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奸雄天下-第1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样行不行啊?”

话说到如此份上,末哥、钮麟他们岂能不依?汉地是花花世界,蒙古人每年从汉地搜刮的财物数不胜数,如何舍得放弃?而要和陈德兴、李璮硬打,蒙哥、塔察儿的教训摆在面前,一个已经作古,一个快把老本输光了。硬打显然也不是什么靠谱的办法,那么就只能听忽必烈的话用智取了。

末哥笑问道:“四哥,是不是回了开平以后就你就要做中国的皇帝?”

忽必烈摇摇头:“不回开平去了,开平是草原上的城池,可当不了中国的帝都。我已经想好了,去陕西的京兆府登基做皇帝。京兆府原名长安,是汉唐故都。而且地形险要,有关河之险。距离漠南蒙古也不甚远。是个建都的好地方。至于和林,那里仍旧是我大蒙古的国都。”

“四哥,那大蒙古国的中央兀鲁斯和这个……中原的国是一个国吗?”末哥皱着眉头又问。

这可不是多此一举的问题,中央兀鲁斯是黄金家族的公产!不是忽必烈一个人能说了算的。

“不是一个国,”忽必烈自然知道其中的关键,他现在可没功夫去和蒙古西道、东道一堆宗王纠缠这事儿。“吾在中原建立的国家,你们就当它是忽必烈兀鲁斯好了。”

和历史上旦情况不同,忽必烈这回不是要将大蒙古国改造成大元,而是要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兀鲁斯,地盘就在长城以南的中原。

第380章唐宋元明(一)

大宋咸淳元年初冬的时候。辽东战场上的局势已经安稳了下来。陈德兴的大军此时驻扎在了沈阳城。说是城,其实就是一座用木头栅栏和夯土墙围起来的城寨。城内城外的居民加在一块儿有一万户,称沈阳路万户。是蒙古在辽东唯一一个屯田的万户路。

不过这个万户路在陈德兴大军开来的时候,却没有丝毫抵抗的勇气,是开城投降的。不仅是因为沈阳无险可守,还因为陈德兴在之前的作战中已经俘获了沈阳路万户洪福源。有洪福源、洪俊奇两父子亲自出面在城外劝降,还有谁会抵抗?

入城之后,陈德兴便和宝音、杨婆儿一起住进了洪福源原先的官署。这是一座颇为气派的院落,大宋的建筑风格,算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安乐窝。

一幅陈德兴亲手绘制的辽东地图就展开在他面前的书桌上。明都府、沈阳府、辽阳府、盖州、海州、复州、庄州等三府四州已经赫然其上。如果再加上已经被陈德兴合并称为海东府的江华岛、珍岛、巨济道、济州岛、釜山等高丽地盘,还有被陈德兴命名为台湾府的台澎地区。陈德兴现在已然拥有了五府四州之土。俨然草创一国了!

不过地盘虽然老大了,可是这些地盘上的人口却少的有些可怜。就是陈德兴从大宋带来的近二十万人,从燕云略来的近五万人,沈阳路的七万人,海东府的高丽人有近十万,还有便是数量多达十五万到二十万的各种鞑子了。

“……汉人、高丽人、女真人、色目人,加在一块儿有约60万。估计可分12万到13万户。如果军中有士爵的战士人人都成家立业,户数还有增加3万左右。”

正在给陈德兴介绍户口人口的是北地招讨司下属的政务司判官黄智深。这些日子,他和任道士任宜江二人都留在江华岛和济州岛上,主持政务和军工生产。这两日刚刚奉命到辽东,没有在明都停留,而是直接到了沈阳。在来沈阳的路上,两人还草草调查了一下辽东陈德兴管区内的户口情况,得出了一个约数字。

12万多的户口,60余万人口,却占了诺大的地盘,还要维持一支人数很快要超过8万的庞大军队!这两位管家老爷肩膀上的担子有多重,就可想而知了。而现在,搭建五府四州行政体系的任务,又部分的落在他们二人肩膀上了。

“有士爵的军将当然要成家立业的,只有这样才能安稳下来。”

