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英雄-第28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125章 决战交锋(二)
沉重的伤亡损失和之前新军主力部队猛烈的火力起初的时候让所有土耳其人都有些犹犹豫豫。可是当在前面的重装步兵发现:只要在铁甲兵的前面支撑其持有金属防护盾牌的盾牌手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伤亡的时候,紧张和恐惧就稍稍缓解了不少。
当不断前进中负责试探性进攻的的奥斯曼先锋部队逼近到距离第二旅前沿五十米左右的距离上,而前方的铳声依旧没有大做的时候,越来越多的奥斯曼官兵终于确信:这新军主力部队恐怖的火力终于在之前的交锋中消耗殆尽了。不过这也意味着:必须迅速发起进攻。否则当新军主力部队重新填装好那些火器的弹药,等待着主力大军的就极有可能是一场失败和灾难。
“看那曾经嚣张无比屠杀我族人的东方恶魔!用金属包裹住全身,依旧像那海滩上的乌龟一样懦弱。没有了火器的犀利和所凭借的外物!他们什么都不是!只会把自己的身子缩在盾牌的后面。那单薄的队形还没有前出的长矛要深!战士们向前进攻,把那些异教徒们的脖子扭断或是用破甲锤与随身火器打烂他们的头!”
负责试探性进攻的奥斯曼人先锋部队的军官们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是颇有经验的,用那多少有些战诗意境的话语鼓舞着人们向前进。奥斯曼先锋部队官兵们的前锋攻击队形重新变的整齐。
这种近距离的冷兵器交锋或者说是冷热混合时代的战争,奥斯曼人还是有着娴熟的经验的。不需要东方大军那么多旗手,只需要很少量的旗手就能在广阔的战线范围内有效的组织作战。最前面的士兵大多是刀盾兵,举着金属制成的盾牌掩护着自己的全身大部乃至后面的人心脏以下的部位。
在后面:持有四五米左右野战长矛的长矛手足有五排之多,长矛从人群的缝隙中伸出直到抵达盾牌的前面形成连成一片的长矛从。这战阵的之间还有持有轻型火炮的人掩蔽在敌军视力所不能及的后面,随时准备以猛烈的侧射瓦解新军主力部队看看起来唯一像点儿样的盾墙。
而在这之后,无数派奥斯曼官兵则手持标,随时准备把这最有利于近战配合的重型标投掷出去,彻底瓦解新军主力部队的战线。小阵与小阵的之间还有不少人躲避在重甲部队的身后,随时探出身子以填装好弹药的重型火绳展开射击,起到对敌兵压制或心理威慑的作用。
二十米距离左右的时候,土耳其人的精锐部队开始扔出一阵又一阵的重型标,加上整个部队前进中的声势,把新军主力部队压迫的不断后退。开始展开的轻炮侧射也在这个距离上带来了不小的伤亡。
在这种情况下,秦阳不得不命令整个队伍在被敌军压迫一段距离之后展开有效的反击了。成群的重开始一片一片的飞向敌群。
两斤半左右的重装有一斤左右的,虽然对于披甲持盾之敌有效杀伤范围同样大打折扣,但是震动和短时间内的失能范围依旧不逊色于一两重左右的*******,能让方圆三米有余累计十平米范围内的人至少是轻微震伤或短时间内丧失意识。
除了心理与纪律方面的锻造外,新军主力部队中的训练都不需要太久的时间,因为主要是资源的消耗与投入。方面的训练就如同90年代的中**队某些部队一样成为了重中之重。这如同后世反坦克一般重量的兵器在比较优秀而突出的第二旅官兵手中往往也能投出三十米上下的成绩,比土耳其人投掷轻标的距离还要远些。
而在群体投弹战术和控制火绳管引信的爆炸时间方面也是第二旅官兵们平时里训练的重中之重,两排人进行投弹的时候一次攻击往往在敌之五米、纵深二十米左右的距离上形成难以躲避的攻击波。就算有不少的没有保证,也几乎让被覆盖到的区域之内的多数敌兵在连成一片的爆炸之中不是彻底失去战斗力就是短时间内被震撼的丧失了反应。
