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将血-第28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县,再熬打一下,让他入一府任职也就到头儿了,宦途险恶,就他那个样子,既无半点刚强,又自视甚高,平白无故就能将人得罪个遍,还作什么官?府里几位教书先生都比他强,现在帮他?不成仇就谢天谢地了,还想让他记着恩情?”
“大哥赏识他,不过是因为与其兄份属同年,有些情面在,加上两人性子有相近之处,这才对他照拂有加,但他哪里有大哥一分半点的才干?这样的枯枝烂叶,不要也罢。”
听他越说越不成话,李金花不由嗔怪的翻起了白眼,推了赵石一把,“哪有人这么说自家妹夫的……那小姑那里……”
赵石笑了笑,这是他最喜欢李金花的地方,道理摆出来,但绝不会逆了他的意思,不像种七娘,不管什么事,开了口,就总要据理力争一番……其实说到底,还是大男人的控制欲在作祟罢了。
“这事啊,改天让柔儿去妹子那里说说话,告诉她,有些男人官当大了,未必是她的福分,让她别费心思了……嘿,娶了赵石的妹子,就得照顾好了,若还不知天高地厚的给气受,后悔的时候多着呢……”
一边说着,一边站起身,伸了个懒腰,笑道:“难得休息两天,你也不必去当值了,叫上她们一起,咱们去城外踏青……琴其海昨天出去了,回来没有?”
“没呢。”李金花回了一句,“听说公主殿下带她去西山游猎,估计晚上就宿在山上了,这会儿哪能回得来?”
赵石笑了笑,自从琴其海到了府中,吃的用的很是适应了些时候,不过草原儿女,一旦到了汉地,这屋宇虽大,繁华之处,更是草原难以企及,但对于天高海阔惯了的草原人来说,却无异于关入了牢笼一般,憋屈的厉害。
还好的是,那位长公主殿下自去年年初时那一场风波过后,估计是觉着府里太过孤寂,便时常延请香侯府,和他府上的女眷到公主府做客,这一下,公主府却是成了长安著名的女儿国,男人们更是别想踏入此处半步了。
许是对于草原上的事情多有好奇,加之琴其海到得长安之初,就是住在她的府中,所以得胜伯府的女眷中,惟独鞑靼女子特别受其青睐,歌舞游乐多数少不了她,游猎就更不用说了,每次必定都要特意派人来寻,而琴其海在府中呆的憋闷,正是求之不得,于是,这一年来,到成了长公主殿下的闺中密友一般了。
谈谈说说,带着两个孩子回了后宅,吃过早饭,范柔儿和种七娘也赶了过来,加上惜红,一家子难得聚在一起,女人们都打心眼儿里高兴,听说要去踏青,更是兴高采烈,便开始忙着准备东西。
但事情赶着就来了,到底没有成行的了,宫里太监简直就是赶着点来到得胜伯府,宣赵石入宫见驾,在众女颇有些幽怨的眼神中,赵石却也只能随着来人出了府去,不过他心里也是腹诽不已,皇帝老子现在过的到是清闲,但却总不让别人消停个一时半会,真真恼人的很……
不过他这埋怨其实没多少根据,去岁一年,大秦朝堂上的明争暗斗渐渐多了起来,为的是哪般,也就不用说了,政事堂里的几位重臣都不好过,枢密院清净一些,但也清净不到哪里去,自枢密副使李严蓄致仕,为了这个位置,却也很衍生出了几番争斗。
最终,最有希望的李承乾还是被按在了兵部尚书的位置上,没动地方,其他郁闷不郁闷不知道,反正这位皇帝陛下的宠臣有些倒霉是真的,皇帝陛下用着得力,兵部对于现如今的大秦来说又是重中之重,皇帝陛下根本不放心交给别人,所以,几次升迁的机会,就这么错过去了,可谓是成也萧何败萧何的典范。
