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英雄-第2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累计数百人的伤亡损失并没有白白付出,至少在伊斯法罕周边的整个波斯人的防线体系,开始初步的暴露出了它的轮廓:城内的敌军至少将五十万左右的兵力部署到了这连绵三四十里的外围防线之上。张海乃至新军主力部队的官兵并不相信城内的敌人还有这么庞大而充裕的兵力,那么结论也就已经可以猜测了个大概。
第116章 窘异坚城(二)
“整个伊斯法罕城可能已经形成了一个以坑道为核心的庞大阵地网络。敌军随时可以方便的撤退,所以在集中兵力与火力方面毫无顾及。”晚上军议的时候,见张海没有要首先谈自己看法的意思,成都独立旅的王光讲出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
“他们早在几年前就有所准备了?我看那地道网络的规模,恐怕着实不小。”暂编第三师的高海量在黄昏的时候进行了更深入的试探性进攻。他发现山坡上的敌军似乎并不特别的在于主阵地线的防御,似乎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后退与撤退。
“就算这周围的山上并不是特别理想的工事作业土壤,一个人一个月的时间也完全足够完成三四丈有余的有被覆的完善坑道了。可是敌人的百万大军在对抗我们的时候显然不需要每人三四丈有余的坑道来进行防御,那么就有大量的冗余来与城内的敌人连成一体。”王光进行了更为具体的分析:如果可以动员几十万的人力,实际上几个月内就能形成庞大的坑道工事网络。
古代一些超级工程往往需要几十万人一代人的时间,很大程度上其实是石料乃至一些特殊木料的开采运输与实际上比一般人想象的要复杂的多,需要在这方面付出巨大的工事。同很少使用贵重石材木材的进行土工作业完全可比性。
一直不言的张海似是思索着什么。张海曾经是新军主力部队军事体系的开创者,可是对于新式体系下的作战对抗却研究的并不多。因为很长的一段时间以来敌人并不具备这样的意识或能力。如今的张海对于战役指挥和火力运用方面也其实有了一些的悟性。
在刘洪涛不在的情况下,其实也并没有几个弟子在这些方面明显超越张海本人。
“敌人的情况我们已经掌握了个大概,那么说说看这次前所未有的攻城作战有什么大致的思路吧!”张海忽然说道。其实张海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只是并不确定。
中央集群各旅和旅以上的军官将领们虽然没有几个人有特别突出的指挥天赋,不过好歹也有了不少的实战经验,倒是没有出现冷场的情况。
王光的看法是暂时不发起全面进攻,柳香也赞同这点。在刘洪涛所率领的左路军已经兵锋指向西面的奥斯曼帝国,右路军的兵锋也向北扫去的情况下。中央集群的下一个比较重大的作战任务其实就会是到了泰西一带才会有的了。因此到了此时,完全有经历也有时间对敌军展开为期至少三个月的围困战。
因为跟随中央集群的工匠有不少,还控制了波斯的不少地方;在这三个月的时间内,完全可以用现有的几万优秀工匠,大量可以从事兵工劳动的炮兵及工兵部队,并利用一些当地人进行一些更为简单的劳动来让整个部队充分恢复全副武装的状态,并且还足可以生产出大量的铅制或石制的炮弹乃至备用火炮;
这样:就可以在一个月到几个月后对伊斯法罕城进行一次规模空前的火力准备。
还有一些人主张强攻突击,逐一的消灭坑道内的敌人,不过在经历了之前野战之中的那次教训后,赞同这点的人已经并不多了。
张海最后提出了自己的初步看法:“这样一个规模宏大人力众多的工事地带,我们已经很难像传统的攻城解决防案那样在很短的时间内拿下了。如果真正要强攻拿下,我估计队伍可能要遭受万余人左右的伤亡损失和几千人的牺牲。不逊色于之前的代价,这并不值得。”
有关山岭工事攻坚的一些对抗演习和基础理论研究自从大小金川之战后新军在国内也搞过一些。结论同张海的想象相去不远:在拥有完善的工事体系与比较险要的山岭防御的情况下,防守者所拥有的理论战术优势为三倍。但是因为很少受到野战中那样的压制乃至拥有转移作战的能力,实际优势为十倍;原本千分之一左右的杀伤效率会变成百分之一;近百万残敌抵抗到低,对于新军主力部队这样的对手即便打两个数量级别的折扣,也会有百分之一左右的杀伤率,这就是万余人左右的伤亡了。
“我们应该时常保持对周围山岭之敌的牵制性试探,而我们的炮火准备也不应该主要的集中于敌军的山岭一带,而是集中于山岭内侧与敌军城池之间的部分。我不相信: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部署这样庞大的坑道网络,敌军的坑道会挖的很深。必然也仅仅止于浅层地道或坑道被覆的层次。我们把我们能够集中起来的精确抛射炮弹火力集中于伊斯法罕城的城外与山岭之间,连绵一线,就有可能破坏多半山岭防御之敌与山内的通道。然后我们应该怎样做,我想应该有人大致猜测出一二来了吧?”张海笑着询问道。
“然后我们强攻打开几条通路,占领城池与山岭之间的地带,以烟雾攻势迫使敌军暴露出来或者被消灭掉。。。?”王光首先意识到了这点儿。
这时张海向柳香询问道:“完成轻重火炮新一轮二十万发左右的中重需要多久的时间?”
