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将血-第2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是木校尉……”

“大帅怎的没来?”

“大帅呢,我等要见大帅。”

“大帅是不是领兵在外边,要杀了咱这些旧部?”

……

人群没有安静下来,反而嘈杂声越来越高,许多人也越说越是激动,不一时便已声震天地,虽有那杆大旗震慑着,没有人敢于上前,但一日来,被种种担心焦虑折磨着的哗变士卒,却纷纷躁动了起来,这等关头,一个不慎,便能酿成激变……这会儿,连稳若磐石的木华黎也是神色一变,有了些紧张,显然,他也没有料到,大帅才离开左卫几年,凭着这杆帅旗,竟然还是压不住场面。

其实不光是他,便是赵石,也不会料到会是这种情形,不过也不能怪他太过自信了些,要怪只能怪他从不曾遇到过这等大军哗变,也就不会料到这些哗变兵卒们的心理,那简直就像是随时可能爆炸的火药桶,给点火星,就能把所有人弄个粉身碎骨,若是他亲身而至,还则罢了,但只一杆帅旗……却还差了一根稻草的……

不过也可以看得出,离开左卫数载,余威虽在,但再非是从前那般,一言九鼎,无人敢犯了,毕竟人事几番更迭,加之这里多是普通兵卒,将领们却一个不见踪影,所以对他虽心存敬畏,却也不能立时压住场面,一人举手嚎呼,便众人皆应,估计差得一差,非但不能平息这场哗变,反而可能激起大变的……

醒过神来的种怀玉眼见人群汹涌,嘈杂之声震耳欲聋,心中不由大恐,但每个人在恐惧的时候表现都不一样,比如种怀玉……

这位既没有如同身周从猛虎武胜军斥候营中抽调出来的衙兵般,身子僵硬,脸色发白,也没如木华黎般,死死握住旗杆,凝眉瞪眼,没有一点畏惧,反而心里却在苦思良策。

只见他一个箭步上去,从木华黎手中生生抢过帅旗,拼了命的挥舞了起来,嘴里更是嘶声大吼着,“见了帅旗,还不给我跪下,跪下,跪下……”

一边嘶吼着,一边不管不顾,冲到人群前列,歇斯底里般,连踢带打,状如疯虎。

也算歪打正着,在这样的情形之下,说再多的道理也是无用,声音再大,你也打不过数千人的声音,而像这样的军中哗变,最重要的就是身处其中,许多人皆是身不由己,可谓是一人激昂,则众人激昂,一人惧,则众人皆惧。

大旗在迎风招展,掌旗之人激烈难挡,前面的人被逼得连连后退,却不敢动手,下意识的抱着脑袋就往后退,有的听到那声嘶力竭的嘶吼声,本能的便跪倒在地,一个人如此,两个人如此,方才还群情激奋,好似一个不对,就要冲上来将一行人撕个粉碎,但到了此时,随着那杆大旗迎风舞动,许多人这才记起,他们曾经在这杆旗帜之下,攻城拔寨,所向披靡,而这杆大旗到底代表着什么,也被从火热的脑子中被提了出来。

好像传染一般,声音越来越小,越来越多人的像割倒的麦子般跪伏了下去,这个时候,依然有左卫兵卒赶来,但见到这等场景,却无一例外的纷纷跪倒在同僚身侧,这一刻,哗变兵卒,人云亦云,好像起哄般的从众心理却是一览无余了。

木华黎长出了一口气,紧紧握住腰刀的手掌也松了开来,心道大帅果然是天下间最睿智的人,当初国武监中那么多年轻的雏鹰,种老五只能算是飞的比较高的那个,却偏偏被大帅选中,成了国武监中,最璀璨的那颗宝石,当时许多人心里不服,更有人觉得,种老五是沾了他那个好妹妹的光,即便是他,几年过去,又何尝不是如此?

