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杀破唐-第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仇士良道:“若无圣旨,便是奸佞。”
青墨觉得这个宦官很有些意思,刀架在脖子上,竟还这么强硬,便道:“圣旨你是看不到了,我说过逆我者亡,你闭眼吧。”
仇士良果然闭上了眼。
李茂拦住了青墨,笑对仇士良道:“识时务者为俊杰,我给你一个机会。”
仇士良低头不言,青墨朝他屁股上踹了他一脚,喝道:“说话,别装哑巴。”
仇士良道:“我奉命监军,若无信物,恕难从命。”
青墨被他的固执搞得哭笑不得,只得亮出天子剑,道:“你看看,这个能做信物吗?”
仇士良认出眼前之物便是李淳的天子剑,心下想:这么说,枢密使已经败了,唉,这一手的好牌怎么说败就败了呢。
胡思乱想之际,屁股上又挨了青墨一脚:“说话,你真是哑巴?”
仇士良伏地请罪,言道:“愿戴罪立功。”
李茂令将此人带在身边。
青墨暗问道:“你认识这阉人,为何不杀?”
李茂道:“你没听他说要戴罪立功吗,斩苏成者必是此人。”
李茂带着仇士良来到皇城内监门卫仗院外,要其去把苏成哄出来,仇士良进门只一刻钟,手提一颗人头从容走了出来,跪拜道:“逆臣苏成已被小臣正法。”
李茂大喜,他刚才已经记起来了,仇士良此人在历史上可是大名鼎鼎,他一生杀二王、一妃、四宰相,是中晚唐之交赫赫有名的大宦官。
青墨撇撇嘴没有说话,仇士良孤身斩杀监门卫统军大将,却让他又佩服又震惊。
闻听李茂亲手斩了三十名溃卒,威远军上下大骇,哪还敢敷衍懈怠?苏成一死,监门卫群龙无首,开远门已失,其余各门更不再话下。
到二十三日拂晓,长安各城门,城内各要害,各衙司及皇城皆在威远军的实际控制中。
经过一夜的疏通,天明时分金吾卫也宣誓忠于太子,整个长安城尽在李淳的控制之中。
旭日东升时,李茂敲打兴化坊的西坊门,呼叫坊吏开门。
长安城一夜暗流涌动,坊吏战战兢兢一夜没敢睡,眼见李茂双目赤红,腰挎战刀,靴子上还沾有血迹,唬的魂飞魄散,战战兢兢开了门,陪着笑脸,弓着腰,想问何事,嗓子眼里却像被塞了一团驴毛,竟发不出声来。
李茂笑笑道:“天下太平,我等路过来讨碗粥喝。”
“太平,太平。”坊吏颤着手给李茂倒了碗温水,李茂喝完,抹了把嘴,道谢告辞。
坊吏捧着碗望着李茂一行走出老远,展颜喜道:“没事了,咱们大唐又渡了一劫,太平无事了。”
李茂用过早饭来到太极宫,李淳问:“外面情形如何?”李茂道:“军民安定,官心可用,请大王促请皇太子早登大宝。”
李淳凝眉道:“目下还有一事未平。我听说你跟李先奕关系不错,太子欲用你为安抚使去他营中安抚,自然最好能叫他进宫来一趟,你意下如何?”
李先奕现为神策军麟游镇兵马副使,因兵马使一职由军中大将兼任,故实际掌握兵权,他麾下的三千精锐骑兵是拱卫长安北门的重要屏障。
李先奕这个人醉心于军事,不大关心朝政。
第五守亮欲收他为义子,被他婉拒,第五守亮非但不恼,反而更加看重,将他由一介副将直接提拔重用为一镇兵马使。
李先奕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对第五守亮的知遇之恩感激涕零。
朝局纷乱,人心嬗变,能相信的人不多,忠正纯良的李先奕成为第五守亮的首选。
李茂道:“我与他不过一面之交,交情不深,只怕未必能说服他。”建议道:“何不请云安王出面,他与李先奕相交多年,应该更有把握。”
李淳明显迟疑了一下,问道:“这个你有把握吗?”