在这样的情况下,第二旅官兵前排队伍则迅速发起了反击,以最快的速度杀伤当面之敌并最大限度的混乱。
新军主力部队装备的套管钢矛比起战阵长矛来要短的多,然而在破甲杀伤乃至有效的放血方面都有独有的设计,只要形成有效攻击很快就能让对手丧失战斗力。在几乎一边倒的白刃反扑之下,土耳其人的进攻先锋迅速就被击溃下去了,直到溃退到了原来的位置上。新军主力部队不继续追击的原因也很简单:这种前出扩散反击如果突击的战术距离过远,终究会带来不可预料的风险。
这次新军主力部队同兵力雄厚之敌所进行的近战交锋,持续的不是很久,却也让新军主力部队遭受了四五百人的伤亡损失,而土耳其人则在阵地前再次留下了六七千具尸体。
累计损失接近三万左右的土耳其人在这股强悍的令人畏惧的队伍面前终于丧失了继续进攻的勇气,而打算通过抛射出去的箭雨来事实干扰的打算也终究落空了。前线的奥斯曼将领们发现:优良的防护和惊人的战场心理素养竟然让这些队伍在这样的情况下仍然能够有效的展开弹药填装作业。
并没有携带足够多炮火的情况下,穆拉德四世终于下令放弃对这股强悍之敌的围攻,转而进行围困,等待着增援的后续部队的抵达。穆拉德四世明白:即便付出再大的代价,也要坚决将这股强敌歼灭掉,这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决定土耳其人今后的命运了。
在最初的危机过去之后,秦阳也逐渐镇定下来。开始联络在高空之中打完了弹药主要用于监视敌群的热气球队伍。这次出征,几乎每个旅战斗群都配有航空队并装备六部以上的航空热气球。
“看来敌军的援兵并不远,携带有不少的辎重,就在西面约二十里远左右的位置上,准备命令队伍全军准备进攻!”秦阳下令道。
第126章 决战交锋(三)
足够的人力使得不过数分钟左右的时间一线战斗步兵就在步兵和炮兵们的协助之下完成了全部待发铳的填装,在整个部队很大程度上的恢复了火力爆发力的前提下,整个队伍在有效的指挥之下迅速向着敌军的西面整体移动,并展开了攻击。
此时的奥斯曼人已经放弃了在进攻中歼灭新军主力部队的打算,退到了一百五十步以外的范围,最多时不时的以的在马上以游骑和弓箭展开抛射火力骚扰,连以轻炮兵展开对射的勇气都没有了。不过敌军显然还没有放弃保卫圈的打算。
“敌人似乎忘了:我们并不是一支只有两条腿而没有马匹的队伍!命令骑兵队伍上马,并随时展开对敌军的反击!”秦阳在渡过了最初的危机之后果断下令道。
各营做为预备步兵连的官兵们在这时迅速做好了准备并退到大阵中央跃上了战马,却把头最大限度的低了下来。
针对规模庞大之敌的骑兵反击迅速展开了。五百名左右的新军主力骑兵每人携带十二支燧发排六十支填装好弹药的铳管乃至比较轻型的防护装具下迅速针对敌人展开了猛烈的反击。除此之外,每名负责突击作战的骑兵还携带了近战兵器及至少五枚重。
以骑兵做为攻击对手的主要方式是新军主力部队很少用到的,在这个时代,很难给马匹有效防护的骑兵正面攻击防护优良并拥有准备的步兵即便拥有优势也是一件得不常失的事情。可如果是骑兵针对骑兵就不一样了。
见到新军主力部队放弃了自己的优势,打算和己方在绝对劣势的兵力下于马背上较量。奥斯曼人的队伍里终于有不少人重新鼓舞起勇气。
很多人都认为:在骑战中复合弓加上长矛这些原始的武器才是最有效的兵器,火器骑兵展开骑战,那简直就是找死行为,尤其在兵力明显不足的时候。
