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穿越之大民国(狂人阿Q)-第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人中制造不合。当冯玉祥的军队进入河北,正要攻占京津的时候,他以北伐军总司令的名义命令冯氏不许进入这两个地方,改让阎锡山接收。他给的原因是这里有大量外国势力,冯的脾气直爽,军队的作风太过强悍,不适合跟外国人周旋,让擅长权谋的阎锡山去处理更合适。这说的光明正大,冯不能拒绝,但是失去京津这两个发达城市,自然心有怨言,不但怨恨蒋瑞元也怨恨阎锡山。他又允许打到这里的桂系白崇禧部驻扎在山海关,白崇禧自然愿意,因为一旦国府决定攻打东北的话,他们桂系将最有机会战友富庶的东三省。
让北方冯阎双雄相互制衡,南方就剩了桂系跟自己抗衡,而桂系的势力却被南北分割起来。是到了收拾桂系的时候了,他依然不优先采取武力,先是指示名义上隶属桂系的湖南军阀何健去挑拨骄横的桂系悍将夏威、陶宗泽等人从湖北攻击长沙的湖南省主席鲁涤平,然后罢免了鲁,这就是有名的湘案。事件爆发后,李宗仁白崇禧当即请辞,但是蒋却不允许。却要求二人惩治手下的将领,两人也不答应,于是蒋桂战争爆发了,此时是1929年4月初。
蒋又是大玩手腕,先是把桂系广州势力李济深以和平协商的名义骗到南京软禁起来,让桂系广东势力群龙无首,又买通了把手武汉大门的桂系将领,放中央军入湖北,接着是联系上次被自己打败留洋的唐生智,让他回国召集旧部。而唐的旧部大多被桂系收编,尤其是北方山海关的白崇禧部,三四个师中桂系嫡系只有两三个旅,其余全是唐生智旧部。白崇禧接到他的手下已经叛变的消息,立即从天津出海逃到香港去了。李宗仁此时还被堵在上海,也听说了蒋已经派出特务来刺杀他的消息,也赶紧跑到了香港。桂系三大领袖,李宗仁白崇禧李济深战争开始前就已经被逼着离开了军队。接着是唐生智指挥旧部跟桂系在两湖打个你死我活,蒋带大军没有遇到抵抗就开进湖北,桂系纷纷投降,收拾掉桂系这个北伐中的一大集团军只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让想占便宜的冯玉祥连机会都没找到。
这时候蒋开始把目光对上了冯玉祥了。
收拾掉桂系一个月后,蒋介石借口冯玉祥在河南破坏铁路,开除了他一切职务,蒋冯战争爆发,此时是1929年5月初。
早在蒋桂战争的时候,蒋桂双方都去拉拢驻扎在河南的冯玉祥,希望他帮自己。冯不是个傻子,他想等双方两败俱伤后在行动,于是让韩复榘带领十万西北军精锐驻扎在河南到湖北的门户武胜关,打算一旦双方两败俱伤立即出关占领武汉进而把湖北纳入西北军势力。