但今日,他却觉得,以后应该稍微低下自己的头,对这个镶着金鞍子的的马驹(蒙古谚语,专指那些出身高贵,而又年纪轻轻的贵族,多为褒义)表现出足够的敬畏了,像这样勇敢的人,是值得长生天的子孙来当朋友对待的。

而那一边,被誉为镶着金鞍子的马驹的种怀玉种大人终于喘着粗气又有些茫然的停了下来,黑压压跪倒在地的人群,让他几如做梦一般,惊恐之极,再到歇斯底里,一切过后,脑子是晕的,身子是软的,和脱力差不多,若是后世,肯定就会有人知道,这是肾上腺素分泌过多的缘故。

好半晌,胸膛剧烈起伏,倚着大旗才没有坐倒在地的他才嘿嘿笑了起来,那种劫后余生的刺激感觉就好像会使人上瘾一般,令他不住的回味着,咂摸着,瞅着这些跪伏于地的左卫官兵,一种从所未有发自肺腑的自豪与自傲充满了胸臆之间,便是当初,领着一百生员,拼了命般勇败所有同侪,第一次为自己夺得了一个显赫的职位时,也不曾如现在般,让人豪情满怀……

在一众衙兵们敬重中带着崇拜的目光中,他抬起软绵绵的胳膊,拍了拍走到自己身边,伸出大拇指,怪腔怪调的赞了一声好汉子的木华黎的肩膀,嘶哑着嗓子,大笑着道:“让他们自行到校场列队,找几个人,带咱们去中军……”

第八卷 繁华尽处是吾乡 第709章 乱子(六)

中军大帐里很冷,因为来去的人很多,没人管,也没人管得了,只有各营的主官自从进入中军大帐之后就一个都没离开过,开始是不停歇的争吵,两个本就互相瞧着不对眼的军中偏将还动了手,拉架的变成打架的,差点把中军大帐闹翻了天,最终还是中军虞候王黑子,也就是这事的罪魁祸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算将众人安抚了下来,而两个与王虎走的最近的家伙,却被大家伙儿众口一词,压的抬不起头来,若非几个年长些的不欲将事情弄的再糟上几分,不然的话,先就得将这两个给绑了再说。

不过一半天过去,就没人愿意说话了,能说的都说了,能吵的都吵了,打架谁也占不到便宜,更于事无补,随着时间的推移,连嘴巴最伶俐的两个管文书的参军也都闭紧了嘴巴,再不愿吐一个字出来了。

但除了如厕之外,没有人离开中军大帐半步,大家都不是没脑子的人,都明白此时事情已经闹大,得失之间,只能同进同退,谁也别想在背后耍什么花样,大家眼睛都盯着呢,已经死了好几个,连指挥使王虎都被揍成了猪头,绑成个粽子扔在了一边,也就真不在乎其他什么了,多死两个,少死两个,都得自己掂量,谁要在这个时候犯下众怒,那下场还用多说吗?

也没谁能压制得住这里所有人呢,大家伙儿此时与其说是同舟共济,其实却是相互牵制,不让别人轻动罢了。

其实,大帐内在这一天的争吵当中已经分为了三派,一派激烈的,就想着要向朝廷讨个公道,不能让董冠白死,一派胆小的,总嚷着要回京向陛下陈情,王虎怎么处置都不想问,不想管了,还有一派,人数最多,以为事已至此,没闹出来个结果肯定不成,但就这么进京,恐怕还没见到陛下呢,就得让人拿下关到大理寺黑牢里去了,所以他们主张就一个,静观其变,再做道理。

要不怎么说相互牵制呢,意见不一,才叫牵制,最终,面临如此大事,又没有一个值得大家伙儿信服的人站出来,争来吵去闹了多半天,还是中间派的建议靠谱一些,所以一群人呆坐在那里,大眼瞪小眼的,一直僵持到现在。

至于外面的军兵,说句不好听的话,老子现在都自身难保了,谁还在意这些小兵小卒?有人会说,赶紧掌紧军权,毕竟是有好处的吧,没了这些兵卒,还闹个什么?立马就得有人站出来大骂,呸,也不看看这是哪里,这里是长安,长安是什么地方知道吗?天子脚下,首善之地,就凭着这点兵,有个屁用?还真想造反不成?