可是出战的土耳其人却没有想到:这些第二旅中负责出战的新军精锐几年的时间以来在马上火器射击方面下了多少功夫并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在六七十步,寻常的骑射手还不足以有效的针对队列目标展开骑射的时候,猛烈的弹雨就打了过来。在骑射的情况下新军主力部队使用燧发的精度的确比步射的时候大有滑坡,可即便如此也把近一半的弹丸射入了从五十步到八十步左右距离上的土耳其人马队之中,尤其是那些比较扎堆的马队。
而在这个距离上,从土耳其人那里射来的并不是太过密集的直射箭矢,就算不能躲避也能根据对面之敌的反应做出适当的应对了。
第二旅先出部队接连不断展开的以火器为基础的远距“骑射”很快就在连绵两里的进攻方向上将不断聚集并围拢过来的敌骑打倒,而企图包抄到前出骑兵队伍之后的敌骑则遭遇到第二旅步兵们的猛烈开火射击。
最终,拥有绝对骑兵优势的奥斯曼人不得不退到了更远的距离上,并很难对先前中的新军步兵队伍构成骚扰性射击,整个几千人的大阵在战斗行进和进攻中终于达到了堪比常行军甚至急行军一般的速度。
远处增援过来的奥斯曼人步兵和炮兵集群没有回避的意思,而是向战场前进,并撤下来的奥斯曼骑兵一起组成连绵几里的阻击阵地,并企图通过工事作业最终困住这股强悍的新军主力部队。
在赶过来的敌步炮兵集团还有三四里之远,增援之敌刚刚扎下阵地的时候,秦阳下达了全面反攻的命令。第二旅之所以能成为新军中除近卫部队之外最为强悍的武装力量,除了选拔与战争锻炼乃至靠谱的指挥之外,每一名士兵都精通步、骑、炮多种作战技术并能有效的展开协同作战也是重要的一方面。
在归来的第一批骑兵重新补充了填装好的弹药之后,第二旅的热气球部队地勤分队和一部分炮兵开始直接用航空所用的百虎齐奔箭发射箱在地面展开了火力。
地面抛射的百虎齐奔箭最大射程经过一定的之后也不过三百五十到四百步五六百米左右的样子,但这也恰好把退到距离新军主力部队一里左右距离上的敌群所在的区域内覆盖在内了。
从地面发射的火箭在最大射程上威力相比那些从空中射下来的火箭根本不可相提并论。箭矢的威力在远距离上甚至不如单兵用的强**或者神箭队官兵射出去的利箭要大。不过这寻常战弓兵级别的威力对于并无全身甲防护又以骑战为主的敌军来说却也足够了。
也就在这个时候,炮兵队伍也用早已填装好弹药的火炮展开了一轮猛烈的火力。四十八门中重火炮在透支寿命装弹的情况下打出了近万没中霰弹,而那些铜鼎轻炮则把近十万枚寻常火绳弹丸重量一般的轻霰弹抛射出去。这些轻霰弹在最大抛射射程上的威力甚至难以有效杀伤那些没有多少防护的马匹。
从火箭到火炮在中远距离上的开火虽然没有给予敌军决定性的杀伤,却终究使得以骑兵为主的敌群发生了短时间的混乱与动摇。
也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千余名第二旅官兵已经做好了上马的准备,并在全面反击的命令发起之后针对以西面为主的敌群进行了猛烈的反击。一千五百余名官兵利用马匹在土耳其骑兵队伍陷入短时间内混乱的情况下所进行的决定性反击终于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几里阵线外围连绵十几里方向上的土耳其人马队终于在犀利的“连射火器骑兵”的反击之下向后退却了。阻挡在第二旅进攻方向上的土耳其人遭到了尤其严重的打击。
因为双方马术和骑兵作战经验上的巨大差距,第二旅的马队反击没有追击太过远的距离。但这也让增援之敌同第二旅之间的距离在短时间内被拉近了。
战斗进行到这个时候,就连性格强硬的穆拉德四世也看出了想要最终解决这股强悍的敌军已经势不可为了。才最终下令全军接触对这支强敌的包围,并尽可能的将队伍集中起来准备应变。
第127章 围歼信号
秦阳终究没有让骑兵队伍离开步队太远。不过在整个第二旅队伍逼近到距离援敌不过两里距离的时候,他似乎感觉到这样做有什么问题一般。