陈德兴手指轻轻敲打着铺着地图的书桌,淡淡道:“这些人跟随我从中原一路走来,功劳苦劳都不小了,如今我也算开了国,自然要帮他们成家立业了。”

他稍稍一顿,仿佛在思索着什么,然后又道:“尽可能帮他们娶汉女,不行的话,高丽的门阀女子和旗人女子都可以的。”

陈德兴封的“士爵”大小也是个贵族,贵族的正妻当然应该有点身份了。至少应该是一等汉或是旗人、高丽贵人的女子——其实也没有多贵,不过就是要个名分而已。这样可以显得陈德兴封的贵族上档次。

“高丽平民和辽东这里的农奴女子呢?”

“只能做妾。”陈德兴冷冷道。这贵族就得有贵族的样子,娶个农奴当老婆怎么能行?这样就不显高人一等了,也就谈不上什么荣誉感、成就感了。

“成了家后,自然就是立业。”陈德兴问,“地盘可够了?”

“够了,够了。”黄智深掰着手指头道,“现在咱们已经有了五府四州之地,刨去尚算蛮荒的台湾府不论。剩下的四府四州也足够大了,五万个士爵田庄,再加两万左右的旗人田庄怎么安排不了?”

分配田庄的工作是一步步推进的,先解决基本的份额。汉士是300亩,旗人是150亩,然后再论加赏。大约5万名汉士按照300亩计算,便是1500万亩土地,旗人估计会扩充到2万,需要300万亩土地。另外还需要给一部分“被追随”革命的汉地民户分地,估计得分出去200万亩。这样就是2000万亩了。

地当然有的是。陈德兴现在的主要地盘大约就是后世的辽宁省。那可是农业大省,在后世的21世纪,各种农作物的播种面积合计有四百多万公顷,差不多是5000万亩。便是在之前女真、契丹统治辽东的时代,辽东也是苗生满阡陌的农业区。哪怕是在蒙古人将农业区变成草场的如今,辽东半岛之上仍然到处都能看到被废弃的农庄、田地和灌溉的沟渠。可以说,辽东半岛的农业基础是很好的。

可是,可以用于农业的劳动力却是太少了。2000万亩地可以分下去,但是要找到种这些地的人,说实话,真是很不容易的。

“臣下计算过了,2000万亩地就算是轮作,一半种草,一半种庄稼,至少也需要5万个壮劳力常年打理。农忙的时候,需要的劳力还得翻几倍。”

黄智深本人没有种过地,不过政务司里面却专门请了从海河沿岸掠来的老农当顾问。黄智深现在说的,就是那些老农们的意见。此时因为蒙古人大屠杀的后遗症还没有消失,北方汉地的人口密度也很低,因此马耕和轮作比较普遍。富裕一些农户,都养了骡马耕地。而这种马耕加轮作的种地方法虽然比较节省劳力,但是一个壮劳力加上几个妇孺照看400亩庄稼和操场,再养十几头牲畜也算是极限了。而在实际运作中,5万个壮劳力肯定是不够的。

黄智深顿了一下,思索着又道:“若是要算的宽裕一些,一家士爵至少需要一户四五口人的农奴或汉人农户。一家旗人至少需要一个能干活的旗奴,要不然就只能让他们的家里人种地了。政务司的计划是这样的:五万士爵田庄要配两万五千户汉人农户,每户农户额外分田三十亩,同时摊派租种二百亩到三百亩的分封田庄。同时,还需要配上两万五千户辽东当地的农奴。让辽东的农奴和汉人移民、汉人士爵、旗人杂居。如此方便控制,也容易教化……

另外,明都府城、江华岛、济州岛和釜山等地还有四个商埠,还有各种手工作坊。也是需要大量商民的,估计四大商埠至少会吸纳两万户人口约有十万。”

很显然,陈德兴即将建立的是一个“落后”的农奴制国家!构成这个国家的最基本阶级是士爵贵族、旗人武士(在等级上和汉人平民相当,但是可得到更多的军功地)、平民(主要是汉人,也有自由进入或原本就生活在陈德兴领地内的高丽人、色目人和倭人)、鞑子或高丽农奴(包括旗奴)、奴隶(目前主要是色目、蒙古战俘)。