李茂道:“至少比我有把握。”
李淳道:“我去说服结弟,由你陪他一道,只要说服李先奕按兵不动,则大事成矣。”
大明宫里的变乱,李结一概不知,他和其他皇子皇孙一样被圈禁在十六王宅,接到的诏令是不得擅离府邸半步。
二十二日晚,他听府中卫士说有人斩关出坊,李结吃了一惊,派人打听,派去的人却迟迟没有回来,想必是让人扣了。
李淳以太子的名义将李结召进太极宫,当面说道:“俱文珍意欲篡改遗诏,扶立舒王,事败已伏诛,他的同党第五守亮如今虎视眈眈,但有左军监视,尚不敢轻举妄动。而今金吾、威远和北衙六军都在我们的掌控中,唯有麟游镇兵马副使李先奕部屯兵城外,不能控制,李茂华举荐你为安抚使,你可有把握说服李先奕按兵不动。”
李结脑袋里嗡嗡作响:这一夜长安城里该发生了多少事啊,可笑自己竟一无所知。
就在自己长吁短叹、怨天尤人之际,他的长兄李淳已经处置了俱文珍,匡定了大局。
兄长是皇后嫡出,自己的母亲只是昭仪出身,名分已定,争之何益?
李结忽然觉得有些心灰意懒,他躬身答道:
“小弟谨遵兄长之命。”
见到李茂,李结点头为礼,并无一言。
李茂也觉得尴尬,李结胸怀大志,虽然嘴上不说,心里却是憋着股劲要争一争太子之位的,对此李茂虽不认可,却还是尊重了他的选择,而且当初他也曾答应过要帮李结的。但现在,他什么都没帮成,或者说他没有用心去帮。
第275章 营啸
然细思之,自己又有什么错?这一日一夜,自己也是被裹挟着往前走,随波逐流罢了。
李先奕闻听李结和李茂到了营外,忙令心腹将二人接入后帐,李茂笑道:“我二人奉旨而来,办的是公明正大的皇差,岂可学那鼠辈偷偷摸摸?”李先奕这才领众将出营,在马上行了礼,问道:“云安王和经略使来我营中有何贵干。”
李茂道:“皇帝宾天,皇太子受遗诏继位,朝中有佞臣欲谋害太子,请将军速率军进城讨逆。”
李先奕道:“大明宫外有神策两军,英武两军,神武两军,龙武两军和羽林两军,长安城内又有监门、金吾、威远诸军和京兆府逻卒,皆是我大唐天子的心腹爪牙,两位何以舍近求远,要我边军进城讨贼?”
驻扎麟游镇的神策军原本隶属凤翔镇,与吐蕃血战多年,战功赫赫。贞元年间神策军累次扩编,因其战功赫赫,遂将之收归麾下,内迁麟游镇拱卫长安。但军中将士仍常以战功赫赫的边军为荣,只是在领取衣粮时才记起自己是天子禁军。
李结哈哈大笑道:“为国尽忠还分远近吗?”
有副将叫道:“若无中尉手令,我等不得擅自进城,否则就是违抗军令。军令如山,违令者皆杀无赦。”
李茂手擎天子剑,喝道:“尔辈究竟是天子禁军,还是中尉的家兵?见危不扶,见死不救,尔辈欲置太子于何地?”
众皆默然,李先奕喝散众人,下马拜道:“我等世受皇恩,岂敢忘本?只是身在军旅,当以军令为先,若无诏令又无兵符,我等岂敢擅自拔营?请大王和经略使明察。”
李茂道:“你要诏令,且随我来,我有密诏一封,只能给你一人看。”
李先奕将信将疑,请李茂、李结入内帐,李茂令青墨守门,对李先奕说道:“俱文珍意图谋反,业已伏诛,左右神策、六军、金吾、威远诸军已向太子表白忠心,而今唯有将军一部未曾上表忠心,朝中有人弹劾将军心怀不轨,太子不信将军会做悖逆之臣,特遣云安王与我前来问明缘由。”
李结道:“我兄万不可做出令亲者痛仇者快的勾当。”
李结霍然而起,道:“我一家世代忠良,岂能做出那悖逆的勾当?这定是有奸臣在陷害我,请二位务必替我洗刷。”
李茂对李结说道:“太子果然明察秋毫,将军忠贞溢于言表。军行于野,主将岂可擅离,我看由我二人代为转呈太子即可。”
李结沉吟道:“京城风传,第五中尉与俱文珍暗中有所往来,而今俱文珍谋反被诛,而先奕又率部逼近长安,这其中的弯弯绕绕,若非当面澄清,只怕后患无穷,我看先奕还是随我们进宫面见太子,剖明原委,解释误会。”
李先奕大怒,厉声喝道:“第五中尉赤胆忠心,岂会是那悖逆之臣?二位来我营中绕了这么大的一个圈,无非是怀疑我李先奕有不臣之心,这岂非滑天下之大稽?”