之前的真个战斗过程,第二旅官兵都可以说发挥的相当出色。除了在骑兵运用方面有些欠缺之外多兵种的相互配合与转换、作战意识的把握都明显超过同样配置的新军一般主力旅不少。在敢于同敌军肉搏并承受一定伤亡损失的情况下自然给予了敌主力集团以教训。
可是秦阳却想起了刘洪涛当初对营以上军官阶层时不时的提醒,做为新军中可以说唯一勉强够的上新军事体系下“名将”标准的人物,刘洪涛在军事指挥艺术方面的权威并不比张海差多少:第一战术的完美是重要的,但却不是唯一的,战略观也很重要。损失比优秀,可浪费的物力过多也浪费了战机是失败。就像当年起事的时候,如果对政府军总是打当年倭寇的那种击溃战消耗战而不是歼灭战,损失比优良的多也有可能得不偿失。兵力是资源、那人员的伤亡消耗也应该服务于战役目的。这又让不少弟子想起了“未来史诗”中的倭寇侵华与革命军队的对比。战术和战斗力更为优秀的前者,却没有像后者那样取得胜利。第二,战斗取胜不代表能达到更多的战役目的。如果因为给敌人的威慑过多而让敌军有所警惕甚至丧失了更大规模歼灭战的机会,那也是得不偿失的。
秦阳在冷静下来的时候也很容易想到了自己率领队伍给予敌军过大教训甚至击溃当面之敌的结果:敌军最多分出一部分兵力再找找别的队伍的麻烦,而主力却有可能畏惧于新军主力部队的强大战斗力而西逃,如果是那样:让敌军将主力部队全部撤到海峡附近,就会给近卫先锋部队带来很大的麻烦。有关近卫先锋部队像秦阳这样新任旅级军事主官也是有所了解的。
通过这一仗,秦阳的看法是即便奥斯曼人集结全国的主力也不能给比第二旅更为强大的近卫先锋带来多少麻烦。可近卫先锋部队这次出征涉及到很多高难度的作战任务,还有其他国家和地区介入的风险,这就不能把眼前之敌吓走了,而是要尽可能的将敌军留下来。
“要不要继续展开进攻?”一名负责传令的作战参谋问道:
“前队准备以重及白兵展开进攻。后队注意准备好燧发铳,准备在危机与必要的时候迎敌!”秦阳下令道。跟随刘洪涛参加过诸多作战的新军第二旅还有个特点:作战命令有时候无需过于明确和机械。不少指挥员对于一些作战已经形成了跟为完善的作战条例。
奥斯曼人在将队伍收拢集结之后没有立即用在已在恐惧和压力之下士气大为下滑的部队展开反击,仅仅是期待着这股强敌在进攻援兵临时阵地的时候会暴露出一些破绽罢了。
按穆拉德四世有些紧张和悲观的看法:这些新赶到的部队只不过是因为对强敌缺乏了解才多少有一些信心罢了。一旦他们认识到这新朝大军精锐比想象中的精兵强将还要前大的,没有马匹的人很肯能都有在战场上最后留下来。
不过让奥斯曼人感觉到意外的是:新军并没有像之前那样展开猛烈的火力,或许是待发的火力消耗的太过的缘故,这几千人竟然以单薄而宽广的队形针对拥有数万兵力的增援之敌展开了零星火力支持之下的近战突击。
当战局陷入僵持的时候,穆拉德四世重新率领队伍从侧后展开单路纵队连绵不断的骑兵火力突袭,主要使用对重装目标有一定威胁力的标和从马上发射的火绳进行一次型打击,终于扭转了战局,颇使第二旅的队伍重新转入防御状态。整个作战队型范围也被压缩到了这时代通常规模数千兵力所常见的方圆百步左右距离。
“我总觉得这股强敌有些蹊跷:按他们之前所表现出来的应变能力与战斗力,不应该是这样的结果。”一名穆拉德四世身边负责观战的军师有些疑惑的说道。
穆拉德四世却并不以为然:“我刚才用望远镜仔细的观察过了:这一仗其实从开打到现在,敌人的伤亡损失也不小,减员至少在千人上下,占对手两成左右;如果考虑到其中不少伤员对他们的牵制,影响会更大。如果是寻常的队伍早就被击垮了。这股强敌就算在为精悍,战斗力也应该遭到了不少的压制才是。我们纠缠住这股敌兵直到傍晚的时候再发起最后一次进攻。如果不成,再让大军连夜西撤!”