王黑子满脸的憔悴,好像一天一夜之间,老了有十岁似的,眼神黯淡无比,身子一个劲的在下意识的哆嗦,止也止不住,是他下令拿下的指挥使王虎,是他在昨晚封锁了消息,更是他派人悄悄进了长安,但……老天作证,他只是想让人给伯父那边通个风,报个信,顺便再讨个主意……这可和哗变扯不上多大的干系啊……

现在完了,都完了,那个派出去的心腹莫非是得了失心疯?竟然敢假传军令,把所有左卫官兵都调了回来,还弄的满城风雨,唯恐事情闹的不大,这个活该千刀万剐的王八蛋,可是把老子给害苦了啊……

起先也不过是几十人,还可以说是激于义愤,拿下了醉酒杀人的王虎,但现在呢……这么多人,这么多的兵聚在一起,天老爷,不是哗变是什么?想到这个,他当真是万念俱灰,他知道,自己这次恐怕是逃不过了,掉脑袋都是轻的,别闹个抄家灭族就成,若非还存着事后辩驳一番,总归不能祸及妻儿的心思,他都恨不能当即抹了脖子,一死百了算了……

不过说起来,他不算是最倒霉的那个,最倒霉的人却是那被绑的结结实实,躺在角落里,无人问津的指挥使大人。

往日里,身高体大,很有几分武将气势的王虎,如今却是狼狈的一塌糊涂,官帽早已经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花白的头发披散着,身上的官服破烂的像是被几只疯狗撕扯了一番似的,而往常方方正正,很有些气度威严的脸上,鼻子塌了,嘴唇破了,两颊青肿不堪,挤得两只眼睛只能眯缝着,嘴里也不知被谁给堵了块破布,瞅那颜色,竟然还是从他自己身上撕下来的。

一天一夜,水米未尽,嘴上全是燎泡,若非胸膛还在一起一伏的,谁都会以为,躺在那里的家伙已经是个死人了。

这一次的风波,要说倒霉,却也只有这位不甘寂寞,却又志大才疏的羽林左卫指挥使莫属了……

帐内安静而又凄冷,外面天色渐渐暗淡下来,帐内变得昏黑异常,却没有人说要点灯什么的,一张张木然的面孔隐于黑暗之中,使这羽林左卫的中军大帐好似坟墓一般,死气沉沉。

外面嘈杂声大了些,有的人动了动身子,但看见旁人都是无动于衷,却也懒得再多事了,此等时候,外面就算再乱,又能如何?一根绳子上的蚂蚱,蹦不了你也跑不了我。

但接下来,外面却又诡异的迅速安静了下来,不过也没有多大一会儿,慌张而又杂乱的脚步声响起,可以听得出来,有不少人朝着大帐来了,空气中的好像传播着不安的信号,有人终于忍不住,猛的站起身来,疾步来到大帐门口,开门望了出去。

“大人,大人……来了,来了……”

“什么事,慌慌张张的,先把舌头捋直了再说……什么……什么人来了?”先还有些不耐烦,但之后猛的一惊,身子也僵了,舌头到卷了,帐内的人,呼啦啦一下子,几乎同时都站了起来,差不多都是一个念头,终于不用再死等下去了……

来的并不是一个人,而是十好几个,都是帐内各人的衙兵亲信,有先有后,但无一例外,都带着惊慌失措,恨不能生出四条腿来,一瞬间能跑到中军大帐来报信。

“大将军……猛虎……大帅来了……”

虽然最先这位跑的上气不接下气,说的也是没头没尾,但帐内的一群十几个人却都听了个真真的,大帅,这个时节又有哪位大帅能赶过来,那还用说吗?

有的一惊之后,马上喜色上脸,站起身就往门边跑,有的却是从头凉到脚,比如王黑子,就腿一软,直接就瘫软在了那里,依照那位大帅的性子,来了还不先把他生吞活剥了?相比底下那些军卒,赵石赵大将军在他们这些将领心目之中反而积威更盛。

“大帅亲自来了?在哪里,看清楚了吗?”

“大帅可是带兵来的?”

“大帅在哪儿,没规矩的王八蛋,怎么不赶紧将大帅请到这儿来?”