真可谓等级森严,但是上升通道还是存在的。平民可以从军,农奴和奴隶可以赎身,旗奴可以随主人参战立功。另外,平民中的商人和工匠也可以通过捐款或是发明创造获得士爵。

需要一提的是,在陈德兴的“农奴制国家”中,农奴、旗奴和奴隶这两个等级是没有人身自由的。他们可以拥有一些个人财产(不能拥有房产或土地),生命也不能被随便剥夺。不过却是可以被主人买卖转赠的“财产”。

士爵、旗人和平民三个等级,理论上都是自由人。拥有官方开具的身份证明文书,可以在陈德兴所领之地中自由迁徙定居。只是在离开陈德兴的领地时需要官府开具的路引文书。而这些“自由人”除了从军或种地之外,还可以从事工商,担任天道教道人,也可以通过考试或举荐当然公务人员。

而士爵则是真正的贵族,拥有选举权,可以出任较高的官职或军职。而士爵的继承则奉行嫡长继承的原则,爵位和田庄都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其余的儿子则会成为自由人。

当然,拥有更高爵位的贵族也可以选择把爵位“拆细”给不同的儿子,原则上一个士爵至少要拥有300亩“分封田庄”(在市场上买来的土地不能算),一名男爵至少拥有600亩田庄,一名子爵至少拥有1200亩田庄,伯爵则是2400亩,侯爵是4800亩,公爵则是9600亩,王爵是19200亩……总之,爵位和土地挂钩,最少是300亩,怎么个分法就是各家自己的事情了。

另外,旗人武士也可以得到150亩的田庄。不过这150亩地不是“分封田庄”而是“军禄田庄”。顾名思义就是用这150亩田代替军饷,所以这150亩田是不必纳税的,旗人武士也没有军饷。除了加入时领到的武器装备之外,所有的作战装备和马匹都需要自备,不过在军中的饮食和马料是不用花钱的。而当旗人因为立功受赏获得的田土合计超过300亩后,就可以申请(必须提出申请)入汉籍受封汉士。而他们未曾加入八旗的子孙,也都同时转为汉人身份,以后不能再加入八旗了。不过他们本人可以继续在八旗系统中担任官职。

第381章唐宋元明(二)

草创一国,而且还要在已经化作蛮荒的辽东地区建立封建秩序,打破原有的部族界限,将辽东各部各族人民纳入到一个封建国家的各个等级之中,成为这个国家的组成之一。所需要做的事情,真的可以用千头万绪来形容了。

所以在咸淳元年剩下的几个月直到第二年春耕结束之前,陈德兴的军队并没有在辽东、辽西发动新的进攻。只是派出陆军下军,在高丽人的配合下,将盘踞开京、西京和龙州等地的蒙古人赶走。整个儿的过程可谓无惊也无险,头辇哥的军队早就是惊弓之鸟,北伐军未到,他们已经忙不迭的逃之夭夭了。

其间如果说有什么意外,那边是郭侃指挥的蒙古水军在陈德兴的海军封锁鸭绿江之前逃脱,撤往了尚在蒙古控制下的辽西。不过这支水军已经失去了原本的母港海津镇,也没有了可修船造船的工匠,实际上已经失去了继续和陈德兴争夺制海权的本钱。而且士气低落,连存在舰队都算不上。

除了收复北高丽的军事行动之外,陈德兴和北地招讨司的主要工作便是对辽东实行“封建化改造”。听上去好像蛮落后的,但实际上却是一个必不可免的社会发展阶段。对于13世纪的辽东来说,“高大上”的社会主义和“从头到脚都充满肮脏和污垢”的资本主义都太遥远了。

大航海时代还没有到来,工业化则是连影子都没有的事儿。倒是封建军队和农奴制度都近在眼前,实行起来非常方便。而且对于一片蛮荒的辽东来说,农奴制度其实也是符合客观历史发展规律的。

而符合客观历史发展规律的事情,实行起来都是非常顺利的——在辽东建立起封建农奴制,无非就是给军事贵族分配土地、农奴和拆散辽东各族的部落,强者抬旗,弱者为奴,不服的杀掉!

