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英雄-第2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留下的大军规模约为近四万人左右,大概包括从工匠营与非战斗人员中补充了人员的暂编第三师的近两万人;工匠营为核心的辅助部队万余人,还有近万左右的伤兵。其中真正丧失战斗力或需要较长时间修养的官兵大约几千人左右。这三四万左右的人马,确保了队伍在遇到一定意外的情况下也有足够的应变能力,并且中重炮兵的主力也留了下来。
伊斯法罕之战中炮兵虽然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张海却可以确定:在大多数情况下,随着新军主力部队基层火力的改善,特别是线膛抬炮兵的发展,中重炮兵的作用没有之前那样明显了。
而张海则率领暂编第一师、近卫部队主力、暂编第二师、老营主力及航空等兵种累计五万余官兵及六万余匹正规军马、万余匹在作战中缴获的马匹随同刘洪涛归来时所携带的千余人马起一返回了前线,并在萨法维王朝西部的大山中完成了会师,使向西的主力总兵力依旧达到了近万人左右的规模。并且在这十万大军中包括了至少五个暂编师的野战力量。
在刘洪涛率领左路集群向萨法维王朝西部山区的进兵过程中,也体现出了刘洪涛明显比张海更为积极的用兵原则。刘洪涛没有让大军集结在一起展开行进,而是分散成以旅群为核心的部队兵分九路以最大的效率快速而突然的完成了对萨法维王朝西部山区驻军的初步清剿与打击,之后就以最快的速度让队伍按照原定的计划集结起来。
当张海率领的中央集群主力与左路集群在萨法维王朝西部山区集结起来的时候,原来做为萨法维王朝重点的西部地带已经不存在规模过万人的大规模抵抗力量了。反到是负责侦察的侦骑在开进的过程中发现了奥斯曼帝国一些先锋部队的影子。
“穆拉德四世的打算和动向摸清了没有?”张海向负责外情部战略侦察的田彦询问道。
“现在还没有发现敌大军主力规模的队伍前来。根据现在得来的报告:两个多月前在我军主力大军兵临波斯的时候,是曾经有奥斯曼人的主力集团曾经向萨法维王朝的西部边境地区调动过。但可能是在之后得到了什么消息,已经开始将主力部队西调了。不过,奥斯曼境内尚没有像波斯人那样全面动员的迹象。。。”
听到这样的话,包括张海在内的不少新军高层也都大致明白了怎么回事儿。奥斯曼帝国做为与中华远隔万里的国家,虽然在对外消息和交往方面的意识强不少,然而若论对新军主力部队的真正了解,却是最少的。国内过去没有官方背景的商人从陆路最远也就是到波斯,而新朝四年左右那些叛逃者,也几乎没有几个人来到奥斯曼帝国境内并获得重用。
不过哪怕是再对新军和新朝缺乏了解,这几个月来所发生的不少事情也显然给穆拉德四世政权以巨大的震动,迫使穆拉德四世放弃了以主力部队在野战中搞投机的想法。
第121章 近东帝国
同以往的征战一样,张海所率领的新军主力部队并没有兴趣像当年贴木儿的大军远征奥斯曼时那样首先攻略两河流域,在获得足够给养和支持的情况下利用当地人的支持展开向奥斯曼帝国核心地带的最终进攻。因为新军主力部队并非当年的贴木儿,力量对比完全不同。
在完成对萨法维王朝西部残余力量的清洗还有奥斯曼帝国侦察力量的驱逐之后,新军主力部队于新朝十年三月下旬阳春时节集结在了奥斯曼帝国核心地带东南部哈卡里至凡湖一线左右的地区随时准备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当年在新朝中原及其周遍境内作战的时候,似乎不论集结起多大规模的队伍,给养都是随时可以征掠的。然而进入到中亚至西域一带的这几个月的时间里,从张海到新军各级军官将领都感觉到了一个事实:中原以外的天地虽然辽阔,但要论人烟财富之稠密,就是那些西域繁华地区能够相提并论的也是凤毛麟角。这时的拥有超越时代后勤准备的新军主力部队也必须不停的展开征战,并对所经过地区展开残酷无情的掠夺才能维持其十万以上骡马化大军的正常后勤。并且在一个地区的停留超过半个月的时间,那粮草就会开始让人提心吊胆起来。