赵石还知道,有人举荐殿前司禁军都指挥使王佩,但皇帝陛下当即就给否了,因为什么,很多人都是明白的,王大将军前两年跟郑家走的很近,现如今又与折家勾勾搭搭,借着折家的势,在禁军中跟种家的人以及两位副指挥使斗的很厉害。
这样一来,皇帝陛下能答应才怪了呢……其实人选并不少,比如自己没了指望的李承乾就举荐兵部左侍郎段瑞出任枢密副使,又比如有人推荐曾在兵部任职,又转任工部右侍郎,现在却任户部左侍郎的蒋中流,蒋老大人,更为稀奇的是,竟然还有人举荐了他赵石,等等等等,不一而足,但到了陛下龙案之前,却都不合皇帝陛下心意就是了。
但最终的人选却是让人吃了一惊,却是远在利州的利州安抚使种从端冒了出来,不知怎么把这个位置揽入了怀中。
让人吃惊的当然不是其中细节,而是种从端其人,谁都知道,十多年前,种从端从兵部尚书的位置上被贬去了金州,不说这个,就说他十多年前搀和进了夺嫡之争当中,这才致仕大秦最大的将门世家之一,从此渐渐衰落了下去。
其人更是素来不为当今陛下所喜,甚至可以说有些忌惮厌恶在里面,但现在却是陛下力排众议,将此人推了出来,宁不叫人狐疑?
不过旁人不知道,赵石却隐约能猜出一点来的,种从端年纪也大了,致仕是早晚的事儿,用其为枢密副使,更像是一个过渡,等过上几年,自然有皇帝陛下信得过的人接手便是了。
不过这么一来,种家的处境确实有了根本性的改观,只要这几年种从端别再犯糊涂,稳稳当当的把这个枢密副使做下去,种家这些年的晦气也就能一扫而空,为子孙们打下复起的根基。
乱七八糟的想着,宫城远远已经在望,春光之下,一片肃穆……
第八卷 繁华尽处是吾乡 第711章 战略
觐见之处还是在乾元殿中,不过却非是乾元殿正殿,而是在后殿。
刚到乾元殿的时候,还碰到了太子李全寿,这位太子殿下从乾元殿中大步而出,毫不遮掩的露出满脸的怒气,见到赵石的时候愣了愣,看上去想要说话,但估计是情绪极其恶劣,最终什么也没说,只是微微向赵石点头示意了一下,就拂袖而去了。
不用问,是在乾元殿中受了气,至于受了谁的气,那还用猜吗?如今敢给大秦太子气受的,也就那么几个,这里又是乾元殿,还能有哪个?
不过令赵石有些诧异的是,看样子真的是气急了,已经达到了怒火中烧的地步,不然以如今太子李全寿的城府,断不会表现的如此明显,当世就讲究一个严父孝子,父亲斥责儿子,那是天经地义,可以说是大骂随心,谁也不会说什么,但儿子要敢反抗,就叫一个忤逆,乃纲常之大忌,平民百姓都是如此,就更不要说说皇家了,中间还要多出一个君臣之义来,然后才能轮到父子如何如何,又可谓是天下典范,所以更容不得太子放肆。
而现在瞧李全寿的样子,却是根本顾不得这些了,说明事情绝对不小,如果没猜错的话,照太子李全寿的性子,如今能让李全寿无法容忍的,也就是那么几件事,一个便是储君之位,已为储君,就不能容旁人有半点觊觎,碰触到这个,即便是父子,也没情面可讲。
另外一个可能就是家事了,如今陛下与皇后不合,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至于为什么不合,赵石知道一些,但这种事,过过耳朵也就罢了,若是当真,可也就白在官场历练了这许多年。
不过听到这事,心里难免也有些唏嘘,毕竟在景王府呆过些日子,那时当今皇帝陛下还只是个闲散之人,上面两个哥哥都不简单,在朝野上根本没他说话的份儿,而那时,景王府中的女主人却是持家有道,很有手段……气节的一个女子,而那时景王对自己的王妃也是敬重有加,恩爱的很。