热闹了,七嘴八舌开问,但这般高兴的人却是少之又少,一听便知是大将军旧部出身,但这样的人,现在帐内可就三个,其他的嘛,就得问角落里一动不动的指挥使王虎了。

有那嘴欠的,心惊胆战之余,却不满意了,许是为了给自家壮胆儿,凉飕飕的泼冷水,“高兴个屁……大帅来了,该砍脑袋的,一个也少不了……”

那几位一听,心里也真的是一凉,但那边报信来的都跑过来了,七嘴八舌间,众人才听明白,大帅没来,却是有人掌着大帅的帅旗来了,而且没带大兵前来,只是十几个人,更有那知道些轻重的,已经急急的嚷着,那边快闹起来了,还请大人们速速决断,不然可能来的那几个,没人能活着出左卫大营了。

众人这下才大惊失色,有人立马破口大骂,他娘的,大帅帅旗都到了,那群兔崽子竟然还敢放肆?活腻歪了吧?

闹哄哄中,一群面无人色的左卫将领一窝蜂似的开始往外跑,生恐去的晚了,见到血淋淋的场面,想到那位如日中天的大帅将要将怒火发泄到自己等人的头上,一个个都是不寒而栗,好似比今天早上赶来,却乍闻自己莫名其妙的卷进了哗变当中时的心情还要惶恐许多。

多数人是因为心存敬畏,而心思足够的却还要想的深上一些,这回闹的太大,恐怕是不能善了的,而大将军也就成了他们唯一的救命稻草,不管怎么说,左卫与大将军总有些香火情分在的不是?但如果再伤了大帅的人,这点指望可也就断了,想到这个,几个心思深沉的主恨不能肋生双翅,能立马飞到那边才好。

没有人落后或者留下,只因这一次,恐怕就是最后的为自己辩白的机会了,少说一句话都可能改变他们后半辈子的命运,谁若怠慢可就是跟自己过不去了。

本就清冷的大帐之内,片刻间就人去楼空,只剩下地上那如同待宰羔羊般的身影,死人般横在那里……

不过众人也没出去多远,只行了数十步,便迎面碰上了种怀玉一行人……

……

大秦咸宁五年正月初八晚,大秦羽林左卫哗变,正月初九,猛虎武胜军副都指挥使种怀玉率十数人军卒,执大将军将旗入左卫大营,乱事瞬即平息。

然余波久久未平,大秦咸宁五年正月初十,朝廷下旨,羽林左卫都指挥使王虎,不经有司,擅杀军中大将,激起军卒哗变,上则有负圣恩,下则其行狼戾……诏大理寺严加堪问……云云……

接下来,却还没完,又十日,夺羽林左卫番号,以新成之猛虎武胜军补之,然念左卫将校兵卒多数为人蒙蔽,无心作乱,暂留京縻,重新编练,以观后效。

而左卫参与哗变的将领们,却有六七人先后入罪,夺职之后,交有司讯问。

闪电般的,五日之后,朝廷便有了结果,其中以左卫中军虞候王升为首的三人判斩立决,其他又有十数人被削职为民,配往西北军前……

王虎那里慢了些,但也不不过是延了一月,削职为民,抄夺家财,府中一应老幼,皆随王虎发配金州,遇赦不赦,永世不得还京,说起来,好像有些轻了,但却能看清这位皇帝陛下脾性。

对王虎这个景王府旧人,皇帝陛下失望愤怒之余,最终还是念着昔日情谊,给王虎一家老幼留了一条活路,当然,这里还有皇帝陛下最宠爱的妹妹,靖佳长公主殿下在其中横着,不然的话,不论枢密院,还是兵部,议的可都是斩立决,皇帝陛下再念旧情,但王虎这次不但打了皇帝陛下的脸,而且还酿成了兵变,不说旁的,依照军法,王虎也只能是个以死谢罪的下场。

只要皇帝陛下狠狠心,诏书也就下去了的,但据说事发之后不久,靖佳长公主殿下进宫面圣,虽不知说了些什么,但最终王虎一家能逃得性命,估计也是有这位长公主殿下的功劳在里面的。

