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奸雄天下-第1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个姓宋的,实在是太不知死活了!也不想想,池州到底是什么地方!那是江南东路的地盘,再往东就是太平州,太平州东面就是建康府!这是能封观察使的地方?这地方要封了观察使,下回岂不是要轮到建康府、庆元府了!
贾似道狂怒地拍着桌子。陈德兴打不过,李璮打不过,吕文德、夏贵、高达都打不过也就算了。一个小小的宋应雄,不过是个横班,老赵葵的一条狗,现在也敢冲着朝廷狂吠了。自己要是收拾不了,这个平章军国事还怎么当下去?
现在吴潜死,陈淮清反,江万里和马光祖出朝,蒲择之则又唯贾似道之命是从。昔日的顾命六大臣已经是贾似道一人独大。但是身为人臣独揽朝纲,什么时候都是犯忌的,都是众矢之的。如果再摆不平局面,这把交椅随时坐不下去!
越想贾似道身子越抖,种种念头交织在一块儿。让他终于怒吼着跳了起来:“应龙!”
翁应龙躬身道:“在。”
“替老夫拟奏章,弹劾宋应雄,请天子免去其本兼各职,再令李庭芝出兵锁拿此贼!”
翁应龙道:“是。”
廖莹中正从外面快速走进来,看到贾似道暴怒的样子,微微叹息,良久说道:“太师息怒。不如将宋应雄移镇楚州,封为楚州观察使,如何?”
贾似道怒气不消,瞪了廖莹中一眼,“宋应雄什么东西!也配当观察使?李祥甫要收拾不了他,还当什么江南东路安抚使?况且江南西路还有江万里的赣勇,两头一夹,最多两个月,宋应雄就要授首!”
“可是和池州一江之隔便是淮西节度使夏用和了,万一淮西出兵……”廖莹中低声道,“不如先许宋应雄移镇楚州为观察使,再暗中布勒精兵,在半道上解决掉。”
贾似道怒气已消,摇摇头道:“现在不是用计的时候,宋应雄不过是个跳梁小丑,正好用来杀一儆百!如今朝廷已经有了楚勇、赣勇、浙勇、吴勇、闽勇、粤勇,不下二十万众。若还不敢名正言顺讨伐一个武夫,叫四方藩镇如何看待朝廷?”
翁应龙此时已经写好奏章,双手奉上。贾似道看了一遍,微微颔首。翁应龙道:“池州就在江边,若是战事迁延,长江水道恐难通航,上游和淮西的米粮到不了江南,就怕米价再涨。”
前一段时间江南的粮价经历了一轮先暴涨又回落再企稳的行情。现在镇江的九月交货迟约米全价维持在每石一贯又四百五十文附近。
贾似道踱了几步,走到窗边,“粮价上涨,不过是为了削弱北明的财力,并非因为缺粮。实在不行,还有常平仓呢!现在江南常平仓都堆满了,足够几个大城的百姓吃上几年,大不了开仓放粮。”
他推开窗户,负手远望。葛岭草木依然葱茏,远处西湖波光潋影,湖侧的临安城沉浸在淡黄暮色中,一片祥和。
贾似道低叹:“当日陈贼以3000众肆虐行在,群臣束手,任其横行无忌,实是朝廷奇耻大辱!如今陈贼已经有了二十多万大军,若再次泛海而来,这江南只怕要化为齑粉!应龙,皇城司的人还盯着两个姓蒲的吗?”
“仍然紧盯着。”
贾似道冷哼一声:“既然如此就让他们放手去推高米价。待他们赚个盆满钵溢,老夫再给他们扣个囤积居奇的罪名,抄没所得,再逐回北方去就是了。这样总能得到3000万贯吧?”
好嘛,原来这贾似道也没安好心!正在磨刀霍霍准备宰蒲寿庚、蒲寿晟两只打大肥羊呢!
……
“海云兄,贾似道上奏要讨伐池州了。”
蒲寿庚猛地从书案后面站了起来,忙不迭地冲了过去,到了刘孝元的跟前。整个人抖了一下,才开口问:“官家怎么说?同意出兵了?”