谁知一旦登基,就成了另外一番模样,平常百姓人家还讲究一个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呢,皇家却是这般,赵石每每想到此处,虽然自家道德底线也很值得怀疑,但多少也生出些不耻来的。
所以说啊,权势这个东西之余男人,实在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驾驭的好了,自然无往而不利,但稍一不慎,就可能伤人伤己……
胡乱想着,不知不觉间,已经绕过了乾元殿正殿,往后面去了。
这里赵石还真没来过,要说,依他现在对大秦建筑的了解,一般宫殿之类的,后殿都是供人休憩之所在,乾元殿这里其实也不例外,乾元殿后殿确实是景帝处置政事累的时候,小憩或者过夜的地方。
其实也没什么好瞧的,皇帝老子睡觉的地方也比旁人的正宅强,里里外外的,也不知分作了多少房间屋舍,而到了这里,左右不时的瞄着,赵石不乏恶意的想,那会儿正德皇帝驾崩的时候据说就在此处,一代代下来,这里也不知飘荡着多少皇帝的魂魄,如果真有阳间阴世的话,以这些皇帝对于权势的极端渴望,肯定一个个都得化作厉鬼,也亏后来的皇帝们还能如此安然的在这里住下去……
当然,这都是臆想罢了,现在的皇帝陛下已经登基近十个年头了,也没见怎么着,所以说啊,那些鬼啊神啊的,终归都是无稽之谈罢了,而这世间之上,最可怕的永远也不是人们杜撰出来的这些鬼神之属,而是那不可测度的人心……
见到景帝的时候,皇帝陛下正披着一件外袍,俯首于案,瞧着什么。
“臣参见陛下。”赵石熟门熟路的行礼,也许是在内殿寝居之所的缘故,皇帝陛下今天的穿着很随意,让他看上去少了几分威严肃穆,但拧紧的眉头会告诉所有人,现在皇帝陛下的心情很不好。
景帝随意的摆了摆手,头也没抬的道了一声,“平身,看茶……”
随即又招了招手,示意赵石上前……
赵石下意识的瞥了几眼这里的环境,地方很是不小,摆设什么的也没的说,反正自己那得胜伯府好像是没的比,但明显,这里还不是皇帝陛下安寝的地方,应该更在里面一些才是,这里更像是会客的所在,如果这位陛下愿意,完全可以将人请到这里来宴饮作乐……
不过来到书案之前,低头望去,赵石嘴角微不可见的翘了起来。
这是一副山川地图,秦川,蜀中,宛洛,河中,河北,两淮,江南,尽皆历历在目,只是沿着故长城为界,北方草原那里还是一片空白,显然,大秦的坐探们还没有到达那么远的地方。
这张山川图鉴虽然无法与后世相比,但看上去已经比当初看到的那些强的多了。
他在国武监也在进行着这方面人才的培养,但可惜的是,人手不足,最多教教生员怎么绘制这些图鉴,或者怎么观瞧使用,但要想实践,却有着太多的困难,所以进展也不是很大,至于海图,那就更不用说了,赵石都怀疑,当世是否有哪个地方,能找到海图来瞧瞧的,而位居内陆深处的大秦,就不用说了。
这张山川图鉴显然已经制作了不少时日,纸张看上去有些泛黄,有些地方一看就知道是新近标上去的,更是不知道,此图是何时开始制作,又能在哪一天完成,不过却能清楚的看清,眼前这位大秦皇帝陛下的野心和志向的。
也不用赵石多想,半晌过后,皇帝陛下幽幽的声音在耳畔响起,“此图绘制已有八年矣,所耗人力物力无数……可惜,到了如今,也不过如此罢了……”
说到这里,露出苦笑,“此图全貌,如今除了朕,你是第二个能得见此图之人……当初你便与朕说,应派人前往各处,绘制山川地理,如今朕作了,然,秦川,蜀地也就罢了,其他各处,远隔千山万水,也不知能当得几分真,你即去过河中,又到过塞外,仔细瞧瞧,可还有甚疏漏之处?”