之后的事情也多少证明了这一点,虽然王家老少数十口都被发配去了金州,连那位驸马都尉也没有例外,但长公主殿下却是无事,公主府那边也是平静的很,一切照旧,皇家之人的心肠,就算有人想着心寒,也绝对不敢宣之于口的。

或许是有些歉疚,对于孤零零的长公主殿下,皇帝陛下那里却亲近了几分,时常宣之入宫,可谓是抚慰有加,后来还有人传言,皇帝陛下欲为长公主殿下另选额驸,却为长公主殿下断然所拒,这才没了下文……但自此之后,各处进奉的贡品当中,便永远都会有靖佳长公主一份,几年下来,就成了惯例……而后来,大秦史上最有名的长平公主殿下开始时,依的便是这位颇有些特立独行,此后孤身终老的公主殿下的前例……

……

而这也只是明面上的一些处置,而在朝堂之上,一场并不算太激烈的政争也由此拉开了序幕……

和赵石预料的差不多,却又有些出入,牵连的人很多,之后兵部尚书李承乾上表请罪,罚俸一年,走了过场,也就没事了,而令赵石没想到的是,枢密院这头,李严蓄终于致仕了,这位宦途本在多年之前就应该结束,但却因为赵石,政治生命又延长了近十年的宦海老泥鳅,终于在这场与其根本没有一点干系的风波中,第一个遭了无妄之灾,算是提前隐退了。

在咸宁三年,雄武军指挥使李敢当致仕之后,李家又失去了最后的支撑,后继无人之下,算是彻底淡出了朝野……直到李严蓄长孙走出国武监,在赵石有意的扶持之下,李家在十数年之后,才又渐渐走入人们的视线……

而大秦咸宁五年二月,参知政事,兼掌大理寺的王立卿因屑事,被下旨申斥,罚俸一年,不多时,这位年近七十的老臣上表请辞,经过几番表面文章之后,终于黯然高老,这也是京师大族王家失势的开始。

而京师大阀郑家在这场风波中也受了些波及,刚刚晋身国子监祭酒没多久的郑缮因私德有亏,被贬出京,接着掌理户部的郑元放进了政事堂,任参知政事,其实就是接替了王立卿的位置。

这么一来,京师大阀郑家却是吃了个哑巴亏,失去了两个至关重要的职位,别看郑元放好似仕途上又进了一步,但谁都明白,明面上,这是皇帝陛下有意在安抚于郑家,但实际上,一个国子监祭酒,一个户部尚书,都是朝中重臣,失去了这两个位置的郑家,声势可是大大不如以前了的。

朝堂上没有谁是脑袋不够使的,这一串的风波来源于何处,许多人都是心知肚明,羽林左卫那场莫名其妙的哗变,许是就有郑王两家的影子,皇帝陛下雷霆闪电般处置了此事之后,回过头来,开始对这两家连番敲打,两个大家豪门,也算是彻底失了圣宠,长远看来,在景帝一朝,再想翻身,怕是有些难了……

第八卷 繁华尽处是吾乡 第710章 春暖

春暖花开,暖洋洋的春光终于驱走了严寒,将生机和活力带给了北方大地。

得胜伯府,校场。

砰砰的兵刃撞击声,很有节奏的响着,一大一小两个身影不停晃动,看上去打的热闹,其实也就是锻炼个筋骨罢了。

大的虎背熊腰,好似一座巍峨的山峦,却一点不显臃肿,动作灵活矫健,手里的木刀轻飘飘的在手里随意舞动,漫不经意的将针对自己的攻击化解开来,但每一出手,却总能打的身前那小人雪雪呼痛。

小的八九岁年纪,个子不矮,却还不到大人的腰际,拿着小小的木刀,挥舞起来看上去很有些章法,但相差悬殊之下,到底没什么威胁,只有被调戏的份儿。

这一大一小不是旁人,正是得胜伯府的主人,得胜伯赵石以及他的儿子,赵君玉,如今儿子渐渐长成,这样的戏码也就开始频繁上演,照得胜伯大人的意思就是,男人打熬筋骨,天经地义,不然病怏怏的,还谈什么习文练武,报效家国?