因此到了这个时候下到新军官兵上到王光刘洪涛等人都清楚:大军绝不可能在这一带对峙,休整不会超过十天的时间就必须展开大规模的进攻行动了。
在这近十天左右的时间里,张海从新军主力部队神箭队三千余名官兵中抽出了两千余人、从三百余后膛抬炮手中也抽出了两百余人、还有七成的前装线膛抬炮兵与六成的神射手部队一共两千余人,加上两千余名军队里精通投弹与爆破攻击等方面的精锐凑成了前所未有的多达六千余兵力的精锐集团并临时组建了“先锋突击旅”
虽然这些队伍都是老兵了,但是因为这次突击任务事关重大难度也颇高,队伍所面临的考验远非当年中原起事的时候可以相提并论了。
在队伍完成了基本的协同训练兵将要踏上征途的时候,张海照例亲自来到众人的中间。因为张海知道:这些最精锐的战士也只有亲自来训话才能让不少人在以后的征途只中提起必要的注意来。
因为这些官兵都是张海比较熟悉的了,张海能做到对这些人中的绝大部分有印象,一半左右的老战士叫的上名字,因此没有太多的闲话就直奔主题:“你们知道为什么这次出战,没有安排配属给你们多少骡马么?”
“畜生远不如人听话!”
“对,还走路的时候拉屎,要以最高标准隐蔽行军的话的确有不少麻烦。”
“圣主,不是据说那奥斯曼帝国核心版图一带也是以山区为主么?他们怎么会对乡村基层控制的如此严密?要让我们以最高级别的隐蔽行军标准展开行军?”
有过不少地理知识学习的新军最精锐部队显然了解一些基本原理:在平原地区交通方面人口容易集中,而在山区那些耕地零散的地方会不不少难以监管到的小自然村。不论是实行什么制度的政权,在山区的统治力度都不可能同平原地区相提并论的。
张海沉默了许久郑重的回道:“因为奥斯曼帝国同我们遇到的以往那些对手都不相同。他们对基层的控制力要比像中原学习的越国、朝鲜,还有人口数量多达两三千万又分布在不同岛屿的东瀛更强。东瀛藩主最多的时候不过千余;奥斯曼人的领主规模据外情部的了解大概四万人左右。换句话说:哪怕一个只有数十户人家几百人左右的普通村落,也有可能全民皆兵并拥有时刻能动员起来的一些武装力量。他们和波斯人一样都是有效管理到千万人口级别的大国。这就是为什么在当年奥斯曼帝国刚刚起家的时候,就能在本土动员起数十万大军应敌的根本原因。除此以外:奥斯曼帝国还有十万人上下的禁军、数万规模的常备新军、数万规模的外族仆从军,总计多达二十万规模左右的骑兵。他们的财政收入多达6亿奥斯曼银币或折合我们中原的三亿多两白银,就算这一带的物价因为自古以来的贵重金属多于中原,物价似乎要比江南一带还要高不少,那也是一个远远超过前明而堪比两宋时期中原拥有庞大军事潜力的国家。在这四战之地,他们的治安军也不在是一般意义上的治安军,是可以随时动员起来参加作战的野战部队。从这个角度上说:他们的动员组织力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超过我们地域辽阔的新朝。因此:我才要求你们在之后行进作战抵达目的地的一个月内:要想在国内的潜伏行军对抗性演习那样一丝不苟。不要轻易的脱离外情部专属人员的配合去与当地的人打交道。征水都要谨慎,更别说是征粮或借宿。你们明白没有?如果你们疏忽了一点儿,就有可能在分路行军的时候遭遇到严重的威胁。我并不希望在这次几千里的远征突袭作战的时候,有任何营队发生意外!”