可没想到老蒋几乎是兵不血刃而且几十天内就收拾掉了桂系,冯玉祥不但没有找到机会,还让老蒋找到了机会在武汉对韩复榘展现了一番自己礼贤下士的风度,而冯玉祥则是把韩复榘的师长免职,把他调离军事岗位,得了一个空头的河南省主席名头。于是当蒋冯战争一爆发,韩复榘就反戈一击,据说原因是战前开军事会议的时候,冯对韩复榘进行了罚跪的惩罚,让韩面子上挂不住。但真实事实是,韩早就有投敌的打算了,因为他被罚跪的原因就是不愿意带兵退出河南进入西北穷苦之地。而蒋已经答应给予军费一百万大洋,提供武器弹药等,还许诺了一个河南省主席。于是韩复榘起兵反冯,顺带还拉上了他的死党石友三,蒋给石友三的待遇是安徽省主席。于是冯玉祥还没有跟蒋瑞元的军队接战,自己人先打起来了,而且他在河南的军队还被韩石二人打的打败,之后很快刚刚从桂系手里把自己一些军队拉回来的唐生智也通电讨冯,当然是在蒋的操纵下的。最终结果是,冯玉祥还没见到蒋瑞元的军队,他自己就被自己旧部跟唐生智联手搞掉了。他本人在阎锡山的邀请下,到山西读书去了。
唐生智,李宗仁和冯玉祥都被收拾掉后,就只剩一个阎锡山了。
阎锡山也是一个老狐狸,当蒋桂战争和蒋冯战争的时候,他都在局外旁观,但是当冯玉祥失败后,他却很主动的邀请冯到山西,说要跟他一起下野出洋。冯玉祥虽然失败,但是西北军旧部退往陕西甘肃的还有将近二十万人,不可小觑。此时阎锡山邀请冯玉祥到了山西,表明了一个二人联手的态度,老蒋也不敢轻易动阎锡山了。而且很快,西北军余部在陕西休整后,暂时代理第二集团军(西北军)总司令的宋哲元宣布讨蒋,几十万大军又要兵出潼关。
只是大家都没有注意冯玉祥到了山西后就没有了声息,却是被阎锡山软禁了起来,阎锡山认为只要冯玉祥在自己手上,那么西北军就得听自己的,西北军加上晋军谁也不能拿自己怎么样。
阎锡山的小动作很快就被更高明的蒋瑞元洞悉了,他又可以发挥权谋了,一面让人给了阎锡山一个国府副注席的职位,他还接受了,然后把冯玉祥被软禁的消息,通知了西北军,然后西北军内部群情激奋。陆钟麟悄悄去山西拜会了一下冯玉祥,确定了事实后,很快就找到了蒋瑞元,表示要打阎锡山解救冯玉祥,并说出了,他们西北军跟阎锡山是仇人,跟蒋瑞元不过是敌人,敌人尚可化敌为友,仇却只能越结越深的名言。蒋瑞元痛快的答应提供器械粮草帮助西北军,让他们放心大胆去做。
蒋瑞元打唐生智是联合桂系冯系一起搞,自己出力甚少。打桂系时候,是扶持唐生智重新回来,兵不血刃。打冯系还是收买对方将领,从内部瓦解,也是毫不费力。此时收拾阎锡山,他又要利用西北军余部来做文章了。
阎锡山的小聪明玩砸了,一时间胆战心惊。
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突然赵书礼开始跟英国人干上了,河北地区打的乱糟糟一片。
蒋瑞元可是就要进行最后的削藩啊,收拾掉阎锡山后,中国关内就再也没有可以跟他对抗的势力了,到时候整合内地的人力物力,还怕收拾不了其他地方的军阀吗,不管是塞北、东北还是四川云南等地的小军阀,还不都是手到擒来。可是此时的局面被塞北那个冲动的小子搞乱了,英国人继续增兵,并且要求他撤出那里的军队,怎么办?