只需部分人手,一周左右的时间就可以了,的整形要比新造容易的多。我们缴获的敌军火炮和炮弹也有不少,也可以利用起来。这还是包括了试射和完善新的射表所需要的时间。。。”
“那么我们进行十天左右的准备就开始总攻吧。我不想把最后的大战拖到雨季,那样的话我们赶到新的战场,可能又要拖延到冬天甚至明年了。我还是担心左路与右路集群所面临的作战任务太重,兵力可能有些不足。”
张海也讲出了自己的忧虑。伊斯法罕城外的野战虽然新军主力部队以可以接受的代价取得了胜利,却也让张海看到了这中东与西方文明圈内的强国所拥有的战争潜力远非东方的敌人可比。四五万人的集团兵力还是有些单薄了。
第117章 试探准备
第一天的试探之后,进攻伊斯法罕的新军主力部队明显的减小了试探性进攻的兵力投入规模。由五个加强营五千兵力左右的全线试探减少为两个营左右的重点试探性进攻。两千进攻的兵力重点确定在随机两个方向上连绵各不超过两里左右的方向上。负责掩护的也不是不太精确还是多少有i误伤可能性的各级炮火,而是近卫部队中上千规模的线膛抬炮手和拥有三百门后膛抬炮的神射手队伍负责直接支持。
在不超过三四百米的掩护距离上,线膛炮手连绵不断的射击就算不能把炮弹直接打到敌军暴露出来的射口内往往也能以猛烈的动能砸塌对方坑道工事的边缘结构带来一定杀伤。而只要试探性进攻的官兵与敌工事距离不超过一丈左右,几乎就可以完全避免伤害与误差。
这样的支持火力也极大限度的减少了进攻部队的伤亡损失。
激烈的交火进攻中,包括张海在内的新军主力部队军官将领门也逐渐发现了在对手抛射火力威胁并不是很大的情况下集中运用兵力的好处:队伍的队形更为密集固然有可能造成伤亡的概率更高,但是因为面临的敌军火力也更少,所以伤亡规模并不会比原来更高。反而:因为进攻队伍的火力更密集,给更少的当面之敌会带来更有效的压制,伤亡规模反而会更小。
负责在两个方向上展开试探性进攻的新军主力部队以不超过二百人伤亡的损失就达成了突破性的战果。在杀伤近万守敌的情况下攻占了伊斯法罕城外围的两个连绵一二里左右的山岭地段。两个炮兵旅就这样在新军主力部队前线官兵的努力之下被费尽力气的运上了山岭。占领山岭地段的官兵们还有效的改造了敌军的阵地并为自己所用。
新军主力部队这样的成功给伊斯法罕外围的守敌带来了不小的震动,在傍晚的夜色还没有落下帷幕的时候,城内的敌军就试图用猛烈的臼炮火力的掩护下夺回这两个要点。
可是波斯人的打算并没有得逞。九十多门新军主力部队的炮兵同数百门城内射向山岭的火炮对射也不落下风。线膛抬炮手更是可以在两里左右的距离上威慑山下的敌人。而展开反冲击的数以万计的敌军则在早已准备好的火光的辉映下成了山下掩护部队的靶子,因此只能沿着很有限的方向展开进攻和前进。这就遭到了新军主力部队以早就准备好的燧发排火力乃至火绳管引信的两斤半重的密集还击。在上千名官兵数以万计早已经填装好弹药的铳管还有山下炮兵掩护性的火力支持面前,波斯人对两初山岭阵地累计投入兵力规模多达十万规模的夜间反击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至又增加了三四万具尸体,不少十分密集的留在了棱线的附近。
天色快要亮而还没有亮起来的时候,波斯人的反扑终于停歇下来,他们似乎默认了这个事实:因为对新军主力部队试探性进攻的轻视而丧失了两处要地。
而天色完全亮起来的时候,隆隆的炮声又在山岭之下响了起来。新军主力部队投入了两个新的加强营在新的方向上展开了突击作战。这一次,山上连绵不断的防线上的守敌源源不断的通过坑道展开了快速的增援,似是要与进攻的新军主力部队血拼到底似的。在试探性进攻的队伍累计伤亡超过一成之后,山下传来了撤退的信号。张海最终还是选择放弃与这漫长山岭上的波斯人进行血拼的打算,开始命令队伍重点巩固已经夺取到的两处阵地。这连绵四里左右的阵地实际上已经足够整个中央集群主力炮兵最大限度的缩短距离进行开火了。