刘孝元笑道:“官家哪里有主意?还不都听贾似道的。他上奏说打,那就肯定要打了……海云兄,这下你可要发了!”
蒲寿庚压抑着喜悦,微笑着一拱手:“明经兄,这次多亏你往来奔走……等买卖了了,兄弟不会忘记你那一份的。”他伸出手指,做了个二字,“20万贯,一文钱都不会少的。”
刘孝元眼中忽然涌出一阵狂喜,胸口起伏几下才道:“二十万贯……小弟一辈子也赚不来那么多钱啊。”
他深吸几口气,又打听道:“海云兄,这次你打算把迟约炒到多高?”
蒲寿庚心道:“刘孝元一定悄悄买了些。不过没有关系,他一个蒙古汉官能有多少钱?坏不了事的……”
他毫不隐瞒地道:“目标是500贯,不过究竟能涨多少,我也不大清楚,毕竟这种大买卖,我也是第一次做。”
说着话,蒲寿庚已经走到了书房门口,“明经兄,我要去丰乐楼坐镇了!你和我一起去吗?”
刘孝元摇头笑笑,不知从什么地方摸出了一叠迟约,大概有100张,统统递给了蒲寿庚,“海云兄,这是小弟用盘缠买入的迟约,能放到400贯就知足了。行吗?”
“行,包在我身上了。”看到自己的猜测成了真,蒲寿庚完全放心下来,大步就往海云庄外走去了。
而与此同时,在临安纪家巷的齐福客栈内。贾似道决心对池州用兵的消息也已经传来。
“好!太好啦!”
屈胖子一下跳了起来,“咱们手中有多少迟约了?”
身边一个天道庄的帐房先生回答道:“回总管的话,咱们手头一共有九万五千五百张迟约。其中五万一千张是从市面上收进的,还有四万四千五百张是咱们暗中控制的米行自己印的。”
“钱!钱还有多少?”
“天道庄的飞钱还有一百三十八万贯。”
没错,这飞钱也是自己印的!如果说这场米粮之战对北明来说有什么意外之喜的话,就是天道庄的票子一下子发出去许多!
倒不是因为天道庄在短短时间里就建立起什么超高信用了。而是大家找不到第二种发行量足够大,而且信誉更高的纸币——这次的米粮之战玩得实在太大,几乎所有的江南士大夫豪门都卷了进来。这是几千万贯上亿贯的买卖,谁也不可能扛着那么多铜来交易吧?就是用金银麻烦也很大,金银和铜钱的比价不固定,而且金银不是标准货币,有成色高低问题,还要称分量。而许多做迟约买卖的士大夫又不大会用称……
因此市面上对于大额纸币的需求也陡然激增——数钱到底容易,而且天道庄的飞钱印刷质量很高,用的纸张也高级,上面还有天道庄的印,印泥也是特制的。做官或是准备做官的人都特别会分辨印章真伪,所以伪造天道庄的飞钱是比较困难的。
而除了以海贸汇兑和代收各种海关、海上税款的天道庄发行了足够多的飞钱,别的钱庄发行的飞钱最多也就十来万贯。根本无法用来充当这种期货交易的标准货币。
所以在迟约炒作进行了几个月后,交易货币已经被市场自行统一规定为天道庄飞钱了!哪怕是拿了黄金白银进场,各大交易会馆都不认账,私下买卖可以,要通过会馆交易,就只能是天道庄飞钱——江南各大钱庄,现在都承兑天道庄飞钱。通过它们,大量金银和铜钱,都悄悄流向了舟山岛上的天道庄总庄……
而在这一次迟约炒作之后,天道庄飞钱的信用将会进一步确立,它离真正意义上的纸币,又大进了一步!
“走!我们去丰乐楼!”屈胖子吸了口气,也大步向门外走去,“让齐福客栈安排二十名高手护送,把所有的飞钱都带上,我们去扫盘!”
“是!”