而有了万余习惯山野作战的八旗兵,还有陈德兴这尊大神的存在。拆散辽东部族的过程并不太血腥,杀掉的人也不多……对于部族的强者来说,跟随陈大仙打天下比呆在深山老林里当勇士可有前途多了!

对部族的弱者而言,当农奴其实也没什么不好的,毕竟从事农业比打猎更有保障。所谓的农奴不过是名声不好听罢了,因为土地肥沃而且很多,他们在缴纳了租税之后,还是可以维持温饱的。

实际上,在后来的许多年中,这些辽东农奴的生活要比江南地区的佃户还要富裕一些,毕竟前者一户人家往往可以耕种150亩到300亩土地,饲养十几头大牲畜。哪怕劳动所得的绝大部分要上交,余下的也够养活他们了。而且他们上面的农奴主在压迫搜刮的时候,也不比江南的地主更凶残。毕竟农奴是农奴主的财产,弄死了就亏本了!

不过农奴们的安逸生活并不会马上到来,在他们成为农奴的头几年还是相当辛苦的。因为他们主人的田庄只是一片荒地,需要他们用双手和辛勤劳动,慢慢的建设起来。建造木屋、开垦土地、饲养牲畜……都是要花时间,花精力,花财力踏踏实实去做的。没有个几年建设,辽东的沃土也不会成为陈家军的粮仓。

而在农奴和农民们忙着建设他们的田园的同时,明都府的建设在如火如荼之中进行着。这座城市是被当作首都和海军要塞建设的。而且在建设之前还做了专门的规划,宫城、港口、军营、要塞、行政区、居民区、商业区和手工业区等等一应俱全。大批的色目奴隶从初秋就开始劳动,连最寒冷的冬季都没有停工,一直干到了春节年关这个中国人最重视的节日才放了几天大假。

而大宋咸淳二年的春节,已经是陈德兴穿越重生以来,在13世纪度过的第四个新年了。

和临安、扬州这些个南宋的大城市相比,明都、江华岛和济州岛的春节过得可以算是清冷的。

被陈德兴裹挟来的平民当然是不可能和他们在国内的亲人团聚的。这些人虽然号称“自由”,但是却没有离开陈德兴辖区的自由,哪怕是要从明都前往江华岛,都必须取得官署的路引。只有少数将家安在明都、江华岛或济州岛的海商,才能持有可自由往来的路引!同样的,他们也无法将失散的亲人唤来他们的新家。

至于放鞭炮、饮屠苏酒的习俗,到了陈德兴这里也减了一半。鞭炮没有,屠苏酒倒是管够。虽然陈德兴在明都和济州岛都建立了大型火药工场,生产的黑火药绝对是全世界最好的。但是火药在陈德兴治下是重要的军用物资,都被军队囤积起来。根本没有多余的火药可以用作鞭炮。

而各种热闹的民间表演和灯会,江华岛那里还有一些,明都却是一样也无。因为这座建设中的都城,除了极少数譬如军营、火药工场、港口码头已经建成,大部分地方都还是工地。便是少数被北地招讨司迁来的商人、工匠,这个春节也只能在暂住的棚屋中度过。

不过中国的老百姓,不论在什么地方,什么处境,这过年的传统总是很难丢掉的。而且陈德兴所领导的政权的蒸蒸日上,一路跟随来的百姓们如何感觉不到?原本以为要被裹挟去当海贼了,没想到短短一年多,便是北地开国,占领了五府四州之地,而且还在燕京路的海口筑了塘沽城,看来入榆关取北地,而后席卷天下也不是不可能的。他们这些小老百姓说不定也能跟着一块儿沾点光呢!