“圣主放心吧!这次敌境行军路途虽然远了一些。然而我们知道队伍是在什么样儿的环境下,绝不会有所懈怠的。”不少近卫部队的官兵们纷纷答道。
张海似乎还是不放心什么,叮嘱道:“路途虽远,但是我相信你们在外情部侦察员与情报员的帮助下是不会迷失方向的,应该可以按时且准确的抵达潜伏地。我不要求你们以最快的速度抵达,隐蔽性的要求是第一位的,明白么?。。。”
临别的时候,张海见到刘洪涛的时候还是有些犹豫。这次行动是刘洪涛主动请缨,但张海还是下了相当大的决心才决定由刘洪涛亲自负责这次艰险的任务。因为要最大限度的谋求胜利,似乎没有比刘洪涛更合适的人选了。
第122章 逼敌决战
如果他亲自率领的队伍出了问题,张海冷静思索后的结论依旧是:这会是新朝重大的损失,长远影响不可预料。但还不能说是承受不起的损失,这个风险事实上是值得一冒的。
即便是在不利的情况下面对敌骑兵集团的攻击,数千新军最精锐部队依旧是一股拥有战役能量的队伍。按照高风险对抗演习和以往的实战详报记录,不论是花费巨大成本的神箭队官兵还是线膛炮部队都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杀伤四五名冲击过来的骑兵或是十多名步兵,挫败二十倍以上有一定战斗意志的敌骑或是百倍规模的敌军步兵。这个规模的能量或许不足以在伊斯法罕城外野战或是当年安卡拉会战时那样面对史诗级兵力的对手依然能够稳操胜券,却也有了足够抗风险能力。尤其在土耳其核心地带境内多山地而少有能够展开规模庞大骑兵冲击的地方。安卡拉及其周边地带是为数不多这样的地区。而这些先锋突击部队在出发之前就被叮嘱要尽量避开这样的地方。
队伍所面临的最大风险,其实就是跨越和泅渡那条欧亚之界的海峡将要面临的种种风险。如果此时的奥斯曼帝国把他全部的海上主力集结在那里进行防御和守备,即便是准备充足手段齐全的新军精锐部队进行渗透攻击也依然会面临巨大困难。张海在临别的时候就叮嘱过:如果事不可为,或者目标暴露,精锐先锋部队应该避免执行败算明显高于胜算的任务。更不要说之后以没有配备多少弹药辎重的轻型部队去进攻举世闻名的坚城就更是一大挑战了。
张海对先锋突击部队的交代是:如果此时的伊斯坦布尔已经是拥有全新防御体系的城市,那么就没必要着急攻坚。以围城应变和准备大股敌军的来袭为主,保证自身的军事存在,就是最为当务之急的事情了。
因为涉及到奥斯曼帝国的欧洲部分,就已经不像征讨其他亚洲国家时那样简单,而要考虑曾经长期和奥斯曼帝国对峙的哈布斯堡王朝可能的反应了。
如之前的计划那样:张海没有打算让刘洪涛等人率领的先锋突击部队成为一只远离大部队的孤军,而是同追大军紧密配合的队伍。因此:在先锋部队出发之后的第二天:也就在新朝十年三月下旬还没有结束的时候,大军就提前展开行动以五个暂编师为核心兵分五路展开对奥斯曼核心地带的猛烈扫荡。
其实早在大军于撒马尔罕集结并商讨西征策略的时候,新军各部队就早已确定了基本方略和原则:那些同新朝不同信仰的异教的确而且还是多荒漠或山地等环境恶劣民风比较强悍的地方。即便当地的抵抗不似当年远征后金的时候所遇到的抵抗那样剧烈,新军主力部队也将展开对当地整个中上层政治结构甚至基层体系的残酷清洗。
只要这时代还不是政治正确至上世界主义普世哲学盛行的时代,“杀男霸女”就是国家与民族扩张的基本套路。