李茂不紧不慢道:“他果然是忠臣,京城有变,为何要调遣你南下?京城驻军十万,难道不能弹压地面,还劳你边军出手?!”
李茂这话说的李先奕哑口无言,他虽不关心朝政,却也非闭目塞听,他虽非博学,却也不是目不识丁,史书看过几本,历代的兴衰也知道一些。京城有变,边军异动,已是诡异,而今神策、六军俱已向太子表白忠心,却无人告知他,此事很耐人寻味。
李茂和他没有深交,眼下又无共同利益,他的话李先奕信不过。
但李结不同,他和李结的交情并非一天两天,李结的心很大,与他交往自有目的,他想不出李茂为何要害他。
李先奕默了一会,言道:“我随你们进宫觐见太子,剖明忠心。”
久未说话的李结此刻开腔道:“我可以留在营中做人质。”
李茂道:“做什么人质,先奕是坦荡君子,是忠臣,岂会拿一位郡王在军中做人质?”
李茂说完,李先奕却并不接话,竟是默认了要李结留在营中做人质。李先奕在军中亲故众多,闻听他要随李茂进城,皆劝不可。
李先奕道:“我若不去便失了道义,我去长安,你们留在军中,谅他们也不敢奈我何?”又请云安王李结监军,自己与李茂一起进城去。
李淳代太子好生抚慰,厚资遣送回营。
青墨不解此意,问李茂:“费了这么多手段把人弄进宫来,即便不杀也该扣起来,怎么就把人放了,这是纵虎归山嘛。”
李茂笑道:“你懂什么,莫说他心中坦荡荡,便是真有鬼,眼下也只能改头换面做好人了。”
李先奕回到军营,即下令拔营回麟游镇,仍留李结在军中监押。
第五守亮闻听李先奕撤军,又闻李结在军中监押,恨的把一对玩了八年的水晶栗子狠狠地摔在地上,痛骂李先奕忘恩负义。
骂完,上表,自称有足疾,请辞去右军中尉。
李淳以太子名义好言抚慰,没有允准。
诸军安宁,宫禁和长安城尽在掌控中,李淳又劝李诵尽快登基。
父子俩在帷幕中密议了一炷香时间,到这日黄昏时,天使四出,告知各衙司和在京百官,二日在大明宫宣政殿大朝会,将有大事宣布。
夜幕降临,大明宫内一片死寂,大行皇帝宾天,皇太子非但没有守灵,反而避到了太极宫,这让宫里许多熟知掌故的人惶惶不安。
明日将在宣政殿大朝会,入夜之后,内廷有司便开始为二日的大朝会准备。一名小宦官正蹲着地上擦拭宫台阑干,耳中忽然听到一阵呼啸。
是风声?