这下轮到赵石挠头了,看地图他还行,简略的绘制一下也是无妨,但如此落后的手段,他真的是无能为力,他走过的地方,岂止那么一点?但要说轮廓,当世自无人能及,但细致到点上,就一塌糊涂了的。
再则说了,这地图上府县的名字他都不认识,除了那些名山大川之外,其他真的是陌生的很,哪里还能挑出什么毛病来?
遂老老实实的摇头,“陛下宣臣来,是了为了这个?那可找错人了,臣一介武夫,哪里懂得这个?陛下还不如召工部的几位大人进宫来的合适些……”
估计是觉着自己想的确实有些不靠谱,景帝笑着摇了摇头,可以瞧的出来,今日景帝兴致真的不高,眉头一直锁着,脸色沉郁,不过刚见了太子李全寿的赵石也是明白,肯定是父子两人有了什么争执,李全寿那般的愤怒,而景帝心里估计也不高兴着呢。
“前岁后周摄政王赵乾殁,其孙赵彦继之……朕本以为后周朝堂要经一番动荡,不过现在看来,好像有些出入……而今后周临兵江上,整装待发,南唐时节已经到了长安,欲请我大秦发兵,以解南唐之危……想来后周的使者也快到了……”
“朕召人议了议,几位卿家都以为,长安之盟定了不过六年,若是发兵,难免有背信弃义之嫌,而南唐与后周相持多年,后周兵锋再利,须臾之间,也南成事,所以应该暂且静观其变……”
说到这里,景帝颇有些沉重的语气中带出了嘲讽,接着道:“朕却是没想到,那摄政王继任不过年余,便要行此大事……后周赵氏,果是非同寻常……朕召你前来,就是想听听你又怎么看?
无须顾忌什么,这殿内就你我君臣二人,如当年巩义陋舍之内那般,畅所欲言便是……”
赵石先是吃了一惊,这事自己可真还没有听说,应该是皇帝陛下下了严令,不得外传的缘故。
接着心里便是一热,等了好几年了,机会终于是来了,可以想见的,一旦战事开始,绝对不会如蜀中之战那般,局限于一地,因为大秦东面,既有后周,也有金国,可以说牵一发而动全身。
显然,景帝心里也犹疑的很,这里忌讳的自然不会是什么长安之盟,而是后周与金国之间的盟约,一旦伐周,则金国又将如何,就很难预料。
再有一个,大秦上下估摸着也是让平蜀之战里面的波折给弄怕了,不敢轻易兴兵,所以才有了静观其变之议。
按捺住心里微微的激动,想了想前后首尾,再细细观察了一下景帝的神色,心中已经有些谱了,这才躬身道:“陛下已然心有定计,又何必问计于臣?”
景帝愣了片刻,目注赵石便笑了起来,点头道:“你可是越来越长进了,朕心里想什么,却是瞒不过你,不愧咱们君臣一场,满朝上下,也只你明白朕的心意……不错,朕已有意起兵……若赵乾还在,其人老谋深算,又深谙用人之道,朕还顾忌三分,但如今赵氏小儿当政,不知勤修内政,稳固权位,却冒然兴兵南去……此正我大秦实乃天赐良机,朕又岂能错过?”
景帝在殿中急走了几步,虽然脸上没露出多少激动之色,但显然心中却非是如此,他微扬着头,一双眼睛亮的让人不敢逼视,也不知望向了何处,仿佛欲看穿这楼宇河山,直望向不可知之地……
“朕只是在犹豫……你来看……”重又回到书案之后,指点着两处地方,重重的敲击了几下,喃喃道:“是这里,还是这里?”
赵石凝神看去,却是明白了景帝到底在犹豫什么,一处洛阳,一处河中,分属后周,金国,地方虽近,但意义却完全不同。
“你说,先取何处为上?”
赵石眯着眼睛,能参与进这样的大事当中,是对权势的最好肯定,想了想,他也不犹豫,而是反问了一句,“臣想问陛下,此战若起,先攻洛阳,陛下是想尽取中原,还是只得洛阳便罢?