烦恼啊烦恼,他跟中国传统的统治者一样,十分不喜欢跟外国人打交道。
但是此时不打交道也不行了,英国人增派了两艘军舰,其中一艘还是战列舰,于是到中国的英军军舰达到了四艘,两艘巡洋舰,一艘战列舰还有一艘航母。处理不好就又是一次鸦片战争或者庚子之乱啊,要是他们因为北方的事情动怒,派军舰轰击南京他蒋瑞元可就是有苦说不出了。
琢磨了很久,蒋瑞元笑了,他决定接受英国人的蛮横要求,他发了一封通电,要求阎锡山的军队撤离京津河北地区,同时把那里划为战区。他采用通电的方式,让国内外都了解到他的态度,至于阎锡山会不会奉命就不关他的事了。
正文 八十七节 阎锡山的反应
李冯二人势力被严重打击,地盘萎缩殆尽后,除了赵书礼的第五集团军外,四大集团军中就只剩阎锡山的第三集团军和蒋瑞元号称中央军的第一集团军,能够一战了。此时阎锡山心里清楚,蒋肯定不会放过自己。于是蒋冯战争一明朗,他立刻就派割命元老,跟冯玉祥有交情的李书城去陕西会见冯玉祥。李书城邀请冯玉祥到山西做客,并告诉冯玉祥,如果他一到山西,蒋瑞元必然知道冯阎已经联手,一定不敢动手对西北军余部赶尽杀绝。冯玉祥觉得很有道理,欣然前往,受到了阎锡山的热情接见。
冯玉祥到了山西后,很快就密令宋哲元再次反蒋。宋哲元当即以西北军总司令的身份发表反蒋宣言,说明是受冯玉祥和阎锡山两人的名义,要兵出潼关再次跟老蒋在河南戮战。
阎锡山这个老狐狸果然厉害,这一手果然让蒋瑞元忌惮起来,既担心阎系晋军真的跟西北军连接一气南下,又不敢真的部署兵力去跟西北军作战,担心阎锡山突然发难从山西南下攻其侧翼。但老蒋还是计高一手,他明知道宋哲元的后台是阎锡山和冯玉祥,但是他仍然派人去游说阎锡山,给他带去了中央的任命——北方讨逆总司令,讨的当然是冯系余部。而且抛出了一个海陆空三军副司令的头衔给他,阎锡山动心了,这真是利令智昏啊,看了胡萝卜大棒政策确实非常管用,有时候明知道里面有毒还是有人愿意冒险要钩。阎锡山觉得这个位子适合自己,于是通电就职,这下子让宋哲元觉得被出卖了,想联系冯玉祥看看老领导啥意思,却发现无论如何都联系不上了。
这时候西北军才发觉情况不对劲了,接着就传来老蒋的消息,说冯被软禁在山西的建安村了。于是西北军高级将领陆钟麟立刻赶到了山西,千方百计秘密拜访了建安村,见到了冯玉祥,证实了他确实被软禁了。
陆钟麟离开山西又悄悄拜访了蒋瑞元,此时蒋瑞元已经趁着阎锡山就职国府副住席的机会,调集兵力在河南把西北军残部打的大败,但是要彻底消灭这只作风顽强的西北军也不是那么容易的。陆钟麟拜访蒋瑞元后,双方讲和了,然后相约共同对付阎锡山。一时间蒋控制的报纸上全是声讨阎锡山的消息,阎锡山知道这是蒋瑞元动手的前兆,前两次对付桂系和冯系的时候,都是先让媒体声讨,然后才制造事端挑起战争。
这次他阎锡山凶多吉少了,西北军已经开始在山陕交界处集合军队了,幸而这时候突然赵书礼在塞北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反英运动,最后更是导致了英国人兵发中国。这打乱了蒋瑞元的军事行动,西北军停留在陕西按兵不动静观局势,南方的蒋军更是不敢进入有英军存在的河北担心引起误会。
阎锡山喘了口气,但是他觉得自己并不安全,于是开始积极备战。在内,动员起了四十万军队,太原兵工厂有大量的储存,北伐时候他就组建了三十万大军,还大量出售军火给友军,现在组建四十万军队武器上没有压力。但是训练就不足了,不过是拿起武器的农民而已,但是抱着保卫山西的精神,他们斗志还算昂扬。在外,他开始拉拢各路反蒋势力,在西北军中去解释,但却被那帮子冯玉祥死忠把他派去的使者赶了出来,放言不释放冯大帅,西北军就跟晋军不死不休。又派人去香港联系上了逃亡的李宗仁白崇禧二人,资助了一批资金,希望他们能够重返广西给蒋在南方制造一些事端。
但是他更用心的是对地盘相连的塞北军阀赵书礼进行拉拢,他自己觉得跟赵一直关系不错,礼尚往来不断。他知道赵书礼也是山西人,山西太谷县人,手下不管是文官还是武将大多是山西人或者山西移民。更重要的是,上次北伐奉军和这次跟英国人的争斗,让他看到了赵书礼军队的战斗力。于是不惜重金拉拢,派商震给赵书礼承诺一百万大洋的军费请他一起出兵讨伐蒋瑞元,同时表示希望从塞北的兵工厂购买军火。
