安、介休之间,倘若石生敢来相迎,便可尝试以此甲骑破敌……”
  从司州河东、平阳,北上并州的西河、太原,乃至于新兴、雁门,差不多等于后世的山西省,基本地形是东西皆山,唯有中间一两道狭长的河谷平原,利于垦殖,也方便大军行动。其中河东西部属于运城盆地,平阳郡内有临汾盆地,西河、太原则是太原盆地;从平阳郡最北端的永安县到西河郡最南端的介休县之间,正好位于两大盆地的衔接处,丘陵横亘,道路险狭。
  待逾山而入西河,在介休县城以南,则有三十多里长的平地,左右高山耸峙,很难展开大范围的机动。倘若石生不出战,晋军则可直迫介休,而若彼来迎战,必将此处设为战场,那就很适合具装甲骑的运用啦。
  一则地平,便于重骑兵冲锋,二则路狭,不怕被敌军抄至侧翼。倘若能够把具装甲骑铺满平原,平推过去,那就好象发动机里的活塞似的,敌人除非登山而走,否则一个都逃不出去……
  ……
  裴该在谋划从平阳北推,给石生造成强大压力,迫使其不能增兵东线,甚至于还必须得向石勒求取援兵之时,东方之战,已然拉开了序幕。
  时为晋建兴六年(石赵建平元年)十月,赵镇东大将军呼延莫率中军七千,浩浩荡荡,直向厌次城杀来。
  石勒建制,一本于胡汉,而胡汉是照抄的晋朝……乃于襄国也建七军五校,作为中军,但因为各将自有部曲,甚至数量上千,所以中军总数缩水,每军不过五六千人而已(晋之一军,则原本上万)。呼延莫所领,主力为左卫,别授骁骑千余,战斗力还是比较强悍的。
  其时厌次城中,兵卒过万,但大多数都是以军法部勒的屯丁而已,真正能够算是“军人”的,四千略不足,三千颇有余。邵续乃急遣使向洛阳和东莱求救。
  其实不必等他求救,呼延莫才从襄国动身不久,尚未逼近乐陵国,祖逖就已然得到了消息,再加上此前王贡即传书来,说羯贼秋后必攻厌次——只是或虚或实,我不敢妄断。于是祖士稚即遣快马行文东莱,要苏峻去北救邵续。
  苏子高和卫因之二人,等的就是这道军令,如此他们便可名正言顺地向青州刺史郗鉴,以及东莱、长广二郡索取军资——否则若厌次有失,责任全是你们的!
  其实在此之前,苏峻就已经应邵续之请,用卫循的海船向乐陵国内输送了不少的粮秣、器械,相信可以支撑邵续守城三到四个月没问题——真等羯军杀至,再输粮就未必赶趟啦,倘若敌人将城池团团围住,则粮草要怎么进城哪?
  至于直接发兵往救,苏子高暂时不加考虑。主要因为青、冀两州以黄河为隔,但乐陵紧挨着黄河,东莱北面可只有汪洋大海啊。若从陆路救援厌次,就必须先经北海,入乐安,然后从乐安国西部涉渡——位于广固的西北方向……
  苏峻和曹嶷商定划潍水而治,实际上曹军不敢东出巨浪水,即便如此,乐安也属于曹嶷的大后方,你要杀过去没问题,想经此而去救援厌次,就不怕被人把后路给断了么?
  所以他才跑去跟卫循商议,说你仔细想想,乐陵附近到底有没有可以比较方便登陆的地点啊?咱们大概只能从海道发兵了。卫循两手一摊,说我去年就跟你说过了,几乎整个冀州,沿海地区就没有什么可以停靠海船的地方!
  冀州南部,也就是后世山东省东营、滨州一带,这年月还沉在海里,但是海床已经比较高了,到处密布暗礁,船行为难。至于其中北部地区,沿海多为盐碱地,少有人烟,你即便找到合适地方登陆了,要绕多远才能抵达厌次城下啊?这运路又该如何保障?
  苏峻不禁蹙眉,说如此说来,咱们就连骚扰羯贼后方,减轻厌次的压力,都很难办到了么?卫循笑笑说:“那也未必,吾有一计,或者可行。”


第三十一章 某乃石季龙
  卫循的计划是再往远处航行,一口气杀到幽州去。燕国临海,原本半在段氏治下,如今段氏和刘琨都给赶跑了,乃是孔苌统驭其地。卫循说那里虽然没有真正的港口,但地形是比较适合登陆战的,咱们可以去那里抢掠物资、人口,以补东莱的不足——当然更重要,是去捅石勒屁股一刀子。
  只是这刀子捅得比较远,未必真能够帮上邵续什么忙……那又如何了?人贵自救,我们暂时救不到你是客观事实,愿意表个姿态就很难能可贵了,相信无论长安还是洛阳,都不能把板子打在我们的屁股上。
  关键卫循受裴该的指使,鼓动海商北上幽、平二州,孰料才刚打通商路,大半个幽州就被石赵给占据了,孔苌乃严禁地方上与晋商贸易。卫循因此减了不少的收入,心里正窝火呢,就此公私两便,提了这个建议出来。
  两人一拍即合,于是苏峻加紧挑选会水的士卒,加以整训,卫循则去召集商贾——光他那十条旧船,实在装不了多少兵啊。等到洛阳令下,郗鉴等无奈而加大了对“东莱营”及水师的资助,苏、卫二人当即放船北航。所部大小四十余舟,载兵将近两千,直奔燕国而去。
  同时卫循还先派海商前往北平,去通知段文鸯——段匹磾他信不过——请求到时候加以策应。
  以船载兵骚扰敌方沿海地区,倒也不算什么出奇的事儿,在原本历史上,石勒占据青州之后,就时常放船南下,抢掠会稽,可笑东晋朝廷竟然全无对策可以遏止,更没有丝毫反制的手段和意愿。而在这条时间线上,石勒却眼见要成为这一策略的受害者,而非得利者了……
  船行需时,暂且按下不表。且说呼延莫率军杀入乐陵国,邵续出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