负责参谋的军师了解这位小时候多少有些神经质的帝王的性格,没有再提出不同的异议。当然,这也同奥斯曼人展开围攻以来暂时还不见其他方向上的新军侦骑,也不见这被拖住的强敌有传信的骑兵乃至热气球突围有关。
而其实在交战的前一天夜里也就是黎明之前的时候,就已经有涂有伪装染料的传信用途轻型热气球升到了两千米以上的高空。这种传信热气球只能携载不超过百公斤的重量,基本上只能拉动几里长的引线和携带一名热气球分队飞行员。这也是第二旅在国内对抗推演之后的一种预防性手段。
当发现大股敌军的突袭之后,热气球就沿春季的东南风脱离了地面分队的牵引,在不到一个时辰的时间里就飞到了三十多里外,在降低高度后向远处潜伏待命的联络队官兵发出了特有的旗语信号。
马尔丁附近的战斗还没有结束的时候,直接利用旗语和烟火信号传递的消息就抵达到了上百里的距离之外。从暂编第五师开始,整个新军主力部队迅速有了动作,向南或向西围拢过来。
当然,这样的传信终究还是没有隐瞒的住土耳其人负责外围侦察的游骑;黄昏还没有到来的时候,就有消息传到了穆拉德四世的营帐之中。这终于使得有些固执的穆拉德四世决定西撤了。在交战中,新军主力部队的强悍已经充分体现出来。
第128章 马上追歼
此时的暂编第五师只是番号稍微靠后些罢了。全师所属的部队除了刘洪涛曾经长期直属战斗力近卫部队之外拔尖的第二旅,还包括了杨波的第六旅以及高海亮的第八旅。这些部队虽然不像第二旅那样突出,也是拥有众多骨干老兵的新军主力上等部队。
显然:进行过不少类似扫荡战斗任务的张海也意识到:类似这样形式的作战,两翼和中央的队伍都应该是比较强有力的部队。
在得到发现敌军主力存在于西南方向的确切信号之后,整个暂编第五师除了传信给其他的队伍之外,以最快的速度展开了南下的行动:各旅的炮兵分队开始部署工事执行临时临时防御任务,而旅以内的两千多步兵主力分别利用上配属的马匹迅速南下,轻装展开作战行动。
马匹普及率的提高虽然没有改变重视火力作战的新军主力部队在战略范围内的整体机动力,却给作战选择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
在幼发拉底河上游,奥斯曼帝国的主力大军准备渡河的是,不惜马力赶来的整个暂编第五师的马队终于追了上来。
分成三路的累计不过六千人上下的马队追赶着奥斯曼人以骑兵为主的十多万大军,尽管在马尔丁附近的交锋已经让很多奥斯曼人认识到了新军主力部队的强大战斗力,可是这样嚣张的行为还是让一些将领感觉到了耻辱与愤怒。
“没有想到这群狂妄的东方恶魔竟然如此的狂妄!我们应该分出相当一部分队伍,甚至是以主力会师给予来敌的一路以迎头通击!”