塞北的兵工厂屡经扩建,现在已经跟沈阳兵工厂,巩县兵工厂,太原兵工厂,汉阳兵工厂合成中国五大兵工厂了。虽然阎锡山有太原兵工厂,但是他的兵工厂制造机步枪,手榴弹迫击炮还行,至于重炮就不如塞北兵工厂了,而他这次去购买的正是三百门重炮,他要靠这些重炮把山西打造成一个堡垒,任谁也进不来。
就在双方厉兵秣马的时刻,突然蒋瑞元发了份通电,要求他阎锡山退出河北。
这可是太难以让阎锡山接受了,他一生谨慎,精研儒家中庸哲学。连印度大文豪泰戈尔到中国来,除了拜会辜鸿铭外,就是来跟他探讨了一下中国哲学,什么鲁迅,胡适之流是懒得见的。可见阎锡山的儒学功底不是盖的,他绝对心淫中庸之道。自从辛亥革命开始,他就立足山西,从此数十年如一日,不管是袁世凯,段祺瑞还是吴佩孚,张作霖在北京主政,他都稳坐山西,被称为不倒翁。但谨慎不代表没有野心,唐生智反蒋的时候,他就打算响应,可是最后看到唐把他的名字列在第二,于是就没有参与。而河北这块地盘可是他好不容易才得来的,这几乎是他主政山西后,晋军第一次大举出晋,而且河北加上北京,天津就牢牢控制住了山西的出海通道,况且京津地区向来也都是富庶的地区,是他能不能在官场上更进一步的契机,他怎么可能轻易放弃。
但是不接受蒋瑞元命令的话,那么英国人显然会把责任归咎于自己头上,他可不是塞北的那个年纪轻轻的愣头青,他深知道这些列强的厉害。于是跟蒋瑞元一样,头疼了一阵后,他也决定以退为进。通电宣布接受中央的命令,让晋军撤出京津河北地区。然后大军全部聚集在山西,尤其是在晋南风陵渡一线排开,一方面积极操练,防备西北军度过黄河。另一方面更加积极的联络各路势力,甚至远至东北的张学良他都派人去拉拢。
最后,他让人备上厚礼,亲自到了太行山附近一个叫做建安村的村子。
这个村子正是阎锡山囚禁冯玉祥的地方。
······
面对着阎锡山,蒋瑞元,西北军甚至张学良等各路诸侯,接踵而来,且反反复复,大有一种车轮战架势的游说大军,赵书礼也头痛啊。
阎锡山还是老一套,拉关系,什么晋绥一体之类的,不过这次出血本了,承诺了一百万大洋的军费,按他这样的抠门精神实属难得。
蒋瑞元一贯的手法是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他一手拿着官位,一手挥舞着金钱,他承诺的金钱是一千万大洋,要求赵书礼从晋北沿着同浦路向太原攻击,承诺事后让赵书礼到南京担任国府副注席一职。
而张学良自从退出了关外其实心里也没有安全感,关内正在进行这权力的整合,他明白不管是谁一旦笑道了最后,是不会任由他逍遥关外的,富庶的东北之地到时候必然引来觊觎。所以他也来拉拢赵书礼,虽然赵张之间曾经有过冲突,但是长期以来赵书礼跟张作霖关系还是不错的。张学良更倾向于赵书礼是迫于南京的压力,才不得不参加北伐,当然趁机咬他们奉军一口肉也是重要原因。可是那时候就是赵书礼不咬,总有人会咬的。更何况战后,赵书礼当即释放了奉军降兵,让他在关外最短时间恢复了元气。而他也见好就收,表示领情,立即派人来塞北表达善意和感谢,也放回了在东北航校学习的百十来名学生,和跟他一起组建的汽车厂中的塞北技术人员。同时也向赵书礼保证了,大庆的油田仍然是一人一半,还是交给赵书礼手下权公望去经营,觉不干涉。
此次当蒋瑞元横扫李宗仁冯玉祥眼看着就要扫平关内最后一个大军阀阎锡山的时候,张学良又一次坐不住了,再次派人去联络赵书礼,表示善意,说将来如果赵书礼跟关内其他军阀发生战争的话,他将站在赵书礼一边。同时希望赵书礼也做出同样的保证,塞北东北两地应该合力抗击关内军阀的武力统一的行为。
西北军则更多的是来化缘的,他们希望能得到一些军火支持,承诺是打下山西后,跟赵书礼平分,双方以雁门关为界,雁北的大同等地归属于塞北,雁南的太原等地属于西北军。
赵书礼是怎么回复和承诺的,他以目前英国人咄咄逼人又增兵为借口,说要等到跟英国人的事情解决后,才能抽身出来,到时候在处理国内的事情,他是希望自己跟英国的战争能把本来历史上发生的中原大战的惨祸岔开,然后想办法消弭掉。
可是他能如愿吗?