几个天道庄的随员都大声应答。之前两三个月,只能算是布局建仓。真正的迟约大战,今天才是第一天。
昨天晚上丰乐楼打烊之前,迟约的报价不过五十三贯。离开五百贯的目标价位还有八倍九倍的涨幅。现在当然是抢盘的时候!
所以得到消息的各路人马,都在第一时间筹集资金,然后扑向各个迟约会馆,只求抢在第一时间买入买入再买入!
这里顺便再提一下,这个时代是没有提举证监会或是判证监会事这个差遣的。同样,也没有专门的官员监督钱庄运营。所以也没有任何人来规定迟约不能抵押融资。而没有吃过苦头的钱庄老板们,都无一例外的接受了用迟约作为贷款的抵押品——除了天道庄。
第510章悲剧的开始
悲剧实际上已经开始了!
就在大宋咸淳三年四月初八这一天,就在以丰乐楼为代表的各大迟约会馆里人声鼎沸,欢腾一片,人人赚钱,皆大欢喜的时候。已经有人输得想要跳楼了。
这场被后世称为史上第一次金融风暴的“迟约风暴”的第一批受害者,就是这些迟约的发行方!就是江南各大米商米行。这些米行的掌柜的在二月的时候都欢喜的不行,以为遇上了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市价(镇江米市)不到一贯的糙米,居然有人肯在秋收后,在每年米价最低的时候出到一贯又八十文的全价收购!这不是遇上天字第一号大傻瓜了吗?
可是随后米价触底反弹的走势,却让这些米行掌柜的大跌眼镜,那些迟约发出去比较多的掌柜,都没少挨东家的批斗。不过那时问题也不大,不过就是每石米升到了一贯又几百文……对米商而言,这样的米价也不至于亏损。因为他们到乡下收米的价钱不会那么高的。而且,各家米行手里都有不少库存,这两年的米价低廉,供应充足,所以各家米行手里的库存也多。
但是今天传来的消息,却让每一个发出去大量迟约的米商,全都如坠冰窟——大宋朝廷居然要向求封观察使的都统制宋应雄开战了!
而这位宋应雄的地盘,就是卡住长江咽喉的池州!战争一旦爆发,京湖、四川、淮西,甚至是江南西路北部的大米,都很难运到需要米粮的江南东路、两浙路和福建路了。
这本来并没有什么要紧,因为江南各家米商手中是库存是足够的,江南各州府的常平米仓里面也堆满了粮食,而且淮东的米粮还可以源源不断运到江南。长江航道的暂时中断,是根本不会造成江南粮食供应紧张的。
眼下毕竟是13世纪,可没有长三角城市群。整个江南需要粮食供应的城镇人口顶天也就七八百万。一人一年平均消费三石糙米,也就是两千四百万石。江南本身也是鱼米乡,可以提供大部分所需。每年需要从外地输入的米粮最多也就千万石上下。真实的消费需求,实际上是不多的。即便上游的米粮不能按时运入江南,也不会造成江南缺粮。要不是手中粮食足够,贾似道也不去攻打池州。
可是,谁又能想到十三世纪的宋朝还有一堆老实奸商呢!他们是真的准备从京湖、四川买了米去兑付迟约的——这就好比在期货市场上放空石油的对冲基金去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买入和手中的空头头寸相当的原油一样!在21世纪这是不可思议的蠢事儿,但是13世纪的生意经就是这样的。
说得更白一些,就是原本只是粮食看多期权的“迟约”,在宋朝就是真实存在的需求。
而现在,粮商们从上游的京湖、四川、淮西订购的米粮无法按时运抵。他们已经无法兑现自己放出去的迟约了!这样的情形对于整个江南的米商来说,无异于一场灭顶之灾!
“完了!全完了……噗通!”
有人投水自杀了!