若兴兵于河中,陛下想只取河中,还是想……”
第八卷 繁华尽处是吾乡 第712章 君臣
见景帝有些迷惑的望过来,赵石组织了一下措辞,接着便解释道:“当年大军东征金国,非为摧城拔寨,开疆拓土,而是为平蜀计,震慑后周,女真,不敢犯我疆土罢了,所以,最终如何?虽败金兵十余万,尽陷河中汉家故地,却依旧引兵而还,并未与金人多做纠缠。
再比如平蜀之战,此乃灭国之战,所以兴兵入蜀,狂飙急进,一往无前,最终尽收蜀中河山,微臣以为,此为战之方略,是可谓之战略,应陛下定之,朝廷定之,非军前大将所应为……”
“而或野战,或攻城,两军阵前,狡计迭出,尔虞我诈,瞬息万变之际,全视领兵大将临机决断,竭力争胜者,是为战阵之术,可谓之以战术。”
“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战略即定,后以战术辅之,方可一战……此乃微臣的一点浅见,若是不对,还请陛下恕罪。”
景帝既没有大惊而起,也没有太过惊奇,只是沉默良久,显然是在心里咂摸着,消化着,半晌之后,才眼睛渐亮,赞赏的瞅了瞅赵石,其实,赵石所言,虽然在后世并不算什么,但在当世,却也可以算得上的惊人之语,但要说能让深沉如海的皇帝陛下击节赞叹,那就有些夸张了。
以当世来看,其实即便没有什么将战略战术阐述的如此明白,但每逢战事,却也自有一套章程,断不会在没有确定战略目的的情况下,冒然出兵。
其实,归根结底,少的只是个理论罢了,就好像谁都知道苹果熟了会从树上掉下来,但除了那个小男孩儿之外,却没有人去关心,到底为什么苹果会落在地上,而不是飞上天去一般,也就是说,事实已然存在,但却没有相对应的理论基础罢了,这也正是后世最优越的地方所在。
这个比喻有些夸张,因为赵石说的这个,并非多么艰深难懂,只是让本来有些模糊的事情变得分外清晰罢了……
所以没有多大的惊喜,但皇帝陛下还是轻轻拍击了一下桌案,发出啪的一声脆响,赞了一句,“不错,便是如此,卿家果然长进了……”
当然,赵石也能感觉到皇帝陛下的心情终于开始转好,以他对于这位皇帝陛下的了解,这其实要归功于他一番话表达出来的立场,不是劝阻皇帝陛下不要轻动兵戈,而是在往上面添砖加瓦。
只听景帝继续道:“这些年在国武监,辛苦你了,不过修心养性,增益其所不能,如今看来,当初一番苦心,却也没有白费……现在你心里,可还有怨意乎?”
赵石心里一惊,琢磨了一下,怎么也觉着不应该是这么情形,瞥了一眼景帝的神色,却是略微放了点心,不过这等诛心之言,容不得他有何迟疑,赶紧躬身道:“微臣惶恐,陛下英明神武,一言一行,皆有深意,臣只管将陛下交代的事情办好便是,从不敢心存怨尤的,还请陛下明鉴。”
景帝微微一笑,眼中波光闪动,似有些欢喜,又似有些狐疑,轻轻摆手,“如此便好,你的忠心,朕又怎能不知?不过当初你年纪尚轻,骤立大功……朕这才许你羽林中郎将之位,你却未负了朕,犹能煞费苦心,办了这国武监……朝中如你般,忠心任事者不多,但你本是领兵大将,却是办学,这些年朕每每有意拔之,却又屡屡压下这个心思,为的就是磨磨你的性情,雕琢一番,为之大用,朕这一番苦心,你可明白?”