正文 八十八节 卧龙学院
虽然进行了近一个月的战争,但是塞北的各项事业根本没有受到任何影响,英国人封│锁了天津港,这里货物还可以从满洲铁路,或者西伯利亚铁路通过,只不过费用稍微高点而已。建设大纲也已经启动了,大量设备正从美国运来,在工业集团军中挑选合适的企业接收,他们有现成的厂房,完全可以暂时腾出来安装新设备生产,同时在修建新的配套厂房,虽然这样效率受影响,但是靠着工人在战争中激发出来的积极性,给苏联提供的设备仍然是按时不停的交付着,利润是大大的。
工业部牵头组织在日本招募的大量技术人员行为,也没有被让塞北和英荷战争吸引的日本整府注意和阻拦,只是这第一批招募效果不算给力,只有两千来人到了塞北工作,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土木工程人员,参与铁路公路的修建。只有少部分,七八百人是其他技术人员,每个人除了承诺高新后分配到各个工厂外,还给他们任务,就是带徒弟,要他们每个人都口传心授的把技术传授给自己带的几个中国技术工人,当然教授技术是会额外给他们发放补贴的,只要是没用小心思,民│族住义不是很强烈的日本技术人员都愿意。而他们这批人既然能来中国工作,本身就不是那种民│族住义情绪特别浓烈的,因此这个传帮带式的技术扩散顺利的进行着。
只是在美国的严裕棠受到了一点麻烦,在将他们那次访美时候签订的协议内的机器都搬运回国后,他拿着工业部整理出的一个清单,大肆收│购美国破产工厂的计划受到了阻碍,美国有些报纸注意到了这一点后,宣扬这是搬空美国工业实力的阴谋,于是整府出面阻止。同时,摩根等银行家也背弃了跟赵书礼达成的承诺,他们在往中国运送了一百多吨,价值一亿美元的黄金,证明了他们的能力后,却拒绝再运送剩余的部分。于是赵书礼指示严裕棠去跟他们交涉,其实他们也有意愿跟赵书礼再次商讨,停止黄金的运送不过是个借口,目的就是让他们来找自己,因此一拍即合,发生了后来的故事。
英国人宣布塞北军为新义和团又往中国派兵后,这个消息在全世界散播,中国国内先响应起来,各地的抵制英国货运动更加高涨,同时从东北到西南,从陕甘到两广爆发了大规模的群众示│威行动,游│行队伍高喊打到英帝国住义的口号,聚集在当地英国使领馆抗议。在别有目的的一些组织的煽动下,暴力事件层出不穷,一时间搞得除了英国领事人员担惊受怕外,中国各地方整府也是头疼不已,却不好处理,这时候想到中央了,纷纷请示要不要采取武力镇│压,中央的头更大,干脆不回复,大搞缩头住义。
国外的华人华侨也积极声│援,第一拨自然爆发在南洋,南洋的报业现在驻扎在塞北,有的已经开设了分部,有的是派驻了记者,他们都认为这次事件完全是因为赵书礼整府为了南洋华侨的利益而引发的,所以在报纸的呼吁下,南洋华人积极捐款捐物,最后引起英荷当局的干涉,险些也爆发了暴力事件。