当然,这话里所指,除了告诫儿子以外,还连带着将儿子的老实,得胜伯府长史陈常寿给牵扯了一下,不过自从有了小公子之后,这样的情形也就不稀奇了,谁都知道,得胜伯大人以军功起家,那是正经的国朝重将,但偏偏儿子的老师却是个地道的文弱书生,所以心里时常闹些别扭也是有的,但你要真以为两人不对付,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谁不知道自长史大人入府以来,便为伯爷倚重,府里的大小事情,都交给了长史大人料理,就更不要说朝野大事,尽皆不避,加之伯爷立府之时,长史大人便入府为幕,到得现在,恐怕也有近十个年头了,这样的情谊,些许口舌之争怎能间之?其实这几年的故事,听上去更像是好友之间的打趣罢了,在府中下人嘴里说起来,却更像是一段佳话……

校场边上的凉亭里,却也是一大一小,不过却都是女的,大的个头高挑,身姿健美,头发简单的挽着,一身胡服劲装,身旁撂着一杆长枪,英姿飒爽中,却有淡淡的威严飘散于外。

小的大约六七岁年纪,微黑的一张笑脸,张的普普通通,却活泼异常,躲着脚,搓着手,舞着手里一把精致的小木刀,张着小嘴一个劲的嚷嚷,“君玉哥哥,再快点……哎呀,真笨,你到是快闪啊……”

最终见伯父木刀一领,正拍在自己君玉哥哥的肩膀上,立即让他歪歪斜斜跌出去好几步,一个没站稳,当下就成了滚地葫芦。

小女孩儿立马急了,挥舞着手里的小刀就要奔上去给君玉哥哥助阵,却被身旁的妇人一把拎住,小身子挣扎了半天,也没挣脱,急的小脸通红,小嘴里的话也变成了,“大伯赖皮,大伯赖皮,大人欺负小儿,赖皮死了……”

回到凉亭里,赵石接过李金花递过来的手巾,擦了擦脸,瞅着两个小儿凑在一起,嘀嘀咕咕的,自己儿子是灰头土脸,垂头丧气,小女孩围着他转来转去,不停的给他柔柔这掐掐那,嘴上也不停在安慰着什么,小手的小木刀挥舞的更急,瞅那样子就知道,正在信誓旦旦给自家君玉哥哥说,等自己长大了,一定给君玉哥哥报仇云云……

瞅着这般两小无猜的情形,赵石心里微微泛起些满足感,但随即又有些恨铁不成钢的瞪了儿子一眼,不管怎么说,他这个儿子确实柔弱了些,也许是从小锦衣玉食的缘故,反正根本没有他前些小时候那等刚烈偏激的半点影子。

所以,不管他怎么敲打琢磨,渐渐长成的儿子却也开始逐渐背离他的期望,朝着文人的路子偏斜了过去,这让他微微有些失望,但却也并不打算强扭着自家儿子从军什么,因为他知道,像自己这般的人,现今世上是绝无仅有,强自雕琢打造,也许会适得其反,到不如听之任之算了。

反正瞧这小子不顺眼的时候,就能揪过来,教训一番,更不愁他会反了天去,和大多数父亲其实差不多,对于儿子总有这样那样的不满意,不过像他这般想法的,却也不会太多……

李金花望着两个孩子,满脸的溺爱之色,不过眼底深处藏着的,则是浓浓的羡慕。

“柔儿和七娘还没起呢吧?”此时赵石问了一句。

李金花笑着点头,“前日老夫人大寿,她们都劳累的很,不然柔儿不习刀枪不提,七娘是一定会来的。”

成熟的妇人,脸上挂着温柔的笑意,却还露出点俏皮模样,一瞬间的风姿,着实动人到了极点。

赵石身上就有些热,他筋骨如今越发强健了,欲望也就有些难以控制,所以一旦得闲,房事上就频密的很,但不知怎么,几个妻妾的肚子就是没动静,虽然他很年轻,几个妻妾也是如此,但放在当世,旁人看来,却是子嗣有些艰难了。