后世的苏联乃至整个社会主义事业在很大程度上受挫于民族与文化问题,甚至直接影响到了全球众多普通中下层民众的利益。就是号称多文化多民族融绩比较好的美国,非新教白人的一切外来族裔虽然带来美国不小的贡献,但依旧是美国社会严重的政治********隐患和文化包袱,让这个人均资源国际地位科技能力都没有短板的国家人均经济还不如北欧等一些顶级发达国家:即便这些人不是极端民族主义者或宗教极端分子也是一样。
以普世精神立国的国家与社会都面临严重的文化融合问题,汉民族虽说有很强的包容力和同合能力,但上千年来却没有真正融合国哪个一神教体系的文化群体。因此:张海重新思考后的原则就是:只有死了的问题民族与问题文化族群才是好的问题民族与问题文化族群。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以几百年或千年的单位来看:更没有长盛不衰的国家。只有死人或准死人才是坟前忏悔谢罪怀念赔罪等等的时候不会带来隐患的。就像当年的美国如果不是把北美的印第安人清理的不剩多少,恐怕也会有更大意义上“拉美化”的风险吧?
就这样,新军主力部队所到之处开始落实“两个凡是”的原则来故意激怒本来就怀有敌意的当地人:凡是一个地方有零星的抵抗,哪怕新军主力部队死了一个人,也要以周边一日行程之内的所有持有武器的人来陪葬。凡是在“征借”的过程中遭遇隐瞒粮食之类的现象,也都要所有持有武器的人陪葬。更别说是投毒或者其他形势的有组织抵抗了。而有任何暴力抵抗行为的老弱妇孺自然是理所当然的“交战团体成员”
加上新朝主力大军行军过程中比较明显的粮草负担,遇到种种抵抗和随之而来的血腥清洗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一时间,从哈卡里到比特利斯,再到凡湖周边乃至更西更北的方向上,小亚细亚半岛上的血雨腥风开始蔓延起来,持续到新朝十年四月上旬,新军主力部队在各个方向上的推进不过二三百里,就有三十多万规模的“敌国武装人员”“敌对分子”被“清剿”或“处决”。而那些抵抗过新军主力部队的奥斯曼正规武装,军官阶层哪怕投降或被俘也大多以各种各样的理由被处决。只有一些明显被震慑住的工匠勉强可以最终得已幸免。
奥斯曼帝国在核心地带民间马匹和传信机制都不缺乏,这样令人恐惧而绝望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穆拉德四世的耳中。
穆拉德四世虽然有不少靠谱的参谋,可是本身的性格却根本不是能够妥协求全韬光养晦的人物。尽管知道新军主力部队拥有强悍的战斗力,依然决定投入骑兵主力狠狠的教训一下这些狂妄自大的外族入侵者。
第123章 逼敌决战(二)
还没有到收获的季节,仅仅是刚刚春季农忙的时候,小亚西亚半岛的东部却处处是腾空而起的烟柱以及被纵火焚烧后的村庄。
新军主力部队的五个师群除了张海所率领的暂编第一师群以外以旅群为单位进一步分散为另外十二个旅群,在南北连绵千余里小亚细亚半岛核心地带展开了肆无忌惮的扫荡。而且行为也越来越剧烈。
不论队伍有没有遭受过敌对行为,反是在所经过的村子里搜出了军器的,车轮以下一律实行连做。男女老少们被士兵们包围起来赶进了不少早已准备好的房屋中并被点起熊熊的烈火。
而这样的大规模扫荡在这从来就少见难民的地方带来了罕见的难民潮。不少的东部地区幸存下来的土耳其民众在领主们的带领下如躲避瘟疫一般的向西逃去。