他仰起头四处张望,黑沉沉的夜,静默的殿堂,除此之外什么也没有。
“你听到什么了没有。”
距他不远的另一名小宦官问道。
“像是风声。”
“不对,像是营啸。”
“我打死你们这些混球,深宫禁内哪来的什么营啸,气死我了。”
宦官管事照头两巴掌拍下去,两个小宦官乖乖地不吭声了。
一阵冷风吹过,众人俱感到了彻骨的寒意;一道闪电划过夜空,照亮了翻卷的乌云和孤寂的宫台;一声闷雷轰隆隆滚过来,震的人目瞪口呆。
正月里响雷,大不利啊。蚁聚在宣政殿宫台上的内侍宦官们举止失措,惶惶不安。
“好像还真是营啸。”惊雷声中管事宦官听到了一些特别的声音,似有若无。
“这帮贼囚吃饱了撑的么,深更半夜的。”
管事嘟嚷了两句,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
第276章 明朗的天
惊雷声中,营啸声越来越大,瞒是瞒不住了,淡化处理或者是条路子。
“正月打雷谷堆堆,二月打雷秕壳飞。正月里打雷,预示着本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康乐,国家太平,乃是大祥瑞啊。哈哈,那帮贼囚少见多怪,尔等久居禁内,耳濡目染,多多少少也沾染点仙气,切不可学他们那般胡闹。”
管事宦官净身入宫前读过几年书,说话爱咬文嚼字,此刻摇头晃脑,故作轻松,倒也自有一份潇洒。执苦役的小宦官多没什么见识,见他如此镇定,倒也信了几分。
“正月打雷秕壳飞,二月打雷谷堆堆”,这是民间谚语,民谚还说“正月打雷,遍地是贼”“正月打雷坟堆堆”,总之一句话,正月里打雷是很不吉利的。
他能窜改民谚哄骗小宦官,却骗不了自己,骗不了老天爷。
又一道闪电划过夜空,照亮了整个大明宫,电光下的大明宫是那样的空寂、落寞、惨淡。
“唉……我大唐的国运啊。”
管事宦官悠长地叹息了一声,大行皇帝刚刚宾天,皇太子身残病重,迟迟未能登基,这个节骨眼上,禁军若再发生营啸……
这大唐的夜空何时变得如此黑暗?
啸声是从左神武军大营响起的,迅速波及到北六军和左右神策。李淳闻听宫外禁军大营发生营啸,吓得面无人色。军营之中营规森严,别说高声叫喊,连没事私语都有生命危险。且军营乃肃杀之地,所谓“十七条禁律五十四斩”,当兵的都是提心吊胆过日子,经年累月下来精神压抑可想而知。
再者军中等级森严,军官肆意欺压军卒,老兵结伙欺压新兵,彼此间拉帮结派明争暗斗,矛盾年复一年积累下来,这一切全靠军纪弹压着。若有大事发生,人人生死未卜,不知自己什么时候一命归西,这时候精神处于崩溃的边缘。
这种时候若有人发出尖叫,情绪失控,会迅速感染开来,引起大批士卒发狂,互相厮打殴斗,甚至于互相咬噬,种种恐怖的疯狂都爆发出来,一旦爆发营啸,军官根本不敢弹压,只能候其自然平息,所造成的损失往往异常惨重。
如此大规模的营啸闻所未闻,李淳如此失态也就不足为怪了。
杜黄裳、李茂闻风赶到李淳处,二人刚到,王伾、王叔文、李忠言也过来了。李忠言急问李茂:“怎会发生营啸?当有何对策?”
李茂摇了摇头,道:“原因正在查探,此刻尚无结论。”
王伾道:“还查个屁,这必是奸人作祟!为今之计当请太子移驾奉天暂避,再图良计。”
杜黄裳嘿然冷笑道:“请殿下出城?出了城,还能再回来吗?”
王伾道:“太常卿,这个时候不是争意气的时候,禁军营啸,谁能阻止,这是天崩地陷的大祸事!”
杜黄裳道:“正是因为情势危急,才更不能轻举妄动。营啸、监啸并不稀奇,但如此大规模的营啸,显然是有人在背后捣鬼,或者说这根本就是一场阴谋。太子此刻怎能轻动?若明日大朝会上见不到太子殿下,大唐危矣。”
王叔文道:“太常卿这话说的本也没错,可北军营啸,如何解决?任其下去,殿下安危谁来负责?你杜黄裳吗?”