穆拉德四世本来就不是一个谨慎而优柔寡断的人,当即同意了这点:如果奥斯曼帝国的主力连两千多的一路来敌都打不下来,那么真个民族还有什么前途可言?哪怕出于政治和鼓舞士气的需要,也不可能让追来的新军主力部队这样的嚣张。
不过在穆拉德身边军师的一在劝说之下,奥斯曼军队主力还是做了最基本的打算:让穆拉德四世率领亲信的精锐部队首先过河。打推敌军主力的任务由还保持着一定士气的六万骑兵来进行。打击这些来敌的目的,很大程度上也在于给规模庞大的主力部队渡河争取时间。
有了马尔丁之战的教训,奥斯曼人也不再敢于打最南路那些强敌的注意了,而是集中主力对从北面围拢过来的新军援兵展开了反击。奥斯曼人当然也了解最基本的兵学原理:如果敌军在中路的队伍一定不会弱,南翼又这样强,那么北面最先赶过来的队伍即便不俗也不会比南路的那些骨头更强。
就这样:高海亮所率领的第八旅先锋部队两千马队迅速就同奥斯曼六万主力遭遇上了,并很快陷入了重围之中。
由于有了与新军主力部队交锋的经验,奥斯曼人不再追求近距离的交锋,而是像那些落后部落的野蛮人一样以骑射的方式在很远的距离上抛射箭矢。这种战斗方式就是当年成吉思汗十三翼之战中的对手们也有过教训:大规模作战中骑射放风筝只是想当然,实际上对抗不了冲击性重骑兵,并不好用。然而这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双方的马术差距不是很大,而且双方的兵力差距也不大。而在拥有几十倍兵力优势还拥有明显的骑术优势的时候,土耳其人就可以千人为单位连绵不断的对来袭的敌军展开骑射骚扰。一二百米距离上抛射出的箭矢攻击运动中的对手误差范围多达百米,面对松散的骑兵几乎千余箭才能命中一匹马,还不见得能杀伤防护优良的新军主力官兵。
就这样,连续半天左右的交锋中三万左右的奥斯曼骑射手累计射出了几十万支箭;
规模庞大的敌兵由远处密集射来的箭雨的打击下,第八旅的马队不得不在休息的时候转入步兵防御。占据绝对优势的奥斯曼人开始逼近到更近的距离上也更沉稳的展开了马上的骑射。
在发现远距抛射过来的箭矢对新这股防御优良的强敌很难起到什么效果之后,奥斯曼大军终于下定决心承受一定伤亡损失代价展开骑兵标冲击和近距离上的重火绳开火。
由于几十倍兵力的马队占具绝对兵力优势的情况下很难同时集中兵力,冲击的队伍也是轮番组织进攻和冲击。
第八旅的官兵们终于有机会以早已填装好弹药的展开了猛烈的还击,将不少进攻的敌兵打落下马;奥斯曼人开始以重步兵在盾牌的掩护下展开了进攻,终于逼近到近接交战的距离上。
第八旅的马队也携带有重,但在实战心理素养和协同配合上相比第二旅的官兵就有了明显的差距,并没有像第二旅的官兵们那样迅速就能将进攻过来的敌兵扫荡式的清空并在短时间内展开猛烈的反扑。而是陷入了鏖战之中。
在伤亡减员之下,两千人左右的队伍规模也越来越小,在维持单薄队形的情况下也不得不将队伍收缩到方圆百步左右的范围内,似乎已成强**之末一般。
持续的激战持续了整整两个时辰,第八旅的先锋部队虽然以各种火力杀伤近万名土耳其人,自身也遭遇到千人左右的伤亡,所携带的近万枚重也消耗了大半,不少入伍并不算久的官兵虽然在当初通过了心理测试,可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是陷入了恐慌之中。