从十二月底开始,明都的居民就纷纷开始操办了起来。暂时居住的窝棚都粉刷一新,门神彩画都贴了出来,自己动手做年糕,包饺子,出门的时候都换上了洗得干干净净的衣服,见面就大声问好拜年,知己好友们没事儿就凑在一块儿喝个小酒……这过年的气氛,居然就这样自然而然的出来了。

连被打成奴隶的色目俘虏,多多少少也受了些影响,暂时忘记了无尽的烦恼,学着中国人的样子苦中作乐起来了。他们这些色目商人,大多都是有些本事的,都相信自己的苦力生涯会在明都府城规模初具后结束。只要陈德兴的局面能起来,他们就不愁没有翻身的机会——他们虽然是奴隶,但是只要有本事,照样有向上发展的空间。

而明都各处的军营则是喜庆气氛最浓的地方,用后世的话说,陈德兴现在搞得是“先军政治”,军人武夫是陈德兴政权的既得利益者。在过去的一年中,他们是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了——先封了士,又赐了田,不少人还得到了农奴,真有点儿做老爷的滋味儿了。而且这仅仅是个开始,真正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喜气洋洋的军官士兵们也都亲自动手,粉刷画彩,打点整齐,包了牛肉馅、羊肉馅的饺子,喝着苏屠酒,还自娱自乐的唱着南腔北调。一个个脸上的笑容都快堆不下了,私下里面都在议论:“俺们算是跟对主公了,明王是真把俺们当兄弟的……他老人家的恩典,真跟爹妈似的,俺们说什么的都得好好打,帮明王打出一个光明世界来,俺们也好当个从龙功臣!”

种种桩桩,都让这个将要成为一国之都的地方,充满了向上的朝气。虽然人气不旺,但是到处都充满了希望,都相信未来会更好。

这就是一个封建统治集团初兴时的气象,因为封建制度的各种弊病还没有展现,各种激励作战和做事的机制都在发挥着最大的作用。因而很有一点人人向上,事事尽心的气氛。而这人人事事集中在一起,便是一股锐不可挡的力量。

就如同当年女真兴起,蒙古崛起和后来八旗劲旅初建时一样!至少在这股锐气耗尽之前,是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挡他们的。已经步入中年的蒙古不行,已经垂暮不堪的大宋更加不成,甚至连同样算是“初兴政权”的益都李家一样没有这种向上的锐气——至少益都李家三小姐李翠仙没有在益都城感受到多少蒸蒸日上的气氛。

而成功打造出这么一个新兴封建统治集团的陈德兴,这些日子是又兴奋又疲劳。一国初立,本就是多事的时候,他又是个喜欢管事儿的人,看着这么一个反动封建的国家在他手中一点点的成型,这份成就感真是没话说了。

他说大年三十前五天才从复州视察回明都的,并没有马上回府,只是捎了一个口信回去。告诉主持家务的郭芙儿、赵琳儿还有管家婆杨婆儿,本大王回来了。没有回家的陈德兴,便直奔自家宅子旁边的北地招讨司衙署而去。刚一进门,就感觉到了空气中漂浮着紧张和凝重的气息。

似乎有什么大事儿发生了!

第382章唐宋元明(三)

“大王,刚刚收到的密报!”负责情报的刘阳仿佛早就侯在招讨司衙署,见到陈德兴便第一个上来报告。“阿里不哥被忽必烈杀了!”

“什么?”陈德兴一怔,“杀了?怎么可能……”

刘阳低声道:“消息非常确切!是我们安排在燕京的色目人细作发回的。忽必烈和阿里不哥日前在不剌川草原上会盟,他便借这个机会在众目睽睽之下,用几百枚小天雷把阿里不哥杀掉了!”

陈德兴手中有不少色目奴隶,都是阖家被捉的。情报司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以家人相迫,将几个色目人发展成了特务,都派去燕京、开平潜伏了。没想到那么快就送回了如此骇人听闻的消息!

“那忽必烈呢?”陈德兴的看了看节堂内的气氛,沉声问,“是不是并了阿里不哥所部?”

刘阳点点头:“忽必烈的所为在蒙古人看来就是男儿本色,所以……”

“哼,什么男儿本色,分明是胁迫绑架。”陈德兴一边冷冷说话,一边大马金刀坐到了自己的御座之上,“不过这手做得还是漂亮,真不愧是枭雄啊!”