整整一昼夜的山岭争夺战结束之后,张海在巡查工匠营及负责备制弹药的轮值部队的官兵们的时候对柳香笑道:“看来看我们的全面火力准备不用等到十天半个月之后了,大概五天之后就可以有效展开了,这样也能避免不少的人在这种有些危险的试探性进攻中损失了。”
“还是多准备一些更为周全吧?除了炮弹之外,我们的线膛抬炮炮弹以后的几天可能还会有不小的消耗。我担心如果队伍在这伊斯法罕城的消耗过大的话终究是会带来一些变数。我们适当减少牵制守敌的进攻强度,保持对山岭防线上敌军的了解就是了。“
就这样,在展开对伊斯法罕城外围阵地的进攻之后,新军主力部队累计投入了十二个加强营上万名官兵的牵制行进攻,使波斯人不敢随意的兵力后置。
新朝十年早春二月将要结束的时候,经过数以万计的人连续数天的忙碌,各中重炮兵虽然相对于正常携行标准有一些弹药缺额,但大致上已经给六百门中重火炮配备了累计十八万发左右的炮弹。炮兵及工兵队伍还在占领的两处山岭阵地后部署了不少的抛石雷发射坑。
在新朝十年早春二月的最后一天天色刚刚亮起来的时候,张海下达了最后的作战决心,并向炮兵队伍下达了开火的命令。
萨法维帝国的首相虽然也预料到了这次新军主力部队很可能是在准备什么,可却没有想到两处山岭阵地上的炮火连绵不断的响起来的时候,轰击的目标并不是伊斯法罕城内那些高大的建筑群,而是城外围与山岭之间的空地。共部署在两处山岭阵地上的三百门左右的新军主力部队中重火炮以并不算高的装药展开了第一轮试探性的开火,在惊天动地的齐射中把三百多发九斤以上的实心炮弹向着一个连成一线的空地上打了过去。
这些实心弹没有装有爆炸战斗部,但是飞溅起来的扬尘却似乎丝毫不比开花弹差多少,在扬尘构成的墙壁随风散去之后,的确如同张海所预料的那样:山岭阵地上通向城内的不少通道暴露了出来。
第118章 奠定胜局
从前线炮兵观察哨那里传来的消息让包括张海在内的新军主力部队从上到下的不少官兵们都感觉到了振奋。说明这些天来从试探性牵制行的进攻到繁琐的战地兵工准备都没有白费。波斯人在伊斯法罕城的工事体系的确如人们所预料的那样。
在隆隆的炮声中,部署在战线其他方向上的新军中重炮兵旅也展开了火力。六百多门中重火炮以每小时三万发左右的连续不断的火力把越来越多的炮弹打了出去。
这种猛烈而持续的火力准备之下,伊斯法罕城外围连绵三四十里的一条炮火攻击区域上,十数万发中重炮弹将三四丈纵深内的土壤都彻底的梨了一遍。不少的地方都明显的在炮击之下塌陷了下去,暴露出了波斯人从山岭防御体系到城内的坑道工事网。
早有准备的新军主力部队迅速展开了声势浩大却有紧密有序的攻势,从已经占领的两处山岭阵地翻越过,绕过整个波斯人的山岭防御体系直接对城内展开了包围战。
在这样的情况下,波斯人似乎终究是意识到了什么危险的事情,不顾白天反击的时候可能遭受到的风险与代价,展开了猛烈的反扑。
伊斯法汗罕城外围的野战中负伤并险些失去了生命的张洋此时也作为获得了英勇勋章的新军精干投入到了掩护作战之中。
在之前的作战中找不到杀伤敌军的机会显得比较郁闷的张洋终于捕捉到了真正可以给那些没有太过厚重防护之敌以猛烈杀伤的机会。以自己尽可能快的填装速度在三四分钟左右的时间之内就连续射出了十几发线膛弹,在并不算太远的距离上打倒了十来个敌人。
然而让张洋比较失落的却是:高成与陈新所配备的后装抬炮显然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三四分钟内捕捉战机的时间之内就打出了近二十发后膛抬炮炮弹。这些威力巨大的后膛抬炮炮弹在命中敌群的时候往往能将二到四名敌人同时打倒在地。如果不是这伊斯法罕城外围的地形不是特别平坦,敌群也不敢以太大的规模聚集在一起,给敌人的杀伤显然会更加的巨大。