眼看二人争的面红耳赤,李淳忙劝道:“二位不要争了。以小王之见,莫若请太子暂避兴庆宫,调威远、金吾两军护卫。再选大臣往北军大营抚慰。”
王伾摇摇头道:“营啸时,谁敢上前弹劾,那是找死嘛。”
恰在此时,青墨狂奔而入,跑的上气不接下气,身后跟着的突吐承璀累的直翻白眼,进门就躺下来。
“弄明白了,并非营啸,是啸营,有人在背后捣鬼,造谣说太子诛杀俱文珍,为的是削夺北衙权柄,要重用南衙宰相。”
营啸、啸营虽只一字之差,性质却完全不一样,啸营是军士起哄所致,但若不加禁止极有可能会转变为哗变。
“禁军福利远超南衙诸军和藩镇边军,若北衙失势,势必不可继续。”杜黄裳淡淡地笑了笑,“某人真是处心积虑啊。”
“今日申时第五守亮上表说头晕目眩,需要回宅休养,他前脚离开,后脚右军大营就发生了营啸,这不是明摆着的嘛,幕后主谋就是那老阉。”
王叔文一口一个老阉,说的李忠言和突吐承璀脸色一阵白一阵青,变幻莫测,煞是好看。王叔文却丝毫不觉,依旧说的慷慨激昂:“老阉该杀,不去此祸首,只恐难过此劫。依臣之见,当调集精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杀此贼,如此营啸可平,大事可成。”
王叔文不曾在军中呆过,分不清“营啸”和“啸营”的区别,一口一个“营啸”,说的众人掉了一地鸡皮疙瘩。
李淳问李茂:“有把握吗?”
李茂沉吟道:“果然他是幕后真凶,岂能没有防备。目下殿下可用之人屈指可数,急切恐难下手。再者,北军既已啸营,此刻杀他无异于火上浇油。倒不如……”
李茂望向杜黄裳,杜黄裳接过话说:“火上浇油不好,要给他来个釜底抽薪。北军将士恐厚禄不保,故而啸营示威。那么就让他们安心:给第五守亮加左监门卫上将军,各军将领各加官一等,即刻兑现;再从内库拨出七百万贯钱,北军将士每人赏赐五十贯,即刻兑现,监门卫卒每人赏赐三十五贯,即刻兑现,威远、金吾两军赏赐三十贯,三日后兑现,金吾、千牛两卫卒各赏赐二十贯,月后兑现。”
青墨插话道:“威远、金吾两军劳苦功高,赏赐反不及逆反的监门卫,不知将士们听了会不会发动营啸。”
杜黄裳闻言并不生气,和颜悦色地对青墨说:“事急从权,有功之臣将来必有厚报。”
李淳担保道:“待度过这一劫,小王亲自wei劳两军将士。”
有了这个承诺,青墨不再说什么,他跟威远、金吾两卫并无什么瓜葛,只是路见不平说句公道话罢了。
李淳又问王叔文、王伾此计如何,二人很想挑出个毛病一二三来,怎奈,一则事急,二则自己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三则杜黄裳的计策的确有用,又有李淳和李茂的支持。无奈,二人便明智地表示赞同。
杜黄裳的计谋虽然得当,但要动用这么大一笔钱,并非易事。李适当政后期国库连年亏空,根本拿不出七百万贯钱,内库里倒是财货堆积如山,但管理权掌握在宦官手里,这些宦官与俱文珍和好,兔死狐悲,见有机可乘也公然为难。
大盈、琼林两库使公然声称内库为皇帝私有,无皇帝手诏,任何人不得擅自取用,包括皇太子在内。
消息传回太极宫,王伾、王叔文心中冷笑,等着看杜黄裳的笑话,拿不出钱,北军将士的啸营极有可能演变成哗变,明日的大朝会若不能如期举行,政局大坏,形势不堪设想。你杜黄裳不是能么,你把钱变出来啊。
杜黄裳也陷入两难境地,大盈、琼林两库使是奉旨为难,没有皇帝手札就不能取钱,没有钱过不了眼下这一关,皇太子能不能登基称帝还在两说,又哪来的什么皇帝手札。欲破此怪圈其实也不难,用点暴力即可。
使用暴力公然劫夺内库,自是诛九族的重罪,这与矫诏又不同,矫诏虽然也是诛九族的大罪,但口宣诏令,并无实际凭据,事后只要无人追究,便是一笔糊涂账,所谓胜者无罪,只要能成事一切罪过皆可抹杀。