忽必烈用这么一个“简单”的办法结束了蒙古内战还真有点出人意料,不过仔细想想也在情理之中。毕竟蒙古内战就是一场兄弟之争。虽然阿里不哥背后又几个不愿意忽必烈将中央兀鲁斯据为己有的宗王。但是阿里不哥依靠的力量,还是来自中央兀鲁斯的,和忽必烈依靠的蒙古军一样——是两兄弟各拉了半个中央兀鲁斯。一旦两兄弟之一死去,一分为二的势力便很容易整合到一起。

节堂之内,陈德兴的几个心腹重将都已经候了一会儿,现在都上来见礼。陈德兴则笑着点头算是回礼,然后又问起了正事儿。

“忽必烈现在在什么地方?燕京还是开平?”

“哪儿呢,他去了京兆府!”陆虎呵呵笑着道,“这孙子怕了俺们,躲去京兆府啦!”

“去京兆府?”陈德兴愣了愣,倒是有怕了自己的因素——若是忽必烈回了燕京,自己来年春天就该沿海河再去找麻烦了,到时候堂堂蒙古大汗怎么办?继续躲在燕京不出来?不过这不会是忽必烈前往京兆府的唯一原因。

“江汉先生,您怎么看?”陈德兴将目光投向首席谋臣赵复。赵复在燕京多年对忽必烈还算是比较了解的。

“李璮!忽必烈要集中力量对付李璮,所以才迁往京兆府的。”赵复早已经有了答案。

“如果咱们攻打开平、燕京,能不能把忽必烈调动回来?”

“不能,忽必烈为人坚毅,一旦决断,便能贯彻到底,哪怕我们攻占了开平和燕京,他还是会集中力量先灭李璮!”

“那李璮……能挡住忽必烈吗?”陈德兴思索着问。

赵复目光炯炯地看着陈德兴,反问道:“大王,您不会止于辽东吧?”

陈德兴默然点点头,深吸一口气,大声笑道:“且不管那么多了,忽必烈杀了阿里不哥又能如何?他的中央兀鲁斯能有多少人?哪怕能出动20万人,也不是我们的对手!”说着话,他又豪爽的一挥手,“大过年的,不论国家大事了,现在起放假封印,正月十五前除非敌人打来,要不咱们就好好歇歇。这一年多,真是快把老子累散架了。”

众人大声应和,忽必烈迁京兆摆明是怕了陈德兴!连忽必烈都怕,那刚刚吃了败仗的塔察儿就更不敢找麻烦了。陈德兴在辽东的形势,可是前所未有的好啊!哪怕忽必烈能打败李璮,那也是很多日子后的事情,说不定还会打出一个两败俱伤的结果。

……

给自己和部下都放了大假的陈德兴,并没有惊动什么人,就在铁甲亲卫队护持之下回到了自己的宅院当中——其实就是一所普普通通的大宅子,围墙是木栅栏,房子也是用辽东这里最常见的木材搭建的。

回到宅子里面,陈德兴将身上穿了几日,已经有点臭哄哄的袍子换下来,还在给他当贴身侍女的杨婆儿给他端来的洗漱的清水。他正打着皂角拼命搓手洗脸的时候,就听外面响起了李翠仙的声音:“陈郎,陈郎,忽必烈杀了阿里不哥,并了阿里不哥的部众!”

陈德兴从杨婆儿手上接过毛巾擦了下脸,才抬头看着多日未见的妻子。还是那般婀娜娇媚,比起生产前还是要丰腴一些,特别是胸前鼓得厉害,远远看着就显得可口……今天晚上,就让她来吧。

“知道,已经知道了。”陈德兴目光从李翠仙胸前移开,心思也回到了正事儿上,“蒙古人不打内战了。若是忽必烈有决心弃了燕云,倒是能在关中集结十万大军。不过益都相公只要拉拢了史天泽,忽必烈就难有什么大作为了,无非就是在河南拉锯。”

“那你呢?”李翠仙问,“若是我爹爹和忽必烈决战于河南,你会出兵相助吗?”