临安,临漕镇,前三衙军的统领,如今还有一个左武大夫空衔的大粮商孙诗臣投水了。在确认朝廷将要讨伐池州之后,这个足有二百多斤的大胖子便失魂落魄的从自己的豪宅里一路晃悠到了运河边上,然后一个猛子扎了下去。
作为丰乐行的大老板,他可能是这场迟约风波中最大的受害者,没有之一!仗着自己和荣王的关系——其实就是一个堂姐姐是荣王的宠妾——丰乐行现在是江南最大的米商,自然也放出了最多的迟约。
足足三万三千八百张!其中一半是在低位放出去的,剩下的则是在前一阵粮价见顶回落时放出去的盘。如果孙大胖子要完全履行这些迟约,则必须拿出三百三十八万石糙米,在大宋咸淳三年九月十五日!
这本来不是什么问题,三百三十八万石米虽然很多,但是大宋已经连着几年丰收,根本就不缺米。
上游的四川盆地、江湖平原和两淮的江淮平原今年都风调雨顺,田里的庄稼长势喜人,眼见又是一个丰年。而孙诗臣也是个老实奸商,不敢手里没货就大放空盘。所以他在立迟约的同时,就派粮行管事带着现钱去向上游几个方镇的屯田司订购糙米——这当然也不是问题,一方面丰乐行背后有势力;另一方面屯田种地也是上游方镇最大的财路。上游方镇手中的米粮都多的连库房都堆不下,几乎都要烂在地里面了,没有不卖的道理,而且索价也不很高,绝对能让孙诗臣抛出去的迟约获利。
但是现在,突如其来的风险降临了,长江航道将断,上游的米……运不过来了!
上游的米运不过来,可是迟约还得履行啊!字据都立了,定金都收了,到时候没有米给人家……这就是荣王殿下出面也摆不平啊!这些迟约又不是都放给蒲寿庚一个人的,整个江南官场、商场上起码一半算得上的人物都买了迟约。这怎么可能赖掉?到时候就算没米兑付,也得照赔差价。
而差价……现在一石米不过几十文,三百三十八万石就是三十几万贯,孙家还承受得起。可是长江航道中断的消息一旦传开,米价肯定要飞涨!
道理很简单,江南大部分的米商都和丰乐行一样,放出去大量的迟约,同时再向上游的方镇买米!现在上游的米过不来,谁还敢把自己手里的库存往外放?不仅不能卖库存,还得想办法囤米以应付九月的大难!
要是大部分的米商都不往外卖米了,这米价还不涨到天上去?这三万三千八百张迟约,就是套这临漕孙家脖子上的绞索!每石米价涨一文钱,丰乐行就要亏四千二百二十五贯铜,如果涨上一贯钱,丰乐行和临漕孙家都要破产!到时候在丰乐行持了暗股的荣王殿下能放过孙家?
这番道理,孙诗臣稍稍一想就明白了,想明白后,就跳了运河。
……
“哎哟,哎哟!活不成了,活不成了,让我死吧,一死百了……”
跳河的孙诗臣没有死成,因为宋朝的老百姓都是被圣人的道理教化过的。虽然在对上各种鞑子的时候没有什么用,但却不会见死不救。运河上面路过的漕船上的船夫水手们跳下水,七手八脚就把一个二百多斤的大胖子打捞起来。交还给了随后赶来的孙家人,而且也没有要赏钱。
被人捞起来以后的孙诗臣却没有好好静一静的机会,直接擦干换上干净衣服,塞进一辆大号四轮马车,就直往丰乐楼去了。和他的同车的除了几个膀大腰圆的子侄——防他再自杀的——就是他的幼弟,丰乐楼的掌柜孙美臣了。和孙诗臣一副痴肥样子不同,孙美臣倒是生得精干,一副鹰视狼顾之相。他原本是殿前诸班直,在贾似道大办团练之后,朝廷一系的武官前途更加渺茫,这才弃官从商的。
“有甚了不起的?不就是三万几千张迟约吗。”看着自己这个肥得更口猪差不多的大哥哭闹着要死要活,孙美臣顿时就有些恼了。“又不什么过不去的坎儿!”
“当然过不去了!米价涨一文就要亏四千多贯,涨一贯就要亏三百多万……咱老孙家六代的积蓄,都要坏在我手了。”
“那就不让米价涨嘛!现在各大粮商手中有的是米,朝廷那里还有常平米,根本吃不完,怎么涨得起来?”