而公然带兵劫夺内库,那是惊天动地的大举动,是抹杀不了的罪状,将来一旦有人据此发难,后果不堪设想。
“我来。”
急难时刻,李茂挺身站了出来,杜黄裳眼睛一闭,泪如泉涌。
李淳也眼含热泪,握着李茂的手,动情地说道:“此恩永生不忘。”
王伾、王叔文也唏嘘了两声,以目下情状论,太子若能顺利登基,李茂位不失卿相,将来更是前途无量。但若干下了这一桩勾当,便是把前途性命交在了别人手上,时时刻刻受制于人。这是怎样的高风亮节。换位想一想,他们二人都做不到这一点。
因为李茂一直和李淳走的近,二人对李茂一直有些看不惯,但二人心里也很清楚,李茂不出头把钱从皇帝的内库里掏出来,眼下这一关谁也过不了,将来谁也没好日子过。
这么一想,二人再看李茂时的目光就温柔了许多,难得地唏嘘了两声。
李茂得到兵符后,从威远军中挑拣了三百健卒,不录名字,令其脱去号服,周身上下不留半点证明身份的东西,当场给了赏钱,以黑巾蒙面,夜入大明宫劫夺琼林、大盈两库。
连番激战后,两库使俯首听命。
七百万贯钱搬运了整整一夜,天明时分,蚁聚在大明宫前朝三大殿下的禁军将士们安静了下来,五十贯钱不是个小数目,众人为如何把钱搬回家而犯愁。军官们不仅得到了丰厚的赏赐,每人还拿到了一张空白告身,分发告身的内侍告诉他们,等太子登基后会立即下诏由兵部加印确认。
类似的事在奉天靖难时发生过,朱泚围城最紧迫时,城中无钱无粮,无物可赏,皇帝为了激励将士守城就给每位将士发了一张空白告身,这些人后来都成了“奉天定难功臣”,荣华富贵享用至今。
大唐天子还是有信誉的,自然要想兑现好处,前提是得让皇太子成为天子。
说太子将重用王伾、王叔文以削夺北衙权柄,削减禁军福利,看来都是无稽之谈,威远军、金吾卫瞎忙了一夜,所得赏赐只三十贯,还不及监门卫,监门卫有何功劳,不就是因为和咱北衙禁军走的近吗?太子待咱禁军将士可是比大行皇帝还要优厚啊。
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又传来消息说太子准备加两军中尉上将军,六军辟仗使也各官升两级,赏赐丰厚。即便是因谋反被处死的俱文珍也平反昭雪了,说他是忧伤过度,自愿为大行皇帝殉葬了,非但无过,反而有功。
看起来新朝很好地继承了前朝重视北衙、优待禁军的传统,这个传统好。
对这样的好皇帝,禁军将士怎能不衷心拥护呢?
禁军将士嚷着要见太子一面,以答赏赐之恩。太子自然不忍拂却将士的忠心,抱病登临九仙门,召见了禁军将领,好言抚慰,各自又有赏赐。
众将感激涕零,回身赶紧招呼本部人马各自回营各见各妈。
目送最后一批禁军将领离去后,身着千牛卫四品中郎将戎服的李茂暗暗松了口气,他忽然发现这一天的阳光特别明媚,天空特别的明净,自己的心特别的亮堂。
该日,在京九品以上官齐集宣政殿,宣读大行皇帝遗诏。
两日后,皇太子李诵在太极宫太极殿登基称帝。
……
第277章 我不想得罪你
为防止登基大典上出现意外,李淳授权李茂招募一支亲兵,用于太极殿内部警卫。
李茂婉拒道:“某对两军将士一毫不熟,急切之间,恐难办成。”
李淳笑道:“只要忠诚可用,何必非要局限于驻军,我看由你出面私募一批勇士也未尝不可。”
李淳让李茂私募勇士充当天子近卫,不过是次试探,看似不甚高明,却很有些欺骗性,李茂不上他的当,言道:“私募勇士,有失皇家体统。某以为十分不妥。”李淳道:“不然我兄弟将各自王府侍卫统统交给你,任你挑拣。人数不需要太多,百人足矣。”
这自然是个好主意,亲不亲一家人,外臣哪如家将贴心可靠。