就这样:几乎全部投入到一线的两千多名神射手队伍,两千多名神箭手队伍还有千余名左右的线膛兵在新军主力部队三个整旅官兵们的掩护之下给予那些打算在白天展开反扑的敌人以猛烈的杀伤。在短短数分钟的时间内就让从城内和山岭工事之上向城郊的新军主力部队展开反扑的波斯人付出了接近十万人的伤亡损失代价。
城内和山岭工事内其他之敌也不惜暴露出所有的火力点,将如雨一般的火力打了过来。在战斗展开不过半个时辰左右的时间里向后城郊的新军主力部队官兵发射出数以百万计的各种弹丸。
但这些弹丸却大多以有效射程之外飞来的流弹为主,仅仅杀伤力了千余名左右的新军主力部队官兵。大多人伤亡的人还是因为被流弹命中了面部才导致杀伤的。当在着半个时辰左右的时间里新军主力部队已经完全的控制了山岭内侧暴露出来的坑道并运送了足够的引火物到一线的时候。从四面八方如雨一般飞射过来的弹丸就已经给突入山岭防线之内的新军主力部队带来不了多少威胁了,因为官兵们也大多可以把头部掩蔽起来。而波斯人的绝大多数流弹都难以在几百米的距离上给拥有精良防护的新军主力部队官兵带来多少威胁性的杀伤。
就在这个时候,烟雾开始在伊斯法罕城的四周连绵不断的升了起来。从表面上看:这些烟雾似乎是新军主力部队在自己已经占领的暴露出坑道通道附近点起来的。但是没过多少时候,就开始有烟雾从伊斯法罕附近山岭上的一些草丛之中暴露出来。
部分反应及时的波斯人及时的堵住了通向山岭阵地的通道,但这样做的人也有不少不可避免的让烟雾在半山腰的地方暴露了出来。毕竟这些坑道阵地因为工事建设世间有限的缘故很少有太过深层的,大多不过是一些加了被覆掩蔽的坑道而已。
烟雾攻势之下并不打算坐以待毙的敌人不少走出了掩蔽向逐步攻入山岭阵地内侧的新军主力部队展开了猛烈的反扑。还有的不少人却在战死的威胁和强敌面前真的选择了坐以待毙。
这个时候,整个中央集群的三个暂编师的部队已经大部投入到了一线与新军主力部队的交战之中,以猛烈的待发铳火力还有近卫部队的其他各种精准强悍的获利展开了对山岭防线之敌的最后收割。
激烈的战斗从新朝十年早春二月最后一天的中午时分一直持续到了黄昏来临的时候。虽然从伊斯法罕城内飞来的流弹还时不时的存在,不过从满目疮痍的都城四周连绵不断的山岭上飞来的流弹已经越来越少。只是偶尔传来一些并不算太大的隐隐爆炸声以及点点白烟从山腰边升起,那是战斗收尾阶段新军主力部队官兵以推杆雷和两斤半的重收割残破坑道之内的残敌。
整整一个白天的战斗终于奠定了进攻伊斯法罕之战的胜局,数万名波斯人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被俘,大概二十万到三十万山岭阵地周边的敌人在反扑中被打倒在地或是在躲藏或装死之中死于新军主力部队的清剿。
天色渐渐暗下来的时候,整个伊斯法罕城的四周山岭在也没有太过密集的铳声或是爆炸声响起了。
张海没有放弃劝降城内之敌的打算,毕竟在这多日来伊斯法罕附近的交战中,中央集群的队伍也遭受了并不算太轻的代价。如果在以后的战斗中在遭遇到这样的代价,张海还是担心这会给一些损失比较严重的队伍的士气带来过于消极的影响。
但就如同张海隐隐所猜测的那样,用空投的方式撒放的传单之让总计数千人规模的零星之敌突破种种障碍选择了趁夜逃亡投降。而城内的波斯人上层似乎早已做好了顽抗的准备。
第119章 轻兵构想
新朝十年二月最后一天的夜晚,临近子时的时候伊斯法罕城的城内除了一些零星的逃兵之外还是没有重要的消息传来,城内守敌的态度张海也大致了解到一二了。
“明天天亮后发起强攻吧!以队伍的士气来看,即便是再增加一成伤亡队伍仍然能够承受的。”军议的时候,成都独立旅的王光下定决心说道。