“涨得起来!有迟约呢!各大米商放出去的迟约有好几十万张……就是好几千万石米啊!江南和淮东哪里有那么多米?要是上游的米过不来,米价还不升到天上去?”
“那就赶紧买进糙米,不,赶紧买进迟约吧!”
“什么?买进迟约?”孙胖子一愣,“咱们是米商啊……”
孙美臣横了哥哥一眼,“既然米价涨定了,那迟约也就一定涨,米价升一贯,迟约就要涨100贯,咱们只要买入三万张迟约就有三百万贯赚头,到时候大不了赔钱……咱们孙家不就能撑过去?”
孙诗臣挥着巴掌直拍自己的额头,“还是守礼你脑子活,哥哥我就是个笨蛋,这么简单的办法居然没有想到。快快快,不去丰乐楼了,赶紧去通汇钱庄借钱……”
“来不及了,先去丰乐行买入吧!”孙美臣打断道,“丰乐楼是我管的,客户存在丰乐楼帐上天道庄飞钱有上千万贯,挪用个几百万没有问题……咱们先买进,然后再用迟约去抵押把钱借出来还到帐上就行了!”
孙诗臣连连点头:“对对对,还是守礼你脑子灵活,就这样……能早到一步也是好的,一定要抢在别人明白过来之前买进迟约,越多越好!咱们临漕孙家的存亡,就看这一次了!”
第511章买进,买进,买进
“买进!买进!买进!”
丰乐楼中,已经噪杂喧闹到了极点,一楼的大堂,二楼的雅座,三楼的雅间,四楼的贵人雅间里面,这个时候都是人声鼎沸。每个人都在大声说话,无论他们是何等高高在上的身份,平日里如何风雅,如何沉稳。现在面对这着动辄就是成千上万乃至十万百万的输赢,没有一个人还能沉得住气了。
而这所有的呼喊声,欢呼声,哀嚎声,所表达出来的意思,都差不多,就是——买进!
买进迟约!
越快越好!
因为所有人都知道迟约要涨——连这个都搞不清的人,在咸淳三年四月初八上午丰乐楼开张后的一炷香之内,就已经把手里的筹码抛出去离场了。现在还在场内的人们,都坚信迟约一定上涨,至于究竟会涨多少,当然还是有不同看法的。
有人看高到100贯,有人看到150贯,更有人看到200贯,还有人高看到250贯甚至是300贯!
这些人如果可以坚持自己的观点,当迟约达到心理价位后就离场把钱拿走去买房买地再多讨几房小老婆的话,他们就都是人生大赢家了。
可这样一来,这场迟约风波的参与者,几乎人人都能赚大钱了,可谁来当输死的冤大头呢?就那几十个在三楼、四楼的雅间和贵人雅间里,或是瘫软在地,或是寻死觅活的倒霉粮商吗?
他们才多少身家?就是输得人人跳楼自杀,就能让所有的人都大大发上一票了?
而且也不是每个输红了眼的赌徒都甘心从丰乐楼顶楼上跳下去一死了之的。至少到四月八日下午,丰乐楼将要打烊之前,跳楼自杀的粮商仅仅只有六个。
而其中并没有孙诗臣,虽然他一度也上了丰乐楼顶楼,也打算要跳了——没有办法,实在太绝望了,虽然他一开市就挂出买单,但是却没有买到几张迟约。因为买盘实在太多,价钱也实在涨得太快。第一笔的迟约成交价就直接跳涨了25贯,从昨天收市前的55贯涨到了80贯!不到一炷香,迟约成交价就直接破了100贯!