而老夫人那里更是着急,恨不能把满长安的大夫都请到家里来,给儿子瞧瞧的,所幸的是,还有君玉一根独苗,却也没人说什么恶毒言语,不过几个妻妾却很是有了些心病,无奈的是,赵石也不是什么妇科大夫,找不到毛病在哪里,又事关男人尊严,找个大夫来瞧?还是省省吧……

夫妻多年,瞅见丈夫的眼神儿,李金花就被唬了一跳,脸上有些红……但大清早的,一会儿还得去给老夫人请安,可不敢胡来,微微敛起淡蓝色的眸子,轻松的转移了话题。

“忘了说了,前日老夫人大寿时,小姑带着妹夫来贺寿,席间……小姑那里好像有意让你给妹夫再寻个职位,我没敢答应,你看……”

这话成功转移了赵石的注意力,只见他微微蹙起眉头,李金花口里的小姑正是他的妹妹赵翠儿,这个妹妹已经出嫁不少时候了,嫁的人家却也是长安人士,却是张世杰给寻的,景兴四年的进士,比赵石还要长上一岁。

人看着吧,还算老实,就是那股文人酸气有些受不了,石头娘那里很是满意,赵石也就没说什么,毕竟这是给妹妹找的夫婿,不是募兵,虽说以他现在的权势,找个年轻有为的军中校尉也是轻而易举,国武监里的人选就更多了,那会上门来求亲的也不少……但军人吧……怎么说呢,赵石自己也觉着不太合适,军人舞刀弄枪的,一旦上阵,还不定是个什么样子,所以说,找个文人到也合适,所以见了一面之后,亲事也就定了下来。

这些年过去,那边日子听说过的还可以,不过两边的来往却是不多,照赵石的估计,就是自己那妹夫文人酸气在作祟,不愿攀附什么的,加之为人木讷了些,脾性有些臭,就更不愿跟自己一个武将多走动了,其实也不是猜的,见了几面,以他现在的识人之能,估计想的也是八九不离十。

如此一来,他这里就腻歪了,这样的性子,很能勾起他前世时那些不好的回忆,心里也有些后悔,张世杰是什么样个人他本来就清楚,怎么就没想到,张世杰能瞧上眼的人,还能是个什么模样?当初这门亲事就不应该答应下来才对,就算和他姐姐那般,嫁个老实的乡人,也比现在强不是?

所以这两年疏远也就疏远了,他心里看重家人不假,却绝对不会如同护雏的母鸡般不管不顾的护短,也就听之任之了,不来便不来,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但若敢让他赵石难受,那可就是你自己找不自在了。

听到这话,他也没遮掩自己的不满,两人夫妻多年,实在没有这个必要,只冷哼了一声,便道:“是翠儿的意思,还是咱那妹夫的意思?”

李金花自然知道他的心结所在,抬起手握住他的手掌,柔声道:“不管谁的意思,这个忙还是要帮的不是?不然……小姑那里必然有些难做,不然也不会开口……”

见赵石神色渐转不善,暗骂自己太笨,这多年,怎还不知夫君的性子?这话恐怕有些适得其反了,吃苦头的自然不会是小姑,而是小姑那倔驴般的夫婿。

想到这个,又是好气,又有些好笑,对待亲族,怎能如此,又不是领兵……说不得赶紧转口,“现如今巩义赵氏以夫君为首,小姑乃夫君至亲至近之人,若想将来枝叶繁茂,却断不能自断枝节,让外人笑话不说,也容易让族中之人心寒,妹夫有节气,又得表兄赏识,虽说性子拧了些,但将来不定就有一番成就,现在夫君多包含些,不管将来如何,也算尽了为人兄的本份不是?”

“这是小事,不用如此郑重其事。”赵石微微点头,搂了搂妻子的肩头,但却话锋一转,露出了几分讥讽,“你又不是不清楚,这个妹夫啊,没什么本事,老老实实在吏部呆着,本份做事便是,说不定什么时候,外放一任知县,再熬打一下,让他入一府任职也就到头儿了,宦途险恶,就他那个样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