“决战于河南?”陈德兴笑着摇摇头,道,“益都相公并不以军略著称于世,30年来未闻其有何赫赫战绩。若与忽必烈会战于中原,只怕败多胜少。”

李翠仙眼珠转转,已经明白了陈德兴的意图,忽必烈和李璮之战,得李璮自己想法儿去应付。陈德兴可不是李璮的大将!

李翠仙并没有流露出任何不满,反而笑靥如花地问:“陈郎,你觉得我爹爹如何才能打赢忽必烈?”

陈德兴笑了起来,这李家三小姐是个知进退的女人,知道自己也是想当天下主的。现在蒙古露了颓势,大宋早就是冢中枯骨,谁主天下可就看陈李二人了……

“你爹打不赢忽必烈的!”陈德兴也不忽悠李翠仙,而是和她实话实说,这夫妻之间,这点坦诚还是要有的。“老泰山掌益都三十年而无勇名,如何是南征北战半生的忽必烈的对手?除非他能拉拢到史天泽,再以之为将,合山东、河南诸路兵马,或可与忽必烈周旋。不过忽必烈的根基毕竟在草原,待吾平了蒙古东道四王,他自然会移兵辽东了。”

忽必烈当然是厉害的!虽然陈德兴不怕他,但是李璮不能和陈德兴比啊。

陈德兴一手大炮、一手海军,都是世界第一的实力。现在又加持上汉人武士和八旗劲旅这两张王牌,还有个天道教加持神威。只要开发好了辽东,彻底打垮蒙古东道四王,有一个稳固的后方基地。再多整合一些八旗兵,凑个七八万陆军,就足够扫荡忽必烈的十万竟然蒙古军了。

可李璮在山东实行的体制不过是大军阀哄着小军阀,同其他汉侯没有本质区别。李家的大将利益有保障,但是普通士兵并没有什么好处。根本不能和陈德兴的汉士、八旗相比。打起来的劲头不很大,要不然李璮也不会犹犹豫豫那么多年不敢反了。

李翠仙点点头,只是静静地看着陈德兴,轻声道:“既然如此,妾身可否在年后回益都省亲?”

陈德兴脸色也沉静下来,迎着李翠仙询问的目光,认真道:“不必等年后了,战局千变万化,你要去益都就明天动身吧。记得和老泰山说:若不如意,可来相投,吾必不亏待他。”

李翠仙点点头:“知道了,妾身一定转告。”

……

“大哉乾元?什么意思?”

京兆府,大蒙古薛禅汗的王庭之内,后花园中,忽必烈正背着手走在池塘边上。身边跟着谋士姚枢和刘秉忠。

听到忽必烈的提问,姚枢笑了笑道:“大哉乾元是《易经》上的话,是对‘元’的解释,大概的意思是蓬勃盛大而生生不息,是大而永恒的意思。”

“可是我的忽必烈兀鲁斯不大啊,就只有陕西、山西、燕云而已,真的能称大元?”

姚枢笑了笑:“大汗要当的是皇帝,在汉地之人眼里,皇帝乃是天子,拥有天下。并不只是一个封国……大汗欲得汉人效忠,还是往大了说好。”

“原来如此。”忽必烈点点头,“那就叫大元吧!”

忽必烈定好了国号,又将目光投向皱着眉头不说话的刘秉忠:“刘秉忠,你在琢磨什么?是不是又要献什么锦囊妙计了?”

“臣在想陈德兴的破绽!”刘秉忠回答。

“破绽?”忽必烈问,“他的破绽是什么?”

“是装神弄鬼!”刘秉忠道,“自古就没有靠鬼神之说可以成就大事的。这陈德兴当也不例外……他的破绽便是天道教,便是装神弄鬼的降世明王!”

“哦?为什么?”忽必烈很有些不解,装神弄鬼这事儿在草原上也是有的,是经常有人用的。

“装神弄鬼蛊惑匹夫,使之悍不畏死,在初期或许有效,可一但日久,把戏被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