不到半个月左右的清剿,新军主力部队就清理了上百万“敌对分子和不合作者”,其中包括“公开与新军主力为敌”的十几万人。在这并不算寒冷并且天气逐渐温暖起来的季节,虽然大部分尸体是被焚烧在房屋之中,可还是有不少地方伴随着大量的死人而蔓延了局部瘟疫,还有无数的人死于粮食被掠夺之后带来的饥荒或是因为缺乏逃难的经验而死亡于逃亡的路上。
穆拉德四世最初调集各路大军前去应敌的时候,曾经在不久之前遭到过清洗的奥斯曼近卫军们对抵抗那来自东方的强敌并不热衷。没有记载过于详细族谱习俗的土耳其人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忘记了当年的成吉思汗,最多只记得贴木儿。可贴木儿等人在远征之中也并没有像对待异教徒一般的对待着占领区的民众。毕竟:要维持庞大的军队也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
况且,即便是消息不太灵通的贵族们也都从波斯地区传来的风声中了解过那是一支前所未有的强敌,只要消极避战,说不定对方会像当年的贴木儿那样最终退去。
可是当令人恐怖的消息通过驿路以最快的速度传到奥斯曼帝国核心领土各地的时候,即便是一些对穆拉德四世极为不满的人也知道应该怎样做了。
几乎在最短的时间之内,以奥斯曼常备新军及近卫军主力在内的十五万大军就被集结起来,其中包括十万人左右的追骑兵及五万以火器装备为主的步兵,沿途之中又有很多逃亡过来的领主带领着那些与新朝主力有着血仇的人们会聚起来形成规模多达二十万上下的人流。
其实以奥斯曼帝国在高加索或巴尔干方向上都能随时投入二十万主力、在巴格达方向上都能随时投入十万以骑兵为主的主力部队的动员能力,完全可以集结起更大规模的军队同新军主力部队交锋。只是奥斯曼人从领主到将军在常年的战争中都具备了相当的经验与常识:超过二十万规模的大军并不一定带来正比的力量增强效果,反而容易被敌军所趁。同时:又为了在新军主力部队从四处的烧杀清剿之中反应过来之前给那些“东方恶魔”最大的打击,穆拉德四世打算以最快的速度给予那些外族人闪电般的打击,在主力会战之前就重创这些狂妄的对手。
新军主力部队自大的把军队分散开来执行这种扫荡任务,也是以穆拉德四世为首的奥斯曼上层有了同这些闪电般就横扫西亚诸强的可怖军队交锋勇气的来源之一。
在穆拉德四世来看:以奥斯曼帝国十万骑兵主力及若干火器部队为锤头,其他部队负责牵制和阻击:就算对手的战斗力十倍于己,也可以在逐一的交锋中给这些狂妄自大的东方恶魔以沉重的打击。
新军主力部队长期以来的行军速度、众多的车辙、还有匮乏的前出侦察队伍也让叶尔羌之外的很多西域对手误认为这支来自东方的大军是一支以步兵为主体的军队。就算有足够的马匹,贸然间集中起来也显然是要损失很多东西的。
新军主力部队自从哈萨克汗国境内的某此教训之后,执行这种清剿扫荡任务的时候也十分注意周边敌情。
当负责在山头或是热气球上负责定时侦察观望的官兵们发现了数量不正常的敌侦骑的影子的时候,就开始把以营连为单位分散执行清剿扫荡的队伍集合起来,以最快的速度向旅群单位集中。
不过:新军主力部队这次因为旅与旅之间也有这百里左右的距离,有的相互之间的距离还更为遥远,这明显给了土耳其人以战机。土耳其军队在本地民众的配合与支持之下很快就找到了相对比较孤立的最南路之新军部队,并以最快速速度集结十万主力骑兵在底格里斯河以南、小亚细亚半岛东南部的马尔丁一带保卫了似是新军暂编第五师第三旅的一支部队。