话题转的很快,让赵石有些不明所以,根本不知道这位陛下到底想说什么,不过忽然间,脑海间却是灵光一闪,这些年的官场生涯却是没有白费,脑子转的很快,蓦然间便已有些明白,如今的他和夹平蜀之功还朝的那个领兵大帅已然是不同了的……
在长安呆了这些年,根基已经渐渐稳固,手中直接掌着猛虎武胜军,另外羽林军右卫兵权其实也在他手中握着,禁军中有其党羽,镇军中也有其徒众,蜀中宁向岳,齐子平等与他交好,又与种氏乃姻亲,外戚赵氏为本族,加之国武监办的红红火火,人才辈出,虽说在朝中势力还有些单薄,但崛起之势已不可挡,假以时日,不难早就出像种氏,折氏那样的将门世家。
而这样的势力,其实已不容忽视,即便是帝王,估计心里也要忌惮上几分,注意一下说话的方式了,就比如方才,皇帝陛下更像是在解释外加笼络,反正不管有何所指,却也不能任意压制于他了。
其实近一年来,伴驾之时便时常有这个感觉,皇帝陛下的训诫渐渐少了,更多的时候都是如沐春风,赞赏抚慰,而疾言厉色的时候,更是一次也没碰到过了。
也许……也许自去岁时,种怀玉执帅旗径入哗变之羽林左卫军营,须臾间便平息了一场祸乱之后,皇帝陛下才骤然发觉这个事实吧?
人臣到了这个地步,其实往前再迈一步,就是凶险万端,但男儿到了这个时候,才真正能体会到权势所带来的酣甜和畅美,古之权臣数不胜数,是说他们都不知道处境凶险吗?不是,只因权势所散发出来的芬芳滋味,实是令人难以抵挡罢了。
隐约间,豁然开朗的赵石身子下意识的一直,却正对上景帝那双仿若幽潭,却带着隐约的凌厉的眸子,赵石心中凛然,身子也渐渐放松了下来,这个时候,他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再大的权势,在如今这位乾纲独断的皇帝陛下面前,都是个笑话。
千年世家,在赫赫皇权面前,也无不黯然失色,何况是他?心中有些火热,却也警惕非常,打起十二分的精神,重又垂下头,恭谨道:“陛下何出此言?当年若非陛下简拔于草莽,又何能有臣之今日?陛下于臣,有天高地厚之恩,当年陛下便说过,要效那秦皇汉武,开创一番伟业,也说要臣来当蒙恬,霍去病,只要陛下任我用我,臣便肝脑涂地,又有何惜之?
而陛下不用我,便是臣德望浅薄,才干有缺,不堪驱策,又焉敢生怨?”
这是景帝想听到的,赵石想的没错,自一年前那场突如其来的兵变之后,皇帝陛下便已察觉,对于这个心腹之臣,可能恩宠太过了些,当初许其为羽林中郎将,其中却也颇多无奈,一来为安其心,二来,心里确有些愧疚,想此人追随左右至今,屡立功勋,却因其年纪,屡屡不得厚赏,想想其他人,王虎一直未离京师,才干也是不足,却也能作到羽林军都指挥使之职,齐子平在蜀中任利州路按察使,李承乾为兵部尚书,方谦这几年更是水涨船高,先任礼部左侍郎,后拔为礼部尚书,去岁时,正式入了政事堂。
这些人的功劳别说无法与其相比,便是相提并论都有些难为,却一个个升居高位,而力挽狂澜,平蜀而还的赵石却只能任职一个虚衔,便如南十八所说,素重旧情的皇帝陛下心里难免存着些歉疚。
所以,才有羽林左卫将校纷纷调离,有到禁军的,有到镇军的,这就是皇帝陛下的补偿了,当然,这其中也夹杂着,羽林左卫在京师一家独大,日久之下,难免成尾大不掉之势的原因在里面,但不管怎么说,帝王心术,对于臣子打压拉拢,皆有深意的难免的。
不过而今这般情形,却也是皇帝陛下不愿看到的,当初可未曾料想的到,赵石这些旧部放出去,不但能很快在各处站稳脚跟,却还能互为表里,连结不断呢……也就是说,皇帝陛下有些悔不当初了……要不怎么说呢,封建王朝的历史,其实就是在皇帝与臣子间的勾心斗角以及相互平衡中衍生出来的。
今日算是隐隐点了一下,其实之前伴驾之时,景帝也多次敲打过,但赵石对于这样隐晦的警戒却有些迟钝了,到了如今,才算明白过点味道来,换个旁人,也许皇帝陛下就要猜忌万分,不过到底是自己的心腹之臣,虽隐隐有了忌惮之意,却也未上升到猜忌的份儿上。
见赵石回答的中规中矩,最善驾驭人心的皇帝陛下终于抿嘴笑了,不过心里却多少也有些唏嘘,想当日眼前这个年不过二十五岁的青年,还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团练,那时初见此人,便如一柄出了鞘的钢刀,锋芒四射之余,却也有些不知内敛之道,有什么说什么,直言无忌。
而那时自己呢,还不过是个闲着无事,被两个哥哥压的死死的年轻王爷,但如今时过境迁,眼前之人终于懂得了为官之道,也许再也听不见他一句真话了。
但自己个儿呢?也不是满腹机谋,一言一行,都带了十二分的权术?都变了,都变了啊……但人世变幻,又有几人能一成不变?世事如棋,又怎能不让人心生感叹?