按照这个价钱对应的米价,差不多就是2贯。也就是说,短短一炷香的时间,孙诗臣就输了三百多万贯!而且迟约价格还在不断上涨……
绝望到了极点的孙诗臣趁着弟弟孙美臣忙别的事情去的时候,哭着就爬上了丰乐楼顶楼预备要自杀。可是在通往窗户口的地方,居然有人在排队——跳楼居然要排队!真是没有天理了!孙诗臣因为太胖,爬楼梯的时候动作缓慢,所有排在比较后面。还没有轮到他跳,孙美臣就气急败坏带着人赶来阻止大家跳楼了。
于是孙诗臣第二次又从鬼门关前转了一圈,安然无恙的回来了。再次自杀未遂之后,孙美臣不敢再让大哥一个人独处了,就将一票寻死觅活的粮商都集中在一块儿,然后让丰乐楼的伙计看着,再派人去通知各家的家人来领——要自杀回家去,上吊、抹脖子、跳井什么的都可以,别在丰乐楼死啊!要是在丰乐楼死了变个枉死鬼,再隔三差五闹一下,以后生意还怎么做?
……
“收市了?”
不知道是哪个没有死成的粮商先开了口,打破了屋子里面死一般的沉寂。
“回官人的话,已经收市了。”守在屋子里的丰乐行伙计回答道。
能够到丰乐行楼顶跳楼的都是大粮商,多半都有个官身,所以伙计称他们为官人倒是差不离。
“多少?”
“一百三十贯。”
“现粮呢?”
“镇江米市不知道,临安的现米批发已经停了,市面上零卖的价钱每石都已经突破三贯半了。”
“完了,完了……”
问话的粮商突然就大哭了起来,“亏死了,临安零卖米价都三贯半了,镇江米市不会低于两贯半的……这下三十万贯没有了!我可怎么活呀!”
“才亏了三十万贯……”孙诗臣万分羡慕的看了那人一眼,如果按照两贯半的现米价格结算,他亏了都有四百多万了……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只能去死了!而且,就是死也不解决问题,孙家一族人还得替他背账还债!荣王殿下在丰乐行的暗股可值上百万,现在全没有了,他老人家能放过孙家?
“还没有完呢!”另一个米商又叫了起来,“迟约才开始涨呢,一百三十贯算什么?三贯多的米价算什么?你们没听见外面的人是怎么喊的吗?买进!买进!买进!大家都在买进,还不把迟约炒到天上去?没准三五百贯都能到。”
“唉,总归是死啊!”
“死了也不干净,家里面,族里面,还得跟着一起赔!这下,连整个族都得破了。”
“对不起列祖列宗了,读书不成,经商又不成,还把一族都害了,还是死了的好……”
这些粮商大多是儒商,出身也都是江南各个义门大族——一般小家小户出身的商人是做不了米商、盐商的,顶多就去跑海赚快钱。能当米商,多数是拥有大量土地的士大夫家族中人。
而且这些士大夫家族都喜欢装孝义——就是几代十几代人不分家,田土多是族田,米粮行也多是族中公产。而这个时代可没有什么“有限责任制”,商行的亏空是可以追到股东头上去的。理论上,这些义门大族是要卖田还债的……当然,实际上会怎么样,就得看宗族势力如何了。
就在这时,这间“防自杀屋”的门突然被人推开了,进来的不是孙美臣,而是一个有点眼生的小胖子(没有孙诗臣那么胖),一身员外的打扮,满脸堆笑,显然不是亏钱的样子。
小胖子进来以后,摸出几张天道庄飞钱,把屋子里面的丰乐行伙计都打发出去,然后顺手又把房门关上。借着屋子里昏暗的烛光,只是微笑着看着众人。
过了良久,小胖子才冲大家拱了拱手:“鄙人姓屈,屈华杰,是天道教的道人,听说有人想不开要自杀,特来相劝。”
什么!?天道教道人!这是反贼啊!
一群死的心都有的粮行老板都警惕地看着屈胖子——死就死吧,别再多个谋反的罪名,这是要株连家人的!
屈胖子还是一副温和的微笑,一点都不像个境外反动大空头,还真有点传教士的忽悠人时的样子。他自己动手拉了把椅子,便坐了下来。
“无所不能,唯有太一。”
屈大空头淡淡地道:“太一神之所以无所不能,便在于掌握了宇宙间所有真理。宇宙间所有的真理、学问在手,神便无所不能了。而诸位今日之所以走投无路,并非因为时运不济,而是因为学问不如人……不是孔孟之学,而是你们的商人之学没有到家,因而没有看破迟约背后的陷阱,就糊里糊涂跳了进去。
而今,又不去探索寻求解决之道,只晓得自杀求死,真是荒唐可笑。”
孙诗臣叹口气道:“唉!你这道人说的风凉话,要叫你输上四百多万贯,你也得寻死觅活!”