张海经历过不少事情,也已不是当年时的那种遇到困难不是畏惧就是有些不甘的年级了,在思索了许久之后还是决定直接讲出自己的想法:“可要是不止一成的伤亡怎么办?我们还是不清楚城内敌军的家底。不过却可以从过去的情报大致推断:城内的残敌或许比我们两次大仗累计歼灭的人数要少。可却未必比之前四周山岭阵地少,也有三五十万人的规模。周围的山岭不少地方都并不适合开挖太深的坑道工事,这也是我们能够轻易占领周围山岭工事群的原因。而在城内这方圆数里的面积内,我怀疑仅仅这十天的时间一些简易的较深地下坑道群就已经成形了,如果发动强攻,我担心队伍遭受的伤亡可能影响整个大军之后的应变能力。。。”
还有不少事情张海虽然没有细说,但是对于有不少指挥与参谋经验的众人来说也是不言自明的:敌军的外围阵地压缩在周长不超过二十里左右的范围内,那么就能够靠一个暂编师的力量来执行有效的围困任务了。而且:如果不要求短期内破城,整个队伍还可以有数个月甚至一年左右的时间来休整战备。像这样驻有庞大兵力与人马的大城,就算准备充足,存粮也不会超过几十万人一年的时间太久,哪怕这些军队在防守中很少进行高热量消耗,仅仅拥有诸如平民一般的活强度也是一样。
如果拥有一年左右的准备时间,哪怕只是新军主力部队的一部分力量,那也可以拥有极为充足的攻坚火力来压倒守敌了。因为在这时代,坑道的深度并不是可以无限向下的。
张海继续补充说道:“我们在战略大后方还是要留有一定力量的,不能完全交给卫拉特人来收拾屋子。而国内的一般公安军,他们的作用我想在这多年以来不少人应该多少有些了解的。而且我担心左路军在向西的进兵中有可能遇到困难”
听到这样的话,王光宋子悦等人才稍稍理解了张海的想法。缺乏留守力量的全军主力远征一路向西,那的确会有不少的问题和隐患。以前张海曾经想过:这个战略后方或许留在伊斯坦布尔更为合适。
但是伊斯坦布尔却是一个重要的海港城市。而且在调查之中它的核心城区并不位于西亚而是位于欧洲。这就使得海上力量终究有所短板的新军主力部队并不适合将大后方的预备队中心放在那里。
讨论到有关奥斯曼方向战局的时候,张海更加有些忧虑起来:以往新军主力部队进攻一个陆上帝国,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进攻其首都迫使对方的首都力量和援兵不得不策应,这样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给对手的野战兵力以沉重打击,而面对奥斯曼这个地处近东复杂之地的“陆海双修”强国,形势显然要复杂的多。
新军主力部队攻灭哈萨克汗国乃至萨法维王朝,那还不至于给那些欧洲国家太大的震动。然而奥斯曼帝国如果在短时间内遭到严重打压,那么就极有可能引发一系列反应。
就在张海有些犹豫的时候,忽然间军议的大帐外有亲卫连的战士以熟悉的声音报告道,并在允许之后走了进来。
“是左路军的消息?刘洪涛亲自回来了?难不成大军遇到了什么意外不成?”张海有些意外的叹道。
在张海所率领的新军主力部队攻入波斯境内之后,其实就已经分兵两路,一路随刘洪涛向西,而一路随张海所率领直逼伊斯法罕城。
张海大致算了算日子,如今的左路军距离伊斯法罕城虽然并不近,但也已经至少相隔数百里十来天的路程,应该已经抵达波斯帝国西部山区才是。而且根据几个月以前外情部军事侦察部门的一些消息,近来同样刚刚即位不久的穆拉德四世似乎也不安分,不少奥斯曼军队开始向西调动,甚至侵入曾经为萨法维王朝所占据的两河一带。
刘洪涛风尘仆仆的从帐外走进来的时候张海有些无奈的笑道:“如果不知道的,还以为你刘大将军临阵脱逃呢,然而我却知道你绝对不是那样儿的人。说说吧:前方遇到了什么情况?”