然而在这时,杨波率领的第六旅的队伍却逼近了战场,这彻底改变了战局。
六万规模左右的土耳其人虽然对两千新军主力轻装部队占有优势,可承受的伤亡损失却也已经达到了上限,没有人再愿意承受上万损失并面临两股这样的强敌了,不得不选择在放弃伤员的情况下撤退。
第六旅与第八旅的主力汇集成三千人左右的队伍没有放这股敌军远逃的打算,依旧不计风险的展开了追击。
就在幼发拉底河上游的马尔达,暂编第五师三个旅群五六千规模的马队终于与奥斯曼帝国的骑兵主力爆发了一场以骑兵和轻装部队为主的会战。
第129章 轻骑决战
三十倍的奥斯曼主力骑兵面对新军主力部队那些骑术并不怎么样儿的马队,可以通过轮番交战与“射人先射马”的方式将对手压迫成步兵并最终形成明显的优势和上风。
然而,当五万左右奥斯曼骑兵对上六千新军主力骑兵的时候,尽管此时的新军主力部队因为特殊兵种与炮兵乃至后勤力量的缺乏战斗力大打折扣,有过与这些强敌交锋经验的土耳其人也知道这些强敌不是单凭数倍到近十倍的人数优势可以轻视的了。
六千规模的骑兵在完全展开的时候几乎有几万步兵横队的范围和声势,而对于火力强悍的新军主力部队来来说,有过上一次交锋时的教训,更是把队形拉开了很多。拥有机动力的骑兵相比步兵来说显然队列近战的需求更少。连绵三十余里的横队从相去不远的方向上逐渐逼近而了奥斯曼人的主力。
当敌军打算集中兵力向侧翼突击或是分散突围的时候,新军主力部队也分出相应的力量以应对。“对等兵力”,“保持距离”成了在这样的作战环境下暂编第五师的新军主力官兵所最初领悟出的一般原则。
当然,在这种范围内的骑兵集团会战中,奥斯曼人显然拥有更多的指挥协同经验,很轻易的就利用兵力与骑术上的优势通过把小纵队安排在侧翼的方式实现了对兵力并不算多、又摆开几乎能够让人一目了然的新军主力部队的局部集中优势兵力的突袭。
奥斯曼人优良的精骑速度较新军主力一般部队那些“马队”超出的比一般步兵的行军冲锋速度还高不少,转眼之间就逼近过来。可是当距离一逼近百步左右距离范围内的时候,暂编第五师的官兵们就在马上展开了燧发排火力。
一阵阵猛烈而密集的声伴随着夹杂在迎面吹来风中的弹丸转瞬间就让奥斯曼人的精骑突袭为之一顿。当距离再次拉近的时候,那比连珠箭还要快的火器又猛烈的展开了火力。
在一百步左右的距离上以轻型火器骑射,弹丸的误差范围从高低这个角度上都能有十来米左右的距离。飞入来袭敌骑队列中的弹丸五不存一,而有效命中马匹再减去重复命中之后,杀伤效率不过十分之一左右。可即便是如此,每个战士打完六支填装好弹药的燧发排的时候也能让三匹马负伤甚至摔倒下来,甚至往往不能杀伤超过两名披甲的敌兵。可即便是如此,往往也能引起整个追兵队伍的混乱并赢得至少不少时间。
在超过马上交战有效射程的距离上开火,固然没有像以往新军主力部队遇到大量敌兵时那样体现出压倒性的战力表现。这骑战陷入了僵持甚至反被对手压迫的后退。
不过当土耳其人逼近到似乎可以有效展开骑射并杀伤对手的距离的时候,重又从新军主力部队官兵上的马上在拉燃了火绳引信之后被扔了下来。在马上抛出的重显然扔不了多远,可是如果算上在快速骑战中在地面上让敌兵难以做出有效反应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