在西方国家,首先是德国的数千学生在塞北留学生的带头下,开始游│行示│威,接着日本、美国,尤其是英法荷兰的留学生更是积极主动。一战后由于法国青年一代伤亡太大,出现了严重的劳动力短缺,中国学界掀起一股勤工留法的高│潮,在法国的留学生高达四五千,德国则是因为经济危机后,生活成本较低,所以这里的中国留学生也不少,但是最多的还是在日本的留学生,高达两三万人。因此这三个国家的示│威抗议行动声威最浩大。美国则既有留学生也有华人参与了进来,一时间全世界主要国家纷纷掀起了一股抗议英帝国的侵略和声│援塞北,声│援祖国的反抗行动。
在这种情况下,赵书礼做出的军事抗击行动自然收获了各种赞扬和名誉,一时间他的名头不在局限在中国了,世界闻名,美国时代杂志把他列入最近一期的封面人物,详加介绍。
但是也不是光他获得荣誉,而别人只收获麻烦,赵书礼自己也遇到相当多的麻烦。塞北派出去的许多留学生,上│街抗议这是好的,但是其中很多要求回国参军,这就得不偿失了。这还不是最让他头疼的,连在美国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学习的那批军官和在德累斯顿的那帮子学生也都电请回国参战,一个个无心学习。更严重的是,郑金声好容易拉起来的军校中,也爆发了学生行动,他们罢│课抗议,糟糕的是,其中多数学员是从军中选出来的,他们本来就是军官,影响力大搞得军队也是不安分起来,各支部队都要求担当主攻任务。
好容易把留学生安稳下来,也严厉电令弗吉尼亚军事学院的学生,好好学习,告诉他们雪耻的时候还没到。赵书礼又马不停蹄的奔往塞北军官学校,要安抚这里的这些未来或者现在的军官们。
郑金声筹办军校是在赵书礼去年访美前安排的,到现在已经一年多时间了,第一期学员招收了一千人。郑金声是积极的,他费尽心力通过自己的人脉关系,挖到了几个他当年的不得志的同学,还从乱糟糟的北京陆军大学挖来了几个教员,但是这些还远远不够。最后又跟日本整府商议,从日本聘请了一百多名教官,这些赵书礼都是知道的,他也同意,觉得既然将来中日要爆发战争,那么请些日本教员也没什么坏处,起码让中国军官了解了解日本军官的训练制度,作战模式也是好的。至于日本教官会不会暗中使坏,赵书礼相信一定会的,比如培养亲日思想,又比如偷窃一些军事机密。但是当日本人杀到中国的时候,你认为那些感情亲日的就会投降吗,错,他们或许会亲日没错,但是他们身为中国人,更会亲中国。至于窃取机密,不让这些教官来,难道日本人就不会窃取了吗,反而是让这些军官在明处更好监控。所以赵书礼没有拒绝郑金声的聘请日本人的建议,与此同时他还主动联系了日本公使野村,让他帮忙,野村是非常积极,这可是打入塞北军内部的好机会。就这样军校办成了,很快招收了第一批一千名学员,其中七百多是现役军官,而只有两百多是通过考试上来的中学毕业生。
“同学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塞北军已经将英荷联军包围在廊坊,清朝时候当地的农民用锄头曾经重创过英国侵略者,创造过廊坊大捷。今日我装备精良的塞北军岂会输给古人,消灭敌寇指日可待!”