“我想向圣主借一些精锐兵力用一用,跟随左路军的一千近卫精兵还是少了些。如果加上一千左右的神箭队官兵以及一千人左右的线膛抬炮手,还有一千左右能力强些的战勤兵力并携带一些渡海工具。。。”
刘洪涛这些话一讲出来,张海就大致明白这是要干什么了?
“你想轻兵突进,直接跨海进攻伊斯坦布尔?这个想法或许很好,然而你知道伊斯坦布尔的地理格局么?你知道我们队伍在这次伊斯法罕之战中以十万大军的兵力进攻,都遇到了什么样儿的障碍么?轻兵突袭这套,对于东方那些战争潜力有限的对手或许是可取的。然而这些西方文明外围的强手,甚至远非当年的后金可以相提并论。”
张海没有再多说什么,而是让身边的小慧兰从公文包中把早就准备好的一些材料交给了刘洪涛。
刘洪涛也没有耽搁什么,抓紧时间一边看一边思索起来。不过,刘洪涛却似乎没有想象中的那种忧虑,而是似有些什么话难以说出口。这也是张海弟子中除了当年的李峰等个别人之外普遍的一个缺陷。
张海没有在逼问什么,只是说道:“这样的行动,你有几成把握?”
“六成”刘洪涛直言道,似乎还想说些什么,只不过想了想却没有开口。
“我把中央集群神箭队官兵中的三分之二大约两千人左右都交给你呢?”
第120章 远征近东
“两千名神箭队官兵?这。。。”刘洪涛有些愣住了。
在他想来:这种根本没有绝对把握而且损失风险很大的行动,是不可能让近卫部队的精锐主力大半集中过来冒险,那样风险就太大了。
不过这个时候张海却郑重而平静的说道:“伊斯法罕城下的恶战让我思考了很多。很长时间以来我们新军主力部队的指导原则都是以“正”胜“奇”,是因为论在战役还是战略方面:我军的综合力量都要强于对手。起事早期的时候我们的力量虽然也处于弱势,但是真正有些危险的也也就是第一次青州之战的那些时候。如果把发展能力和机动隐蔽等方面的能力考虑进来,我们在战略上还是相比对手占优,这是我们仅仅四年左右的时间就能横扫‘天下’的根本原因。可是这一次远征,我军虽然在战术和战役上依然占有明显的优势,可我们面对是一个远非东方可以相提并论的文明集团。我军在战略上并没有多大的优势,而且如果还有可能是劣势,在这样的情况下:以前那套以稳为主的作战方略就不对了。只要是承受的起的险,我们都值得冒。只有根本无法承受的危险我军才需要回避之。我想:我这里的近卫主力官兵如果出现六成左右的覆灭性损失,那的确是一个有些严重的后果,然而这个后果却不是无法承受的。我军不是这些西域政权一样完全依靠暴力才能保证治权的朝廷了。只要留下三分之一左右的种子,重新恢复起来应该是并不困难的事情,而且,我还觉得仅仅靠左路集群的力量有些太单薄了。要在并不算长的时间内打败这样一个二百年来的陆海强权,至少也需要八到十万人左右的力量。这一次回去,你不用带着来的这少数人返回前线了。我率领大军合兵一路,一通西进吧,这样至少才保险一些。而相信:敌人再强大,意外在多,也应该没那么容易给十万左右的新军主力部队集群带来什么影响。”
听到这样的话,刘洪涛也不由的有些感动:他这时才终于明白了在张海的心目中:西征是一项值得一定程度上付出一定冒险代价的“事业”,远远并非寻常王朝君主那样的“开边远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张海甚至不惜以身犯险,或者拿出最为核心的力量。因为谁都清楚,濒临西洋的情况下,远方的强敌极有可能通过海路以并不算长的时间内来援。
“既然风风火火的回来了,就抓紧时间把继续向西的方案确定下来吧!”张海忽然提醒道。
就这样:在新朝十年的早春,三月的黎明来临之前的时候,张海在刚刚结束伊斯法罕城外围之战的情况下就确定了全军主力以最快的速度向西进攻的决心了。因为他知道:时间每耽搁一天,就有可能给队伍带来意想不到的困难。
留下的大军规模约为近四万人左右,大概包括从工匠营与非战斗人员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