一百名贴身警卫瞬间集合完毕,绝大多数都出自广陵王府和洋川王府。李淳显然为这一天准备了很长时间,他的这些卫士,多是军将出身,多数都还带有官职,清白和出身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而且即便是以李茂的苛刻目光来看,这些人也算得上是人中龙凤,不必去做什么挑拣,照单全收即可。
登基大典早有准备,日期一定,一切按部就班进行的十分顺利。李茂仍旧身着四品千牛卫中郎将戎服,率众巡视每一个结点。
内宫禁卫自成体系,藏龙卧虎,人才济济。
在李茂的严厉督促下,一切到位,完美无缺。
阴谋已死于黑夜,待得黎明到来时,一切就又恢复光明正大。
阳光下的太极殿巍峨雄壮,一场大雨涤荡了瓦顶的污垢,将大殿前数十亩大小的广场洗刷的一尘不染。
李茂站在宫台护拦上,远远望过去,金色的太极宫恍若仙境。
数千内侍如蝼蚁一般在广场上布置,远远的在宫墙外,百官正在整理妆容,彩排礼仪,准备参加登基大典。
李茂低头打量了一下身上的戎装,不觉有些好笑,堂堂的千牛卫四品郎将,竟原来是个水货,在这样的庆典上,手持利刃,堂而皇之地充当起了天子警卫的角色。
这在五天之前,简直是不敢想象的事。
他的任务是负责登基大典的内层警卫,专门对付那些可能不合作的朝臣,当然他心里也很清楚,在这种场合下没有谁会不合作。
巍峨壮丽的宫殿把人比衬的那样渺小和微不足道,如此盛大的典仪,参与者早被夺去气魄,被挟裹着失去了主动意识,这个时候谁还能壮起胆量做一些出格的事。
悠扬的音乐响起,百官开始上殿。王维曾有诗《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尽道朝见天子的盛况,其中“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两句为世人经常引用,李茂旧日读过这首诗,想象过其中的盛况。他来京之后也曾参加过几次大朝会,都是混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上台阶时,他看别人的屁股,别人看他的屁股,那时候看一切事务都是以仰视的目光,在战战兢兢中感受着自己的卑微。
现在他换了一个角度,换了一种身份,以一个旁观者的目光再度打量这场盛况时,心境与往日又有所不同,在不知不觉中目光变成了俯视,即便是以前见一面尚且难以登天的三公宰相们,此刻也可以以平视的目光看待他们。
这就是当家做主的感觉吧,在这个恢弘华丽的宫殿,自己不再是卑微的过客,而是能主宰他的一员。
权力的奇妙感觉在这一刻达到了顶峰。
皇帝的登基大典从来都是各色人等的表演舞台,李茂不是一个好演员,许多环节他只能敷衍塞责,虽然人人都已经确切地知道李适已经去了另一个世界,并且永远不会再回来,但当再次宣读遗诏,确立新帝登基的法理时,哭声还是如山洪海啸般席卷而来。
数千官员匍匐在地,嚎啕大哭,以示自己对大行皇帝的怀念和对继任者的忠诚。
卫士们不能像朝臣一样匍匐在地,但悲伤的心情还是需要表达的。他们低着头,努力挤出泪水,做如丧考妣状。
李茂也低着头,想努力挤出几滴眼泪,但三天三夜未曾合眼的他,眼睛干涩的厉害,任凭他怎么努力,却是一滴泪水也挤不出来。
同样挤不出泪水的还有青墨,青墨披挂着千牛卫校尉的戎服,低着头,不停地拿手揉着眼睛,哼哼唧唧不知是哭还是笑,他发现李茂在瞅他,竟不知天高地厚地吐了吐舌头。
李茂狠狠地瞪了他一眼,小厮悚然一惊,吐吐舌头,忙换上一副苦瓜脸。
摩岢神通一只手扶着玉石阑干,眼眶没有泪,额头却见了汗,在安善坊威远军议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