赵书礼在大礼堂中给众学生和教员演讲道,其实他刻意隐藏了一个事实,就是英荷联军其实是他故意留在廊坊的。
激烈的掌声,在一个个面色兴奋的学员手里响起。
好容易止住掌声后,赵书礼继续道:“但是,同学们有一个事实我们还必须面对,那就是我们国家还是一个弱国,强国就要靠你们了,你们应该好好学习,扎实各种知识技术,然后报效祖国。青年人应该担负起自己的责任,而不是由着自己的性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看过你们的校训,上面几句话我认为非常在理,责任、荣誉、牺牲!这三│条你们要牢牢记在心里,不管将来是不是在军中,即使在社会上也应该牢记。”
赵书礼说到这里没有鼓掌,但是突然有人举手高声发言道:“司令,请问我们塞北军何时发兵南方,统一全国!”
这问题问的突兀,但是却是塞北地区这几年一个流传十分广泛的问题。地域住义那里都有,尤其是在当地报纸的推波助澜和歌功颂德下,塞北人更是觉得自己这里就是中国最好的地方。不过这却也有一定的正确性,比如塞北的税收普遍较少,较低。在其他地区,虽然北洋军阀被推│翻了,但是他们留下那些莫名其妙的税种不但被继承下来,在有的军阀地盘内还变本加厉。比如四川有的小军阀地盘上,租税已经受到了九十年后(这不仅仅是电影桥段,而是事实),在比如广东有些地方,税收种类不但达到三千多种,连死人买棺材都要交税。还有山东一些地方,收集粪便肥田也要交税,当地人说,未闻屎有税,从来屁无捐!
而塞北地区的税种则在三十种以内,农业税就一种,用纸币来缴纳,每年还参照收成给予一定的减免,并且整府已经在计划,废除这个税收了,因为大量的工业企业免税期过后,税收幅度大幅增加,农业税的税收已经降低到不足三分之一了。对这些情况,报界都是清楚的,虽然对整府还不停的苛责,但是也经常秉着良心进行跟其他地区对比性质的报道,让塞北的百姓升起自豪感的同时,也多了一股地区优越感。
因此报业也经常鼓动,说要塞北军南下,至少把黄河以北地区掌握在手中,实行塞北制度,那么将是北地百姓之福,甚至有些善于煽情,以夸张煽动为买点的报纸还打出“司令不出,奈苍生何”的煽情标语。
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军官有此一问也就不足为怪了。
但是赵书礼却不好回答,肯定吧,会落下一个武力统一的恶名,否定吧,恐怕这些军官会觉得自己没有魄力。
思虑了一番赵书礼语重心长道:“同学们,你们是现役的或将来的军官,作为军官我要求你们是一个合格的职业军人。对于天下整局的问题,我希望你们想想可以,但是不要利用手中的权力去干涉。一个正规的职业军人应该要有所克制,不应该干涉整治,所有这些事务自有整府去处理,至于处理的好不好自然有人民监督,所以在这里我不作回答,希望你们理解。”
“那司令,您认为塞北和中央的关系该怎么处理呢,我们要不要服从中央呢。”
又一个学生问道,这也是一个讨论广泛的问题,但是报纸上大多对中央持反对意见,原因吗基本都不用解释,蒋瑞元这个人是从旧时代过来的,身上太多旧式烙印,像什么言论啥的自│由之类的,在他的地盘上很受限制。更重要的是,如果塞北服从中央,那么塞北的许多税收都是要上缴的,比如全国统一的烟草、酒品等税种。牵扯到钱的话,不管是民间还是整府那都是一条心的,就是不给。
“中央我们还是要服从的,但是我同时也希望中央能给予塞北充分的自│由权,尤其是在经济方面,毕竟我们塞北自古都是苦寒之地吗,百姓还是不富裕,我们不向中央要补贴就已经很给中央分忧,很服从中央了,是不是!”
赵书礼说完,众人大笑,他们知道,去年的报纸上已经刊出,说塞北的财政收入,已经达到了六亿,相当于不包括东北在内的整个中国的三分之一,并且在持续增长中,预期三年内将超过中央整府财政部。所以赵书礼说塞北穷,才让大家觉得他们的司令原来狡猾大大的。
学生们又问了一些问题,但是都比较温和了,有些还是牵扯到私人的问题,比如赵书礼一岁多的儿子,有的问会说话会走路没有,有的问要不要补过一个满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