屈大空头只是微笑:“四百多万贯?真的已经输出去了吗?”
“如何不是真的?”孙胖子道。“道人,讲道你或者拿手,算账你可不如我!”
屈大空头笑笑,“这可未必,我们天道书院中有算学科,道人我恰好修过。你是怎么算的,且说与我听,或许你算学不精,算错了账也没有一定。”
“怎会算错?我的丰乐行放出去三万三千八百张迟约,按照现在的米价,每张迟约都要亏空一百多贯!你且说是不是四百余万贯?”
屈华杰大笑起来,“真是个糊涂虫,生意经都不懂,居然就敢炒迟约,输赢胜负都没有分,居然就要自杀。世上怎有你这样的蠢人!幸好你遇见了我,这也是太一神不忍见你枉死,才让你遇见我的。不如这样,你入我天道,我指点你迷津,叫你反输为赢。如何?”
“唉!你这道人尽胡言!快些走吧,免得被皇城司的人知道,捉你去问罪!”
“走吧,走吧,咱们是死路一条,就是佛祖下凡都救不了啦!”
一帮米商都不信屈胖子的,不过也没兴趣为国捉贼,只是打发他走。
屈胖子却纹丝不动,只是笑笑,“佛祖救不了你们,道人我却能救。至于皇城司的人,道人是不怕的。因为皇城司的人也不会和水镜先生过不去……道人我有个号,便是水镜先生。屈水镜就是我!”
说到这里,屈胖子站起身就往外走,到了门口,突然停下脚步,“你们想要得救,明日开市后就到甲字四号贵人包间来,入我天道。我们一起想办法把局面扭转过来!若是不信……那就来生再见吧。”
屈胖子说完就走,一群寻死觅活的老板互相看看,一脸莫名其妙。忽然间就有个人仿佛想到什么,从袖子里面摸出一张天道庄飞钱,仔细看了看上面的印章,然后大声嚷道:“屈水镜!他是屈水镜!天道庄总管屈财神啊!”
第512章空头不死
“太师不好啦,太师不好啦……”
廖莹中人还没有到半闲堂,心急火燎的喊声已经到了。贾似道这个平章军国事和太师是很悠闲的,治事都堂,五日一朝。实际上都堂他也不常去,军国大事多半就在葛岭后乐园的半闲堂里和几个幕僚商量着定了。定策好了之后,再由廖莹中去临安传达。所以廖莹中现在就是葛岭——临安两头跑的高级跑腿儿。
半闲堂内,此时只有贾似道和陈宜中两人在内。也没有办什么事儿。就在那里手谈。棋盘上黑白交错,眼见就到了残局。
听到廖莹中的嚷嚷声,贾似道和陈宜中对望一眼,都微微有些讶异。廖莹中是进士出身,又是藏书刻书的大家,为人也算文采风流,气度闲雅。今儿这是怎么了?大老远的就气急败坏的瞎嚷嚷?
两个人正疑惑的时候,廖莹中已经推门进来,看到贾似道和陈宜中正在对弈,当即就道:“太师,大事不好了……今日临安城内米价飞涨!一日就翻了一倍,学生出城的时候,糙米价格已经涨破了三贯半一石啦!而且大部分的米行还无米可售,临安满城惶恐,凡是有米卖的米铺前面都是人山人海!”
贾似道当即笑道:“群玉,这有什么了不得?三贯半的米临安又不是没有卖过,过去闹灾的时候还卖过六七贯钱呢。现在才三贯半,不着急,等米价破了五贯再开常平仓粜米。”
原来在贾似道看来,大宋朝廷现在是手中有粮心不慌。不但不慌,还能趁机捞一票。现在光是临安、绍兴、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