心里滋味莫名,但脸上却不露分毫,笑着把住赵石的胳膊,将他拉到自己身侧,“不谈这些陈年旧事……那你来说说,这一仗,应如何谋划?”
第八卷 繁华尽处是吾乡 第713章 开端(一)
“派人去户部,去岁潼关所费粮饷几何,国库又有多少盈余,嗯,再吩咐下去,年初所定,潼关将佐以及潼关左近州府殿前司禁军将校升调文录还没发下去的,都单列出来,留存兵部文库,上报枢密院的,也要追回,就说兵部查验,过后再给他们送回去……
还有,给户部温大人递拜帖,就说今晚下衙,我欲登门拜访。”
兵部正堂之上,兵部尚书李承乾例行公事般的快速处置了今日公务,这才抽空饮着口香茗,敛着眸子沉思良久,这才随口吩咐道。
几个兵部通事赶紧应了,商量了一下,分头行事,李承乾这才又命人去召兵部左侍郎段德,兵部右侍郎成峦来见。
不一时,兵部另两位重臣便赶了过来,见尚书大人高坐堂上,正闭目养神,两人对视一眼,知道今日之事,恐怕小不了,因为什么?若非大事,即便是兵部尚书李承乾,也不会在兵部正堂处置公务,因为各人皆有自己的官房,而一旦正堂开启,便预示着尚书大人是有要事与众人相商了,其实各部规矩都不怎相同,但兵部这里,自李承乾上任以来,便是如此了,他们两个在兵部任职多年,又怎么会不知道?
而上次在兵部正堂议事,却还在一年多以前,那会儿突闻羽林左卫兵变,兵部一干人等,四品以上,都聚于这里,济济一堂,商量对策,把人吓的不轻,也把人折腾的不轻,幸好,只不过一天,左卫兵变就被大将军平息了下来,没有闹出多大的风波。
除了羽林左卫杀了几个,兵部一干人等却是没落下什么罪责,算是虚惊了一场,这回不会是又……两人谁也没说话,但却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担忧,所谓一着被蛇咬三年怕井绳,就是这般了。
“两位大人来了,坐下说话,来人啊,奉茶,没什么事就都下去吧,派人守在外面,非是要事,不要来打扰。”在迎候声中,李承乾张开了有些发涩的眼睛,摆手让两人坐下,又吩咐了几句。
段德没什么,依言正襟危坐,成峦脸色沉了沉,心里腹诽着,这人架子是越来越大了,对谁都是颐指气使,真真是小人得志,不过嘴上可不会说什么,也随着段德坐下,支起耳朵,想听这是到底要说什么。
等到人都出去,李承乾抿着茶,脸色中透着凝重,缓缓开了口,“将两位大人于百忙之中召来,是有要紧事要告于两位大人的……”
“大人请讲,下官洗耳恭听。”段德抚着须髯,沉稳的道了一声,这几年,他也算是意气风发,不但坐上了兵部左侍郎的位置,而且紧跟在尚书大人的后面,在兵部中渐渐竖下了威望,唯一让人有些遗憾的是,去年的时候,未能更进一步,入枢密院任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