穆拉德四世虽然觉得新朝主力大军分兵而且分的这么开的现象很令人诧异,不过也并不认为这支从遥远的东方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闪电般横扫过来的恐怖对手会是一位庸才领导下的队伍。即便那张海是庸才,却也不可能缺乏有一定战争经验的人才。这支看似在边缘地带比较孤立的新军主力部队极有可能就是这次来敌之中战斗力比较强的一直。不过如果不打这一路而去打其他几路,一旦新军主力部队的战斗力远超想象,那就既有可能让奥斯曼帝国的主力大军陷入敌军的重围之中。
为了避免惊动强敌,土耳其人没有像新军主力部队的以往对手那样花费不小的精力来试探新朝大军的战斗力,而是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有以十万规模的土耳其主力骑兵连夜行军并在清晨天色刚刚亮的时候就在当地人的指引之下包围了“第五师三旅”的新军主力部队并在稍稍恢复了马力,没有等“第五师三旅”的部队在行军中展开炮火阵地的时候就从四面八方如海一般围拢过来展开猛烈的进攻。
第124章 决战交锋
在秦阳亲参与搬运弹药的表率之下,全旅的大小火炮终于部署在各队的前沿并展开了火力。早已在每门炮的炮管中填装有近二百枚轻霰弹的炮兵一次就把近万枚弹丸发射了出去。各个步兵营的队属炮兵连也把早已准备好的铜鼎炮针对四面八方云集过来的敌骑展开了猛烈的射击。
两万余枚轻重霰弹还有天上射下来的两万余支火箭在一瞬间就杀伤了两多名来敌并让更多数量的马匹倒了下来,可所起的作用也仅仅是在那人马的海浪之中掀起一些血染的浪花而已,并没有影响到那些决战之心坚定的土耳其人在进攻之前的最后整队准备。这让秦阳不由的感觉到一丝诧异,因为在通常的情况下这样的火力准备就算不能打退这个规模的对手,也会在很大程度上的迟滞敌军的进攻从而为炮兵火力的继续展开而开辟更多的机会。
可是言前之敌的这种表现,似乎就是在当年最为强大的后金军队中也不曾见过。做到这点儿,显然不是单凭恐惧与仇恨就可以的,这支骑兵队伍也有可能是南征北战之后新军主力部队所遇到的最为强悍的一股势力了。
秦阳所率领的步兵旅不是名义上的“暂编第五师三旅”,而是在新军之中地位仅次于独立近卫部队及第一旅的第二旅。也就是刘洪涛当年率领的主力部队。也正因为如此,张海才有勇气把这支部队安排在最南路承担最为艰巨的任务。
在危急的情况下,各营的官兵也在围拢的土耳其人先锋骑兵刚刚发起试探性突击之前就展开了比较密集的队形形成空心方阵以应敌了。
当然:新军主力部队的这个所谓的“比较密集”是相对于自身来说的,如用冷兵器时代或这个大多数地区还处于冷热混合时代的军队来说,仍然相当于一两万军队才能摆出来的大阵。四面防线每一面都连绵里许左右。
猛烈的炮声在大概半分钟有余之后继续接连不断的响了起来,这个时候敌军的大股部队也已经逼近到半里左右的距离上了。中重火炮所发射的炮弹就是部分近失了一些也形成有效的跳弹飞入了敌群之中,而掠过土耳其人骑兵大队前排的炮弹也绝大多数都落入后队之中。
四十八枚实心弹炮弹及近万枚霰弹在很短时间内又打到了将近两千名来袭的敌兵,然而这猛烈的炮击似乎仍然对这些土耳其人没有太大的影响。人马构成的血肉胡同很快在冲击中愈合。炮兵们在这个时候也不得不快速的拉动着炮身退到人墙的后面去。
因为有着绝对的兵力优势,土耳其人像以往那样,在有效射程之外的最大抛射射程上就展开了密集的箭雨,这看起来似乎让对面的新军官兵一阵忙乱,更是有不少人跪倒甚至卧在了地面上。这种局面也让承受了不少打击的土耳其人感觉到一似兴奋:似乎这些“东方恶魔”并没有传闻之中那样强悍。
当做为先锋的土耳其骑兵逼近到百步左右距离,并要用火器展开娴熟的马上射击的时候。连成一线的白烟却从当面连绵不断的飘了起来,并且看起来如同源源不断一般。
选训优良又经历了不少作战的新军第二旅官兵沉稳而娴熟的展开了燧发排火力,步兵们在不过十几秒种的时间内就把三支填装好弹药的五管燧发排中的打了出去。而几乎与此同时,炮兵们也没有闲着。在很难展开有效的炮击或者说这么做杀伤效率不够高的时候就如同步兵们一样利用早已填装好的燧发排铳向逼近过来的敌军展开了最为猛烈的射击。
炮兵可以如同步兵一般灵活的支援前排战斗,也是第二旅在新军主力部队中长期成为近卫系统之外最为突出的一支部队的根本原因。
在连绵不到半分钟时间里六万余支早已填装好弹药的管的打击之下,四面八方连绵四五里的战线上,冲在前面的敌骑在有节奏的轰击之下成片的被打倒在敌,虽然不少的马匹为主人承受了弹丸和轰击,在这密集的火力之下也无法幸免。
当逼近到五十步左右距离的时候,连绵不断的人马被打倒又使的敌军的骑兵重新看起来仍然在百步左右的距离上,只留下连成一片的尸体或者伤兵乃至死伤的马匹。
有的负伤后的土耳其人冒着继续被杀伤的风险逼近过来,却遭到待发弹药没有打光的第二旅步炮兵们的猛烈攒射。几乎没有一个人能逼近到近距交锋的距离上。
而少数土耳其精锐射出的累计不过几千和箭矢,在这样的距离上也仅仅是造成了新军主力部队四五十人伤亡。主要还是面部负伤。双方的损失比完全不逊色于八里桥之战。
开战以来短短的时间内所遭受的一万几千人的伤亡损失终于让这些精锐的奥斯曼骑兵动摇起来,因为没有人能够确信如果继续往前冲会不会遭受恐怖的火力。就是一些没有丧失士气的骑兵此时的马匹似乎也丧失了跨入百步左右死亡线距离的勇气。
穆拉德四世及其手下的将军们并不是平庸之辈,在这种情况下迅速命令队伍中的多半人下马保持战斗并以火器来压制当面对手,以求在实机成熟的情况下展开近距离上的骑兵突击。
雄厚的兵力也使土耳其人的火器猛烈的打来,这颇使第二旅的官兵们不得不卧倒以求隐蔽,并把剩余大部分火器通过接力传送的方式叫给最精锐的官兵来发挥。除了步炮兵的有效配合之外,有效的运用精锐兵力也是第二旅的官兵们所突出的地方。
不过或许是在开始的时候所进行的火力消耗过为猛烈,同敌军的对射没有持续多久,终究开始被穆拉德四世看出了新军主力部队在火力体系上“三板斧”的特点和破绽。
迎头痛击之下锐气顿挫的奥斯曼新军与近卫军主力此时也逐渐发现了新军官兵似乎是在用早已准备好的火器来形成短时间内的绵密火力,当展开持续射击的时候就瞬间稀疏下来,而且那些射来的弹似乎威力并不是很大,只要在精良的铠甲外面加上一层盾牌就能有效的抵御住了。
那些从东部地区逃难过来的难民所证实的恐怖终究还是重新鼓舞起了奥斯曼帝国主力的勇气,越来越多的队伍开始把携带的金属重盾抬到了前排并做好了展开最后冲击的准备。
第125章 决战交锋(二)
沉重的伤亡损失和之前新军主力部队猛烈的火力起初的时候让所有土耳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